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9:07: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所以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张曼 单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具体来说,可将传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引入阶段,这一阶段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融入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利用宣传橱窗、宣传标语、广播站等渠道,介绍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条件、创业基础知识等内容,让新生进校初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创业宣传氛围,初步形成对创业的基本印象。这一阶段贯穿学生在校的全部教学、生活过程。传播过程中,应注意将创业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课堂、主题班会等途径,传播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唤醒创业意识。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集中于学生毕业实习期,也是真正催生大学生成功创业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创业的心理素质水平。学校可在学生实习前,集中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全面、系统、深入地灌输创业理念;也可以邀请企业或成功创业的校友举办创业教育主题讲堂,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创业教育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学生对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验。在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赋予创业型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行去检验、去实践、去丰富,是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的最佳途径。1 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创业教育,提高创业知识普及率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在学生文化舞台中突出强调创业教育,以活动促发展,不断提高创业知识的普及率,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在文艺演出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努力打造精品创业节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意识。开展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和经验来激发创业意识。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校友创业者、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2 在社团文化活动中结合创业教育,创设自主创业园地 高校学生社团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和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影响范围大,效果明显。学校在社团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社团围绕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灌输创业教育思想,创设自主创业园地,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争取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孵化出成功的创业案例。笔者所在的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创业型社团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由工商管理系学生自主创办的亿绣创业工作小组,是该校最具创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之一。为大力弘扬学生的创业精神,学院每年定期为该社团拨款,资助社团发展。社团创办至今,成功举办绣品展览三次,开有一间实体店铺,绣品上百幅,不仅畅销市区,同时也漂洋过海,成为学院馈赠荷兰、美国等合作办学单位的最佳礼物。除亿绣创业小组之外,该校还有电子产品维修协会、蓝桥文学社、大学生租赁中心、大学生创业兴趣小组等众多创业社团。这些社团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调创业教育,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创业就业实践环节是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创业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4]。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实践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努力开辟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工学交替、岗前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感知。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检验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够了解专业和行业最前沿的需求。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面提升了个人素质、增强了创业能力。
从理论上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将之提炼成可操作、可传承、可改进的传播系统,以达到效果的最优化。这种传播系统,可以用“三化”来概括。1 创校历史教材化 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而来,其创办过程的坎坷艰辛与企业创业之初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校完全可以将自身的创校历史编撰成读本或教材,在新生进校之初进行发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创校过程,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了解创业的不易与守业的艰难,提升对创业的感性认识。2 创业学子群体化 高校应时刻专注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与毕业学子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不断调研、回访,摸排学生创业成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按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创业学子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群体性的创业团体。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跟踪报道创业学子的基本情况,将之与本校的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用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激励和鞭策在校学生,激发创业的激情。3 创业实践理论化 将创业实践以理论的形式加以总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同时能以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反思创业的艰难,增强创业的自信和创业成功的可能。虽说每个创业成功的案例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点都大体相近,这就是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的市场预测、坚定的执行理念、精诚的协作精神、危机处理的公关意识等。高校应根据学子成功创业的历程进行概括和总结,从理论的高度上总结出规律,并加以推广,为准备创业的后来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模板。当然,也可以对失败的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研讨,找出失败的原因,用以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高校应努力寻找出一条符合本校实情、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让“先就业、再择业,寻找机会创业”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80年代末期我国引进移动通信系统以来,即以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迅猛发展。全国移动通信网逐步完善,移动电话用户成数量级地增长,使得传统电话业务币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移动通信系统就市场占有率和电话普及率而言,虽然尚不及固定电话,但它的增长幅度,却超越了固定电话。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上。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全球个人通信的发展趋势。
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信息经营方面。信息的本质是流动的。与固定电话相比,移动通信更适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动,从而开发更加广泛的信息业务。
这种变化,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为移动通信带来的一个历史性机遇。即移动通信系统从分支地位一举成为主体通信企业之一,使得它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更多的主动权。移动通信面对的市场有更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邮电分营,使原来那种政企不分的混合体变成真正独立经营的企业,邮政和电信各自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它使得中国电信可以轻装上阵,得以摆脱以往那种相互依赖自我迁就的局面,增加危机紧迫感,刻苦寻求经营之道。电信重组后,移动通信尤为如此。
邮、电、移三分天下,同是信息产业的骨干力量,但它们在信息产业中的基础不同,表现不同,信息经营地位自然有所不同。
信息经营是指,邮政、电信和移动通信企业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从事信息采集、编制、传递、传播、中介、、合作开发等经营服务活动,利用信息资源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
邮政企业似已意识到依靠单纯信息、实物传递已经不能摆脱在通信市场上的被动局面。他们利用邮政网络,在传统信函业务基础上变换花色品种,办起的商业信函、广告速递、明信片。礼仪通信等业务,带有一定的信息经营色彩。但他们在信息采集、编制、传播等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并没有取得信息经营的长足进步,使得很有发展前途的几项新业务起伏不定。他们的经验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电信企业从单纯信息传递(传输)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步伐稍快。程控电话异军突起之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业务竞相崭露头角。数据通信、可视图文、电子信箱等业务本来是从事信息经营活动的极好手段,只可惜应用不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果。好在计算机通信(如互联网)后来居上,但仍未摆脱单纯信息传递的巢日,多半起“桥梁”“公路”作用,而没有大踏步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只有电话信息服务台(160、168)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信息经营的大雅之堂,取得了信息查询和广告通信方面的诸多收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在信息经营方面尚属白纸一张,暂无经验可谈。一方面,在电信重组以前,受电信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移动通信没有在信息经营方面得以施展;另一方面,拘于移动电话组网。放号、维护等诸方面的压力,尚来不及将信息经营摆上议事日程。但随着移动通信系统日趋完善,移动电话新业务陆续推出,信息经营不仅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有了一定的精神准备。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名为信息产业的邮、电、移三支骨干力量,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尚未调整到信息经营方向上来。从上至下强调的是“放号”多少,“能力”多大,主要靠“邮资”、“话费”来维持收入水平。打破单纯信息传递的固有模式,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正确地估量自身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趁着其他通信方式在信息市场遗留的大块空白,将信息经营纳入移动通信主体经营战略目标,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
二、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营销策略
信息经营之所以要摆在移动通信企业的战略地位上,这是因为信息经营与单纯信息传递的性质是不同的。
单纯信息传递源于传统的邮电通信性质。“邮电通信业:承担信息传递、办理公众通信业务的生产部门,由邮政和电信两部分组成。邮政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产业;电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的产业”“邮电通信业通过信息传输和邮件传递产生一种特殊的效用,这种效用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社会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直接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传统邮电通信性质将邮电通信定位在一个阶段——信息传递阶段。而实际上,信息从产生到消费何止一个传递阶段。单纯信息传递概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那时的“社会分工”注定要求邮电通信只管传递信息,“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党政军民服务,而对于信息内容不必涉及,也就没有必要去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信息传递是信息经营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通信”。当然通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囊括信息经营的全部环节。
信息经营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表现。社会生产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得信息事件源源不断地产生。有的信息可以就地消化,有的信息则需要流通和传递。这就为信息经营提供了用武之地。信息经营和单纯信息传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注重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而且注重于信息来源的组织、素材的采集、资料的编辑、内容的扩散和信息消费的反馈等等。如果说,单纯信息传递传递的是个别的即时的原装的实用信息,而信息经营传递的信息,则是能用的,预设的,包装的实用信息。
移动通信为用户提供通话服务,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个别性、即时性与实用性。移动通信承载的传真、数据、语音信箱等项目,是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和通信服务功能的增强。而信息点播、短消息服务等项目,则是信息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增强。这是因为,信息经营已经将个别信息转为通用信息,随机信息转为预设信息,原装信息转为包装信息了。
据了解,移动通信短消息服务开通以来,受到一部分用户的欢迎。这是在其业务功能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效果。
鉴于移动通信尚处在基本建设初上规模时期,将主要经营目标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为此而加速放号,让更多的用户尽快进入网络系统,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放号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放号提高收益水平。放号只是产品营销即信息经营的前奏,更精彩的演出还在后头。谁能保证通信性能好,服务质量高,谁就能拢住老用户,激励新用户。网上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只能提供话音服务而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不仅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功能的浪费,而且是移动通信企业的一大缺憾。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加速放号和信息经营并重的营销策略,向厂褒的信息领域进军,抢占通信和信息两大业务市场。
三、移动通信向信息领域发展的方式方法
结合移动通信基本业务和各项新业务的开发开办,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信息营销手段,建立适于向信息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加速占领信息业务市场,有如下方法可供研究参考。
(1)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调动一切信息营销手段
移动通信系统有其他系统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它不仅可以提供近、远程移动通话服务,机随人便,话随人走,而且具有一系列新业务功能。基本通话业务与各项新业务紧密配合,十分有利于向信息领域发展。
可以作为信息营销手段的新业务功能有:
信息点播:将预先编制的各类信息格式化,供用户随机点播,随启即发,内容简捷清楚。它是真正的“快易通”和“文曲星”,而且其信息源和信息流是不断扩充的,可以适时更新演进,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短消息服务:利用手机显示功能,借助于信息台的接转操作,用户之间可以互发短消息。公司方面,将时效性很强的信息节目变成短消息分区分片向用户传播。办理商家客户、机关部门短消息广告和通知业务,有针对性地短消息新闻广告和通知通告,收取广告通知费用。利用短消息开展公益和礼仪性业务宣传服务,提高公司信誉和凝聚力。
语音信箱:当用户来话不通时,将主叫用户留言存入信箱,供被叫用户随机听取,这是补充通话的一项功能。除用于个别通话接续外,可将主被叫留言转化为通知广告信息,形成广告信箱业务。将语音信箱与短消息服务相结合,每发短消息缀以广告信箱号码,则可将短消息扩展传播,变成长消息服务。
客服中心:建立客服中心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方便用户联系,处理不必当面即可解决的某些通信服务质量和业务手续问题。如业务咨询、资费查询、帐务查询、障碍申告、服务投诉、业务办理等。如能将这种与通信业务有关的联系扩展成无关的查询,就会通向直接的信息经营。
综合业务平台:以智能多媒体方式,将各种特服业务手段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同时具有人工受理和自动查询两大功能。利用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存储和交换可供查询和交易的各类信息资料。此平台所以能够包罗万象,一方面是它自身的聚集能力所致,另一方面它是多路网源接口,可以汇接各路信息流,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广涉博猎,精心编制,扩大信息来源
在信息服务方面,移动通信系统可谓白手起家,要想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广涉博猎。社会信息来源十分广泛,要有组织地开发采集。
①独立开采,特色经营
针对不同的信息特征,采取独立开采,特色经营策略。如利用短消息与语音信箱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可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登门采集。将广告受理办到家门。初期可做优惠广告信息传播试验,积累经验,逐步规范。
②互通有无,综合利用
先期发展的160、168电话信息服务台,是我们最佳合作伙伴之一。一方面向他们学习业务管理经验,同时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转用他们的信息节目。利用其提供的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为我所用再加工,形成适于短消息触发和语音信箱记存的综合信息。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信息台。
③分门别类,广开节目
将信息节目分门别类进行编制。编制信息节目应以真实、简练。适用为原则,切忌虚假、空洞和冗长。根据不同信息的不同价值,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关系。制定信息目录和节目价格清单,方便用户随机查询和选择。
④以微促定,个性发展
信息经营涉猎对象不仅在于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而且要面向个人与家庭。移动通信一方面是个体化通信——手机持有者通信:同时它也是一种连体化通信,非手机用户可以进入移动通信网。利用这种性能,开办虚拟手机业务,进而为无手机用户开办语音信箱和信息专页,实施个性化信息中介传播服务。
(3)集中优势,合力开发,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实施信息经营战略,必须建立适于信息经营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移动通信某些新业务之所以推广不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另者,没有将某些新业务功能提到信息经营的高度去发挥作用,使新业务淡化在主体业务之中,不能得到经营者的重视,怎能引起用户青睐。
开展具有移动通信特色的信息经营活动,至少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利用现有专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在经营维护主体通信网络的同时经营信息业务;二是组建专门从事信息业务的企业集团(公司),使信息经营企业化。可资借鉴的是,原辽宁省邮电实业开发总公司所属省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专业生产形式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集中优势,联网运营,信息业务得以迅速推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成功尝试。电信重组以后,移动通信系统增加了人力资源,不妨调聘懂经营善管理的得力人员,组建“移动信息公司”,实施股份制集团化联网运营,将移动通信信息产业推出地平线。
以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移动信息产业,有如下好处和优势:
第一,有利于将基本通话业务以外的经营项目集中起来,变换花色品种,以信息经营的面目推向社会。
仪器管理涉及部门及人员多,非常复杂。仪器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决策部门、采购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纪检部门、审计部门、资产部门、实验部门;涉及的工作内容包括专家论证、仪器招标、目标考核、信息统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文档管理、运行维护等。
采用一体化信息管理必须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权责,管理思路才能清晰,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使用部门向资产管理部门提出大型仪器采购申请,资产管理部门根据仪器信息数据库进行。如果同部门确认属于重复购置设备,则取消该仪器采购申请;如果不重复,则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立项,组织专家论证。如专家论证不同意采购,则取消仪器采购申请;如专家论证同意仪器采购,则交由决策部门根据各方面综合情况决定该仪器是否采购。如否决则取消采购申请;通过则交由采购部门进行仪器采购。
仪器采购完成后由资产部门进行登记和财务报销,并组织仪器验收,交付使用部门。资产部门依据采购申请对仪器进行效益评判,评判该仪器是否达到立项目标。人事部门对实验等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教务部门和科研部门根据仪器状态安排相应的教学和科研计划,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仪器信息数据库保存仪器全部资料,各阶段工作完成后,自动将资料传递给有关部门,并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仪器申请阶段的结果及专家意见自动传递给决策部门,以便决策部门及时作出正确的评判,如仪器申请被决策部门否决,则该仪器管理就此结束。
如果立项通过,仪器批复意见将自动传递给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和资产部门。采购部门根据批复意见组织实施招标,财务部门负责经费落实和财务报销,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仪器配套设施的建设。只有规范管理流程,使各部门对自己的权责更明确,大型仪器的采购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信息联动
自立项起,仪器便具有唯一的设备标志号,该标志号由12位编码组成,包含了申请时间、使用部门、仪器类别等信息,被保存于仪器信息库中。采购部门组织仪器生产厂家网上投标,系统将自动筛选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仪器,再会同专家组结合现场开标,完成仪器采购工作。仪器招标完成后,系统就会生成采购信息表,分别传递给财务部门、决策部门和使用部门,并生成中标通知书,传递给中标厂家,中标结果在系统网站中公布。财务部门根据采购信息表进行财务管理,支付有关费用。中标厂家根据中标通知书将设备按时送到指定地点,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采购申请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系统向决策部门、财务部门报告,财务部门根据验收情况表支付余款。
采购完成后进入运行管理阶段,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使用部门对仪器进行使用维护。系统将定时发送使用情况表给管理员,使用部门在线填写有关表格,资产管理部门可查阅仪器使用情况表,掌握仪器运行状况。根据立项申请,系统按时生成仪器使用表及成果表,并与立项时申请目标进行比较,提示使用部门按时完成项目。上述信息表还报送决策部门,便于决策部门掌握仪器运行及效益情况。
色彩是油画创作中的一种“有意味”的艺术符号。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色彩感情倾向,如波提切利的黄色主调使画面有着梦幻般美的境界,安格尔的用色单纯,但他们共同点是在创作中非常重视色彩的情感表现力和象征性。在《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中,康定斯基写道:“色彩是直接能够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当色彩表面的印象发展成为深刻的内心体验,造成一个情感震动,像在一个回声里,心灵别的区域进入共鸣。”[4]
做政治思想工作,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说,语言艺术要有针对性。语言有针对性必须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看清对象,因时制宜。切忌信口开河、言不得体、无的放矢。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等,去选择交谈方式和交谈内容。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性别不同、思想觉悟不同、性格不同,其接受理解语言能力不尽相同。老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确定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我们老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或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来说,教师过重的语言对其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就不同了,学生会觉得受不了,所以,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只能点到为止。同女生交谈时,有时需要“迂回曲折”,对男生则可以“平铺直入”。教师的交谈必须讲究艺术,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因为语言的交流还受交流场合的影响与制约,教师要求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同所在场合的气氛相协调,就不可随心所欲,不看场合,信口开河。因为众所周知,在谈话时,不同的环境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到谈话的效果。比如牵涉到个人私隐的,或比较严重的问题的等,都应在办公室或室内交谈,不应在人多或比较嘈杂、复杂的地方交谈。当然,对于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还可选择室外交谈,如校园散步,或在僻静的地方交谈等等。做学生思想工作,与学生谈话,教师需要选择谈话时机,如发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或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或发现学生情绪波动很大,处在十分矛盾之中,并且犹豫不决、无所适从,或受批评或受到处分后思想不通,受到表扬或奖励后骄傲自满,或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情绪激动等等,此时就是谈话的最好时机,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后立即进行,丝毫不能耽误,否则,时过境迁,就失去交谈的良机,效果就不理想了。
语言艺术需要幽默感
哲学家曾说过,幽默是人们哲理和情感的统一,是人们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等结晶,同时也是语言交流的剂和调味品,它能使人们在愉快的笑声中消除紧张、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哲理。不难看出,幽默在与学生交谈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幽默的语言在与学生交谈中能融洽现场气氛,使老师与学生都感到轻松愉快。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语言交谈特别是在气氛紧张的场合,恰到好处地使用幽默语言,往往可以使紧张、窘迫局面在笑语中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一般情况,当学生犯错误时,有的学生情绪上显得比较紧张,语无伦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幽默语言可能迅速打破过于拘谨的谈话气氛。幽默的语言也能缩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心理距离,更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老师要有驾驭谈话主题的艺术,能控制混乱的场面。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老师驾驭谈话主题,而且谈话主题更生动含蓄并富有哲理,比直话直说更具启发性,更有说服力。平时,一句幽默的语言,一句诙谐的俗语,能把深邃的见解、智慧的语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艺术需要逻辑性
教师与学生交谈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语言的本意,要明白语言所表达的基本含义。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谈话中语言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如果教师语言抽象、难懂,全是一堆大道理或名词术语,学生比厌烦,也听不明白,更不能影响其心理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语言需有逻辑性,应通俗易懂,不能晦涩,不应该过于专业化、抽象化,交谈语言应朴实、真切,不要夸夸其谈,滥用词汇,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有故弄玄虚之感,影响老师形象。老师应该用朴实、通俗、真实、形象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如今年在我们系里的一次工作安排会上,笔者作为布置工作的人,讲话时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布置了工作。笔者又说:“我不想多说了,少讲多做嘛,大家都懂,三担牛屎六苕箕,任务明摆着。”参会的教师与学生都点了点头,随即发出满意的笑声。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老师语言要讲究艺术,不但要通俗易懂,还应做到简明,有,突出真情实意重点。因为,简洁的语言,有真情实意的语言,最能使学生接受。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一、树木的养护
1.树木的修剪
树木是依赖在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因此对树木过量的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修剪次数愈多.修剪愈重,对造成树木的伤害也愈重,从而也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常规修剪树冠,无论全部剪去分枝或分枝重截,都会发出较修剪前更为旺盛和密集的枝丛。出于减少遮荫的需要或由于树木根系受损或其他类似原因必须去掉大部分枝时应进行疏剪。这样较通常将树修剪得残缺不全的方法效果要好.并且省工。修剪方法以在嫩枝或分枝基部剪截为宜,因为这个部位营养供应充分,伤口易于愈合,而且不会留下轮痕。
2.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是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的保留、疏剪或短截,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修剪按苗木的生长与休眠时期,修剪分为生长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前者也叫夏季修剪,后者则称冬季修剪。夏剪在4~l0月,冬剪则在l0月~翌年4月进行。一般落叶树种适宜冬剪,伤流严重的应早剪或伤流过后再剪;常绿树种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修剪的技法有截、疏、伤、变、除蘖等多种,一般休眠期以截、疏为主,而生长期修剪各种技法均可采用。
4.整形整形结合修剪进行,其形式有自然式整形、人工式整形、自然式与人工混合式整形等。
5.灌水休眠期灌水在秋冬和早春进行,秋末或冬初灌水可提高树木越冬能力,并可防止早春干旱;早春灌水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的生长。并有利于开花坐果。生长期灌水有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和花芽分化期灌水。就不同季节而言,夏季是树木生长旺盛期,尤其是新植树木、小苗、灌木的树根较浅,抗旱能力较差,树叶蒸发量大,需水多。应勤灌溉。灌水量与树种、品种、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植株大小、生长状况等有关,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少些,不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多些。灌水沟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得太深以免伤根。沟壁培土要紧实以免伤根及被水冲坏,沟底要平坦。保证灌水均匀。水量足、灌得匀是最基本的要求,若发现漏水现象应及时用土填严。再进行补灌。水渗透后及时封沟中耕,通过中耕、封沟可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夏季可早晚进行灌溉。冬季可于中午前后进行。
二、施肥管理
施肥是通过人工补充养分来提高土壤肥力,可供给树木生长充分的营养,并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透水、通气和保水性能,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
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肥料分解,使土壤盐类成为可吸收状态,有利于树木生长。
1.根据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根系才能强大、伸入土壤深层。抽枝发叶期,细胞分裂迅速,叶量增加,树体扩大,此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氮肥,建造细胞和组织。
2.根据不同树种,在不同时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
三、防止建筑工程伤害树木
每当建筑工程完工之后,常常发现附近的树木死亡,这是由于树木生长的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结果。采取某些措施可以消除这些伤害,特别是对树木根区的伤害。
1.水泥和其他铺装地表处树木的养护
水泥、沥青和其他铺装地表,都可能对树木产生与埋土过深相同的影响。处理办法是取走不透气层,并在树冠范围内铺设厚层沙子,使土壤保持通气、透水。在街道和广场,采取的办法是用铺石或有孔洞和缝隙的石料铺装地面,下面垫一层沙子。
2.对树木根区采取的措施
人行道上往往要在行道树根区附近铺设通信、燃气、电缆和下水道,这些都属于对树木危害很大的工程。原则上应在树木分枝分布范围以外铺设管线,但由于施工过程中树木总会丧失一些根,而且树木根系范围的变化幅度也很大。
四、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容许为害范围之内。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树木带来更大的损失。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重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弱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五、结语
总之,如何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界定了服务贸易的四种交易模式:(1)在一个成员境内将服务提供至任何其他成员境内(跨境交付);(2)在一个成员境内,向其他成员在该成员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3)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其他成员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4)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其派往其他成员的自然人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
所得税措施能够对上述服务产生影响,主要问题在双重征税和税收歧视两方面:
1、双重征税
在所得税领域,多数国家普遍同时主张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这就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双重征税:(1)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2)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3)来源地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
这些类型的双重征税在服务贸易中也会出现。比如:
(1)甲国A银行向乙国B公司发放一笔贷款,B公司要为此向A银行支付利息。乙国认定A银行的利息收入为来源于乙国的所得,要予以征税;而A银行作为甲国居民纳税人,该笔利息所得也要在甲国纳税。这样,该笔利息就面临双重征税。
(2)甲国A公司在乙国注册成立一个子公司B提供服务。乙国对居民公司的认定采用注册地标准,B公司为乙国居民纳税人。甲国对居民公司的认定还采用实际管理和控制中心所在地标准。如果B公司的实际管理和控制中心在甲国,则B公司同时也是甲国的居民公司。这样,B公司的境内外全部所得要同时向甲国和乙国纳税。
(3)甲国A银行向乙国B公司发放一笔贷款,B公司将贷款交给其在丙国的分公司C使用,利息由分公司C承担和支付。如果乙国对利息的来源认定标准为借款人为居民的所在地,丙国采用常设机构标准,则A银行的该笔利息要同时被乙、丙两国主张来源地管辖权从而被双重征税。
2、税收歧视
一国给予外国服务提供者市场准入时,仍可通过所得税措施歧视外国服务提供者。
比如,作为甲国居民纳税人的A公司在乙国设有一个分公司B,B的营业利润要在乙国缴纳所得税。如果乙国对B营业利润的征税要比从事相同业务的本国居民公司更重时,就产生了税收歧视。
再比如,甲国A银行向乙国B公司发放一笔贷款,B公司要为此向A银行支付利息。根据乙国法律,B公司从乙国银行取得同等条件贷款并支付利息时,该笔利息是可以从B公司应税所得中扣除的。但是,如果乙国法律不允许B公司将支付给甲国A银行的利息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就对甲国A银行产生了歧视,会影响乙国公司寻求甲国银行的贷款服务。
因此,双重征税和税收歧视会构成服务贸易自由的壁垒。
二、消除所得税贸易壁垒的国际机制
尽管自由贸易理论倡导消除贸易壁垒,但现实中许多国家仍对国际贸易施加限制。因此,贸易壁垒的消除需要国际机制。就服务贸易来讲,消除所得税壁垒的国际机制主要是由WTO体制和国际税收协定提供的。
1、WTO体制
对于服务贸易面临的所得税壁垒,GATS的作用主要是消除对服务提供者的税收歧视。GATS第17条是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要求WTO成员在承诺开放的部门,应给予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不低于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因此,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歧视,陛所得税措施就在被禁止之列。
但是,GATS下的国民待遇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属于具体承诺的范围。如果一个成员没有把有关服务部门列入承诺表,则该成员就没有在该服务部门给予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国民待遇的义务。也就是说,如果该成员对未列入承诺表的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市场准入并采取歧视性所得税措施,并不违反GATS义务。
因此,GATS的国民待遇对税收歧视的消除作用是有限的。此外,GATS也没有消除双重征税的机制,这就需要国际税收协定发挥作用。
2、国际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具有消除双重征税和税收歧视的作用。
(1)双重征税
国际税收协定一般是双边的,主要解决两个居民管辖权的重叠以及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
对于两个居民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税收协定的做法是确定由一国来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另一国的居民税收管辖权则转化为对“非居民”的征税权②。此时仍存在双重征税,但可通过消除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的机制来解决。
对于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的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税收协定首先在缔约国之间划分征税权,如果征税权划归居住国或来源地国单独享有,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双重征税;如果征税权划归两国共享,则对来源地管辖权进行适当限制,并由居住国采取免税法或抵免法消除双重征税。
上述机制可以消除服务贸易所面临的双重征税。
一国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国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时,首先要看商业存在是否构成常设机构。根据GATS第28条之定义,商业存在系指任何形式的商业机构,包括法人、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根据OECD范本第5条和第7条之规定,如果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成员的独立人或子公司提供服务,它们并不构成常设机构,另一成员不能对该服务提供者的所得征税,从而避免了双重征税;如果是通过分公司提供服务,则分公司构成常设机构,但另一成员只能对可归属于常设机构的所得征税,此时居住国应采用免税法或抵免法消除双重征税。
如果服务贸易是跨境提供的,那么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取得的诸如利息、股息等所得在当地缴纳预提税时,这也会面临双重征税问题。国际税收协定的解决方法是:限制来源国的预提税税率,同时居住国采取抵免法。
自然人流动也会产生双重征税问题。当自然人流动取得独立劳务所得时(比如律师、会计师提供服务的所得),根据第7条常设机构原则处理;对于受雇劳务所得,也有相应地消除双重征税的措施。
(2)税收歧视
国际税收协定中有“税收无差别待遇条款”,要求缔约国一方的人在缔约国另一方负担的纳税义务,不比缔约国另一方的人在相同情况下(inthesamecircumstances)更重。以OECD范本第24条为例,该条规定了国籍无差别、常设机构无差别、扣除无差别和资本无差别等方面的内容:
国籍无差别指缔约国一方国民在缔约国另一方的税收,不应比缔约国另一方国民在相同情况下的负担更重;常设机构无差别指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的税负,不应高于进行同样活动的该另一国企业;扣除无差别指缔约国一方企业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款项,在确定该企业的纳税所得时,应与在同样情况下支付给本国居民一样扣除;资本无差别指缔约国另一方居民所拥有或控制的缔约国一方企业的税负,不应比该缔约国一方同类企业更重。
税收无差别待遇条款的意义在于:对于WTO的成员来讲,税收协定中无差别待遇的适用不以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是否属于东道国服务贸易承诺表开放的行业为前提。即使提供的服务不在承诺表之列,也应适用税收协定的无差别待遇条款。
因此,就前面所举的例子而言,一国服务提供者在另一国设立分公司提供服务时,常设机构无差别能够使得分公司的税负不高于进行同样活动的东道国企业;扣除无差别则能够保证缔约国一方企业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利息能够与支付给本国居民一样扣除。
三、现行机制评价
从上可以看出,在消除所得税壁垒方面,GATS和国际税收协定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事实上,国际税收协定的职能与WTO倡导的自由贸易是相吻合的。不过,GATS不具有消除双重征税的功能,消除税收歧视的作用有限,消除所得税壁垒仍然是国际税收协定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这一体制存在着下列问题:
1、GATS的非歧视原则不能有效消除税收歧视
GATT/WTO的实践表明,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对于消除货物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GATS也有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规定。
GATS第2条规定,各成员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相同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与GATS的国民待遇属于WTO的具体承诺不同,最惠国待遇是WTO成员普遍遵守的义务,不受WTO成员具体承诺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WTO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给予市场准入,即使该类服务并非具体承诺表中承诺开放的,也要遵守最惠国待遇义务。
但是,GATS第14条(e)款规定,与最惠国待遇不一致的WTO成员之间的差别待遇,如果是源于税收协定的规定就不是对最惠国待遇的违反。也就是说,如果有甲、乙两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都在丙国提供服务,假如根据甲丙和乙丙之间的税收协定,甲乙的服务提供者在丙的待遇存在差别,丙并不因此违反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最惠国待遇不适用于所得税待遇,一国通过双边税收协定在不同成员之间实施所得税差别待遇在GATS下是合法的。显然,这与WTO体制追求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是不匹配的。
至于国民待遇,GATS第14条(d)款规定,与国民待遇不一致的所得税差别措施,只要差别待遇是为了保证对其他成员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平等或有效地课征所得税,就不构成对国民待遇义务的违背。根据该条款的注释,如果税收差别是基于居民和非居民的税负差异等因素产生的,也不违反国民待遇。
2、税收协定对双重征税和税收歧视的消除也不彻底
(1)双重征税
税收协定的主要职能是消除双重征税,但其适用仍需要缔约国国内法的配合。即使税收协定规定了免税法或抵免法,在适用居住国国内法时,仍然可能存在双重征税问题。比如,居住国采用限额免税法,当居住国的税率低于来源地国税率时,居民纳税人境外缴纳的所得税额就不能得到全额抵免,因为此时抵免限额小于其在来源地国实际缴纳的税额。这意味着居民纳税人的境外所得所面临的双重征税不能完全消除。
此外,税收协定主要是消除法律性双重征税,而不消除经济性双重征税。按照OECD的定义,法律性双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内征收同一或类似种类的税。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双重征税都属于法律性双重征税。经济性双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属于不同纳税人的来源于同一税源的课税对象在同一征税期内征税。经济性双重征税的典型表现形式为:对公司利润征税,又对从税后利润中分配的股息在股东环节征税。对于经济性双重征税,有的国家有消除机制,但有的国家认为没有必要消除。OECD则认为,如果国内法不予以缓解,那么在国际上也不必予以缓解。因此,税收协定本身普遍缺少消除经济性双重征税的机制。
(2)税收歧视
税收协定无差别待遇的适用是以居民和非居民的划分为前提的。由于居民和非居民的纳税义务是不同的,而税收无差别待遇又要求基于相同情况进行比较,这意味着非居民通常不能在来源地国主张给予当地居民的全部优惠。OECD范本第24条第3款第2句就规定,常设机构无差别不应理解为,缔约国一方由于民事地位、家庭负担给予本国居民的任何扣除、优惠和减免也必须给予该缔约国另一方居民。
此外,非歧视待遇原则只适用于对来源地所得的歧视,不适用于居住国对本国居民境外所得的税收歧视。也就是说,如果一国居民有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其税负比应税所得相同但所得只来自于境内所得的居民更重时,税收协定是不予以管辖的。前面提到的限额抵免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再者,经济性双重征税所导致的税收歧视也不在税收协定管辖之列。比如,一些国家虽然有减轻居民股东从境内公司获得股息的经济性双重征税的优惠,但不给予从境内公司获得股息的外国股东。由于支付给外国股东的股息所缴纳的预提税是对毛收入的征税,而国内股东获得股息一般是以净所得缴纳所得税,外国股东的股息税负要高于境内股东。
3、WTO和税收协定都无法解决多边的税收问题
(1)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一般是双边的,但跨国公司的经营是多国背景的,这就产生了下列问题:
首先,双边税收协定难以解决来源地管辖权重叠产生的双重征税。双边税收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一方或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人。因此,对于前面所举的两个来源地重叠导致的双重征税的例子,由于A银行不是乙国和丙国的居民,就无法适用乙、丙两国间的税收协定来消除两个来源地管辖权的重叠,除非甲、乙两国税收协定约定乙国放弃来源地管辖权。但是,税收协定一般缺少这样的安排。
其次,税收协定无法解决多边范围的避税问题。在一国存在广泛的税收协定网络时,也能够为跨国避税提供空间,税收协定滥用(treatyshopping)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一国可以采取反避税措施,但对因此可能造成的资本外流的担心会限制一国采取反避税措施。
再次,税收协定无法解决税收竞争问题。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各国可能会竞相给予税收优惠措施,由此可能产生税收竞争问题(taxcompetition)。但是,税收协定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税收协定的无差别待遇条款并不限制缔约国给予非居民更多优惠的做法。此外,双边税收协定无法约束第三国优惠措施的给予。况且出于吸引外资和担心资本外流的考虑,一国一般不会在税收协定中约束自己的税收政策。
(2)WTO
WTO是一个贸易组织,WTO规则中并没有限制或约束其成员所得税税基、税率等的内容。由于WTO并不涉及一国税收体制,因此,一国给予外国投资或服务提供者比国内更多的优惠是不禁止的,反而可能是鼓励的。事实上,GATS的国民待遇关注的是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相同的服务提供者,并不禁止“超国民待遇”。此外,在GATS体制下,也没有类似于货物贸易的补贴制度来限制WTO成员对本国服务出口的税收补贴。
四、结束语
1 关于南阳汉画
南阳汉画像砖、画像石的神秘气息、浪漫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的本土艺术精神,汉画像中的动物、神兽和人物、仙灵在形象特征表现上运用了想象、奇幻、夸张、神似的手法,生动奇丽,暗示性地传达了汉画的精神内涵与品质,南阳汉画的奇幻神似的形象特征,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在艺术成就上实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创造和艺术形式内涵创造的完美结合,艺术表现方面比较多样化:
(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2 室内空间现状问题透视
室内设计在我国成为一门专业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学习、模仿甚至抄袭的启蒙扫盲之后,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步入了自己的创新阶段。不少室内建筑师已经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提出“本国特色”的需求,应用某些手法已反映了是在不自觉地应用某种艺术文化元素。WWW.133229.coM
室内设计元素的开发需要中国室内建筑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将认识向理论高度升华。同时,室内设计又是多元的,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使用需求、环境质量需求……所以我们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探索也必定是多元而又丰富多彩的。
3 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
3.1 风格定位
(1)中国古典风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主干,强调的“礼”制约着中国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起居、伦理观念,民俗礼教的载体,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与联系。在传统建筑装饰中追求个性的无拘无束、妙肖自然,“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之意境之美,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注重理想浪漫的“神似”及“情”与“理”交融,同时影响到室内的陈设,所以汉画作为中国古典设计元素足已体现出“礼”的境界。
(2)新古典风格。
①“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点。在注重装饰效果的同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新古典具备了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审美效果,完美的结合也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②讲求风格,在造型设计的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③用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
新古典设计风格在当今室内设计中是比较流行的,在室内装饰上可以采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将汉画的体现出来,勾勒出汉画的轮廓,在空间增添出古典的气息,文化的韵味。
(3)帝国主义风格。
帝国风格作为法国第一帝国时期的一种风格,它显示一种权威,以男性为中心,线条硬朗,气派豪放。在举行第28届雅典奥运会时,中国与希腊联合发行《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纪念邮票,其中的“北京天坛祈年殿”邮票背景衬图及小版张边饰采用了南阳汉画像石——武士,从而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一种文化交融的效果。由此,我们尝试可以在此风格的装修中加些汉画元素。帝国主义风格体现的都是些硬直的线条,汉画一般体现的是曲线,当一种风格体现硬直的线条时,曲线的运用更加重要。帝国主义风格是炫耀般的,毫不掩饰的,高调的,汉画则需是含蓄内敛与低调的,这样的搭配在不动声色中达到视觉平衡、做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4)新汉代风格。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新汉代风格不同于古典风格,它应是现代功能技术与早期文化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表现汉代的设计风格,在跨度、大空间的营造,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使其成为展厅、浴场、饭店等功能性场所。其次,在表现汉代风格文化的特有气质和内涵上,对空间形式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汉代建筑的符号特征经过艺术的加工,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例如平直、古朴的檐口,简洁、雄健的柱饰;高耸、气派的石阙等,将这些元素提炼、加工,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在建筑细部上对汉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纹样进行抽象再造,打造质朴、雄浑的新汉代风格,设计中可以在重点区域使用“方”、“圆”为母题组织平面布局,突现“明堂辟雍”的传统理念。色彩上以灰白色为主调,在檐口等重点部位使用红褐色加以点缀,典雅而醒目。
3.2 汉画题材的选择
(1)祥瑞、辟邪升仙类,
其中的祥瑞动物有青龙、白虎、鹿、大螺、玄武(龟)、朱雀(凤)等,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怪异禽兽。升仙的方式主要有羽人戏龙或乘龙、驾龟,鹿车、虎车、鱼车等。
(2)舞乐百戏类。
常见的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等。杂技与幻术项目主要有倒立、飞剑跳丸、冲狭、弄壶、吐火等,
(3)角抵戏类。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和兽与兽斗三种,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
(4)天文星象类。
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5)神话传说类。
伏羲、女娲、羲和、常羲、羿射十日、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东王公与西王母等。
(6)装饰图案类。
主要有菱形穿环、菱形套连、十字穿环、三角形图案等数种。
3.3 汉画在室内空间界面的体现
(1)墙面,在室内设计中,墙面的装饰效果一直被设计师所重视,也是大部分设计师发挥艺术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汉画发挥到墙面的装饰上是不难的事情,采用的材质空间比较大。
(2)吊顶,在室内装修中,一般采用木龙骨做骨架,用石膏板或木材做面板,涂料或壁纸做饰面终饰的藻井式吊顶,做这种吊顶时,我们可以将汉画图案绘制在藻井中间的位置。石膏板吊顶在室内空间应用的非常广泛,这种吊顶一般都采用在空间的四周,这样避免降低空间的高度。这样在吊顶的中间就可以采用汉化的图案。例如,酒店大堂、宾馆的吊顶中间,酒店包间的吊顶中间等等。
(3)隔断。隔断工程,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地区已采用。隔断工程种类繁多,它能代替繁重的抹灰饰面工程,隔断的种类比较多,有活隔断、死隔断、家具隔断、立板隔断、软隔断、推拉式隔断,在隔断上采用汉画艺术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以实体的模式进行绘制,也可以以镂空的模式进行雕刻。
(4)地面。理石拼花在大堂空间的人口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采用的理石拼花均为一些几何图案,造型比较单一,缺少一些艺术特色和文化特点,如果在理石拼花上采用汉画的图案一定会增添不少艺术效果。
3.4 汉画在室内空间的制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11-04
本文分析了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特殊的读者及目的语文本创造者的双重身份,提出了译者在旅游翻译中所应采取的文化策略。
一、译者:一个特殊的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把源语文本转化为目的语文本。翻译即译意(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1]。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要阅读并理解源语文本,译者的任务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2]。因此,译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在自己的期待视野制约下对源语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接受。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等,对于文学接受的预先估计与动态期盼[3]。对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不断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完善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拓宽抑或否定读者的期待视野,由此产生读者对作品新的理解。
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译者探究所要翻译的文本之原意。一般情况下,他不难理解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然而,他也会遇到困惑并要经过多方查阅研究,否则就很难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减少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基于对源语文本的接受,译者用目的语传递源语信息,译者是信息、意义及文化的传递者。
例1: 月上仙女峰――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画且为“仙女”舞
Moon Climbing up the Fairy Peak
―The lonely Goddess of the Moon, outspread large sleeves,
Daces up endless skies for these fairy-like trees[4].
要翻译黄山景区中“月上仙女峰”的景点名称及上述诗句中的“仙女”,译者得首先了解两处“仙女”分别指代什么,以及关于“嫦娥”的传说故事。外国读者很难理解与接受“嫦娥”这一极具中国古代文化特征的传说人物。如果音译成“Chang’e”,会使外国读者感觉十分陌生与迷茫,也很难传递中国的文化信息。译者将其译成“Goddess of the Moon”正是基于对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了解。此外,“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画且为‘仙女’舞”来源于于1957年写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本诗中,孤单寂寞的月中仙女嫦娥舒展衣袖,为的夫人(“杨”)以及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柳”)两位革命烈士(“忠魂”)翩翩起舞。诗句被修改引用、来描述黄山景区中的“月上仙女峰”,创造了一种凝重、肃穆、空灵的景区夜景:仙女峰上仿佛有仙女在为山峰上看似一个个小仙女的一棵棵松树(“these fairy-like trees”)翩翩起舞。进一步阅读与查证可以使读者更明确“月上仙女峰”的名字由来,即这座山峰看起来仿佛月亮上面的仙女嫦娥,the fairy on the moon, 因此,把“月上仙女峰”翻译成“Moon Climbing up the Fairy Peak”是一种误译,否则,译者把“月亮上的仙女”理解成“月亮爬上仙女峰”了。误译正是因为作为译者的读者未深入理解原文中的名字由来。
上述实例证明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对源语文本的理解过程及其本身的期待视野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一般而言,译者的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接受与创造。接受过程中译者对源文进行理解,创造过程中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二、译者:一个特殊的创造者
(一)译者的创造
从本质上,翻译只能是一种阅读。是有着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特定时代历史背景、某种政治思想倾向的读者的“解读”[5]。阅读是为了解读,译者的任务就在于通过阅读与解读,发现文本内的预期效果并将其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解读是为了创造。译者是一个特殊的创造者,译者本人的接受、参与与阐释都对目的语文本产生极大的影响。
例2:迎客松――淡淡一笑百媚生,轻轻启唇迎佳宾
Welcoming Guest Pine
――A sweet smile is full of feminine charms,
To welcome distinguished guests with open arms[4].
迎客松是黄山的名片,大多数游客来黄山旅游都要去拜访迎客松。如何生动地翻译有关迎客松的描述是一大难题。源语文本中,迎客松被比作一位优雅的女士,其淡淡的一笑,笑容荡漾,使人联想到迎客松在微风轻拂下枝叶摇曳,仿佛好客的主人在向客人招手;其优雅的姿态犹如一位魅力十足的美女,正如古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译者创造性地把描述这名女性的“唇”转化为“arms”:作为黄山上的松树,它伸展出来的枝叶就好比是好客的主人伸出胳膊、张开怀抱。同时,译文也迎合了西方人的风俗礼节:他们通常是以拥抱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的。当潜在游客阅读上述译本时,又如何能抵挡一个带着甜美微笑、张开热情怀抱的女人的意象呢?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大大增强了旅游宣传的效果。
这种创造需要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接受更加彻底,比普通的读者更为敏锐,否则,无法实现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创造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有必要介绍一下接受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视野融合。
(二)视野融合
姚斯的接受理论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为人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阅读与评价文学作品创造了标准。期待视野在早期为人们解释了作品是如何被接受与解读的,它并没有为人们理解世间万物提供依据。姚斯广泛地利用了加德默尔的解释学理论,认为文本是文本与过去及现在的读者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现实译者的新情况经常会影响到以往的作品如何被新解读、新接受[6]。要理解作品在创作之初是如何被理解的,人们只能根据现在的情况去推测,因此“视野融合”就被提出来了,其融合了过去与现在、译者与作者。换言之,融合了文本与现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对文本的诠释和解读过程不是对原文本原意的回溯,而是一种通过文本而实现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中实现过去真理与当下生命的思维性沟通,也可以说是读者从自身的历史性出发去阐释解读原文本。于是,在与文本的思维性沟通中就产生了伽达默尔所说的“视野融合”。这个过程也是意义的复活和创生过程[7]。文本的意义不能独立于其被接受的历史,这在接受阶段表现得尤为真切。当译者在阅读原作时,他是通过视野融合进行理解的。当译者阅读旅游文本时,其理解的方式也是相类似的。
例3:仙桃峰――疑是大圣偷禁果,送于下界度苍生
Immortal Peach Peak
――Monkey King, a suspect, steals the forbidden apple,
But sends it to Earth to save the common people[4].
上述译例中,译者并没有把“仙桃峰”中的“仙桃”音译成“Xiantao”,而是把“仙桃峰”意译为“Immortal Peach Peak”,有利于表现出这座山峰的神秘特色:有长寿桃的山峰是不朽的。另一方面,根据《西游记》的描述,大圣(美猴王)偷的是蟠桃,因此“禁果”指的是“flat peach”。然而,译者并没有将其译成“the forbidden peach”,而是译为“the forbidden apple”,因为在西方世界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苹果的故事家喻户晓。此处译者的视野并没有与源语文本的作者相融合,而是与目的语文本的读者相融合。视野融合在作者、译者与读者的三角框架中得以实现,是译者进行再创造的先决条件。
视野融合的实现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新的期待视野就会出现,对于原作的接受,译者不可避免地受着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参考资料、社会背景、个人观点、教育程度等。新的期待视野不断超越旧的期待视野,因此人们会摒弃以往成功的翻译,认为那已经过时。另一方面,时新的译本也受限于译者本人的观点,也将会被别人所取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一部原著会有多个不同的译本。
(三)视野分歧
当然,视野的完美融合是翻译中的理想状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译者的视野并不都能与原作实现融合,而出现了与作者观点相矛盾的解读,出现了视野分歧。原因是译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距离,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会引起视野的变化,因为其否定了人们熟悉的经验。事实上,译者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对以往审美体验的熟悉程度与作品所需要的视野改变之间的距离,确定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性。新作品的接受需要一种“视野的变化”,这之间的距离谓之审美距离[8]。“视野的变化”包含视野的分歧,视野分歧会引起对作品的误读、误解、误译。译者本人的情况决定着他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与原作会产生距离,甚至发生矛盾,引起视野分歧。
一般而言,原作与译作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人们创作而成,作者与译者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并接受教育,有着不同的视角或观点,这些都会引起视野分歧。此外,翻译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由于文化差异,视野分歧也很难避免。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4:黄山
A.The Yellow Mountain
B.Huangshan Mountain
“黄山”有两种主要的译法,即“The Yellow Mountain”和“Huangshan Mountain”,哪种译法更好呢?很难定论,因为大多数外国人都知道这两个译名均指皖南的同一座名山。译名“The Yellow Mountain”来自于译者与中文名“黄山”出现的视野分歧。黄山古称黟山,公元747年,唐玄宗为了纪念黄帝将黟山改名为黄山。黄帝曾在黟山采集草药并做成长寿丸,他吃了长寿丸后成了仙。传说中黄山因黄帝而得名,但其颜色并不是黄色的,事实上黄山的山体颜色是黑色的,据说秦始皇为此山命名为黟山,因为他喜欢黑色,“黟”即黑色的意思。此山山脚有一个县,名为黟县。译名“The Yellow Mountain”使读者联想到山的颜色是黑色的,这与此山的文化背景相左,对于一个专有名词的翻译,“Huangshan Mountain”更恰当一些,再则,“黄山市”也不能翻译成“The Yellow Mountain City”。
因此,译者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翻译出文本的原意,正确理解原作才能与作品的期待视野相融合,然而,正如翻译等值一样,视野的完全融合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能达到的是视野的最大程度融合。作为一位特殊的读者,译者需要拓宽知识面,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等,以缩短与作者及作品之间的距离,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接受,获得视野的最大程度融合,减少视野分歧,获得最佳的翻译。
三、译者:在旅游翻译中所采取的文化策略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因此,译者要培养强烈的跨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是译者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译者不仅要擅长语言的使用,更要掌握文化知识,这样他才能正确接受文化的内涵。译者处于文本原创者与译本读者的中心位置,在翻译时对文化知识的把控及对审美的判断尤为重要。译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在旅游外宣材料中,有许多内容富含文化信息,这些对译者而言也许是陌生的。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译者的翻译就不可能到位,就会引起文化视野的冲突。因此译者培养跨文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译者培养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例5:日出――一轮涌出霞满天,万壑千峰生紫烟
Sunrise―
The bright red sun is rising out of colorful cloud
With thousands of valleys and peaks in a purple mist shroud[4].
此处译者将“紫烟”翻译成“a purple mist”值得商榷。这两句描述日出的诗句来源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紫烟”的说法可以追溯到有关老子的典故。老子到来的时候都会出现紫色的祥云,因此古有“紫气东来”一说。“紫气”在中国传统中,特别是道教中意指吉祥。“紫色”也代表高贵或皇室,如有“紫禁城”、“紫禁宫”、“紫袍”、“紫书”和“紫台”。然而外国人对这些文化背景鲜有知晓。基督教中,紫色是悲伤的标志。当外国读者读到“a purple mist”之时,他们就会觉得很迷惑:雾为什么会是紫色的,而云却是多彩的(“colorful cloud”)。再看看许渊冲翻译的“望庐山瀑布”:
CATARACT ON MOUNT LU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许渊冲并没有把“紫烟”翻译成“a purple mist”,而是译成“a wreath of cloud”,为读者营造出一种清新、浪漫与吉祥的氛围。因此在翻译中,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着表达的不同,译者的文化意识直接体现在译文中。
那么如何培养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呢?一般而言,对外国文化的掌握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观察、广泛阅读或教育、参与外国文化。然而,不同的译者对于获取不同的文化和文化视野有不同的体验。译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熟悉目的语国家,讲座、小组讨论、影像资料以及阅读材料都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融入到外国文化中也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意识,包括亲自参观考察目的语国家,亲历旅游材料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作为旅游外宣材料的译者,如果能为外国游客担任翻译工作,并更多地与外国游客交流,将有助于他更好地掌握外国文化。当然最好的是到国外去旅游,去体验外国文化,并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在旅游翻译中就能获得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二)拓宽文化视野
先分析两个翻译实例:
例6:左东是北海景区的“始信峰”、“狮子峰”、“石笋峰”、“仙女峰”等诸峰。
On the left east are Shixin Peak, Lion Peak, Stone Bamboo-shoot Peak, Fairy Maiden Peak, etc[9].
例7:北海始信峰,峰虽不高,但巧石争妍,奇松林立,三面临空,悬崖千丈,加上有石笋、上升两峰与之鼎足而立,左右陪衬,游客到此定要叹服黄山之美,始信黄山之奇,这“始信”两字用得千古叫绝。
In the scenic spot of North Sea, there is the Shixin Peak (Beginning-to-Believe Peak). Though it is not high it has many jagged rocks of grotesque shapes, unique pines. It has steep, deep cliffs on its three sides. On its left is the Shisun Peak and the Shangsheng Peak on its right. Whenever the tourists come to visit here they could not help believing the beauty as well as the uniqueness of Mt. Huangshan. Shixin,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are well-said indeed[4].
在例6中“始信峰”被翻译成“Shixin Peak”,在例7中被翻译成“Shixin Peak (Beginning-to-Believe Peak)”。探究“始信峰”名字的由来有助于判断上面哪种译法更好一些。据说明朝学者黄习远起初不相信黄山的美,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他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峰环顾,确有“妙不可言,说也弗信;岂有此理,到者方知”之感,所以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登“始信”之名,干载叫绝。因此“始信”意为“开始相信”。近代学者傅增湘曾赋诗赞美始信峰:峰奇今始信,不负此峰名。下瞰散花坞。峰峰玉琢成。摩霄无鸟过,架石有松横。我亦嗟才尽,空劳赠笔情。如果不了解有关始信峰的名字本意,将其翻译成“Shixin Peak”,则译文失去了文化含义。当译者扩大阅读,围绕其名字的由来展开调研,他的期待视野就扩大了。他了解到峰名的来历,并且通过翻译使译文读者也能知道其名字的含义,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另一译名“Beginning-to-Believe Peak”就出现了,这使黄山这座奇特的山峰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游览魅力。
上述实例说明阅读体验形成并改变读者和译者的期待视野,并因而影响其对阅读的接受。没有译者的积极参与,原作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是很难实现的,只有通过译者的接受与传递才能形成译本,并进入一个不断改变的经验视野,其蕴含的文化背景才能不断地被理解与接受,译本读者的接受能力才能不断得以提高,才能引起视野的改变,提高审美价值。
阅读原作的时候,译者不断地调整历史视野与现实视野、其本人的期待视野与原作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关系,译者视野的拓宽使得译者能够更好地处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其译本能够有助于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译者对译本的正确把握是译本读者视野改变的前提,由此,译者与读者的视野都得到了拓宽,其文化体验也都更加丰富。他们互相补充又互相依存,因此译者扩宽视野极其重要。随着期待视野的改变和拓宽,读者便有了新的阅读需求,译者得相应地改变其翻译方法与技巧,否则很难满足读者的新需求。
读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译者的翻译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可译性与可接受性是相对的、动态的、相互关联的与相互制约的,均受限制于他们的期待视野。在旅游外宣材料翻译中,译者既要考虑可译性,也要考虑可接受性,并且通过调整翻译中的文化策略尽可能使其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M]. San Di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9.
〔2〕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6.
〔3〕Jauss, H.R.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M].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64.
〔4〕李文成,任静生.黄山风光[M].合肥:黄山书社,1999.51, 45,89,9,12-13.
〔5〕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中国翻译,1998(1):14.
〔6〕Jauss, H.R.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19.
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
海外寻故旧,泉城有知音。
这是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泉州南音所题的诗。诗中的“南国”,即指南音的发祥地,有“温陵”之称的福建泉州。“南音”一词,古代就有,泛指音乐或南方音乐。而南音作为一个乐种的名称,是1952年“泉州南音研究社”成立时才出现的。泉州南音的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南音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音(泉州弦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南音的文化价值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世人的职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所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项措施,包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进入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迎来了服务方式的革命,传统的图书馆提供纸质书籍的服务,而现在,音视频、网络等方式都可以成为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新型载体。数字图书馆的理念由此诞生。数字图书馆是以信息化思路为核心建设理念,以数字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网络信息服务体。它诞生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时期,并将在信息社会中承担重要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功能。
那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下面,笔者结合对泉州南音的田野调查,阐释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 泉州南音的传播与传承概况
1.1 对南音演出团队的调查:年轻传承人少
在泉州工人文化宫和府文庙广场经常有南音演出队的表演。这些年轻的表演者,有的是在乡镇里学南音,有的则是附近艺校或师范院校南音专业的学生。关于南音有这么一个现象:解放前,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学习和表演南音,女性是被禁止的;解放后,女性才有了学习表演南音的权利。南音在当前还未发展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演出,承担养家重任的男子也就不学习南音,在学习的年轻人中以女性居多。泉州南音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现在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年轻人喜欢流行乐,南音似乎成了老人家才听的音乐。
1.2 曲簿:手抄和印刷的纸质载体
曲簿是保存南音曲目的重要载体,有曲词、工乂谱、琵琶指法、撩拍符号,能够有效地把各首曲的乐音记录下来。在录音录像技术发明之前,它是记录弦管音乐最完善的手段。民间多用普通纸张抄写曲簿。印刷术发明后,才有了刊刻本。南音的历代传承除了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依靠曲簿。透过纸间,曲词、琵琶指法等得以一一传播开来。
1.3 卡式磁带:老年人的娱乐
音像技术问世之后,开始有南音卡式磁带的出现。南音老艺人通常都收藏有磁带,闲暇时间播放磁带听听南音已经成为老人家的一种娱乐方式。另外,南音磁带在传播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闽南方言区,各地有不同腔调,而南音唱语以泉州“府城音”为准,又称“泉腔”。闽南各地的南音爱好者们,正是通过磁带逐字较音、逐音练习地道的“泉腔”。因此,磁带还发挥了校准唱音的作用。
1.4 网络:跨越空间的影音体验
网络也参与到南音的传播中,现有泉州南音网和福建南音网两个较大的南音网站。在这两个网站上,有关于南音近期活动比赛的新闻报道、已出版的南音影像资料的查询,更可以收听和下载到一些南音经典曲目,南音的概说、乐器介绍、传承人风采、以及当前南音的一些学术研究论文都有收录。值得一说的是可以收听和下载到的南音经典曲目,这极大地方便了各地听者利用网络收听南音。有些网友把录制的南音表演的音视频上传到网上,在泉州网温陵社区,就有网友展开关于南音的讨论。
1.5 众声喧哗: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传媒的关注报道
从1981年元宵节开始,泉州南音大会唱已先后举办了十届。可以说,历届的南音大会唱为海内外弦友交流南曲和情感提供了舞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都对此做了相关报道。南音的历史、演奏演唱形式、传承人、南音社团的演出、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都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
在对泉州南音传播传承状态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泉州南音在传承保护中的几个问题:
传承人大多年老,而年轻人愿意学习泉州南音的甚少;
曲簿仍是学习南音的重要载体,而个人收集大量曲簿的能力有限;
分布于网络的各种南音曲目良莠不齐,需要收集整理出大量且唱音规范的曲目;
各路媒体对泉州南音的报道信息纷繁复杂,受众面临信息选择焦虑,需要一个系统实时更新信息的网站;
泉州南音在全社会的推广宣传仍有限,对其文化历史价值的挖掘有待深入系统地进行。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泉州南音保护中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建设依托于公共图书馆这一载体,以文化共享工程的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人员、设备、场所优势,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拥有各方面的便利条件。
2.1 资源优势
一些图书馆,尤其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还承担着从民间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工作。经过长时期的积累,福建省图书馆、泉州市图书馆已经从民间收集整理大量与泉州南音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曲簿以及各种研究文献。这为曲簿的系统化整理工作以及泉州南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资源便利。
2.2 人员优势
图书馆的人员中有大批是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他们经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在文献分类、编目、索引、古籍文献的整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共享工程的开展,很多图书馆吸收了一批年轻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他们在拍摄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电视片中,承担着策划、拍摄、剪辑的职责,为图书馆系统创作影视作品提供了专业人才队伍。这一切为泉州南音的文献分类整理和电视片制作工作提供了专业人才。
2.3 设备优势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配置有文献信息资源采集设备、传统载体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所需摄像机、扫描仪,以及专业影视制作所需的摄像机、摄影机等设备,这为图书馆从事泉州南音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以及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提供了设备上的便利。
2.4 场所优势
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首先,图书馆向全社会提供借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便利;其次,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摄影展、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展演等相关活动,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数字图书馆在保护泉州南音中的实践成果
3.1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泉州南音的系统研究起到基础性作用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泉州南音文献资料共计有60余册,包括有指谱、教程及各类研究文献。目前能找到的关于南音的最早刊刻本,是两部从海外回归的明代刊本:《荔镜记》和《明刊戏曲弦管选集》,馆藏提供有影印本。
3.2 电视专题片《古乐南音》的摄制对南音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福建省图书馆从2007年底起拍摄,历时一年,摄制组奔波于闽南各地,采访专家、老艺人、国家级大师和传承人100余位,完成了反映闽南文化的十八集电视专题片《闽南文化》,并制作成光盘用于保存以及文化交流。其中就有揭示泉州南音的专题片《古乐南音》,该片时长30分钟,从历史渊源、技艺、传承等各方面向世人介绍了泉州南音的文化意蕴。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同时采集有大量的泉州南音图片。该系列电视专题片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乃至海外地区宣传地方特色文化,泉州南音也得此便利,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官方路线宣传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
3.3 数据库建设为泉州南音曲目以及各种动态信息提供系统化整理
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建设有“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和“福建文化记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数据库。数据库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载体,从南音的历史渊源、器具、技艺、传承谱系等方面介绍泉州南音,同时有图片荟萃、精选曲目、视频《古乐南音》、学术研究、新闻动态等相关资讯,数据库旨在为受众提供集泉州南音重要信息为一体的信息集合。
3.4 通过邀请民俗专家做讲演、非遗传承人做展演等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泉州南音
走出闽南地区,福建其他地方的人们对泉州南音充满各种未知。这几年来,福建省图书馆通过闽图讲坛平台,先后邀请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专家介绍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价值;与相关摄影机构合作,开展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摄影展;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包括泉州南音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这为在全社会宣传推广泉州南音,尤其是吸引大批年轻人了解甚至是学习泉州南音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近年来受到各方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另一方面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族群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理应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为这种保护提供了各种可能和便利,我们应当善用并用好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技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9月29日到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32届会议上通过
1.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封面设计是人们对书籍的最初印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的作用不光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所有的视觉信息当中,图形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凸显方式,纵观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书籍封面设计,无不充斥着以图形为主流的形式,宣告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形是书籍封面设计中能够强化主题的一种重要元素。好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在审美的基础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在书籍封面图形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研读封面图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图片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体现作品气质,使作品得到升华。因此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潜力是巨大的,好的图形是一本书形象的体现,对书籍封面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应用的形式
图形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表现的形式,只有变化翻新的图形应用手段,才能不断的刺激读者和消费者的视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满足人们视觉更替的需求。才能真正抓住当代设计的脉搏。论文格式。然而在书籍封面设计的领域图形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此体系之下,具体对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2.1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一般情况,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着格式塔心理学上的深层依据。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规律,但一味强调规则会导致画面语言的单调和刻板;不规则的图形倾向于活泼、生动,但走向极端就会干扰正常的视觉秩序。秩序感是人们审美知觉活动中的一条最基本心理学原则,在这种知觉过程中,过于单调常见的图像引不起人的知觉兴趣,太杂乱的图像又使人茫然,因此书籍封面图形设计的审美要求就建立在这种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之间。论文格式。所以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灵活应用可以让其变的灵活多变。很好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会让书籍封面设计产生活跃的气氛,会带动阅读者的情绪。论文格式。巧妙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图形会让封面整个版面的气氛活跃起来。
2.2正负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正负图形是平面设计设计所特有的设计手段,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图形语言传达多重信息,通过逆向思维深化读者印象。这种图形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要比精确地描绘物像更为不易,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所形成的负形,让视觉进行多重阅读,在图形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是图形创意特有的亮点。将这样的视觉语言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当中,必然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视线,不仅如此,读者还会在图形的寻找、玩味过程中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更加完善的理解设计主题。
2.3变异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设计师们除了运用写实图形﹑变形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外,还常常运用变异图形这一比较特殊的构形手法来表达自己特有的设计意图。在图形设计中循规蹈矩的美丽图片虽然因能轻松的给人和谐,安定的视觉享受,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是在视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沉闷缺乏变化的形象难以激起人们了解它们的愿望,大脑会把司空见惯的常规信息处理掉,而把更加新鲜有趣,人们未经熟悉的需要学习了解的信息储备起来。变异图形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图形,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异的一种图形,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对于夸张、变形和奇特的形象,视觉和大脑都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记忆将它存储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变异图形设计正是利用了视知觉的这一特点,把寻常的东西设计成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的不寻常形象, 它的反常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复杂怪异的形象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予其个性化的寓意和象征,使审美境界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消费市场上也在不断的获的认可。
2.4文字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的图形化设计,是以文字为基点从而进行的设计,把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是以文字的意思和大体的造型,来体现的,所以文字的图形化设计,会让文字有另一种新的视觉表现,突破他以往的造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表现。
使文字的图像化设计具有文字传词答意的准确性的同时又同时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抽象性。文字的图形化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能够达到精准的传达书籍内容信息的意图。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进行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在汉字结构上的图形化,创意化,让人们对已有的汉字熟悉的基础上想象变化后的另一种含义。
3.书籍封面设计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结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的大舞台,更好地与世界设计进行交流、沟通,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结构、重组。传统图形(纹样)在书籍封面的应用让书籍封面变的有内涵,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图形加以视觉的表现手法,从新的打散、分割后就变的非常现代化,非常的新颖。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图形相结合本身就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会让书籍封面设计本身就非常的具有表现力,很有穿透性,视觉冲击力强。
4.结论
图形设计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因为他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书籍封面设计图形化,视觉化,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书籍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只有把图形设计依附在书籍封面设计,才可能使书籍被人们记住,因而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是有很大前景。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西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装饰,2004.
[3]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