时间:2023-04-03 10:0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其次,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茗山茶园”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安溪的春秋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铁观音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最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提案,征集环境保护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摄影摄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周”“我为家乡添新绿”“清清溪水静静流”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宣传教育带动全体少年儿童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语文一直以来承担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学科。语文贴近生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好,去思考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能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使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再是空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需要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现场采集,有时还要配合音画效果,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一个集音、画、声于一体的生动的过程,这不是单靠教师就能完成的,而且教师也不可能一人去做所有的事情,所以对于有些想省事,喜欢自己亲力亲为进行灌输教学的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整体参与,所需的资料量大,而且课堂形式不拘泥于一种,目标明确,以锻炼能力为先,教师放下了升学的包袱,着重去探索完成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准备,活动成果的呈现,对于促进语文教师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在一次信息化教学的活动中听过一位老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做必要的衔接和总结评价,学生从课堂准备,到课堂展现甚至到活动评价,都远远超过了教师先前的预设目标。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寻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例如,专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中心,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来进行思考,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总之,内容上的关联,既可以解决知识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问题,这些都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遵循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一科目如语文、数学中提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二是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生长出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三是从学科与活动、环境的联系之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
所谓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强调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注意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的出现。在一个主题活动之下,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达到其他目标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对能力进行训练。在能力训练方面,活动与活动之间,能力训练可以渐次增强,同一个能力点可以通过多次活动逐渐提高;能力训练也可以逐步扩展,按照活动安排的次序,能力的训练可以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局部走向整合。例如,接头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将创造能力分解为一些基本能力要素,例如,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各项活动在兼顾多项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某项能力训练点包含在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实施,某项能力得到锻炼,而多项活动共同努力,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像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艺术”,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创造,训练学生大胆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遵循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设计与实施。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专门的课程形态,其开发应该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自的增大,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应景文章”来做,当成一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装饰品”,当成应付各类检查、验收的“花架子”等,都是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学校课程系统中加以考虑,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关系,把握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构建一个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
所谓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以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由于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在过程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很难预测学生的发展变化,而预设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达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明确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转换或聚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经验生成的情境创设上,放在相关活动的程序呈现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借鉴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只需要确定一个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以帮助教育者明确教学过程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过程的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展开的方式、条件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在活动内容的有趣、活动方式的生动、活动场所的新鲜、活动要求的挑战性等方面下工夫;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而这些东西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低笔测验”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一个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评价标准绝对不是“划一”的,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的是失败,但只要他能够做到不气馁、不灰心,或能够分析失败的原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评价是不可能用阶段性的考试分数来替代的。
遵循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设计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开放的思路,所设计的课程应着重对教师进行教学法指导,帮助教师以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摆正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改变为“学习伙伴”“合作者”“问题咨询者”“辅导者”等角色。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教学艺术,学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以增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充分提示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活动空间的拓展,学会在更加广阔的时间中发现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形式
根据以上原则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成为指导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指南、方案。作为一种规范的课程文件,应该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材料等部分。
第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类型,也应该有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法要求、教学时间与周期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仍然应该指向学生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目标的表述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即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教育者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展开性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以及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性经验,许多是教育者事先无法预测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行为目标的作用,把行为目标作为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以考虑的,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育者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来表述所有的教育目标,也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的达成来判断活动的效果。当然,教育者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上,在目标表述上,提示教师关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适时地、恰当地、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提示学生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活动领域的开阔性和活动结果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创新,在主动的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此外,在课程标准中,还应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办法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与周期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
第二,从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来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操作性,活动的进行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既有用文字符号表述的文本材料,说明活动的内容、程序、学习要求等,也有各种非文本的材料,如实物、模型、影像资料、软盘、光盘等,以此作为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发现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中非文本材料的提供,不一定都是具体实在的,可以在书面文件中说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对如何选择和使用非文体材料作出提示,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该有一定的设计形式(参见附录),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部分。由于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所以,文本文件的编写可以是填充式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内容外,如主题、内容、部分目标、使用材料等,其他一些动态生成的目标、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可以在过程之中或活动之后,用填充的方式进行补白,帮助师生反思活动的进程与结果,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并能够针对前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补救的办法,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实际的效果。同时,这种补白的工作,也能够帮助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综合实践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资源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二、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从数学活动课中习得知识,同时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课之初,我会根据活动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需求,让他们产生去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动力.
2.在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主体性.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以便其更多地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并通过一定的调查和实验形成自己的探究结果,形成动手实践能力.
3.在活动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能够和谐互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发挥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思路、成果、经验的交流,适当开展一定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和谐活动.
4.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探索和发现.以问题为起始来开展的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对活动课上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找出数学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为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巩固拓展中将知识应用与实践,以形成数学上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展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体会
1.深化了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在未付诸实践的时候,总以为实践活动课也就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变革.然而,在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活动课的实践性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传统课程望尘莫及的.同时,教师不同精力的投入,所带来的活动课的效果也会大有不同,为此,在真正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具体化的设计,优化教学思路,设置合适的教学进度.
2.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要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而不能奢望通过一节活动课就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在系列活动课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逐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依据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新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要依据对教材的研究来进行适当的筛选,从而形成具体到每一节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鼓励语文教师“从学生的职业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相关知识及技能,在提高自身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理想以及职业情操。”
那么,究竟何谓语文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何意义?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当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更好地展开与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以下,仅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对此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是指以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亲身参与的学习模式为基本形式,围绕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开展的具体情境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融入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以及综合语文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职校与其他普通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入初、中级专业化人才,因此,职业学校无论是从创校宗旨还是发展趋势上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首要目标。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与中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交相辉映,另一方面更是在实践活动中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及能力,为其掌握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及职业能力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利于其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及具体职责。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1.转化师生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模式仍简单局限于“填鸭式”“灌输式”等落后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无法真正“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如此,一来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二来更是长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尴尬状态,这对于他们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化师生这两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作用。例如,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职场人物访谈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具体的访谈内容与访谈目标,之后要求他们走出课堂,对来往的职场新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活动。整个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由学生自主操作与掌控,我只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样,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此实践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切实加深了对于之前所学的“访谈写作”这一具体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2.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及职业能力
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中职语文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进而为其毕业之后的顺利就业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从这层意义来讲,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样也应当同学生的各自专业学习内容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发展需要,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到中职语文同日后就业的密切联系。
同样以我自身为例,在进行“走进企业文化”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鼓励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到本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企业进行调查与研究。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同时更是帮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真正深入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企业文化之中,这对于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28-05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态。顾名思义,除具有语文性外,它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及生成性等特征。其语文性在此不再赘述,笔者以下就其他方面特征试加以阐述分析。
一、综合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它具有综合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融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综合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与各学科、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具有紧密的联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培养学生与整个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性是基本特性。从系统论视角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的结构本质就在于语文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综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目标的综合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活动。它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学习与运用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主旨。可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外,还包括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会受到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学生还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与德育、美育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特征。
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四方面的综合,达到“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综合,从而达到“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目标。具体地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如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如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方法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意识,主动求索、勇于实践的研究态度,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也可称为“职业性”,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职业情境教学活动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了语文知识、训练了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利于专业学习。因此,语文综合能力也就成了学生一专多能的“油”和“催化剂”。
(二)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通过语文课本学习,而且还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生活在火热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与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内容的“综合”范围应该是很广泛的,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超越了语文学科的严密知识体系,不仅是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字、词、句、篇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融合起来的综合运用,而且是以学科知识及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能力为基础内容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对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所涉及的活动内容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中“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从现在起,以《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各种版本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一个活动主题,并把“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能力训练与实践活动”综合地融为一体,以突出活动过程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超越、拓展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更重要的是它将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究、质疑、合作中获得发展。
(三)活动方式的综合性
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均是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的。学生的生活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交融,形成各种复杂关系的整体。学生通过对这些复杂关系的处理,实现自身发展。学生处理自身与自然、社会的一系列关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应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其间,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活动方式的有机整合,包括恰当地选择和有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活动的能力,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就没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综合性的,其综合性应该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学习方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具体表现为:自主――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问题的提出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自己来做;合作――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之间能相互支持积极配合,相互交流积极沟通,在必要的时候能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探究――在活动中,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和认真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从评价的内容视角,要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确定是否有价值,内容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学,又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看收集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评价的形式上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复杂的语文学习活动,单一的量化评定方式不能反映它的本质,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活动,其评价方式方法也应该是综合的。具体地说,就是将单一的量化评定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效果,既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喜悦,又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的特征。
(一)重探究、应用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学习前提目标。专题探究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之一,从研究专题的确立到实施,从方法的选择到研究结果的验证,每一步都需要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重应用”表现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设计的活动也应该是“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等与学生专业学习、未来职业生涯相关的应用性内容。
(二)重过程、参与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书本学习中解脱出来,投入教师精心选择好的实践项目中,把学生引向生命世界和精神领域,去探究和感悟大千世界及社会人生,给他们的生活世界增添生命的绿色。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探究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关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以及参与程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活动过程并非不重视结果,相反,特别重视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结果。这种结果源于变化,源于变化中的“生成”,变化、生成在过程中产生。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处理整体世界中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括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针对“有意义的结果”的设计和规划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设计与规划并不是具体的、无法变化的,相反,要有助于变化,有助于生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变化应对变化,变化有助于生成,生成有助于发展,整个活动都是过程取向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能够透过活动影响学生的人格气质、学识修养、胸怀境界等种种思想感情因子,会透过隐含的形态以沉淀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内心并逐渐内化。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概念发展的内在含义上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生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素质综合性发展的主体性活动。在这一定义中,“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是活动设计的前提;“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是活动展开的基本规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的;“主体性活动”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基于兴趣、爱好,自主参与,学生作为开发者,并以主体的身份介入活动。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主确立活动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组织相关活动人员(甚至包括指导教师),自主表达活动结果。
(三)重方法、体验
学生要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进行“整合”,将语文的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融合”,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学生在探索并运用“整合”“结合”“融合”“沟通”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会增进活动内容与自身成长的联系,引导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活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并不直接指向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特感受。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是《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在体验中发展体验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概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这与经验课程所注重的经验是内在一致的。经验有经历、感受、遭受、阅历、体验等多种含义,尤其将经验作为动词理解时,便突出体验、经历等含义。体验存在于活动、实践之中,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体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注重学生处理生活世界系列关系过程中个人的亲身直接体验过程,也包括主观体验的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
三、活动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亲历实践中运用已学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因此,学生的生活、活动体验本身以及体验的内容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成为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职业成长真正起作用的内容。所以,这种组织形态应该形式多样,饶有趣味,它应该是可组织可操作的、富于民主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是“形式多样”的活动
所谓“形式多样”,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然是“活动”,首先应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多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活动的场地、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时间、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书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课堂与社会、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可以采用社会活动、虚拟活动、模拟实践、角色体验、专题研究等。
(二)是“可组织可操作”的活动
所谓“可组织可操作”,一则可按《大纲》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说明活动是“可组织”的。二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然是“活动”,则应该在“动”上做文章,让学生一齐“动”起来: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动眼,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与阅读能力;通过动脑,提升学生思维素质与欣赏能力;通过动口,提高学生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这又说明活动是“可操作”的。
(三)“是富于民主的”活动
所谓“是富于民主的”,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活动的核心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四)“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所谓“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指《大纲》对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作了明确的计划安排与目的规定。
(五)是“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活动
所谓“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流程。《大纲》中所提出的“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则明确了活动的具体过程。
四、生成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具有生成性,这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那么,它是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鲜活的。可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又具有生成性。
(一)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的生成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前,每一个班级应该对活动的实施都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活动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其开放性决定了其生成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活动目标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正是由于这些开放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学生在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偶发事件”“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等意料之外的情况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结果设计,从而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地生成,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二)活动目标的生成决定了活动价值的生成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正是在根据自主制订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的亲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而且在不断地生成中形成发展。即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结果设计,而这些新的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为此,重视活动实施的实际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把活动动态生成的内容转换成活动学习的一部分。
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坚持以下两点理念:一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二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QIAN He-sheng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综合文化站作为群众文化部门的基层单位,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文化站人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是最为密切的。对于群众的精神需求是有着深刻理解的。文化站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动文化建设,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由群众自发形成的一种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本身的是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有助于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需求。因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是文化站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综合文化站的生命力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站的生命之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文化站的生命力。文化站的主要是植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站的各项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而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今后应该改变单一枯燥的形式,要创新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要多鼓励群众进行创新,要吸引群众参与到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中。广场舞、扭秧歌、演小品、唱戏曲、说快板、划旱船就是最为典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广泛开展,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升文化活动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知识宣讲活动,例如女性美容顾问、做个好妈妈以及老年人养身之道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不仅多样,而且还能够在参与中学到很多知识,能够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养,陶冶情操。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就会使得综合文化站本身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推动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综合文化站的指导地位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站不仅能够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发挥文化站的指导作用,对于确立文化站的指导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受低速文化的影响,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的审美趣味低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的信仰缺失。
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作为基层的文化阵地,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些低俗文化,对于拜金风气文化站应该坚持正确的立场,要以坚决抵制各种低俗之风。要加强对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要让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平稳快速的发展。文化站指导地位的确立是文化站建设的主要工作,群众文化活动中加强指导,是文化站建设的必然要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提高也迫切要求进行正确指导,停留在低级趣味的群众文化活动是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只有加强指导,创造更多健康的更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有效提升活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有效解决经费紧张问题
经费紧张历来是文化站面临的瓶颈,经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限制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宣传。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的独特价值。在国家大力号召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敏感的厂商会找到商机,当地的政府能够找到自身的特色文化,文化站自身的经费紧张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采用这种措施能够实现三方共赢,今后工作中应该大力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文化站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选择当地精品的群众文化项目进行包装和宣传,最终达到企业和投资商的宣传目的。政府、群众和投资商都能够获利。
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各类人才
人才建设是文化站建设的主要工作,文化站能否实现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具有高才能的人才队伍。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各类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通常是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的,这就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努力。因此多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发现具有不同专长人才。对于这些苗子应该加强培训,使其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不少的歌手、演员以及音乐家就是从基层文化站中脱颖而出的,甚至于有些职业艺术团甚至是由文化站组织群众业余艺术团体组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特殊意义。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助于增加文化站的生命力,有助于巩固文化站的指导地位,有助于培养各类人才,最终是有助于实现文化站的长远发展的。因而必须要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在研究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通过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学校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单一化、固定化朝弹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克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校内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广泛地发挥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基地的特色。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基地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反映基地所在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周边地方的区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培养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确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一是构建符合我们基地实际、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师生活动辅助用书、活动教材,建立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特色场地。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善于开发本土课程、精于活动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推进营训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本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先行。要想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老师们的理念与付出作为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省内培训,观摩省市优秀基地的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依靠几门课程度日的僵化做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利用好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物资源,开发了解家乡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灌河、烈士陵园、海西公园、二郎神庙等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伟人、名人、古迹等课程资源,了解这些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文化,因地置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家乡、勇于创新的意识。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立足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侧重于开发动手操作类的课程,比如“贝壳拼图”、“贝壳彩绘”、“贝壳组装”,形成了以“创意贝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五、师生、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一道成长
1、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一、基于文化愿景的实践探索
校园文化布局概括为一个理念、两项特色、主题。一个理念就是“闳约深美、润泽东风”;两项特色就是“快乐英语、科幻空间”;主题就是校园“三大宝”主题系列、新课程理念主题系列、学校管理文化主题系列、虚拟博物馆文化主题系列、全员班主任管理主题系列、德育活动主题系列、班级文化主题系列、文化长廊主题系列。让校园的时空充盈着文化,让每个角落都是一首“无声的歌”,让每个文化符号润泽师生的心灵。
二、基于课程的实践探索
“美润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是“立德树人”。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润教育”特色课程是实施“美润教育”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校本活动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班会认知活动,二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团队体验活动,三是基于“美润教育”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基于活动的实践探索
在“美润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美润教育”系列活动:美润德育主题活动、美润阅读主题活动、美润社团主题活动、美润综合实践主题 活动。
1.“美润德育”主题活动
一是“以美润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淳美学生。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通过主题班会、东风大讲堂等形式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文明有礼的谦谦君子。重视仪式教育,重点打造初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仪式、初二年级学生的入团仪式、初三年级学生的中考誓师仪式,规范学生的行为,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富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向学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姿,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欣赏美、学习美、展示美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品德高尚的淳美之人。
二是“以美育才”,培养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通过开设社团艺术活动、校园艺术节文艺节目评选活动、岭南文化传承艺术讲座暨学生现场书画活动、艺术节闭幕式暨迎中考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以诗情文韵、墨香书韵、琴音画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展示美的能力,塑造多才多艺的臻美学生。
三是“以美健体”,培养健康阳光的健美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冬季长跑活动”,丰富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开设羽毛球、足球、篮球、田径、舞蹈等社团活动,加强体艺结合,提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力量美、技巧美的感受。作为区幸福教育实验学校,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润物无声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青春美、享受健康美的过程中颐养心灵美,培养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健美学生。
四是“以美感人”,培养和谐尚美的美润学生。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在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建设,开展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如小广场的雕塑《翔》和石雕的动静结合,寓意东风学子畅漾在知识的海洋里,乘着东风展翅翱翔;挂于教学楼走廊及楼梯壁上的学生书画错落有致,课室内的图书角充满书香气色,让每一位师生美润心田。学校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培训,家长的率先垂范,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表率作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美育合力,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始终都浸润在美的氛围中和美的环境里,逐渐成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润学生。
2. “美润阅读”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阅读”启慧怡情。学校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将读书活动当做常规工作抓好抓牢。近年来,语文科组也致力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顺利完成了区级课题《初中课外阅读课程化案例研究》和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等课题的研究,多篇的研究论文获区级、市级奖项,其中《契约学习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研究二等奖。
二是“美润阅读”傅采长才。年级班级围绕“阅读・悦读”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与父母共读一本书”“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并围绕“聆听智者的教诲”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语文科组还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常规化,将名著导读纳入课堂教学,如《名著导读》《察言观行识好汉・名著导读》《阅读成果展示课》等区级公开课赢得同行一致好评。以经典名著阅读为主,美文名篇阅读为辅的美润阅读为学生生活增添诗意,为学生生命增添钙质,使之灵魂更丰盈,精神更强健。
3. “美润社团”主题活动
一是“美润引领”,社团活动课程丰富。学校教导处设计异彩纷呈社团活动招募海报,初一初二级全体老师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需要在微信选课平台上报名。
二是“美润主导”,社团活动形式多样。运动场上跑跳投拦,音乐室里吹弹唱舞,学科培养讲练研讨,综合实践亲力亲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灵性在活动中迸发。
三是“美润展示”,社团活动成果丰硕。学校艺术节上体艺类社团精彩呈现,学校羽毛球队篮球队在区市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合唱队舞蹈队在区市比赛中均夺桂冠。综合实践类社团在省市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均获佳绩。
四是“美润延伸”,社团活动拓展生活。学校鼓励社团活动“走出去,引进来”,支持社团活动走向社会,融入生活,如风之声小记者社团对番禺好人进行走访调查;创造机会请专家入场,如专家讲座粤曲文化、摄影文化、旗袍文化、番禺祠堂文化等,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