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9:0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老师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

篇1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可能认为,体育课就是要运动。其实不是这样“,快乐体育”的推广就是告诉广大小学体育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训练时,体育老师给予分享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给予安慰和支持,当学生感到无助时,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厌学时,用生动的语言魅力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中语言的魅力。举个例子,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进行劝解时,可以说: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度。同学们一起看看,今天谁要是再打架,那就是小气鬼。这么一说,两名生气的学生都不想当小气鬼,就能够破涕为笑。再比如,某位学生跑步很有天赋,总是跑得很快。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真是“身轻如燕”,跑步快得都快要飞起来了,老师都赶不上你啦。这位被夸奖的学生受到鼓励和赞扬会觉得备受鼓舞,从而更加投入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赞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论出于哪一种情绪下,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3利用运动器材和场地吸引学生

适当的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很多小学体育课中,很多老师仅仅只会组织学生进行跑步以及跳远之类的常见的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新颖的体育器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老师可以带来一根长绳,让两名学生负责摇绳,其他学生从左往右一次跳,到谁那里跳掉了,就要受到惩罚。再者,老师可以适当变换学习的环境,比如说扔铅球时候需要沙场等。这些体育课程地点和器材上的微小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快乐。

篇2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篇3

1、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2、美术活动组织形式、内容单一,评价环节开展不到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显然教师再固守原有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加强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育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对待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时代大发展要求。因此,本学期大班教研组的工作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幼儿园学期工作计划为重点,切实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强学习,将教研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1、我们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园内外的稳中各项学习、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在全体教师心中统一认识、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并且要求教师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

2、鼓励教师多阅读《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儿杂志,并汇报交流等。

3、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等,鼓励教师积极大胆的撰写案例分析等。

(二)、抓好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育“质量就是生命”。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已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却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教研活动方法,能使研究更为深入、精确,因而教研组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教研组的每次活动,都引导教师们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教师们从各个层面上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基础。

(三)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研质量的提高。

1、赛课活动

为了让教师们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我们为教师们提供赛课活动,引导教师们通过活动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们也通过互相的学习观摩,会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

2、交流活动

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们对幼儿教育课程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正确理解与实施《纲要》,通过赛课、交流等活动形式,让有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把好的经验相互之间进行多次交流,让才参加幼儿教育工作的各位教师通过观摩这些交流课的方法,取得最直接的教育教学经验,缩短他们积累经验所需的时间的过程,让参与交流课的教师们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定的启发,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与思考。

三、重视家园共育。

1、各班及时布置好家园联系栏,在班级网站上及时班级动态,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内容。

2、有效利用时间,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层次性,注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优势,将时间和精力切实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自我学习和修炼上。教师在本学期内可邀请家长来听随堂课。

3、结合大班的实际,以“幼小衔接”为主线,将幼儿期的全语言、数学等领域和主题探究活动有益的融会贯通,形成本园本年级本班级的特色。

4、提倡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尽快推广各班的成功经验。

5、明确分工与合作,组织好年级组的大型活动。

6、加强班级间的幼儿才艺展示,用不同方式、选择不同场地,让幼儿尽情发挥,增强其自信心和表现力。

7、提倡共同进步,班级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保育老师在带班技巧、业务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使他们有信心面对竞争和挑战。

四、各月工作重点

二月

1. 学习园务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实际情况确定本学期教研组特色及研究重点。

2. 交流各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研讨主题的选择和确立。

三月

1.策划、组织植树节社会实践活动。

2. 组织好三.八“模范妈妈”评选活动

3.“六幼杯”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

四月

1、组织好幼儿进行春游。

2. 组织好“五。一”劳动节幼儿生活技能趣味赛。

五月

1. 学习园本培训:美育奥福 蒙氏教育

2. 参观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3.庆“六.一”星光灿烂音乐会。

六月

1.邀请小学老师、一年级学生及家长到园座谈。

2.开展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家长讲座。

篇4

张瑞芳:查老师,通过拜读您的著作,了解到您涉足的学术领域很广,除我们熟知的“教育系统论”和“教育建模”外,您在人才学、物理学、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您能谈谈您的学术研究吗?

查有梁:良好的早期教育培养了我多方面的兴趣。我父亲虽然是四川的一个大商人,但对我的职业设计就两条:要么是医生,要么是老师。解放前,父亲还给我请了家庭教师。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他经常用《论语》中的话教育子女。

从小我就对科学比较感兴趣,这主要归功于我的小学老师。我小学就读于成都师范附属小学,那是一所创办于1908年的老校。那个时候,小学老师就总让我们做一些科学试验,如大气压的测定、电学的试验等。我中学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那所学校既有2150年的悠久历史,又有现代化的办学意识。我在石室中学进步很大。我永远感谢我的中学和小学老师。那个时候没有分文理科,我的文理科都学得很好,所以高考前三个月我还没有决定考理科还是文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进入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物理系。

我在物理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物理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觉得与我付出的努力不相匹配,成效不大。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学物理教师,所以学生对前沿的物理知识接触不够。我很喜欢当老师,物理课教得很好,我写过一本《物理教学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教育学方面的自学。

一进大学,我就认为自己要当老师,需要学习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就按照教育史,把教育经典著作从头至尾都读了,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的著作都认认真真地读过。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了很多遍,做了十多万字的笔记。1980年,我从教育研究部门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从事研究。我将自己研究和学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成果应用于教学论研究,撰写了论文《教学辩证法》。《教育研究》将此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丛刊》1980年第一辑的首篇,此文被许多地方转载,给了当时还很年轻的我以极大的鼓舞。这奠定了我决心不离开教育研究领域的强烈信念。1984年我撰写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其对教育科学的意义》在《教育研究》上分三期连载,我后来得知,正是因为这篇论文,我被推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组”的成员。这些为我进行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从这里我悟出用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的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我首先研究的是系统科学与教育,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期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建模,用建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从数学、物理研究中发现的。然后我又花了近十年时间研究教育建模。现在国内教育学界比较认可我的就是教育建模和教育系统论。后来有人来请我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我发现教育教学的经验对于教师培训来说更有实际效用,也更受教师的欢迎。我有过8年的中学教师的经历,在教科所也工作了8年,在教师培训中,我把“理论”和“模式”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经验的介绍中,这也是我的《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①写作的基础。

这么多年的研究经历,我发现,要在“社会需要的、自己可能研究的、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三个方面的交集上来选研究项目。而且,搞研究应该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一个方面,不要分散到太多方面,同时还要在这一个方面坚持下去。我研究过人才学,经过统计发现,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出一流的成果,平均要花十年的时间。所以要超功利地、认认真真地去研究,感悟某个理论的一切东西,你的成果才是有深度的,才是有创新的、一流的,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多。

对当前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

张瑞芳:研究教育自然要关注教育的现实问题,您怎样看待当前我国的教育呢?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查有梁:我之前有过对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教育和“学校精神”的分析。我认为,小学应该是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习惯,运动习惯,这些都要从小养成。小学要有“游乐园的精神”,要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小学的孩子掌握基本的读写算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学业压力。中学则应是公民教育,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中学要有“博物馆的精神”。我国目前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大学教育,所以对于中学生,要尽量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而大学教育则应是创业教育,大学生毕业后要能自食其力。尽管现在强调大学要走出象牙塔,但我认为大学的精神还是“象牙塔精神”,要宁静而致远。在大学里,学生要认认真真地看一些书,一定要精读一些经典的原著。

我非常喜欢我们那个时代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国家的提法也是很好的,同样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对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决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来概括。当然,“应试教育”的弊端确实存在,但这个全世界都会有,美国也有,日本、韩国更严重。“应试教育”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这并非靠教育自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关系。“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要渐进地去努力。

现在大家对“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的认识是混乱的,有人认为升学率高就是“应试教育”,这是不对的。想考好的心态是好的,如果没有这种上进心,那岂止教育,各方面都会弊端百出。况且,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搞“应试教育”吗?我觉得不是。广大的农村学校,有多少是在搞“应试教育”?还有很多的城市学校,它们的升学率很高,但一样是“素质教育”,因为孩子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快乐的,孩子们在多方面得到发展。我认为一所学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升学率很高,这不能被认为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层次上的小概念,而“素质教育”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大概念,没有必要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平行的一对矛盾来研讨。

“素质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是要求人们改变过去对教育目的之纯功利主义观,不要以“升官”“发财”“出名”“得利”等为教育目的,而要以不断提高和完善人的各种素质为目的,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所以“素质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的,而“应试教育”则是在很短的一个阶段内存在的。单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就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意义。

“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所以素质教育必然是“有差异”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要有个性,对于学校来说,每个学校都要进行文化建设,办自己的特色教育。我研究过差不多一百多所中小学,他们的特色教育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觉得,整体上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还是很不错的。好学校不少,好老师很多。

但是,当前的教育中科学和人文是分开的,这是很大的一个弊端,我们一定要解决科学与人文割裂的问题。过早的文理分科――在高中阶段分文理科,是非常不合理的。实际上,大学一二年级都应当是通识教育。美国的大学要求文科的学生必须要选一门理科的课程,并且要读到大学二年级水平。我觉得中学阶段文理科不应该分开。当然要允许学生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与擅长的科目;要把中学的知识水平适当降低,不用太深,一定要广,这样大学的教育才容易适应,容易改革,容易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很缺高级技工,我觉得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要重视技术。我国的劳动力70%~80%都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但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将“综合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列为正规课程、正式课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综合技术课程标准”和“综合技术通用教材”,真正体现出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力保证。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不要搞“运动式”的“全面出击”。语文、数学,在这些基础学科领域,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要珍惜他们的经验,没有必要来一个“突变式”的、“运动式”的“”。欲速则不达。

张瑞芳:对于新课改,您的一些看法很受关注,2007年的《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影响很大。两年过去了,您现在怎样看新课程改革呢?

查有梁:我提出新课程改革“软着陆”,是借用“航天学”的词汇,意思是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新课改不应该搞成运动。我认为《纲要》(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同)的主体精神是正确的,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方法是要让广大教师好好直接研读《纲要》,认真研读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深入研读各自学科的教材,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要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课程改革;要相信广大教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要允许对《纲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渐进地、稳妥地进行课程改革。这是课程改革“软着陆”的基本保证。

课程改革要“吸取经验,逐步完善”。中国从1905年开始的一百多年以来的课程改革,60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课程改革,包括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课程改革是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吸取经验,逐步完善”。用系统科学的术语说,教育是一个“慢变量”,是“序参量”,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操之过急。

诗意生活

张瑞芳:查老师,我知道您一直在写诗,诗的内容很丰富,人生感悟、自然科学知识等,您把您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写了出来。您甚至还研究概括了从古到今的诗歌的八种模式。有诗的地方自然有诗意、有温情,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查有梁:我的最大特点是保持着童心,我的第一本诗集就是《教育诗:童心》。我认为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净化心灵。诗,用真善美充实人生,提升感情。二是,珍惜生命。诗,使你度过的时间、空间都很有意义。三是,纯洁语言。诗,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思想。四是,学会创新。诗,让你捕获灵感,发现诗眼,层出不穷,变化万端。我在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实践、人生探索中,一直伴随着诗的创作。

我给女儿写过诗②:

日记,日记,日记,

必须天天都要记。

记下一天最有意义的事,

会给你带来美好的回忆。

日记变成月记、年记,

那就没有什么意义。

今天的事,今天作小结,

“等明天”就浪费了时机。

……

以此来鼓励她写日记。

我写过《祖冲之求圆周率》③,是讲祖冲之的“缀术求π”,纯知识的,用诗的形式简洁地表达了出来。我更多的是写一些人生的感悟。我认为科学、教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我将科学、教育、哲学与诗歌融合,进行了创新的尝试。

写诗是一种生活态度,我特别喜欢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仍然在不停地写诗。我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环境非常好,没有太多的压力,所以我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这也许是一些单位所不能给的。

张瑞芳: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后记:采访结束后的当晚,我就收到了查先生的e-mail。查先生在信中说,“办好《中国教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做好一件事,是很快乐的”。这让我倍受鼓舞,更感动于查先生的细致。查先生顺寄2009年新的诗作,现选登其中一首,让我们一起追寻人的“诗意栖居”。

诗歌的殿堂

我飞翔在诗歌的殿堂

内心跳动着清晨的阳光

血液里放映进行曲旋律

爱情之舞曲异样嘹亮

蓝色天空中自由漂流

蜿蜒河流里随波翱翔

密密森林在沙沙歌唱

我如痴如醉的美梦幻想

驾着极地的雪橇航行

深海里从潜望镜中观赏

同狼群一起马拉松奔跑

一直奔向了十五的月亮

如同孙悟空的几个跟斗

还是没有飞出诗歌的殿堂

2009.2.28

写于北京

注释: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养全部由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师范院校通过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纷纷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师范专业还很大程度上作为办学特色予以保留。这种地方性综合院校主办师范专业的体制成为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模式复杂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背景下,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就是明天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包括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内的师范教育主办者的共识。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在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学术层次上的优势。依托综合性院校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为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中的师范教育专业从原来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条件参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学习,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院校较为显著的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师范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师范生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由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二)地方综合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对师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教育被综合性院校多元的发展目标所淡化,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给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二是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管理统一化与师范教育专业化目标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散在许多专业性学院或系部中,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条件来安排和组织师范教育活动,全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负责组织和管理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部门或单位,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比较分散。再加之综合性院校重视学术上的成就与科研成果,很难对师范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予以特别的重视或保证。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可能难以照顾到师范教育的特点。师范教育的特点难以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师队伍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地方综合性院校中,课程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内容上,师范性课程被相对淡化,师范性教育类课程无论开设门类还是课程时数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综合性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从来都没有从事过师范教育,有许多人甚至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模糊,造成了其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差别,不加区别地同等对待,使师范专业特点被湮灭,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克服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弊端的现实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在推进师范教育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发挥综合性院校学术资源和师资优势,促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给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曾多次参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修订,他对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给教师素质培养带来的一些问题表示了深切关注。他曾撰文指出,“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性大学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必然,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基本具备,但还不充分”。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综合性院校主办师范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体制中,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以克服现实体制中的弊端,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师培养需要。

(二)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收费并轨、自主择业,师范专业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无实;再加之教育岗位待遇不高,直接导致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和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普遍在二本学生中招生,一般仅达到当地最低录取控制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坦言:种种因素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有的学生考入师范专业后,因为个人素质基础等原因,根本无法适应师范教育的专业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师范素养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教育专家顾明远也对此颇有同感,“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关于目前所培养出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顾明远教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由于现在综合性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学生师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师范专业学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技能的提高,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四)基层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综合院校师范专业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伟大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课程观、课程意识、课程技术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呼唤,有赖于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这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作为地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必须不断加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知识、能力、素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构建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和地方综合性院校的发展现状,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师范人格训练。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师范专业学生严谨求实、依法从教、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培养他们“爱教育”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以积极的情感献身教师职业。

(二)师范技能训练。适应基层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强化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师范业务能力。

(三)人文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人文底蕴丰厚、学科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质培养,形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兼容并蓄的知识结构。

(四)艺术素质训练。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传统,形成师范专业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掌握基本艺术技能,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能力训练。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贫、甘于奉献的思想,善于调整、勇于经受挫折的意志,与学生、学生家长、领导及同志友好协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完善自我个性修养。

四、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程结构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的培养。在师范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应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其他自修课程。(1)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技能、微机教学、教育科学方法等。(3)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学中实践面广、实践教学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把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从教职业道德、师范实战技能,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模拟、中小学生活动组织等;校外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送教下乡、义务家教等。(4)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专业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大学音乐基础、大学美术基础、电影艺术鉴赏、戏曲艺术欣赏等。(5)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充分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资源的优势,师范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非师范专业课程的选修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考核,可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的实施形式分成三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

(二)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指根据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从学生入校起安排实践训练,做到专业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并重,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一年级主要是观摩性的专业教育见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明确教师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感染学生施教情绪。二年级主要是学科性教育实践,如结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参观、考察、调研等,学生边进行课程理论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三年级主要进行岗位模拟实践。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我组织临时教学队伍,学校安排带队教师,以送教下乡等形式进驻学校,组织假期学生教育辅导,学生进行试讲、自我评课活动,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在三年级学期末最后两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试教活动,师范专业拟定模拟教案、班级活动模拟方案、课堂模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职业要求,形成职业理性认识。四年级主要开展顶岗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四年级一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为期约四周的教育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带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双方指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职业体验。顶岗实习完成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职业体验,再组织学生开展毕业生教育论文写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体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