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50: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基础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超级秘书网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中学学生在听力训练方面出现的困难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知识方面的困难,它包括语音(如某些单词连读,弱读和失去爆破音他们不易分辨)、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困难(动词短语、习惯表达方面的障碍,如:虚词运用上受母语的影响不能快速反应等,导致这一节内容听得模糊)。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必要条件,语言知识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能力的强弱及反应速度的快慢。
其次是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困难。听力理解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背景知识;二是语言技巧。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有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常识不甚了解,对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不熟悉,致使一些涉及此类内容的文章听不懂,不知所云。再次是在听的过程中心理上和习惯上的困难。带着紧张压抑的心理去听,他的思维活动会变得十分迟钝,难以发挥正常的听力水平,即使原本熟悉的教材也会变得陌生。还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习惯,不注意对关键词、句的摄取,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懂,遇到不理解的单词和句子时,就停下来思索,这无疑就跟不上语速了;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理解听力材料,而是借助于中文,中间经历了一个心译过程,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
听力教学应当有多种内容
2改进英语教学方法的途径
(1)进行“GlobalListening”的训练,把握所听材料的整体意思,训练的成功关键在于练
习题的设计要全面。首先,让学生做好听前的预备活动,其次是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注
意力要集中在关键词句上。再者,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始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去克
服出现的语言障碍,去进行有效的猜测、联想和判断。
(2)进行“SelectiveListening”训练,培养学生能听出一些具体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从语言材料略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的材料中进行信息选择的能力。
(3)进行“IntensiveListening”内容的训练,听力训练的高层次是信息的再处理即反馈的能力。具体来说,是针对所听材料回答问题并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形成“长时记忆”。
3教学方法应用多元化
3.1听时抓住材料的要素
无论听力材料是故事、说明,还是对话,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故事为例,一个故事,一般会有五个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及其如何组织。如果能把握这5个要素,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和回忆全篇的故事,对付检测就可得心应手。另外,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文章的开首句和开首段,它们往往是对短文内容的概述,如讲话目的、主要内容、作者论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3.2听力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猜测和回忆
这是对付听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方法,这里的“猜测”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经验去分析听力材料及其所含生词的含义。对于听不懂的词汇,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来不及时,可以根据听到的读音凭自己的语音知识记下该词的发音,等听完全文后再由读音判断它的含义。因为有时听到某个单词时会产生“耳熟却不能详”之感,但听完全文经过思索后,多数情况下会恍然大悟。切忌听短文时在某个词或句子上苦思冥想,停留太久,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动局面。
3.3利用英语语句重音和意群及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记忆听力材料
听材料时重要的是能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以及全篇的结构,做到这一点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词汇量及语法知识,但是理解英语语句重音和意群停顿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停顿不能在一个意群中间,每个意群或词组中只有一个重要的词语重读。这样把长句听成了短句,理解和记忆就容易多了。其次,同样的英语材料,通过看电视学习,理听并用,可以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地点,甚至人物的表情等在头脑中转换成图像,仿佛在看电视一样,置身于其中,这样就可以利用想象出来的图像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听力材料。
3.4在听短文时,要从整体上了解短文的中心内容,把握主要情节或论点
具体方法可以边听边记,把要点及回答问题的关键词记下来。但“记”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听”的前提下进行,可以用简写单词或你个人认识的缩略符号。缩略符号表示范围很广,如:人名、地名、月份、星期等。代用符号也很多。如:?question;=equal,Is,as,like,thesame;≠notequal,isnotlike,different;C1919thcentury;egprexample;>;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掌握缩略符号。
3.5在听力测试时听录音前先看试题,要充分利用时间略读(Scanning)选项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听力试题大部分是听录音选项的形式。无论是语言、单词、短语还是句子、短文,选项是理解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将听到的有关材料的内容,也可以提出将要听到的重点。因此必须抓紧时间略读一遍选项分析,对比选项的不同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如选项是单词、数字或语音时,就要全力抓住容易混淆的部分,根据所听到的单词或句子中的关键词选出正确答案。若选项是短语或句子时,就要快速分析选项,找出不同的关键部分(例如:主语或宾语不同;谓语动词不同或肯定和否定的含义不同等)。
对于平时不常读到的或读音没有把握的在试题题干中出现的词汇,在听前可以自己默
读2~3遍,以摄入信息,在听时更好地把握、检测理解。
4加强基础英语教学的思路
4.1在听力教学中循序渐进,提倡系统性
新入中学的学生,教师一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时不能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我们可以分阶段、分语言点不断地重复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语言材料,使其听得懂,而且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听力教学还应该在循序渐进原则的指导下紧贴新教材,抓住语言点,具有系统性地编写听力练习。中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对话、阅读材料、语法编排都科学地体现了语言点再现的连贯性。
4.2注重运用多种辅助手段,促进听力水平
目前,不少教师已注重到在课堂上尽量采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一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可以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英语的有声世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相互多说英语,以说促听。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录音机、收音机、电视、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电化主体教学,使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以物促听。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英语谜语竞猜、听力抢答等活动,让他们在兴奋中充分调动大脑,集中注意力进行竞争——以动促听。听力水平的高低与写作(表达)方法的熟练程度、阅读能力、朗读技巧等直接有关。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这方面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听力教学在针对性的训练上应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外,还应加强英语其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正如以上提到的一样,听力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阅读理解、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背景知识等其它能力基础上的。因此,听力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必须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英语后备人才,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时代所赋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ShariCaudron,"HRLeadersBrainstormtheProfession’sFuture,"PersonnelJournal73(August1994):54.
(一)因学生实际条件制定训练节奏,加强软开度练习
在课堂上,每个孩子的软度和能力和柔韧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比较好掌握的动作上,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完成训练目的。这样不但可以在渐进的柔韧性练习中解决肢体的软开度,解决韧带的拉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以及灵活性,使肢体线条在这一部分的基础练习中得到提高,动作更舒展。
(二)“吸气与呼气”一呼一吸的重要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吸气与呼气”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决定了动作的流畅,直白的说会呼吸就会调整气息,舞起来就不会大喘气,舞起来就轻盈、灵活,不会让人有笨重的舞动感觉。所以,在我们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学习“吸气与呼气”的方法,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跳有些动作时感觉气不够用,甚至会上气不接下气的完成一些及简单的动作。甚至到最后变成不会呼吸了。那到底如何在做动作时气息更加放松与自如呢?我们来举例说明:“比如“双飞燕“这个跳跃动作:双脚离开地面的一刻我们就要马上快速吸气,感觉人整个往上提起来,这样会帮助动作中的双脚快速打开更好的发力使双腿往远延伸,这个时候呼吸要尽量控制住,在双脚着地后在慢慢的呼气,保持气息平稳,不能着急。尤其是连续性做动作时更要掌握好“一呼一吸”的频率。做动作就会更稳更准确。呼吸在所有舞蹈动作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我们的气息稳定了、会用了,我们在做动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越来越轻松。
(三)主力腿的“主角”作用
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做动作的腿上,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动力腿”。却总是忘记主力腿的“主角”作用。在扶把做动作时其实每个动作都会有它的支撑点与重心点,就拿“搬旁腿”来举例:动作要求是单手扶把,体侧腰部轻轻靠住把杆,外侧腿做吸腿动作,外侧手心放在外侧脚脚心位置勾住,然后向肩膀后侧搬起,这个时候就要求主力腿的脚下要抓住地面,重心不能前倾或后倒,保持中间直立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动力腿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搬出一个漂漂亮亮的旁腿。这就说明了主力腿“主角”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白的说:“如果连站都站不稳,那又如何完成动作呢!”所以,主力腿是做好动作的基础,也是根基。我们要时刻注意主力腿的运用,把每个动作都做稳,更好的提高肢体的优美性。
二、如何提高舞蹈基础教学
(一)以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选择舞蹈专业的学生潜意识里都有意识的选择了承受肢体的苦。舞蹈就是肢体与肢体的不断的交织不断的纠缠不断的碰撞得来的一种抽象的肢体文字。它可以火热可以冰冷,可以让人非常快乐也可以让人承受巨大疼痛。这样的一门艺术门类当然是相当规范的也有自己的一套训练节拍。所以能够选择专业从事舞蹈的学生一定要知道如何让自己内心的意志力变得异常强大,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前进。
(二)培养对美的认识
舞蹈天生就是美丽的,无论是悲伤的美还是惊艳的美,一出手的瞬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用内心的身体韵律带动身体与肢体去表达,表达出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而舞蹈基础动作的训练就是打基础,就好比小树苗,要在一点一点的孕育下才能长大。第一:好的舞蹈动作要配合好的节奏音乐,优美的舞蹈要找到慢速节奏的音乐才能表达的扣人心弦,欢快的舞蹈就要运用明朗的节奏音乐来提高热情。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懂得选择音乐类型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读懂音乐、诠释舞蹈动作,只有自己心里觉得会美了才能跳出美的舞蹈。第二:舞蹈教学分很多种,静静地看也是一种吸收的方式。找一些好的舞蹈剧目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观看,然后进行适当的停顿与提问,及时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整个剧目看完后统一总结起来像讲故事一样给大家讲解剧目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表达的意义,抓住重要的点来说明,并适当的留一些编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编创练习,在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舞蹈才是学生自己内心所创造的美。
(三)提高学生编创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动作和编创能力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编创难度。可以分组让学生在课堂上来比赛,用同样的情节与人物编出不同的感觉。最后在下课前分组进行回课表演,这样既提高了编创的兴趣又在自己编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于肢体的认识,实在是最美不过的事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
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二、基础课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
设计艺术基础与纯艺术基础以及其他课程之间具有差异性,应该注意到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间的逻辑关系。以素描课程为例,素描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两个教学阶段。
1.第一阶段(客观再现)
以静物、石膏、人物、场景等作为训练内容,并辅以系统的素描理论讲解。目标要求以写实性语言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客观再现能力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与结构两种语言样式。学生具备较好的客观再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尽管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训练,但不够系统,良莠不齐,并且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在训练再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共通的审美能力,如对对称、均衡、虚实、层次、节奏、韵律等一般审美因素的感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每一种造型样式、造型语言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掌握,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为下一阶段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法与审美意识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主观构想)
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静物、石膏、人物的实物或相应的图片资料为视觉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形式与意义的创意与联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如材料练习、肌理练习、质感转换练习、黑白构成练习、线条练习等。这里需要说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第二阶段的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而为一。如,学生在以静物或人物为视觉元素进行形式或意义的创意时,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练习,将多种练习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并附上简短的使其表达意图更明确的文字说明。练习方式的具体情况教师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训练为目的,着重于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视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一些常见之物进行新的意义的联想以及新的形态的创造,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设计理念,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素描的第二阶段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其桥梁作用,在内容与目标上仔细考量,这不仅关系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有意识地使它与第一阶段的学习在内容上重叠,但要求学生改变视觉常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形式语言、全新的意义联想与形态创造,材料、肌理、黑白构成等内容无疑具有典型的设计性质,如此,第二阶段承上启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素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项实践包括了试验性的课堂实践与学术和教材上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同仁们反思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吸取国外艺术院校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很多方面重新定位,重新构建。从起步到目前为止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的教学现状、教学效果以及社会实践的反响来看成效是显著的。
据本人在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教材.教学参考以及浏览各类相关出版物.经粗略的统计与归纳.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其中三款艺术设计素描教学专著基本上可作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材教参整编修正的两个阶段的代表。
首先是前期阶段对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较早着手改革的当推中国美术学院的王守中和许江二位教授.他们于2000年编写出版了《从素描走向设计》这一专著,他们大胆创新,锐意进取,打破传统的绘画专业基础素描教学的陈规旧俗约束,变更教学的内容与表现手段,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来组织教学,注意开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潜能,很大程度上变再现性的观察与表现为发现性、创意性的观察与表现,注重物象的生长、物理及物质以及形式结构的表现。最为独到的是他们在基础素描中安排了联想性、发现性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为日后他们能够逐渐具备随机应变的“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联想创意表现才能。相比之下传统绘画专业的基础素描训练,由于强调的是整体的再现,重技巧、重宏观,能够引发灵感生成的细微之处却被视而不见,是王守中与许江的《从素描走向设计》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让毫不起眼的废弃之物、腐朽之物也能“重然生命之火”.被他们注入新的形式、内涵要素的素描让人耳FI一新。此专著面世后在学术界反响较大,对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描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艺术设计人员造型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高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所推介的造型理念与训练手段融入基础素描的训练中,使得之前的基础素描教学与艺术设计相互脱节的不合理状况得到了改善,促使基础素描教学提早与设计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接。
在后期阶段,北京服装学院的安佳教授根据多年来该院设计基础素描教学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成果,于二00三年编写出《素描基础》这本现已被不少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作为教材、教参的专著。在教学的观念上他认为素描是造型的基础,通过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塑造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用艺术的创意的眼光观察体会自然;再其次因为训练被注入艺术设计更为密切的内容,以认识对象为途经、以协调专业为目的,拓宽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造型艺术的综合设计能力。在素描教学实践与课程的建构上他将设计素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结构素描的训练,用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提高对物象的认知能力;第二阶段为凋子素描训练,用以培养学生深入细致观察与表现A然物象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构想素描的训练,用以培养学生从观象生意到改象寓意,再到造象表意的创意表达能力。其在课程设置的原理、原则、要点、要领上各阶段分别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尤其是专著中各种表现手段的制作方法与设想一并且可以充分说明,通俗易懂加之配以师生们大量的习作作为佐证,可算图文并茂。总体来讲三个阶段的教学状况是稳健推进的。在造型基础能力与创意构想能力的发展上.可以讲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后期阶段另由苏州学院李涵教授和苏州大学刘咏清教授合作编写的《设计素描》于2005年被苏州大学出版社列入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出版。此专著在先前各类设计专业基础素描论著的基础上再次创新。在课程的构成上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客观写实再现,可分为结构表现、材质精细表现与快速表现;第二阶段为形体构想阶段,其中分为装饰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化造型;第三阶段为空闻创构阶段,其中又分为图地互换同、平面虚幻,时空的混淆,多维意念空间的创构:第四阶段为设计素描创意表现阶段,其中又分为创意思维、创意原则、创意表现。课程区分更为细化,系统化了,可操作性很强。该专著作者将设计与基础素描的训练极为紧密的相互结合、相互包容,溯本求源,将世界艺术设计最权威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设计理念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基础素描教学巧妙的联系起来,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对接,让素描走进了设计。至于插图与习作当然了是十分丰富精彩的,手法多变,尤其是创意表现的作品许多十分新颖别致,此专著出版后.立刻被不少艺术院校选定为教材、教参,并为不少设计工作者所喜爱。
以上三款设计素描专著是众多设计素描专著中代表,本人认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和其它的设计素描教材专著拓展了这一基础学科的训练手段,丰富了广大学子们的表现才能,教学的理念得到修正与完善,僵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得以改善,为这门学科的良性发展,为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及设计师素质水平、专业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历年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相关作品以及社会艺术设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便可证明成效显著。当下设计类素描教材与专著为数不少,本人认为均衡地发展是我国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以上列举的三种类型不妨可以结合加以吸取其各自所长,传统的苏式素描教学体系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所在。不走极端,不偏废、排斥,和谐均衡对待我们的教学我想是有益的。
五十年代全盘苏化,不论绘画与设计只认一个模式,中只重视政治13号式的而否定形式主义,否定现代构成手法等做法都是不妥的。因为无论是纯绘画艺术还是设计艺术.其本来面貌就应该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的,而作为造型基础的基础素描训练.其理念手法自然了应该是极其广泛的,具象性的,抽象性的,意象性的,再现性的,发现性的,创造性的等各种手段均应该有所涉及才是。
由于认知
所限,疏漏偏颇错误之处还望同行们赐教。
二、画漫画
其目的是锻炼学生全面的观察力,只有对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研究掌握对象的特征,学生才不再是手的机械运动,被动绘画艺术对象;才能处于兴奋的思考中,表达出一种心境和自我创造力。漫画,又叫“讽刺画”,是以政治和社会各种事态为题材进行讽刺批判或鼓动的一种幽默性绘画,构图时允许使用大胆的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和笔触,使画面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学生们对漫画《涩女郎》很感兴趣,我找了一些庸、丰子恺等人的作品,让学生体味漫画的精神美。当然,我只要求学生肖像漫画,因为画漫画的目的是为了熟练手头表现功夫,还得和高考接轨。学生在互相对画的过程中,由于要去发现对方的特点,因而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爱思考的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许多平时素描不突出的学生居然把人物神态画的惟妙惟肖,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这些目的都是为了辅助素描中所要求的“形体比例准确、生态生动”而做的。让学生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也是为防止学生一味临摹,写生头像、半身像而觉得枯燥,用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节了情绪,培养了他们的绘画的激情和创造力。我对他们说:“画画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也是内心灵性的发挥与表现,是共性中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三、简笔画
这是我最初教学生画速写之前要求他们画的,我演示了一个学生的动态,基本上圆、椭圆或单线去表现,学生们一看都乐了,觉得很好玩,平时画完素描头像、半身像时都会兴致盎然地画上一通,画了一段时间后,我通过讲解比例、骨点、骨骼,他们豁然开朗,在写生人物时也格外注意骨点、骨骼、比例与变化了,我趁热打铁,复印了肌肉、骨点解剖图给他们看,效果比平时硬性灌输要好得多。这种方法,对于好玩的中职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四、变形画
由于变形画是由一个形象变成另一个新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意象绘画的表达和训练。所以在画变形画时,必须对两种形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因而便自然地引起了观察和思维活动。这是变形画有别与一般绘画练习的独特作用。例如:在一般绘画练习中,画一只小狗只观察一只小狗就可以了。但在变形画中画一只小狗却不只是一只小狗,它还要变成狮子或别的什么动物。这样就自然引起对小狗和狮子或别的什么动物的观察与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爱观察,强记忆的能力。通过变形画设计练习,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索。为了捕捉变形画素材可多方进行观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通过影视片间接地观察,通过图书、画刊等间接观察。从中寻找可以做为变形画素材的形象。观察的同时,要用脑思考,对所见到的形象要进行分析比较,并且要进行抽象概括的加工整理,才能使变形画的素材成为变形画的完形。经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素描功底明显提升,绘画兴趣显著提高,教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教师正确的教法与学生的勤奋相结合,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二、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中职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在高职、中职教学中还在采用单一原则,即用单一的教学内容指导同专业的所有学生,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同专业的所有学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希望。《电工基础》是以物理、电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是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高职、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差异性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程序
(一)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差异
分析学生就是要从总体上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倾向、气质类型、学科相关基础知识情况等。教师在进行分析学生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样才能达成教育共识,有利于落实差异性教学。同时也可以在实施差异教学之前,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进行摸底,为接下来所要进行的差异教学设计、差异教学实施作准备。在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实施差异性教学前可通过对学生的物理电学综合考试,对学生的物理电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家庭背景、性格,对学生进行差别性对待。
(二)差异性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了解到的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性情况,先进行共性内容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教学差异情况再进行差异性教学内容设计。在进行差异性教学内容设计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可以是同质性的学习小组(学习风格相似或知识掌握情况相似,一起学习可以保持相同进度),也可以是异质性的学习小组(学习风格不同或知识掌握情况有好有差,一起学习可以产生学习互补)。高职、中职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感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差异性教学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老师分层次指导
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可进行分层次指导。例如对于《电工基础》理论掌握比较好,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重点指导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电工基础》理论比较薄弱,而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多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学习。同时对于一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也可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考核差异
差异性教学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既然学习目标和计划是有差异的,那最后的考核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考核的要求不一样。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分享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施高职、中职《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程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差异是隐性的。要让学生感觉到不同的小组只是任务不一样,没有程度差异,否则会让长期待在低程度组的学生自信性不足。2、任务是有挑战性的。不同组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在完成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都富有学习的积极性。不只是让进度快的同学多做题,这样不会打击进度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要求是明确的。教师除了明确学习任务外,还要对分组学习时的声音大小、活动地点和范围、资料获收方式、向老师求助的时间和方式、多余时间的打发等提出明确要求。4、指导时间是不均的:教师在分组指导时不要平均分配时间,只是在需要重点指导的小组多花时间。
四、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对比,来研究高职、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差异性
(一)差异性教学首先强调学生是有差异的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差异是异客观存在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着感知能力,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且差异是复杂的、多元的。如家庭长期的文化、价值背景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要求的差异;身体强健和体弱多病的差异,这决定了学生参与学习时,精力投入强度的差异。差异性教学承认学生是由差异的,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管是学习目标和计划,还是老师的指导和最后的考核都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而项目化教学没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它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及考核,没有差异性,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
(二)差异性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
在《电工基础》差异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如在教学中为了达到不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电子元件实物、图片、实验等教学方式,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掌握课堂的知识点。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分享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电工基础》项目化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的差异性来确立的,它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来确立教学目标的,它的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项目化教学目的是学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学以致用,能胜任以后的工作岗位,所以要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来确定学生学目标。
(三)差异性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一)左手的基本方法小提琴以其优美的音色著称于世,虽然是依靠右手运弓来完成发声,但同时演奏者左手的协调配合等技术因素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并且在小提琴丰富情感表现方面,演奏者的左手更是兼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左手框架不明确,手型、演奏姿势不正确。左手最基础的就是持琴的姿势与演奏的基本手型,有着特定的演奏要求,是肩、手臂、手指的完美配合。正确、舒适的演奏姿势与演奏手型有利于力度的把握及音色的自如变化。不要过多地为自己的左手增加负担,造成左手的紧张,这样会束缚到自己的左手,不能够自如地换把、揉弦,更会影响到小提琴正常的发音。教师要注重强调姿势、手型的正确,进而避免学生给左手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阻碍,影响到左手技术的发挥。同时建立一个正确的左手基本手型,不仅有益于左手演奏技术的提升,同时更关联到小提琴音准框架基准的建立。简言之,音准框架指的就是演奏者左手手指在小提琴把位上的纵向距离,这一距离直接关系着音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演奏技术的基础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与各项基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负责、细致地去进行教学工作。
(二)右手的基本方法小提琴演奏中右手运弓的首要条件就是左手持琴姿势的正确,演奏姿势的正确是小提琴演奏的最主要标准,只有排除掉一切能够影响、阻碍演奏的不合理因素,我们才能够获得最优美的声音。右手演奏基础技术莫过于持弓与运弓,持弓在此不做赘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如地对弓施以力度加以控制。而就运弓来说,小提琴弓法技术繁多,分弓、连弓、顿弓、跳弓,这四种弓法构成了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且不同的弓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及相应的训练方式,但无论是哪种弓法,右手的运动都是非常关键的。小提琴的音色接近于人声,琴弦仿若是人的声带,只有“唱”出感觉,才能够体现小提琴音乐的魅力。而右手的运动是其重要的基础,发出声音的长短、力度、是否干净等这些基础音响性质都是由右手的运动所决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中要注重学生右手运动中对发音点的把握,让他们理解音色发出的重要部位,或者让他们自己测试与感受不同的发音点所带来情感音调。此外,右手运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对于力度的控制,流畅、自如,要有一种缓缓流动的感觉,也就是说力度的运用要做到平均、平稳、平衡、连贯。总而言之,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的基本训练方法都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小提琴基本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左右手共同合作、配合参与音乐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严格的训练与正确的引导。
二、注重教学中内容表现与技巧的统一
前文中笔者强调了小提琴演奏基础技术的重要性及出现的问题,但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在技术训练中注重学生对音乐内容表现的培养。技术对于音乐表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其不能脱离音乐表现而独立存在,否则将失去技术存在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训练与提升,还应该将演奏技术回归到音乐表现的内容之中,掌控技术的同时把握相对应的音乐内容,两相结合、互补,做到整体的完善与提升。教师除了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演奏能力与表达能力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去聆听与欣赏名家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积累并建立欣赏与表现能力的标准。此外,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演出实践,通过不断地演奏及与其他人的对比,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与表达能力。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包括护理理论和护理实验两个部分。护理实验教学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基础护理学》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品管圈活动(QualityControlCircle,QCC),也称持续质量改善小组,简称QC小组。作为全面品质管理的一环,是同一工作场所内,工作性质相似的人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品管圈起源于的60年代日本,在1963年由日本石川博士开始倡导。在中国,品管圈活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展品管圈活动的项目,一方面,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这种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探寻这种管理模式在护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本科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验教学活动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延安大学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学生46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班,其中一个小班为实验组,另外一个小班为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男女生比例、所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方法。由同一名教师对《基础护理学》理论课和实验示教(利用护理示教室装有护理示教与返示教系统)统一讲授。对照组:按传统教学过程进行,即按“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回示—教师总结”的流程来进行。实验组:按每6名同学组成的QC小组进行分组,其中民主选举一名圈长,负责直接应用品管圈活动原理和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因果分析等方法,按其基本操作步骤逐一实施;辅导员由教师承担,对整个品管圈活动加以把控和指导。每一个圈组的品管圈活动过程是完整、统一和连续的过程。实验组教学效果需要每个QC小组质量的保障,实验组中各QC小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采取了①学生自测评价法:学生利用手中的延安大学医学院自编的评分标准进行自测。②圈组内互检评价法:组内互测是提高技能训练的关键。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对一个操作,大家找出操作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共同探讨,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较好办法,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两组学生的操作成绩总分为100分,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考核评价法:以教师组织学生在护理操作回示中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按20%记入总成绩;终期考核评价法:操作考试成绩占80%记入总成绩,操作考试采用延大自编教材《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作为考核标准。4、问卷调查。期末考试结束后,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设计9个条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评价。
二、结果
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成绩来(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同学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品管圈活动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计较落后,采用灌注式方法,即预习(学生按教师要求提前复习,但教师不检查效果)——示教(教师边讲授概念、方法、注意事项,同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自由练习(学生模拟教师的操作过程)——回示(教师点评学生的操作效果)——总结(教师强调操作要点),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缺乏思考和对操作应用的灵活性,滋生了《基础护理学》操作是较枯燥的体力劳动这种念头。有的学生甚至对《基础护理学》的专业技术含量产生了怀疑的态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品管圈活动的运用,促进学生对所做的操作积极改进,多思考、加深了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这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2、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模仿学习,[2]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看到操作过程而不深思为什么这样做,缺乏批判性思维,进而不能发挥创造力。而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运用品管圈活动,通过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0%),从而培养了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3、品管圈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示教后,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对教师讲授操作理解和记忆,各自进行练习,缺乏同学间协作,帮助,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品管圈活动使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学习的团队,只有圈内所有学生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整个圈组才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同时,促进同学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提高。4、品管圈活动培养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把控和指导,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考核、督促,分析失误因素。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个同学的主动性和团队学习的热情,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和老师双方互相评价和反馈,找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将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增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了带教老师教学能力。[3-4]在带教过程中,通过检索文献、多思考、多总结,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运用到《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本次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中,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运用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都是一个新挑战,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整个护理实验都运用其方法,不能凸显重点实验操作项目,在这些操作上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如何更好地将品管圈运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苗梅静 臧小娟 苏鹏飞 单位: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 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 延安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国幸.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