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9:0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方金秋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
老年人学习数码摄影的弱势与优势
(一)1.不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机理这是一般老年人初学数码摄影时存在的共同问题。 许多老年人有一种潜意识,总以为数码相机与传统的相机是一样的,都是由镜头与快门构成,只要按一下快门就可以了。其实,两者从成像上是全然不同的两种机理。传统摄影借助于感光胶片作为载体,通过对胶片的感光作用,把事物场景记录在底版上,再通过冲洗成为相片。 而数码相机首先是通过光电转换设置的图像传感器(CCD 或 CMOS)来实现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再将电信号贮藏下来。 了解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后才会在拍摄的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学习数码相机摄影理论的第一步。 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摄影活动,才能使摄影活动有活水之源,不断拍出好片来。2.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内存卡功能一位初学数码摄影的老先生拿一台数码相机外出拍照,刚拍了没几张,相机就 “罢工”了。相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卡满”字样的提示,其实这是存储卡存储空间已满,就像在传统相机中胶卷用光了一样,所以相机不工作了。 必须换个存储卡或删除一些照片才能继续拍照。由于不了解内存卡,这位先生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导致拍照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老年人开始用数码相机后,总爱尽快冲洗出相片来。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使用传统相机的惯性思维与还不习惯于将所拍的相片输入电脑硬盘中保存使然。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数码相机的成像结果是电子信息(它表现为像素),是被记录在相机的储存卡上的,可以通过读卡器或相机的数据线将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硬盘中。当储存卡上的数据存入电脑的硬盘中之后,可删除储存卡上的数据,以便重新使用。 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最大的区别。还有,用数码相机照相时,如有拍得不理想的相片,可立即删除,避免占用存储空间。3.缺乏数码相机拍摄的基本知识老年人学摄影有必要按部就班地、由浅入深地学习数码相机的一般构造、成像原理。 还必须补上使用数码相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感光度、白平衡、焦距、光圈和景深、拍摄模式、曝光等。更加之数码摄影是通过数码相机快门以现代电子技术知识作为其依托,将物像记录下来的一种操作方法,它需要人们了解很多的电子知识。4.普遍存在电脑操作水平低的问题传统摄影的后期处理是通过人工修版,而数码相机摄影的后期处理则是使用电脑软件修版。可以说:电脑是数码相机的仓库与加工厂。 拍摄数码相片绝不是拍完就万事大吉了,拍摄过程只是完成了摄影任务的一小半,多半工作是后期处理。因此,对于那些电脑操作水平不高的,乃至于电脑盲的老年人而言,这将成为他们学习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老年人要想学好数码摄影,非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不可。 只有学习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打好基础。5.思维反应较慢,手的操作的灵活度低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给学习照片的后期处理帯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补上电脑操作这一课。在此基础上学习照片后期处理软件。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供后期处理之用。 笔者认为,根据老年人的电脑操作基础差,接受能力与掌握鼠标不灵活的弱点,必须选择简单易学的软件,如从“光影魔术手” 软件入手开始学习照片的后期加工为好。学好了“光影魔术手”软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更高深的软件, 如 Photoshop 软件奠定了实践基础。(二)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和时间充裕是学数码摄影的优势1.老年人经历了数十年的人间沧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人说,老年人走过的桥都比年青人走过的路还长。 这对于他们学拍摄人像,能较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把儿童的天真、少年的顽皮、青年的活力、壮年的奋斗与老年的睿智表现得入木三分。 由于他们阅历丰富,他们也能将城市的建筑、道路的车流、人际的交往、货物的交换与世间的冷暖细致入微地收入镜头。我们经常能看到在老年摄影者的镜头中展示人的成长、人际关系以及人的内心活动画面,这是与他们人生的阅历分不开的,也是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2.摄影作品的精髓是对美的追逐,摄影的过程是对美的捕捉,摄影的灵魂是对美的理解与表现一般而言, 老年人对美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对人事景物之美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从而在他们的摄影作品中,喜爱表现、收藏与传播自然之美、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之美。 他们也爱用最靚丽的色彩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之美;用最地道而简洁的构图展现事物的主体;用独有影像形式展示个人观念与强烈的内心感受;用最精道的形式表达出时代的脉动。 老年人在摄影时,由于审美能力强,善于捕捉美的影像。 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把春天的鲜花、盛夏的荷塘、秋日的红叶与严冬的白雪收入镜中; 又能把秀美的山川、绮丽的风景、繁茂的树木与俊秀的园林纳入收藏的视野;从而产生许多好的摄影作品来。3.时间充裕是老年摄影者的一大优势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的压力,加之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因此,他们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数码摄影技术,从而弥补了他们在学习摄影中的弱点。 另外,他们还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外出采风,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日复一日的拍摄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拍摄水平,从而加快了他们前进的步伐。由于有以上的优势,老年人学摄影可望步入艺术摄影作品的高级殿堂。作为数码艺术摄影的目标,不仅要有深邃的思想理念,独到的个人视角与见解, 还蕴藏有一定的美学观与审美理念。数码艺术摄影作品是把数码摄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这一切都是学习摄影过程中的一种长期的历炼。老年人从开始的取景、构图,直到灵活抓拍,以至后期加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水平。 事实上,确有不少老年人经过执着的坚持与不断艰辛的努力,在摄影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摄影是提高老年人修养的一项活动 ,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都是传统的艺术。摄影技术是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产物,摄影具有上述艺术的共同属性,也属于艺术范畴。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由于笔者所在的摄影组组员均为学院退休的教职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 因此学习数码摄影的进度自然会快些。艺术活动的过程,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创作。 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 摄影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它的活动过程始终表现为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活动中能使老年人深感自己在艺术领域中需要不断实践与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去占领艺术高地。在活动中,还要让老年人觉得参加摄影活动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它不仅使老年人在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身心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实践中笔者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数码摄影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是一种对当代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是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行为,它对于展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老年人学摄影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是逐步提升自身的艺术与文化素养的过程。(二)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有鉴于以上的理解与认识,笔者以为在老年人摄影活动中的涉及审美范畴主要有: 自然美、社会美。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还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愉悦属性的认知与构建。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的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 在摄影的审美系统中,摄影者是审美主体,被摄对象是审美客体。摄影过程是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认知与建构的过程。审美主体既要体现自然的山水之愉悦人们感观属性,也要捕捉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行为特征,用摄影者审美观,以电子像素这种载体艺术地表现出来。它既有赖于拍照过程摄影者审美观支配下的精心取景、构图,又要依赖于摄影者主观审美理念驱使下后期的 PS 加工。 在拍摄与后期电脑处理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手段、审美表现与审美情趣。(三)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摄影活动不仅具有提升审美观的作用,而且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创新能力。 一张好的作品,其艺术性与摄影者的精心创作是分不开的。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有灵感的驱使与精巧的构思。 同样是一个景点,不同的人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来,这是什么原因? 自然是摄影者对客观的认识与思维加工所致。摄影组每学期均组织外出采风,对同一景点与场景进行拍摄,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主客观的审美关系有别,会拍出不同的照片来,这体现的是个体创新能力的不同。 组员们在集体现场拍摄中,可当场切磋技艺,交流在不同审美观指导下的取景角度,表现手法,影像取舍,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摄影水平。另外,同样一张片子,用不同的后期处理后,效果迥然不同,这些都表现出创新能力的差异。 实践是提高创新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在摄影实践中熟练掌握相机结构与功能, 用心思考,提高艺术的理论水平与主体的审美观,也是提高摄影创新能力的补充条件。(四)摄影活动可以让老年人强身健体走进大自然是学摄影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通过出外拍摄(雅称“采风”),定然锻炼了身体。 外出采风,既开阔了视野,又练就了拍照技艺。 通过拍摄过程的操作、取景、构图、后期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老年人掌控相机和电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延年益寿。(五)培养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老年人珍惜夕阳下的美好时光。他们以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安度晚年,让晚年的生活更加美好绚丽。摄影活动是一项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高雅活动,投身其中不少老年人乐此不疲。 有不少人时常把自己得意之作上传到“图友网”,或“北晚新视觉 图友园地”上,既可互相交流,又是展示自己新作的最佳方式,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空间。 许多老年人说,他们只要一出门就想带上相机,处处充满美景与乐趣,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见,仿佛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洪流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六)锻炼老年人的思维显而易见, 学习数码摄影对于活跃思想,锻炼思维,强健大脑,大有好处,是难得的一条强身健脑的康庄大道。可以说,如今数码摄影技术以其快捷实用而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当今文化发展的取向。它以崭新的电子介质为载体,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异军突起,与传统的绘画技艺并驾齐驱,以不同的文化时空样式对传统文化发起挑战,并对文化艺术内涵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影响,同时造就并赋予影像艺术以新鲜的灵魂。无论就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与实践, 数码摄影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艺术在 IT 层面上的急速提升。这就给当代人的生活赋予了一个崭新的活动空间与审美领域,也给离退休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与智慧的广阔空间。笔者以为老年人学摄影,不但丰富了精神生活,逐步从摄影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并能在摄影取景构图上充分展示其深厚文化积淀与风采,还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它是老年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绝佳的一项脑体兼备的活动,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健康性、实用性价值。
加强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对未来社会公民进行体育文化素质修养进行培养的话,而社会现实中对普通民众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就是直接提升社会大众现有的体育文化素质。这两者都很重要,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双管齐下,然后通过欣赏、了解、参与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效果非常乐观。
1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现实体育文化教育两个渠道双管齐下
1.1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文化教育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有体育课,在很多学生的心中,体育课直接锻炼就行了,对于体育文化教育的知识和内容重视程度不够。其实,真正的体育教育,应该是内外兼修,体育文化和体育训练两者并重的。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之所以发达,不仅仅有着大量的职业运动员,而且体育文化宣传,体育赛事解说,体育文化运营等方面,也都是人才济济,大量的高素质的体育文化人才能使国际上体育文化产业兴旺发达。
要想真正使得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获得真正的发展,学校还必须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一是要增加体育文化课的时间和师资配置,二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文化重视的意识。
1.2 大力促进现实体育文化教育
学校体育文化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教育系统,更重要的还是社会中现实的体育文化教育。比如说,在北京奥运的时候,针对北京市民开展的奥运知识和文化的培训和宣传,就是很好的现实体育文化教育,渗透了奥运体育精神。我国各大城市之所以都非常重视各种运动会的举办,因为这就是一个提升城市体育文化形象和品位,提高市民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好机会。
现实中宣传和了解体育文化的方式很多,手段也很丰富,各种媒体是主要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也是有效途径。
2 从“欣赏――了解――参与”步步为营提升体育文化修养素质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既有传承,也有内涵,只有真正学会欣赏,用心了解,主动参与,才能一步步达到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目的。
2.1 学会欣赏,让人对体育文化产生兴趣
欣赏,是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修养,首先就得学会欣赏,让自己对体育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体育展示的是一种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对于这种美,欣赏起来并不需要多少时间,也不需要多少精力,反而能给精神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
现代体育运动类型丰富,比较国际化的有足球、篮球、高尔夫球、赛车等,这些运动比赛职业化程度高,宣传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的观众和爱好者。当然,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小众的项目,比如说赛马、皮划艇、斯诺克等,也是民众喜欢的体育项目。既然喜欢,就会产生主动欣赏的兴趣。比如说斯诺克,这本身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运动项目,不过这个项目在中国,却拥有大批的粉丝,就是因为出现了丁俊晖这个斯诺克神童,很多国人都是因为丁俊晖才会斯诺克这项运动产生兴趣的。这种兴趣的产生是自发的,一旦产生这种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欣赏和观看这些项目,随后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体育文化。因此,有了这些观众基础,电视台也增加了斯诺克这项运动的转播时间,这就相当于兴趣带动了需求,然后增加的体育文化产品供给又反过来促进了兴趣传播与巩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2.2 深入了解,真正领悟体育文化之魅力
欣赏固然能够产生兴趣,但是要想让兴趣持久,并且真正转化为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修养,那还得是深入了解。对体育文化真正的爱,源自于深刻的了解。在学校体育运动教育课程中,增加体育文化科目内容是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了解一项体育运动的途径很多很丰富,最常见的就是通过电视解说、体育报纸杂志、网络知识等几个方面,一些爱好体育的人,可能会准时收看某些体育赛事,不仅观看体育赛事本身,而且还会专门去看专业人士的讲解和分析,除此之外,甚至还会定期购买一些专业的体育报刊杂志,自己主动上网去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文化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赛事了解逐步深入,最终将这种兴趣变成一种持续的了解,最终深入内化成为一种个人文化修养。比如说有些英超球迷,对于自己喜欢的球队,不仅了解这个球队的发展历史,而且对于这个球队取得的荣誉、历史上的球星和著名教练、球队历史上发生的大事,球队文化理念等等,都非常熟悉,一旦聊起来,甚至可能比电视机里面的解说员还要熟悉和了解。到了这种地步,才算是真正地深入进去了,这种深入,是对体育文化魅力的一种深层次的领悟。
2.3 积极参与,主动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
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实力高居世界第一,在背后支撑其的就是普通民众大量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的一种体育文化氛围。大量民众参与乒乓球这项运动,不仅有利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普及,而且为国家队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可选之材。这就跟巴西是排名世界前列的足球王国一样,他们的足球文化相当发达,几乎是全民⒂氲脑硕,大街上、公园里、沙滩上……到处都是踢球的小孩。踢足球是他们的乐趣,踢足球也是他们的梦想,还是能够改变他们现实生活的手段,每一个踢球的小孩,都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足球明星甚至巨星,而这些来自平民群体的巴西踢球小孩成为明星之后,就会反过来支持巴西足球事业,依靠自己的影响力,投入巨额的资金来扶持足球事业,形成良性的反哺,比如说大罗小罗,都是如此。正是基于这种全民积极主动参与的足球体育文化氛围,才真正奠定了足球王国的基础。
随着我国朝着建设全民体育强国的方向努力,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参与就是一种了解,参与就是一种支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不仅仅会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还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强健。体育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每一个人体育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参与本身就是对体育文化建设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3 结语
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体育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和文化修养提高的。综上所述,要想提高体育文化素质修养,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并进,从欣赏――了解――参与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欣赏主要是为了培养兴趣,了解则是深入领悟体育文化魅力,参与则就直接成为了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者。不管是在学校里的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还是社会现实体育文化发展中,按照这种的途径,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国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 21世纪高校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
[2] 王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6.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素质自我提高
随着科学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全方位普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类型结构和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已经逐渐向网络图书馆转型,而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诸多差异性和个性化,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员工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教育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来树立图书馆员工的新形象。
1提高馆员业务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图书馆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这种网络背景就要求,我们的馆员队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根据传统观念,以为图书馆无非是借借书、还还书的服务部门,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所以导致图书馆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图书馆网络发展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只与图书打交道,而是与计算机、网络打交道,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图书馆员提出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1.1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网上信息资源是由各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多种数据库组成,图书资料人员除必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包括综合知识与技能;必须拥有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知识,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常用的联机专业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懂得修改图书馆的联机目录查询,能利用远程登陆检索其它图书馆目录等等。
1.2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
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因为外文原版书刊在馆藏中占有比例较大,而精通外语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欠缺,所以外文资料利用率偏低。而且开展联机检索,网上获取信息,实现馆际合作,进行西文编目等等,也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具有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
1.3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图书馆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料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加,信息量、知识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需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期刊学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在一、两个领域中学有专长之外,还须在此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熟悉和掌握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对用户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信息给予正确的解答和导读。
1.4不断加强培训学习
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虽然基本上达到本科文化程度,但全日制学历占少数,函授教育构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主体,具有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外语,精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所以图书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馆领导要采取切实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争取使每一位馆员都有机会参加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
2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每位从业人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通过了“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实践馆际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拓展社会协作,共建社会文明”的图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这一准则的确立为我们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准绳。
2.1热爱本职工作
由于图书馆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得不到它应有的社会地位,自身又无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功利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下,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往往不具备敬业精神,懒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职业道德来说,高校图书情报人员应该首先认识到图书馆事业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图书馆事业当做崇高的事业,坚定地树立起敬业乐业精神,从而加强自己对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2.2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最根本的职能。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首先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读者需要的信息资料,并且能推荐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其次,还要动态地了解读者需求,建立读者信息资源反馈体系,及时更新最新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知读者需求,解读者所急。第三,也可以结合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定期开展各种有关数据库及网上资源检索和使用方面的讲座,使读者较快地掌握最新信息。
2.3具有奉献精神
图书馆的日常实际工作就是为读者找书,给别人充电,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一项工作,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奉献和敬业精神,外借才能做到一个“勤”字,阅览才能做到一个“静”字,咨询才能做到一个“实”字,古籍整理才能做到一个“细”字。
3提高馆员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一位公民,也应熟悉如宪法、刑法等有关国家的基本法律,除此之外,必须熟悉和掌握与信息服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图书馆员是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又不违背知识产权法。必须具有信息保密意识,在信息产品的提供中,必须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做到所提供的信息客观、公正、合理、合法。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对于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从制度和技术上保证信息正确、有效、安全畅通,以纯洁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经纪人。
4提高馆员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员担负的信息责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向导,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相关的资料,指导读者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料。馆员要熟练地掌握要类数据,科学地编制各种导读系统或向导系统,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分学科把资料搜集整理起来,方便读者查询浏览。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和院校各系、部、教研部门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科建设的开展状况,科学客观地提供学科发展的动态信息,充分了解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满足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借阅的需求,从而实现图书馆“有限的空间,无取的服务”的工作目标。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自己特定工作来丰富社会文明,应当充满对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和荣誉感,进而为工作注入活力,增强敬业精神。
馆员对读者,应当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在为读者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同时,应当自然地产生对渴求知识人群的敬意,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体现对丰富知识,崇尚文明的敬仰。在接待读者时,要把读者当作自己工作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取向,尽量满足读者地需求。在读者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诚恳地进行解释,得到读者的理解、支持和信赖,使读者以馆员良好的服务得到心理上的补偿,避免读者与馆员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情绪,成为读者的知音、益友,得到读者的信赖和尊敬,这样的馆员与读者之间才能很好地沟通情感,在通过丰富的职业情感,体现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形象,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5结束语
博尔赫斯曾说过:“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天堂真的像一座图书馆,那么我们图书馆员就好比快乐的天使,我们是信息的建造者和管理者,也是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让我们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刻苦学习现代化图书管理技能,以推动知识产业科学的发展,旺盛的生长。
参考文献
一、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是一类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包含了文学诗歌、音乐乐曲以及戏曲戏剧,又互成一体。它要求我们的表演者既要有纯熟的专业技巧,还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面的艺术修养。声乐作品是乐曲和文字的结合,歌唱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声乐作品的演绎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内涵等,才能更好地去演绎声乐作品。只有我们主动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以及文化演变特征,各个时代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变化过程,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汲取,使其转变为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才能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和演绎中传达出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思想。所以,文化修养的提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的声乐表演将停留在苍白乏味,华而不实的表面,不能称之为艺术表演。
二、如何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处理的过程,声音控制的过程,是一个歌唱演员以自己当前的歌唱技巧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而进行的。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是建立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的,而这种控制也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
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和提高发声、呼吸等技巧,还要注重我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感、情绪调整能力和艺术直觉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才能养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歌唱是一项综合的艺术,我们欣赏优美的歌声,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的纯净、技术的完美,还可以听到歌者内心的情感和智慧。就声乐演唱来讲,我们需要“多听”、“多看”。“多听”唱片琢磨名家的演唱方法;
“多看”音乐会来学习他们的舞台表演。另外,大量欣赏器乐表演,积累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艺术审美感以及不同的艺术情绪处理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的从其他的各类艺术类别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提高对不同艺术美感的鉴赏能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可涉猎,例如,绘画、诗歌、文学作品、雕塑、甚至于电影、摄影、艺术设计等现代艺术表现方式都是我们可以去观摩学习的。因为各种艺术门类虽说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美”:喜悦之“美”、恋爱之“美”、凄凉之“美”……胜利的“美”、劳动的“美”、丰收的“美”等。所以,在艺术当中,“美”是相通的,我们从不同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和体会不同的“美”,去发现不同的表达“美”的方式,
其实就是一条提高艺术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人们常说的
“十年磨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反映了艺术表演这条道路的艰辛和漫长。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歌唱家,表演家漫长的修行和千锤百炼才走到了艺术的巅峰。在舞台上耀眼炫目的表演来自于台下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们为之倾倒和钦佩的不止是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求索的精神,这些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榜样。
三、在文化艺术修养中养成良好的声乐美感
声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观众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使歌声具有美感。情绪和情感蕴含越深,歌声的美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一个发声者,除了能发出优美的声音,唱好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强弱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这需要歌唱者通过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和感受:体验和观察生活中的生动事件;观摩身边各种形形各种人的说话、表情、和情绪:在大自然中体验自然风光的美感:通过听录音、看录象及观看歌唱家的表演,从中去领略声音与读字的美感、韵味;通过电影、电视、诗歌等其他艺术形式体验人物内心活动和场景氛围的音视觉渲染,丰富和积淀我们的音乐美感。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
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声诗”、“画有意境”,从中不难看出文学修养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
一、诗画结合的妙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画中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中国画的诗画结合有多种形式,广义地认为凡是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意皆为诗画结合。诗画结合的核心在于意境、情趣上的一律。因此,艺术家只有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性认识的局限,才能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无限,使人有理性地回归,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
中国画家对意境的有意识追求,“意足不求颜色似”中的“不求”,并非求而不得,而是以“前身相马九方皋”不企求。马的颜色、性别对相马专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马的神态、本质才是中心。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均是承继了这种观点的产物。从实际效果看,中国画要比金碧山水、重彩工笔更给人清幽淡远之意,令人回味深思,创造出一种幽雅,也可称为“脱俗超凡”的特殊意境。这就是说,文人画家把客观事物的“形”和“理”对立,强调绘画所体现出的意境,力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二、文学修养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
文人画虽然是从唐代开始的,但其源流可以上溯到很远。自魏晋时顾恺之、宗炳、谢赫就已在理论上做了准备,只不过需要整整一千年的成长、发育、开花、结果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高度文学修养的知识阶层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智慧,在内外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深化的创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更使画作本身的意境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早年的唐寅满怀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的功名追求,虽经科举之挫折,但良好的诗文修养和成就有益滋补了唐寅的绘画艺术,形成了唐寅画品的意境高雅、画风的洒脱。其师周臣在回答别人问唐寅何以“青出于蓝”时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从中可以看出,其师也看到了文学修养、个人禀赋对于绘画的意境和画风有重要作用。唐寅是一个文学修养极高的画家,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卓越的成就。唐寅与文徵明、祝枝山、徐昌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其诗文风格在《明史》文苑列传有此说法:“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唐寅一生创作了大量书画,也留下了许多才华横溢、高雅洒脱的诗文。现存的《六如居士全集》就收集了唐寅的诗词曲赋六百四十七首。如《言志》中有“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画竹题诗》有“一枝寒竹护山家,秋夜来听雨似麻,嘈杂欲疑蚕上叶,萧森更比蟹爬沙”,唐寅的诗文与绘画作品相得益彰,都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性灵,使其画品的意境无人能及。
作品的意境是美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是通过艺术品表现指那些蕴含在特定的形象之中而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特定形象所给予人们的艺术上的感受。观徐悲鸿的奔马,我们不仅看到奔马矫健的英姿,还感受到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和志在四方的进取精神。观齐白石的虾,我们不仅看到几个游动的生物,而且通过那透明的虾体,那舒展的长须,感受到宁静、和平、自由的气氛。这种蕴含在画面之中而又超乎画面之外的情趣的感受,大概就是意境感受。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写了什么呢?除了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弄琴外,似乎什么也没有描写。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弄琴的诗人,透过“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环境烘染,感受到琴声与啸声之外的宁静,宁静到寂寞,甚至孤独,然而又洋溢着诗人的惬意。这幅画,最突出的是深密的竹林与如水的月光。此时此地,诗人的心境完全融汇到这种宁静的气氛中。他或许更主要的是在享受这如水的画境,而“琴”与“啸”反倒成了一种陪衬。这种宁静、惬意的意境,我们是从画面上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远远超出画面之外。绘画上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但这种意境的形成一定得益于王维深厚的文化修养。
应当说,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戏曲的流传,一直都是在“文化”的圈子之中。从各方面来看,无论演出或“本子”,甚至是演员,以至于“唱”“念”“表演”,都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展现。从社会影响上说,更可以看到戏曲对文化也起着一种积极的作用。
谭鑫培非常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注重剧本的文学性,有戏词不通或有悖情理之处,他都要请通人修改,当时的孙春山,就是谭鑫培的通人。孙春山是清同、光年间的京官,酷爱京剧,精通音律,善于编腔,据说余紫云、陈德林、王瑶卿等都曾与之有所往来。谭鑫培在京剧语言及音韵方面的成就,与孙春山的帮助分不开。另外,谭鑫培与梁启超、罗瘿公等社会名流也都有交往。那时的谭鑫培,无论是对艺术的理解或是对弄物的表现,都体现了他渐进的文化底蕴,演出水平日益提高,创作了一大批谭派剧目,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舞台上。
谭鑫培善书画,他的居室名为“英秀堂”,梁启超曾在他画的《蓑笠图》上题写“四海一人谭鑫培”。从谭鑫培那个时代开始,名角们都一致认为,戏曲要取悦观众,除了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外,剧本的质量是关键。但过去艺人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能自己编写或修改剧本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京剧发展到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有文化的文人的帮助,所以文人与京剧结缘,是时代的需要,是艺术的需要,也是观众的需要。
齐如山留过洋,开始他对京剧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朋友的盛情邀请之下,去看了京剧,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给梅兰芳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于京剧的认识,并对一些戏提出了修改意见。但他没想到,他在信中所谈的意见,多被梅兰芳接受并在演出中加以改正,而齐如山写给梅兰芳的数封信,也被梅兰芳珍藏着。由此,才有了他们之间长期的友谊与合作。京剧从民间走来,社会的诸多因素促使京剧逐渐占有了主导地位。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的例子很多,清代的一些贵胄,如红豆馆主的参与,带动了皇族层次的参与,也成为清代社会的一大时尚。如庆亲王奕匡在府内大兴土木,修建戏楼,每逢重要的庆典和活动,都要大摆筵席,演戏3天。而载涛、溥侗更是自己聘请教师教戏,并购置戏装,组织戏班演唱盐溥仪的六叔父载洵喜欢唱老生戏,制作了大批的戏装、道具,经常在自己府中的小戏台上唱戏,主演一般都是王公大臣的子弟。溥仪的七叔父载涛不但能演出京剧,而且对京剧的研究也很精细,他模仿杨小楼的猴戏,惟妙惟肖。王公贵族的戏曲活动与京剧界专业演员的演出形成双向交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梨园界的人士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表演技能。
在戏曲与文化的发展中,也不时会出现一些“失雅”的小疵,倒也应当加以注意。这是因为“流传”多在民间街肆之间,戏班中一些演员缺少文化的学习所至。所以出现一些“戏词模糊”、表演误解的现象,非常露丑可笑。这说明:演员的文化水平,必须着力加强提高才行。据说谭鑫培先生在演《失空斩》一出戏在上场前特别告诉鼓佬:今天不唱,改成“念”.鼓佬照办,来“小锣打上”。可是谭老夫子事先并没做出准备,他边走边想,瞬息之间到了台口,只好“念”出了“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这两句不甚严格的“对句”。当时就过去了,事后也没有再作考虑,但就成了“惯例”,一直演到了现在。这样一改,的确在舞台演出上“精粹”多了,是一种剧本文化上的提高。当然这是谭老夫子舞台演出上文化的高度所至。听说余叔岩先生也经常回顾、反思自己的演出艺术。在《搜孤救孤》一戏的“娘子不必胆怕惊”一段【二黄原板】中,有一句“舍子搭救忠良后”,他留下的唱片中在“忠”字后边加了虚字“哦”,行腔时多带了一个过门的高音,听起来很提神,但以后他自己觉得是多余的,不应该这么“唱”。这是一位老琴师邹老先生说到余先生对自己艺术如何严格时谈到的,令人听后很是敬佩。许多常见的“老戏”,在不同演员的演出中都差不多,只是由于演员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而有一些个别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表明了演员文化的高低。
再如《哭灵牌》的大段【反西皮]刘备哭二弟,叙述关羽的功绩时,老本子有两句唱词“华容道上你放曹操,大仁大义志量高”。极有文化造诣的艺术大家奚啸伯先生采取了一种办法:唱出“华容道上你放曹操”后马上收住,接唱“放曹操”扫尾'一翻水袖,一马虎,一模糊,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这些都是艺术家在实践演出中,认识到并因此做出了自己的变动,它表明了演员的文化水平对戏曲艺术的重要。
【参考文献】
课程目标中,而今言说较多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课程目标与课程性质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无关联。知识与能力,对应工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与人文性对应;至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不大像目标,但更多与实践性对应。具体地说,就是不管过程的展开还是方法的运用,都多有实践之义。这里强调实践之义,既表明实践是一个过程,也表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及修正。在实践中生成,也在实践中检验。语文的实践性,换个说法就是操作性,即要能在操作上有所指导。教学手段有共通的,也有各学科不同的特点,要有所区分。正如三维目标既是共通的,又要与各学科结合。其实各学科都要找寻合宜的教学手段,才有助于教学的展开。就语文来说,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手段较笼统,因而降低了语文学习或教学的效率,这是语文遭人诟病的原因所在。语文要加大实践性或操作性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要素的关系
语文课程要素包括知识、能力、修养等,则对应的目标就是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增进语文修养。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及读写知识、文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分属不同层面。虽然不够系统,不像数理化那样是纯知识,但也是应当掌握的。掌握语文知识有其特点,就是大都要与文本结合,而不是直接讲授知识。像那种分解知识点的做法,再设计题目来练,看似由知识而能力了,实则很可能是误导。知识条目的归纳,不是罗列,而是整合文本所学,便于复习。能力和修养方面,就更得依托于文本了。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听与说属于口语训练,读与写为书面语的训练。提高语文能力,在于多揣摩,多练习。多揣摩,就是多参照,多借鉴。但还得多练,才会熟能生巧。语文修养,有文学审美、文化积累及人文养成等。文学审美,在于陶冶性情。文化积累,是积学储宝,又有传承之义。人文养成,则可健全人格。语文的知识、能力、修养等要素既各有条理,又要有机配合,三位一体,才有助于语文的学习或教学。《世说新语》中记:“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语文学习或教学中,知识、能力、修养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逐层递进。由知识而能力及修养,才是渐入佳境。
三、语文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阶段目标
语言的范围很广泛,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比如播音,相声,朗诵等等,本论文谈及的是表演中的语言,具体说是台词.
文章中心是:当语言能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时,表演才能实现艺术创造;当表演实现了艺术创造,那么那些能够传递思想感情,表达人物形象的语言,也才能上升为艺术的语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表演创作中的语言艺术”的含义。
文章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语言魅力的描述”
我想既然我在我的论文中把语言称为是艺术的语言,既然我认为艺术的语言能够推动表演进行创作,那么这语言一定是吸引人的,一定是富有魅力的,所以我从魅力的角度来描述和展现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是能够感染人的,不一定没有好音色的演员就没有语言魅力,重要的是语言中夹杂真情,能够传递人物思想感情,就好象有人说话别人爱听,有人说话别人不爱听,需要的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让人们去尽情欣赏,这才是魅力所在。
魅力可能来自一个人的天赋,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那么如何实现语言的魅力,来推动表演进行创作,就需要语言的表现技巧和提升内涵修养两方面相结合,这也是我论文接下来的两大论点。
那么我先提到“语言的情感交流”这部分
语言在表演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实现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我从“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来论述。包括声音的塑造啊,台词的诠释啊,具体到潜台词的挖掘啊,语言的性格化表现啊,语言动作性啊,方言的运用啊等等角度来谈。
表演要做到“语言肖似,宛如其人”.把话说活,也就是说得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我想同样的一句话,不一样的个性人物,在不同的规定情景,用不同的心态,讲出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的,比如“出去”这两个字,你是愤怒的命令呢,还是无可奈何的态度呢,是用疑问句呢,还是用肯定句呢,是喝醉了含糊不清说呢,还是紧张了结结巴巴说呢……关键是演员要主动去理解去诠释这语言内在含义,去把握人物的内在感情。从语调,语气,节奏,逻辑重音等细微的角度去塑造人物语言。比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这个人物,是泼辣的,她一不高兴起来,说话会连哭带着喊;比如久经事故的商人,他说话可能会油腔滑调;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的性格是柔弱的,更多时候语气是愁苦哀怨的;而像徐静蕾演的电影〈我爱你〉里杜桔和的爱情,就是以斗嘴调侃的特殊方式来谈恋爱的。
我想说演员要设身处地去感受人物说话的内在感情,把握人物基调,语言要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活动,潜在的含义,人物的关系,情感的纠葛等。否则,即使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说出的话也是苍白无感染力的,而好的演员,即使是面对剧本本身平淡无趣的文字,也能运用自身的台词功力来展现角色语言。
一个赋有生命力的声音,应该可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气质的角色,所谓“声音的化妆”。比如生病说话会语气虚弱些,小孩子说话童真,傻气一些。又比如太监说话,一定是个女里女气的男声。知识分子和农民工说话不同,幽默风趣的人说话和忧郁的人说话也不同,等等等等,还有比如方言的运用,特定的语言色彩能增加所扮演人物的可信度,提高角色创作的真实。比如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电影〈疯狂的石头〉,都很深入人心。又比如我在毕业大戏〈新黄土谣〉中扮演的娇娇,她是四川人,性格爽朗麻辣,剧中我用四川话来表演人物语言,就能更突出人物形象。但是我想说明一点,方言是带有局限性的,必须是建立在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基础上,而中国语言种类广泛,并非都能普及;另外方言的发音,腔调和韵味,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模仿得准确的,需要有深入体验当地民俗语言的人才能从声音上很好的塑造。
中国的古诗词是以只言片语传达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字字凝练,处处生机;中国画则寥寥数笔勾勒起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天人合一。此二者都是以少寓多、以简寓繁。鉴于艺术的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造诣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除了具备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题画诗是诗人在画中融入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大部分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为抒发画中意境所赋的诗。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和风格,而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将诗和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诗中有画
诗体画则是以诗歌的内容,意境为题材作画,把语言艺术再现为视觉艺术。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抓住了诗人在构思诗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动态的一刹那,把李白豪爽洒脱、浮想联翩的神态勾画出来。着墨虽然不多,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好的诗词不重絮言,寥寥数字便是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片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古诗词与中国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两类典型代表,都能较集中的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本质。领略二者优美的意境,钻研中国古典诗学画论,探究二者的根源,无论是直观感受还是冷静思考,你都将获得一种强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国诗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相同,殊途同归。
2论文总述
我曾有幸看到这样一段话,仔细体味咀嚼,越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这段话是这样的说的:“诗文书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然成家尚不从诗文书画起,要从做人起,自身心言动,本末始终,自己打定主意,做个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确实,既然选择了研习中国画,就要有一种“板凳一座十年冷”的准备。陈绶祥先生认为,“对于画家素养最值得重视、最直截了当的要求,应该还是读书、写字、作诗、作文和郊游了”。读万卷书等于行万里路,内外兼修,积淀深厚,自然会赋予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样艺术表现才能有感而发,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才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画面。国画研习者自身的文化自觉为国画的振兴提供了保障,研读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学,心追手摹经典画作以继承笔墨画法,经年之后,最后一定会实现读书明理、阅历事故、学问深厚,画境超凡的境界。历史上许多国画大师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他认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更是对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做出了理论论述。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也说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型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是创作过程中感悟对象时所产生的视觉形象,“不似之似”这个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在艺术作品表现中,意象造型是情感的体现,没有感情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
3论文启示
在整理论文的同时,由于翻阅了大量资料,心里颇多感触,特总结如下:
3.1对生活与造型的认识
研习中国画一定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审视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理论上的升华。生活中,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关键看如何取景、提炼以及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一棵树、一束花、一个人、一只动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对象,生活中那些我们经常被我们看见的却不留意的感动,被优秀艺术家们捕捉到了,才有了优秀艺术作品的问世。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看见开得娇艳的花朵,会考虑色彩,看见集市上的人群,会不由自主地考虑组合以及节奏。看见一大群觅食的羊群,会考虑生命的意义,斟酌创作题材。当然,这一切必须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而且对艺术的探索之路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