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9:06: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网络心理论文

篇1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5-01

网络新闻传播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网络新闻传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1什么是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新闻将不再受传统新闻者的限制,受众可以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

网络新闻在空间上,地域跨度较大;在时间上,即时播报、可长期查阅使用;在与受众的关系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处境,易于实现相互间的平等。

2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相连接。网络新闻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站上的“读者”、“留言簿”、“网上杂坛”等栏目,加强各方面的相互交流。在网络新闻上,可以增强读者与编辑、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读者不再被动地看,而是可以主动参与。不少大学生在读完网络新闻后,随即发来电子邮件,或在新闻之后跟帖,积极参与编辑工作,有的提建议,有的无偿提供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有利于大学生关注民生。网络新闻受众上网看新闻的第一兴趣是对生存信息的检索。可以说对生存信息的心理需求源于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持续生存繁衍的基本需求。在这个层次上,大学生更关心的是维持自身生存方面的信息,行为上表现为对网页中吃、喝、性等新闻信息的关注。有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百姓生计方面的新闻内容通常有较高的浏览率。如:网络受众通过网络查询各地方市场粮、油、蛋、肉、奶、菜价格的新闻资讯,关注房价涨势涨幅、房价问题的最新报道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铁路、公路、民航客运路线和价格调整等新闻资讯。根据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关心的民生民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有利于大学生关注社稷。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表出为对安全相关新闻的高度关注,主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远离灾难等方面信息的需求。如:“大头娃娃”、 “禽流感”、“H1N1”、“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频频发生的矿难、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等有较高的点击率。大学生对这类新闻资讯格外关注,点击、转载、留言的次数也远远超出其他的新闻资讯。通过浏览此类网络新闻,大学生能够了解社稷,从而对时事新闻保持自我看法,拓展视野。

3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关注负面新闻的同时,也产生了与负面新闻同样的负面心理。如“芙蓉姐姐”在网络上变态走红之后,“凤姐”也开始在网络上开始炒作自己。那么在继他们之后,还会不会有人还会以此方式走红。现在一些大学生渴望关注,渴望出名,会对其走红的现状产生羡慕心理,尽而会模仿其走红的方式。久而久之,其心理成长就会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将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引入歧途。某些网站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大对某些事件的炒作和渲染。如对明星离婚事件、明星结婚事件、明星恋爱细节的挖掘。这使得学生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关注“爆料”身上。而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事件,却被忽略了。网络负面新闻将学生的视点带到了“盲区”,一些大学生大谈明星在什么时间地点结婚,却不知十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4总结

如何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媒介环境,是大学生成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学校范围来说,可以加强以下工作,加强对心理卫生的宣传和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疏通渠道,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心理健康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采取各种形式,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如举办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艺术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课程,并将其列为学生课业考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鼓励学生订阅健康向上的报纸,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学生报刊订阅补贴。学生阅读后,定期上交思想心得,或者学校举办类似的辩论赛及座谈会等。另外,在校园范围内增加报刊阅读栏的数量,并将报刊阅读栏延伸到学生宿舍。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创造理性的阅读环境。

第四,在改善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的同时,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自身装备“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另外,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高校还应制订《上网学生行为规范》及《大学生上网违章行为处罚条例》,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则严加处罚。

第五,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开展网络咨询应以从各方面入手:一是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如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二是抓好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虚拟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比较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

第六,加强大学生影视文化教育。定期播放一批优秀影片,从而让大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和情绪的 重要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欣赏和评价影视作品的能力。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团结起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鲍海波,杨洁,王喜严.《新闻记者》.2004年5月

篇3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普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群体,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更是突出。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因而,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探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就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成瘾状况并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压力等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层次地揭示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性别、专业(理、文)、生源地(城镇、乡村)的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共计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回收率为97.3%,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镇生436名,乡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背景资料和上网基本情况。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学号、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收入、是否离婚和父母职业等)。2)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网频度和上网的地点。网龄是指大学生第一次上网距问卷调查时的时间长度。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偏好内容是根据之前对大学生的访问和问卷调查,找出他们经常浏览的互联网内容,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大学生上网的所有内容,并归类处理,最终列出的14项内容。上网频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的地点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地点,以使今后相应的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2)网络成瘾测验;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经过翻译和修订后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0.88,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也说明了本测验有较好的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该量表得到受试者在10个方面的因子:驱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

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有效回收的720份问卷显示,辽宁省大学生截至2011年6月,个人电脑所有率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学生中97.3%拥有个人电脑,186名农村大学生中83.8%拥有个人电脑;在上网时间上,平均每人上网2.8小时/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网3.2小时/天,女生平均上网2.4小时/天;在上网内容分配上,娱乐占62.1%,生活占27.0%,学习10.9%;在上网具体内容上,大学生接触率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通讯(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类信息查询(657人,91.2%)、多媒体娱乐(631人,87.6%)、其他(除对媒体外)网上娱乐(529人,73.5)、电子商务(492人,68.4%);在上网内容的获取途径上,72.9%的大学生来自于同辈友伴之间相互影响,16.5%的大学生受社会舆论或流行的导向影响,只有10.6%的大学生是通过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的建议来选择。

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测量结果,把720名大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得分≥50分)和非网络成瘾组(得分

(2)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差异检验;把被试分别按性别、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考察不同类型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检验结果(N=720)

**表示p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上,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3)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级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2;表3-3)。

表3-2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程度;不同专业、年级和城乡成瘾大学生之间的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

对成瘾组和非成瘾组的症状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如下(见表3-4):

表3-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N=720)

**表示p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各症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今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论上,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识面。但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过多,娱乐类的内容远远多于学习类的内容。在对上网内容获取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上网内容是受到同辈友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学生上网只会聊天或玩游戏,不懂得开发更有益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讲堂。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调查研究结果,这种情况说明,随着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留校察看、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耽误了学业,变得孤僻,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那么,如何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注重寻求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差异检验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转而在网络中寻求宣泄途径。但是,大型网络游戏和一些非法等性别倾向性明显的网络资讯也可能是促使较多男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机会之外,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的维护也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的重要途径。

4.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各项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更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过渡阶段,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蹉跎了这最宝贵的时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错失了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庞海波,吴一智,曾永峰,彭姝丽,陈受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篇4

网络使用偏好是个体对网络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偏好,表现为使用某种网络服务的时间较长,频率较高。虽然前人已经编制了不少网络使用偏好的问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个体对网络的使用偏好可能会有差异,因此笔者决定编制一份适合当前和本地情况的网络使用偏好问卷。

1.预测问卷的编制及结构的确定

1.1预测问卷的产生

通过文献综述,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初步确定网络使用偏好的定义。以“你喜欢在网上做什么事情?平时在网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等问题选取高校大学生共50名进行访谈和150名大学生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包括四大部分:网络交易类、工作学习类、游戏类和休闲娱乐类。根据访谈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初步编制了4个维度39道题目的预测问卷。预测问卷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学生及另外专业学生进行评定。

以27道题目为主,加上基本人口学变量,编制了初步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题目随机排列,尽量避免同一因素的题目聚到一起。每道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分别是“1=从不,2=较少,3=有时,4=经常,5=总是”,考查被试使用每个网络服务项目的频率。

以武汉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施测。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分,有效率达到97.7%。使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半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1.2项目分析

对391份数据的前一半,即195份进行补漏之后,计算各题目的鉴别力。首先把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将得分最高的前27%被试和得分最低的后27%的被试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各题目上的得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检验结果显示,所有题目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27道题目的鉴别力都很高。

1.3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鉴别力分析的基础上,对27道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系数检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KMO系数为0.82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非常显著(p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抽取因素。因素抽取的标准是特征根大于1和碎石图坡度明显变缓。结果抽取出4个因子,共18道题目,解释总变异量的51.680%。各因素的贡献率为:因子一15.397%,因子二13.588%,因子三12.622%,因子四10.073%。根据各因子包含的内容,将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学习类(6个题),休闲娱乐类(5个题),交易类(4个题)和游戏类(3个题)。

2.问卷结构的验证和信效度研究

2.1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探索性分析结果,用另一半数据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用SPSS11.5和LISREL8.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验证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的结构,检验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正式问卷的信效度。

2.2信度和效度分析

2.2.1信度分析

主要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析发现,整个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4,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2~0.73之间;整个问卷的分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系数为0.6799,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60~0.75之间,说明本问卷的信度较好。

2.2.2效度分析

网络使用偏好问卷的编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参考其他专家的相关问卷提出设想;其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到理论结构和初测题目;然后将这些初测题目交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定,以上几项措施保证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0.1~0.5之间,符合Tuker理论的0.1~0.6的范围,并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以上各项指标表明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结语

本文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调查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