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双语阅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这是教育部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首次提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据统计,全世界有关医学、生命科学的文献和专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很多学校都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1-3]。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我国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政策精神,积极推动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校双语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综述十多年来双语教学的研究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4]:1.双语教学概念。2.海外双语教学的启示。3.双语师资培养。4.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衔接。5.双语教学模式。6.双语教学质量监控或评价模式。7.双语教学的媒介。8.双语教学理论研究。9.学生外语水平与双语教学效果的关系。高校双语教学与研究十多年来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双语教学实践开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不少问题:1.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对有关教学变量的关注不够,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差异、学生的外语基础差异等。2.有关双语教学主体的研究很欠缺,包括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3.关于双语教学效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双语教学究竟是否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考察。
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十余年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双语教学经历了从渗透式双语教学到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科英语能力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虽然有了较明显的增加,但因缺乏应用环节,学生遗忘得也很快。2.双语课程的课容量明显小很多,尤其全英文授课层次,会略去很多重要内容,满足不了学生考研的要求。3.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读专业文献困难、不会写英文论文甚至摘要的问题。鉴于以往的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还很欠缺,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的意见。很有必要着重考虑学生双语学习的需求差异和基础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效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
现在正是深入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大好时机。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双语教学正是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5]。调查表明,10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个人专业英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双语教学主要是增加专业词汇量。这其实只是双语教学最基本、最浅表的功能。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语言工具学习学科知识。我们在生物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探索。
1.切实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
1.1在专业教学中保留原《专业英语》课程的部分实用性内容。
在开展双语教学前,曾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英语课取消后,可考虑将其中生物化工词汇的系统命名(Nomenclature)、常用词根、前缀等内容整合到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2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翻译专业英文文献。
《科技英语译丛》是我校为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而创办的内部刊物。可根据学生不同英文基础选择适合的文献,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把阅读和翻译文献作为日常作业来做。可从综述性文章开始逐步过渡到研究性论文。指导学生学会处理长句子翻译,提高发表在《科技英语译丛》上的译文质量,做到“信”、“达”、“雅”。
2.提高学生全英文专业图表的理解能力
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的一个优点是图表多,说明问题更直观形象。目前在专业课课件制作中普遍大量引用原版图表,应重视加强对学生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传统教材文字多,图片相对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课件中的全英文图片,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结合旁边的英文注释读懂含义,不直接用汉语讲解。这个过程开始慢,因为学生的读图和英语阅读能力不强,但锻炼多次后就会好很多。这个环节可提问多名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不轻易说出正确答案。这对于帮助学生专注思考很有帮助。这个环节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研究性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敦促学生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学会使用规范的图表。
3.提高学生英文实验报告及英文论文的书写能力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从写英文实验报告开始培养切实可行。实验报告有固有的书写程序,可积极鼓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尝试书写全英文实验报告,着重学习如何客观、科学、准确地描述实验步骤,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可自编英文实验讲义,对不同水平的英文实验报告,进行分层次辅导,效果更好。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英文写作。可以分几步来做:第一步,进行中文文献的英文翻译,这比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更进一步。可以从综述类文章开始,从翻译摘要、几个段落到翻译全文。第二步,鼓励学生将参加各级挑战杯、标本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的申请书在已经提交的中文报告或申请书基础上,加以凝练,结合参赛体会,写出英文论文。也可鼓励学生将课程设计写成英文报告。第三步,鼓励学生将做实验助手或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写成英文论文或专利。这将为学生将来读硕博时写SCI或EI英文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善于利用网络双语资源
网易和新浪近年上了很多公开课,有国外著名大学的,也有国内很多精品课,网上淘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些宝贵的视频资源既包括专业课,又包括人文课程。应积极鼓励学生课后观看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人文精神。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理科生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做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和正确的事。因此,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网上学习广泛涉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BBC拍摄了很多优秀的生命科学纪录片,如Earth(地球),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的私生活)等,这些英文资源可以非常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
5.课后作业方式灵活,增加双语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好的英文学习资源不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介绍,可留作课后作业。比如,2009年英国为纪念达尔文200周年诞辰,拍了一部电影Creation(造物弄人),BBC也拍了一个纪录片Did Darwin kill God?(达尔文杀死上帝了吗?),在《现代生物学》讲到进化这一部分,可把这两个片子留作课后作业,让大家对比观看,之后开展讨论。事实证明,这种作业形式让学生兴味盎然,极大深化了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宗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大家去图书馆借阅达尔文的原著the 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课外学习极大地强化了进化论这部分的教学效果。
6.组建双语学习兴趣小组
6.1成立科技英语翻译协会,提高学生论文翻译质量。
在上面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对双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成立双语学习兴趣小组。可将兴趣小组发展为科技英语翻译协会,定期召开Seminar,加强交流,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保持学习兴趣。
6.2开展生命科学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结构、会议主题、会议日程、报告形成等,让学生熟悉国际会议流程,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必将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宇,夏金兰,柳建设,等.双语教学方式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6):21-23.
[2]杜翠红,邱晓燕,曹敏杰.生化工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7-112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6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7年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一、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一)根据专业人才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双语教学目标是双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双语教学中师生共同的行动导向,具有激励和评价功能。在双语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双语教学目标,再次是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本课程依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个多层级的双语教学目标体系(见图1),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
(二)构建双语教学内部课程体系。此内部课程体系由双语课堂教学、小组活动和隐性课程组成。
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教中学”,以系统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专业本领和科技英语知识;小组活动(Group learning)主要在课后进行,这是一种“动”的状态,其意义则是让学生在“动中学”,以巩固课堂知识,以“用”为导向,实现学以致用,这两项教学活动之间是一种“学用结合”的关系。双语隐性课程则要求为学生创设一种浸润式的双语情境,如通过视频、音频、科技文献、游戏等给学生营造―种语言氛围,使之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习得双语;课堂教学是显性课程,教学网站提供的影像资讯、材料阅读和论文写作是潜在的隐形课程,二者之间就是一种“显隐结合”的关系。
(三)课程考核改革与试题库建设。首先对考核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平时成绩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绩构成分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平时成绩又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课堂作业;二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小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三是课程小论文。
在课堂作业形式、小组学习内容、课程论文选题方面,教师精心设计,在内容上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点,又要保证合适的信息量;在形式上既要顾及年轻人喜欢挑战、敢于展示能力的一面,又要做到轻松有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予以考察,根据大家时下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热点,结合专业理论,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设计为《××大学新生环境意识调查》,具体任务为:一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环境意识调查、某个具体环境问题的公众参与问卷等);二是完成调查工作,回收问卷;三是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四是选读调查报告,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采用汉语或英语陈述。此环节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小组现场抽签形式选出代表宣讲,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教师和助教按以上四个部分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小组评分,各小组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民主评议分配总分。
课程小论文可以设计为以“家乡环境”为主题,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信收集家乡环境信息,分析家乡环境问题,撰写以家乡环境问题调查为内容的小论文,格式上严格按照《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要求。学生在撰写中英文摘要时,就是对“双语”教学一种“学以致用”的体验,也是对双语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将学生中英文摘要作为专题教学素材予以点评。
所有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学习、课程论文)都要及时讲评和记录,并及时在课程QQ群里公布,以便于及时提醒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平时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双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把控,学生对“教”的目的和“学”的内容及时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心中有数”。
对考试内容也要进行改革,使考试内容具有较强思考性与启发性,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安排较合理,紧贴教学大纲;命题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双语能力的考查。
期末考试方式采用英文出题,除论述题外,其余用英文答题。既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的知识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常识,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73-05
为了贯彻教育部“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相关精神,按照《上海政法学院双语课程建设实施意见》,结合上海政法学院“十二五”内涵建设,笔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重点学科课程《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本文结合上海政法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的双语教学实践,试图深入分析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建议,以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教学实践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以下简称《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选修课,2学分,30学时,开设时间为大三春季学期。上海政法学院从2009~2010学年春季开始对该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改革试点。4年来,共计5个班122名学生选修了《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其中60%左右学生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1 教学目标设计
《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继二年级学习《人口学》后的第2门双语课程。该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本专业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已经具有全国英语四级水平,并掌握了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双语授课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即通过英文教材的使用与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专业英文术语,加强学生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入了解以及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尤其是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1.2 筛选教学材料
笔者搜索了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方面的英文书籍和论文等资料,参考了多所高校针对此门课程的相关教学大纲,并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精选了5篇英文文献[1-5]作为教学材料。总体而言,这些文献行文流畅、语言规范、可读性强;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文献[1]、文献[2]和文献[3]),也介绍了外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文献[4]和文献[5]);作者不仅有政府相关部门(文献[1]和文献[3]),也有相关专家学者(文献[2]和文献[5]);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1942年时贝弗里奇的伟大设想(文献[4]),也有当今社会最新前沿试点(文献[1]、文献[3]和文献[5]);不仅有中国国人自己介绍中国情况(文献[1]和文献[2]),也有外国学者对中国社保的评述(文献[2]),还有外国学者对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四个国家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文献[5])等。鉴于学生外语阅读水平可能参差不齐,教师也推荐了穆怀中主编的《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等中文教材作为课外补充书目。
1.3 组织课堂教学
鉴于《中外社保比较》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授课时间为每周2学时(90分钟),15周,共计30课时。将5篇英文文献作为5章教学内容进行课前备课工作。教师在课前必须精读教学内容,并使用英文备课,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全为英文。课件内容主要是将文献内容分成不同的reading,提前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和答案,并准备好重点讲解的知识点。
笔者在借鉴李桢[6]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见图1):首先,进行热身运动,即简单介绍本次课堂主要内容和用中英文解释文献涉及的专业术语;其次,在进行正文内容授课时,根据事先分组的reading进行阅读、提问和回答,接着对该reading涉及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然后进入下一个reading;最后,在结束时,对本次上课内容进行总结,并简单提示下节课内容。
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multimedia aids)、互动式教学法(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分组讨论法(group discussion)和反馈教学法(feedback)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板书外,主要内容是阅读每个reading时的问答互动环节和重点讲解。在问答互动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积极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采取中英文结合讲解时,除了关键概念和要点在讲解时使用中英文,其他分析尽可能地使用英文,有利于同学们重温以前中文的专业基本知识,也使得他们可以从英文角度加深其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为了加深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笔者一共安排了2次分组讨论。在学习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后,进行了第一次分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for Employees in Urban Areas);(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Rural Areas);(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Urban Employees);(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System);(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Guarantee of the Minimum Standard of Living for Urban Residents);(6)廉租住房制度(Low-rent Housing System)。在学习整个5章后,进行了第二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1)老年人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the Elderly);(2)儿童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Children);(3)残疾人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for Disabled People);(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Relief for Urban Vagrants and Beggars);(5)灾害救助(Natural Disaster Relief)。小组讨论的具体安排是:首先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共5个小组左右,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准备讨论;讨论时,要求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准备10~15分钟的讨论材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组间还需进行问答环节;最后,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点评。
笔者除了在上课时间请同学们随时提出有关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外,在期中时(第7周)特地布置了中文的个人报告,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体会,反馈上课信息,广泛收集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十分重视这次作业,各抒己见,总结了个人的学习体会,例如从惧怕全英文文献到能接受并习惯全英文文献,从开始的看见不认识的单词就立刻查字典从而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到熟悉专业词汇并提高阅读速度,从课堂被动学习到在课外主动学习等等。另外,同学们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意见,有的同学建议增加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有的同学建议提供一些介绍他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的网站和网页,有的同学建议推荐社会保障中英文专业词汇集,还有的同学建议授课教师谈谈自己在国外的亲身感受等。这些反馈体现了同学们对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烈学习需求。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笔者在后来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辅内容,如观看并讨论反映美国医疗保险体制的电影Sicko等,推荐一些社会保障相关的政府和机构网站和其他大学的课程网站,授课教师整理并介绍在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让授课者受益匪浅,也更感性地、深刻地体验到教学相长的重大意义。
1.4 考核学习状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在每一章学习后会简短地用英文总结和回顾课堂知识,要求学生在每一章学习后用英语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对学生的成绩评定,着重于学习过程,因此采取过程考核为主的方法,即15%学习态度(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10%平时作业、25%期中论文、50%期末论文。其中,期中论文和期末论文都是用英文命题。期中论文要求学生搜集某国某一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料,并概述该制度的特点;字数要求在500个单词左右。期末论文则要求学生针对上述国家这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查找我国相同或类似的社会保障制度资料,并概述我国的特点,然后进行中外比较;字数要求在1000个单词左右。这两次所撰写的论文,都要求全英文,以考核学生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
2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教学效果
根据上海政法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对《中外社保比较》课程的数据库,笔者将从授课质量和学生评教两个方面分析本课程双语教学效果。
2.1 授课质量的评估
从5个班级学生总评成绩来看,优秀(100~90分)的比例在30%以上,50%以上集中在89~80分,平均分都在79~87之间(见表1)。从不同学年来看,2010~2011学年优秀率因为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仅为17人,较其他学年选课人数相对少些,因此在同样考核方法下该班级总评成绩的优秀率(41.8%)相对较高。从2009~2010学年和2011~ 2012学年3个班级的学生总评成绩可以看出,大多集中在89~80分,并且优秀率稳定在20%~40%之间。2012~2013学年也与2010~2011学年的选课情况类似,优秀率高达47.82%。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激励了授课教师继续进行双语教学和改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在开设专业双语课程过程中,也遭遇了学生们对双语课的“暂不适应”情况。2010~2011学年选课学生人数比上一学年锐减,仅为17人,未达到教务处要求的最低要求(下限为20人),但后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还是把双语课程开设了起来。随着双语课程的推广,2011~2012学年的选课学生人数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而2012~2013学年的选课人数仅比最低要求多3人。
表1 《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双语课程学生总评成绩情况
2009-2010学年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1班 2班 学年 学年 学年
学生人数 21 27 17 34 23
100-90分 5 10 7 9 11
优秀率 23.81% 37.04% 41.18% 26.47% 47.82%
89-80分 10 15 9 25 9
良好率 47.62% 55.56% 52.94% 73.53% 39.13%
79-70分 4 0 0 0 0
中等率 19.50% 0.00% 0.00% 0.00% 0.00%
69-60分 2 1 0 0 1
及格率 9.52% 3.70% 0.00% 0.00% 4.35%
59-0分 0 1* 1* 0 2*
不及格率 0.00% 3.70% 5.88% 0.00% 8.70%
最高分 97 92 95 92 94
最低分 62 0 0 80 0
平均分 82.57 83.78 82.82 86.97 79.70
及格率 100.00% 96.30% 94.12% 100.00% 91.30%
* 因平时出勤率未达到学校规定要求,而取消考试资格,总评分数为0分。资料来源:上海政法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课程数据库。
2.2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学校要求学生在修课后,必须对所学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满分为100分。从118名学生参评情况来看,本课程四年来的评教结果均在90分以上,最高达到95.79分(见表2)。学生们从教师的品格和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肯定了《中外社保比较》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鞭策了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3 推行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双语课程重视度不够。由于《中外社保比较》为选修、双语课程,在每年秋季选课时,学生们因对自身英语水平的不确定而对选修双语课产生了恐惧感,导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不太理想。例如2009~2010学年,在社会管理学院领导、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鼓励下,本课程才能选够20人及以上、顺利开班;而2010~2011学年,虽然有教师的鼓励,本课程尚未选够20人,但出于对双语课程的支持,学校同意开班。经过这两学年已选修课程的同学们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在2011~2012学年时达到了34人选修。而2012~2013年却仅有23人选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专业学生对双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低。《中外社保比较》的授课对象主体为本专业三年级学生,少数为本专业二年级学生和其他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因此英语程度相对较好。但由于大多学生是高年级的,且已进入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面临就业或者升学选择,学习态度较以前松懈,因此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水平不高。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因长期习惯应试教育、被动学习,对要求较高的双语教学的准备还不充分,没有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对双语学习的投入不足。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做课前预习,仅在上课时间学习,课后基本上很少复习。而在短短的每周90分钟的课堂时间中,同学们被动地接受授课教师的讲解分析,即使当时没弄明白,课后也不太花时间去解决问题,从而听之任之,产生畏难情绪。如此少的学习投入,即使采取全中文的教学形式,对《中外社保比较》这样中等难度的课程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3)教师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授课教师是双语教学重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英文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外社保比较》的任课教师虽然在香港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也有短期留学经历,但尚未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英文授课训练,在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以及中英文互换等能力上,与专业英语教师存在客观的差距,对英文授课也需要适应,因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中外社保比较》是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因此对授课教师本身的英文水平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教师较全面地掌握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改革新动向等,用英文熟练表达出来,并能和学生用英文进行无障碍的双向沟通,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教学计划有待改进。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积极推动双语教学,不少院系也尝试开展双语教学,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仅开设了《人口学》和《中外社保比较》两门双语专业课程,《人口学》是惟一的双语必修课程,《中外社保比较》是唯一的双语选修课程,且《人口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中外社保比较》则设置在大三下学期选修,两门双语课程间隔时间长达整整一学年之久。这表明当前的教学计划对双语教学的开设课程和开设时间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无法保障双语训练的连续性,也不利于检验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
4 对进一步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如下探索。
1)坚持双语教学改革,积极改进教学条件。双语教学首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这两者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趋势下,学生们也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双语教学实践却倾向于牺牲专业知识而侧重英文教学,那么这样的改革是本末倒置的。因此,对于教师资源和学生条件不太优越的学校而言,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条件,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如大力引进归国留学人员,加强现有教师外语培训,提高英语水平,改进双语教学方法;改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强化其英语应用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全面调整教学计划,确立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双语教学难度从低到高,确保双语课程教学的连续和均衡。
2)探讨积极有效的双语教学形式。教学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因此双语教学必须要考虑到选课学生的英语水平。《中外社保比较》双语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虽然是大学三年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但少部分是二年级本专业或者外专业的同学,因此同学们自身的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另外,同学们对这种英文授课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同学接受目前的英文授课、中英文板书的形式,有的同学希望用英文讲授、中文板书,有的同学建议用中文讲授、英文板书,有的同学提出同时学习中英文教材等。这说明学生的需求是不同层次的,虽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改善教学效果,但由于师资有限等现实,在短期内实行分类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虽然母语教学比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同时学习中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随时进行双语转换等存在较大难度,也可能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双语教学推进工作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易到难,逐步地增加外语讲授比例,最后实现全英文授课。
3)改善双语教学的考核激励制度。从根本上推动双语教学工作,就是要从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两方面来着手。虽然上海政法学院大力支持双语教学,例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课程建设、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中对双语课程实行倾斜政策、开设双语课程后计入多倍教学工作量,但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其备课难度远远高于中文教学,加上选课制的实施,虽然有的教师有心想开设双语课程,最终却因学生选课人数不够而取消开班,有的教师却因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评价不高而不愿继续开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选择双语课程,其所修学分并未和授课教师工作量所计算的系数同步增加,而且在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两者不能兼顾时,由于对自身英文水平评价较低,会倾向于考虑中文学习,放弃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对双语教学认同不高、缺乏热情,那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必然会很困难。因此必须从师生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对双语授课教师的支持,例如通过适当降低现有双语课程工作量计算办法从而鼓励教师先开课、逐步提高双语比例,同时设立双语教学专项教学项目,通过国外进修、相互听课、探讨交流等方法帮助授课教师改进双语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双语教学宣传,强化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对选修双语课程给予学分计算上的倾斜等。
参考文献
[1]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China's State Council.China's Social Security White Paper[EB/OL](2004-09-07)[2013-09-11].http://.cn/english/doc/2004-09/07/content_372369.htm
[2]Feldstein M.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9,10(2):99-107.
[3]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Statistical Communique o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Development in 2008[M].Beijing: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2009.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前沿科学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更是如此。据分析,中国现代整体医学水平与日韩等国相比旗鼓相当[1]。但是,从英文撰写的医学论文数量来看,中国落后于日本;而亚洲多个国家的医师比中国医师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社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是医疗界的储备群体,在毕业后大多数面临的是临床或科研[2],这意味着在他们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必须经常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查阅医学文献、争取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教他们熟悉专业英语的体裁、表述、阅读与书写刻不容缓。
普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已开始接触英语,应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语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有较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考试,但是对于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类的句子,很多同学在学习了专业英语之前都出现了翻译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该如何翻译。而有些人明知不对,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将其翻译为“肌肉内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词在医学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给药”,而它在公共英语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而产生了理解歧义(该句可翻译为“肌注后30~60分钟之内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发生此类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见,医学英语教育对于医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号文件中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的20%以上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并在2005年1号文件中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3]。经过10年的探索,医学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取到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他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从各个专业领域接触到专业英语,因此,专业英语的设置已成为多余。对于此种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虽然各大院校为贯彻高教司的精神纷纷进行了双语教学,但教学的收获如何、学生对此的反馈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样是没有一个评价的量化标准。而且,从目前的双语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独立的专业词汇或是定义,对于阅读一段完整的文献还是有困难的。事实上,专业英语教材中选用的医学文献文章均取自于英语国家的医学论文或科技文,这是英、美国家专家使用科技英语体撰写的,其内容专业性强、文章结构严密、遣词造句考究、句型复杂多样。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这些方面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难。因此,单纯的双语教学是无法满足医学生顺利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的需要的,必须通过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在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构架桥梁,让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医学英语词汇,通过学习构词法来举一反三地扩大专业词汇量,并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其阅读层面由普通转向专业,反复了解和熟知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医学论文的构架和铺陈,以及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用英语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阐明和论述。
二、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4]是在总结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个大纲使用十多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1999年的修订版中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AE)。学生在完成了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大纲中还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协助。”
由《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可知,国家对于英语教育的连续性极为重视,不仅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必修课,而且还规定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具体到医学教育中,则是希望通过医学英语的开设来培养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扬本国的医疗技术,并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二)医学英语的教学实践
1.课文选材应由科技文过渡到专业文献。目前市面上的医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侧重点和长处。依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部为专业内容的;另一种是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简易的基础专业知识,下册是原版的专业论文。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授课经验,这两类教材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类教材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的难度,初次接触就感觉费力,那么对于学习的继续进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保证其后续内容的专注学习。第二类教材虽然起点低,学生易于接受,但全套教材内容量大,在给定的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基于此,我们建议专业英语教师事先与基础课老师进行沟通,推进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实施,使医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就逐步接触一些专业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使用的教材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选择,一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科技文着手,其较低的信息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此类文章可占20%~30%左右,一些基本构句的专业词汇可以得以掌握。专业文章占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体专业领域选材,以扩大阅读面。此类文章应逐步接近国外最新医疗资讯和文献的体裁,还可以自行节选最新的尖端医疗内容,如“SARS”流行时介绍“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制,“H1N1”流行时介绍国际上针对性的防治等。
2.系统介绍构词法。词汇永远是构成句子和文章的砖瓦。许多学生在初学医学英语时会为如何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头痛。首先必须从学生们普遍熟悉的一些词缀(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明白其实医学英语术语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红细胞)一词,大家都熟知前缀“macro-”是指“巨大的”,则可推知词根“-cyte”是指“细胞”。再列举一些以“-cyte”为词根的词(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学生对“-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再对前面所学的词汇加以归纳总结,系统分类(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介绍构词法,就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术)一词可扩充出许多以“gastr(o)-”或“gastr(i)-”为前缀的与胃相关的词和以“-stomy”为词根或后缀的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获取最新医疗资讯、掌握医学前沿动态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网上查询本专业的学术论文[6,7],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一些专业网站,让感兴趣的同学浏览。推荐网站有PubMed(http://ncbi.nlm.nih.gov/sites/enterz),它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免费提供,被公认为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了1950年以来70多个国家(43种语种)近5000种生物医学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过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进入http://nlm.nih.gov/medlineplus/ tutorials/.观看一些动画配解说的手术过程、某些疾病的病征及治疗的介绍更适合。而且这些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英语因课时紧张而导致的听、说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05-02
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语言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两种语言之中,通常一种是母语,另一种则是世界通用的科技工作交流语言英语[1,2]。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知识和经济全球化的高科技时代,新的时代急需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外语交流沟通能力流畅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大势所趋[3]。就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一蹴而就地实行全英文授课,这种模式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暂不相符。适当展开双语教学,将专业英语与母语相对照,使学生在对母语的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应的专业英语表述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这样的双语教学方式将可望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增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是指采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课堂主要用语展开教学活动,在教材的选用、课堂的讲授、和学生的交流等环节中英语与汉语同时使用、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过程。[4]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纺织技术、医学药学、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研究对理工类高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学生双语小论文的写作尝试、双语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良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等几个问题展开了初步探讨。
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刚刚开始大学生活,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还处于逐渐适应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也还需要有逐步熟悉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不宜一开始就使用较多的英语专业词汇进行全方位双语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加深专业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慢慢引导学生调整并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专业性不太强的内容,可尝试直接采用英语讲授;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基础理论知识,可通过中英文相互对照的方式加以讲解,让学生在熟悉相关专业词汇表达的同时,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无机及化学分析课程中会需要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如原子结构、共价键理论等,也会涉及到部分实验内容及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及酸度计的使用等,这些内容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在演示过程中,可采用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方式进行穿插讲解;对于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可以先用英文讲述一遍,再用中文对照复述,然后再重点突出地重复其中重要的专业关键词汇,以此表示重点强调,引起学生的进一步重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好讲课时的语速、语调,以便能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来适时调整两种语言的授课比例以及授课方式。同时还可教学进度穿行课堂随堂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认真地思考,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教学章节,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就某一专题查阅一系列的英文文献,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首先展开初步讨论,然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文献报告会,鼓励学生在报告内容中使用部分英文;也可针对课程中某一部分较为简易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然后随机抽一些学生来尝试用简单的双语内容来讲述教学内容,同时适度展开双语课堂问题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通过展开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这种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化学专业英语能力。
三、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写作科研双语小论文
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都是理工科的学生,将来都会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如能在双语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适当指导学生在课后时间撰写双语科研小论文,将会给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在课堂上以某个涉及讲课知识点的文献为例,向学生初步讲解科研论文的完整结构,告诉学生正式的科研论文应该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介绍科研论文对于用词、表述方式的严谨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学习撰写科研小论文。双语论文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所涉及的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简单化学实验。其文字主体可以为中文,但可要求学生将简短的摘要部分撰写为英文,从而锻炼其双语能力。通过简单的论文写作,特别是通过简单的英文摘要的写作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最基本的科研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其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在双语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手段、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目前各高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还是通过学期考试来完成教学考核的综合评价,在试卷内容方面,为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及对重点的掌握情况,试卷里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肯定占大多数比例,但同时也可适度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应用型题目来加深试卷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试卷题型可以多样化,如采用填空题、选择题、是非判断题、推断题、书写并配平方程式、简答题、计算题等题型。试卷中可加入适当比例的英文题目,学生答题时也允许选用中英文两种答题方式。教师评分时可采用较为灵活的评分标准,如给予用英文表述的答案以更高的评分;另外,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化学专业英语翻译等作为附加题,从而使优秀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其双语水平和能力,获取更好的总评成绩[5,6]。平时一些章节也可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论文性考试,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双语,对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在总评成绩中给予学生的课外科研双语小论文写作、用英语进行的课堂讨论和发言以一定比例,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双语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保证优秀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其语言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7]。只有具备较高的化学专业英语水平,英文发音标准、口语表达自然流畅,同时又具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很好地胜任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骨干的英语授课能力培训,同时也可通过双语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教师进行充分的、有益的、建设性的同行交流,督促教师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中来,最终着力于培养出优秀的双语教学教师梯队。
参考文献:
[1]邱树君,邱树良.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J].科技视界,2015,(14):111.
[2]李东平,冯泳兰,陈志敏.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65-167.
[3]朱林晖,唐尧基.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和探讨[J].广东化工,2009,36(8):276,290.
[4]马铭,徐满才,谢青季,等.高师本科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9):47-49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语言的正确表达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普通话表达出来,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只有听懂和理解了教师所讲内容才能进行互动交流,掌握所学知识。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规范(如用方言授课)、表达不清楚,学生听不懂,就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而且因为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必要时还要有一些肢体语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正确含义。
二、板书设计力求简洁、字体清晰
板书可以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现在虽然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系统性、条理性的板书必不可少,没有板书学生对关键词印象不深,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失误,
生物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双语教学中生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如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应激性”写成“应急性”;把“自养型”写成“自氧型”;等等。出现知识性错误难以正确表达语言文字的正确含义。而且,板书的汉字应该规范、清晰,还要具有系统性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或者用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
三、运用生物术语授课,举例说明加以理解
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如“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等等,但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严重影响,双语班学生对于一些生物专用术语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无法进行正确的表达与交流,常常出现口语、俗语的现象,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当然也可以采用代替语言的图片、视频、甚至动作、表情等来表达,以助于学生理解专业术语。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指导课前预习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的阅读加深理解;三是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1
根据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的精神,我校从02届开始对工科大学物理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中,我们结合中西方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建设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注重本科生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培养与理性逻辑思维的培训,提供教学交流和互动的网络渠道。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并完善双语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们对双语教学经验的几点体会。
1 关于双语教材的选用
语言传递知识,也传递思想,采用原版教材授课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国外教学体系,使学生体会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他们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工作及对外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双语教学直接选用影印的原版教材,相比较国内的普通物理教科书,中文教材重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数学推导,知识体系清晰,叙述严谨,归纳总结性强,符合学生传统学习习惯。但普通中文物理教科书学到了公式和物理定律,不重视实践和实验,使学生只集中精力去学习现成的公式和解题方法而不是思考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自然本质[1]。
英文教科书融入对自然的深刻认识,聚焦物理本质及物理现象的描述和理解,细致刻画物理思想和概念的演化历史,以科普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物理进行学习,从而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和深刻的物理学原理。英文教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配以精彩的照片和图表,文辞优美。教材注重对实验的描述,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每一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在运用高等数学的推导演绎上,也力求用最简单明了的数学公式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不求助于复杂和冗繁的推导。
英文书课后习题启发性强,趣味性强,锻炼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和对公式定律的综合运用, 以及公式定律中的每一物理量力求深入的理解。英文教材与生活经验和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紧跟高科技的发展,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物理规律在真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不力求模型化,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物理和对周围事物具体的定量描述。
英文教材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富含哲思。强调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转折点,都有一种新的认识和判断世界秩序的方法。科学家对科学的某一部分都做出了革命性的开创工作,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考虑到英语与大学物理教学深度广度的和谐统一,我们现选用藤小英改编版的《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这版教材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好评。
2 提倡自主学习
大学本科阶段是锻炼学生理性逻辑思维,培养科学素养,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可贵时机。我们希望以双语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为契机,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课前5分钟英语发言,内容主要是对物理规律在实际生活及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或学生专业相关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期末的时候鼓励学生自己做习题总结课,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习题讲解,难点解析。我们在网上给学生一些有难度的研究型的题目,征集答案,选取最佳的答案挂到网上公开展示,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适当增加专题讲座和讨论课,通过讲座,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深入了解,活跃思维,拓宽知识面,寻找探索创新点。讨论课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求异思维。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观点和角度,课上大家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争辩。培养学生养成从问题入手,注重问题的求解过程,而不是过多关注答案的对错,培养逻辑理性思维模式,而不是先看答案。
组织学生做小组课程论文,每学期提供给学生一些课程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论文题目比较宽泛,也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自拟题目。学生需要围绕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撰写论文,按格式要求形成书面论文。通过从拟定题目到论文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锻炼了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作为课题小组的分工合作,商讨定论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各有分工,取长补短。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尽早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让研究能力与知识学习同步进行。学生的各种观点思路让我们老师受益匪浅,我们会把优秀的课程论文挂在网上展示,并给予奖励。
3 建设网络资源平台
Blackboard是一个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数位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网络组成的平台内进行各种课程方面的交流,全球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该平台。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依托blackboard平台与学生共同建设教学、交流的互动空间。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丰富平台内容,将教学基本要求,日历,课堂ppt, 习题解答,章节总结,补充内容等挂在网上,还建立交流、答疑、问题讨论及教学反馈的专区,开辟学生成果展示等版块,生活中的物理,前言科技进展。既有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学生也习惯于在网络平台去讨论问题,自由发言,及时反馈。学生们也积极参与,提供各种素材,丰富我们的内容,共建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
我们还充分利用平台自带的网上测试系统,对每个学习模块进行网上考核,平台自带的公式编辑系统很好地解决了物理中大量的公式运用和计算,测试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与应用,督促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双语课,我们选取相关的网络知名大学物理公开课挂在网上,节取大量的国外公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这些短片生动形象,让学生课余感受原汁原味的国外课堂教学,拓宽视野,有所增益。
4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大量的英语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语言障碍,从中学开始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并没用得到相应的能力的提升,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希望双语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双语和物理双赢,通过物理的学习来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口语水平,融入西方的教学理念,提高科学素养。当然这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要求,克服阅读障碍,直接从英文教材获取知识。这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的意志,更要灵活全面的考核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双语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也要求较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全面掌控,灵活多变,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把握英语比例的使用,双语课教师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多多合作交流,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双语教学是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全新探索。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才能促进双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参考文献:
[1]The mechanical universe. Richard P. Olenick, Tom M. Apostol, David L.Goodstein 影印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Douglas C.Giancoli著,藤小英改编.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 [M].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陈宪等,2004
[2]《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黎孝先,2007
[3]《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吴百福等,2007
[4]《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冷柏军主编,2006.8
[5]《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邱继洲主编,2006.8
[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缪东玲主编,2007.9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岩编著,2007.6
[8]《国际贸易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胡丹婷主编,2007.6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莫红梅,钟芸香.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4.
[2]严艳荣,刘成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3]张伟锋,陈春梅.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5.
[4]陈燕.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毕永竹.大学双语教学有效性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6]田俊辉,黄辉.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金祥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1
[2]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
[3]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施米托夫,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1.7
[5]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张亚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外经贸经营与管理考试指南,宋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周厚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8]贸易实务,张魁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9]进出口贸易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
[10]国际货运与业务,李玉如,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
2)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二、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
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
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必须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要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与国际专家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进行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1]。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却很不完善,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课时偏少、学生重视不够等诸多问题,而双语教学也存在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其对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为例,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从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生物工程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专业英语教学推进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并使其成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我院在毕业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过基础英语和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词汇量和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但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足,听说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专业词汇量相对欠缺,检索词汇把握不准,句子结构分析和组织不当,等等。因而尽管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具体谈及应用,便感到无从做起。这一现象与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对于专业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少人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从而忽视了专业英语文献的检索、写作和交流的问题;二是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取代专业英语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选择内容与难度合适的教材,所选教材能够反映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与需求,既能体现基础,又与国际上最新的前沿发展紧密联系,以实用科技英语为主,语言标准、结构严谨、分析问题角度新颖,知识点明确,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归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词汇的构词特点、熟悉科技英文的文体结构及文法特点。通过简单构词法,即介绍生物词汇中常用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对专业英语常用句式结构的讲解,增强学生后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英文素材作为专业英语的辅助教学材料。网络资源特有的广泛性、共享性和即时性,可以提供广泛素材并能及时更新。学生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可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同时能培养寻找信息、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使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2]。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国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英语授课过程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让学生听、说、思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一个与专业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采用纯英语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也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专业问题,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学习、总结,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解答和讲解,将其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另外,还可以采用“模拟会议发言”和“墙报制作”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分组进行英语讨论,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上。
采用实践教学法,还应将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将专业英语课的一部分课时用来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摘要等写作方面的训练,为其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和日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仅为32个课时,并且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句式复杂,许多句子晦涩难懂。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可以为解决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提供帮助。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可为学生提供集图像、声音、文字和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增大信息量,将复杂的理论演示成简单的图式,使学生更容易从英语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讲解的缺点。
二、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双语教学
专业英语课是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来获取专业信息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英语进行教学,所涉及的专业文献一般是学生已经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该外语学科外的某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采用的外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英语[3]。
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都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虽然它们的教学内容不同――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学是针对英语的教学――但它们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方面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利用英语等外语检索资料、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我院对双语教学课程十分重视,已开设了3门双语教学课程,分别是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且都是必修的,但教学效果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我曾进行过一次有关双语教学的调查,其中有68%的学生说听不懂,7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由于目前学生整体上英语水平不均衡,学生直接接受专业双语课程会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期,而且专业课本身学的就是新的知识和技能,就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生要用相当的时间才能理解、消化授课内容,如预习英语资料,课中集中听讲,课后复习,否则既学不到英语词汇,又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影响到专业的学习。同时专业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专业新知识,是“难上加难”。因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程度与其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在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大范围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是不适宜的。
双语教学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担任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相关配套教材的选用,这也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教师一旦拥有了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就能很好地组织和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可见,专业英语教学可为专业课双语教学提供基础准备,大大减少全英文的双语教学过渡时间。在双语专业课程前开始专业英语具有以下优点:①为学生从基础英语的学习到双语专业学习提供了一定的适应期;②经过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和一定的查阅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③专业英语课程可根据专业双语课程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更好地为后续的双语课程服务。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了解了本专业的科技文献的句式结构,为后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模式做好了铺垫,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更好、更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和必要的基础。
专业英语是双语教学开设的前提,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专业词汇,强化应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的实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形成从专业英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发展思路。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仅靠专业英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多采用双语教学则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课尽量使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在教学中更多采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专业知识,又能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充分解决专业英语课时少、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只有充分地保证学习时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英语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专业教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它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因此成功地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本文通过开展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创新,旨在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服务。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G].2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96-02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逐步提出了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引用原版教材,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的明确要求。
许多实施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也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以分析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开拓国际化视野的观点。
虽然双语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但对于一些理论难度高、逻辑分析强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实行双语教学无论是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而言,还是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大学本科生而言,难度都是相当大的。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的能力。但纵观我国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是读写能力强于听说能力,许多学了10多年英语的学生既听不懂也说不出英语来,直接用英语交流存在巨大的障碍。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双语教学才不会致使双语课程流于形式呢?下面笔者以《高等数学》为例,就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 《高等数学》双语教学已有模式的分析
近10年以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高等数学》双语课,在网上能容易查找到开设《高等数学》双语课的大学有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从维普、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中以“高等数学”和“双语”这两个关键词作为题名进行搜索,发现从2004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并不超过30篇,且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对《高等数学》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思考,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的《高等数学》双语课程还处于建设之中。从这些发表的论文来看,目前《高等数学》双语课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据课堂上使用英语比例的多少而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过渡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选择原版教材,辅之中文教材,课堂上使用全英文(或英文为主)的PPT教学课件,或全英文(或英文为主)的黑板板书,教师的讲授语言仍然采用中文,学生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都可以使用中文,但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和完成作业,考试采用中文或附有中文翻译的英文试题进行闭卷笔试。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使用英文听说的时间较少,主要还是英文读写,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对于今后阅读英文文献有较大好处。但这种模式存在的不足也较为明显,对于一些希望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是达不到要求的。此外,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实现国家推进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有局限性的,只是过渡时期采用的一种过渡办法。
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配合中文教材,课堂上使用全英语的PPT教学课件或黑板板书,教师使用50%英文和50%中文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采用英文完成作业,回答问题时尽量采用英文,可以用中文帮助回答,考试采用英文试题进行闭卷笔试,试题中对个别有需要的单词进行中文翻译和注释。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使用了更多的英语听说,可以更好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显然这种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要比第一种模式的高,基础稍差的学生可能不容易接受,使得双语教学被称为“一锅夹生饭”。
第三,“沉浸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致力于创建一个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无论是教材、PPT课件、课堂教学用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作业或考试,全都采用全英文的方式。当然,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双语教学模式。如果能使用这种模式顺利进行教学,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称得上是国际化人才,这就是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但是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具有非常好的英语口语,并且能完整、清晰地表达要讲授的知识和内容。同时,学生也要能听懂老师所讲,头脑里还能立即做出思考和反应,这就要求学生也要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并且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功底都要好。可见这样的要求对于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要直接采用这种模式恐怕对许多高校尤其是非“985”和“211”的院校来说,是不适合的。实施这种模式的双语教师最理想的人选应该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这样才可能用英语自如地讲授《高等数学》内容。
二、 “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提出
前面讨论的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从可行性来说,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要便于实现一些。但第三种模式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还能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国外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国际化的视野看待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三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各取所长,摸索出一套“渐进式”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刚开始教学时,可以先采用“过渡式”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刚接触《高等数学》时,需要给学生一定的适应过程,并借此过程打好基础;待学生有所适应后,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对英语的亲切感;最后进入“沉浸式”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以及用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渐进式”是以时间轴为主线,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绝不是从完全独立进行的某一模式突然进入下一模式,而是循序渐进、连续变化的过程。从使用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来看,可能开始时是0:10,慢慢地变成1:9,再变成2:8……最后变成5:5,到了这种程度,应该说学生就已经基本适应双语教学了。
三、 “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
执行这种“渐进式”模式的时候,又可以分成下面几种不同的具体方式。第一,按照课程初期采用“过渡式”模式,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授课教师逐渐使用更多的英语表达,从几乎不用英语表达到对基本专业名词使用英语表达,再到对定义、定理的叙述用英语表达,最后对问题的分析都全部用英语来讲解,使用英语的比例可能从0到10%再到20%,接着到50%,最后接近100%。第二,大学的课程一般一次是连续上2到3个课时,那么当初期的“过渡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在每次上课的2到3个课时中执行先“过渡”,再“混合”,最后“沉浸”的“渐进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用英语直接思考问题和用英语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旦遇到学生反应慢跟不上,表现出明显吃力的情况时,就要重新回到“过渡式”,用中文给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再让学生课下阅读原版教材,完成相应的练习和作业,记忆一些专业名词的英语表达方式,并阅读相关的一些原版资料加以巩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双语教师不要害怕教学模式的反复,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正视,不能回避,搞清楚学生的困难所在,才能思考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那么,对于把握学生的状态,一方面需要双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思维是否跟得上,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还要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双语教师还可以“主动出击”,设计一些问卷调查,在双语课程刚开始时、进行到一半时和结束时,让学生回答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状态,及时地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
我国的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双语教学效果一直是从事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笔者提出的“渐进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现有的三种模式,针对如《高等数学》这样的理论程度高、难度大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并熟知教学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状态并及时调整。在学生和教师的通力配合下,相信我国的双语教学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瑞,梁保松,苏克勤.高等数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 薛欢庆,孙凤芝,赵冬霞.高等数学双语教学分层递进式模式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 申笑颜,孙慧哲,苗丽华.高等数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0-03
Necessity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for medical students'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exploration
Ling Xiao,Jin Hong.
(Medical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brid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to medical students,Medic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edical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out without delay.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al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introduction of word-building,network resources utilizing and abstract writing in order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master it better.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ubject-based English education;Medical English;practice exploration
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以博大精深著称。但凡事不能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有交流才会有提高,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因此,中华医学也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才能更加迸发出勃勃生机。
国际化的交流,依赖于国际通用语言的使用。到目前为止,英语作为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并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它正逐步发展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桥梁。因此,在医学界普及英语势在必行。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前沿科学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加。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更是如此。据分析,中国现代整体医学水平与日韩等国相比旗鼓相当[1]。但是,从英文撰写的医学论文数量来看,中国落后于日本;而亚洲多个国家的医师比中国医师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社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是医疗界的储备群体,在毕业后大多数面临的是临床或科研[2],这意味着在他们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必须经常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查阅医学文献、争取出国进修学习的机会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医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教他们熟悉专业英语的体裁、表述、阅读与书写刻不容缓。
普及英语教育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学生从小学就已开始接触英语,应该说,他们的英语基础是比较好的。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好了公共英语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有较好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考试,但是对于诸如“Mean peek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obramycin occur between 30 and about 60 minutes after 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之类的句子,很多同学在学习了专业英语之前都出现了翻译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把握不住,不知该如何翻译。而有些人明知不对,还是会抱着侥幸心理将其翻译为“肌肉内管理”。殊不知,“administration”一词在医学中指的是“giving of a medicine”,即“给药”,而它在公共英语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意思是“management”,即“管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而产生了理解歧义(该句可翻译为“肌注后30~60分钟之内妥布毒素的平均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英语知识,发生此类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可见,医学英语教育对于医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1年4号文件中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的20%以上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并在2005年1号文件中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教育部尤其鼓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3]。经过10年的探索,医学教学中的双语教学取到了较大的发展,基于此,也有人提出了取消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他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从各个专业领域接触到专业英语,因此,专业英语的设置已成为多余。对于此种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虽然各大院校为贯彻高教司的精神纷纷进行了双语教学,但教学的收获如何、学生对此的反馈如何、掌握的程度怎样是没有一个评价的量化标准。而且,从目前的双语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得更多的只是一些独立的专业词汇或是定义,对于阅读一段完整的文献还是有困难的。事实上,专业英语教材中选用的医学文献文章均取自于英语国家的医学论文或科技文,这是英、美国家专家使用科技英语体撰写的,其内容专业性强、文章结构严密、遣词造句考究、句型复杂多样。如果不注意到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在这些方面的区别,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生理解偏差甚至理解困难。因此,单纯的双语教学是无法满足医学生顺利进行专业文献阅读的需要的,必须通过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在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构架桥梁,让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医学英语词汇,通过学习构词法来举一反三地扩大专业词汇量,并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其阅读层面由普通转向专业,反复了解和熟知专业英语的行文特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医学论文的构架和铺陈,以及如何从专业的角度用英语进行相关知识和信息的阐明和论述。
二、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4]是在总结原理工科本和文理科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两个大纲使用十多年来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1999年的修订版中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包括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SBE)和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AE)。学生在完成了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后,都必须修读专业英语。大纲中还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可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学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在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协助。”
由《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可知,国家对于英语教育的连续性极为重视,不仅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必修课,而且还规定教学时数不少于100学时。具体到医学教育中,则是希望通过医学英语的开设来培养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攫取和交流,能弘扬本国的医疗技术,并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二)医学英语的教学实践
1.课文选材应由科技文过渡到专业文献。目前市面上的医学英语教材版本很多,各有各的侧重点和长处。依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部为专业内容的;另一种是分上下两册,上册是简易的基础专业知识,下册是原版的专业论文。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授课经验,这两类教材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类教材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有相当的难度,初次接触就感觉费力,那么对于学习的继续进行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保证其后续内容的专注学习。第二类教材虽然起点低,学生易于接受,但全套教材内容量大,在给定的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基于此,我们建议专业英语教师事先与基础课老师进行沟通,推进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实施,使医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就逐步接触一些专业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使用的教材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选择,一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科技文着手,其较低的信息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此类文章可占20%~30%左右,一些基本构句的专业词汇可以得以掌握。专业文章占70%~80%,可以按不同的具体专业领域选材,以扩大阅读面。此类文章应逐步接近国外最新医疗资讯和文献的体裁,还可以自行节选最新的尖端医疗内容,如“SARS”流行时介绍“SARS”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制,“H1N1”流行时介绍国际上针对性的防治等。
2.系统介绍构词法。词汇永远是构成句子和文章的砖瓦。许多学生在初学医学英语时会为如何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头痛。首先必须从学生们普遍熟悉的一些词缀(如micro-、tri-、mini-、-ology等)入手,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明白其实医学英语术语是很好掌握的。比如,macrocyte(巨红细胞)一词,大家都熟知前缀“macro-”是指“巨大的”,则可推知词根“-cyte”是指“细胞”。再列举一些以“-cyte”为词根的词(如monocyte、podocyte、leukocyte等),可加深学生对“-cyte”的掌握。在零散地掌握了一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再对前面所学的词汇加以归纳总结,系统分类(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介绍构词法,就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比如由gastrostomy(胃造口术)一词可扩充出许多以“gastr(o)-”或“gastr(i)-”为前缀的与胃相关的词和以“-stomy”为词根或后缀的词。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获取最新医疗资讯、掌握医学前沿动态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网上查询本专业的学术论文[6,7],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一些专业网站,让感兴趣的同学浏览。推荐网站有PubMed(http://ncbi.nlm.nih.gov/sites/enterz),它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免费提供,被公认为全球最大、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收录了1950年以来70多个国家(43种语种)近5000种生物医学期刊;POPSCI(http:///category/ tags/health);(http://)等。
不过对于大部分医学生而言,进入http://nlm.nih.gov/medlineplus/tutorials/.观看一些动画配解说的手术过程、某些疾病的病征及治疗的介绍更适合。而且这些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英语因课时紧张而导致的听、说方面的不足或缺失。
4.补充摘要的写作。摘要一般置于论文、科研报告或文摘综述的正文之前,是对整个论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英文摘要的书写是医学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专门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医学生了解如何从摘要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如何在以后的科研中为论文组织英文摘要的书写。要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摘要的结构、每部分结构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包括时态),并介绍一些常用的句型。
三、结束语
目前,对医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声音。不论各人的见解如何,有一点我们始终相信,即只要广大医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热爱教学,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使医学英语成为医学生有效获取本专业所需信息的工具。帮助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理解、翻译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摘要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摄取医学原创中的精髓并发扬和延伸其中的要义,而这也恰恰是英语教学从书本走向应用的转折。
参考文献:
[1]杨明山.医学英语新教程[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张艳.医学院校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及方法探究[J].医学信息,2007,20(3):403-405.
[3]叶玲,徐平,郑黎薇.口腔医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9,18(1):1-2.
[4]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陈冶彬.四“C”医学英语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67.
[6]刘芳.利用医学专业英文网站,掌握医学最新前沿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