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测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9:0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路工程测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道路工程测量论文

篇1

2GPS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工程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GPS技术为道路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GPS技术为依据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相关技术,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用于道路工程测量中的测角、测距、测高程为主体的地面测量定位技术。与此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传统的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导航和测量领域扩展到当今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当今,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例如:GPS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国家大地水准网、城市高程控制网、道路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中,同时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地下铁路、建筑变形、隧道贯通、大坝监测、地震的形变监测等也已广泛的使用全站仪定位-GPS技术。同时随着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不仅在工程方面应用广泛,在导航、石油物探点定位、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等领域将有更加广泛和优越的应用前景。

2.1GPS在道路建设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道路工程控制网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其精度要求与道路工程项目的性质及规模关系密切。常规的方法多采用边角控制网进行布设。而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具有点位选择限制少,作业时问短,工程费用低及成果精度高等特点。且GPS定位方法可用于建立道路工程首级控制网,及变形监测控制网、工程勘探、道路施工控制网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控制网的布设等等。为保证工程的精度GPS定位方法通常采用载波相位静态差分技术。以保证工程数据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别。

2.2GPS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监测大桥、高层建筑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地基沉降、位移及其整体的倾斜状况等。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是被监测建筑物的尺寸比较大,监测环境复杂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常规的监测技术是应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传统技术是应用小角度测量方法。投点法及视准线法监测地基的沉降位移和及整体的倾斜状况。当今GPS技术也可应用在变形监测领域,通常我们通过建立高兴度的GPS监测网,得到毫米级季度的嘴对平面位移与相对竖直监测数据,然后通过利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对比。实践表明GPS技术可以完全取代高精度的边交网控制测量,且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GPS控制网更加方便快捷。

3GPS技术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的优点

3.1GPS技术用途广泛:GPS技术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领域里,GPS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大地测量、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工程施工、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可以应用于建立各种工程监测网及进行各种繁琐的工程测量等。进行各种工程测繁等。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工程施工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未来GPS技术的在工程测量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3.2利用GPS技术在进行线路测量时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GPS测量技术采用的是卫星定位原理,可以再任何的时间地点连续的进行观测工作,且可以在视线不佳的天气或夜间进行观测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该优点是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无法比拟的。

3.3GPS技术定位精度高利用GPS进行测量其精度较传统方法要提高很多。其中、短距离精度可达毫米级。其中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监测如果采用特殊的观测手段方法和适当数据处理模型和软件后。其平面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

3.4GPS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工作效率高GP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具有存储功能,通过计算机连接和绘图软件可以直接将测量的数据结构生成平面图和断面图,从而大大减小了绘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表明,GPS应用在道桥工程测量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简化传统的测量程序,从而大大的缩短了测量时间。利用GPS控制网进行选点其灵活度高,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利用GPS技术其优越性更加明显。

篇2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每一次的科技变化都会带来其涉及领域的进步,现代技术已经渗透到工程测量的领域中,像数字测量,计算机的应用,地面测量仪器等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使得工程测量有着很大的进步,而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城市道路工程的不断完善。工程测量技术包括工程建设中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运用的各种测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测量的技术几乎渗透到城市道路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一、工程测量的原则和要求

工程测量的要求是根据道路交通施工现场的实际路线、施工要求和施工的质量精度、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它不仅仅要满足道路和隧道的贯通要求,还要满足设计图纸、周遭环境、轨道铺设等多方面的精度要求。在城市道路工程中保证道路贯通是首要的任务,贯通测量误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实施质量和成本,因此在工程测量的误差应该严格遵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中相关的规定,目前误差一般允许范围是在50mm以内。

1.城市交通工程中工程测量的误差

城市道路工程中工程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小人为的误差和避免人为的失误,要知道在道路施工的测量工程中有些数据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施工之前要考虑到各个测量环节中有可能存在的误差范围即人为能够达到的精确度。设计者结合在施工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才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精确分配方法,尽可能的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减小到安全范围内,从而保证道路工程的质量。

2.引用先进的技术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道路领域中的科技进步也带动着道路工程的进步,水准仪、GPS卫星、航空摄影等高科技运用到工程测量当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误差和失误。在高程测量方面就可以采用水准仪或三角高程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平面测量方面可以采用GPS卫星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可以精准的测量出工程的位置,迅速直观的反应相关数据,GPS测量的原理是测距后方交会的原理,接收机接收到四颗卫星反映的测距,从而推算出施工道路的绝对坐标,将施工现场所反映的数据精确地、直观地、立体地体现出来;在长路线的测量方面,工程师一般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它可以根据公路施工现场自身的特点,长路线的公路施工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其测量过程是以飞机为载体,利用摄影机拍摄出道路施工现场的录像,真实有效的视频能够直观、形象、准确的反映施工地貌和周遭环境,工程师根据航空影像读取相应的数据,从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绘制精确地地形图纸。航空摄影可以非常准确的反映施工现场,虽然不能够直接反映相应的数据,但是它能够从整体上生动形象的反映道路的真实状况。

测量人员在使用这些测量仪器时应该善于总结使用仪器的经验,力求掌握各种仪器的优缺点,使得下次能够在合适的情况下熟练地使用仪器以辅助自己完成相应任务。

3.测量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道路工程的测量人员要具备一个严谨的态度,清楚的认识到对于一个工程来说质量是首要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测绘标准、规范图示和操作规程,要知道千里之体溃于蚁穴,不要让测量的失误导致整个工程滞留甚至瘫痪。测量员应该真实准确地测量出相应的数据,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细心、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测量人员不应该固步自封,要及时接受新的事物,学习与测量相关的技术,运用到测量工程当中,做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和创新意识的测量人员,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测量人员除了在技术上的要求外还要有一种团队精神,测量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他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每一个测量人员应该学会团结协作,有爱集体,这样整个测量工程才能趋于完美。

二、工程测量的现状

对于工程测量,我们要抱着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工程测量的数据,从而是道路施工有一个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了解工程现状目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1.工程测量在城市道路中所涉及的阶段

工程测量所涉及的范围远比想象中的要广泛,它几乎涉及到道路工程的方方面面,工程测量越精准,城市道路的工程就可能设计出经济的方案下保证工程的质量。

在施工之前,工程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该有一个初步准确的数据库,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拟定施工方案,并尽可能计算出主要的施工任务,做出较为准确的工程估算。在设计图纸方面提供一个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提供图表等资料,初步设计出设计平面图,主要工程的控制计划,地形图等,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再进行修改和完善;施工图的设计需要根据严格的数据测量来进行工程设计和路线方案,所需的数据有中线放样、纵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主要施工地点的地形测量,主要控制地物高程数据,这些数据要十分精准,如果出现偏差就很有可能某个环节不能长期完成,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瘫痪,无法进行下去,这种低级也是严重的错误是绝对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犯的。

2.工测量在城市道路工程的必要性

所谓工程测量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之中所涉及的数据测量,布置所有的控制网点,在这些网点做出精准的测量,为以后的图纸设计和施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谓的控制网点就是沿着施工线路方向呈网状逐渐蔓延,形成长达数公里、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控制网,测量工程就是一句每一个网点进行测量。工程测量在整个工程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一切的设计和施工都要以数据为依据,并不是凭空想象,要结合道路工程的现场数据,这样才能使工程继续实施下去。如果没有工程测量的数据,一切的图纸设计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可实施性,只是一座空中阁楼,后期的一系列施工都将无法继续下去。工程测量巧妙地建设设计方案和现场施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工程设计能够真实有效地落实到工程实施当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扩建,对道路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测量工程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测量工作是施工过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整个测量数据库对整个施工过程都起着一个指导的作用,测量数据的精准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决策和质量,因此对于道路工程中的测量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在道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准确的测量数据为依据,以经济效益和质量为主要目的,在整个测量工程中的任何一个测量数据都需要谨慎对待,无论是道路工程还是建筑工程数据的测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曼世彬.公路工程测量及应用原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

[2]乔军.公路工程水准测量误差来源及控制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2012(01)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39-02

随着国家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土建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但是,各类学校的道桥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学生的岗位能力无法满足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究其根源,一个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而课程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体现了教学与岗位需要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一线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并结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技能要求,从而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研发现,我院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范围内的公路建设企业、公路监理企业及公路养护部门,主要从事公路工程测量、施工、试验检测、监理等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测量员、材料员、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等,经过几年的工程实践,慢慢向中高级岗位,如施工工长、质检部部长、工程部部长等发展。

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公路施工能力、测量放样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及施工管理能力。

针对企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要求,结合我院学生的生源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如下定位:主要培养具备道路与桥梁生产一线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与企业岗位对话,以生产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公路工程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系统开发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前期的调研,进行道路桥梁施工过程的岗位群分析,得到本专业对应的工作范围,也就是所说的职业行动领域;对各职业行动领域职能进行分析,得到每一个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基本行动领域;分析整理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就得到了本专业职业岗位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主线,课程开发的逻辑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职业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拓展模块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三、专业核心课程确立及建设

通过对公路工程工作岗位的能力分析,按照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确定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材料、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这5门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这5门课程按生产工作过程设置教学内容,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目的。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真正体现工学结合, (下转44页)

(上接39页)按路桥施工项目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结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制作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库及试题库。

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更要突出对学生岗位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主要由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改变课时结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302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为183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61%,极大地满足了公路工程工作岗位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2.按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精心设计综合实训项目。

(1)认知实习:在学生入学时或者是在课程进行中,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公路桥梁施工现场进行参观,了解工程结构物各部分的结构和组成,认识路桥工程各主要构造物并了解其基本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树立初步的专业思想。

(2)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学生通过运用AutoCAD命令来绘制专业的道路工程图,做到将道路工程制图与CAD绘图有机结合、AutoCAD与专业图相结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图识读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

(3)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实训:普通水准测量,水平角、竖直角测量,四等水准测量,视距测量;大平板仪测图,小平板仪与经纬仪测图;测量技术综合实训。

(4)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第四、五学期,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及本专业明显的季节性,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行“春去秋回”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本地区的施工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11月,因此我院安排学生在第四学期的开学初至5月1日,在校内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从5月1日开始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师傅带徒弟式的综合实习,进行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直到10月末工程建设项目完工或停工时,回到学校,继续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几项涉及到施工方面综合技能的重要的、大的实训项目,如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梁施工,课程结构完全是C类课程,通过本阶段在校外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等综合实务能力。

(5)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直接到各类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带薪顶岗实习,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边工作边学习,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并由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五、结论

我院以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为根本出发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目标符合高职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按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课程体系进行序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工程施工过程,教学内容满足岗位的工作需要,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JSY12287

参考文献:

[1]罗云军.高职路桥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2]覃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3,(4).

篇4

    2.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      

    3.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    

    4.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6.SL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管理研究      

    7.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    

    8.东莞市某公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9.测绘工程专业“四维渗透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10.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1.注册测绘师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      

    12.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    

    13.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14.创新型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15.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GIS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16.谈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及流程     

    17.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8.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19.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测绘工程中GPS RTK技术的应用实例    

    21.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实践教学探索 优先出版    

    22.测绘工程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        

    23.论工程测绘中GPS测量技术应用及特点 优先出版    

    24.GPS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25.基于《测绘工程》期刊的测绘技术动态可视化分析    

    26.小议测绘工程专业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27.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28.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技术运用    

    29.对地形测绘工程中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关于工程测绘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    

    31.探讨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及其系统控制措施    

    32.天津市水运工程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    

    33.浅析RTK系统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34.GPS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探析     

    35.GPS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分析     

    36.GIS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探究    

    37.独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8.GPS高程测量及在水利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39.谈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40.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     

    41.工程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42.测绘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43.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4.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5.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方法分析    

    46.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    

    47.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浅析      

    48.分析GPS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49.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意义    

    50.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51.测绘工程专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2.关于工程测绘质量控制实施的探讨    

    53.测绘工程中的风险管理分析    

    54.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55.新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优先出版      

    56.基于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优先出版    

    57.测绘新技术在地质测绘工程中的运用    

    58.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59.浅析GIS在工程测绘中的运用     

    60.关于RTK作业系统及其在城市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61.初探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    

    62.浅谈测绘新技术在国土测绘工程中的运用    

    63.专业认证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    

    64.工程测绘中断面数据的处理分析    

    65.测绘工程监理方法探讨     

    66.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对比分析     

    67.水电工程测绘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    

    68.浅析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69.工程测绘中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应用探讨 优先出版    

    70.工程测绘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意义 优先出版    

    71.测绘工程技术精度控制策略探究    

    72.基于分类培养的建筑课程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工程测绘技术教学为例        

    73.浅析测绘工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74.二级学院工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为例       

    75.提高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实践教学    

    76.现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分析与目标定位     

    77.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78.论CORS系统在城市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79.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分析探讨    

    80.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策略    

    81.当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82.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探讨     

    83.探讨测绘工程中的问题及措施     

    84.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探讨    

    85.试论当代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86.论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绘的发展    

    87.浅析工程测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88.简述GPS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89.《测绘工程》网上投稿系统正式开通试用    

    90.《测绘工程》2015年第24卷(总第128-139期卷终)总目次     

    91.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相关培养环节现状分析    

    92.矿山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 优先出版    

    93.建筑工程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94.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道路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95.高职建筑施工与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96.关于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的研究    

    97.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应用探析    

篇5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岑敏仪.土木工程测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颜为莉.探究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136-137.

[3]许善文.浅谈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6(3):118-121.

[4]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报,2016(4):128-132.

[5]田桂娥,吴长悦.测绘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建筑,2016(10):246-248.

篇6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联系教育理论和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将坏,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和同学,在某些课程的教与学中,游离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处于课程教学的边缘,没有达到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一、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上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的形式多样,它应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还与办学的条件和地域有关,是动态发展的。课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之分,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单一的必修课分化又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选修课可进一步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培养学生侧重于学科方向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大体沿袭了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相互参考,或“仿制品”。因此,在课程名称、课程门类、课时的设定上是“协同”的。表现为: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基本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弱化了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比例过小,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致使学生欲学的未学,所学的又无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隔离,学生只专注于学习科学知识,忽视了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失。

(二)课程比例失调

高等教育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一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70%左右,技能培训课程所占比重偏少,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实习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老师与学生都感到有些茫然,建议实践性课时调达35%左右。再就是前面提到的必修课、选修课与课外活动的设置也不尽合理,必修课门数过多,课时整合不到位,许多选修课形同虚设。

二、课程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广泛调查研究,把握课程的前沿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指目前和今后社会对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的全面设计。培养目标会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本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意愿,让学生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以便学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与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完善教学大纲,合理组织教学

教学大纲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纲要性文本,大纲明确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规定了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提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既是一个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参照选用的教材,按章节、课题和条目的基本要求,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组织编写教案,这样才能较好地根据教学计划,完成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也满足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课程是有关联的,如控制测量知识点是与许多课程有关联,它是作为一种方法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在不同的课程中均会出现控制测量工作,如摄影测量、道路工程测量等都要做控制测量工作。不管出现在那门课程,控制测量的原理是不变的,教学组织时,原理部分是通用的,只需讲述不同工程项目在应用方面的差异就可以了。

(三)统一规范教材

规范和材,这对统一培养目标和方向、学标准、统一进行质量评估等方面将有重大意义。教学中常有自编教材,同课程不同的教材版本的现象出现。自编教材既费时、费力又耗财,总体质量也不高;同类教材选用不同版本时,编者观点也不尽一致,在教学中会出现对某一概念出现不同的解释,易造成歧义,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志明等.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6):74~77.

[2]李宗华等.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66~67.

篇7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 is to use GPS navigation satellites measured and ranging, have good secrecy and anti-interference, for all types of users with the precision of 3 d coordinate, time and speed. Now, along with GPS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s also in constant broaden,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cadastre control and engineering survey, play the 3 d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function, guarantee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accurate and tim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With GIS technology and GPS network organically, will be mo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data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t the same time as GPS RTK development, GPS will be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land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GPS; Cadastre survey; GIS; RTK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测绘领域,随着全站仪的推广普及,传统的经纬仪、测距仪逐渐被取代。近年来,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发展,地籍控制测量的作业方法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GPS测量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求定测量点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现已成功应用于地籍控制及细部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工程变形测量、资源调查等诸多领域。

一、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利用

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根据我们单位在2009年广州增城市新塘镇的GPS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情况,有以下3点认识与大家学习讨论:

(1)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全测区的控制测量,它是测绘地籍图件和数据的基础,而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主要是为满足土地权属范围的特征点。关于网点的密度,GPS地籍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基本网和加密网两类。由于城镇地区界址点密度较大,故在保证网点的点位精度条件下,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必要时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以便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GPS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

(2)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网的影响当应用GPS定位技术代替常规测量建立地籍控制网时,由于GPS定位得到的是WGS-84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故GPS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基准有关。在经度方向上位置基准的偏差能使GPS网产生整体旋转,但对于一定范围、高差较小的GPS网而言,其位置基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一般100m以内)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对于高差大的GPS网则要求有较精确的起算数据。由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使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网的尺度发生变化,所以,可用常规方法测定高程。

(3)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问题在经典三角测量的控制网中,兼顾精度、可靠性及成本费用等准则的优化设计已有许多研究和应用。与经典观测相比,GPS观测具有更为复杂的函数和随机模型。尽管GPS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GPS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优化设计后的GPS测绘,更能显示出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中发挥重大作用。

2 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测绘保障。土地测绘作为测绘科学的一个分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规范土地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影响,通过GPS进行地籍测量,具有布点灵活、计算机速度快、全天后的观测等,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避免了以往地籍测绘工作点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全地区的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也是测绘数据和图件的基础。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来讲,网点的密度一般分为加密网和基本网两种,通过控制网点的密度和其精度,提供界址点服务。根据需要,各级网可以分期布设,或者一次性地布设到指定的密度,同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到城镇地区界址点的密度较大,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从图根点测定相应的界址点,以满足测绘的要求。如《山西省地籍调查实施细则》中要求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5cm~7.5cm,也只有应用GPS网络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几何精度。

2)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 网络的影响

由于传统测量技术的落后,目前,GPS定位技术已经全面取代常规的测量,来以此建立地籍控制网络。GPS定位得到的是三维坐标差,所以,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位置基准有关。一般而言,当位置基准在经纬度上的偏差在100m以内时,其在椭球上的投影是可以忽略的。当高度差大于100m的时候,则GPS网会要求较精确的起算数据。

3)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GPS具有多样而且灵活的布网方式、精度高以及速度快等特点,但由于GPS观测系统有更加复杂的随机模型和函数,所以GPS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点对点之间可以不受通视这个条件的限制给GPS网的优化提供了可实现的条件。目前,GPS网的主要误差是粗差以及系统模型的误差造成的。所以在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网的可靠性准则、仪器标称精度、规程要求精度以及人员配备与预支成本费用等条件。可采用机助模拟法或者其它可行的方法对GPS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定位的精度,增加其产生的效益,使GPS网络在地籍测量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3 GPS未来发展的趋势

1)GPS与GIS的有机结合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影响

地籍信息系统是依托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对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成果输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据输入、管理以及输出三大部分。通过GPS技术进行实测,可以有效的取得包括行政界线、宗地界线和宗地属性及地表覆盖物的形状情况以及几何位置,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输入到地籍信息数据库中,通过地籍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得到最后绘制输出的成果图件。同时,保证信息的时效性,随时对地籍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的数据更新。借鉴成熟的GIS系统,实现GPS与GIS的完美结合,更好的改进和发挥地籍信息系统模块的功能,实现地籍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现代化以及自动化功能。

2)RTK技术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开发前景

GPS RTK,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作为GPS定位发展的最新成果,它的实时处理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通过GPS的卫星系统接收实时信息与基准站发送的改正信息,进行信息和解码,自动给出厘米级精度的定位数据。通过系统的软件,传送到TDCI电子手簿供实地勘测定界放样。RTK技术可以简化工作程序,避免关系距离放样、解析法放样等方法的复杂性,对输电线路、铁路等道路工程的放样更为有效有实用。

结语:伴随着GPS卫星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特别GPS、GIS、RS(遥感系统)的有机结合,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技术特点,它缩短了测绘时间、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广泛应用,将为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事业。

参考文献:

[1]陈睿.GPS-RTK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0-09-25.

篇8

关键词: 道路勘测设计;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Key words: Road Survey and Design;multimedia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0-02

0 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工程测量》、《交通工程学》、《道路工程制图》、《交通心理学》、《汽车行驶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学科,且选线方法紧随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等特点,让学生觉得抽象,难以把握要点。而且随着学分制改革推进,该课程的课时明显减少,课程设计与实习安排滞后于课程教学,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面临较大挑战。多媒体教学有减少板书时间,能生动展现教学内容的优点,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面对各种挑战,《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方法,也成为必然。但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方法在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1 采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的优缺点

1.1多媒体教学优点 利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有:

1.1.1 内容生动易懂,易于学生接受 《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专业性强,涉及学科多,课程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课程中概念抽象、名词术语较多;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路线方案的优劣只有通过方案比选才能体现。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把与讲授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可利用动画、声音、案例演示、视频短片等信息呈现方式,把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操作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再辅以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1.2 课堂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加快教学进度,就需要减少板书时间,很多内容以口头形式向学生传达,但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显然会导致学生接受困难;要加深学生理解,就需要用很多时间去板书,不仅绘图质量不高,还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完成不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课件是教师不断改进、累积下来的,涵盖了教材中应有的知识,而且教师也可以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及平时自己的科研成绩加进去,也可以把相关学科知识扩充到课件中,因此课件的信息含量大,而且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采用这样的课件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而且内容生动丰富,可以向学生讲授更多知识。

1.1.3 变直线式教学为关联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道路勘测设计》涉及学科知识多,课程知识联系紧密,相关知识点之间除了有直线式、收敛式或发散式结构,而且更多的呈现了复杂的自由关联式结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向学生填塞教师所理解知识的方式,对直线式或收敛式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不开小差的前提下是比较有效的。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散式教学,更别说对普遍关联的知识点,也不利于以“导”的方式,展开课堂内容的探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对于直线式、收敛式、发散式教学内容,都可以灵活准备教学内容,对于关联式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页面的链接实现,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跳转。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学生的提问,自由导航到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利用现有幻灯片进行讲解,以“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索,从而使学生能完整理解整个知识体系。

1.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讲课速度快,授课信息量过大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件信息量明显增大。由于教务任务紧,上课教师,总想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材或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以及一些补充的有用信息,因此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减少对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时间,放弃在黑板上的板书。这种不停顿的连续式灌输,会使学生应不暇接,独立思考、理解的时间减少,导致思维节奏无法赶上授课速度,难以完成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逐渐散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打折。

1.2.2 摒弃传统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各项优点,而且教学课件准备后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也不再在尝粉笔灰的味道。因此,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后,就把它奉若神明,摒弃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风格,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比如基于板书的公式推导可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或多媒体结合常规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发挥各自优势。

1.2.3 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容易分神 使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容易出现如下场景:教师端坐教室一角,眼睛紧盯计算机屏幕,右手操控鼠标或感应笔,按照课件顺序快速倾泻预先准备好的语言,或是跟读屏幕内容,教学严重格式化、程序化;教室光线暗淡,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或是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被课件严重束缚,没有临场发挥,缺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没有展现个人魅力,不能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间缺乏互动,显著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此时的学生,就会怀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站在三尺讲台上充满激情的讲课,那时的教师,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及肢体语言丰富,深深吸引学生,师生之间互动默契,教学效果很好。采用多媒体教学,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失败。

2 改进《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要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深入认识多媒体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有的放矢地驾驭多媒体的目标,使其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前精心准备课件,梳理讲课思路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准备既要避免形式简单枯燥,成为课本的“复制品”;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运用过多的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前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后者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件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准备课件时,应该梳理上课思路,根据讲课需求而不是教材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 重点突出 准备课件时,应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考虑专业特点、教学安排及学生情况。课件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重点内容应该从多个角度认真准备素材,同时补充扩展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思路,扩大知识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重点,还需做到文字精炼,选取的图片和图像清晰典型,视频精细流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2 层次分明 课件虽然能容纳很多信息,但受制于投影版面的限制,每页幻灯片只能承载非常有限的信息,把多个这样的页面组合起来才能承载一小个主题。讲课过程中,教师会有停顿,也会产生暂时的遗忘,学生思路也会打盹,一不留神,教师或者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迷失”现象。教师“迷失”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马上理清思路,如果学生“迷失”了,就只能不知多云了。因此,准备课件时,一定要给出多级标题的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白每页幻灯片,是在知识树的那个节点上,是学生对当前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

2.1.3 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道路勘测设计》的讲授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每次讲课前,需要根据自己的讲课思路,过几遍幻灯片,对其中的错误、不恰当的表达进行修改,与讲课思路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整;每次授课完成后,需要根据当天讲课时的发挥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或反馈,对课件进行查缺补漏,优化内容表达形式以及布局安排。以此不断改进课件。同时,《道路勘测设计》是门现势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专业信息的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应用,熟悉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最好还要从事道路勘测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积累各种素材,然后把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见解更新到课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强大优势。

2.2 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不能手握鼠标、眼盯屏幕,心念教学任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完事。而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课件拷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和课件学习辅内容,课堂上讲授关键概念、重点、难点以及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课时,手握翻页器,深入学生当中,在学生座位间的过道上穿梭,起到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和警醒注意力不集中同学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讲授、提问、讨论、分析、总结以及自问自答等方式,把重点、难点讲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对某一问题没理解,应该通过重复以及举例说明的形式,进一步讲解,也可以采取让已经理解了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形式加深印象。积极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是授课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点,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配合板书教学,讲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在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生动呈现知识点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对于一些逻辑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不采用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走,以加强理解的方式讲解,学生往往不得其所,理解不了或印象不深。这也是部分学生怀念板书教学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逻辑关联性强或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回旋线计算公式推导、路线中心逐桩坐标的计算或是陡坡地段纸上的定线等,只有在黑板上进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以加深相应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以及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板书、与学生交互以及学生反思时间之间的关系。

3 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增加课程教学信息量,使内容讲授生动活泼,但也会导致信息过大、师生交互减少等问题,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首先课前应充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适当时需配合板书讲解,让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培养方案;专业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2705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制源于英国,但教育理念和美国类似,教育质量享誉全球。由于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澳大利亚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是四大英语国家留学基地之一,其教育产业已经成为该国仅次于采矿业、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第四大产业。当前,中澳各大学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研究澳大利亚著名大学一流学科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对促进中国高校学科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来,为了提升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育理念,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良性发展,国内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比如,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体系、机制和特色的分析,对澳大利亚一些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层次,以及“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3];以中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为对象,从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评估、执业注册制度、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国内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参考[4-6];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国际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办学为视角,分别对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台湾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特色,

以及卓越工程师国际化课程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7-10]。以上的这些研究均有助于推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土木工程专业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澳大利亚排名第1位,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宽松的教学与研究氛围。本文

结合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对其一流学科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隶属于工程学部,按专业分类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三大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工程施工与管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四个方向;环境工程专业分为可持续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三个方向;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专业分为土地测绘与房地产开发、工程测量、采矿测量、水文测绘、地理空间科学与工程、遥感和数字制图六个方向(图1)。

结合以上的专业分类和方向设置,制定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工程施工与管理、环境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共七大领域。同时,设置了研究中心,分别为测绘与地理空间创新中心、基础工程与安全中心、施工创新和研究中心、可持续工程中心、水文与资源研究中心、净水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住宅与基础设施气候适应研究中心、集成化交通体系创新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学士学位(Undergraduate degree);二是课程研究生(Coursework Program,主要培养课程硕士学位);三是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rogram,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此外,还有一些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工作技能服务。

(一)本科生

在本科培养阶段,主要有单学位和双学位两种模式。单学位一般学制4年,双学位一般学制5~6年。学生的选择灵活而又宽泛,在学期间可以交叉选择艺术、科学、商贸、法律等双学士学位课程。

本科单学位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测绘工程、地理空间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单学位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要选修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课程,并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本科双学位主要包括工程与艺术、工程与商贸、工程与法律、工程与科学、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其中,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主要是土木工程与测绘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方向的交叉结合。工程与艺术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5年,工程与商贸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年,工程与法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6~6.5年,工程与科学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

(二)课程研究生

课程研究生不设导师制,主要讲授课程,学生通过修满指定的课程和学分获得硕士学位,一般又称为课程硕士。课程硕士的学制通常为2年,每学期需要修满4门课程,每门课程一般通过阶段性的PPT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考试来完成。目前,课程硕士约占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提供课程硕士学位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空间工程、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工程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资源工程、净水与污水处理工程。

课程硕士设置三个培养层次(图2)。一是研究生课程认证,主要为一些没有本科学位的大专生过渡学习阶段;二是研究生学历认证,主要针对一些专业背景或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本科生;

三是硕士学位认证,要求具备本专业本科学习背景,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且有学士学位的学生。课程认证要修满24学分和4门课程,学历认证要修满48学分和8门课程,学位认证要修满96学分和16门课程。

(三)研究型研究生

研究型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主要分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与工程科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三类。与课程硕士不同的是,研究型研究生没有具体的课程和学分要求,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专业内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哲学博士按专业主要分为土木与环境工程、测绘与空间信息系统两大类,学制一般为4年。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可以选择直读博士,或者工作几年再读博士,不需要有硕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十万字数,要经历4年的持续研究与学习。一般要求博士生每年做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创新的重要评估。如果未通过,推迟四个月再申请汇报;若再次没有通过一般作退学处理。此外,博士阶段虽然没有课程学习要求,但一般来说,学生会结合研究的需要,去选修一些本科或课程硕士的课程。博士学习阶段的退学率比较高,有的专业高达50%~60%。

工程硕士与工程科学硕士学制一般是2年,主要专业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技术、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项目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净水与水文工程、水资源等。工程硕士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应用中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对应用技术有所促进。工程科学硕士着重工程中的一些涉及计算与分析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进工程技术应用的提升。一般具有本科学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工程硕士或工程科学硕士,类似于博士。研究型硕士的退学率也很高,在学期间需要定期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

(四)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专业设置和国内大学类似,属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类型,既包括传统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又包括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房地产等方向。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土木工程一般与环境工程相结合,因此也包括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或方向,比如可持续工程、水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等。此外,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不再细分专业方向,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

二是,本科生可以选择双学位培养方案,在完成本专业学士学位的课程和学分要求以外,可以再选修一些其他学院的与科学、艺术、商贸、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的学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科生的专业和学位选择余地宽泛,有利于学生的均衡教育和视野拓展。此外,部分对从事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三是,课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给一些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又想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本科生提供了教育机会。他们可以通过修满一些课程和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从而获得课程硕士学位,部分本科生也可以通过这个阶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是,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安心于研究兴趣。研究型硕士又分为工程硕士和工程科学硕士两种类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五是,研究阶段没有的硬性要求,但对研究的创新性要求较高。比如针对博士的培养,每年学生都要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由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评价,给出是否可以继续研究的建议。论文完成后不设置答辩环节,而是采用函评的方式由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学者进行评阅,并给出是否达到授予学位要求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二、 课程设置

(一)本科生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所修课程和学分如图3所示。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四大模块。第一学年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数学、物理、材料、化学、力学、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工程师基本概念、工程设计与创新等;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包括固体力学、水工程、交通与公路工程、工程计算与施工、通识教育、结构分析与建模等;第三学年以专业课为主,包括工程运营与控制、土力学、钢与混凝土结构、水力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实践、应用土工技术与工程地质、给水排水工程等;第四学年是实践环节,除了通识教育以外,主要包括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毕业论文专题,以及一些专业选修课。

以上每门课程均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安排4门课程,学生四年需要修满192个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从课程设置来看,体现了土木工程学科宽泛的特点,在第四年的选修实践课中,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工程方向。

(二)课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图4所示。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宽泛的特点,既包括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相关的基本课程,又包括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

允许课程研究生跨专业背景学习,如果学生来自于其他专业或者没有修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一般会被建议增加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以便增强本专业的知识背景。课程设置的类别和数量主要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与工程管理、岩土工程、结构、测绘、交通、给水排水等领域相关的高等学科知识为主。

(三) 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每门课程均设置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固定4门课程,学分制度和课程数量设置合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国内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分一般从1~4.5不等,学分设置分散,课程学时也很分散,有的课程仅仅设置为几周时间,有的课程却跨度一个学年。分散的学时和学分设置既不利于学生选修课程,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消化。

二是由于本科教育阶段设置了双学位培养模式,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课程研究生也设置不同的学位授予类型,可以在土木工程专业范围内自由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也可以跨不同专业或方向交叉选择课程。

三是实践环节设置是直接与实际工程相关联的,一般鼓励学生在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增设一些实践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能就开设在实验室或工程单位,以鼓励对不同工程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四是对研究型研究生虽然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但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课程学习或直接去旁听。比如,从事数值分析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一些高等工程数学课程,从事计算机编程与模拟的可以选择一些计算机程序课程。

三、结语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1)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宽泛,培养方式灵活,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

(2)本科教育阶段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培养机制,学生不仅可以在本学科获得学位,还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间学习相关课程,取得相关的学位。

(3)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宽泛特点,单门课程固定为6个学分,每学期固定4门课程,课程学时和学分紧凑集中。

(4)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工程单位完成,既包括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完成的毕业论文,又包括一些与不同工程类型相关的实践选修课程的学习。

(5)研究生培养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课程硕士不设导师制,不需要从事研究,主要是完成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研究型研究生没有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主要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6)研究型研究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没有硬性的要求,每年定期进行阶段性研究进展汇报,优胜劣汰,淘汰率较高。

参考文献:

[1]童乐为,史炜洲,赵晓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色给予我国土木人才培养的启迪[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65-167.

[2]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3]原方,丁永刚,王彦侠,等.澳大利亚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浅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55-156.

[4]李炎锋,杜修力,薛素铎,等.从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对比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3(5):116-117.

[5]刘纪峰,张会芝.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9):97-100.

[6]王照宇.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比较浅析[J].林区教学,2015(10):29-30.

[7]饶平平,陈有亮,宋忠强.依托中德合作与交流的土木工程办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55-56.

篇10

0引言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企业在工程实施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材料及施工设备费用,这就需要再工程造价阶段进行控制,雷萍娜等结合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探讨施工阶段如何开展造价工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工程造价在实际应用换存在很多问题,这个根源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工程造价人员本身专业知识基础差,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目前,为了切实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以商丘工学院为例,探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与企业岗位需要的情况,商丘工学院在大量调研工程造价人才在企业的岗位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商丘工学院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在满足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也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1企业岗位需求分析

1.1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工程造价行业又是建筑行业的一个子行业,是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贯穿于项目策划、立项、投资、设计、招标投标、合同签定、工程施工等全生命过程,对于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和建设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企业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对河南省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做了调查,调查统计:河南省现有具有资质工程造价师5242人,造价员26210人。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需求趋旺。在建筑行业招聘中居前三甲。占建筑行业招聘需求量的33%,近年来还在逐渐增长。综上所述,在未来五年中,工程造价专业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人才需求将逐步转向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设置对河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带来直接的推动作用。根据对建筑行业调查和与网上调查得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土建、安装工程造价员岗位、也有部分从事招投标及施工管理岗位。

1.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1.3企业岗位对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1.3.1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工程造价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造价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项目的相关成本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保持公平公正的良好心态,在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抵制各种投机取巧等不良的作风,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办事,积极学习行业新知识,结合工程实际,客观公正的处理好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相关争议,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造价人员。

1.3.2熟练的业务水平

造价人员的工作是一项精细而有十分繁琐的工作,这就要求造价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去满足当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需求。在技术方面,造价人员需要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和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同时需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相关内容,从而能够更好的施工预算进行核算和纠偏。在造价的经济管理方面,需要造价人员熟悉相关的招投标模式和投标报价的方式,同时熟悉报价的编制方法,并掌握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及定额计算规则,最终能够准确的确定工程造价。

1.3.3完备的行业法律法规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过程中,会受到行业的法律法规限制。因此,想要做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人员需要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了解的国家相关的建筑市场发展动向和造价市场走向,从而能够合理确定与控制造价,保证造价的活动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

2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分析,结合国家人才培养大纲,特修订了本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如下: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工程造价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造价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土木工程或工程造价职业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吃苦奉献精神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总体上来说,工程造价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文社科类知识、工具性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知识。我校通过对工程造价专业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合兄弟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办学经验,根据国家人才培养大纲,得到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

3.1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包括通识类必修课程和通识类选修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技能训练及军事理论、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艺术鉴赏、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5大类。

3.2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专业课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Ⅰ、工程造价概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线性代数、C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建筑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建筑结构、运筹学、建设工程法规、土木工程CAD、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等。专业课必修课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工艺、工程经济学、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土建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案例分析、BIM概论、图形算量、Revit建模与工程应用、BIM造价应用、安装造价软件应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原理、校企合作课程、房地产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测量、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施工企业会计、、应用统计学、道路工程计量与计价、、钢结构工程施工、工程资料管理、房地产估价、PIDIC合同与工程索赔、工程管理软件、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财务管理等。

3.3集中实践实训类

集中实践实训类包括创新创业训练、认知实习、《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4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调查,使新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常运行,提出了如下的保障措施:

4.1优化教学条件

师资方面,一是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二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养,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扎实实践基础;教材建设方面,除了自编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建设外,还要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来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图书资料方面,建立工程造价专业资料时;建立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室,为专业实践实训提供场所;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4.2创新组织管理

建立师资管理队伍机制,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校内外双导师实习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选课系统;改变单一试卷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方式;制定组织运行规则。

5结论

①通过对工程造价专业和施工企业岗位需要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目标及保障措施,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②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施工企业的岗位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高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就业率。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职业教育内涵准确把握,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对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萍娜.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2):276-27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