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9: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银行利率市场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2品牌影响力和信誉国有银行在中国广大居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中小银行不可撼动的.虽然国有银行已经经过改制成为股份制银行,但在中老年居民的意识里,国有银行还是有国家隐形信誉做担保.五大国有银行存款总量之所以会高于中小银行,一方面原因是国有银行成立时间长,网点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国有银行金融实力的高度信任.而大部分中小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品牌影响力较之国有银行弱,甚至有些居民宁愿放弃稍高的存款利息而把钱存到国有银行.因此无论从品牌影响力还是信誉担保上,中小银行较国有银行都有很大的差距.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
2.1利差收窄,利润空间缩小利率市场化将从存贷两方面对商业银行形成影响.其一,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存款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利率管制时期,银监会明文禁止变相提高存款利率,银行只能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自身营销能力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拉拢客户,保持存款增量.而一旦存款利率上限放开,银行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那么价格竞争必将是竞争的主要手段,甚至出现“揽储大战”.大型商业银行依靠历史的积累,在存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声誉,受利率市场化冲击较小.而中小银行存款压力较大,为摆脱存款劣势往往提高存款利率以抢占市场份额.2014年11月22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上升到1.2倍.政策后,80%的中小银行迅速做出反应,纷纷将各期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实行同业间最高利率.其二,利率市场化后,企业议价能力提高,必然会加剧银行间的竞争.中小银行为了争夺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明朗的优质企业而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是必然选择.综上,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以及贷款利率的降低势必缩小存贷款利差,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利息收入在中小银行营业收入占比高于五大国有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2.2使中小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指的是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管制时期,利率风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的主要精力是防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然而全球性的放松管制使利率水平频繁波动,利率风险迅速突出起来,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状态下,利率变动的范围和幅度较小,对利率风险管理较容易,各大商业银行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存贷业务,对利率风险管理关注不多.但在利率市场化后,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陡然增多,利率变动频繁且变动的方向和幅度更加难以预测.这加剧了利率风险,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影响.表4描述了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利率的波动性.可以看出,除了日本、法国外,其他国家的利率波动幅度都是很大的,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甚至达到三位数,极高的利率波动显然增加了利率风险.大型商业银行成立时间长,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地抗击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在2003年就建立了利率风险模板,定期开展全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分析以保持存贷款利差基本稳定.此外还在加快建设定价信息系统和利率风险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而大部分中小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专业的人才做支撑,再加上保护工具缺失,抗风险资本不强,大部分中小银行没有能力对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进行利率风险管理,这势必会增加中小银行相当的经营风险以及不利于中小银行的稳健经营.
2.3中小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因此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取消利率管制必然会有一个攀升的过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美国在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较大,1978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以后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面对较高的贷款利率,那些绩效较好.经营稳定的企业往往舍弃银行贷款渠道转而选择其他的融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风险较高的项目、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即低风险项目被高风险项目所驱逐.高风险贷款客户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可得性,很少考虑资金成本,更不去考虑贷款是否能够按期归还.同时高贷款利率又会刺激借款人为了获得高收益铤而走险,去追逐高风险项目,从而违约贷款上升,不良率增加.从图2可以看出,2013年7月份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有所提高,进入2014年后,中小银行不良率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大型银行.究其原因,除了最近这两年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实体经济不景气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后,中小银行为了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润下降问题,采取“以量补价”的方式扩大信贷规模,为了抢占客户,银行经理常常降低借款企业的门槛,以更大的风险将贷款贷出,未能对借款企业偿债能力进行严格评估,致使银行信用风险增加,不良率提高.
3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分析
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将面临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影响,区别在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小银行受困于网点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等原因,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远大于大型银行.因此中小银行应高度重视,未雨绸缪,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利率市场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拓展中间业务,实现利润多元化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来看,存贷款利差的缩窄是必然的趋势,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是利率管制政策下利差收入的畸形膨胀,挤压了中间业务发展空间.而中间业务如收费、咨询顾问等可游离于大资金量运作之外,使银行由单纯的息差收入发展到可依靠提供金融服务收取佣金收入,提高了银行经营灵活性,同时也分散了息差收入过高而产生的风险.因此中小银行应转变现有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让中间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3.2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近年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先后设立了管理利率风险的专职机构.而中小银行基于自身条件的落后,对利率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定位风险管理策略,成立利率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该机构除了负责制定利率的管理办法和监测的流程外,还要能够评估银行所能承受的利率风险损失,对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质量以及效果进行跟踪监测,达到对市场利率快速反应、准确预测的目的.
3.3变革客户结构,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决定权.中小银行可以用贷款低利率来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抢夺大客户,但往往得不偿失,争取到客户的同时受益很少,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的现象.与其如此,不如把市场定位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简单,但对服务效率要求较高.而中小银行实行总支行体制,决策链条短,信息反映速度快,刚好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此外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商业银行获取信息困难,需要花费时间去调查,使得银行服务成本提升.而中小银行作为土生土长的银行,对当地的经济环境甚至企业主的个人信息都比较了解,可以解决信贷业务的传统难题———信息不对称,能够有效减少和化解信用风险.综上,中小银行应有效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和地缘优势与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差异化竞争,抢占中小企业市场,将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服务对象,形成稳定的业务关系.
在贷款利率管制下,利息收人增长主要依赖规模扩张;放松管制后,客户选择更为重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是大银行在竞争利率环境下的重要客户群体。香港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汇丰银行持续壮大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商业务,2013年工商业务净利息收入占全部净利息收入的比重达到28%,较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的2002年提升11个百分点。年报数据显示,2012年四大行在降息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的环境下,贷款平均收益反而均有所提升,这也是得益于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提高。
(二)净利息收入地位不断下降。
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大银行通过深入挖掘客户金融需求,提升综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弱化收入和利润对利率的敏感性。香港2001年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净服务费收入的比重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至2013年,恒生银行净服务费与净利息比由O.18升至0.32,最高时达到0.47;汇丰银行升幅更大,由0.29升至0.50,最高时达到0.57,而2013年四大行的平均值为0.25,中间业务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三)存贷净息差保持相对稳定。
通常认为,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将导致息差收窄,但从经验看,大银行可以保持稳定。2001年香港完成利率市场化,次年恒生银行净息差却上升14个基点,近10年净息差也是在特定区间内波动,并且波动性远小于市场波动。汇丰银行和恒生银行的年波动性(标准差除以均值)分别为0.10和0.12,而同时期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出利率的年波动性要大得多,可达1.11。从统计上看,这是因为生息资产平均收益与付息负债平均成本高度相关(汇丰、恒生的相关系数均为0.99),有效缓冲和抵销了市场波动。更深入地看,是银行积极应对的结果,如优化存贷款定价、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中小企业等。内地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已由2010年前的0.69升至0.8l。
二、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管理重心更趋向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业务占比提升导致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信贷管理重心也面临调整。一是建立防火墙,优化管理体制。在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容易集中暴露风险,为避免业务线之间的风险传染,可将其划归专门的子公司或事业部经营。如汇丰银行在向亚太其他地区扩张的同时,其旗下的恒生银行事实上已成为汇丰服务香港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二是选好客户,有效分散风险。中小企业客户增加并不等于风险分散。如钢贸贷款“市场+担保公司+商户”的模式将借款人“捆绑”在一起,风险传染很快。因此,只有均衡拓展若干领域的中小企业,才能有效分散风险。三是配足力量,消除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业务更加依赖“软信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如工行每亿元贷款对应员工人数约4.5人,而以小微企业业务为主的泰隆银行则多达15人;以小额贷款为主的格莱珉银行更是高达360人(折合人民币)。
(二)业务发展更突出价值创造。
利率市场化下大银行将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一是风险管控“精耕细作、精打细算”。银行风险排序更多考虑综合回报,风险管控不仅是在“做与不做”之间划底线,还须针对各类客户潜心研究“怎么做”的信贷模式和策略。二是定价模型更加全面精确。在贷款期限、还款付息方式、违约概率、综合回报、成本水平、损失比率、经营目标、市场供求等更多因素上体观差异化。三是组合管理助力风险收益平衡。研究表明,金融机构资产回报差异有91%源于资产配置,仅不足9%可由市场时机和个案选择来解释。资产配置即属于组合管理的范畴,同时,组合管理可以提高银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管控更注重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贷款利率波动加大,需要更加关注利率波动对净息差的不利影响。同时,为维持净息差,经营机构存在缩短负债期限,拉长资产期限的动机,因此,商业银行必将加强资产与负债在期限、金额和性质上的匹配,确保流动性充足。
三、利率市场化下信贷管理调整与创新
(一)调整信贷经营策略。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信贷产品的价格和服务同质性较强,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以提高市场份额为导向的经营策略,力求通过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的增长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和地位将逐步下降,尤其是部分传统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可能会明显下降。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收益导向原则。一方面,要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及贷款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为重点,加快营销拓展力度,同时加快保险等有手续费收入的业务发展,不断扩大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升中小客户贷款的占比,通过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信贷资产的整体利率管理水平。此外,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快表外产品的创新步伐,逐步形成有自身独特优势的品牌效应。
(二)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在贷款利率的确定上,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行业的发展和客户自身的风险,综合考虑包括利率优惠、费用分摊、提前还款和违约概率等因素,按照收益有效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尽量减少利率与风险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实践中逐步利用贷款的定价来体现自身的战略选择及客户定位等思维,如对于所处竞争较为激烈区域的分支机构,可给予较为灵活的定价权限。
(三)推进产品组合优化。
在信贷产品及价格同质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成功营销较多地依赖于服务及效率。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组合与包装,要利用自身现有的业务优势,对大客户提供诸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理财服务等超值服务,来弥补贷款价格策略方面的不足,力争以独特的优势产品和业务赢得客户及市场。同时要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不断完善信贷审批体制,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效率。
1.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将存贷款利差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效的引导银行资本动向,对市场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加,并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淘汰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帮助那些竞争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利率管制时期我国的主要将存贷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要的盈利业务,由于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极强,使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缺乏动力,而将银行的主要资源应用于银行的吸存业务,这使得吸存业务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吸存手段,市场竞争的不正当性逐渐显现,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极为病态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利率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银行的综合能力来决定吸存利率,从而使市场的存款利率公开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挑战
1.直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运作相对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长期依赖存贷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的利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活期存款总规模在2013年超过了16万亿元,而我国的活期利率仅有0.35%,我国的商业银行仅通过活期存款赚取的利差每年就高达上千亿,而在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利润规模总量也就8000亿人民左右,由此可见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学者估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是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破产,甚至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将会结束高利润的时代,甚至在四大商业银行中会有银行出现亏损。利润规模的降低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另一个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使得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大量流出,据央行统计,现阶段已经有超过5000亿的活期存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出,由此可见利润的降低以及存款的减少,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利率风险增加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格局,将存款利率的变动交由市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将会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这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执行的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其中比较主要的风险有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至今尚不确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的规避,但是我国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直接面对这些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途堪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的市场化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使得贷款资金的和金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为例,其主要赢利点就来自原于存贷款利差,其中间业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务在工商银行的总利润中仅占不到30%,这种盈利结构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工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3.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会将现有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爆发信用危机,由此可见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威胁。
4.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剧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0%以上,但是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量已经不足50%,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会面临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众多创新过程,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极大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地方商业银行结构重整从顾客角度出发,在理论管制阶段,顾客把资金放到不同银行中,不过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会把这些资金都汇集到一家银行里,产生大量的存款从而得到高利润。这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会控制所有优良的大顾客和项目,地方商业银行得到的市场份额很少,担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顾客以及中小型企业。
(二)改变观念,立足市场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应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首先,实行扁平化管理。把顾客经济制度为凭借整改业务流程,组织一个顾客小组或经理为顾客制立一系列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实行各种业务。
1.利率市场化后,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将增加,贷款比例有下降趋势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发展将会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转向便捷的非银行贷款融资。而银行业的竞争也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变化将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例会有下降趋势。
2.利率市场化将增加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做出的不利于对方的行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无法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调整利率,因此只对风险水平低的客户提供贷款,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将加剧,对优质客户的贷款盈利将下降,而且中小银行还会面临着大批优质客户的流失,必然会向更多的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借款人的平均风险将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将随之提高,会使逆向选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由于这些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贷款成本,他们将更有动机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
3.企业将更加频繁地使用期限选择权
期限选择权是指客户改变存贷款期限的权利,对贷款企业来讲,就是利率水平下降时提前偿还银行贷款,以低利率重新筹集资金的选择权。虽然,在银行贷款合同中可以约定不能提前还款的条款,但这样也限制了银行在企业风险增加的情况下提前回收贷款的操作空间。因此,在实际工作,往往会允许企业提前还款。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将增加,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这种选择权,以降低融资成本。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将增加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
由于我国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得市场的资金一直供不应求,银行只向优质客户提供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贷款的利率会出现上升,但贷款人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再加上不对称信息程度的增加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会出现低风险的安全借款人减少贷款融资,而更高比例的高风险借款人将更愿意向银行借款。因此,利率水平的上升会使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客户选择权风险凸现
由于在我国银行经营中赋于了客户期限的选择权,如果利率水平下降,借款者可能提早偿还银行贷款;如果利率水平显著上升,存款人则可以从银行取出未到期的定期存款,重新存入高利率的存款账户。这种选择权对客户来讲是期权,期权的义务人即为银行。客户的期权对银行来讲是负资产,期权的价值超高,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由于这类期权的标的为利率,利率的波动越大,期权的价值越大。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是必然的,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利率的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
3.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提高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导致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下降,同时贷款客户提前还款的选择权也增加了企业资产期限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了缓解资金短期的不平衡,可能会更多地借助于同业拆借,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规模与比重会持续的扩大,银行在总体流动性缓冲区受到较大的挤压,加大了准确预测现金流、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并给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增加。
4.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利率管制时期,政府掌握商业银行的定价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利率定价权,而且利率的定价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关键内容。但是,利率的定价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需要商业银行对上述因素做出准确的评判。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定价能力和完善的定价机制,银行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很难满足现实的需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银行的产品定价不仅要考虑现时的利率,也要考虑未来利率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剧增。
二、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利率的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商业银行必须对风险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追求收益增加的过程中控制经营风险。要建设有助于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常规性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和预警体系等,引入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各类风险增加的根本原因。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利率变化的监测、合理地预测利率变化的趋势,并不断地评价利率变化对银行经营带来的全面影响,适时地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变量选择1.银行风险(1)银行信贷风险。选择不良贷款率的超越对数函数(PL)作为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考察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风险———贷款市场上的风险行为。由于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有界,为保证模型等式左右的一致性,本文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超越对数处理,以消除其有界性。PL的计算公式。(2)银行总体风险。选择Z指数作为单个银行总体风险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单个银行的破产风险。具体来说,Z指数将盈利性指标、杠杆比率和盈利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和银行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带来较高的银行稳定性,而较高的盈余波动性则带来较低的银行稳定性,因此Z指数是银行总体风险的反向度量,即Z指数的增加意味着银行风险暴露的减少,说明银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银行竞争度(Lerner指数)勒纳指数基于非结构式的新经验产业组织(NEIO)理论来衡量银行的市场势力,度量了银行产出的边际价格超过其边际成本的百分比,即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该指数介于0到1之间,Lerner=0为完全竞争,Lerner=1为完全垄断,0<Lerner<1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Lerner指数与银行竞争度呈反方向变动。其中,Pit是银行的产出价格,由银行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MCit是银行的边际成本,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得出。本文借鉴AngeliniandCetorelli(2003)及FermandezandMaudos(2007)中的计算方法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假设银行总成本为银行产出、银行资金价格、银行劳动价格、银行资本价格和技术变动的函数,即TC=C(TA,W1,W2,W3,Trend)。银行的资金价格(W1)用存款利息支出除以总存款表示,银行劳动价格(W2)用人员开支除以员工人数表示,银行资本价格(W3)用资本费用除以固定资产表示,其中资本费用为扣除人员开支后的营业成本,Trend表示技术变动,用时间趋势衡量。图1展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2000-2012年中的Lerner指数的均值走势①。在现实情况中,具有较大资产规模的银行在资产配置、资本获取、员工配置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即由Lerner指数反映出来的银行竞争度较低,故图1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不同类型商业银行Lerner指数趋势的分离说明将银行分类进行竞争与风险的研究是必要的。从图1还可以观察到,自2004年利率市场化政策实现实质性推进之后,银行竞争度整体态势先降后升,这说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产生了有效促进,利率上限的适时放开有利于信贷资产的审慎定价和行业内部的有效竞争。但2009年之后,Lerner指数走势向上反转,特别是大型银行的竞争度不升反降,说明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大型银行因其固有优势所获得政策支持更多,故其市场势力在此阶段逐步攀升。3.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本文选择时间哑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事件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选择存贷利差方面的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渐进式影响。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故本文以此为起点构建时间哑变量(Y05)刻画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自2005年起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存贷利差方面,本文从基准存贷利差(LD)和银行净利差(IGAP)两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贷利差依照“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放开,而净利差的变化趋势由于银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在2005年之后呈阶段性降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则持续增长。基准存贷利差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差值。考虑到利率政策的时滞性,我们选取年度加权值进行计算。银行净利差计算方法。其中,LIR为实际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总生息资产之商;DIR为实际存款利率,等于利息支出除以存款与短期借款之和。2000-2012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走势见图2,其中中小型银行代表中小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大型银行代表大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图2中,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走势出现明显分离,中小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始终高于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由此可见,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面对的市场有所差异,中小银行面临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净息差;与此相对应,中小银行面对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该图也为中小银行对存贷业务依赖较大提供了佐证,说明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对于利息和风险追求的动机也更为强烈。4.其他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宏观经济活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经济增长环境、货币环境等作为额外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加入存贷利差和时间哑变量来控制这一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环境(pGDP)用平减后的实际GDP来刻画,我们预期银行风险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较小。货币环境(MG)由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衡量,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过多的货币流动性带来资金业务的快速扩张和银行间的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提升。为控制其他银行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择银行规模、存款规模、净资本占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作为风险的解释变量。银行规模增长率(Sizegr)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表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不平稳,故引入其自然对数的差分项度量。规模较大的银行由于具有更大的投资范围和更多的投机机会,因而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散能力;但同时,由于“大而不倒”的隐性保护政策,规模较大的银行对于高风险业务具有更高偏好,导致风险的积累。净资本占资产比率(EA)值越高,意味着银行防范风险性资产引发重大损失的能力越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强。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贷款业务仍占据较大比例,本文引入存贷比(DB,即贷款总规模/存款总规模)以衡量由于存贷款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和数据本文选取2000-2012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银行的标准为:能够收集到关键指标———员工总人数的商业银行。样本涵盖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6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8家农村商业银行,样本总资产占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在70%②以上,具备较高的代表性。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中国金融年鉴、国泰安经济数据库及商业银行年报。借鉴吴栋和周建平(2006)的银行分类标准,依据资产规模和经营区域两个标准将样本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同时也是通常意义所指的全国性银行,中小型银行则包括小型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截面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发现样本数据存在截面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同期相关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可行的方法有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等。在三种方法中,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仅适用于长面板(本文T仅为13,属于N>T,因此不适用此方法),而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对小样本数据的适用性较差,故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作为实证方法。在标准差选择方面,Hoechele(2007)通过对聚类文件标准差、White异方差一致标准差、Newey-West标准差和Driscoll-Kraay标准差进行比较,指出当存在截面异方差时,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效果最优。因此,考虑本文数据结构特征,并且在豪斯曼检验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固定效应(组内)搭配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结果见表2。考虑到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采用不同的银行控制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的方向及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本文模型具有稳健性。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度与风险间行为关系确有不同,体现在拐点和U型关系的方向两方面。模型1、3、5中,Lerner指数的平方项显著,符合Martinez-Miera等(2007)提出的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呈U型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本文将Lerner指数的分布与该二次函数的拐点④进行比较。银行总体Lerner指数的82.9%分位数为0.539,拐点为0.540,可知从银行总体来看,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大型银行拐点为0.792,结合其Lerner指数98.1%分位数为0.788,可以判定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小型银行拐点为0.171,Lern-er指数15.1%分位数为0.169,可得出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为直观表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拐点关系和U型曲线开口方向画出银行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关系的概念图(见图3)⑤。由图3可知,银行总体的拐点位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U型曲线的分布截然不同,大型银行受到“风险转移效应”的影响更大,竞争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总体风险的降低,而小型银行的竞争-风险关系则由利润边际效应主导,激烈的竞争会削弱其稳定性。该结果与现实经济中的情况相符:大型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内控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因而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竞争增加能够促使其业务转变,从而有利于降低总体风险。与此相反,由于其自身实力较弱,激烈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是利润降低,抗风险能力的削弱。模型2、6中,银行竞争度与信贷风险正向相关。竞争度的提升可能会导致银行承受较大的利润压力,导致其取得高利润业务的动力增大,对业务风险的审核要求降低,信贷风险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中小银行由于其业务单一性和对于利差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模型4却显示,大型银行信贷风险与竞争度相关性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型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较广泛的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因而信贷风险受竞争度的影响不大。表1、表2中基准存贷利差和净利差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大银行来说,净利差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与信贷风险负相关,也就是说净利差虽然导致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但降低了其总体风险;中小银行则正好相反,其净利差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但与与信贷风险关系不显著。关于利差的实证检验说明: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营业范围受限、网点数量少、内部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相比大型银行更加依赖传统业务,因此净利差的收窄将会直接威胁其生存经营,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识别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关系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尤为重要。对时间哑变量Y05的实证检验结果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竞争度和风险的关系确有影响,表现为在利率市场化实质推进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对改革不适应等原因,阶段性经营风险却有所累积。
一、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在1929年经济危机前,美国对利率未实行任何管制措施。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领域遭受重创,迫使美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挽救金融市场,最为著名的就是第Q条例。该条例的主要内容为:Q条例规定,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此后,Q成为条例代表存款利率管制。
第Q规则的实施,在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当时经济的复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Q规则的弊端逐渐显现。美国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受规则限制,吸收存款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同时,存款吸收能力的减弱也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美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中经历的大事件
1971年,成立“金融结构与管制委员会”,从理论上论证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该委员会提出的“取消Q规则”和“减少管制加强竞争”的议题为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攀高,1979年美国会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法案》。随后一系列法案的通过,拉开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80年制定《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案》,美国政府成立“存款机构解除管制委员会”,职责为监督执行Q规则取消及与条例取消管制有关的其他具体事项。在《1980年法案》中明确规定:截至1986年3月31日止,取消Q规则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
1982年10月制定《1982年存款机构法案》配合《1980年法案》进行修复性调整。
2.日本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日本商业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但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利率管制政策弊端尽显。从国际背景来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放宽金融政策,金融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这使得日本国内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水平,资本大量输出。
从国内背景来看,日本也是拥有高储蓄率的国家,由于日本资源缺乏,经过石油危机,国内应急发展受阻,利率管制政策限制了商业银行调节作用的发挥。鉴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日本继西方发达国家之后,走上利率市场化道路。
(2)日本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过程
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1977年放宽对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管制,1978年,日本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利率市场化、票据买卖利率的市场化开始被日本政府允许。
交易品种多样化。1984年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1992年《金融制度改革法》通过,法规确定了证券、信托、银行3种行业的相关金融机构可以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实现各项业务的兼营化。
法律制度巩固利率市场化成果。1991年7月,日本银行“窗口指导”措施停止实施;1993年6月,定期存款实现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利率自由化扩大到流动性存款,第二年10月,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3.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
(1)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英国在二战后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为了促进英国经济发展,英国实行了利率市场化。英国金融领域自由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实现了完全的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从1971年开始,1981年完成,英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包含于其中。
(2)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重要事件
1971年9月英格兰银行公布《竞争与信用监管规则》,实施新的金融管控手段,其中较为重要的条款为:“废止对银行贷款的数量控制”、“各银行自行确定贷款利率,不再与央行基础利率挂钩”,这些条款放宽了英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决定范围。
1972年10月,英格兰银行决定以最低贷款利率取代贴现率,作为商业银行制定利率的准绳。
1981年8月,英格兰银行宣布取消每周公布的最低贷款利率。
1986年,英国政府取消对抵押贷款利率的指导,自此英国的利率管理体制走上了完全自由化的道路。商业银行不再参考央行的最低贷款利率调整存贷款利率,而将这一利率的决定交友市场供求。商业银行从中观察货币政策变化风向,进而确定自己的存、贷款利率。
二、外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借鉴
1.选择符合本国国情和商业银行具体情况的利率市场化方式
从美、日、英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美日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存款后贷款、先小额后大额,主要取决于当时美日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英国更接近于一步式改革。
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制,颁布法律条文,有法可依
美日英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法律颁布及时,监督体系健全。无论是美国《金融制度改革法案》还是日本《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及英国的《竞争与信用监管规则》,都在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规范和监督的作用。正是法律的颁布实施,才保证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进行。
3.与世界接轨,应用高新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需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进行展望和评估,需要有高新技术促进理论的推进和实施。美日英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离不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的理论论证和高新技术实际应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遵循规律,树立意识,巩固传统业务,促进非传统业务大力发展
我国金融改革政策体现了对利率市场化的决心,因此,商业银行首先应从态度与意识上遵循这一规律,不存侥幸心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业务上,应着力巩固业务规模,加强服务质量,提升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我国商业一行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非传统业务,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业和范围,更可以减少商业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多元化的利润构成,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
2.建立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完善监管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应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防范。这首先要求我国建立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标准,使利率有可比、可调参考。此外,应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行为,防范新的金融违法现象的出现。严格按照对企业的风险信用等级进行日常经营活动,降低信用风险,为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违法犯罪现象和其他问题,应从技术和从业人员两方面进行应对。掌握先进技术能够使商业银行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漏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防范意识的增强、操作规范程度的提升,也可以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利因影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4.借鉴外国利率市场化经验
从本文国外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介绍中不难看出,美、英、发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开始的比我国早,这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功解决方法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尤其是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所遇问题,我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也出现过。参考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助于为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提供新思路,使我国更好的解决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岸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6,343(5):1~3.
[2]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贸大学,2003.
[3]段云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39(4):2~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引言
1978年我国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程。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这也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大。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变动而引起的收益下降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在《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的不同及重新定价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中,“重新定价缺口”表示某一时点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当“重新定价缺口”为零,其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当该值不为零,则表明存在该风险,而绝对值越大,则风险越大。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曲线风险。若将各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用曲线表示,其斜率要一般为正值,但不排除市场长期浮动利率贷款重新定价的利率低于短期存款利率的可能性,此时斜率会由正值变为负值,利差收益就会缩小甚至变为负数。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的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假设一家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利率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为5%、3%。随着市场利率变动,银行调整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贷款利率上升30个基点,至5.3%的利率;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上升60个基点,至3.6%的利率。虽然调整后,利差仍有1.7%,但较调整前的利差2%减少了30个基点。这部分的利差减少就是基准风险。
(四)选择权风险
由顾客选择权所带来的银行收益损失就是选择权风险。由于银行经营有期权性质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利率变动时,客户可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行使隐含在上述业务中期权,而其选择权行使的行为会给其带来选择权风险。
在目前存款利率上限还未放开的背景下来说,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两个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净现金流以及隐含期权价值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然而,究竟由于利率波动所带来的利率风险有多大,还需借助相应的模型对其量化。
国外关于利率风险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从最初简单的缺口分析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的模拟分析,并且进行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事后检验。缺口分析、持续期等传统计量方法正逐步被在险价值(VaR)方法取代,但一直对它们进行改进,因为其计算简单且行之有效而被实业界人员持续使用。我国自1966年开始,学者们也陆续研究利率风险。在利率风险度量模型方面,学者们运用敏感性缺口模型、VaR模型等方法来对其进行度量。
目前,度量利率风险的方法分别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持续期缺口分析方法、VaR分析方法以及动态模拟分析方法。不同方法的前提假设、度量成本要求等不尽相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本文尝试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及VaR模型度量其利率风险。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本文采取绝对指标——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进行测算,选取交通银行等8家股份制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的实证研究,选取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和拆除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客户贷款和垫款、投资以及其他资产作为利率敏感性资产,选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交易性金融负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已发行债务证券、其他负债作为利率敏感性负债,分析各商业银行2013年上半年年报,得出各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统计表,如下:
表1 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统计 单位:百万元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2013年上半年年报
从上表可以看出,3个月内的各商业银行的利率缺口均为负值,以中国建设银行的负缺口最大,达到3.316471万亿元。而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短期缺口值都比较大,排在七家商业银行的前四位,其次是浦发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三个月的考察期内,存在巨大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过度重视存款额度指标,使得短期内存在较多的活期存款,而有效信贷却不足,近年内国家对贷款的严格控制也加剧了这种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未来一旦利率上升,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VaR模型
VaR模型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在给定的持有期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该模型的关键前提为置信水平和一定时期,用公式表示为:。为概率,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为置信水平在下的风险价值。
首先对变量进行定义:为初始投资额,R为投资回报率,预期收益与收益率R的波动性为和,在给定置信水平c下的投资组合最小价值为,VaR定义为:。其最普通的形式可以通过未来投资组合价值的概率分布中求得。在置信水平c下,试图找到可能性最小的,即:,这种形式对于连续分布还是间隔分布都有效,可以用此形式求得VaR值。
此处运用的是局部估值法——德尔塔—正态方法来度量VaR,具体为:假设组合回报服从正态分布,将投资组合收益写为:。假定所有资产收益和有价证券投资组合收益是正态分布,因此,。其中为初始投资额度,为持有期,组合收益率标准差,为标准正态分布下置信度所对应的分位数。本文将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法来计算VaR值。
由于我国市场利率组成包括同业拆借利率、存贷款利率、央行利率、外币利率、债券发行利率等。而贷款利率刚刚放开,数据太少,存款利率上限还未完全放开,所以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下面将使用上海同业隔夜拆借利率来研究在当前缺口下,各商业银行的每日在险价值VaR。
(一)利率样本模型的建立
选取2011年至2013年SHIBOR市场公布的隔夜拆借利率,样本总量为749个,数据来源SHIBOR网站,对其进行对数处理之后,建立其合理的模型,计算VaR值。通过Eviews软件检验可得该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是不符合正态分布,且存在自相关和条件异方差现象,所以建立GARCH模型来刻画残差的ARCH效应的特征。本文选取GARCH(1,1)模型来拟合SHIBOR1时间序列,最后通过相应的变量值求得利率波动性。设置均值方程、方差方程如下:
经过检验,GED分布模型对序列拟合的程度最高,消除ARCH效应后,可得残差基于GED分布的GARCH(1,1)模型:
(二)基于GARCH模型的VaR值结果
通过基于残差符合GED分布的GARCH(1,1)模型计算得到SHIBOR1在95%置信水平下的VaR序列,可以算出同业拆借利率波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价值VaR。由于前面公式是在标准正态分布的假设下得到的,此处SHIBOR1使用的是残差服从GED分布的GARCH模型,因此将调整为GED分布下的,,等于1.652739,的平均值为0.098932,将各银行三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代入公式可得其VaR值,分别为交通银行389.86亿元、浦发银行1031.05亿元、兴业银行448.59亿元、中国工商银行4822.31亿元、中国建设银行5422.72亿元、中国农业银行2113.46亿元、中国银行2853.13亿元、中信银行718.96亿元。
由上面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三个月的考察期内每日在险价值都较大,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远远超过其他股份制银行。其中中国建设银行的每日在险价值最大,为5422.72亿元,可见其存在很大的利率风险,我国各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利率风险的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规避由于利率的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结构为传统业务——存贷款业务占大部分,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有了大力的发展,但在整个业务结构内占比较少,商业银行依然依赖着存贷款利差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要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就要改变现有的业务结构,加快业务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二)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要做到追溯银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选择权风险等的全部来源。在科学计量利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逐步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首要是加强利率风险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建设。我国颁布的部分法规,缺乏利率风险的监管指标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订新的法规,建设相应的风险指标监控体系。而且,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且复杂的新兴学科,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接受严格培训,才能理解相应业务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秦江波,于冬梅.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理论与实证[J].科技与管理,2008(02).
[2]刘伟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一、背景分析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更是进行了纲领性的论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从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开始,利率市场化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到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从之前的最多下浮到0.9倍变为0.8倍,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近年来,国内各种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传统电商从支付宝开始进入金融领域,直接与银行的核心业务展开竞争。互联网金融提升货币流通速度,扩大货币乘数,提高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量的敏感性;同时增强支付功能、提高资产流动性,推动利率市场化。谁也没能想到一个“宝宝”正带来的一场蝴蝶效应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存款竞争。
二、国外经验借鉴
美国和日本的虽然进行不同种形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利率的变化趋势却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基于竞争的压力先升高,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随着资金成本的不断提高,利率又直线下降,造成了资金脱媒的现象,市场继续自动调节,利率回升,最后趋进于0。
通过对美国、日本的市场分析,可以总结出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1)改革初期,利率波动特别大,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力增加,促使其开发不同品种的货币基金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中小型银行的融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2)利率市场化使市场有了资金定价的自,提高了银行业和小型融资机构的竞争力,增加了商业贷款定价的灵活性。
三、中国互联网产品具体运作
互联网正在革命性地改变着传统金融的面貌。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依赖技术和平台开始渗透到金融领域。自从利率市场化这扇大门打开之后,互联网的各类“宝宝”们层出不穷,这些类宝宝虽然不属于活期存款,但其大部分拥有活期存款的性质且利率要高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十余倍。接下来,就简单分别介绍一下互联网产品余额宝和银行产品薪金煲。
3.1余额宝
余额宝是由天弘基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其本质就是一款T+0的货币基金产品,此产品依靠支付宝强大又广泛的平台资源,快速归依短期、小额的支付宝支付类资金,使用户不但能获得货币基金投资收益,同时这些资金可以用来随时支付用户网上消费的金额。余额宝的优势分析:
(1)T+0支付功能融入用户消费领域:传统的货币基金赎回需要T+1或T+2日,作为现金管理工具不够便捷。而余额宝通过基金公司垫资实现客户赎回时资金可以当天到账的T+0功能,并将其融入到客户消费领域,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并实现了增值。
(2)以支付宝为第三方支付的网络平台宽广:我国居民活期存款余额约16万亿,其中有部分对收益较敏感,而且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全年交易额达到1.6万亿,占到我国2012年居民消费额的8.6%。
(3)理财门槛低:从支付宝的网站数据上显示,21岁至30岁的人群占58%,这些用户大部分都没有一定的存款且缺乏投资理财经验,所以余额宝不限投资金额、不限投资期限、随时可用的特点,降低了理财门槛,使更多的闲散资金聚集,更多的用户参与理财。
3.2薪金煲
谁也没能想到,今天的“余额宝”们掀起的是一场金融革命。从起初的“抢存款”,到现金规模上冲2500亿,余额宝以一个代表的身份为互联网金融正了名。因此,银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中信银行率先回击推出薪金煲业务,第一天利率高达9.4%,吸引了中小客户的眼光,下面就介绍一下中信薪金煲:2014年5月,中信银行与信诚基金合作推出“薪金煲”业务,对接信诚薪金宝货币基金。客户资金可自助转换为货币基金份额,通过银行垫资,实现货币基金的ATM机直接取现以及直接刷卡消费功能。“薪金煲”在5月中旬信诚薪金宝封闭期结束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发行。相对于其他宝宝类产品,它的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申购和赎回采用“全自动”模式,顾客只需一次性签署中信银行“薪金煲”业务开通协议,设定一个不低于1000元的账户保底余额,无需客户主动购买,账上保底余额之外的活期资金将每日自动申购货币基金,而当客户需要使用资金时,也无需再发出赎回指令,中信银行的后台会自动实现倾向基金的快速赎回。薪金宝的推出,是银行业的一个突围。这种类似活期货币基金的模式会导致银行自身损失部分活期储蓄的利润,但也可以聚集其他闲散资金。银行业推出的此类基金相比于互联网的基金有很大的优势:
(1)支付功能的拓展,尤其是供实时取款以及实时转账功能的产品,在货币基金流动性上已经与现金趋同,是打通了宝宝类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2)安全性更高,相对于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定性,实体商业银行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互联网虽然方便简单,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3)信用性更高,余额宝中虽然每户平均2600元,但基本都是尝试的态度,大额资金存放更多会考虑“安全”,银行背后有政府的信用担保,多年经营的信用积累,这是支付宝无法比拟的。
四、本文小结
本文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背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相关货币基金产品的兴起、具体运作来探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未来的趋势。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现阶段状况,我认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
(1)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美日长达16年的改革经历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有力推进者。余额宝虽然作为货币基金出现,但是却给传统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进而推动了银行业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
(3)金融脱媒是不可避免的过程。银行脱媒的浪潮不会因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升而改变。应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使之与银行脱媒节奏相匹配,减轻银行存款及信贷压力,防范银行为了弥补利息损失而从事高风险信贷业务。
目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商业银行都在进行个性化的产品竞争,毫无例外,这些产品都是利率市场化的最有利推动。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国家监管当局的有效完善制度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会渐近式稳步前进发展的。(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学城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博士论文
[2]李程,《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博士论文
[3]刘晖,《基于T+0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4.2
[4]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11.6
[5]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2011.3
[6]陆晓明,边卫红,《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2012.15
[7]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2011.1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组织。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二是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差别定价。当然,这些必须经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执行。三是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利率主观和利率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吸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技术,结合国内利率风险实际状况,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贷扩展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②业务状况评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针对这几点本文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人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三)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问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尺.决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问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对策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回顾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央行决定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交易利率。就是政府放松管制,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决策权交给银行决定。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金融产品定价依照顺序被逐步放开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1978 年我国就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近十八年后才有了突破,即1996 年6 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才被放开;此后1998 到1999 年两年内央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到1999 年10 月,国内开始试水大额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2004 年央行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同时不设下浮底线;2012 年,央行经过两次调整,最终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都做出了修改,这说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深化;2013 年7 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 倍的下限被取消,央行开始赋予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权利,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成功与否的关键时期。2014 年3 月两会时期,央行行长周小川称,作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央行很可能在近一两年就会全面放开存款利率。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一)利率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开始逐渐放开利率管制,同时由于利率的波动性及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严峻考验。通常我们将利率风险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第一,重新定价风险。具体来说它就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在总量和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从而造成缺口,这个缺口随着利率波动影响银行收益。当这个缺口为正(即敏感性资产>敏感项负债),此时银行利息会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随着利率下降而减少;第二,基准风险。它是指在资产负债水平一致的前提下,由于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水平变动幅度不同从而造成的风险。例如若有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此时利差是3%,但若半年后市场利率下降了10%,存款利率变为2.7%,贷款利率下浮至5.4%,净利差为2.7%,银行收益减少;第三,隐含期权风险。在许多合同中往往会有隐性期权,储户或是借款人支付一定期权费就享有提前支取或还贷的权利,而这部分费用不足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就会造成隐性期权风险;第四,收益曲线风险。正常情况下收益曲线斜率是大于零的,通俗来讲就是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但是由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收益曲线斜率也会出现为零甚至为负,这种异常现象会增加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的风险。
(二)同业竞争风险
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企业在议价方面会更有话语权,这无疑使本身已经很激烈的银行业竞争环境雪上加霜。利率市场化后,部分银行可能会打起“利率战”,在合理范围内给出最优惠的利率(最高的存款利率和尽可能低的贷款利率),用以抢占客户资源,进而造成银行同业的恶性竞争。2013 年2月,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将存款利率调至上限,开始与中小股份制银行为抢夺储蓄存款展开竞争。这场战争很可能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会加大银行的运营风险,但这却不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自主定价,价格竞争会成为银行间最主要的竞争方式,所以拥有科学合理的定价能力才是其制胜的关键。将来也必然会有更多的银行积极参与到金融创新和风险定价中去,设计研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而不是传统的让利或营销。
(三)信用和金融腐败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获取高利润,很可能将大量资金贷给一些高风险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只管借钱,可能根本无法还贷,由此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便催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其面临信用风险。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拥有了定价权利,因为有政策性的漏洞,金融机构就很可能出现考虑到关系和人情的利率,而不是根据风险控制原则对贷款利率做出合理定价,这又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腐败风险。
三、我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意识,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监管部门。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构建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该流程大致包括利率风险预测与识别、计量、评估与监控。此外,国内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研究阶段,其可以借鉴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计量体系标准,并开始逐步探索和建立量化风险管理模型,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为业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标准。
(二)促进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场零和博弈,所以其首先应该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打包出售,对冲风险,实现多元化发展。其次,要加快拓展中间业务,开发新品种,减少对传统“吃利差”业务的依赖,扩大业务范围,不断优化银行盈利模式,促进差异化发展。最后,商业银行中谁若是能抓住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新趋势(例如国内的中信股份、平安集团等),谁就能在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退出机制
从国际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会诱发银行体系本身出现问题,例如挤兑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推出利率市场化下的相关保障条例,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一部分经营不稳定的银行退出,这又呼唤着建立和完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推行的仍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公众存款由央行和各级政府全额担保),这种制度不利于银行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也不利于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我们希望在近一两年内央行、银监会、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公司四者之间可以达成共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戴国强.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尤展. 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研究与对策[J]. 中国商界, 2009, (9).
一、研究背景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运行管理与利率密切相关。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传统寿险产品,大多是在降息乃至负利率时代设计出炉的,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上限规定为2.5%。当加息周期的来临之际,这些险种的现金回报率与银行存款相比将全无优势,从而对消费者失去吸引力。随着金融和保险业的发展,其负面影响逐渐显露。预定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寿险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风险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剧寿险公司的定价风险,导致“利差损”。
当产品定价出售后,不管市场利率如何变动,保单规定的预定利率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利率下调不改变公司所承诺的保障,而保费收入不能增加,必然会影响公司的收益,当利率变动较大时,会使公司财务出现亏损。利率的下调将导致寿险公司的负债规模在相当程度上的扩张,如果寿险公司没有充足的资产,则寿险公司会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情节严重者会被接管,导致宣布破产。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
目前我国的寿险市场上,市场主体繁多,保险企业竞争激烈,并时常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预定利率市场化无疑给了寿险企业更多的定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可能会低价销售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大企业也可能凭借雄厚的资本趁机压低价格销售产品以达到打击中小竞争对手、达到垄断的目的。所以预定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能造成保险产品定价上的恶性竞争,进而破坏整个保险市场的秩序。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对寿险公司的监管变得较为困难。
对寿险的监管肯定离不开对保险价格的监控,而保险价格的计算是运用长期的复利贴现等方式来进行的,其过程十分复杂。如果寿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完全挂钩联动,市场利率频繁变动,就会使寿险产品的价格或保额的计算变得极为复杂,这显然将不利于对寿险产品的监控和管理。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加速行业转型步伐。
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储蓄性寿险产品时,往往将其与银行储蓄进行比较。传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没有放开前,银行利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传统寿险产品的相对价值,提高或降低投保人购买寿险产品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投保人的行为。在保险预定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时,寿险产品比银行储蓄更有吸引力;在保险预定利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时,则反之。预定利率的市场化,使保险产品的定价更灵活,更具市场竞争力,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
(二)预定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严格的预定利率监管使寿险公司不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预定利率、调整寿险产品价格,保险资源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达到有效资源配置。由于对预定利率采取一刀切管制,为了保证定价的安全性,监管部门只能不顾寿险公司参差不齐的经营能力,采用较低的管制标准。在这种低预定利率、高保费的保护下,一些经营不善、机制僵化的公司也能够持续经营,而经营良好、机制灵活的寿险公司却不能发挥其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适当提高预定利率、降低价格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寿险商品价格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寿险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受到束缚。
(三)预定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产品保障,完善保险供给,充分发挥保险经纪补偿职能。
经济补偿是保险业的基本职能,是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独特优势,我国低保障、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决定了保险风险缺口巨大,只要价格合理,市场就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消费者对价格都非常敏感,而传统寿险产品的定价对消费者却缺乏吸引力。
四、预定利率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一)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产生新的利差损。
时至今日,中国保险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系统、科学的监管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备,投资渠道日益拓宽、投资专业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保险公司获利能力大大增强。因此,新的利差损虽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前车之鉴,但整个行业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对于日益提升的存款利率,传统寿险2.5%的预定利率上限已无任何比较优势而言,如选择在升息通道过程中一定程度开放预定利率上限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但不会产生利差损风险,反倒更利于行业的结构调整,通过让利于民来提升保障性产品的覆盖率。
(二)扩大寿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寿险公司应合理匹配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以规避利率风险。从此原理出发,寿险公司在设计具有较高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时,都要有相应高的固定利率投资工具来与之相对应,从而使寿险公司在资产和负债在收益水平上、时间上和数额上协调匹配。
(三)在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大背景下,实施预定利率市场化已具备条件。
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备,尤其是偿付能力监管已为实施利率市场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无论从行业的成熟度和理性经营的角度,还是从投资渠道和投资能力的角度,利率市场化也已具备条件。尤其是从投资渠道来看,在保监会的大力推动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日趋多样化,投资能力显著增强。
(四)建立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
以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预定利率一旦确定,便始终不变,从而导致了产品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长期背离。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注重研究建立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实行弹性预定利率。当银行存款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可以自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产品价格也可以随行就市。这样,寿险公司就可以有效地化解和规避利差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良温.传统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J].中国保险研究,2011,04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28-05
一、对经典定价模型的比较及信用社定价现状的分析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传统贷款定价模式主要从银行贷款经营的成本收益出发考虑定价问题,缺少对贷款风险的量化和度量。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对传统贷款定价模式不足认识的深化,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建立起了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定价模式,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模型等(见表1),并被广泛运用于贷款定价实践中。
由于业务发展缓慢、金融基础薄弱,目前,包头市5家信用联社分别参照成本加成定价模型和基准利率加点模型等传统模式制定了各自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联社内部的贷款定价管理机制。但从运行情况看,现行机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所选模型先天不足不利于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突出贷款经营盈利性目标,忽视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等因素,易导致黄金客户流失、市场份额缩小。而基准利率加点模型则不能保证贷款达到既定盈利目标,对各种贷款的增加比率和调整系数计算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设计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定价结果的准确度。
(二)固定利率定价方式不利于实现信用社和客户的双赢
据了解,各信用社均采用固定利率定价。对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未通过按月、季、年的浮动利率定价方式规避利率风险;定价浮动弹性不足,存在“一浮到顶”现象,过分强调盈利性而忽视利率的调节作用,不利于吸引和稳定优质客户。
(三)定价机制基础薄弱不利于差别化科学定价
一是利率定价技术处于探索阶段,数据整理、IT系统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严重不足,不具备单笔定价能力。二是缺少利率定价职能部门和精算人员,内部评级体系、信用评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会计与审计体系不健全等直接影响资金价格。三是贷款定价权集中在联社,基层社缺乏自主差别定价的积极性,也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问题。
二、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型设计
鉴于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环境、贷款业务特点和定价机制建设现状等客观实际,传统和现代定价模型均不适用其贷款定价。在借鉴传统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我们从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入手,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基准利率、风险激励及外部因素等,以适应利率市场化为目标,建立了“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为信用社贷款定价。
(一)基准利率的选取
Libor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成为国际借贷市场上最通行的定价标准,类似Libor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于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之后,以其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逐步建立,因此,Shibor可以作为短期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
由于Shibor无法满足1年以上基准利率的要求,因此,中长期贷款定价仍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准。此方式不仅丰富了短期贷款的期限档次(见表6),突破了目前人民币短期贷款品种缺乏的局面,而且为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不合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保本利差
保本利差随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见表6)
保本利率=保本利率-基准利率(公式1)
(三)保利利差
实际操作中信用社贷款在执行保本利率时,资产中除贷款之外的其它资产的贡献度已达到饱和状态,实现目标利润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贷款利率以增加利息收入。保利利差随目标利润的调整而变化。
(四)期限利差
贷款期限反映贷款人的时间偏好,期限越长,当前效用与未来效用的贴现率越高,贷款利率也越高。期限利差随基准利率的调整而变化(见表6)。
(五)信用利差
信用利差是对贷款客户违约风险的补偿。我国农村信用社乃至商业银行普遍尚不具备用内部评级法测算信用风险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借鉴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中“Copland贷款质量等级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的建议(表2中黄色区域)”来估算信用利差。
(六)综合调整利差
在研究以上微观决策因素影响价格的情况下,经调查,影响信用社贷款定价的外生变量主要有支农政策、与客户关系、贷款方式、贷款类型、行业风险、单笔贷款金额等六个方面。用综合调整利差反映外生变量对资金价格的影响程度,若变量要素权重大、综合调整利差大,则贷款最终价格低;反之亦然。
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信用社利率指数与保利利率的点差作为综合调整利差反映影响贷款价格的外生变量和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自2004年起,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始实行利率监测报备制度,到2006年,各金融机构逐步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资金价格日趋合理。因此,2006、2007年的综合调整利差值较为合理(见表3),取值范围为[2,4],一般设定为3,则各外生变量的调整利差见表4。
三、对样本的实证分析
为保证模型检验的典型性和有效性,在综合考虑包头市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经营状况及地区差异后,选择成立时间长、规模中等、贷款种类均衡、人员素质较好的包头市郊区联社兴胜信用社作为实证对象,以该社五年(2003―2007年)的业务状况为基础,对“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进行测算分析。假定该社于2007年底测算2008年初贷款利率,各指标采用5年均值法。
测算步骤:
第一步:测算期限利差,制定“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及利差估算值表”(见表6)。
第二步:测算保本利差。调查发现,现有贷款余额中存在部分两呆不生息贷款,应予剔除。由公式4得保本利率为7.9625%,测算保本利差(见表6)。
第三步:测算保利利差。采取由生息贷款实现目标利润的方法,假定2008年目标利润为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98.01万元,根据公式5测算保利利差为1.2084%。
第四步:估算信用利差,根据客户的信用履历、现金流量、资产负债情况、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划分信用等级(见表2)。
第五步:根据影响贷款定价外生变量的要素情况测算综合调整利差(见表4)。
第六步:根据“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确定贷款利率r。
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注解:1、案例中黑色加粗区域为影响贷款定价外生变量的假定情况。2、指标取值参见表2、4、6。
案例1(短期贷款):与信用社整体关系好的甲农户于2008年1月2日,以质:方式向信用社申请1年期、10万元贷款从事肉羊养殖。经评定,甲贷款人信用等级AAA,该项目属国家重点扶持且行业前景好。双方商定以合同签订前1日1Y Shibor所有交易日值的简单算数平均值为基准利率进行定价。
解析:案例外生变量为最佳条件组合,假定信用社以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为目标利润且未调整,则保利利差为1.2084%不变。
(1)根据案例,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1=7.8176%。
(2)当其他条件不变,贷款期限变为6个月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2=7.6975%,r2
(3)当其他条件不变,借款人信用等级降为A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3=8.3176%,r3>r1,说明贷款利率随借款人信用等级的降低而升高。
(4)当其他条件不变,外生变量变为最差时,贷款利率r4=9.9176%,r4>r1,说明贷款利率随外生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生变量变差时,利率水平上升。
人民银行利率报备系统显示:2008年1―9月,包头地区信用社人民币贷款6个月―1年(含)期利率在[7.2%,16.8075%]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2.0551%;6个月(含)以内利率在[6.57%,18%]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1.6576%。案例1测算出的利率水平将统计指标区间缩窄,反映现行短期贷款利率水平偏高。
案例2(中长期贷款):丁某为信用社新客户,于2008年1月2日以信用方式向信用社申请3年期、210万元住房消费贷款。经评定,丁某与信用社关系暂定为不明,信用等级B,该项目在支农政策中没有涉及,且行业风险不明。双方商定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基准利率进行定价。
解析:案例外生变量为最差条件组合,假定信用社以前5年净利润的平均值为目标利润且未调整,则保利利差为1.2084%不变。
(1)根据案例,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1= 15.3609%。
(2)当其他条件不变,贷款期限变为5年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2=15.4509%,r2>r1,说明贷款利率遵循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高的规律。
(3)当其他条件不变,借款人信用等级升为A时,按模型测算贷款利率r3=10.3609%,r3
(4)当其他条件不变,假定外生变量变为最优时,贷款利率r4=13.2609%,r4
人民银行利率报备系统显示:2008年1―9月,包头地区信用社人民币贷款1―3年(含)利率在[7.29%,14.364%]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2.3061%;3―5年(含)利率在[7.56%,7.74%]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7.7328%。案例2测算出的利率水平较统计指标区间上移,反映现行中长期利率水平偏低。
结论:
通过案例分析与区域实际,“Shibor(或国家基准)+保本利差+保利利差+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综合调整利差”的贷款定价模型呈现以下特点:
(1)贷款利率受金融机构资产结构、项目风险收益、市场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利率水平随目标利润增长、期限延长、信用等级降低、外生变量变差等任一因素变动而提高的市场规律,反之亦然;期限利差、保本利差随基准利率调整而变化,基准利率呈现根据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而调整的动态特点。
(2)模型测算的信用社贷款利率低于信用社现行利率,波动幅度较大,处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四大商业银行利率波动区间内,波动幅度较小,说明此模型测算出的利率与市场水平较为贴近,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四、加快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建设进程的思考
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简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档次,再使之与Shibor挂钩。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模式因对农村信用社放开利率上限,使之可以按照成本、效益、风险、激励的原则测算符合当地实际的贷款利率,为其市场化定价提供了可能。然而,要较好地将此模型运用于实践,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实行利率市场化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二是完善Shibor体系。为使Shibor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应进一步扩大Shibor基准定价范围和报价行范围,提高金融机构的认知度和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增强稳定性和可控性,尽快构建短、中、长期相配套的利率传导机制。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等措施,使贷款定价管理部门和岗位及与其相关的运行、监督等部门的人员尽快适应职责要求,制定出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贴近市场方便操作的定价规程及方案并付诸实施。四是尽快建立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贴现市场利率、辖区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等为主要内容的利率信息查询系统,便于对基准利率走势实时监测和查询。五是以内部风险评级、资产组织为基础加强利率风险识别与控制及资金价格分析等系统建设,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实现贷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统一。
参考书目:
[1]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陆岷峰,《商业银行产品定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刘园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王晔,《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包含银企关系的基准利率加点模型》,硕士论文,2006。
[5]栗勤,《西方银行贷款定价理论评述》,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2)。
[6]李刚,尤元宝,《借鉴西方模式解决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方案》,金融电子化2007(4),2007。
[7]许振,2007,《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分析》,经济论坛2007(14)。
[8]Hull John C.,2002,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es.Fifth edition,Prentice Hall publication.
[9]Bernhardsen Eivind,Larsen Kai,2003,Banks'pric-ing of risk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lending. Economic Bulletin working paper,Volume LXXIV.
[10]Black Fischer,Scholes Myron,1973,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1.
[11]Merton Robert C,1974,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ournal of Finance,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29.
[12]Mason Robin,1998,An options-based model of equilibrium credit rationing.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
[13]Jorion Philippe,2001,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 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Second edition,MCGRAW HILL publication.
[14]蒋建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7(7)。
[15]马西(Massie),《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的原因》,胡企林译,商务印书馆,1996。
[16]菲歇尔,《利息理论》,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
[18]巴曙松,《利率市场化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2005。
课题主持人: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