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9: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泄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系统主要功能构成
(1)基础数据与录入。系统的基础数据以及基础数据录入功能模块是整个管理系统的起点和基础,其数据包括了整个框架体系,是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字典库的基础维护平台,包括单位和人员信息、设备的基础维护数据和检修数据、设备鉴定标准等。另外,数据录入的功能是系统数据库存在的保障,是系统后续维护和管理的保障,是设备台账数据库、特种设备数据库、检修计划数据库、设备油质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的基础。
(2)统计报表与数据上报。统计报表是数据上报的基础,一般包括铁路机械动力设备履历统计查询、车辆部门的统计报表、设备与技术明细等,其功能在于所有机械动力设备相关数据的归类、统计、查询与打印。数据上报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建立在数据统计之上,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备份、恢复以及数据上报。
(3)巡检与系统维护。巡检属于后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整个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系统的设备设置、数据采集分析、故障发现反馈以及巡检工作状态四个部分。这部分功能是分级授权的,多由车辆段级系统授权车间级系统使用。系统工作属性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对事先设置好的重点设备进行巡检,巡检的内容具有差异性,具体根据车段、动力设备等特性来设置。维护模块则是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日志、用户权限、设备数据、车辆部门设备数据等进行维护,其功能是导入和查询原始车辆部门数据,设置用户权限和功能等。
(4)设备管理标准与系统帮助。设备管理标准是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国家相关铁路设备标准,设置计算公式与评分标准,将数据库的所有数据进行填充与评分。系统帮助是辅助功能,主要是权限人员密码修改、查看系统帮助等。
3.基本表的创建与查询设计
基本表的创建要遵循字段唯一性、功能相关性、字段无关性的原则,表的分类是基于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的,从简单化的标准出发,设置两个主表,即机械动力设备台账管理表和机械动力设备使用管理表。在表创建的过程中,每个属性作为单一其唯一的关键词用字段表现出来,前期先定义字段内容、字段数据类型、字段属性和关键字。主要包括台账管理表、生产设备运行记录表、机动设备使用记录表和设备材料消耗记录表。每个表根据其性质对应若干属性字段,并且每个表设定的关键字是唯一的,具有标示作用的。每个表的属性字段使用超链接,便于数据记录、查询。表之间的关系用同属性字段联系起来,形成表之间的内在关联,便于确定数据库的参照完整性。表、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之后,必然要用到查询功能,查询结果一般需要满足查找、统计、计算、分析、比较、判断、排序等。运用VisualBasic语言进行自定义函数或者条件语句的编程,选取每个属性的特定值,确保查询时使用输入参数的方式便能简便操作进行,这些需要查询设计器来进行设计。
4.异常设备或部件提示
a:机械动力设备中途停止工作的异常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累计折旧]≥[原值]-[残余价值]),[异常],[使用])。
b:机械动力设备达到设计寿命的修理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运行时间或公里数]≥[预计大修期限]),[大修],[使用])
c:部件异常是指机械动力设备的零部件在实用期限内出现故障或者修理,则视为零部件异常。设计方法为,运用查询向导创建零部件查询表,对正常件、异常件记录、统计、分析,完成异常表创建、查询。属性字段内容包括[修理日期]与[预计使用日期],且表达式≥2,[修理日期]<[预计使用日期]。
论文关键词:科研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控制策略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潮流。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性和开放性,在提供信息和检索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安全隐患,科研信息一旦泄露,会给科研项目的实施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加强网络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修改和非法窃取已成为科研单位普及与应用网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掌握和控制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是十分必要的。
2科研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意义
2.1概念
科研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科研数据的完整性,即科研数据不发生损坏或丢失,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故意冒充、窃取和损坏数据。
2.2意义
根据信息安全自身的特点以及科研的实际情况。
网络信息安全在科研单位的实施应该以信息安全技术做支撑,通过流程、审查和教育等的全面协同机制,形成一个适合科研管理的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并依靠其自身的持续改进能力,始终同步支持科研项目发展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
3科研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
3.1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网络的信息化,由于覆盖面大、使用人员多以及资料、信息系统管理存在漏洞.有关人员缺乏保密意识,往往不能保证工作文稿、科研资料、学术论文等在网络上安全、正确、实时的传输和管理。
3.2外部威胁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也面临着遭遇各种攻击的风险。各种病毒通过网络传播,致使网络性能下降,同时黑客也经常利用网络攻击服务器,窃取、破坏一些重要的信息,给网络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失。
4科研网络信息安全的控制策略
4.1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
4.1.1制定并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是科研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准则,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也要以此为基础。
4.1.2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这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保障,也是网络信息安全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就不能保证信息安全按计划推进。
4.1.3加强网络信息保密审查工作坚持“谁公开、谁负责、谁审查”的原则,落实保密审查责任制,规范各科室、部门分工负责的保密审查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保密审查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工作要求。
4.2开展充分的信息安全教育
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的高低,是一个科研单位信息安全体系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需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教育,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实施的成效。
科研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科研单位内部的舆论宣传手段,如观看警示教育片、保密知识培训、签订保密承诺书、保密专项检查等,并将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4.3选择合适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作为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在信息安全管理中起到基石的作用。
4.3.1设置密码保护设置密码的作用就是安全保护,主要是为了保证信息免遭窃取、泄露、破坏和修改等,常采用数据备份、访问控制、存取控制、用户识别、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
4.3.2设置防火墙防火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访问控制产品,它能强化安全策略,限制暴露用户点,它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防止网络上的病毒、资源盗用等传播到网络内部,阻止外界对内部资源的非法访问,防止内部对外部的不安全访问。
4.3.3病毒防范和堵住操作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为了防止感染和传播病毒,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使用有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同时任何操作系统也都存在着安全漏洞问题,只要计算机接人网络,它就有可能受到被攻击的威胁,还必须完成一个给系统“打补丁”的工作,修补程序中的漏洞,以提高系统的性能。防止病毒的攻击。
4.3.4使用入侵检测技术人侵检测系统能够主动检查网络的易受攻击点和安全漏洞。并且通常能够先于人工探测到危险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动态安全检测防护技术,对防范网络恶意攻击及误操作提供了主动的实时保护。
4.4加强网络和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29
1 移动互联网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移动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我们利用 GPS 系统很容易地获得终端使用者的位置信息数据。这些服务以用户的位置信息为基础,为生活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用户的位置信息保护也被人们所重视。个人位置信息是 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直接将位置信息和时间数据发送到用户的移动无线终端。移动终端将用户显示在平面地图的位置信息与很多数据并行处理来提供新的服务用户平面地图的位置信息需要用户能够获得 3 个卫星信号才能显示。
位置隐私的研究应该先从社会、法律的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位置隐私保护的法律地位。 从民法到刑法多层次保护, 尽快制定专门法律、 法规。国外的隐私保护方案已相对比较完善:
(1)美国的网络科技和电子商务较为发达,注重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众多法律中,最重要的是 1986 年颁布的《电子通讯隐私法案》。它明确指出了通过截取、访问或者泄露个人通信信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及责任归属问题,禁止“向公众提供电子通信服务” 的供应商提供给任何未经批准的实体有关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通讯内容;
(2)欧盟也完善了法律框架体系。1995 年颁布了《电子通讯资料保护指令》和《欧洲电子商务行动方案》。上述的法规和指令为使用者、 网络服务商、政府机构等提供了明确可循的规则,同时完善欧盟的互联网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框架。另外,与欧盟成员有特殊关系的国际组织,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非常重视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尤其是针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
(3)日本提出隐私保护五原则。1982年9月制定了《 个人数据信息处理中隐私保护对策》,其中明确指出了保护隐私的问题需要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互联网隐私保护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在我国首先是宪法层面的保护,如:宪法第40条对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其次是民法层面的保护,主要涉及的法律法规是民法通则和 2011 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因此,我国应当在技术上加强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同时,也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2 移动互联网隐私保护概述
位置信息由地理位置信息和标识信息共同组成。地理信息表示移动用户现在所处的地点,一般由经纬度来体现用户的踪迹。标识信息用来标识唯一用户。我们可以将现有的保护技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假数据法、泛化法和抑制法。
假数据法即使用者向位置服务商报告本人位置信息时, 会报告多个系统产生的用户位置信息或者报告一个虚假信息。 即使用户的位置信息在传输的时候被不法分子所拦截, 也无法从这些假的位置信息中获取用户真实的位置信息。 假数据法在实现时, 只要在用户端添加位置服务功能或者添加合适的位置信息保护组件即可, 而服务器端可不用改变。 这样的设置简单且容易实现, 开销少, 但是会增加用户端的负担, 会导致信息隐私保护性较差造成数据失真等。
泛化法即将位置信息泛化成相对应的匿名隐匿区域,来实现位置信息的保护和隐藏。此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1)可运用一个诚信度高的第三方来保护用户的私密信息并帮助生成隐蔽空间,该方法一般是集中式的或者分布式的;(2)隐匿空间由移动用户彼此点对点通讯来合成。第一种方法来说需要极高安全度和可信度的第三方来完成数据的计算和通信,第三方成为了主要安全保障;第二种方法中生成了较弱抵御攻击能力的隐匿空间和效率较低的生成过程,这是移动设备的通信状况以及电池容量等一系列限制因素导致的。上述两种方法中位置服务提供商都应先对位置信息进行查询再来解决使用者的隐匿空间保护请求。
抑制法即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现实条件来公开用户的位置信息达到保护的目的。 抑制法有两方面标准: 抑制敏感且多次访问的位置信息; 抑制会导致二次泄露的位置信息。抑制法相对实现起来较简单,安全性较高, 但可能会造成用户数据的严重失真。
对于位置信息保护技术来说,学术界提出来三大类解决方案:匿名空间技术、虚拟位置技术、虚拟名称技术。
匿名空间技术的主要方法是由系统设计生成一个空间来代替用户所处的真实空间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位置信息提供商,使攻击者很难在这个空间内分析出用户真实的位置信息,达到扩大用户位置信息范围的效果来保护用户的位置信息不被窃取。
虚拟位置技术是移动用户发送给位置服务提供商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假位置信息,这些假位置信息是由系统进行相应计算得出,攻击者很难获取使用者位置真实信息。
虚拟名称技术是将用户的真实名称采用假名进行替代,假名形式多变且可以实时更换,有效地防止了不法分子对用户位置信息的跟和窃取,即使是获取了用户的虚拟名称它也无法将用户真实信息与其匹配。国内外学者都重点研究保护位置信息所达到的“安全性程度”和“算法效率”。
3 移动互联网隐私保护策略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中,移动互联网位置保护技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隐匿用户 ID,使攻击者无法将获取数据与使用者真实数据相联系。 另一方面为保护使用者实际的位置信息, 提供给服务提供商一个地理位置区域,使其很难从泛化区域内找到用户精准位置。隐匿用户 ID 的方法多采用假名和匿名方式。 Beresford 和 Stajano最早提出 mix zone 身份保护方法。此方法引入了应用和混合区域, 在混合区域用户可用任意假名代替自己的真实 ID信息,目前已提出的位置匿名系统有:独立式、中心式、点对点分布式结构。国内外研究者常使用的匿名技术分为:匿名技术、假名技术、K-匿名等。最早提出的匿名技术是由 Marco Gruteser的 K-匿名基础模型。今很多学者都对传统 K-匿名模型进一步研究,提出多种新型隐私保护方法。Jin Z P和 Xu Jian 等人利用隐匿通信路径来保护真实位置与用户ID的联系,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实现。Yao Lin 等人提出了改进的 K-匿名技术区分模糊区域,使攻击者不能识别用户真实位置区域。Liu S B提出了策略空间叠加技术来进行泛化区域的叠加来达到保护用户位置信息的目的。Y Sun、T.F.LPorta 和 P Kermani 提出了基于密钥机制的位置保护模型对用户位置信息实行保护。
4 移动互联网隐私保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策略来避免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受到威胁。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方法基本上是以降低位置数据准确度来进行保护,例如:假地址技术等。虽然这种技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使用者的位置咨询受到威胁,但是也降低了此项服务的品质。提
出的匿名空间技术,需要引入第三方可信机构这就造成了其安全性能会下降,第三方机构也会成为通信瓶颈。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点:
(1)保护手段单一。如移动用户可以选择对应用软件是否安装使用, 使位置服务提供商不能随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但当用户安装软件并使用时往往对系统认定的权限是开放的,这就会导致用户面临着“好友” 会时刻掌握用户的位置信息,导致用户位置信息的泄露。例如:用户在应用软件中一条动态信息,信息会显示用户所在位置和用户的行为轨迹。一旦用户疏忽,便会造成位置信息被泄露。
(2)数据存储不安全。用户的行为轨迹数据存储在手机中,用户最近的位置数据一般存储在本地,而登录是用户自己设置的登录密码,一旦密码被攻破,那用户的位置信息将会被窃取,如果用户的手机丢失则会造成用户行为轨迹信息大量遗失,如果被不法分子盗取会导致隐私数据的二次泄露。
(3)漏洞发现修补过程较慢。对于接入移动互联网并公开用户位置信息的保护研究较少,对于这种情况常常面临边修补、先受害,后修补的漏洞防御形式往往滞后性强、安全性较低、开发周期长、设备要求高等问题,单方面漏洞修补不能保证位置数据不被获取。同时也没有考虑微量的信息泄露会造成大量隐私信息被挖掘和分析所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刘丹.基于匿名空间的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24.
[2]彭志宇,李善平.移动环境下LBS 位置隐私保护[J].电子信息学报,2011,33(05):74-76.
[3]丞.移动互联网隐私泄露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4-26.
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接、互动性强、共享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各级院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结合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主要模式,与此同时教师的信息安全也不得不承受着多媒体设备,尤其是计算机、USB存储设备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不当操作带来的危害等。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些多媒体设备时,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信息安全分析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受到保护,不受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导致的破坏、更改、泄露。这里的教师信息不光指教师个人信息,还包括个人数据。信息安全与信息失安全相对,信息失安全事故发生后,给教师的身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多媒体设备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共享的载体,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银幕、音响、展示台、其他设备如USB存储设备等,这些公共设备,具有使用量大、流动性强、使用人员复杂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多媒体设备尤其是计算机、USB存储设备具有潜在的信息失安全隐患,特别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得不接触这些公共设备,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在笔者从事的高校机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就常常发生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遭受信息失安全的事故,部分教师会请笔者找回个人教学U盘的数据,也有教师因其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不知何时泄露给了学生,导致学生打扰到自身的生活,甚至教师的私人照被学生PS整蛊后到处群发传看等。这些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无信息安全意识、未掌握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2教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U盘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危险主要有两大类:信息泄露,信息破坏。
2.1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是指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存储设备被未授权的用户获得,造成个人的损失。教师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包括隐私泄露、敏感内容泄露、身份信息泄露、联系方式泄露、账号密码泄露、著作成果泄露等。教师个人信息泄露事故发生后,危害往往是多样性的、致命的、无法估计的,如:(1)危害生活。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各样的垃圾信息、广告通过泄露的联系电话、住址骚扰着个人平静的生活,不法分子根据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比如车祸、被绑架、钱包丢失等理由诈骗教师本人或者其朋友、亲人,冒用泄露的个人信息办假身份证,补办信用卡或银行卡恶意消费透支,或者以受害者身份违法犯罪等,给受害者生活带来无法想象的危害。(2)危害工作。对于教师而言,个人信息泄露后在工作上最大的危害便是个人著作权受到侵害,比如论文、研究报告等泄露后被他人冒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工作一系列的影响。(3)危害身心。源源不断的骚扰、诈骗、冒用等,给受害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各个方面的压力,还会对受害人的神经、心智、自尊产生影响,导致其身心的完全崩溃。
2.2信息破坏
信息破坏即数据破坏,是指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偶然或恶意的软件、硬件、网络等原因,造成其中的存储数据完全或部分丢失、修改、伪造、添加、删除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数据破坏的危害主要有:课件或论文等著作丢失、文档打开后部分或全部乱码、双击文档无法打开等。数据破坏带来的危害概括便是教师付出辛苦的工作成果丢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工作、生活、身心上的影响。造成数据破坏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软件原因:病毒感染、误格式化、误删除或覆盖、误分区、误克隆、系统错误或瘫痪造成的文件丢失或破坏等。(2)硬件原因:磁组损坏、硬盘划伤、芯片及其他原件烧坏、操作时断电等。(3)网络原因:黑客通过远程网络造成的数据破坏、木马病毒等。
3保障教师信息安全
虽然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但他们的维护方式只能是最基础的,比如提供安装还原卡、安装杀毒软件等保障性措施,并不能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以便在教学中既能保证个人信息安全,又能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
3.1安装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
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公共设备,其使用量大、流动性强、使用人员复杂的特点,使得这些公共设备容易成为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温床,且计算机木马病毒具有破坏性强、隐蔽性强、自我复制能力强的三强特性,一旦防治不到位,就会造成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导致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U盘的相互感染,后果不堪设想。而教师作为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者,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威胁,若遭受计算机病毒木马的攻击,不仅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漏、数据破坏,甚至会导致多媒体系统崩溃不能使用,影响正常教学等。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可以清除各种病毒、木马,修复系统漏洞,开启防火墙防止信息遭受远程攻击等,将可能导致教师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因素隔绝在大门外。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第一步便是安装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监控防御各种来源、种类不同的危害。
3.2正确操作是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关键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安装杀毒软件、安全卫士对于保障教师信息安全并非万无一失,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正确操作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从物理,网络,系统三方面做好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3.2.1物理安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U盘是教师信息数据的载体,设备正常时信息数据才能正常写入、读取,正确操作设备防止设备物理损坏是避免教师信息损坏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除了正确开关多媒体计算机、正确插拔U盘外,还要避免抖动摔打使用或未使用中的多媒体设备,不要随意插拔设备连线、打开多媒体设备内部等。将多媒体设备人为的物理损坏几率降到最低,以防教师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发生。
3.2.2系统安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U盘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软件对于防止教师信息泄露、防止教师信息破坏非常重要。除了教师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软件,U盘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操作外,本文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结合实际应用总结了几点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操作意见与建议:(1)投影开启或广播开启时计算机界面为教师学生同步状态,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时应避免打开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内容,以防个人信息通过投影或广播泄露。(2)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公共设备,教师在使用时不要将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敏感文件保存在多媒体计算机中,避免信息泄露带来危害。(3)课后删除个人文件,删除网页浏览记录,清空回收站。(4)不在U盘上直接编辑操作文件,避免U盘因突然不工作导致数据丢失,最好复制到计算机上,编辑保存后再传输到U盘中。(5)定时备份个人重要文件数据,防止数据丢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6)多媒体计算机一般都装有还原卡,所以文件数据操作后要及时保存,最好保存至U盘或移动硬盘中。(7)离开前重启计算机。
3.2.3网络安全网络世界多姿多彩、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在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带来的各种危害,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很重要。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若教学不需要网络,课前最好先将网络关闭,阻绝一切通过网络带来的信息危害,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内容不在网页上输入,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登录QQ、百度文库等账户输入密码时不要勾选保存密码或自动登录。(2)不乱打开网站,进入网站前留意网址,避免进入山寨网站。(3)不乱接收、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网址和电子邮箱,下载网络资源时要看清,避免将来路不明的网络资源存储在个人U盘中。
3.3信息失安全事故处理要得当
3.3.1采取措施恢复数据当教师重要数据遭到破坏后,可以采取某些措施进行恢复,不仅能恢复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还能恢复U盘等USB存储设备中的重要数据。发现数据遭受破坏时,应立即停止所有写入操作,以防数据再次破坏。由软件原因或网络原因导致的数据破坏,可用一些软件恢复数据即可:如R-Studio、EasyRecovery、FinalData等,也可采用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的文件恢复功能来进行恢复,或交由专业人员进行恢复。若是硬件原因造成的数据破坏,应送至专业数据恢复公司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