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10:0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67-01
世界近代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上多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主研究为辅的教育模式。本文就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思考,旨在探讨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思维的改变,使世界近代史教学更为贴近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 对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形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是通过对近代世界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研究,探讨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甚至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世界近代史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史,从时间上来看,始于1500年地理的大发现,而止于1900年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这段历史时间跨度长,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对当代社会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起来头绪复杂。但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仍多从政治讲起,从而扩展到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学生听起来不免有乏味、枯燥的感觉。教师在此可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利用多媒体、历史地图等手段将一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全部整合起来,打破各个国家隔绝的状态,将国家的历史变迁与世界发展进程连接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整体,可使学生理解当时世界发展变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间,与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不一致,要注意引导学生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相区分。
由于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众多,教师在讲解时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要领,不宜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哪些内容应该掌握,哪些需要重点掌握,其他知识可以当作自学内容适当进行补充。重点的讲解要讲透难点,为学生自学扫清障碍。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由教师主导型改变为学生科研型课堂,即教师通过将当前学术界比较热点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通过研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二 对世界近代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世界近代史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注重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应用学科不同,对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教学世界近代史课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学研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科研题目,将学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通过小组分工,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分析思路等,但研究方式、方法要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也可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解释,对于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此,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科研小组式的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针对性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对于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可培养其扩散思维,即指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书,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通过改进考试方法,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为知识点的记忆,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
注重对学生论文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需要在开学初期便要有计划地进行,由教师指定一个或几个选题,要求论文有前言、摘要、正文等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形成论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创作一般要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由学生小组就文章内容、观点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总之,世界近代史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式讲解,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其荣、邢来顺、曾晓祥等.世界近代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
层
次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本
科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时间]2013-05-27
[作者简介]李阅民(1965-),男,山东菏泽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韩玉芳(1975-),女,陕西渭南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化。
为学生上课状况,优化教学效果,使中国新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课程组决定开展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论证、探索、总结,我们终于在2012年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措施凝练为“多元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又对此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现公之于众,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定义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课形式上,将原来教师讲课为主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置换为理论课(教师讲课)、研讨课(学生研讨)、实践课(社会实践)并重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每种上课形式教师均要根据教学内容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 在施教地点上,将原来只在教室内上课拓展为教室内、校园内(教室外)、社会上(校园外)多地点上课。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学生研讨统一安排在教室内进行;社会实践中教师推荐的纪录片、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观赏由学生自选时间在学校图书馆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完成;社会实践中的课外考察、参观等项目,安排学生在校园外教师推荐的地点进行;社会实践中的课外阅读,由学生自选地点阅读教师推荐的众多参考书目中的一部分书籍(可以是电子书籍)。
3. 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安排一课时,学生研讨也相应安排一课时(即每次上课,采用“一节讲课+ 一节讨论”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不单独占用上课时间。
4.在作业形式上,将原来在书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业形式改为动脑、动手、动眼的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活”的作业形式。如老师推荐书目的读书报告,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纪录片的观后感,相关历史遗迹景点、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报告,相关历史问题的小论文等。
5. “多元教学模式”的简明公式为:教师讲课 + 学生研讨 + 社会实践 + 灵活作业。
三、“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前置条件
1.教师能对教材内容透彻理解、灵活处理,从而能将原本两节课才讲完的内容安排在一节课讲完且不伤大意。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前提。
2.教师能准确抓住每一章的核心问题、理出其内在逻辑并围绕它设计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领会问题的本质。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
3.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很好的研讨题目和社会实践项目。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关键。
4.课程组成员齐心协力。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课程组成员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才能在业务水平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使大家对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从而把教改推向深入。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保证。
四、“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规则
1.先讲课后研讨。先讲课后研讨并不是说讲完课就研讨。因为研讨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讨题目,并指导学生去查阅参考资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研讨时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消化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特地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周讲完课留下相关的研讨题目,等第二周上课时,第一节课就安排课堂研讨(研讨上一周留下的问题),第二节再讲新课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讨题目,以此类推。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负责安排学生发言的顺序,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等学生研讨结束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指出学生观点的可取之处,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个别错误的观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究竟错在何处。
2.教材内容合理优化。理论教学课由于要将原本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节课完成,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增、减、删”并重:凡中学教材涉及的内容,要一带而过或干脆删掉;凡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教师要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努力增强其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讲完。有些课堂上没时间讲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去认知,并在下次研讨时适当地顾及到这些问题。
3.理论教学多管齐下。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口头表述、图片展示、影视回放、原声再现、专家视点等。理论课除教师主讲外,有些历史问题还要请学生讲述,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4.研讨题目数量适中。每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布置的研讨题目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太少(如一个题目)不利于学生选择,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太多(超过三个)课堂上也没时间展开讨论,达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划分学习小组。为保证研讨课的质量,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选举一位组长。组长根据研讨课题的需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材料、撰写研讨课答辩文稿、指定本组答辩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
6.事先公布评分标准。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教师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及时给参与研讨发言的同学打出成绩并计入期末总分。评分的标准以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引证材料的广度、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为基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给予相应的分数。鉴于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研讨内容,再加上每次研讨课因时间所限(45分钟)一般只能安排七八个学生阐述观点,所以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均认为是该学习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但为鼓励学生踊跃代表本学习小组阐述问题,特对阐述问题的同学每次额外奖励一定的分数(不超过所得分数的10%)。
7.精心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要根据讲课内容精心选择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每一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但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至少应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相关的历史遗址、景点考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相关的专著。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应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观后感、读书报告)。根据学生所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的质量,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分数。考察报告、心得体会是平时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项活动所占期末成绩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得分、课堂研讨发言得分和社会实践得分总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堂研讨成绩占30%,社会实践成绩占30%,总分100分。
五、“多元教学模式”的初步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结合、四个转变、五个提高”。
所谓“三个结合”,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研讨”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料、影视剧、历史场馆”相结合。“三个结合”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谓“四个转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由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转变;由教师讲解历史结论向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历史结论转变;由教师释疑解难问题向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难问题转变;由学生被动学习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四个转变”扭转了学生听课没精打采的状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所谓“五个提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思辨历史问题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搜集、阅读课外资料的能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口头、书面论证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五个提高”最终落实在教学效果上,就是初步实现了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多元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 于涛 宋丹 吴英杰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选择河北省地方高校中有会计本科毕业生的高校,通过联系这些高校会计专业的辅导员及毕业生,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初次就业单位及目标单位;调查这些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表述,整理分析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对此,选取了邢台学院2011、2012年部分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29份,有效率为94.85%。
(一)毕业生状况统计:中小企业成就业主体 收回的129份问卷中,有11.63%毕业生未填写明确就业单位,有的准备继续考研,有的刚辞掉工作准备再换单位,有的毕业生自己创业;114人填写了正在工作的单位,占88.37%。其中已工作的毕业生中,从事与会计相关工作的占86.84%,认为从事工作与会计不相关的占13.16%。认为目前工作单位是自己目标工作单位(一般不会再更换单位)的有32人,占已工作毕业生114人的28.07%;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的第一就职单位,以后会换单位的82人,占71.93%。其中,在目标单位工作的毕业生32人中,金融业(包括中国银行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有23人(与2012年中国储蓄银行新开立大量招收新员工有关),占32人中的71.88%,且是通过各金融机构校园招聘应聘成功的;其余9人分别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员考试)、其他上市公司(通过校园招聘的笔试面试)、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而认为目前工作单位只是自己第一就职单位的有82人,全部是在中小企业,其中,有75人在中小型工商业工作,占91.46%,另7人分别在职业培训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小服务业工作。数据分布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看出,会计本科毕业生满意的工作主要是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关。通过与毕业生交流,了解到这些工作单位主要通过校园招聘招收新员工,并且进行员工培训。毕业生在大四时就开始准备这些单位的校园招聘,一般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一、面试二。而更多的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工作,这说明,中小企业成为会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主体。
(二)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运用专业的能力 将通过校园招聘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校园招聘类(约占28%),将通过其他途径应聘的毕业生归为一类,简称其他类(约占72%)。将两类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五种能力统计如下:校园招聘类用人单位主要有上市公司(包括金融业)、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这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较强的团队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运用专业能力(熟悉会计、审计、税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熟悉各种财务分析指标;较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高级财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阅读、书写能力。由于是校园招聘,会对录用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般无特殊要求,会一般的操作即可,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其他类的用人单位多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平面媒体招聘,这些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为:会计相关工作经验(2-3年),能够熟练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有相关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一到两门等);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软件;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素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熟悉银行结算业务等。其他类中以中小企业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主,没有培训员工的能力,因此更看重应聘者的实务操作能力、工作经验、证书,而对应聘者的长远发展能力无法顾及。综合上述两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知,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职业道德有所要求,即都看重毕业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专业实训课程 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问题,列有40多个选项,罗列了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要求被调查者选填五项。其中,罗列的40多个选项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会计信息化等;第二类是专业理论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制度设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企业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外语、资产评估、投资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结算、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管理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第四类是其他综合性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财经应用文写作、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大学生职业指导等;第五类为选修课,如美学、大学语文、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毕业生认为最重要课程为:会计综合实训(115人选择,89.15%),中级财务会计(106人选择,82.17%),会计信息化(97人选择,75.19%),纳税实训(95人选择,73.64%),大学生职业指导(93人选择,72.09%)。这五项课程中专业实训课占到三项,即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实训课程很重要。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可发现,中小企业成当前会计毕业生就业主体,尤其是初次就业岗位的主体,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是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结合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运用专业的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专业实训课程,因此,地方高校应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数量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性强,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要增加实践课时,一般院校已开设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等实训课程,效果很好,还可以在理论课基础上将一部分理论课时改为实践课时。如基础会计,拿出一部分课时作实训课时,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判断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更好地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的关系;通过对原始凭证联次、签字的关注,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再如成本会计中结合实训,通过对领料单上使用部门及领料用途的关注、假退料单的使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原始凭证对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实训,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实训,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等。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保证。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多的实践课时也难以达到好的实践效果。教高[2012]4号指出,“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可以“请进来,走出去”。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财务主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专家请进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或通过有计划的实习)走进企业、事务所开展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除高校教师资格以外的专业资格,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鼓励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上有所倾斜。
(3)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环境保证。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环境保证。地方高校一般经费紧张,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措施开展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会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有会计核算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网上报税实验室,需要一些教学软件;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联合,也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建设,有计划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事务所的简单审计工作,使学生得到专业锻炼,与事务所达到双赢。
(二)拓展专业新发展:培养有学习能力的人才 地方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并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会计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形势变化及时向学生传递专业的最新发展。如,可在大四开设专题讲座,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企业涉税会计实务操作》;根据财政部的《积极推进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应用的暂行规定》,可开设《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专题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学习网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从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来看,毕业生更希望到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工作,这些单位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方式招录新员工,涉及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包括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上述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是独生子女,协调与合作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能培养上述综合能力的课程,如开设《演讲与口才》、《心理学》等课程;除开设经管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关注最新经济热点问题的讨论课程(或讲座专题形式);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探索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四)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考人数的下降,各高校招生压力已经显现,地方高校更是首当其冲。高校必须改革自身的专业设置、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用人单位对输出人才的评价,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应“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班子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继续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组织毕业生在离校前将自己求职中体会到的信息总结出来,说明用人单位有哪些需求,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希望高校开展哪些教学工作,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等,让毕业生开展教育效果评价,提出教学改革建议。地方高校通过完善并落实毕业生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以指导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46-03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与CDIO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宏观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工作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体现了当今工程教育的国际共识。可见,CDIO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且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应该作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二、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工科机电类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正是这类专业教育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近年来专业进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而且卓越工程师教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有具体的要求。
1.接受通用知识的基础教育,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
2.接受专业基础教育,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电学、机械工程专业基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接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零件测绘、力学分析计算、实验、测试、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实践技能。
4.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本专业领域或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接受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并具有基本的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获得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三、课程体系改革规划与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始终是贯彻CDIO工程教育改革理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保证。
(一)调整两课开设学期,优化课程布局
两课是标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共有356学时,16个必修学分,一般集中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在限制每学期计划学时的要求下,一些基础性课程被迫后延,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非常不利。本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多方考察、学习,并与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多次研究,做出了调整两课开设学期的重大决定。将两年完成的两课主要教学任务调整为四年完成,即每学年开设一门政治哲学类课程,保证两课四年不断线: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基本原理”,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重点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政治课更有利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学习和复习,大二调整两课余出的学时由技术基础课来递进填补,优化了课程布局,为学生开展创新训练提供了专业基础,更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基础课程体现工程应用意识
英语课分层次教学,入学即可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通过者可以进入专业实验室接受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
数学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教会应用数学理论进行工程建模的方法,数学中的实例应该以机械工程的具体对象为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在讲授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和训练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观察现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工程实验奠定基础。
(三)技术基础课程培养工程意识
在大一第二学期新增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介绍机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学科发展、工程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产品、装备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思维框架;勾勒出一个工程师的任务和职责,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必要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的启蒙教育。
改革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增加三维图形教学内容,将独立开设的零件测绘教学环节融入机械制图理论课的进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初步培养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将独立开设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调整到对应的理论课学期,将课程设计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在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理论课开始之初,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听课学生,并要求理论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教师讲授理论课时始终关注课程设计内容,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所讲相关内容的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边学、边练、边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建立学为所用的工程意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与原培养计划比较,分别提前1个学期开课,以便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提供前期知识。
(四)专业课程增强实践能力训练
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式是减少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学时,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践训练学时,尽量将CDIO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根据培养目标、对主要课程及学时比例进行了综合调整,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井下作业设备与工具和海洋石油装备概论为新增课程,目的是增强机电基础和突出石油特色;合计增加100个实验学时、88个理论学时。取消了独立的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从而保证学生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专业英语(64学时)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96学时)后置余出的160个必修课程学时基本平衡了增加的专业课理论和实验学时。
表1课程改革新增实验学时课程列表
■
(五)课程设计实施CDIO模式
“机构分析创新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是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参加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个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设计、建造和控制能力,而分别在大二和大三短学期新增设的2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学生逐步获得优良的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善于合作)奠定基础。
每个班分成6~7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承担一个设计题目,由4~5人组成,自选组长,组长负责设计小组任务分配、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设计报告和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工作过程记录(手写),并进行ppt汇报答辩。机构分析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提交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分析说明书、CAD 设计图纸、控制原理图、电气回路图、程序设计图。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如下探索:
1.组长给定本设计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或成绩排序。设计小组组长根据小组同学的个人贡献、合作表现,按分差不小于2分给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或给出小组成员成绩排序。
2.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组评定设计小组成绩。答辩组根据每个小组设计总结报告撰写的质量(结构层次、语言表达、分析计算、撰写规范);设计图纸的质量(图纸完整、表达正确、符合规范);答辩过程表现(汇报讲述、回答问题、PPT质量)等项目按百分制综合给出该组设计的综合成绩。小组的答辩综合成绩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中间值偏上。
3.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设计小组每个同学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提问情况)调整个别同学的个人成绩,更好地维护公平性。
4.学生自评与团队成员互评可以调整小组组长给出的成绩排序偏差。小组成员自评主要考核学生的诚实性;团队成员互评主要考核学生的公正性和团结互助精神。
(六)毕业设计实施CDIO模式
大四第二学期全部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从13周延长至18周,有利于完整系统地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
在毕业设计的准备、进行和总结的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选题上,采取指导教师申报题目,然后由教研室从中优选确定,保证工程实际设计题目占到80%的比例。将确定好的设计题目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个别严重冲突的题目上,由教研室做适当调整。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把几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工程实际,不仅锻炼了他们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遇到疑难问题,指导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启发,并与之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常出现的问题事先讲给学生,使其自检、互检,有问题及时修改,争取交出一份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答卷。
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书对设计图纸严格审查,杜绝在答辩时出现“设备无法安装、机构不能转动、机件互相碰撞、工件不能加工”等原则性问题。随着毕业设计的完成,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进行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已具备直接服务于生产与工程建设的能力。在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把关下,学生完成较好的毕业设计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过近两年的统计,学生的毕业设计经修改后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生产的占18%左右。
四、CDIO实践总结
2010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代表东北石油大学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第二批试点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机自专业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课程教学体系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分别在机自07级、08级、09级的部分课程和环节逐步开展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性实践,完成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机械控制工程、石油钻采机械等课程为载体的CDIO三级项目实施试点工作,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验;机自2010级、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融入了CDIO理念,并根据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序地进行全面实践和总结;机自2012级、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CDIO实践基础上又加入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新要求,正在进行着初步的实践探索。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广泛实践有效促进了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 2010~2013年本专业学生承担或完成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获得以“挑战杯”为主的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
五、结束语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一些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基本建立起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环境,为培养一批工程意识好,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渐进性地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并逐步明确:CDIO工程教育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是一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宏观指导方针,CDIO是具体实施模式和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22-04
一、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容
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课程设置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1]我国高校扩招过程中,尽管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与脱节,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要脱节[2]。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课程面向的劳动力市场类型与层次定位,回答“培养的毕业生去哪里工作,满足劳动力市场何种需要”的问题。(2)总课时与毕业学分要求为多少,课时在各学年和各学期内部如何分配,课程之间时间先后如何安排?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如何安排”问题。(3)课程分类与结构,回答“课程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何种知识技能与思维素质具体要求”的问题。(4)专业课程如何具体开设,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具体学什么”的问题。(5)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本文主要讨论前三点内容,部分涉及第四点部分内容。
截至2014年初,全国有428所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时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员工离职现象加剧、员工维权意识增强等原因,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2013年起负责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制定,注意到一些典型问题,本文拟进行初步总结与思考。
二、课程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类型和层次的合理匹配
目前中国高校办学层次大致分六个层次: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重点(俗称“老二本”,基本上为1999年扩招之前即举办本科的高校)、2000年后由专科升格的“新二本”、独立学院(三本)、高职高专。“老二本”、“新二本”、三本虽然都是本科院校,但“老二本”大多是省属重点高校,有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而“新二本”、三本研究生教育基本为零或规模很小,因此“老二本”不宜与“新二本”、三本混在一起讨论,但“老二本”、“新二本”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存在若干共性问题,本文不作进一步区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到所在省份和周边区域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与中层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和学术研究导向,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保持必要程度,课程教学内容应满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多以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资料作为案例进行教学等。
三、课程总课时的设定
二本高校总课时偏多是一个老问题,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提出适当压缩课时。一本院校总课时显著低于二本院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武汉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0学分左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4学分,该校1学分17课时,合计2380课时。笔者所在高校1学分16课时,2012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5学分,合计3120课时,2014年下降到184学分,合计2944课时,甚至仍然高出部分东部同类高校,如温州大学商学院2011级本科专业168学分(合计2688课时)。
本文认为,若按照每周教学5个半天,一个半天上4节课,剩余半天学生消化理解以及做作业等假设进行计算,一周20节课,一个学期20周,扣除考试周,一个学期19周,课时为19×20=380节课,按照16课时一个学分计算为23.75学分。按照大学6.5个学期计算(大四视为0.5个学期),大学四年要求154学分。以此类推,每周上课5.5个半天学分为170学分,每周上课6个半天为185学分。也就是说,按照16课时1学分计算,本科学分在150―185之间比较合理。一本高校可以考虑150―160学分,二本高校可以考虑170―185学分。
四、各学期课程与课时的均衡安排
大一、大二课时不宜过少,进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出现放松放纵心态与行为,需要以适当强度的课时课程来进行抑制、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应集中在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
大三第二学期课程应略少于大三第一学期,因大三第二学期学生要为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申请出国或者创业等做准备。大三第二学期应侧重安排整合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管理咨询”、“创业管理”等。
特别是大四课程如何安排比较合理?[4]有文献指出,大四学生面临求职、考研、申请出国等压力,而保研成功、工作已定的学生则开始实习、准备毕业论文,故大四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3]。本文建议大四第一学期开设2―3门课比较合理。且尽量提高课程与毕业年的相关度,求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可以安排在大四。授课时间建议安排周一、周二或者周四、周五,安排在周末更好。如此安排,2―3门课通常课时大约在100课时左右,一天早中晚可安排11节课,则连续两天22课时,4―5周也就是一个月左右即可结课,最晚10月份上旬结课。学生每周有五天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10月上旬所有课程结束后可以有三个月的完整自主安排时间,能够大大消除大四上课与学生求职、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
五、课程类型与课时比例: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政府规定课程
课程分类角度很多,但首先应体现课程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二本院校本科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类: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
第一是通用课程(General Purpose Curriculum),旨在传授跨职业与跨领域,迁移度大、学习周期较长、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的知识与技能,通用课程强调“用”。在职业变动次数增加的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要授人以渔,向学生传授满足跨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提高学生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The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lleges)提出基本就业技能(Essential Employability Skills)概念,指 “无关学生学科或专业,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知识与技能”。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厅(Ontario Ministry of Train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要求安大略省管辖所有高校毕业生必须通过基本就业技能考核方能毕业,基本就业技能具体内容如下。
表1 加拿大社区学院联合会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技能的分类及要求
本文认为二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设置的通用课程有:管理沟通(管理技能)、心理与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汉语水平、英语(学习程度与学生专业和就业层次相匹配)、定量分析、信息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概论、办公软件与通用编程)等。
汉语水平与定量分析课程需要单独讨论。笔者在2015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研中,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指出毕业生的汉语水平需要提升。华中科大要求学生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获学位,值得借鉴。定量分析课程方面,国内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均开设微积分课程,一些二本院校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中使用统计学的场合远多于使用微积分,微积分应压缩到64―80课时为宜。
第二大类是通识教育课程(多种译法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等),与通用课程强调“用”不同,通识课程强调“识”。“通识教育”内涵因不同时代、不同讨论者而有所不同,通识教育长期以人文学科为核心,关注文化多样性、人文经典原著学习、道德与价值观等主题[4]。但是,由于科技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会1984年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报告》、美国高等教育协会1985年发表《大学课程的融合》、1988年发表《通识教育的新生命力》,不再强调人文学科应该在通识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而是主张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互补[5]。
第三大类是专业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两大设置原则是:(1)充分体现事务性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移的趋势。IT技术不断发展,事务性工作不断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发挥组织内部管理顾问与变革推动者角色,着眼于从全局着眼,预见性地解决组织管理中与人有关的问题,需要开设企业经营各模块方面课程如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咨询等课程[6]。(2)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7],主要的一级支撑学科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多学科性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
第四大类课程是政府规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课程(俗称“两课”)、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规定课程、公共英语等。
二本院校课程课时分配目前存在的弊端是:(1)通用课程开设数量与课时不足。(2)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存在娱乐化倾向,课程深度不够,开课价值不大,如广州某大学开设生死课教写遗书、立遗嘱。(3)政府规定课程课时太多,导致专业课时被过多占用。(4)公共外语课时太多。笔者认为通用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政府规定课程四大类课程之间课时比例以20%:20%:50%:10%为佳。
六、优化规定课程课时与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政府规定课程课时过多,以桂林某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16课时1学分)、基本原理(3学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各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1.5学分、上机1.5学分,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2007]7号)就业指导课程2.5学分,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创业课程不低于2学分。广西教育厅《关于在全区高等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的通知》(桂教安[2011]14号)文件要求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1.5学分),再加上公共英语课时,高达40.5学分,占到该校2014级管理类专业总课时的21%之多;专业课反而课时被压缩。
多年来不乏高校教师、学者和社会舆论呼吁压缩政府课程学时、压缩调整公共英语课时,早在1998年就有人指出公共英语“四年不断线”纯属浪费多数学生时间,非英语专业要培养的是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8]。对于扩招后的二本院校尤其如此,但直到2012年仍然有二本院校在提“四年不断线”。执政地位以执政实绩为充分条件,与“两课”关系很小。此外,中外合作大学不上“两课”,享受超国民待遇,于法于理无据。
基本对策:(1)“两课”调整需要高层决策,短期内无法压缩,可以采用增加社会实践、强化经典著作阅读(如美国杜克大学教授Michael Hardt讲授原理即以原著阅读为主[9],而我国高校理论课程罕见原著阅读)、讲座等方式,减少传统课堂讲授课时。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水文水资源工程方向2011年培养方案中“两课”课堂讲授只有10个学分,其余课时采用社会实践形式完成。(2)国内一些高校已压缩公共英语课时,如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公布的“转型发展试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名单中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公共英语以前每学期50个课时压缩一半。(3)计算机今天已经非常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全可以自学、教师集中辅导答疑、考试考核即可,不必进行专门的课堂理论讲授。
七、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程”方式开课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一般操作步骤是:教师设计学习材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不是讲解知识,而是给出学习重难点、讨论题目,安排进度,组织学生展示学习体会、答疑解惑、总结点评等。翻转课堂大大减少了传统课堂讲解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给优秀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难度较大课程的教学准备,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练习等做出更多修改与反馈,更好地平衡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与生活关系。需要强调的是,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特别是教师工作重心要从讲解知识转移到反馈答疑环节,否则课时减少,学生自主学习也因为自律性不足、教师反馈不足而减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始于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师Maureen Lage、Glenn Platt等撰文介绍其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积极成效[10]。实际上,我国早有类似教学方法,只不过名称不同以及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知名度没有美国类似实践高。1998年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中的“高效课堂”实际上就是“翻转课堂”。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与强调互联网在线课程与IT技术支撑的美国翻转课堂不同,杜郎口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纸张课本和习题册。
对于一些课堂讲解必要性不大的文字性课程应积极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管理思想史”“商务礼仪”“中外人事制度”等课程有必要开设,但没必要进行三四十个课时的课堂讲授,此类课程往往存在照本宣科、学生提出“书上都有、都看得懂”的尴尬。“计算机基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方式开课,如2015年笔者所在高校的本科计划修订方案中首次出现十多门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开发的“物理与人类文明”网络课程等。
八、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的确定
实践训练与理论讲授是对举概念,从学习方式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通用课程等是从学习内容角度分类。理论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在教室中向学生讲解、传授知识,而实践训练则采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训练形式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学期论文、学期读书报告、学年论文、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实习(又分为参观学习、定点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等。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将实践教学范围定义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四大类,要求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课时不低于2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要求,高校确保实践内容占总课时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实践教学课时就达到25%。河海大学大禹学院2012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课外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合占总课时的28.6%[11]。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批准11所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要求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总课时30%以上。
基于上述资料,由于各校与各专业办学情况有所不同,适当考虑前瞻性,目前看二本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25%―30%之间比较合适。
九、课程设置调整阻力的消解策略
课程体系设计不可避免地涉及课程设置调整,主要包括压缩课时、增加课时、取消课程、增加课程等四种情况。笔者2013年修订本科计划时遇到的典型情况是个别教师坚持自身讲授的课程很重要、内容多,不能压缩课时,背后的利益原因是教师工作量合格要求一定,压缩课时该教师就需要上新课,备新课,自然不愿意。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数课程文字性较强,教师少讲精讲,32―40节课时已足够。压缩课时阻力如此,取消课程设置则阻力更大,这是高校长期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现象的一大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的可行对策是:(1)第一次讲授某门课程(不管该门课程是否第一次开设)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合格,则工作量计算增加新上课系数。(2)课程设置尽量以用人单位调查反馈信息为客观依据。 通过校企合作关系、私人推荐等方式在全国选定多个区域按比例选择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得出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重要程度的评价排序[12]。有如此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各种反对调整课程、课时的借口和理由自然少很多。笔者尤其建议教育部或者各省教育厅应牵头组织类似调查,调查结果比教师和高校层面组织的调查更全面可靠,更有权威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3.
[2]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8.
[3]王之月.大四课程如何规划才更合理[N].中国教育报,
2013-12-17.
[4]宋晓平,梅红.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
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5]张红霞.美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演变及其启示[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6]王凌峰,王朝举.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课程设置[J].现代企业教育,2012,(2).
[7][美]理查德・埃尔伍德;王晓晖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4.
[8]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
语教学,1998,(7).
[9]林书友.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原理”教
学大纲[EB/OL].2015-05-12.
[10]MJ Lage,GJ Platt,M Treglia.Inverting the clas-
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
ning environment[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1).
[11]钱恂熊.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河
海大学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育人工作之一[EB/OL].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__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
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