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9: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现代性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学是在现代化的境遇中诞生的,现代性中蕴藏着教育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因其世俗主义、国家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三种价值观对教育学话语范式特质产生制约。这三种价值观衍生出各种异化的教育学话语范式,从而将教育学局限于狭窄而短暂的时空,进而设计出异化的教育制度和理念,生产出以现代性为主导的教育。世俗主义的制约。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主义从人文主义与宗教主义的冲突中诞生,并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价值体系。它一边用理性主义对宗教主义进行除魅,一边用功利主义为人文主义呐喊。就这样,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一起催生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世俗主义。它使人类放弃了对永恒的信仰和追求,转而在当下的世俗生活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人逐渐沉迷于世俗的享乐,而忽视了对完整生命的追求,以至于日渐“委身于常人、沉陷于职能、淹没于物欲。”受世俗主义的影响,教育学日益局限于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增强人类征服自然和追求感官物欲的能力。将当前的生活作为教育学的存在时空,而忽视生命的要求,无疑导致了教育学时空的萎缩。国家主义的制约。我国学者朱新卓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现代教育被国家化以后,很快就被拴在经济的车轮上,成为富国强兵的国家战略中的一个‘棋子’。教育逐渐抛弃原始教育的神秘性和古代教育的神圣性而强调世俗性的需要,以实用性,即满足国家和个人生存的实际需要去换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国家主义使教育学沉湎于暂时的功利追求而忽视永恒的灵魂守望。在世俗的教育学话语范式中,教育只是富国强兵的工具,而非寻求人类生命意义、守望人类灵魂的途径。这种教育学固执于服务当下的价值追求而忽视了坚守传统和超越未来的时间向度。科学主义的制约。科学主义向来强调合理性和必然性,本质和规律是其认识的逻辑。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教育学日益追求“体系化”和“结构化”。我国学者刘旭东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教育学的“体系化”、“结构化”取向使教育学静态化、符号化,无以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生活做出令人满意的解读,更不要说去“指导”教育实践。此时它只倾心于如何使教育更“科学”,更能够符合某种“人工的逻辑”而不是教育本身的自然法则。这种强调必然性的教育学强烈排斥信仰以及可能的意义,它摒弃了对教育可能性的信仰和追求,而是努力为教育设定严密的行动程序。这样的教育学仅仅是一套理论逻辑,而非对教育现实的鲜活表达。
二、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
其实际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冲突。《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能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它能丰富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课之外,无疑让枯燥的技能课增加配合角色,丰富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人文课程的培养,改变单一的技术吸收,让大学生活变得高雅而有情趣。文学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针对学生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的情况。《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文学的教育即人的教育,包括人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即“三生”教育。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职院校通过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力、意志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积累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感受生活、珍爱生命、鉴别事物,为自己的人生所用。再次,高职院校的发展,终究是人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人文素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能让学生克服思想浮躁、追求功名利禄等不良思潮,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公德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循证教育学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将基于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在推荐或大规模应用具体的教育干预、策略、政策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基于这些“具体事实的佐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二、注重资源整合,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教材,大多是使用布格缪勒、拜厄、车尔尼等通用性教材,因为该类教材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所以无法使教学要求得到满足。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技能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资源整合,探索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重视基本功训练,储备技能。许多从事该类教育的钢琴教育为了“良好”把握有效的专业技能课时,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认为技术差不多就行,执着于向学生传授新乐曲。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与学习更多乐曲相比,扎实的基本功其实重要得多,基本功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续钢琴教育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其次要主、复调音乐兼顾,使学生平衡、协调发展。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音乐主调的感觉,感受伴奏和旋律的从主关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复调意识,促进学生大脑左右的平衡、协调与听觉的立体结构。而且复调对位作品可训练学生双手的协调性,培养节奏感,是期实际运用键盘的牢固基础。最后应将曲目拓宽,探索新教材。钢琴库中的作品数不胜数,涉及流行、爵士、古典等不同的类型,但是教师应重视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相结合,打造独特的课堂。例如可以教授《小星星》、《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雪绒花》等幼儿钢琴曲或儿童练习曲,在教材中融入即兴伴奏练习、首调换调练习、简谱弹奏练习等,有利于学生今后顺利开展工作。
三、重视实际运用键盘技能
学生实际运用钢琴技能的水平无法随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增长是目前专业钢琴技能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其具体表现是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钢琴基本技能,但是实际运用键盘的能力却不佳。这是因为钢琴技能课程中缺乏视奏训练,学生不具备快速协调脑、眼、手的配合的能力。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并没有能力基础,不熟悉键盘位置与乐谱等,假如没有专门锻炼及培养其视奏能力,无法促进学生自由运用键盘乐器。另外,课程中没有训练学生即兴弹奏、伴奏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实际运用钢琴。与钢琴演奏相比,即兴伴奏、即兴弹奏属于运用键盘的实践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基础训练课程有许多不同之处。钢琴基本技能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的技术支撑,除了与一定的调性调式知识、和声知识相结合,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思维,使将以往学习的音乐素材包装为成熟的音乐,分配给给定的旋律或场景。即兴伴奏、即兴演奏的专业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键盘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对旋律风格与和声语言熟练掌握,并应用于钢琴弹奏中。学前教育工作中经常需要演奏钢琴,带领幼儿演唱,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运用键盘自弹自唱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弹奏,还必须演唱,最终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制定合理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传统的钢琴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后演奏钢琴曲目,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虽然该考核方式与学习钢琴技能的特点相符合,但是缺乏与学前教育特点的结合,考核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基本演奏技能,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钢琴教育基础,所以在评定演奏技能时应重视基本功的准确性、成熟度,演奏规范程度等多个方面,而不仅是演奏曲目的难度,为学生留出发展钢琴技能的空间。其次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能力,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考查。例如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随机说出一个场景,“好多小动物在森林中奔跑”、“鱼儿在水中游”、“小雨淅沥沥的下”等,并要求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是一种综合考查,涉及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基本音乐素养、键盘运用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的弹唱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了解其是否正在消化了学到的钢琴技能。这些合理的考核标准可以呈现出学生实际掌握钢琴技能的程度,也能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可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之处。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当今社会,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侧重在智力教育方面,家长与教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的开发。不管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还是幼儿园自身的教育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偏向于书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却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根本就从来没有涉及感恩教育,因此,孩子的感恩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幼儿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人与孝顺父母之心。
(三)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此外,社会在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的缺失也是影响着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来自家庭与幼儿园的原因以外,社会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但是,由于当今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是很重视,直接导致了社会关于感恩教育的缺乏。
二、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家长的言传身教感恩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自身要做到孝顺老人、关心他人,只有父母自身做到这些了,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树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成长。例如,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父母要自身做好表率,好好孝敬老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会将孝顺老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本能牢记在心,从而逐渐懂得感恩。
(二)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孩子除了在家里的时间以外,另外的时间多半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地位是很神圣的,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动作。因此,教师在日程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刻表现出关心与爱护,让孩子对教师的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学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活动的多样性去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他人,收集一些如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感恩意识。
(三)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要想改进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除了确保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引导作用以外,还需加强家长、幼儿园与社会的三方面的合作,从而确保学前教育感恩教育的顺利实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只能作为他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来自家庭的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整天面对父母的冷漠与自私,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变得自私、麻木。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都只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孩子的感恩品德的教育却不太看重。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通过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对孩子感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父母在关心老人方面若是为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的话,孩子也会懂得关心老人、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在加强家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还需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将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让孩子时刻生活在充满关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从而将感恩变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随身携带”的优良品质,伴随自己的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