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9:07: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历史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课堂将成为实现你梦想的天堂。”如果能让同学们带着梦想走进课堂,那课堂就可以成为实现梦想的天堂了。为此,我作了一些尝试,创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美其名曰“开心课堂”。下面,就此谈谈一些观点。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开心课堂新模式
那么,如何让学生编织梦想走进课堂,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这些梦想呢?这个不难,他山之石可以功玉嘛,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就可以创建出“开心课堂”的教学模式。
1、选拔选手,组建“亲友团”
“开心课堂”是属于竞赛性的教学模式,因此,课堂之前要求选拔选手。选手可以通过月考或历史阶段性考试来选拔,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来筛选。总之,选手的选拔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要具有鼓励性。选手确定后,要求选手从班上剩下的同学中选择“亲朋好友”,组建自己的“亲友团”,这样,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各有所属,而且,选手的“亲友团”都是该选手的要好朋友,都是坚决支持者,这样在课堂竞赛中,他们与选手荣辱与共,参与课堂的热情也就很高了。
2、编织梦想
选手确定后,就要指导选手编织“课堂梦想”。中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有许多天真烂漫的想法,如想出国旅游,想奔月,想拥有点石成金之术等等。这些想法,显然不现实,因此,它不能成为“课堂梦想”,“课堂梦想”应该是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在课堂上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应具有可操作性。如“希望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带着同学们的掌声进入第二轮答题”,“能够拥有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记录下生活中开心快乐的点点滴滴”,“‘开心课堂’永远让我们开心学习,快乐成长”等。这些“课堂梦想”的编织表达了他们小小的愿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这些“梦想”天真有趣,在课堂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快乐洒满课堂。选手的“课堂梦想”确定后,教师应将其制作成课件形式,以便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些“梦想”,这样使“梦想”具有直观性和诱惑力。
3、精心制作试题
课堂竞赛试题的选择首先要难易适中,富有挑战性,这些试题应该来源于课本,但要高于课本。其次,试题要具有多样性,试题的类型当然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但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歌曲材料,也可以是影视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史实,也可以以时事热点为载体。再者,既然是开心课堂,那试题的选择-还应具有趣味性。经过精心筛选的试题还应该将它们制作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4、组织课堂,开心教学
经过了前期的精心准备,“开心课堂”就可以登台亮相了。上课之前首先安排选手前排就坐,而其“亲友团”自然紧随其后。这样,以选手为核心,就将全班同学有条不紊地分成几组,于是选手间的竞赛也是成了各小组的竞赛了。在比赛中,可以将制作好的幻灯片一张张展示出来,让选手答题,同时也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当选手答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其亲友团求助,这样可以形成选手与亲友团之间的互动,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选手连续答对三题,就可以实现一个课堂梦想。经过角逐,实现最多“课堂梦想”的那位同学为擂主,参加下一次“开心课堂”的角逐。
三、打造精品,原来历史课堂“大有可观”
“开心课堂”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试题的精选上,因此它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上。它可以是几个星期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一次。但前提是一定只要能把这堂课上好,上活,将其打造成为精品,成为历史课堂的品牌,成为学生的一个期待。
1、尊重学生愿望,体现人文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而“开心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快乐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又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课堂梦想”。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性,个性,体现了人文精神
2、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3、推动平时历史课堂的教学
由于历史真实的反应古今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像写文章那样可以艺术加工,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加之历史“教书匠”们对历史“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抱残守缺,缺乏情境性、生动性、趣味性、技巧性、艺术性,使教出的一些“书呆子”们,只能对历史知识采取“死记硬背”方法,最后导致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致使历史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生机活力,导致低效甚至无效课堂。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那么如何激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这需要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创设新颖、新鲜的情境教学,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让生随课动,师从生动,这样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生富有兴趣的学,这样的历史课堂想不激活都难。
一、转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理念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的化身,不准质疑,哪怕历史老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挑战,学生完全变成了接收机器,没有自、没有话语权,没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研讨交流,整个的历史课堂只有历史老师一人在无拘无束、自娱自乐的表演,此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展示,抹杀了灵性和反应问题的敏捷性,使整个历史课堂毫无生机活力可言。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课的深入,历史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为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开始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用微笑教学、赏识教学、惊讶教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老师温暖的眼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亲和的形象,拉近师生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克服教师中心论,把历史课堂让位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真正使学生实现“我自主、我参与、我思考、我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因学生参与而精彩,因学生展示而高效,更好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唱戏的主角,而学生则是忠实的观众,当然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很难活跃起来。随着我校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实施导学案、检测案双案教学,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了,实现了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导师,灌输变探究转变,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检测、材料解析全部都以提问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合作研讨,在老师的主导下,让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特别对历史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议、展、评。特别学习小组的建立要合理搭配,在历史问题的合作探究中,要把握课堂上的“度,既要提升学生合作的高度、又要挖掘探究的问题深度,更要激活学生自主参与度。例如,在上时,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我把这个难点设计成问题,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是:1、孔家店是否真的应该被打倒?假如你换成了当时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应该怎样对待这个观点?我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开放性提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下使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了,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历史课堂当成乐园
营造一个潮气蓬勃的创新氛围,除了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外调节外,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光、色、影视,把平淡无奇的死知识营造成动感、生动有趣的情境化艺术品,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例如,国共两次重要的谈判——和北平谈判,我没有平铺直叙的口述,而是展现两段历史视频材料:播放第一幅视频是在、王若飞的陪同下乘飞机去;第二幅是播放张治中将军在北平参与谈判的情景,正当学生看的热血沸腾的时候,我抛出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知道摆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吗?为什么还要去“赴汤蹈火”呢?2、张治中将军知道已经“气数已尽”吗?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赴京呢?假如这两次换成是你,你会去吗?此时班级一下子“炸开锅”了,有的说、张治中都是被逼的;有的说或者他也敢去;…。通过激烈“百家争鸣”,终于得出、张治中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的原因了。这种有老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把历史课堂作为一种享受的乐园了,同时优质提、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诺贝尔物理奖华人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如何历史课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让学生在实施素质教学的理念下,在轻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老师的幽默风趣下,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耳听、眼看、嘴动、脑思、手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笑在学生脸上,快乐在心中,学在脑中,我想这堂历史课就是优质、高效之课。
作者:张旭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9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因此学习历史便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一直到近代的历史,学习其中的文化精髓,体会当中的民族精神,借古鉴今,不忘中华民族之根。在高中阶段,有效的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同时,高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也不再停留在一些粗浅的知识上,而是需要学生能合理的分析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感悟出自己独有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高中历史也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新课标多维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那么究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讨论在新课标的实施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一、注重历史史料的运用
历史史实资料是历史原始的文字资料、真实的实物资料、形象的图像资料、动感的音像资料等。通过历史教学中加入史料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又因为历史史实资料的形式又是丰富多彩的,如图片、文字、照片、报纸、视频、实物等等,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实资料,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于历史结论的死记硬背,使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而且能营造更加生动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
如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的“军机处的设立”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课本插图《军机处的内景》,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一副《军机处外景图》,通过史实图片可以引出以下问题,进行“军机处的设立”的课堂教学。1.请同学们通过观察两幅图片,从装潢布置、建筑规模等总结归纳这个军机处建筑的特点。2.通过观察军机处所处位置以及阅读课本分析军机处的具体作用。3.推断明清军机处设置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集权的影响。通过这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在史实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运用自己以学习的历史知识以及经验方法,推理分析得到“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结论。这样既能避免死记硬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课堂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多媒体技术开始进入课堂之中,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大多采用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法进行教学,将知识进行生吞活剥,硬塞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帮助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学生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创设更生动的课堂情境,营造更佳的课堂氛围。而且,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音乐、图像、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增加历史知识的可视性和趣味性,从而实现历史教学有枯燥变为有趣、有单一变为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澳门和时,首先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视频导入,播放澳门和的纪录片。紧接着请同学来讲解香港和澳门被西方列强侵占的历史,教师随后在进行补充时,展示香港、澳门被侵占时的图片资料,并且随着图片播放《七子之歌》。让学生从中分析体会澳门和香港在当代和近代中国的不同命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香港和的最主要原因”。
三、利用历史地图,更加直观进行教学
历史地图,是浓缩后的历史,是对客观的历史进程更加简洁、更加明了的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借助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因为最近几年,在高考的历史考查中,涉及地图的试题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不仅能够适应高考考察的需要,提高地图试题的正确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补充挖掘一些隐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效果。比如在部分,再讲解西征的起点和北伐的起点时,如果单单依靠文字讲解,在教师讲解之后,同学对于他们的起点还是会搞混,但是如果在讲解时利用历史地图,不仅清晰明了,而且还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4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历史教学不感兴趣、成绩提高慢的问题。反思原因,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做的还不够,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适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探索新方法、新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把教材知识看作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教学毫无新意,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引入一些课外Y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理解问题的本质。
首先,教师可以把一些史实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历史教材中多是对事件发生的叙述,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史实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引入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没有展开的故事。例如,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等人用白话诗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的实质。或者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历史上一些重要任务人物,其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等等,都会对其人后来的事迹有所影响。
其次,教师可以穿插讲解历史上的趣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历史上有很多趣事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但往往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这些内容,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清主次,避免学生过分关注趣事,忽视了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在适当的环节穿插,让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感受历史课有趣的基础上学习到相关知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也是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上讲下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高中历史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教学任务重,讲授法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传输,但是长时间这样会使学生厌烦,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注重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教材上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平铺直叙的,学生容易找不到重点,教师可以把知识系统化、问题化,使知识呈现更加清晰和明确。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出问题,也就是把知识问题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运用。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展示问题。学生为了提出问题,肯定会认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到这个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语言、图片等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能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有活力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环节,组织全体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用于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这样能够有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通过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讨论的应该有很大的开放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之所以对历史课堂没有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历史知识枯燥乏味,识记起来很困难并且容易遗忘。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培养能力。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n堂教学任务。而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影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默现象,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对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形成进行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改善对策。
一、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具体分析
(一)农村学生的自身因素
相关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与城市高中学生在性格上有较大差异,城市高中学生性格相对开朗,愿意与他人沟通,并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而农村高中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学科学习信息,在历史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普遍会产生焦躁心理,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这也与农村高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差有关,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较低。学生害怕给出的答案与正确答案偏差较大,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普遍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些学生具有解答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在回答问题时过于紧张,表述不清,也会对回答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一定的照本宣科的现象。虽然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流于形式,或只在公开课上进行尝试,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也有调查显示,一堂45分钟的历史课,教师讲解的时间要占到30分钟以上。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十分不利,容易在教师单调的讲解中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知识习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含义,无法做到古学今用、活学活用。
(三)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的师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仍然是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按照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控制课堂教学进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与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要求不符。而且教师普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缺乏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够了解,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教学。在学生的心目中,也默认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对教师有一定的畏惧感,这无形的在师生之间筑起了一道围墙,阻碍了师生的平等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失公正的现象,通常更关注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些都是导致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打破课堂沉默现象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要想打破农村高中历史课堂的沉默现象,教师首先应在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并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农村高中的历史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丰富课堂形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适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划分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挖掘知识。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改变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学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本教学理念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只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才能切实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实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农村高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生本教学的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生本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课堂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应尽快适应这一角色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核心。
(三)加强师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师生配合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在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采取亲和友善的态度,注意语言、肢体动作是否得当。通过与学生的平等沟通,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较为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历史知识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沉默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
【参考文献】
[1]穆林云.农村高中艺术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J]. 英语教师,2015(10):95-96+107
关键词:
问题中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要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够培养高素质水平的高中生。
1.布置预习任务,课前先预习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前要为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先预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教学法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在学生们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求他们从中寻找发现的问题,在巡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解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寻找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出与文本当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够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本当中,很多资料是没有涉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读史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历史思维来分析甚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陆和台湾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知道大陆和台湾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让爷爷奶奶为自己讲述历史史实。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对大陆和台湾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图片,再结合教材中已有知识适当取舍并加以整理,最后,再网上搜索时事材料结合当前大陆和台湾的局势,进一步预想以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走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问题,课上多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如果基于问题为中心,那么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为学生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首先问题设计应该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问题要针对至少一个知识点。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有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西周的宗法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宗法制的定义你觉得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这种问题都对照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回想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其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是指要能够将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关于西周分封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周王,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国家,如何分封土地,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问题会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周分封制。最好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比如在讲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从横向了解历史轨迹及其之间的联系。
3.反思历史事件,课后会总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学会课后总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宏观角度上能够温习课堂当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构建学习框架,以便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问某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整体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回想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知识点,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其次,在温习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升华。比如在讲完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日本首相高层等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侵略罪恶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日本的这种嘴脸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愤怒。请问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时事政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既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时事问题,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在。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课前先预习;在课堂当中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思考;最后,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课后学会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拓展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基于问题为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使得学生们在备考压力下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崭新的师生关系下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在连续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与运动发展的结果。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使教与学在动态中的组合具有高度的和谐性,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合力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坚持完整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联系的深度和广度这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并不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量的方面平分秋色, 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的联系。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进行简单的一问一答, 这不能算是启发式教学。而有的教师则视教学实际于不顾,生硬地滥用启发式教学, 势必会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显得松散,重点不突出,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等具体情况来计划和实施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建立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方能显示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完美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考虑知识的前后照应。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某些现象和本质上的相似点,可以归类识记。在找到其相同之处的同时, 分析各自的特性, 这样下来,识记就会准确清晰,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 很可能出现一些没有预设到的教学环节,即课堂生成。当不可预知的课堂生成出现的时候, 教师要做出迅速的反应,及时掌控课堂节奏,既要解决新问题,又不要旁逸斜出,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历史学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广度上, 即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一个教学班级中难免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 有的学生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放弃,或有的学生因某种情绪的干扰,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学习。教师应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耐心的启发诱导,采取不同的对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认真学好历史知识。
二、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有序性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动进行中,教学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声音、形状、动作等具有时空间隔和规律的变化。波动性则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应有起有落,呈曲线状的动态过程。有序性保证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在结构上显得清晰明朗。然而,有序性并不是课堂教学中不同活动的等时换,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节奏的变化波动,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随着平淡缓进的节奏,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从而降低接受知识的学习效率。因而,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序性与波动性相互结合、有机融合的一个过程。有序性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波动性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奇异性。有序性与波动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既有层次性又有奇异性。历史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就
是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内容,表情单一地面对学生。这样的话,课堂气氛势必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很难专心致志地听讲学习。高中历史的有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多联系现实,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在讲解“”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相关片段,一定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达到波动性的顶峰。如果再提出一系列与学生现有知识相结合的问题,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再结合标本、图片的展出, 这样有序性和波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层次分明,又奇异突出,教学效果必然很好。在历史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教师不要避讳问题的出现,而要充分利用矛盾冲突来增加教学活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注意设置问题来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激活课堂,在生生互动中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一个好的开端去指引以后的工作。高中历史教学更是如此,只有组织设计一个好的开场,才能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语境中。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中历史的课堂导入,实际上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充分的利用这门艺术,才能为以下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完美的,具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是集中学生情绪、开启历史知识大门的基础,其对历史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的延伸,因此,每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其既定的原则。高中历史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唯此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性原则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启的部分,其主要是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课堂导入不是天马行空,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要从“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引入课堂教学主题”等目的性较强的观点出发,在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中,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课堂导入的目的除了要吸引学生,并引入课堂教学主题外,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在导入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并借此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索。无论是从具体的事件,还是从抽象的思想指引进行课堂导入,都必须要让学生在欣赏导入艺术之余,产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导入的情境中思考相关问题。
3.趣味性原则
导入虽然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其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太多的教育内容,其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开启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的导入,也需要遵循趣味性的原则,从艺术性的角度去组织具有趣味性的导入,也是课堂导入的一个基本要求,毕竟课堂的开启不能冠以太多严肃性的教学内容,否则就无法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引导学生轻松进入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导入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导入手法,有不同的导入效果,但是其最终指向是导入的有效性。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何种导入方式,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需要而定。一般的导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悬念导入法
悬念总是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可以从“悬念”出发,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并在疑惑中进行思考。“思考”是教育所崇尚的核心观点,如果教育不能引发人的思考,那教育就是失败的,毕竟教育除了给人灌输知识,还必须要让人对所接触的知识和现象进行反思,唯此才能到达教育“育人”的目的。因此,以“悬念”导入,让学生产生思考欲望,是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学习“文艺复兴”章节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利用投影仪,投放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名画,如《蒙娜丽莎》,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是创作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材”。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在悬念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专注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就更有效。
2.生活导入法
所谓的“生活导入”也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导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学习历史。历史是过去事件的总结和记录,是过去式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历史与现在是割裂开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的一些常识作为历史学习的导入点。如在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把历史进行综合总汇,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出发,组织设计课堂导入。如以过去被大家所熟知的“三大件”入手,上世纪7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三大件是你们父母结婚必备的条件;80年代的“三大件”指的的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90年代的“三大件”是“空调、电脑、大哥大”那是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那进入21世纪以来,你们认为“三大件”又是什么呢?“三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又通过一个问题将主题直接导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课堂内容。
3.影视资料导入法
对高中学生而言,影视资料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高中学生普遍面临高考压力,看电影或者电视无疑是最好放松的方式,但是囿于学习时间的紧迫,高中学生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看电影或者电视。但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时,完全可以把影视资料作为参考资料,运用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电影《诺曼底登陆》为导入资料,让学生从影片中判断战争的时期,并根据电影反映的史实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学习的主题上。
三、结束语
总之,课堂导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值得历史教师去研究。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关键是看教师怎么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置。
1教师更新观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作用的余威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
由于大满贯式的教学,难以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难以捋顺复杂的历史线索,学生听起来兴趣不高,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基于现状,我力图通过大胆改革,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成绩。
众所周知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是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于是我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着从讲台上“走下来”,将角色从曾经的“主宰者”调整为课堂的“主导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
2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营造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适合学生畅所欲言、提升能力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是达到历史课堂和谐高效的关键所在。
(1)弃陈述式教学用问题来引领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学生最容易厌烦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陈述式教学。不论教师讲得多么清晰明白,重难点突出,多数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大满贯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正面刺激大大少于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的喋喋不休与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的作用极其类似。我引入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来克服师生脱节这一弊端。
具体做法是:学生自学(提出疑难,列出知识线索)――整理归类(确定中心问题和非中心问题)――集体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师生补充,整理归纳)――梳理提升(纵、横比较历史事件,提升自身能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笔者大量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很积极,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例如《》一课中面对相关的历史概念: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提督、总兵等,不少学生认识不请,全然不知的也不在少数。而这个现象是我在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授课时很少考虑到的,解决了基本概念后,这节课知识脉络的整理就很顺利。同时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会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尤其是这种问题式教学法将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提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师生相处模式,达到了思维碰撞、和谐高效的教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而且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顺畅、正向收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借力现代多媒体设备。历史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可以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和活力,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是一种新兴教学形式。
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的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
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榻萄У母ㄖ资料,我会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3)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是型课程改革的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认知能力等也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笔者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2-01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革和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新教材,增添了大量阅读材料和插图,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对已热衷于大量的练习和机械记忆的可爱学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尽快地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以真情实感、生动活泼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最大特色就是让学生以主体介入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让学生做学习过程的主人。惟有如此,方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新教材更适合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下边就以教材为例,以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1.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处在教育者的地位,学生处在受教育者的地位,但受教育者的地位不等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个体进入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辅以科学的辅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课堂中尽可能少讲,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则给以及时的、科学的指导。从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育下,使学生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如在讲解《欧洲的启蒙运动》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联系文艺复兴的内容,自己找出启蒙运动的兴起的原因,理解它的性质和核心内容是什么。然后,再以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答题掌握文艺复兴的概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1)启蒙运动为什么起源于英国?(2)英国两位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有何异同?(3)为什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运动的中心却转移到了法国?
这些问题,有的在课本上是现成的,阅读提炼即可,有的需结合教材进行思考总结,有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认真思考方能答出。这样一个问题式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教学课堂的主角、主体,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锻炼了学生阅读材料、总结问题、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基本上达到了“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的目的,基本上解决了"3+X+综合"高考模式下,作为"小六门儿"的历史课,在有限的时间既完成任务,又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
2.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只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分析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探究性问题中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并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矫正;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不按统一模式指导,不要求平均发展,允许学生各有特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因而,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我都坚持鼓励教学法,凡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都给以鼓励,即使答错了,也鼓励其参与的精神,对于差的同学,能看到问题,找到表层的意思即给以表扬,而不要求其一定会看到问题的实质,贯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引导其独立地、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完整性原则
教师应该采取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耐心地启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班中,不免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有些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了学业,或者是学生受到了其他情绪的影响,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到了学习。
所以,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做到具有完整性的课堂,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进来。一个课堂的完美体现,显示出了教学课堂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世界观来建立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方法的培训等等。
二、坚持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情况下驾驭对问题的理解,可以在思想火花相互碰撞的课堂中出色地完成教学。举个例子,在教师讲解“”这一课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中的一些相关片段,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还能够有效地把握层次分明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使动作、形状、声音里有着时间间隔以及规律变化。为了能够保证历史课上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显得更加清晰明朗,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起有落,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有秩序进行。
三、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活动的意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连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去选择,在最基本的原则下,确定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多种教学方式并举。就拿教学方法来讲,某节课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如自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直观法、讲解法等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讲课,尽可能地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学习通道。
高中教师如果能做到统一性、多样性、波动性、有序性、完整性的相互结合,那么一堂历史课将会是和谐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充满激情的,从而有效地达到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语要能够像磁铁一样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导入语的设计还要为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语起到为新课讲授做铺垫的作用。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哪些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呢?
一、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计导入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在编排和设计上非常讲究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之前都存在着前后相继、互相联系的特征。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设计导入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对所学知识实现理解和认识上的整体提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我就在上课新课之前,在黑板上写上“夷州”、“流求”、“琉球”三个地理名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指的是今天的哪里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很多学生立刻开始搜寻之前的记忆,找寻答案,其中,有几个学生很快反应了过来,说这三个地方指的都是今天的台湾,“夷州”是三国时期对台湾的称呼,“流求”则是隋朝时期对台湾的称呼,而到了明朝时期,则改称为“琉球”,就这样,通过台湾历史上名称的变化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了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这样,一方面为导入今天的新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台湾历史的回顾,不用多加说明,学生也明白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利用音乐设计导入语
音乐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几段旋律、几句歌词往往能够迅速地打动人心、撞击人们的心灵。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设计导入语,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之产生共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的爆发》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音乐《保卫黄河》的片段,当激昂的歌曲一响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绪立刻被激发了起来,就这样,借助于音乐顺利地带领学生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血与泪的抗战历史。这种导入语的设计,既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诗词设计导入语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这节的内容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到《》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讲故事设计导语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预设好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讲到《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授“苏武牧羊”的故事,在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等典故,就这样,在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的引导之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利用问题设计导语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化整个课堂气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经常会利用问题来设计导语。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时,就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一些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是武则天。接着我又问:“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武则天到底是凭借什么登上了帝位,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呢?在她称帝以后有哪些作为呢?她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呢?”就这样,在接连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始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兴趣大增。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设计导入语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既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引出新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利剑.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问题分析[J].华章,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