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9:06: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结构化学 课程论文 创新思维
《结构化学》是理科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这门课程以严谨的数学逻辑推导为基础,建立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一般感到难学难懂。因此,学生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结构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在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实验现象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应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结果来解释化学实验,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论性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设置课程论文的重要性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程不同,《结构化学》的内容主要是抽象理论,缺乏合适的配套实验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加深、拓宽和巩固。该门课程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相当的化学专业知识。设置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或者范围时,对以前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大学一年级以来学习的知识是否存在可以采用结构化学理论解释的地方,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在自由选择题目范围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时,注意讲述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及科学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撰写时,着重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定论文写作规范。这对于一般理工科学生尤其重要。设置的课程论文同时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 理论化学计算软件的讲授
让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首先必须先教导学生使用理论化学的计算软件,让计算软件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师本身需要对该类软件非常熟悉,同时具备利用该类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众多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软件中,HyperChem比较适合一般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使深奥的理论计算结果形象化、直观化进行表达,让学生好学易懂,同时操作简单,适合用来作为课程论文研究的计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需要1学时就能教会学生有关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于简单的理论计算。谭君[1]介绍了HyperChem软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点,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3 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一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课堂上以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作为计算例子,采用Hyperchem软件计算各原子电荷并解释定位规律的实验现象。众所周知,苯环上的取代基分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这里选择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别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代表,通过计算其量子化学指数,讨论其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定位效应。
首先分析影响亲电反应的因素。一般认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苯环上的碳原子电荷来解析亲电反应规律。
在Hyperchem构造并以PM3分别计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选定charge项,在分子中显示各碳原子的电荷分布。
电荷分布显示氨基苯上邻位和对位的C原子带负电荷,分别为-0.191和-0.169,均大于间位C原子电荷(-0.05),所以对于氨基苯来说,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邻位和对位。而在苯甲醛的情况恰好相反,间位C原子电荷为最负,为-0.119。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间位。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讨论,应用原子电荷的规律变化很好地解释了亲电取代定位规则。
转贴于 4 拟定结构化学计算题目
自由选择题目范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教学中,我们设定以下方向(题目):
① 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通过对分子的结构计算,讨论结构与活性关系,寻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响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学反应原理与规律解释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
③ 分子结构与性质
计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数,寻找量化指数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如HOMO、LUMO与颜色的关系。
④ 光谱的移动
研究分子结构与光谱移动的关系,如分子中的键长的变化直接影响红外吸收峰的移动。
⑤ 分子的结构/构型/构象
以理论方法研究分子的结构、具体构型和构象。
⑥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作用一般为氢键和范德华作用,与化合键作用相比,属于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论文指导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发散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敏锐的直觉与理论思维的统一。课程论文布置下去以后,学生在对课题的思考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对新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安排课程讨论,将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讨论,尊重学生的新想法,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
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主要表现。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已表现出许多弊端,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选题,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独立开展课程论文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而非结论。教会学生从抽象的数理推导中评选出适合个体所需的条件。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2]。
【参考文献】
2个性化教学在作业布置中的应用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们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选做题往往难度更大,更具开放性,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甚至要与人讨论,上机实验才能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能力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训练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首先应强调理性实践,督促学生养成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减少实验中的盲目性,强调课前准备、课后总结分析的重要性[4]。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是以个性化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3.1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
为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教师每次实验提供3个难度等级的题目,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完成。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鼓励选择难度大的题目,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提出选题,目的是开展“创造型应用”实践。难度较低的题目主要是验证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题目侧重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的训练,要求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是综合型和部分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题力图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学会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领悟。教学实践表明,难度大的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有关技术,提升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为整个专业学习打下更全面、起点更高的基础。
3.2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
开展面向问题求解能力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抽象,分析其特征,力图将其归结为某种理论课已经研究过的数据结构,再以这种数据结构的典型算法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实际问题的算法,并利用所学知识对算法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做出估算和评判,最终编写出正确、高效的程序。教师在实验课中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设计型和综合型的题目,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例如,教师在讲完“栈和队列”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模拟食堂售饭的系统,统计每天中午学生在食堂停留的时间;在讲完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之后,要求学生就学校三水校区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系统,自己确定校园景点,测绘景点之间的路径与距离,建立校园景点地图,设计一个算法使得游客走最少的路,却能遍历全部景点。设置这种只给出问题,而没有细致方案的实验题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际需求,找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数据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最终运用数据结构的知识去解决它。这一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
4个性化教学在课外学习环节中的应用
4.1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
作为共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就作业和实验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些实验项目和大作业,对其中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以此增强学生的协助精神和竞争意识[5]。
4.2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实验课时毕竟有限,面向问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是面向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延伸。教师以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组织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其目的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发现创新点,提升创新能力。为了拓展题目的来源,我们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等各种竞赛。在申报前,我们提供选题指导;在申报成功后,进行动态辅导。由于数据结构课程组的老师大多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课题多、档次高,让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也是一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途径。
4.3网上自主学习
为鼓励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我们将网络学习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讨论版上的发帖数和回帖数,老师平时发现好的帖子还会直接奖励适当的分数。课程网站在服务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课程网站和大多数其他课程网站一样,具有教学大纲、课件、精选题库等栏目,以此满足共性化教学的需要。考虑到有的学生准备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有的计划考研,有的要参加公司的面试等,课程网站还设置了以下栏目:①考研专栏,包括最新考纲、近几年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按章复习、全真试卷;②面试和软考试题专栏,针对学生就业面试和参加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需要,收集各公司招聘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系统开发等岗位的试题以及国家软件水平考试的试题,整理和汇集到面试和软考试题栏目;③高级专题和竞赛专栏;④课程社区针对考研、面试、软考设置专门的讨论区;⑤实验指导栏目,就3个难度等级的实验题目进行指导,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小英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犹如一个大舞台,老师与快乐的小朋友在舞台上尽情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 Good job!” 然后点头致谢:“Thand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听音、模仿、歌曲训练等。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教学英语数字时,可以借助“Ten Little Indians”来帮助他们掌握。另外还借用一些熟悉的曲调(如“Two Tigers”等)让学生自编歌曲。伴着悦耳的音乐节奏吟诵感受音乐美,领悟语言的艺术特色,培养一定的欣赏能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旋律优美、内容健康的英文歌曲,在音乐美的熏陶中复习掌握新知识。
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说明来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在教pretty时,我特意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了教室,还从家里拿来了一把小巧玲珑的伞,一些可爱的动物玩具,美丽的物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就趁势问学生:Is it pretty?这样结合实物学单词效果是相当好的。再如,我在教授picture时,把很多美丽的照片贴在教室四周,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抓住机会,问What is this ? It's a picture .然后师生问答,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单词,还美美地饱了一次眼福,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喜欢呢?另外,我也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再配上合理的英文说明在教室进行展示,换一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氛围下去感受、去表达 ,使教学增添了活力,使教学变“单调”为“多彩”。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 hamburger, salad, 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 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 进别人房间要说“ May I come in ?”初次见面,要说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u do !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在情景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背景、音响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表演,真实地表现人物活动场景。表演者和观赏者都是审美的主体,都能从中感受和鉴赏美,学会创造美。教学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具、体态语、动画等,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的情境界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比如每个单元的Story time ,虽然它的趣味性、情景性比较强,但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仍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利用动画画面,录音带的音响效果等来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让学生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不同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将其表演出来,这样,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听说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里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学水果、动物等名称时,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或边听边画;在学时间的表达时、让学生做一只钟的模型,边拔动时针分针边练习句型;在学习家庭成员名称时,让学生做一做指偶,互相玩一玩,猜一猜……在这些活动中,会画会做的小朋友总是特别受到大家的注目,而其他孩子们从他们那儿既能学到如何用英语自由表达,又能欣赏优美的艺术品,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正蕴含于这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参考资料: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 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 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 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 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 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 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 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 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 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 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 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 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 ,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 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 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 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 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 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 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 “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 、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 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 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 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 )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 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 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 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 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 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 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 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 ,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 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 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实施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有效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教学中的几项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说”,在实际语言环境运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中,口语课十分重要,它是扩大和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初期的对外汉语学习中,汉语的口语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自然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来被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所重视,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同样重视口语技能的提升,因为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想要进一步真正学会运用汉语的话,口语交流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取得汉语口语表达的自由才能使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个较高层次。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获得汉语口语表达自由的留学生并不多,多数同学在口语表达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这些妨碍他们自由表达的障碍,能够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留学生口语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语句不连贯,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节律不明显,语调平淡,停顿不当,表达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问题时总是尽量用词,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实词,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虚词;语音语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对个别的如发音、语调等问题都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如朗读练习、跟读练习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都是从解决某个问题点出发的,并没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沟通途径。追其根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将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论证思维,早在中国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描述。结构化思维首先需要说话人明确“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就是说出来的东西是给你要交流的对象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观点;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动。同时,要让对方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关键点等。那么,有了这个明确的目的,结构化思维与表达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一个中心思想打头,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经要学生们练习这样一个话题“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学生和他们朋友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表达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玩”,“我们一起参加宴会”“我们一起很高兴”......。语言结构散漫、表达层次不清晰。如果通过结构化的表述方法应该这样来组织:“我的朋友是某某,我们关系非常好”,直接给出话题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阐述清楚,其后的论述就可以围绕“关系好”开始展开:“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party”“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结构简单清晰,学生们非常容易掌握。经过这样结构化思维法的练习训练,留学生很快就能够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观点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实例表述的发挥就顺畅多了。
二、归类分组:共性思想分组归类
为了方便交流,必须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思想观点经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后构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学生去超市购物,需要他们买“黄油、鸡蛋、葡萄、胡萝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苹果等等物品”,那他们怎么去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呢?
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思维,将“牛奶、鸡蛋、黄油、酸奶”这些作为“蛋奶制品类”;将“桔子、苹果、葡萄”作为“水果类”;而将“土豆”、“胡萝卜”作为“蔬菜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来记忆和表达,学生就会很快的、准确的表达出他们需要买的物品了。
三、逻辑递进:按逻辑组织语言
按照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及重要性逻辑来表述。时间逻辑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前因后果进行表达,如今天我早晨几点起床,到学校几点啦,上了几节课,中午碰到哪个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参加了谁的party等等;空间逻辑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或者从全局到局部来表述,如我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客厅里有什么,卧室有几间,厨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逻辑表达就是紧急又重要的先说,紧急不重要的第二说,不紧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方法,灵活使用这些典型的逻辑手段,能够使留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们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沟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实词,因为句子才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单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训练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畏难情绪也会逐渐降低,达到促进语言掌握,离他们自由沟通的梦想也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本组教师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2、把教育事业列入镇乡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落实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教育体系完备。
3、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乡镇领导和学校建立联系点,并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司其职、负其责,形成了尊师重教的环境。
4、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乡、村办学的责任落得实,效果好。
5、乡镇布局调整规划落实到位。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依托,川原乡镇全部撤并了300名学生以下规模的完全小学,山区乡镇实现了集中办学目标。
6、镇乡教委(教育组)人员配备齐,职责明确,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管理和服务工作搞得好。
二、条件保障
7、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教育投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8、对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项目专款管理规范,无挪用现象;积极扶持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收效明显。
9、小学、初中的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达到省颁标准,托幼园所达到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校舍全部实现砖木结构化,其中川原楼房化学校达到80%;凡小学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以上的学生,初中服务半径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能够住宿,寄宿制学校安装有供暖锅炉。
10、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有一定数量的窗口学校。
11、重视学校内部设施建设。中心小学部室达到一部十三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心理咨询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完全小学达到一部十室(少先队大队部、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远程教育播放室、音乐舞蹈室、科技活动室、劳技室、读书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内设配备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初中内设达省颁一类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内设配备达到省上有关规定的较高标准。
12、按规定镇中心小学建立了足够的劳动实习和勤工俭学基地。
三、干部和教师队伍
13、重视抓好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有干部培训计划,有考核要求和奖惩办法;中小学领导均持证上岗;涌现出一批县级优秀校长。
1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按学科和编制配齐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全部使用在教育岗位;中小学及托幼园所教师岗位合格率均达省颁标准;有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的措施,效果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权益能得到落实和保护;培养和涌现出一批市、县级教学能手和新秀。
15、寄宿制学校配备有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的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
四、教育质量和效益
16、所有学校在验收前通过了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且优秀率达到80%以上。
17、学校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成绩显著。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到省颁标准,有控制学生流失的具体措施;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措施,有经验、有典型;重视并抓好教育教学改革,镇(乡)中心教研组作用发挥得好;中小学承担县级有关教育教改项目并取得成果,有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重视抓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中小学教育质量在本县处于领先地位;重视抓学前教育,镇(乡)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学前班办得好;弱智儿童和盲、聋、哑儿少能随班就读。
18、教育综合改革,三教统筹工作效果显著,中小学开展劳技教育,有专兼职教师,有实习基地或巩固实习场所。
19、重视发展成人教育。镇(乡)政府有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镇(乡)农技校办学规范,内设齐全,在全县属一流水平,村农技校办学面达lOO%,有校舍、教员、教材、教学计划;围绕本地区主要产业搞好农技教育和科技推广,使60%的从业人员受到培训,学有所得,《扫盲工作条例》落得实,15周岁人口中非盲率,青壮年人口中非盲率达到规定标准,有杜绝新文盲产生的具体措施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措施。
五、程序、办法和表彰奖励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54-01
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体性格、道德认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必须紧跟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因此,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为探寻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于是,山区各校纷纷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手段,进行了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尝试和探索。“校际交流”便成了教研教改一种新途径、新方法。对微观学校教育管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广视角的切磋尤为必要,它即使学校的管理目标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又能合理化的制定学校管理内容,探究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系统化、正规化又多了一条新途径。通过校际交流系列的活动的开展,真正促使互访学校微观教育管理走向民主与科学。利用好校际交流的平台,达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人员相互切磋技艺,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如此以来,将极大的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有效的构建教育教学公平的社会环境。
鼓励广大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固然可取,然且不可让“校际交流” 流于形式,走了过场。吾以为“校际交流”是一种教育管理的新模式,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互补、教研教改探究的平台固然值得推崇。同时,交流前的相关内容应该贴近实际,注重双方学校交流的系统性、针对性。结合校情民意,有的放矢的切磋、交流研讨,达到优势互补、互为提高的目的。
一、 结构化的设计为校际交流前的准备指明了方向
校际交流是一个庞统的概念,涉及点多面广。要想高效的对所访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借鉴。必须结合自身校情实际,制定出目的性强的结构流计划。不管是宏观管理③规划方面的,还是微观教学管理方面的,都需要仔细研判,酌情考虑我们需要什么,弱势在哪里等问题,并通过收集不同交流群体的想法,制定出具有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只有交流方向明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注重校际活动的实效性,形式多样性
校际交流是一个集体性活动,注重彼此间校情间的差异尤为重要,切不可一刀切,本着以“以交流互动为主,以促进进步为原则”的思想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活动。因此,必要的整体活动规划和相关组织机构不可或缺。对方学校应该在相关领导或者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将交流的重点提前告知对方学校,以便对方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事宜。如此一来,双方学校都心中有数,便于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教研工作历来是校际交流探讨的重头戏,按照交流双方学校约定,除了开展常规说、听、评课,还可以撰写彼此心得予以总结、比较,交流对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感受,出发新意。当然,常规教研工作繁多,短时间教研组活动的开展,难以面面俱到。诸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竞赛,教学论文的撰写,实验课教学,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等,实在难以以一点窥全貌。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安排活动内容。恰当安排活动现场一瞥,让交流群体能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以校际之间为契机,以活动为媒介,就能找到差距,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1C++教材建设现状
C++语言是兼容C语言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随着软件工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的发展,迅速成为主流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通用语言,也是各类高校,尤其是理工类和综合性高校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教学语言之一,同时也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专业程序员水平与资格考试指定语种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C++程序设计课程(以下简称C++课程)也因此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而且是许多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及应用)的重要基础,更是这些专业开展计算机研究、应用和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重要表达工具和开发工具。它的基础性、普遍性和重要性逐步为人认识和重视。国外高校比较重视该课程建设,从原版影印教材可见一斑。国内高校讲授该课程较晚,课程建设也较晚,现有教材状况可分下列几类。
1) 英文影印版。主要用于高校图书馆馆藏、教学参考和高校双语教学试点,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BjarneStroustrup著)和《Programming in C++》(Nell Dale,Chip Weems和Mark Headington著)。由于国外高校课程体系与国内高校有较大差别,且国外高校的教学课程通常只指定教学参考书而不指定教材,因此,若把这些教学参考书当教材使用,必然使主讲教师所讲内容与所选教材吻合度较差,很难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2) 英文编著版。这类教材是指由高校主讲教师依据本校双语教学试点要求和/或合作办学要求自编,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3) 编译版。这类教材是指引进国外经典C++教材,翻译成中文,在国内销售的教材,如Harvey M.Deitel, Paul James Deitel编著的《C++ How to Program》分别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C++程序设计教程》,施平安译)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名为《C++大学教程》,邱仲潘等译)。由于翻译质量、阅读习惯、价格、教材配套、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通常用作教学参考和图书馆馆藏,很少用作教材。
4) 中文编著版。这类教材量大面广,通常由高校主讲教师(如南京理工大学张岳新,浙江工业大学钱能,清华大学郑莉,西安交通大学罗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周霭如,北京大学吕凤翥等)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编写思路多,如有的以算法为主、有的以语法为主、有的先讲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后讲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的自始至终贯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还有的参照国外教材的编排体系等。但上述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起点高、跨度大、系统性不强、急于阐述C++的新进展等,对实验、学习、课程设计指导等重视不够,不一定满足其他学校的教学要求。
2C++教材建设思路
C++课程是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应用广、影响大。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生平均教学资源占有率严重偏低,尤其是可用的C++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较少,因此,教材在我国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教学的工具,对保障教学质量显得格外重要。与传统教材相比,C++课程教材的内容广,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更新速度快,成熟意味着过时,教材作者新人辈出,教材种类多、更新快、问题也多。因此,C++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C++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学以致用,以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课程内容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数据结构、编程思想、编程技巧和程序调试技术等,综合性、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实验编程环境极其严格,结果要求百分之百正确,对培养大学生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的C++程序设计教材首先应以长期持续的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坚实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为基础,体现课程建设成果;其次应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研究C++课程的目标、特点、内容、结构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取舍、阐述、更新、难点处理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注重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再次应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编程能力的形成规律,既便于自学和教学,又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还应有必要的优质的配套教学资源。
3C++课程建设历程
我校于1998年在计算机专业首先开设C++课程,2000年扩展到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计算、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非计算机专业。目前课程规模年均近2000人。
基于C++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2000年在校教务部门和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专门成立了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编程经验的教师为主体的C++教学研究小组(以下简称教研组),并设立课程负责人,使课程的教学、研究、建设和管理步入持续不断的良性发展轨道。
十多年来,教研组结合我校实际,对C++课程的特点、内容、结构、方法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针对该课程实际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即C++课程负反馈教学法,并编写了大量具有负反馈教学法特色的教学材料,采取了一系列的教改措施,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本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1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形成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1-3]
课题组根据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分析传统教学过程,于2002年建立负反馈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模型引入了负反馈环节,从理论上可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在负反馈教学模型基础上,吸收单元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的合理成分,形成负反馈教学法,在我校C++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是从教学过程中反馈(作业、实验、答疑、单元测验等)的问题入手,通过及时讲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反馈的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称此方法为负反馈教学法。负反馈教学法包括以下4个主要方面。
1) 教学内容单元化组织。
按程序设计方法演进发展的自然顺序及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3个关键期,即结构化程序设计模块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C++教学内容组织为3个单元,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用“范例”组织课堂教学,贯彻“发现式”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素质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范例教学法由教育学家瓦根舍因(M.Wagenshein)提出,教师通过范例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得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认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以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以一门具体语言为主线,围绕语法知识展开。而实质上,设计程序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缜密思维方式、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兴趣,必须使他们亲自感受并体验程序设计的无限魅力。为此,我们改用范例组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真实编程环境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以程序(范例)为主线。所选范例程序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范例程序的讲解首先符合“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算法及应用;其次,通过对范例程序的启发式扩展,揭示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编程的工程化思想,获得实际编程能力。
3) 采集教学负反馈信息,做好分类、分析和讲评,注重学生整体水平。
按负反馈教学法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作业和实验报告抽样批改、单元测验的全样批改,重视实验指导和答疑。在获取足够的负反馈信息后,任课教师及时做好问题的分类、分析和讲评,以保证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4) 根据大班教学特点,推进强同步教学策略,确保整体效果。
大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保持教学的师生同步状态。负反馈教学法的师生同步措施有:授课、作业、实验、讲评和测验。其中,作业与实验报告同步效果欠佳,其原因是大班教学学生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作业与实验报告为弱同步措施;授课、讲评与测验同步效果较好,为强同步措施。为使大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采用强同步措施是必要的。我们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测验,以实现师生的强同步,及时取得真实的负反馈信息。
由于采用负反馈教学法,所以课堂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而将易于自学的内容只做要求不做讲解,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课时少与内容多、难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3]
C++课程难点多、综合性,主要涉及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等方面内容。
实验是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和算法的理解、提高程序调试能力、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本课程设有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1) 课内实验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调试能力和基本编程能力。
基本调试能力是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常被人忽视。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一套以调试技术、基本语法、基本算法、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的同步实验指导,共拟定了17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
2) 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编程能力。
C++课程设计以综合性程序设计训练为主,选题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突出难点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而且感到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学生通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好程序设计风格(模块化、结构化)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初步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并具有一定的程序组织能力。
C++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的综合运用。其中,基本算法涉及穷举、迭代、递推、递归、排序和查找等,数据结构涉及数组、结构、指针、动态内存分配、单向链表、类、文件等。
3) 强化实践教学辅导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实行教师辅导、答疑和考核。课内实验实践环节主要涉及预习情况检查、辅导情况记录、实验报告批阅和典型问题讲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涉及预习情况检查、辅导情况记录、联机考核和课程设计报告批阅。对于课程设计考核,每位学生的联机考核时间约5~10分钟,考核内容包括讲解和演示自编程序,回答老师提问(3~5个)。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实践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4) 及时总结和推广实践教学经验。
根据教师多年的实际编程经验和教学经验,编印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专题,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研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程序设计课程本身发展快、更新快、综合性强、存在问题多的特点,针对同类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和系统性,确保将重点难点内容讲清讲透,先后发表教学内容研究论文2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C++运算符重载教学和编程中易被忽视的问题、C++语言引用型变量的实现机制浅析、C/C++语言可变参数函数的参数传递机制剖析、C/C++中数组与指针的关系、C++中二维数组与指针关系的深入剖析、C++迭代器机制剖析、C++标准模板库与代码重用。
4C++教材建设成果
教研组根据对国内外流行C++教材的研究分析和试用,结合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实际,积极稳妥地开展体现负反馈教学特色的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2005年2月,教研组自编教材《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第二次印刷,累计印刷3次,得到了社会读者的认同。2005年10月,我校C++课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建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于2007年2月主编出版教材《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含教学课件),累计印刷3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主编出版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含教学课件)和《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
教材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满足了我校教学需要。其中,《C++程序设计教程》和《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主要用于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和《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主要用于我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
下面简要介绍教研组近年主编出版的C++课程系列教材的特点。
4.1 《C++程序设计教程》及其配套教材[4-5]
1) 内容组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教材按程序设计方法演进发展的自然顺序及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三个关键期,将C++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单元,即结构化程序设计(1~4章)模块化程序设计(5~9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0~14章)。内容组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编程能力的形成规律,便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考核,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紧跟标准,内容求新。本书介绍的是标准C++,符合ANSI/ISO C++标准(包括1998第一版和2003第二版),引导读者按C++标准编写程序。本书对以往教材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如“指针就是地址,地址就是指针”等进行了澄清和纠正。
3) 不避难点,力求突破。许多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学习程序设计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突破实际编程中的难点问题,这与不少主流教材以各种理由极力回避难点有密切的关系。本书针对教学和实际编程中的难点(如递归、指针、动态内存分配、虚函数等),精挑多选范例程序,想方设法讲清讲透,力求使读者突破难点,学以致用,不致半途而废。
4) 范例程序,精心设计。程序是语法、算法、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的载体,是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学习程序设计离不开程序。书中大量的范例程序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和精心设计的,表达准确、简练,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配套教材《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分三部分:
1) 实验指导。实验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是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共20个实验,每个实验通常包括调试题、编程题和选做题,供不同层次读者选用。
2) 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列举实际编程中提炼的典型和综合问题的编程范例,突出难点及其实用价值,使读者体会到难点不难,难点在实际编程中非常有用。所列范例程序涉及程序的结构化书写格式、程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直到实用的过程。
3)Visual C++ 6.0程序调试技术。这部分内容帮助读者熟练掌握主流的C++开发环境Visual C++ 6.0的程序调试技术,使他们具备主动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
4.3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6]
1) 内容组织原则与4.2一致。
2) 内容取舍上,根据阅读对象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一年级新生的实际,注重基础和系统,兼顾提高。内容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基础(C++概述、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简单的输入输出、算法及其表示、流程控制)、模块化程序设计(函数、编译预处理、数组、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指针和引用)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类、对象、继承、派生、友元、虚函数、运算符重载、I/O流类库、模板、异常处理、命名空间等)。
3) 编写思路上,通过以基本语法和基本算法为主线的典型、综合范例程序,适时阐述有关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将C++语法、基本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培养。
4) 内容阐述上,注重概念准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简明扼要、举一反三、用例精练,便于教学和自学。范例程序表达简洁,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5) 难点处理上,不回避教学和实际编程中的难点,并适时提出扩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6) 内容的更新上,及时反映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对以往教材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如“引用型变量不占内存”等进行了澄清和纠正。
7) 配套的教学资源上,丰富、实用,包括实验与编程指导、学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电子教案、试卷库和课程网站等。
8) 教学的试点上,校内试用多年,几经调整,起点低,教学效果好。
4.4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7]
1) 学习指导。根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按章编排了相应具有较强启发性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为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按C++实际编程能力形成的三个关键期,共设置了三个单元测验。单元测验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及综合运用,目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实验指导。共有17个实验,每个实验包含调试技术介绍、程序调试题、程序设计题和选做题,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能力,强化其实际编程能力训练,激发其编程兴趣。
3) 典型问题和综合问题编程。共8个专题,便于学生突破难点,融会贯通,体验综合编程的乐趣,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二级考试模拟试卷。
5)VC++ 6.0程序调试技术,包括使用VC++ 6.0 IDE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
5结语
十多年来,教研组围绕C++课程,潜心教学、研究、建设和积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负反馈教学法,发表相关教学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4部,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Visual C++程序设计》)、1部省级精品教材(《C++程序设计教程》)和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取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7-2009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1项,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等5项省级以上奖励。
精品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将继续沿着自底向上的建设路径,及时总结C++教材建设的经验,认真做好特色系列教材的编写、重印、修订、再版和配套建设,进一步提升教材建设的层次,不断扩大C++教材在校内、省内和国内的受益面。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刘维富,王春明,等. Visual 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8-20.
[2] 刘维富,陈建平,王春明,等.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97.
[3] 顾晖,刘维富,管致锦,等. 负反馈教学法的原理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102-104.
[4] 陈建平,刘维富,葛建芳. C++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5] 刘维富,葛建芳. C++程序设计实验与编程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
[6] 刘维富,陈建平,葛建芳,等.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
[7] 刘维富,丁卫平,沈学华,等. Visual C++程序设计习题、实验与编程实践[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
C++ Programming Course Research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LIU Wei-fu, CHEN Jian-ping, WANG Chun-ming, GE Jian-fang, QIU Jian-lin, GU Hui
2012年11月,经过领衔人申报、专家组考核、行政审核、成员申报、领衔人选择等多个环节,常州市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正式组建。工作室的10位成员,分别来自4个区10所学校,平均教龄6.4年,其中4人为常州市教坛新秀,1人为区域内骨干教师,1人是常州市骨干教师。他们年纪轻、精力足、头脑活,充满热情,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薄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集聚发展能量。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类课型”研究》这一课题为抓手,扎实开展了27次活动,努力探索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同类课型的实施策略。该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平常,教师上公开课大多选择易操作、易把握、以实验为主的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避免上公开课冷场的尴尬。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后的一段时间里,实验课教学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其他课例鲜有尝试。而《科学》教材中除了实验探究课,还有许多其他课例,这些课操作难度大,不易把握课型特征,缺乏可以借鉴的操作策略,容易让老师们的日常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得糊里糊涂。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系统梳理了苏教版小学《科学》1~8册教材,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侧重实验、侧重阅读、侧重观察、侧重技术、侧重讨论的5类课型。通过日常实践和专题研究,探寻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提高科学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把握各类课型教学方法的水平。
问卷调查:分析课题研究需求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课型科学课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对于类课型研究的认识和践行情况,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课题组设计了《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和《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对多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分别在课型研究的前期与中期进行。前期是为了了解在各类课型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中期是为了检验阶段效果,适当调整课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前期调查和分析,课题组认为:
1.实验课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日常科学教学的全部,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各种类型的课都是科学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与载体,都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要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操作策略。
3.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扎实的研究。
通过分析中期调查数据,总结实践的阶段效果,课题组发现:教师认为受“类课型”课题研究的启发,日常指导学生科学观察时,能更关注观察材料的选择和提供,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品质的培养。被调查的教师中,有92.3 010的教师认为“类课型”研究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但要关注各课型间的整合与综合应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课堂割裂开来。
学习理论:积淀课题研究底蕴
许多一线教师之所以害怕科研,教育理论素养不够是重要的原因。为了顺利开展研究活动,使工作室每个成员对“类课型”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成员们共读或自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万物简史》《课型范式和实施策略》《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等书籍,还阅读与课型有关的初中理化生教学的文章。大家以PPT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围绕“我理解和践行的类课型研究”话题开展沙龙活动。既有集中的读书交流会,又有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阅读分享,成员们的理论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大量的阅读中,成员们对“课型”“类课型”有了新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课型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类课型也指课的类型,也可以上升为课的模型,它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室研究的类课型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类划分。
通过学习,成员们认为,类课型研究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要有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立场”,意味着教育教学“发生”方向性的“扭转”: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成长需求成为类课型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换言之,“儿童立场”是类课型研究的根基。同时,我们倡导整体性结构式思维方式,必须关注各类课型内部主要构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年级同类课型的差异、衔接和递进,还要考虑与其他类课型的关联性。因此,如果缺失学生立场、学科特征、整体思维、创新意识,那么类课型研究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划分类型:确定教材课例归属
在课题研究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成员们根据获取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5类课型: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科学讨论课。
观察类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习性等进行系统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实验类课是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的科学过程。实验的本质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适当的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模拟或创造自然现象,使之以纯粹、典型、精确、系统、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
阅读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与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课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科学阅读?一是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二是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难以感知,比如古代生物、太阳系、微生物等;三是获取事实的途径较间接。
技术类课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技术设计和制作,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技术类课强调动手实践、模仿结合探究、规范技术操作、联系科学原理、综合利用规律、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类课是针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学生不便通过课堂观察与实验来掌握的、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探讨,以寻求真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明确了各类型科学课的基本特征后,工作室成员设计了样表,统一了要求,明确了分工,将苏教版小学《科学》8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各年级类课型界定划分汇总表。在划分过程中,成员们对课型特征的不典型、难于获取科学事实方法和途径的交叉融合感到纠结。正是在这样的纠结与思辨中,成员们对于5类课型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分类梳理的过程也是认识每类课型价值的过程,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
课例研究:归纳提炼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与成员们均是一线科学教师,最适合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立足课堂,进行“日常+专题”的课例研究。成员们每2人专注研究一类课型,在各自学校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提供研究课例。集体活动时,分享研究进展,接受质疑,让大家学习并应用研究的成果。
工作室对每学期的研究课都有研究重点。如借助《神经》一课展示科学阅读课的操作方法,探讨阅读课可以采用哪些阅读手段,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所持的立场等问题。有成员对《食物的消化》一课中阅读素材的呈现方式、投放时机等进行了研究。
成员们执教的《果实和种子》《我的手》《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水》等课进行观察,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比如《观察水》重视提炼感官观察方法;《水滴里的生物》让学生经历了由感觉器官(肉眼)到简单工具(放大镜),再到精细工具(显微镜)这样有层次的观察过程;《我的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果实和种子》是由外到里层层解剖的观察;《观察》是对该技能的综合训练和价值的提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加热和冷却》是典型的实验类型课,《气温有多高》展示了技术学习的探究方式,《折形状》呈现了技术类课型的基本形态,《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寻找生物的家园》是典型的科学讨论课。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围绕“类课型”研究,执教各级研究课62节。在课例研究中,工作室归纳提炼各类课型的操作注意点,形成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对观察类课例的研究,总结得出:观察样本要典型、观察兴趣要持久、观察和描述紧密相连、观察目标要基于学情、观察方法要指导有度等注意点。
为了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性,工作室长期聘请市、区教研员指导研究,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郝京华教授来现场听研究课,解决成员们在研究中的困惑,探寻不同课型的教学实施策略。
此外,工作室成员积极外出学习,到深圳参加全国“绿色生态”科学研讨会、全国科学年会、小学科学数字技术运用研讨会暨小学科学E学习研讨会,还积极参加省、市各级科学课程研讨活动,撰写评课稿,提升自己观课议课水平,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
在一次次研讨活动中,成员们了解不同课型的特征,总结出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和推进流程。
展示交流:辐射课型研究成果
工作室成员们怀着开放的心态做研究,吸纳、分享着同行们的成果,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在区、市、省乃至全国同行的面前,辐射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研究中的问题,修正研究策略。
领衔人多次到杭州、无锡、镇江、江阴、盐城、台州等地执教观摩课。2013年3月,工作室向新北区科学老师展示了《观察》《植物的叶》等课;2013年6月与常州市武进区联合开展活动,对科学阅读课《消失了的恐龙》、实验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进行研讨交流;2014年11月,再次与武进区联合研究、探讨《今天天气怎么样》和《温度有多高》等课;2015年4月9日,工作室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行“类课型研究”交流研讨活动,全面检验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类课型研究”2年多来的实践效果,分享研究心得,探讨存在的问题。湖北教育期刊中心曾宪波主任、《科学课》编辑部刘绍江主任、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常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瞿晓峰老师到会给予指导,全市20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另外,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还在全国、省、市、区开展讲座二十多次,主题有《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与技术内容标准》《小学科学教育视野下的设计品质与技术支持》《聚焦技术课——基于实践的问题剖析》,让大家对类课型课题研究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的“设计与技术”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谈小学科学观察类课型的教学策略》是对观察类课型教学策略的推广;《研究不同课型,探究科学本质》《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等,既有对课型研究中学习与实践的阐述,又有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分享。特别是工作室领衔人在全国科学年会暨特级教师论坛上的发言,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工作室的经验、做法辐射到了全国。
展示的过程也是促进成员反思的过程,工作室把成员们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困惑展现在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他们一起剖析,提出建议。这样开放的心态,让工作室的研究得到更多帮助,老师们提出了宝贵意见,促进了类课型的研究,工作室由此制定了各类型课的实施策略与评价标准。
比赛运用:检验课型研究成效
为检验类课型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有效,工作室倡导成员把研究成果融进各级各类比赛中,在比赛中检验成效,熟练各类课型的操作策略。成员们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教具制作比赛、网络教研活动比赛、论文案例评比等,收获颇丰,彰显了研究的有效性。
工作室成员的潜心研究,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90%的工作室成员荣获常州市设置的“五级梯队教师”专业称号:左文飞成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谭夏、陈文秀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徐蓉成为新北区骨干教师,蒋美娟成为武进区骨干教师:4人获评市教坛新秀,16人次被评为大市级以上“优秀科技辅导员”。在课堂教学方面,成员们执教研究课62节:1人获江苏省蓝天杯科学会课一等奖,2人在市级比赛获奖,1人获区级特等奖,6人次获区级一二等奖。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所写的论文、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16篇,市级期刊2篇,区级期刊4篇;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小学科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撰写,有6万字内容被收录书中,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和案例,能紧紧围绕实验、观察、阅读、讨论、技术等类课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质量。
工作室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谈一个话题,同做一个课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跋涉,一路芳香……
从教近30年,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中学生物教学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致力于课堂,坚持回到“常识”的生物课教学,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情理交融,亦庄亦谐”;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主持省、市级教改课题。多年从事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工作,所辅导学生有3人获全国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其中1人在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
教学主张
学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其目标到底是什么?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到底要为受教育者带来什么?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呈现出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曰有效教学,或曰高效教学,或曰发挥学生主体,等等。然而,冷静下来面对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说,或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语)。回到“常识”去审视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我们学会坚守,不被眼前的许多“繁华”所迷乱,带领学生正常出发并顺利达到终点。
所谓“常识”,是指人们应该且必须了解的知识,也是普通知识。生物学教学常识,我以为应该是对生物学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等的最基本回答。“教什么”回答的是教学的内容,“怎么教”回答的是教学的策略、方法及教学的方式,“为什么教”回答的是教学的价值观,即教学为了什么,其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怎么教”取决于“教什么”,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而“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取决于“为什么教”,即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即是生物学教学的常识问题。
1.我的教育常识观。
我的教育常识观是:用生长的眼光从事教育,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守望每一个生命的生长,让每一个生命生长成为他自己。
感谢生物学,让我的教师生涯多了一种情怀,学会从生命的等待角度去看待学生,守望着学生的生长。
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发生、生长和成熟等历程。而每一个生命的生长都是不易的事情,在生长的历程中,要不断打破旧的自我才能走向新生。一个生命生长的过程也随时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致命的威胁。而人的生长更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有生长的幸福,同时会有生长的痛苦和生长的挣扎。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生长中的生命,教育的价值也许就在于使他们的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花开有时节,即使同一种植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花开时节也不尽相同,所绽放的每一朵花也有各自的美丽,每一个生命正是通过这种自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来进行彼此的区分,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毕淑敏在其《我很重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也许能够形象描述出这种独特:“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这种独特不仅是外表的,更是内在生命机制的,包括主宰我们生命的DNA,负责我们学习的脑。每一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每一个人脑的构成大致相同,然而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所拥有的遗传密码不尽相同,微观层面上脑的众多之处,包括突触的多少、神经递质传递的快慢,等等,都不完全相同,加上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环境又不完全相同,这些也都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学习特质不相同,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去包容学业落后的学生,这些也让我学会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一把尺子衡量千差万别的个体”的教育背景下,力求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学会等待学生的成长。
不同的生命基因赋予了其内在的不同特质,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我以为,教育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激活其内在的沉睡的生长基因,同时给予生命合适的养料使生长的基因能够适时正常地表达,在一个适合他的土壤中生长为他自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学校教育与教学就应该是以敬畏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灵魂为前提,承认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守望生命的生长。
2.我的课程常识观。
我的课程常识观是:行走在生物学课程的“跑道”上,领悟自然的本性,增添人生的教养。
课程告诉我们为什么教、教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是这样比喻课程与教学的: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这样看来,课程决定了我们要教什么,而教学时我们则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教的问题了。
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生物学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生命主题最值得去探究。有了这样的常识,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有方向,在带领学生行走的旅程中才能一路采撷,赏析生命的精彩。如果我们的目光只停留在考试大纲上,只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只认为“考试有用”是最高的原则,教师教学的关注点也只放在知识掌握上,即怎样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把动态的生物学课程异化为静态的生物学教材,那么教学就成了一种单调的、“目中无人”的、毫无生命气息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只忙着吸收知识,获得信息应付考试,最后变成知识的储藏间,变成一个“考试高手”。这样的生物学课程又有何用?
从自我出发追问,生物学课程给我带来了什么?
生物学让我了解了作为生物的我。生物学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正常的我应该具有怎样的状态,让我学会了简单的自我检查,让我能够理性地去看待许多保健品,让我学会调节自我,在我不舒服的时候我知道该怎样去寻医问药……可以说,生物学的学习让我领悟自身的自然本性,学会发现自我,这是在外部世界里所不能探求的。
生物学让我多了一份教养。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许多教师都会觉得课标上写的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其实,生物科学素养时刻会体现在你我的生活中,体现在我们身上时,就是一种教养。这种教养能够让我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天人合一”,这种教养让我面对众多问题能够用理性的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不轻信,不盲从。其实我们并不缺乏各种科学资讯,但科学的本质并不只是各种新资讯、新知识的吸收与堆叠,更重要的应该是科学素养与态度的建立,培养起自己分辨真伪的能力。例如,就黄瓜能否防蟑螂的问题,杭州两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公开PK,引发网友围观和议论。有学生也来问我,我回答学生说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也没看到过有关方面的实验研究。从本质上说,“黄瓜能否防蟑螂”其实就是个科学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结论具有可重复性。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实验。对于这场争论的判断就需要我们的科学素养,我们所拥有的态度就是一种科学教养。可是在引发争论的两个的官方微博中,双方都是根据一些二手结论进行判断,并无自己的权威资料,更无自己的实验验证。在口诛笔伐中显示的是一种浅薄以及科学教养的缺乏。体检时医生给我测量了一次血压就进行记录,我提出应该给我量三次(间隔一会儿)并取平均值,医生诧异地看着我,如同看天外来客。我的这种合理诉求正是生物学科学告诉我什么样的数据才是可靠的,这就是一种素养,生物学素养应该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的。
我以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享有有质量的生活。生物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合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享有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发言权。那么,我们在实施生物学课程时应该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或许,这就是生物学课程给一个普通公民带来的最大价值。
3.我的教学常识观。
我的教学常识观是:遵循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在“学”与“教”中建构、发生知识,在倾听、交流中实现师生共同学习。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内容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通过教学内容等紧紧关联在一起,构成了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教给谁(谁来学)和怎么教(学)。而教学活动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学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你”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承担起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的任务。
正是因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课堂要还给学生,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都要从学生出发,教师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我该怎么教学生,学生才能学会、会学。教学活动如同登山,山顶就在那里,教师如同向导,带领学生向着山顶进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果要登顶,那么有几条山路可以选择?选择哪一条山路最适合现在的学生?在这条山路上,学生一定要经过哪些步骤和环节?哪些小路是可以绕过的而哪些小路是必须要走的?在行走的过程中,哪些步骤或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教师需要给予其怎样的帮助,学生才可能顺利前行?每一次前行多少最适合学生负荷?
教学不是一个预设就能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可变因素,而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是否有精妙的调整,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在与有思想的人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向导,更是陪伴者,陪伴着学生一起向着目标进发,而这种陪伴历程需要教师不断倾听学生的需求。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静悄悄的革命》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真实的倾听,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更是师生之间互相“倾听”生命内在和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