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9:07: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需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居家服饰消费市场分析
2.1国内居家服发展概况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的居家服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在改革开放前,国内的人对睡衣都没有什么概念,更何况居家服的概念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服装企业开始生产睡衣,商场开始有销售睡衣的专柜,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睡衣,并接受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空间开始发生很大的改观,居住面积的增大、个性化室内装修、社区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等,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人们布置新家的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选择与家的氛围及内外环境相协调的居家服饰,愿意消费在能力范围内的居家服。这种消费观念的改观也就带来了居家服饰的发展市场,促进了居家服饰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背景下,于2007年成立了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家居服专业委员会,这也就标志着摆脱了服装和内衣的附属品地位的居家服饰,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服装行业。国内的家居服行业虽然才刚刚起步,在产品设计、加工生产和销售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但随着国内居家服消费市场向时尚性、个性化的发展,使家居服行业成为服装业里的朝阳行业。同时,随着家居服品牌的增多,消费者对家居服这个刚刚兴起的服装品类也有了新的认识,但行业内优秀设计资源的匮乏,导致居家服产品在整体设计上的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家居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2国内居家服饰消费市场分析
一直以来,国内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居家服饰的穿着文化,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认为居家服不是生活必需品“,居家服就是睡衣”,购买居家服是浪费金钱的表现,因而从心底里排斥居家服的消费。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内消费力相对较低,相比经济发达的欧美各国,其民众生活富足,自然重视高品质的居家休闲,所以穿居家服成了一种生活风尚。同时,受中国传统“节俭美德”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却存在着消费观念滞后的问题,消费者认为外衣要买品牌的,而在家穿的衣服和内衣就无所谓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上各品牌居家服饰差异性很小,产品总体风格不稳定,设计缺乏个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居家服饰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要将这个潜力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是需要一段适应期的,而现在这个消费市场正在靠近我们。通过数据调查显示,在欧美国家,家庭中人平均年拥有居家服18套左右,在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家庭中人平均年拥有居家服也高达8套左右。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能力在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穿着意识也有了质的飞跃,普通消费群体对居家服的消费也开始启动,居家服饰现已成为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3、居家服饰的创新设计
3.1居家服创新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的服装行业一直在创新与传统、束缚与机遇的矛盾中前行,从国际水平来讲,我国的服装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处在以“双手”来换取低利润回报的工业时代,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服装行业,是以新信息、新技术的“头脑”来赚取高额回报的后工业时代。且在当下,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的不稳定、服装成本的上升,使服装行业如何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如何尽快地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正在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在这种契机下,增加国内服装的国际市场意识,注重服装产品的创新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创新设计是提升服装品牌品质与附加值的必然选择,服装品牌和服装产品的灵魂是设计,只有做强设计才能做强品牌。但我国服装产业里真正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原创品牌却很少,很多品牌还处在模仿、抄袭的阶段,有的品牌虽然进行了创新,但创新的深度不够,还不足以引导市场的流行,只是做了微创新,这显然不能引起国际时尚界的关注,缺少创新意识的服装设计成了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路上的硬伤。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武学凯曾说过,服装设计必须以创新为基点,不能盲目地跟从别人的设计,模仿设计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在设计中将永远落后。对于我国的服装品牌来讲,只有更新设计理念,提升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才是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那些想进军国际时尚界的服装品牌。当前,国内高端的居家服品牌很少,居家服市场整体档次较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居家服饰行业缺少创新意识的设计,使产品的附加值低。虽然居家服饰有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企业要发展、要获得高额利润,单单依靠销售量是不可行的,相反,通过对产品的创新设计,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又可获得高额利润。
3.2居家服的创新设计
根据居家服的功能和穿着场合,居家服可以划分为睡衣、家务服、亲情服、会客服以及居家休闲服等。随着“家文化”内涵的普及,居家服饰不再常态化,它更多的体现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成为国内民众的“生活时尚”,这就促使居家服饰的设计要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要改变现有居家服饰存在的不足,在设计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3.2.1从单纯的居家装设计,延伸为情感设计
在以往的居家服饰设计中,设计师都是为设计而设计,没有注入很多的情感,而居家服饰恰恰是要体现家庭的情感关系。它要体现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实际上居家服饰不论是在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是爱的体现,因此,在设计时要将单纯的服装设计,延伸为情感设计。如居家服中的亲子装、家庭装的设计,过去虽然有这些产品系列,但在款式上基本是雷同的,设计时只考虑了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穿着者在“家”这个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及情感投入,从而使服装设计出来缺少个性,没有差异化。
3.2.2设计概念上扩大居家服饰的穿着空间
家是人们放松自我的环境,是人们注重自身健康、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生活空间,因此,也就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适合居家的运动。居家服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其穿着范围也就不在只是局限于“小家”这个范围,它从卧室、客厅延伸到小区花园、活动场、休闲区等地,展现了现代家庭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在设计居家服时,应结合其穿着场合与活动特点,在保证其舒适性、整体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趣味性、创新性的设计需求。
3.2.3居家服饰制造工艺的创新设计
居家服饰的创新设计不单单是体现在款式、面料等方面的改变,它还要依赖于服装制造工艺的改变,落后的设备、低级的加工技术,是不可能生产出高品质的服装,也不可能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只有将创新理念与创新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服装的创新设计。
3.2.4针对目标顾客群体特点,合理组合产品类型
我国铁路一直在货运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进行大量的投入,以保障铁路货运可以从“站到站”向“门到门”运输的物流方式转变,目前已经投资建成一整套的铁路货运的大客户商务网、集装箱追踪系统、货运制票系统、货运信息系统、12306网站、中铁物流网、铁路货运客户服务系统等,电子支付、短信服务、语音服务按照客运服务的需要逐步被列入运行环节,而中外运长航综合物流服务平台,货票,“物流宝”等物流服务平台,货运营销及货调等目前已经实现了内部各级货运的信息化专业管理。
1.2铁路物流市场需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执行层面来看,目前我国铁路现代物流系统基础信息共享较差,货运基础系统的建设比较薄弱,各级部门系统开发和利用所出现的多头对外,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流程的难以优化、完善,以及物流协同运作难以实现等均困扰着我国铁路现代物流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铁路现代物流的日常运作中,受到铁路局物流企业、铁路运输企业、专业运输公司当前传统货运管理流程和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我国铁路物流很难加大信息化和电子物流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物流系统的融入速度。鉴于此,2011年铁道部科技司启动了《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发展战略与应用技术研究》,但主要着眼于铁路货运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的技术开发方案、业务框架模式、配套措施的建议以及基本操作等方面,而直接影响到铁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绿色物流、电子支付、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专业运输等方面却并未涉及。
2物流电子商务在我国铁路物流中的融入基础
2.1电子商务物流与物流电子商务的差异性
物流电子商务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而电子商务物流则要求商品介入并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辅助下作为物流服务形式向客户送达。两者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物流本体的信息化和包含快递配送的物流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物流在电子商务的交易下,将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物品通过完整的包含信息、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过程来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进行转移,作为电子商务的延续,为电子商务提供必要的物流实体服务。物流电子商务服务主要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支撑下,联合铁路货运、社会各方资源、物流等,经过资源调配和协同合作,为客户提供包含物流需求在线受理、物流交易电子支付、物流实时货物追踪等全方位的物流综合服务。与所有物流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一样,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将设备、人、信息、财、物、任务目标和信息等融合起来,组合成为以信息、实体电子化、实体信息化和数据为核心的现代化电子商务系统,并以信息技术要素、系统一般要素、产品服务要素和实体功能要素作为区分。如图1所示。
2.2基于电子商务系统融入铁路物流市场需求
(1)铁路物流市场未来发展趋向。首先,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平稳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其旺盛的铁路物流需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低碳经济的的大力倡导,为以全天候、运能大、节能环保、运距长、速度快、成本低为优势的铁路物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物流企业不仅在传统大宗物流上有巨大的需求,在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高附加值的铁路货物物流服务上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需求。其次,我国铁路物流市场服务需求量持续增强,尤其在产业结构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下,铁路物流的市场化需求同样不断变化。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铁路运输的能力并不高,90%以上的运输能力主要用于农用物资、煤炭、冶炼、粮食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资运输,而具有高附加值、大量零散的高端货物却长期不足。第三,铁路运输市场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近些年来,公路和民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流供需增长的需要,其货运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铁路。当前不同方式的激烈竞争中,物流市场份额的变化一方面与铁路物流运输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受到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的影响,客户的运输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重视服务质量和时效性等特征,公路和空运运输方式相对灵活,而铁路物流运输在电子商务不断融合的前提下,运力紧张的态势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正因为如此,铁路在现代化竞争态势中仍处于劣势。(2)铁路物流市场业务拓展的服务需求。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消费中心分布在南部和东部,粮食运输方面主要集中在东北、京津、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南沿海五大流出通道。石油的冶炼和原油进口大都从海运开始再通过铁路转运,而近些年国内运转需求的不断提升,导致石油的海铁联运需求上升。由此,按照原煤、粮食等的运输需要,目前铁路物流市场业务拓展主要包括全程物流服务、金融物流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专业化物流服务、流通加工服务五个方面。而服务的内容则主要对铁路运输、仓储堆放、修理加工、包装加固、装卸搬运、代办服务、集装箱物流、特货物流、专业运输、咨询服务、短驳配送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3)铁路物流运营管理需求的提升。当前,按照铁路物流运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在以资源整合能力和以技术创新带动整体发展方面,以电子商务系统在线交易系统为基础,铁路物流运营管理需要达到的24/7标准全天候在线订单和交易的目的可以轻松实现,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能够解决传统商务系统所带来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并为物流运作组织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如图2所示。
3我国铁路电子商务系统的转型措施
3.1物流和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信息集成功能定位
(1)物流和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信息集成关系定位。按照功能要求来看,货运电子商务平台需要提供“站到站”的客户货运服务,而物流电子商务系统则提供“站到站”货运两端的延伸服务。货运属于物流的中间环节,尽管物流作为货源的延伸服务形式,其实质也需要从多种经营角度来为各个铁路局和站段提供运输服务。鉴于货运和物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的“限制型”状态,目前的铁路物流客户资源、服务功能、服务和产品拓展程度均受到限制,而货运方面,60%的大客户主要依靠互联网模式进行货物运输业务的办理,因此急需铁路物流的电子商务系统来提供服务基础条件。在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逐步执行和宣传下,客户可以享受以货运延伸服务为基础的综合物流服务,从观望到尝试进行,在理智、稳定的发展态势下,目前已经可以与物流的系统运输水平持平,更为客户从多元化货运到外包方向发展,以及计划客户所在企业的在线物流服务需要提供了基础,因此在“百千战略”的要求下,货运列车客车化的开放形式更为货运的稳定和信息集成功能的推广奠定了基础。(2)物流和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信息集成未来发展定位。鉴于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未来需要,以面向客户服务为前提,需要在现有各个系统业务数据的基础上,集成需求为客户提供服务。铁路的物流电子商务系统需要进行全路统一化模式的规划和推进,而企业则要在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构建企业内外同步进行的高效现代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完成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需要。
3.2客户和服务对象群定位
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公共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的公众,但是物流业务则是面向特有人群来进行业务交易。因此,服务主体主要选择长期、运量较大、稳定的客户,通过签订协议,进行第三方认证机构所提供的电子秘钥发放,较高业务权限的赋予等方式进行获取。一些具有一定的运输量但是不具有电子秘钥获取资格的临时客户可以以网上临时注册的方式,进行基本业务的办理,客户档案统一入库以保障全路的共用和及时管理,对于客户的行为和需求也可以长期跟踪管理,为临时客户成为服务主体奠定基础。对于不具备上网能力或条件的散客,目前仍然使用纸质单据,此类客户需要对其进行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导。以上三种客户均可以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和信用测评的方式来保障电子商务平台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二、关于成本与包装的限制
近年来,有不少的晚会,策划伊始都犯一个通病,就是一味地追求大投入、大包装、大制作;舞剧化的编排、华丽的服饰;大段的、与主体技术的呈现无更多关联的舞蹈等,太多的光鲜与绚烂纷繁在此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话并非是说主题晚会、杂技剧这种形式不好,而是这种“同一种类型的一窝蜂”不好。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然而一桌席上全是“饺子,顿顿皆是“饺子”,最好吃的东西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原本应该是画龙点睛,结果反倒成了画蛇添足,导至了成本巨大、本体的弱化,削弱了杂技的本体——这个原本就拥有核心价值、也是观众掏腰包到剧场所希望看到的主要的特色元素。10多年前,针对有的节目因包装过度,淹没了杂技的技巧本体,就有批评家批评到“杂技乎”?“舞蹈乎”?其原由还在于某些编导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积淀的缺乏,或对杂技专业技术本体特性的了解与操控能力不足。这一点更突出地体现在某些主题杂技晚会的设置与呈现上。
三、关于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
近年来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的兴起,其贡献在于:将原本散点状的节目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它不仅使几近雷同的晚会和节目个性化了,更是极大增强了晚会的观赏性,毋庸置疑,主体晚会给杂技的单一表演形式带来的一次多元的复合与升华。但是,杂技本来就不是能够把故事讲明白的艺术,与其情节晦涩难猜,使之身心疲惫,不如以清新、恬淡的写意去烘托杂技本体。编导者在设计案头时必须要启动“限制”的手段;认真揣度、避重就轻,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赋予杂技以最佳的承载功能。然而,当我们从现今主题杂技晚会和杂技剧的泛滥局面看演出市场,从客观而科学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会发现又闹哄哄演进成了新一番问题而遭到诟病。
1、要防止刚刚摒弃“大一统”,又制造了新一轮的“大统一”。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一些人,不是去下力气搞自己的创新作品,而是竭尽全力去“超级模仿秀”;只要是有一个好的节目或晚会样式出来,用不了多久势必遍地开花,似曾相识的节目与晚会,不约而同地演绎成了新一轮的“大统一”格局,带来的结果是:受众者会因新的审美疲劳而放弃他们的观赏兴趣。这里,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作为晚会及节目的策划核心,创作伊始,一定要认真去研究观赏群体的兴趣,否则,最终的结果都将是事与愿违,一切也都徒劳了。
二、“以房养老”基本模式
以房养老的模式,实质上是持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向金融机构的抵押借款,通过借款,来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成本的支付意愿,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品质;借款额度的多少与借款人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现值、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多项因素有关。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参照了个人家庭拥有资源在个人家庭的一生予以最优化配置的理论。以房养老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实现:()l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2)租出现有的大房再租人小房,利用房租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3)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4)将住房出售,再回租原住房,用该笔款项交纳房租和用于养老费用支付;(5)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按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本息。
三、我国养老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养老体系现状。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已经接近14亿,到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近2亿人,预计到20巧年,将达到2.2亿人,2020年将达2.48亿人。同时,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量为3.44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户均3.96人减少了0.52人。一方面,逐渐形成家庭“4一2一1”人口结构,新一代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赡养多位老人的重担;另一方面,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受到严重的削弱。见表1。
2.养老体系中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体系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l养老保障制度“多轨制”。在我国,纳人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巧%,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整体缴费规模偏低。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未把机关、事业单位纳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仍实行国家财政统包,但却要享受较高的退休金待遇,加剧了养老金的收支矛盾,体制不公平情况突出,养老金体制函待进一步改革。(2)收支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支付压力日益增大。据预计,到2030年,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比例锐减到4.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2008年养老基金“空账”达1.4万亿,2016年将扩大为3万多亿。另外,养老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收益率低,增大了养老金贬值风险,加剧了收支不平衡。(3)养老资源严重缺乏。①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供应结构不合理。—现有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主要保障“三无”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务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近30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一7%的水平,也赶不上一些发展中国家2一3%的水平;—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基本养老设施服务水平差、服务质量低,但供给总量不够,同时还存,有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但,成本高昂,老年人无法承受,利用率不高。②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养老的实际需求。据估计,现阶段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的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为2万多人,需求缺口差额巨大。而且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远远不能达到相关需求的水平。(4)老年事业体制机制不顺畅。现行的政府养老职能大多分散在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老龄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行动协调,政府各职能部「刁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造成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由于我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对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挑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在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上缺乏统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挑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以房养老模式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障碍因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养老方式的创新,以房养老制度的设计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现状的必要补充,结合我国实际的现状,开展以房养老既有基础也面临诸多挑战。()l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主要基础就是城市的老年人,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住房。据统计,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的大城市,超过60%以上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产权的住房,甚至有城市的超过80%的老年人有自有住房,而且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且房龄较短,具备推广住房养老的基础条件。(2)面临的挑战。①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约束。我国社会的核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族文化,居家养老、父慈子孝是传统的文化认可。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中传统的养老方式正面临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巨大挑战,“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将打破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财产分割和继承关系也将遭遇挑战。②房地产市场的支撑程度。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价增长猛增,价格泡沫不断积聚,直接影响到房屋的估值,而房屋价值的稳定性是实现以房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特有的房屋产权制度也会制约,以房养老的积极性,房屋有限产权条件下,金融机构参与以房养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亘农村老年人无法实施以房养老。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50%,预计到201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但从人口结构上看,留居农村的人口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居多的发展中国家,受地域环境及宗法观念的束缚、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差,使得“以房养老”模式缺乏认同和经济基础。④政府扶持不足。“以房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社会效益明显。但以房养老模式运作过程中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政府应当积极介人、主动宣传、加大扶持力度。
四、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
1.我国以房养老的宏观制度设计要点。考虑到我国养老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以房养老体系的设计要注意到社会的二元化结构,根据城乡不同层面的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进行设计。可以考虑分层的住房养老模式设计原则,即:(1)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针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群实现住房养老;(2)对广大农村老年人仍然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3)其他老年人采取社会养老和自主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2.以房养老制度设计的影响因子选择。以房养老制度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年龄因素。老年人的年龄与所需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所需费用越高。(2)性别结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养老费用的因素,分为独居男性、独居女性以及夫妻双方三类。其中,独居老人的借款需求较大。(3)退休前收人和储蓄情况。低收人和低储蓄的老年人的借款需求要高于高收人和高储蓄人群。(4)拥有房产价值。不同地区,房产的估值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区位的房产估值也会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满足借款人借款需求的程度。(5)房地产市场走向。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借款人的房产的未来残值,也会影响借款的支付周期。
3.我国住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基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实际以及养老需求的现状,可以实现对有限人群的住房养老计划。按照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实现关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l自有住房并拥有完全产权。养老家庭必须对其居住的房屋拥有完全产权,才有权也才有可能对该房屋做出售、出租或转让的处置。并且其住房的价值估值要大于所在地区到期望寿命这一期间的养老费用的估值。(2)房地产市场健康。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房地产未来贬值风险较小。(3)具有继承权子女的认可。总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必须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随着社会发展,移风易俗,有条件的逐步开展,既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平稳进步。
2.引入实际项目进去教学将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导入校内专业教学,其目的是为在市场规范设计下,进行实践型练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对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性具有相当意义,架起专业教学与市场的通道。通过项目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3.试行以校内教师进行基础理论课教学与校外设计师实践项目指导结合进行合作化教学,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具备实践能力的拓展,是有效提升该课程教学与发展。
二、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1.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健全和规范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前在未提出软装饰设计这一课程前,学生学习有关软装饰设计相关知识是由装饰艺术设计及展示设计等课程顺带或套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使该门课程有名无实。所以对软装饰设计概念、表现方式、设计风格及设计内容的重新梳理是对该方向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方式能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贴近市场需求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软装人才。通过多方位平台在教学中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种教学探索,其一,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二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设计创作热情。其三,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可从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中及时了解企业市场信息。
在学生对硬件及设备的性能、参数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下发任务书,明确模拟采购的目的、要求,了解需要完成的配置单内容。师生交互式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整个流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要求学生分别为情境中假定的客户配置组装机(台式)、品牌机(台式)、笔记本等三个种类,每个种类中又分为3000元左右、5000元左右两个层次,分别给出详细的配置单,以及相关的参数,像CPU应给出厂商、型号、主频、外频、倍频、核心数量等参数,主板应给出厂商、型号、支持CPU的种类、支持内存的种类、支持硬盘的种类、是否集成显卡、是否具备PCI-E扩展插槽、是否集成声卡、网卡等参数,用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在网络类课程中,要求学生为情境中假定的单位网络建设采购网线及各种网络连接设备,要注意单位的需求,各设备的选购层次,各设备的详细参数等。
1.2网上操作,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在网上完成相关的任务。为学生推荐大家公认的、使用较多的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中关村在线等。对学生可分层次进行指导。一般水平的,建议他们从计算机各部件及网络设备的散件单独选择开始,可选取如太平洋电脑网中的产品报价,网站中给出了各种筛选的条件,例如:在主板的选购中,筛选条件有品牌、价格范围、芯片厂商、芯片组、CPU插槽、主板结构、硬盘接口等。逐步完善各种配置。对计算机硬件比较了解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直接利用相关网站给出的“自助装机”部分。对相应的装机配置单直接进行填写。要求学生不论是填写装机配置单还是网络设备配置单时,一定要为各部件及设备填写具体参数,同时思考选择的依据。
1.3相互交流,总结任务
当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评比。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为何选择该部件或设备,其有何参数,与其他厂商的产品相比有何优越之处。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硬件部分的技术水平和行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完成的配置单可如表1、表2所示。
2市场模拟采购
网上采购的过程与实际采购有较大区别,有的硬件设备网络报价与计算机公司有较多出入,各计算机公司中的设备种类也各不相同,进行市场模拟采购还可货比三家,同时与计算机公司的销售人员、设备维护维修人员直接交流,获得知识。在真实的环境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市场,了解新设备、新技术,也可去观察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以及该岗位应具备的技能知识。
2.1划分小组,分配任务
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若干个3-5人的小组,根据技能强弱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分配,选择责任心强的同学为组长;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求小组成员相互照顾、相互协作;下发小组任务单,明确目标要求。如品牌电脑调查表等,如表3所示。
2.2组织实施,完成任务
带领学生去地级以上城市的大型科技市场,分组进行模拟采购,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多观察各部件与设备的实物,区分各型号从外观到应用范围的不同。并且要多与计算机公司的销售人员、售后维修人员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岗位需求,学习技能知识。
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导致在学校的扩招计划中,录取了大部分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导致学生进入学校后,基础薄弱,跟不上课程。
1.2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院校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相对较落后,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很多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的时候,只是被动学习,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考试,在学校几年,没有任何收获,这都源于高职院校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学校应注重对人的培养,而不是机械式似的对待学生。教育应以平时为主,不能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去判定学生的能力。
2.关于高职平面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措施
2.1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应“人”为本,注重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教育体制应充满人性化的设计,因为“设计”是有灵魂和生命的,它需要学生在更加灵活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特别是对考试制度,应打破以“分数”论人的传统。实际上,在学校里出色的人,在社会上不一定能展现自己的优势。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这一困境源头就是教育制度的落后。
2.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审美能力不足。学校应注重培养这些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有关于审美方面的训练。(2)不能只开设本专业的课程。适当开设一些例如:哲学、文学等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的里,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心灵。(3)开设有关于市场学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需求,甚至鼓励学生走出去寻找跟市场需求有关的设计课题。第二,学校应在教育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发散式的教育,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不禁锢于眼前的实物中。(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去学习。学校应多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践,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喜好。当然,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而忘记了根本。我们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应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做到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2.3职业能力的培养
平面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出来后,什么都不会,最后被迫转行。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抗压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专注于设计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接受能力。多安排一些时间,进行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进行摸底,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2.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灵感源自于自身及社会环境。灵活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能解开学生的思想的束缚,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我们应多多鼓励学生多去做,多去思考。每个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比如说:思想差异、审美差异、成长背景等。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只要是社会道德所能容忍的差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有时候,差异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2.5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平面设计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多去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专业的能力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平面设计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发展接轨。
绿色建筑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能源的使用率和自然的可承受性。当建筑塑料同时满足这五点的时候,我们称其为绿色建筑塑料。和传统的建材塑料相比,绿色建筑塑料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其原材料将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使用,达到对资源的节约。除此外,大量对垃圾、废渣中可以用的成分进行回收使用是绿色建材的重要方向。第二,在生产的工艺上要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开发无污染的技术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第三,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允许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无形之中增加人类疾病的发生。第四,在产品的设计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主要出发点,产品应该具有多个功能,例如:抗菌、除臭、防火防水、防射线等等。这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好的帮助。第五,实现产品的可回收、再利用,传达环境保护的精神。
2绿色建筑塑料的发展前景
由于建材本身对资源有着高度的需求,且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一个行业,对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有着严重的损害,因此,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建筑业思考的主要方向。在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的宗旨无一不被倡导,环境问题更是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绿色建筑塑料的发展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前景一片良好。我国在20世纪末加强了对绿色材料的使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仍然落后与西方先进国家的使用水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的使用绿色建筑塑料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发挥市场的引导性作用,对绿色建筑塑料的发展有着推进作用。市场需求能够扩大生产力,能够促进技术的革新。在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之后,做好环保“绿色”标志的认证,有利于行业间的监督。广泛的宣传环保意识,为人们普及使用绿色建材对居住环境的重要影响,能够有效的推进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落实。除此外,绿色建材的引入,符合国家对行业进步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国家对于绿色建筑塑料的研发和使用,有着政策上的优惠和企业的扶持。这些,都是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风向标。绿色建筑塑料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是由于人们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高度要求,迫使人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出现了新的意向。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发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受到了国外市场的挤压。由于西方国家在建筑材料使用上具有更多的发言权,他们的先进工艺和建筑塑料很快的占领了一部分国内市场。在鲜明的对比下,传统的建筑塑料出现了很多问题。除了对环境的污染以外,质量上的不过关都引起了人们对产品的厌恶。因此,使用绿色建材塑料成为建材市场的发展趋势。
3绿色建材塑料的市场方向
塑料门窗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材料,其产量很大,在我国沿海地区,绿色塑料门窗的使用达到了70%以上,值得优先推广。新型的防水材料,其发展主要是围绕高分子防水卷材料进行的。由于市场需求很大,其总产量在防水建筑工程的使用比例超过了50%。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绿色化使用,主要表现在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系列的内外墙涂料、复合木地板等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一类绿色建筑塑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无公害的发展方向,还要注意其美观度和人们的经济接受能力。在塑料管道的选择上,我国重点推进UPVC管和PE管,这对与城市建筑中的排水系统有着高性能的体现。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塑料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运用,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
在住房市场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购买主体无疑成为最为重要的力量。而家庭规模的大小,则成为家庭购房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近年来的统计资料看,由于持续低生育率的影响,中国家庭规模正在逐渐缩小。结合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可见(见图1),早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居民家庭规模为每户4.33人,但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后,中国居民家庭规模开始明显缩减,直至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每户3.1人。而这一指标在城市则表现得更低,据统计2010年中国城市家庭规模已经降至每户2.7人,其中1人户和2人户家庭所占比重达45.77%,提示中国城市家庭规模正在趋向小型化。依照人口学观点,家庭规模的大小除了受到家庭生育量的影响外,家庭结构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亦是家庭转变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复合家庭,即两代以上的夫妻及其子女、亲属组成;二是直系家庭,即夫妻、父母、子女甚至第四代;三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四是不完全家庭,即夫妻没有子女或夫妻离异、丧偶后只有一方与子女生活;五是单身家庭,主要是终身不婚或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而家庭类型又与家庭代数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结构正在从复杂逐渐向简单转变(见表1)。从全国家庭类型情况分布看:核心家庭的比重在近四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尽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核心家庭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占六成多。与核心家庭比重略有下降相反的是,直系家庭、单人家庭及缺损家庭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二代户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近60%下降到2010年的47.83%。与此同时,一代户比例却较大幅上升,由2000年的21.70%上升到2010年的34.18%。上述一系列的变化表明,我国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成为主体,家庭扁平化特征将日益凸显。那么,不同的家庭规模和类型又会对家庭购房决策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丹尼斯•迪帕斯奎尔通过研究,对此得出了重要结论,即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家庭规模与住宅的卧室间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特别是在城镇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类型愈发简单化的趋势下,规模小的家庭在购买住房时不会像大规模家庭那样受制于房间数的约束,而会更看重住宅的区位、朝向、舒适度等,他们可以做出更为灵活的购房决策。由此可见,同样是基于改善型的住房需求,与大规模家庭相比,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家庭在住房需求上传递的是更为丰富多样的信号,而这一转变特征必将为今后的城镇住房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城镇家庭规模在不断缩减,小型化家庭不断涌现,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总量激增致使家庭数量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城镇住房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国家庭总户数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增加18.05%,其中城市家庭户数的增幅最大,2010年城市家庭所占比重较2000年增加7.08%;进一步分析家庭类型的区域分布情况,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家庭结构中,非传统家庭的比例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小城镇,以至于户均人口更少,同等人口规模下的家庭数目更多,由此对于住宅的需求也就更高(邓卫、宋扬,2008)。同时,相当一部分城镇家庭出于扩大居住空间的改善型需求亦将长期存在。依据国际经验,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住房需求都会保持持续增长(周运清,2008)。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中国城镇家庭就已经实现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平方米的“十五”目标。截至2012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虽然已经达到29.15平方米,但是尚未达到国际经验标准。因此,中国城镇的住房需求无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存在进一步增长和提升的空间。
二、家庭职能
家庭职能是家庭存在的社会依据,家庭职能的变化则是家庭转变的又一重要表现。家庭作为人口再生产基本单位,生育是家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职能。除此之外,家庭还主要担负着生产、消费和教育的职能。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的职能发挥会有所侧重、有所变化。通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生育、生产的职能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职能的强化,现代家庭在经济上已经成为其成员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近年来,中国城镇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从已有的统计数据看,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24564.7元,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71倍多。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功能得以强化,并促使家庭消费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见表2)。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食品”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则在不断提高。以住房消费为例,2006~2010年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居住支出年均增长10.5%,相应的人均居住服务费支出年均增长19.1%,到2010年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支出人均1332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各种金融信贷服务,在住房、汽车等领域实现了超前消费。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已达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上述变化,无疑都将刺激和推动现有住房需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家庭关系
通常,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庭关系依据主体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的购买行为。就一个家庭而言,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当家庭成员的个性化需要难以兼顾时,家庭决策就要在家庭整体利益和重点利益间加以权衡,而最终得到满足的利益方往往是较其他家庭成员具有更高消费权力的人。在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主要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且夫妻关系开始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邓伟志、徐榕,2001)。
(一)夫妻关系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占据主导的旧中国,男性具有家庭中的绝对话语权,女性则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凡家庭当中的大事小情都必须由丈夫决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女性自主意识觉醒,并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而获得了经济独立,继而在家庭决策中也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夫妻地位和权力在家庭中渐趋平等。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表明:丈夫在家庭中拥有更多实权的占近四成,夫妻平权的家庭也约为四成,妻子有更多实权的占两成强,意味着六成妻子分享到了家庭实权,其中城镇则达到71%(徐安琪,2006)。而汇丰银行2011年的一项针对未来退休生活的全球调查报告则进一步证实,中国内地女性受访者在家庭财务决策中更具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逾六成(63%)的内地女性受访者担当家庭财务的决策者,高出男性受访者(58%)5个百分点。由于家庭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分工不同,家庭消费决策行为也较个体更为复杂。尽管当今社会的婚姻不再赋予每种性别以特定的较色,但是角色的专门化还是会随着时间发展起来,因为由一个人专门进行决策的效率要比联合决策高得多。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规律可循,如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往往由女性一方担当自主决策者,而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则由夫妻双方联合决策。不过,涉及住房、汽车、孩子教育等价格较高且比较重大的消费项目,最终的决策者大都会由男性来充当。据零点集团前进策略的一项入户调查显示,87.5%的受访者认为购买金额较大时一定会与家人商量后才购买,而住房(87.3%)、汽车(76%)、家电(61.8%)则被认为是家庭集体决策的三大产品(付昱,2005)。此外,零点调查的另一项房地产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无论是购买家庭的第一处还是第二处住宅,都有接近七成的家庭主要由丈夫最终决定。
计算机技术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广,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杂而不精。这样一来,学生虽然说什么都会一点儿,但在找工作时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不能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
1.2专业设置脱离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建设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时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进行岗位能力分析,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果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论证和市场调研,必然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过剩,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人的现象。
1.3开设课程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内涵很深,范围很大,分支很多的学科,课程设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制定而成。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门类繁多,深度不够。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由于受到学生学制短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达到精通的程度。
1.4实训设备跟不上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每台计算机的更新周期是3~5年,计算机的维护费用也比较高,如何解决这部分经费是各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跟不上,很多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根本没办法做,那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措施
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出就业和招生的困境,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2.1依据行业和市场需求,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毕业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时,必须关注学生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注重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深入到企业,与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进行讨论。
2.2按市场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它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导出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要培养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必须深入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对职业群和新技术进行调查分析,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分服务于区域和社会经济。
2.3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课程设置一成不变,就会造成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1)依据市场调查科学地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如政府的决策文件、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等。依据收集来的信息,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课程。
2)把握重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稳中有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必须开设2~3门像程序设计类的更新速度比较慢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其他软件时举一反三。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些紧贴市场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市场的变化相结合,做到与市场需求变化达到同步。
3)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现在市场上需要的多是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也就是在计算机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针对各教学模块所培养的能力,确定支持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2.4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习实训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师资培养、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等问题,学校都离不开企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很多的技能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不断训练才能获得。为了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总面临“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使教育工作者明确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找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
二、统计描述表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及其占比情况从保费收入的角度来分析,在表2-1中看到,财产险保费收入和机动车辆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递增,机动车辆保费占比稳中上升,其中2010年机动车辆保费占比最大,此后缓慢增长,到2013年增长到75.99%。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计量方法,将保费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保险价格(P)、收入水平(I)、民用汽车拥有量(L)和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S)作为解释变量,其中保险价格是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本年度的保费收入与赔款额度的比值的比值,然后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利用EVIEWS软件通过多次尝试,为了消除线性相关和自相关将模型设计为如下的对数模型,经过广义差分变换,进行回归分析。lnYt=β0+β1lnP+β2lnI+β3lnL+β4lnS+εt
2、估计参数
由EVIEWS软件对保费收入进行模型估计的结果为:LnY=-6.94+0.54lnP+1.08lnI+0.38lnL-0.0004lnS(-10.92)(7.12)(8.65)(3.99)(-0.03)R2=0.999DW=2.57由模型可知,回归结果得到的修正R2大于0.99,可以看出回归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在α=0.1的水平下,系数的拟合效果也很好,回归方程比较显著。同时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保费收入与保险价格、人均收入、我国汽车拥有量正相关,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负相关。说明了我国经济水平越高,汽车拥有量越多,交通事故越少,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就越高。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发展空间很大,针对目前的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建议:
1、加快我国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进程
首先,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能够促进保险公司之间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保险市场氛围,加快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发展进程;其次,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理赔的服务效率;最后,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市场化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因为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调整和制定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价格。
2、推动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创新
目前,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种类很多,但是缺乏创新,很难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保险公司要不断推出新的保险产品、适合消费者的产品,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费率,提高机动车辆保险的保费收入。
系统分析员必须要对用户的需求比较了解才能够很好的展开工作,系统分析员能够顺利的展开工作这就要看他们能否理解用户并且要具有较为充足的工作经验,系统的分析结果也对系统设计工作非常重要;分析员如果在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在工作中产生问题,最后使得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而成为一个失败的产品。
1.2“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多个阶段进行开发并最终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系统开发失败,并且不同的阶段出现的错误其错误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错误越早发生就好导致越晚发现,类似堆栈规律。
1.3重编程,轻规划,轻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最开始的计算机被用于电力企业中,主要是处理简单的信息,是单项目系统,这种小型的计算机系统比较简单且功能单一。如果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单项系统进行整合,并发挥其整体的优势时,就会让整个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无法将各个单项进行很好的整合并协调好不同单项之间的关系。
1.4过低估计信息系统的投资而使开发工作夭折
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有些投资是能够立马看到成效的,例如投资软件和硬件等等,就能够较快的看到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投资是不能够马上看到效果的,例如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必须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并且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对系统的一些维护费用等,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费用是不能够马上见到效果的。
2电力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
2.1电力市场预测内容
2.1.1年度预测
(1)年度电量预测。全社会口径、本企业口径、统调口径电量,各产业电量,行业分类电量等。(2)年度电力预测。最大用电负荷、年平均最大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年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3)年负荷曲线预测。
2.1.2月度预测
(1)月度参数的预测或结果获取。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月平均最低气味和降水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拉闸限电的情况等。(2)月度电力的预测。月最大的用电负荷、月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在工作日内平均最大的用电负荷、最小用电负荷、工作日最小用电负荷、月代表峰谷差/负荷率/最小负荷率等。
2.2电力市场预测方法
电力负荷在不同的地区其发展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种预测的规律方式都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律。如果预测的方法越多,那么预测的选择性就会越大,也就会更加精确。软件有一个预测方法库,里面有大约50种预测的方法。在这些预测方法中,大部分都是被经常使用的预测方法,并且还加入了一些比较特别的预测方法,如灰色系统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2.3电力市场预测策略
综合预测模型的技术。对序列号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预测方式进行。其中用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是最合适的,在负载发展的过程中,其自然的规律不是简单的数字模型可以进行描述的,一般情况下,单一的预测模型不能够进行精准的预测。所以,之前的预测理论不够完善就是这个原因。
2.4预测决策技术
预测还没有被确定之前,预测系统所预测的结果还没有满足预测的精准度需要的时候,这些都是预测工作者们最为重要的工作。系统为分析提供相应的决策并进行回答。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进行预测,观察越策系统在数据变化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进行稳定的预测,并且观察其精准度和虚拟预测准确度等指标,并通过模糊决策系统,得到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等级。
2.5预测过程控制技术
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预测人员必须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系统中去,使其主观因素得到有效的发挥。系统还会将预测的过程进行输出,以让预测人员参考使用。
2.6预测过程的用户可控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选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预测方法。(2)分析参考,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对预测方法进行选择。(3)预测期限,可以对隶属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起止时间进行自由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