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邪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9:07: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反邪教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反邪教论文

篇1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篇2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2、本论文是在xx大学xx学院xx系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x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xx知识和xx经验,在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严格要求,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为我答疑解惑,鼓励我大胆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精神。在此,我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从开始选题到顺利论文完成,有不知多少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数的帮助。感谢xx大学xx学院xx系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感谢xx系全体老师给予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各个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小组长的认真负责,感谢合作组员的热心协助。同时也要感谢xx系xx级xx班全体同学,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一个一个克服困难、解明疑惑,直至本文顺利完成,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3、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在这四年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技术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湖南商学院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感谢湖南商学院信息学院的所有专业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满载而归,感谢大学四年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同学。在制作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曾经向老师们和同学们请教过不少的问题,老师们的热情解答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设计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4、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5、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6、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M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7、踉踉跄跄地忙碌了两个月,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也终将告一段落。点击运行,也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虚荣的成就感在没人的时候也总会冒上心头。但由于能力和时间的关系,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功能不全、外观粗糙、底层代码的不合理……数不胜数。可是,我又会有点自恋式地安慰自己:做一件事情,不必过于在乎最终的结果,可贵的是过程中的收获。以此语言来安抚我尚没平复的心。

毕业设计,也许是我大学生涯交上的最后一个作业了。想籍次机会感谢四年以来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你们的友谊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毕业指导老师###老师,虽然我们是在开始毕设时才认识,但她却能以一位长辈的风范来容谅我的无知和冲动,给我不厌其烦的指导。在此,特向她道声谢谢。

大学生活即将匆匆忙忙地过去,但我却能无悔地说:“我曾经来过。”大学四年,但它给我的影响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这四年以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将是我以后生活回味的一部分,是我为人处事的指南针。就要离开学校,走上工作的岗位了,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蓦然回首)

篇3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语文教育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范文”,敬请关注!!

语文教育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23-06

翻译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语言情境文化都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与译者的言语交际活动紧密相连,原语与目的语的语言因素 情境因素 文化因素都必须通过译者来理解建构.Peter Newmark(1982:113)指出语境是所有翻译中都是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以及任何基本词义。美国人类学家和翻译家Show(1987)在其翻译的文化因素(1987)首先倡导”翻译语境”.何自然(1997)认为原文作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等同译者的认知,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的认知.原文读者的认知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等效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翻译涉及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一个静动态多元立体的关系。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由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而获得填充,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翻译中却变得非常难办和刺手。因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原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不经译者适当补偿,留给译文读者的便往往是意义真空或语义疑团;而补偿过量又会损害原文的含蓄性和简洁美。为了使缺省补偿尽可能地不影响原文的语用目的和修辞效果,有必要先弄清文化缺省的交际目的与价值,然后讨论其翻译技巧与策略。

1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这样才可以省去一些双方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 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表明,知识在人的记忆中是以一个个块(chunks)的方式贮存起来的,这种块状结构就是图式(schema),即某种概念在长期记忆中的贮存形式。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输入了某种概念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也就是该空位被填上了一个填充项(filler)。当这些空位都被填满时,大脑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例如,当我们收到“饭店”这一信息时,我们的记忆模块上的“饭店图式”中就会自上而下(top down)地搜索到“餐桌”、“餐椅”等空位填充项;而当我们输入某一填充项 “餐桌”时,记忆搜索功能也能自下而上(bottom up)地搜索到其他空位甚至整个图式,即“饭店图式”(Brown Yule, 1983)。

文化背景产生的模式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语境的餐厅与东方文化语境的餐厅或许是不一样的,方桌还是圆桌?不用筷子文化背景的人的很难想象得出有这类物品。刀叉或筷子勺子或不同的菜系会以不同的图式不同的制式呈现给不同文化语境的人的脑海里。

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都有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的知识。因此在交际中,他们一般都不会将有关图式的所有信息全部输出,而往往只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择重点或典型而用。对于那些交际双方不言自明的内容,则往往省略。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situational default)。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做“语境缺省”(contextual default),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都属于情境缺省。语境缺省的内容可以在语篇内搜索,但文化缺省的内容则往往在篇内找不到答案。因为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cultural specific)交际现象。因此,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就无法把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semantic coherence)和情境连贯(situational coherence)。比如下面一段来自生活的对话:

A:你们家今年炸圆子吗?

B:炸!不炸就没气氛了。

这段对话是春节前夕发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几乎家家过年都要炸圆子。这一文化习俗对当地交际双方来说不言自明:当B听到A的话时,他的认知系统就会激活理解对方话语所需的空位:“过年”、“家家户户都炸圆子”等等。于是,B以与A共有的背景知识为中介,实现了与A所期待的交际目的,A与B的话语意义也因此而形成了连贯。但如果A对外国游客说这样的话,由于A的语用前提不能为对方所认同,A便无法获得连贯际,这一话题的交际也就无法连贯地进行下去。

A:上海天气如何?

B:正值梅雨季节.

没有经历上海生活的人看了或许不太明白梅雨季节的真正涵义.作为作者如果作品可能销售到异地文化的市场,就需要考虑自己所写的是否会有文化的空白或歧义,对同文化没有空白的的东西,对另一个文化语境中译者读者或许没有对应或空白,应该如何处理就是一门学问。

例: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了。

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 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man quickened his pace.

作者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际活动,他的交际对象就是读者。作者写作时一般都会了解自己意向读者(intended reader)知识结构,尤其对其文化经验,都有较准确的判断。因此,对于一些作者认为与读者共有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他的意向读者则会在交际(阅读)中根据语篇中某些信号的提示(cue),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有关图式。这样,语篇内外的连贯一旦建立,语篇内各元素之间原本模糊的关系也就符合认知逻辑的连贯关系所取代,语篇也就获得了连贯性的理解(coherent comprehension)。

如;我们将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紧紧依靠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努力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岸同胞。

译文:We will uphold the principles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ong Kong people governing Hong Kong" and "Macao people governing Macao" with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We will work together with our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 to maintain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tw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e wi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nd firmly grasp the theme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cross-Strait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bring continuous well-being to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需要对历史,中国国情有所了解才能深刻领会。

文化缺省与语义省略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连贯功能。二者的差别在于省略式衔接中的被省略部分在语篇内,这些空位的填充项都可以在语篇内查到,接受者一般仅凭阅读过程中的短期记忆即可迅速建立起连贯。而文化缺省所省略的内容则通常不在语篇内,也不在语篇外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situation)中,而是通过接受者长期记忆或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中的具体的文化图式原型来建立连贯关系的。接受者对某一文化现象了解的充分,他记忆中的图式原型就越完整,其空位填充能力也就越强。例如,

As a clergyman, moreover, I feel it my duty to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blessing of peace in all families within the reach of my influence; ……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 branch.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文中的“olive branch(橄榄枝)”究竟何意?在硕士生和本科生两个群体中作了个小调查:其中硕士生答对人数为8人,正确率为71%;而本科生答对人数为6人,正确率为36%。问卷中的三个选项分别是“出于礼貌”、“用于致歉”和“祈求和平”,最佳选择应是“祈求和平”。调查对象中,有的以为说话人要送橄榄枝,有的以为此举意在表示道歉,有的则根本不知道。这一调查表明,本科生读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很有限;而大多数硕士生则知道,在“橄榄枝”西方文化中象征“和平”。这表明橄榄枝这一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基本被中国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所接受。于是,他们在碰到这一词语时,贮存在长期记忆中有关“橄榄枝”的知识就会恢复,记忆模块中的信息加工机制(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便自动搜索到其填充项“和平”;再经过语境加工,最后获得语境意义。从修辞角度来看,“橄榄枝”是喻体(vehicle),本体(tenor)是“和平”,表达时喻体出现,本体缺省。在语篇理解中,喻体本身作为一种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的信号会激活有关“橄榄枝”的图式,从而完成语义连贯的过程。

2文化缺省的翻译解读

在关于文化缺省的编码过程中,作者的写作意向或许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省略了一些的意向读者,或许本不包含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异类语言文化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中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读起来则很难理解。比如道家核心“道”翻译为“the way”很难反映哲学与文化底蕴。当汉语文化特有的事物在英文化空缺有时候翻译者可以采用音译法把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移植。如 阴阳the Ying-yang、气功Qigong、功夫Gongfu、乌龙茶oolong等。但是,在跨语言交际中,就常常会存在输入了信号,激活不了应有的空位及其图式,或者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相关图式的现象,如爱斯基摩人对雪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一个来自四季如春很难下雪的人就很难激发各种雪的图式。

惯例不是道德,自作正经不是宗教,攻击前者并不是突袭后者。从法利赛人脸上扯下假面,不是对荆棘冠举起不敬的手。(岳麓版《简·爱》:)

上文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只能猜测到:法利赛人可能与道德有关,而荆棘冠则与宗教有关。至于他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关系,则浑然不知。而对于熟读《圣经》的西方读者则一目了然:法利赛人(Pharisee)为古犹太教中的一个墨守传统宗教仪式教派,《圣经》中称其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至于荆棘冠(Crown of Thorns),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士兵们为了戏弄他,把一个荆棘编的冠冕戴在他的头上。不具备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中国读者就会感到难以理解。

文化缺省现象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双方克服文化差距(cultural gap)。因此,对于那些译文读者面对的文化缺省,译者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另一方面讲,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其交际对象是目标文化的读者。要达到交际目的,他一方面要洞悉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还要对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定义自己与读者的共有知识和语用前提。然后选择表达策略时,还要考虑原文文化缺省中所蕴涵的艺术原由动机和美学价值,以期在表达时恰如其分地传达原著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同时也对原文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有语言的功底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读者的需求,预知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其在阅读中所产生的文化缺失,从而产生较佳的原文创作文本。

3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

从语篇的角度看,语篇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语篇连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因此,任何一个结点上出现意义真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与该结点有关的连贯中断。从而无法将两个表达方式之间以及它们同上下文中其他语义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连贯起来。如果译者将这两个表达方式的语义缺省给读者一个交代,从而将两者相联系。那么,读者就在阅读过程中建会很容易地立起连贯,才有可能对语篇幅作进一步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建立完整的意义连接。 然而,将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译给译文读者却很难:忠于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译文读者可能看不懂;译得详尽,又可能会损害原文的审美价值。另外,文学作品的一个诱人之处就在于读者能动的参与。如果作者一切都给了读者,读者丧失了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没有悬念,阅读起来也就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高明的作者会在作品中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和机会,Iser 称之为“空白(gaps)”。读者正是在填补这一个个“空白”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审美历程,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Iser,1974)。“文化缺省”就是这“空白”的一种主要类型。德国著名语言哲学家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1923)一文中指出,艺术作品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并不是在于它传达了什么信息,表达了什么内容,而是在于它是如何表达的。这就需要译者对文化缺省内容做出恰当的补偿。从而在表达形式与功能上具有美学和艺术效应。 翻译界对于文化缺省与语篇连贯的关系没有在理论上作系统的探讨,但在实践中都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已形成了必须在效果及使用频率上呈等级排列的处理方法: (1)文外补偿external compensation:即文内直译,然后把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放在注释(annotation)中。此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地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出发文化的知识;读者可通过注释建立语篇连贯。这是解决文化缺省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时。缺点是读者在正文阅读中不得不中断阅读去查找注释,阅读的兴奋惯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Falstaff: 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W.ShakespeareHenry,IV)

译文:福斯坦夫:我是像约伯一样的穷人,大人,可是没有像他那么好的耐心。

(2)文内补偿internal compensation:即文内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不借助注释。此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连贯,阅读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隐性的含蓄就成了显性的直白,甚至拖沓冗长。此外,译文这种透明式的处理方式也会削弱原文含蓄的审美效果。

例子: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红楼梦》

译文: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

(3)归化(domestication):即用蕴涵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涵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

此种译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标文化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来取代陌生而费解的出发语表达方式。比如“Milky Way”和“银河”的互译:中国人看到“银河”的字样时,联想到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等等。而西方人在看到“Milky Way‘时,文化图式中会出现”赫拉的乳汗“、”奶酪“,”通往宙斯宫殿的乳白色的道路”等等。因此,如果用不同文化图式的表达取代原作者的文化图式时,就必然会导致文化误读。这类文化色彩较明显的现象还是用文外补偿的方式较好。

例: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例: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即忠诚又正直。

eg, Were if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

译文:我们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只要无需政府管理的言论自由,如果让我决定,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eg,团结一致,共赴时艰 Unity in Adversity

悉尼奥运.”钱”途无量 Sydney Moneympic games

(4)删除(omitting):即删去含有影响语篇连贯的文化缺省。

此种译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但由于这种译法删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义真空的内容,从而使译文的语篇处于较好的连贯状态之中,因此具有一定的蒙骗性。但删除异国文化风情内容,读者就失去了了解异国文化风情的机会。所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删除自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

(5)硬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按字面照译原文。对于影响阅读中连贯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

这种译法,由于既不能帮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也不能帮助读者解决由此而引起的意义真空,以至无法建立起理解语义所必需的语篇连贯和意义分享,因此,有百弊而无一利。

众所周知,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通过这种沟通交流使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而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源语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方便,这就减少或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事实,实际是对译文读者的不负责和蒙骗。

成功的语言或言语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际双方对对方世界知识和经验的预设和认同。翻译是一种双重的交际活动。一方面,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译者本人要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充分理解作者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和文本的风格。另一方面,译者又要充当作者,对译文读者的先有知识和经验要做出准确预设,译文过程其实是译者的重新编码组织写作的过程,需要反复推敲斟酌,注重的不仅仅是翻译的过程也注重作品译著的结果。译者是两种文化的沟通者与移植者.不论是经典优美的偏向抒发个人情感的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是逻辑思维严密、突出客观性的科技文体.或具有丰富商贸信息的广告商标等应用文,亦或严肃精辟而深刻睿智的新闻报道,社论评论等,作者或翻译人员不仅仅充要对原文读者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尽力尽职.文化缺省这一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之间建立在有形语境基础之上的默契,是否会成为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译者之间、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障碍,就都要看译者是否具有上述这几方面的静动态循环多向的的沟通交流能力了。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仅仅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熟悉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Brown G. Yule, 1983.“Discourse Analysis” from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et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Iser, W. 1974,“The Reading Proces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from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376391. New York & London: Longman.

3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戴炜栋.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8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莫爱屏.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