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4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儒学与德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修身”、“仁爱”、“自省”、“慎独”等内容,更是被传承至今,进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程教材,成为培养当今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
但是,当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又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熏染,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的认同度并不高,即使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只是将这些当做一项课业负担来对待,虽然去学习,但并未将这些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之中,去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全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考虑职业教育学生的自身特点,不难发现,学生不认同儒学思想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个人基础素质薄弱,无法理解经典内涵;认为传统观念陈旧,不屑于继承发扬;认为传统思想束缚个性,与西方价值观比较起来没有竞争力等。要改变学生的这些观念,就要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言传身教的引导,因此我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爱养之,宽严相济
启蒙教育应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所谓“爱养”,就是以慈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学生,用说理的方法教育 、感化学生。
所谓宽严相济,包含两层意思:
1.宽其辞色、严其课程。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但在学习上则要从严要求,丝毫放松不得,不能有一点马虎。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前多是教师严重的差生,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新树立他们的自信,营造宽和的氛围;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的课业,培养严谨的学风。
2.家教素宽者则严,家教素严者则宽。对家教素宽的学生应严格要求,不过由于他们一向松懈惯了,骤然从严管教,则‘懦弱之子必病,顽劣之子必逋’。所以,在刚入学时,不能操之过急,须缓缓约束,耐心开导,反复劝说,当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以后,再加以批评,帮助其改正缺点。至于那些家教素严的孩子,则可‘稍济以宽’,‘使其恋恋塾中’,如此教育效果必将 大大增强。
二、量资量力,循序渐进
学生资质有高下之分,故教学内容和方法须因人而宜,‘浅人浅解、深人深解’。不能不分高下深浅, 一概而论。只有‘斟酌变通’,使之‘与资相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资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骄傲。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进步较快,也不宜过多表扬,相反倒应常常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以免其骄傲自满。所谓‘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资质稍差的学生往往容易丧失信心,对他们如果批评责罚过多,便会令其自暴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 机’。因此,对这样的学生应以表扬为主,即使他们只取得了点滴进步,‘亦不妨极言嘉许’,以鼓舞 其‘踊跃向往之心’。所谓‘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
同时推荐一些书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对其先读什么,次读什么,再读什么,进行明确的安排。如果‘不循次序’,‘ 不分层次’,虽然‘欲其速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务求精熟,力戒贪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为内容多了,就不可能详细讲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理解不了 就容易遗忘。这样学习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指导他们学习传统儒学文化时要做到少而精,抓住要点,反得讲解,才能使学生‘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所谓‘多则惑,少则得。’故‘讲书切不可贪多’。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 会提高,通过举一反三,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也能渐渐有所理解。这样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四、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任何一个老师都应当时 时、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作为老师,言行举止均要‘随时检点’,从严要求。例如要学生习勤,那么老 师必须‘以身先之’。如果学生都已到校,而老师尚未起床,‘则虽令不从’。
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教书应当专一。首先自己对教学内容应当认真钻研,确有心得,然后要时时讲 解给学生听,不要间断,更不可懒惰。‘故师道尤以专为主’。
同时,‘设教又当尽心’。督课要勤,要求应严,讲解须诱彻,要尽心尽力,‘悉心开导。’如果喜欢聪明的学生而不加督责,讨厌顽劣的学生而不加鼓励。不认真教学,马马虎虎;不勤课学徒,‘悠悠忽忽’。这样的教师,只能是误人子弟。
作为教师还应当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若自己有不懂之处,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老师有讲错的地方,学生指出,就应诚恳地接受,切‘勿固执己非’。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广大德育工作参与者要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呆板生硬、成人化倾向、缺乏实效和吸引力等情况,创新思维,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学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加坡;韩国;儒学精神;启示
一、新加坡与韩国公民教育中的儒学精神
(一)新加坡公民教育中的儒学精神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教材在学校里正式开设《儒家伦理》课的国家。“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继承和保持东方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以取得平衡,抵消西方文化中的腐朽部分。”新加坡政府选择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伦理作为对国民实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德目,已经成为新加坡的“治国之纲”和社会道德标准。他们认为儒家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和“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是针对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而提出的人生哲理;仁爱、忠恕、善恶、义利、孝顺、谦虚、诚信、勤劳、节俭等儒家提出来的品德,应当加以发扬光大,以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韩国公民教育中的儒学精神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儒家思想注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念,提倡“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的整体主义原则,于是在韩国文化中非常强调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儒家精神主张的和为贵,“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要求人们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的“五典”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以“礼”和“仁”来协调公共生活领域内的和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要对他人尊重和友善。
二、新、韩两国运用儒学精神的异同
(一)两国儒学精神的相同之处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两国都结合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并赋予儒家精神以现代意义。新加坡在借鉴儒学精神上剔除了传统儒学中带有强烈封建性色彩的学说,赋予其符合现代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其道德建设的需要。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教材,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特色,它所贯彻的基本精神是“把适合我国社会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的学生”[1]儒家思想在韩国深入人心,但儒家伦理进入韩国文化,并作用于学校德育是接受了韩国文化的改进和受到学校德育的相应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部分被删去、被改写,或在中国被强调的东西而在韩国不被重视;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东西已根据韩国实际被重新阐释。[2]
其次,两国都相当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新加坡政府认为,儒家的许多伦理观念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1982年2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在中学施行儒家伦理课程,作为中三中四学生的选修宗教课程之一。1985年《儒家伦理》教材正式出版,开始在全国各地通用。除了《儒家伦理》课教材,新加坡还出版了一大批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1990年还出版了一部英译《三字经》,该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儿童道德丛书》。在韩国儒学自一千多年前传入之后,便成为维系韩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自立自强的崭新民族精神气质的力量。韩国人把这种体现韩民族精神的儒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学校德育的主体框架,通过德育,使儒学反作用于韩国文化建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韩国人。[2]
(二)两国儒学精神的不同之处
一方面,在内容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儒学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是新加坡推广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但新加坡政府结合具体国情,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所谓“忠”,不仅包括爱国,爱校,以校为荣,还包括敬业乐业;“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不仅包括爱人还包括爱己(自尊)、爱物;“礼”和“义”不仅包括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还包括守法;“廉”就是为官的德行;“耻”就是指人们的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韩国的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是“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韩国学者与学校仍然教育国民认识父母对子女的亲爱、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这种双向的责任与义务,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在家尽孝,于国才能尽忠,突出“孝道”在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础性及其时空超越性。
另一方面,两国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具体途径上有所不同。新加坡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其思想政治教育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来号召大家,另外政府则也通过法治和社会引导的方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而韩国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实行潜移默化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这可以从相似的民间节日以及习俗风情中深刻地感受到。韩国多用阴历,其传统节日如正月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观灯节、五月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都同中国节日相同。
三、新、韩两国运用儒学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儒家精神去粗取精,继承发展
与新加坡和韩国一样,我国同样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新加坡和韩国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很好地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这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儒家思想是两种哲学,即政治儒学和人生伦理。政治儒学是为古代君王制度的合理化作辩护的,人生伦理规范了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其加以区分,去除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封建性糟粕,并结合当今时展的新特点,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二)赋予“忠”以时代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新加坡和韩国虽然在内容上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历史对儒家精神“八德”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两国的明显共同之处就是强调“忠”即爱国。新加坡是多种族国家,它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国家和社会利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各民族人民为新加坡的文明进步和团结奋斗,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感召力。韩国则属单一民族,因而把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家族,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强调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使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我国在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要一如既往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国家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之中,目前的现状急需构建和谐社会,而公民教育所起的力量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一环。公民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现代视野的公民,因而对促进社会进步、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儒家所宣扬的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所用。(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立文、李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设置内容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建构而成,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德语课程体系的思路,既突出生活主题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渐进性,由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其中,“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尤为突出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德育“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1]拿“文化生活”模块内容来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与社会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坚强努力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发展。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文化之根在于儒学,中华民族之精气神在儒学精髓。有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思想的点滴灌输,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第二,儒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素质提升的综合性、全面性。第三,儒家思想的科学扬弃,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提升。……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切时时指导着人们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实现自我,崇信和谐。高中德育教育旨在使学生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修身正己,从而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中庸”思想,不违背仁义,也不违背现行社会发展需要,相反,正是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指导人们以一种自然坦诚而又在方圆之内和谐处事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中学德育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是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学术派别,居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儒家思想,吴光先生在《21世纪的儒家思想定位》一文中有如下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世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之核心部分的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并由历代大儒学家丰富和完善的,是以“仁”为本的东方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指的是儒家学者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等的总称,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古就是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干,它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优秀的儒家思想为当今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心怀国家、兼济天下。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精神逐渐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可以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第二,刚毅自强,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儒家思想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此,在中学生中必须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着力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第三,仁者爱人,注重礼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仁爱思想由血缘亲情而生;二是“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将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仁爱”思想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就是表里如一,坚持原则,不掩过失。对于“信”,扬雄把它解释为“不食其言”(《法言•重黎》)。“义利观”更是儒家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所谓的“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利”,即指功利、私利。“见得思义”,指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突现出来,指导中学生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特别是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外,还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教导中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忠恕宽惠的人,为中学生形成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中学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启发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许多德育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这有悖于教学规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其道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思想品德。其三,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四,注重实践。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也证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的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从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主动关心他人、家庭和社会,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其五“,三位一体”。中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发与利用儒家思想的德育资源过程中,要努力把这三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孝悌、慈爱、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等儒家伦理观念都通过家庭的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中学生的。社区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所,在社区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对中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新闻广播、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以优秀的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的研究》,项目编号:125GH256。
0 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有着发达的教育思想的民族,在对青年的教育方面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古至今,我国都被称为是礼仪之邦,先圣贤哲认为在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强调礼仪是通往德性完善的一条路径。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诚信是朋友关系立足的根本。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仍必须立足于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此当中央国务院多次文件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应同我国传统德育相一致,这在八荣八耻中也有所体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也主张将儒家德育中诸如“仁爱”、“信义”、“孝悌”同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博爱”、“平等”、“自由”相融合[1]。无疑,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同儒家德育思想有着莫大的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以此来增加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1.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
根据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诚信缺失大致有以下几类:(1)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当前大学生学习氛围相比于八九十年代而言比较差,这导致在期末考试之时他们手忙脚乱,有些学生本来平时就不听课,还指望考高分拿奖学金,甚至不惜考试舞弊。考试舞弊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是场外援助,更多的是打小抄。但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对舞弊行为重拳出击,以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约束他们,但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 诚信问题还出现在学费缴纳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贫困生的补足越来越多,学校为配合这一政策,也允许学生缓交学费。但是很多人却拿着这些学费做其他的事情,有些直接拿钱去玩,有些去做生意。(3) 人际交往中的失信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心理,对于承诺不甚重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喜欢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不惜欺瞒亲友老师。这一问题在男女感情中出现更为频繁,导致对方受伤。
2.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
2.1儒家德育思想。对于上述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行为,我们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我国德育思想可以从传统儒学研究中汲取养料。《孟子·尽心上》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就说明道德的培养是从个体的内心出发,并且这一道德的本质同天命之性是一致的。而且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们的性格在本质上是一致到,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有所不同[2]。这就意味着,在道德层面上,普通人同君子都能对道德命令加以把握,但是由于后天的习染,很多道德行为变得不一致。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有其必然性,高校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后天养成环境。孟子性善论为当代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和实践范本。在孟子所主张的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之后,后世儒家还将“信”字列为君子所遵循的五常。《中庸》里面也对“诚”字做了很多解释,其中就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大学》里面的“八目”中,就有“诚意”这一条目,并且将诚意作为正心的前提条件。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认为“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主张诚意同正心一道是人们进行大事业的前提。“诚意”又同儒家伦理中的“慎独”密切相关,慎独是一个人道德表现的最完全的程度,纪昀也认为“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
2.2将儒家德育思想贯彻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应当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这四个方面寻找切入点。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个方面则涉及到诚信教育机制中的“环境育人”原则,学生个人则需要以“君子人格”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1)“环境育人”是诚信教育机制运转的大前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客观环境对人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前文中论述的“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对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孟子也曾经用“凶岁”和“富岁”中的人的不同表现来说明后天环境对人的作用。因此,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当着力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月一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君子人格”应当是这一机制中的目标。弘扬传荣儒家德育思想,需要从建立完善人格开始。《易经》主张君子应当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通过这一良性价值观的影响,大学校园中一系列的诚信缺失行为则大大减少。
3.结语:儒家德育思想在时间上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虽然我国进入到现代社会也有百年之久,带这一思想的影响并不能被忽视,甚至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出现了儒学的复兴。作为儒家的祖庭,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之时需要借鉴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2):142-145.
[2] 李兰玉.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97-98.
[3] 刘静.大学生诚信教育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分析[J].江苏高教,2011,01(5):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147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然渗透在人们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能体味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儒家文化,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儒家文化的“仁爱”、“贵和”思想,有助于师生关系更趋于“和谐”
“名师出高徒”,一个好老师,会让学生更爱学习。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那个时代就有弟子三千。孔子固然学识渊博,但未必全才。如果没有高度的人格魅力,达到这种成就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他的人格魅力,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独特的道德魅力。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仁爱”、“以德服人”,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爱和责任”的思想不谋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严己宽人”“谦恭礼让”。“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互助互爱,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学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要做到“贵和”、“仁爱”,就离不开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这种思想为师生关系抹上了一层极佳的剂。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而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教师首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切实地真心实意的给予学生关心、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尊重敬仰,自然也会亲近而体量老师,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响应配合老师,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共鸣,达到和谐进步的境界。
2儒家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有利于处理好同学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曾虚心地向师襄、苌弘、老聃等人拜师求教,这无疑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科目繁多,每位学生都有相对的特长,师兄弟间应当各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成长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认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我们要做到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但却并不骄傲自满,所以也就不会去和他人争强斗胜。群而不党也就是孔子在《为政》篇里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周而不比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上这些儒家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都有助于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从而形成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
3儒家文化高扬生命意识、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倡导见利思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追求生命的不朽,同时又主张要把有限的生命作用于无限的奉献中,在自我提高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于群体利益,奉献于社会。提倡“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当代大学生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正义感,所以,用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来指导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能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方面,儒家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即,在遵从道德与物质利益双重关系的同时,更倾向于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观,要更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儒家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在人格的塑造与追求上,儒家侧重对人的心性的教育与培养,提倡“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坦荡荡”,在人的心性培养方面,推崇以德为先,以大体为重,目光不可短浅,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小的幸福与利益,更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物欲,提倡只有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充分发展和张扬,而不能追求那种毫无限制的自由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真正的真理与理想。儒家这种为国、为民、为群体的奉献精神与人生观有高度的相似性。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才能更好地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4儒家要求人们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儒家强调,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注重仁德修养,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更好的具备多种才能,进而服务社会。孔子认为,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重视“戒、畏、思”,要用这几项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时时反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总之,这些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要想不断地自我提升,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需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另外在为人处事中心存敬畏之心,切不可肆无忌惮,放纵自己。儒家思想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做过明确的描述,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孔子认为,君子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追求道义。另外,与人交往时,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党”、“周而不比”。《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儒家文化关于“君子”的诸多思想,对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儒家文化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社会责任,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在社会及国家遇到困难时,每个人一定要承担起相应的救国救民的责任。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儒家高尚爱国思想的生动表现,生动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优秀精神。自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11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酷爱国学。他以文科双百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后,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毅然弃文从理,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放弃名利,全身报国。诸多事实,可见传统儒家思想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影响力。所有这些都显示儒家文化饱含的浓郁的爱国情愫,非常值得借鉴。
6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学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的道德规范可以用一系列的道德条目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看似简单的条目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条目都可以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德育教育内容规定得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列的行为规范,有些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道德条目,从中得到启示,设计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行为规范,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上,达到量化的目的,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儒家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动力诸多方面,带来全方位、积极有效的熏陶和影响,进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教育工作,达到校园和谐的美好状态,最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注意把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染、受到鼓舞、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
目的。
一、重视情感的作用
情感就像一道温暖和煦的春风,它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心
灵,柔和地不留下一丝痕迹,又让人感受到舒适和快意;它又像蒙蒙春雨,湿润的恰到好处,给人以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净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情感,在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感情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平等地对话,用感情建立起一道牢固的桥梁。
二、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
德育教育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说理论教、空洞地描述、随
意的感情宣泄、牵强附会地说教,它有着一定的凭借和时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语文老师,凭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闪亮的思想光辉,吸引着学生的目光。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分析生活实际的同时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每个人都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分析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最容易打动学生的心,最容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
感染。
三、合理运用教材,实现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教育中,使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到教材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的内心和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这和有时候人们在阅读中的感觉一样,快乐着主人公的快乐,悲伤着主人公的悲伤,产生了和作者同样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教师在对教材的讲解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情和景的统一,人物形象和思想的融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能够统一起来。
语文教育和美是分不开的,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
达到美的境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增强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增强审美意识,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各种形式的美,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内心对美有一定的认识。
目前学校存在诸多的不良现状:学生在教室大声喧哗,或者互相追逐,在寝室不和睦,或者有个别不合群,校园当众接吻、搂抱,在食堂浪费粮食,做公交车不让座位、逃票,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借书不还,在住宅小区晚上开音响、高层丢弃垃圾,在公园践踏草坪、爬树,特别是有部分同学出口脏话一大堆......在体育课堂中顶撞教师,也不少见。造成这些不文明问题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等等,最重要的是现代的道德教育缺失比较严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教师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正确科学的是非观念、健康纯洁的真实情感、高尚正确的行为习惯来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以此来示范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授之以渔,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现在更习惯于授之以鱼。教师以身作则,是教育学生最好的典范。
二、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渗透德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水平。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的课改宗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寓德育于各门课程之中,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为加大学科渗透德育的力度提供了保障,为提高德育渗透质量指明了方向。因此,优化学科渗透德育的过程,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有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良好的氛围。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小学数学教材的德育素材有显性和隐性两大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如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里有计算长江长度的题,当学生计算出长江长度后,联系四册中介绍的巍巍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使学生由衷的感叹“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壮丽”。
二、采取相应教学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就拿应用最为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说,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在数学教学时,我还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各个环节中,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适应这个竞争时代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展数学主题活动,培养社会生活的良好品质
数学教学,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数学的德育工作,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社会生活的现状,相应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培养他们社会生活的良好品质。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后,我设计“小小商店”购物活动,通过由易到难的三次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能力。
四、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培养鉴赏能力和美好情操
关键词:价值 趋向 信息技术 儒家思想
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显现相容的迹象。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发展是在改变和改造学生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来传播健康向上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道德教育,这样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标向。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维的构建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足迹并在发挥其功用
德育工作是建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的构建体系,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里形成中借鉴我国传统儒学道德积极思想:“仁爱”、“廉耻”、“礼仪”、“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信”、“义”、“忠”、“孝”等相关内容。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的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具有有益的帮助。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个性化的形象都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时所面临的道德视野。
儒学思想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儒学思想它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的思想足迹。我们要看到儒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性。课堂教学计划有幻灯片、电影、录音、录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增加生动性寓教于乐。例如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里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学科德育工作,从而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开展各种道德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的重要途径。
二.儒家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共享资源的信息世界。各种信息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它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重传统思想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必要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善于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与人协作精神从而构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儒家的经典思想就是其中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能真正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把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积极融和在一起。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不健康信息。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术有时会产生对人的负面影响,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做完全是儒家思想的潜滋暗长的结果。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
学生的科学态度、积极实践的热情,将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里得到升华。在信息技术课里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规范,强调自我探求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体系。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规则、道德的空间。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也就不再淡薄、有了是非观念。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现实的价值所在。
全社会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者则要把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交给学生。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利。与此同时要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里的人文关怀。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意识的教育。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阐释、普及计算机文化,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中要追求完美,从而达到一种期待中的美学感官意义。这样的结合要求自然形成一种秩序,美就在其中衍生。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反映着美的期望值。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管理着美和经营着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过程的实施都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达到人与教育秩序的和谐,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的目的。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美学意义无疑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改变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思维,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信息技术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涉及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多角度探索研究。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教育理念,掌握其中的德育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2.法学实践教学育人机制不健全。法律教育教学决不是单纯地把基本法律思想、知识、技能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的简单机械过程,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法学实践教学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法学实践教学在育人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主体单一、渠道不畅、支持不力。所谓主体单一,是指法学实践教学德育渗透不仅仅是指导教师个人的事情,它的完成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实践基地甚至全社会的大力关怀。所谓渠道不畅,是指法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渗透重视不够,导致重视专业实践而忽视道德培养的畸形状况。所谓支持不力,是指德育渗透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无法量化以进行奖优罚劣,从而使学校不能给予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保障,实践基地不能给予有力的参与机会、环境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导致指导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法律人才的全面发展。
3.法学实践教学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是督察教师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元素,而这个评价体系更多体现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设定的,实践教学的过程很难用这个标准来精确衡量,更不必说实践教学中的德育评价了。长期以来把专业课、实践课和德育课割裂开来的片面认识,导致对法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特征,表现为忽视德育这个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只追求单纯的专业知识评价尺度。法律实践教学中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就更不用说了,法律实务操作状况压倒了道德素质的评判,教学评价标准这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引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道德教育成为评价标准之外的额外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贯彻落实,教学评价标准的不全面性势必会影响专业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使德育渗透缺乏保障机制。
二、法学实践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选择
1.要结合法学实践教学实际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观摩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学生在参与法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即成为司法活动的准参与者、亲临者或执行者,在不同司法过程的角色转换中不断增强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实际能力的提升,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逐步把握法务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在法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主体自觉。案例教学、观摩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学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事件当事人和相关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罪与非罪、罪与罚等,提醒学生从受害人、加害人、法官、律师、旁观者等不同角色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通过综合分析,认识到道德因素在法律案件重要性。
在《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只有做到了这点,方可真正发挥英语的作用,将德育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使其深入人心,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是,现今的英语教学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强调的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如何改变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且要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为了将这种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导他们学会学习。例如,在EEC初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一课是《Earth Day》,这一课学的是关于环保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使用现在完成时、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以及延续性动词。这节课的内容很多,要学好这一课,需要提前预习,对“环保”有一定的理解,懂得“Earth Day”的意义;学生在上课时需要认真听讲,因为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很多;再者,下课后还应该进一步巩固加强,将课堂学习进行完善。如此一来,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就不是问题。而且,一旦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培养他们的品质。
二、联系生活,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终必将回归于生活。为了将这种德育教育落实于生活中,就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将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拓展,学生不再只是拘泥于狭窄的知识面上,而是走向更为广阔的天空。拓展教育空间,是将德育教育进行升华,达到更高的层次。
例如,EEC初中英语新教材中会学习《A Volunteer》,这一单元是以“志愿者”为话题,引出为什么要当志愿者以及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同时学习了地理名词以及现在完成时态。文章中是以史密斯夫人为例,号召学生向她学习,人人争当志愿者,积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这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就进行了深刻的教导,很有教育意义,如果再将其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老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的事迹,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志愿机构,类似于“爱心家园”“红十字会”等等,还要告诉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真正的志愿者,用生活实际帮助身边的学生加强学习,让德育教育真正地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依托英语教材,以此为契机,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认真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初中英语教育在教育界占据一定的分量,将德育教育融入其教学中,这是大势所趋,更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品质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