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8:03: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研究了许多抑制ECM积聚的细胞因子,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作为一种抗纤维化的因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它不但能加速急性肾衰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而且能减缓慢性肾衰的进程。在体实验发现,加入HGF可以改善肾纤维化的程度,而加入HGF的特异性抗体则加速肾纤维化的进展,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多项研究表明,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患者血清HGF的水平呈显著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ARF患者肾功能恢复[1-3]。本文就近年来对HGF和其受体c-met的研究,以及其在肾脏纤维化动物模型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1.HGF/c-met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1HGF的起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又名Scatter因子(scatterfactor,SF),因其与血液凝固级连反应的酶具有结构同源性,而成为纤溶酶原相关生长因子(theplasminogenrelatedgrowthfactorsfamily,PRGFs)家族的成员之一。它最初是从部分肝切除的大鼠血浆中分离纯化获得的,因能刺激原代培养的肝细胞生长而得名。1987年日本的中村敏一从3000只大鼠的血小板中将HGF纯化成单一的蛋白质,1989年根据HGFN末端氨基酸序列成功地克隆了HGF的cDNA并得出了其全氨基酸序列,并用基因重组的方法人工合成了HGF。
1.2HGF/c-met的结构和作用机理HGF是由由分子量69kD的重链(α链,465个氨基酸)和34kD的轻链(β链,234个氨基酸)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重链N末端的31个氨基酸为信号序列,其后由1个发夹域和4个卷曲域组成花瓣式构造,轻链含有丝氨酸蛋白酶样结构。HGF的单链前体无生物活性,双链的成熟HGF才是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HGF的受体是c-met原癌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4],是目前已知的HGF的唯一受体,在肾脏表达相当广泛,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髓袢厚段、薄段以及集合管。c-met是由分子量50kD的α链和145kD的β链组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白,α链在膜外,β链横跨细胞膜。β链的胞外端富含与HGF结合有关的丙氨酸,而胞内端则富含酪氨酸激酶构域。其中c末端的MDS可与信号传递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HGF与受体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导致c末端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发挥HGF的多种生物学功能。HGF/c-Met信号传导途径对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的器官发生,正常结构的维持和患病肾的修复和再生都起着重要作用。
HGF通常由间质来源的细胞产生,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肾小球区主要由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产生,在肾小管间质区主要由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HGF与受体结合引起酪氨酸激酶活化,激活细胞内多个信号级联反应,包括三磷酸肌醇激酶(PI-3K),Grb/sos/Ras复合物,Gab-1,Shp-2,磷脂酶C,Ras-GTP酶活性蛋白和c-Scr等。因此HGF是一种多效性的生长因子,对多种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细胞生存,增殖,移动,和分化等(5,6,7,8)。炎症介质(IL-1,INF-α,TNF-α,TGF-α等)、去甲肾上腺素均可诱导HGF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HGF可以诱导自身及受体表达的提高。而TGF-β,糖皮质激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和维甲酸等则抑制其表达[9]。HGF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及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7-10]。
2HGF与各种动物模型肾纤维化的关系
在慢性损伤后,大多数CKD动物模型中内源性HGF的表达被短暂地诱导[11-12]。两组研究群体独立地证明/论证了用中和性的抗体阻断/封闭HGF信号显著地促进了组织纤维化和肾功能异常的出现和进展[11-13],暗示了在慢性肾脏病中诱导HGF的表达对于保护正常肾脏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研究发现,HGF不仅阻止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发生和发展也显示了它在组织已经受损时的治疗有效性。同时还发现HGF能协同其它治疗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来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2.1HGF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一种ICR品系衍生的肾小球肾炎的基因小鼠(ICRstrain-derivedglomerulonephritismice,ICGNmice)的早期阶段,应用中和性的抗HGF抗体,中和内源性HGF加速了ECM的积聚,增加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和肾小管的细胞凋亡,导致了进行性肾纤维化和肾功能不全[13]。
相反,给ICGN小鼠提供外源性HGF蛋白抑制了TGF-β1的表达并阻止了肾纤维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13-14]。Mori等[15]用anti-Thy-1.1抗体制备的实验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进行研究,于模型制备完成的第2至第9天连续给予腹腔内注射重组的人HGF0.8mg/(kg·d),此后连续观察8周,发现HGF干预组的大鼠肾脏肾小球的恢复加快,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再生。
2.2HGF与残余肾Liu和Rajur等[11]应用5/6肾切除的大鼠残余肾模型,在给予了中和性的HGF抗体后,拥有残余肾的大鼠经历了肾小球滤过率的迅速下降和血浆肌酐水平的上升,伴随肾纤维化损伤的加重,从而证明了内源性的HGF保护了残余肾进行性发展的肾纤维化和慢性肾功能不全。Dworkin等在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加入HGF蛋白或它的基因也可以抑制残余肾的肾纤维化损伤并减轻肾功能不全。
2.3HGF与梗阻性肾病一些实验证实了给予外源性HGF减弱了通过单侧输尿管接扎造成的小鼠和大鼠梗阻性肾病模型的肾间质纤维化。Gao等制备了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ureteralobstruction,UUO)的大鼠模型,将外源性HGF基因导入大鼠骨骼肌细胞后,病肾的内源性HGF和c-met上调。在术后第14天与第28天,基因治疗后病肾的纤维形成,巨噬细胞浸润和小管萎缩的现象明显弱于对照组。Mizuno等分别给予UUO小鼠HGF的中和性抗体和外源性的重组人HGF,发现前者加速了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并伴有TGF-β表达的增高,而后者则作用完全相反。Yang和Liu证实了在UUO小鼠模型中,术后3天,梗阻侧的肾脏呈现出典型间质纤维化损伤,以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纤维粘连蛋白过渡表达,间质基质沉积和TGF-β1上调为表现。从这一时间点开始,连续11天给予小鼠外源性HGF,发现治疗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水平较对照组减少大于70%,ECM和TGF-β1以及其I型受体显著的减少,抑制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一种联合应用HGF基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治疗方法已经证实能产生协同效应而减弱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此项联合治疗法应用了人HGF基因和一种血管紧张素II的I型受体抑制剂氯沙坦,保护了UUO大鼠梗阻侧肾脏的总体形态和结构,几乎完全消除了α-SMA,抑制了ECM的积聚和肾脏的TGF-β1及其I型受体的表达,减轻了肾间质纤维化。
2.4HGF与糖尿病肾病一些实验已经证实了外源性HGF可以显著改善小鼠和大鼠的糖尿病肾病。Dai等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单肾切除后的糖尿病小鼠体内注入外源性的HGF基因,发现治疗组小鼠肾脏TGF-β1的表达被抑制,纤维粘连蛋白和I型胶原沉积减少,间质肌成纤维细胞活性被抑制,改善了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病理改变。Mizuno和Nakamura[12]应用STZ制备的糖尿病小鼠进行研究,在小鼠出现高血糖症后的第4至第6周给予抗HGF的IgG抗体,发现肾小球的病变显著的加重了。而在STZ诱导后的第6至第10周期间给予重组的HGF后,发现尽管高血糖的水平没有改变,但肾小球系膜细胞内TGF-β1的含量减少了,进行性发展的肾小球肥大和硬化也几乎完全被抑制了。Kagawa等应用一种遗传性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小鼠进行研究,在实验小鼠出生后12周龄时,在它们后肢肌肉处注射腺病毒编码的人HGF基因,到达24周龄时进行糖尿病肾病的评估。结果发现基因治疗组小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纤维化明显少于对照组,肾小球内皮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也显著降低,并且肾脏的TGF-β1的表达也显著减少,db/db小鼠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Cruzado等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和进展期糖尿病肾病阶段分别应用人HGF基因治疗,发现进展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TGF-β1和系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tissuegrowthfactor,CTGF)的上调被抑制,同时也抑制了肾脏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I(tissueinhibitoeofmetalloproteinase-I,TIMP-1)的表达,减少了肾脏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减轻了肾纤维化。
2.5HGF在其它肾病模型中的作用Azuma等发现每天注射外源性HGF4周能够阻止大鼠慢性同种异体移植物肾病的进展。
Kuroiwa等在(C57BL/6×DBA/2)F1(BDF1)小鼠体内注射DBA/2小鼠的脾细胞后诱导了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并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在造模后12周内,每两周重复转染HGF基因一次,发现通过HGF基因转染有效的减少了治疗组小鼠狼疮肾炎的蛋白尿量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另外,HGF与碘麝香草酚酸肾病和环孢霉素A肾病的动物模型中的有效性也已经被报道[15]。
3结论
研究表明,HGF作为一种内源性因子,它可以减轻慢性损伤后肾脏组织的纤维化损伤。它的抗纤维化效应主要是通过它抵抗TGF-β1的促纤维化活性来介导的。由于TGF-β1已经被广泛的认同是在各种类型的损伤后肾纤维化的发病原因,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HGF是主要的抗纤维化因子可以对抗TGF-β1的活性。根据本文,我们可以发现给与外源性HGF或诱导内源性HGF的表达很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肾脏纤维化。但是离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给药的途径,剂量,频率等,尽管目前有较多的动物试验的证据支持,但尚需要大量的临床的试验来进一步证明。
【参考文献】
[1]SchieppatiA,RemuzziG.Chronicrenaldiseaseasapublichealthproblem:Epidemiology,social,andeconomicimplication[J].KidneyInt,2005,68(Suppl1):S7-S10
[2]LiuKD.Molecularmechanismsofrecoveryfromacuterenalfailure[J].CritCareMed,2003,31(8Suppl):572-581
[3]SugimuraK,GotoT,TsuchidaK,etal.Productionandactivationofhepatocytegrowthfactorinacuterenalfailure[J].RenFail,2001,23(3-4):597-603
[4]RosarioM,BirchmeierW.Howtomaketubes:signalingbytheMetreceptortyrosinekinase[J].TrendsCellBiol,2003,13:328-335
[5]LiuY.Hepatocytegrowthfactorandthekidney[J].CurrOpinNephrolHypertens,2002,11(1):23-30
[6]MichalopoulosGK,DeFrancesMC.Liverregeneration[J].Science,1997,276:60-66
[7]MatsumotoK,NakamuraT.Hepatocytegrowthfactor:renotropicroleandpotentialtherapeuticsforrenaldiseases[J].KidneyInt,2001,59(6):2023-2038
[8]TenDijkeP,GoumansMJ,ItohF,ItohS.RegulationofcellproliferationbySmadproteins[J].JCellPhysiol,2002,191(1):1-16
[9]GohdaE.Functionandregulationofproductionofhepatocytegrowthfactor[J].NipponYakurigakuZasshi,2002,119(5):287-294
[10]LiuY.Hepatocytegrowthfactorinkidneyfibrosis:therapeuticpotentialandmechanismsofaction[J].AmJPhysiolRenalPhysiol,2004,287(1):F7-F16
[11]LiuY,RajurK,TolbertE,etal.Endogenoushepatocytegrowthfactoramelioratechronicrenalinjurybyactivatingmatrixdegradationpathways[J].KidneyInt,2000,58(5):2028-2043
[12]MizunoS,NakamuraT.SuppressionsofchronicglomerularinjuriesandTGF-β1productionbyHGFinattenuationofmurinediabeticnephropathy[J].AmJPhysiolRenalPhysiol,2004,286(1):F134-F143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双域映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而动物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动物与人之间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根据双域映射理论,以动物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惯、自然习性、与人类的密切度等因素为参照,将其投射到人类世界,构成动物与人的相似喻或相关性转喻关系,从而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这种动物喻人的认知深刻地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载体中,特别是凝结人类智慧的成语中。本文依据汉文版《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和维文版《维吾尔语成语详解词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两部词典,选取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对其进行分析。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 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 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 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 ――
负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 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 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 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 ???? ?????? ????? ?????????(老牛喜欢刀子)? ???? ???????? ?????????(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 ?????? ????? ????????(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 ??????? ??? ?????? ??? ??????? ??? ??????(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 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 ???? ?????? ????????(像掉进水里的猫)? ????????? ????? ?????????(猫挠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 ??????? ?????? ???????? ?????(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 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 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 ??? ???????? ???????? ?????(马走千里,终回槽头)? ?????? ????????? ??? ???????(相互忍让)? ????? ?????? ????? ??? ?????? ?????(和气生财)? ??? ??????? ????? ??????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 ???? ???????? ??? ????????(不招谁惹谁)? ???? ????? ??????? ??????? ?????? ?????? ????????(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 ????? ?????? ?????? ??????(笨鸭子,笨鸟先飞)? ????? ??? ???? ???? ????? ???(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 ??? ??? ???????? ????????(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 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 ??? ??????? ???????? ????? ????????? ????????(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 ??? ??????? ???????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 ??? ????? ???? ?????????? ????? ????? ???(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 ????? ?????????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 ???????? ????????????(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 ?????? ????? ????????(晕头转向,昏头昏脑)? ????? ?????? ??????? ??????(把羊托付给狼)? ?????? ????? ?????????? ????????(才脱狼穴,又入虎口)? ?????? ???????? ??????(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 ??????? ???? ????? ??????(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 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 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犊)? ????? ??????? ????? ????(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 ???????? ?????? ????? ????????(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 ?????? ???? ????(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 ??? ????????? ????????(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 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 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 ???????? ?????? ????? ????????(女子品性纯洁)? ??????????? ???(机灵,警觉)? ???????? ?????????? ?????????(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 ??? ??????? ????????(馋猫似的)? ???? ?????? ??????(贪小便宜,小气)? ???? ?????(胆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1)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的成语,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义。或由动物的外形、行为方式隐喻人的外貌、行为、心理,或由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这是因为动物亦是生命的载体,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发现动物与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会用动物的外形、动作方式、习性特征等来喻指人类本身。这种认知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性认知规律。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2.从隐喻转喻的内容来看,因两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不同,动物喻人成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物喻人成语在喻体选择上存在不对应的现象。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喻人胆小怕事的性格,会用“鼠”作喻体,如成语“胆小如鼠”;而维吾尔语则会选择“鸡”作喻体,如成语“???? ?????”(胆小如鼠)。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关注度。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 ????? ??? ??????? ???? ????? ????? ??????(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这两项研究成果让学术界颇有点激动。一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有没有文化”的争论从此可以结束了。
此前几十年,科学家们对“动物文化”是否存在争论不休,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纠结于怎么定义文化。目前多数人同意,文化更应该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指群体中新行为的社会化传播——意思是靠观察和模仿学会,不靠遗传。
动物有很多行为精妙得让人惊叹,包括造出精致的安乐窝、跳着舞向异性献殷勤等等。但这些能力大多不是文化的表现,而是固化在基因里的本能,不需要观察和学习。因此研究动物文化时,要剔除动物行为中的遗传及环境因素。
猴子也会赶流行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安德鲁·怀滕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在南非对野生绿猴进行试验,给每群猴子两盘玉米粒,一盘染成粉红色,另一盘染成蓝色。每群猴子得到的玉米都有一盘用苦味的芦荟汁浸泡过,其中一群的粉红色玉米是苦的,另一群的蓝色玉米是苦的。猴子们很快都学会了回避苦味的那一盘。
等到有27只小猴出生并且长大到能吃固体食物,研究人员做了改变:仍然是不同颜色的两盘玉米,但味道都正常。接下来两个月里,成年猴子和小猴都对本群体原来爱吃的那种颜色表现出强烈偏好,虽然现在两盘玉米吃起来都一样。实际上,有26只小猴只吃自己母亲所吃的那一种,完全无视另一盘玉米。
另外,试验期间有10只成年雄猴从一个群体搬家到另一个群体,他们纷纷放弃旧习惯,其中有7只第一次进食就接受了新群体的“传统”,显然是受到其他猴子的影响。当比自己地位高的猴子在场时,新移民迅速融入当地文化的趋向尤其明显。唯一没有这么做的,是一只刚进入新群体就成为猴王的猴子,它根本不在乎其他猴子喜欢吃什么。
另一项新研究也由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科研小组完成。该小组研究了座头鲸的一种捕食方式:在水里向鱼群吹出一串串气泡,使受惊吓的鱼聚集到一起,然后游过去吃掉它们。1980年,一条座头鲸发明了一个新技巧:吹泡泡之前先用大尾巴拍打水面。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湾保护区内,人们长期观察座头鲸的行为,获得七万多条观察记录。科研小组在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在二十七年里,用尾鳍拍打水面的技巧扩散到了当地37%的鲸当中。采用新技巧的座头鲸,绝大多数看起来是从其他鲸那里学到的。
观察、学习、改变
猴子、黑猩猩等灵长动物一直是科学家寻找动物文化现象的主要目标,不过在野外观察它们比较困难,导致资料很难做到全面,给剔除无关因素增加了难度。怀滕等人的绿猴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其观察对象是野生动物,同时试验条件受到很好的控制,使不同行为的对比显得清楚而有意义。
非灵长动物也有很多“疑似”文化现象,例如不同群体的鲸有不同的歌声,难以用遗传和生态环境来解释,可能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詈语,俗称骂人话。长期以来,囿于传统观念,詈语一直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垃圾”。不过詈语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且因它是非理性的心理冲动的产物,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情和心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论对语言学,还是对社会学和文化学都有着比较积极的意义。
对詈语的研究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关于詈语的分类,很多研究者从内容、目的和性质三个方面划分,以内容分类为主。对于詈语的内容,张廷兴、尹群、刘福根、胡士云、周荣、江结宝、孙顺霖、郭沈青、刘雅茹、姜明秀等研究者都尝试进行了分类。从数量上看,有分成四类的,如郭沈青的灾祸诅咒、异类贬损、伦理道德和性詈语,姜明秀的不敬类、不吉类、不雅类和不洁类;有五类的,如胡士云的与性有关,与死亡、疾病等灾祸有关,与种族集团有关,与辈分孝悌有关,与性格、品质、能力有关;有六类的,如孙顺霖的与人相关的、动物类、植物类、灾异和神怪类、工具器物类、时间地域类;有八类的,如周荣的与禽兽及其行为有关、与鬼神妖精有关、与什物有关、与种族有关、性语、排泄物、死亡、职业身份歧视;有十一类的,如刘福根的与相貌、生理缺陷有关,斥人低能,斥人品德恶劣、行为,与年龄、性别有关,与地位身份、职业有关,咒死类,与鬼神等有关,与种、族意识有关,以“东西、货色”等骂人,以动物之名骂人,与人体器官、排泄物、性有关。
从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分类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们之间显然既有较多的交叉的地方,又有较小的相异之处。这种交叉不但体现在不同研究者之间,在同一研究者身上也存在。如刘福根分类最详尽,其第四类中对年幼者的骂詈如“狗崽子”与第十类以动物之名骂人有所交叉。这种交叉既与研究对象本身有关,又与研究者大致相似的研究方法、认知传统相连。至于相异之处,较明显的是孙顺霖《中国人的骂》明确列出植物类、工具器物类和时间地域类,这无疑是对詈语内容分类研究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尽管汉语詈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细究起来,突出表现为动物类詈语、死亡类詈言、尊卑类詈语、性詈语四类詈语。本文对这四类典型詈语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一、动物类詈语
骂人为禽兽是汉语詈语分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该类詈语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在分析詈语全部类型时囊括动物类詈语,也有一些专题研究,如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段佳音《析动物类詈语的文化心理成因》、张艳艳《汉语动物詈语研究》。其中关英伟对动物类詈语的划分较全面,包括动物本身;动物体貌,如“猪头”;动物后代,如“龟儿子”;与这些动物搭档的其他动物,如“猪狗”;与动物行为、习性相关的,如“狗吃屎”。后来姜明秀既将关氏第四类的“搭档”一词改为“某些特征相似”,又补充了动物动作类,如“滚”。
对动物类詈语的研究特别全面,既有社会语言学上的探讨,又有专门的语法研究。前者如李群认为蕴藏在动物类詈语中的是贬物观念;李朵透过动物类詈语看到了人优物劣的传统价值观;关英伟认为动物类詈语来自社会对禽兽行为的禁忌,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一种反映;周荣认为这些动物类詈语无不体现出“人为动物之尤”的优越感;郭沈青认为强调人性和蔑视异类是动物类詈语产生的深层社会心理根源。后者如张艳艳的《汉语动物詈语的语法研究》专门从语法层面对动物类詈语进行初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刘福根和段佳音从历时角度对动物类詈语进行了研究。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提出:“以禽兽骂人,最初只是个别的比喻性用法。”“这种比喻着眼于被骂者的行为或品格与某种动物劣性的相似之处。”他认为动物类詈语主要在于之辨,体现了人性论思想。段佳音《析动物类詈语的文化心理成因》认为动物类詈语自先秦开始出现以后一直是詈语的主体,并总结了各种类型的动物类詈语,归纳了该类詈语的几种主要构成方式和产生的内在文化根源。
二、死亡类詈语
死亡是人类感到恐惧的事情,死亡类詈语成了汉语詈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死亡类詈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死亡的时间,主要诅咒对方早一点死去,如“短命鬼”;其次是死亡的方式,主要诅咒对方死于非命,如“吃枪子”、“挺了尸”;最后是死后的命运,主要诅咒对方死后不得安宁,如“五鬼分尸”。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即采用这种分法。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又补充了两类:死亡本身,如“挺了尸”、“上西天”;和死亡有关的葬礼,如“停尸”、“报丧”。死亡本身这一类较复杂,与上述三类略有重合,如“挺了尸”可以归为死亡方式,“上西天”可以归为死后的命运。以上皆是在研究各种詈语时涉及死亡类詈语,而米敏《“死亡”类詈语》则以单篇形式专门探讨此类詈语,详细阐述“鬼”类詈语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死亡类詈语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尹群认为“中国人讲究体面地去死,‘寿终正寝’乃人生最好结局。那么,与此相反的任何死亡便都可转化为詈语”。米敏认为死亡类詈语是人类詈骂词中最为恶毒的,“它直接指向人类心灵的最薄弱处,既发泄了咒骂人愤怒的情绪,又给了被咒骂人以沉重的打击”。姜明秀认为正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对死亡高度禁忌,詈骂者才以此为内容大作文章。
三、尊卑类詈语
曾长期处于封建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其等级观念非常严格,主要包括长尊幼卑、男尊女卑、官尊民卑、富尊贫卑。这种等级观念也体现在詈语中。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把上述四尊分为两类,一类为官本位和等级制度,包括长尊、官尊、富尊;一类为性别差异,所言即是男尊。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将此类詈语分归入职业身份歧视类,清晰明了地归纳了尊卑类詈语的种类,即长尊幼卑类,如“小子”、“小崽子”;官尊民卑类,如“苍头”、“叫花子”;富尊穷卑类,如“穷鬼”、“穷光蛋”;男尊女卑类,如“”、“臭娘们儿”。在官尊民卑类下又按照身份分了八小类,包括以奴隶之称骂人,骂人为乞丐,骂人为匹夫、村夫,商人之称骂人,读书人的贬称,士兵的贬称,以妓之称骂人,戏子等。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注意到汉语中有关女性卑贱的詈语集中体现为三类:一是将女性“物化”,包括“动物化”和“货物化”;二是对强干的女性十分反感,动辄以“妒”“悍”称之;三是丈夫背称妻子时虽美其名曰“谦称”,但有不少实际上是詈语。
从尊卑类詈语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对其范围界定差异较小,均认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如尹群认为尊卑类詈语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等级观念,是维护官本位和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周荣认为尊卑类詈语的语义深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又反过来把这一观念予以显示。
四、性詈语
性詈语,指与性有关的詈语。性在日常生活中较为隐秘,对其忌讳也很多。骂人者不顾避讳,对被骂者进行言语上的攻击,从而发泄自己的情绪。大部分性詈语指向女性。刘澍声《说骂――“骂”语言文化现象研究综述》提到中国的骂,绝大部分以“性”为主题,为立论基础为归结点。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认为性詈语是最龌龊的詈语。江志全、范蕊《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认为人们破口而出的詈语常与性有关,性詈语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指出性詈语主要包括五类:与性器官有关的,如“”、“”;与有关的,如“日”、“操”;与性心理有关的,如“”、“破鞋”;与性职业有关的,如“妓”、“”;涉性的词,尤其是与身体有关的,如“放屁”、“屁话”。应该说除第五类涉性的词归入性詈语稍显牵强外,其他四类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性詈语研究中提及的所有类别。
可以说性詈语的广泛使用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积淀有关,性詈语的研究者们就此展开了深入的阐释。刘澍声提出性詈语既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生殖崇拜有关,又与其对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愈后愈烈的贞节观念的变本加历的强调有关;周荣认为涉性骂语是性心理压抑之后的一种变相发泄;郭沈青认为个体本能发泄是性詈语产生的源动力,性詈语是本能发泄冲破语言规范的一种表现;江志全、范蕊把性词汇突破了社会禁忌作为其成为詈语的首要原因。
五、小结
除了上述四大类外,詈语内容分类需提及的主要还有八小类:(一)生理缺陷类,如“独眼龙”、“瘸巴熊”;(二)能力类,如“蠢才”、“笨蛋”、“窝囊废”;(三)排泄类,如“屁话”、“狗屎”;(四)品质类,如“流氓”、“痞子”;(五)性格类,如“火药桶”、“磨子压不出个屁”;(六)鬼神类,如“丧门神”、“扫帚星”;(七)种族类,如“杂种”、“”;(八)什物类,如“蠢物”、“人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詈语内容分类研究方面收获颇丰,不过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说詈语内容的分类有些混乱,对所分各类詈语的研究十分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类上。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詈语内容本身的争议有关,比如胡剑波认为有些詈语易与民族侮辱语、贬称、蔑称、赌咒等混淆;仇伟、张法科认为诅咒语与咒骂语是需要区分的;还有的学者提出要区分言语上的詈语和语言上的詈语,但是在区分时界限不明。客观来说,詈语研究本身不过才二十年左右的时间,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自然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廷兴.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民俗研究,1994(3).
[2]胡剑波.我国詈语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3]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北京语言大学,2000.
[4]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
[5]刘福根.古代汉语詈语小史[D].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7.
[6]胡士云.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7]谭芳芳.近二十年来汉语詈词詈语研究综述[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9(3).
[8]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
[9]孙顺霖.中国人的骂[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
[10]陈伟武.骂詈行为和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2(4).
[11]姜明秀.汉语骂詈语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2006.
[12]刘澍声.说骂――“骂”语言文化现象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13]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J].汉语学习,1996(2).
[14]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2).
[15]江志全,范蕊.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16]孟建安,柳金殿.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