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50: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交思想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服务外包模式下高校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推进,学生公寓普遍实行服务外包管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当前许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实行服务外包模式。可以说,对于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服务承包单位的工作重心几乎全部放在“管”即维持良好的宿舍秩序和服务工作上,因此在工作方法上几乎是刚性地要求每个学生遵守宿舍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住宿制度、卫生制度、熄灯制度、安全制度、访客制度、网络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而对于“理”的教育引导十分苍白,特别是对当代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工作方法缺乏思想教育的柔性,仅凭制度性刚性约束反而容易制造对立情绪,同时宿舍是大学生身心最放松的地方,在这种“自由、放松”的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庸俗、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及负面消极,如“卧谈会”、“黑灯会”、“老乡会”等,高校学生宿舍主流意识引导教育亟待加强。为防止学生思想认识步入歧途,这就需要学生宿舍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以发现问题,开展适宜的思想工作来化解不良情绪,消除隐患,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目前服务外包模式下的宿管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几乎是空白。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服务承包单位主要负责学生宿舍生活的日常管理。虽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有关教师经常进入学生宿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辅导,但是,由于学校在签订服务外包协议中经常忽略这个内容,以及服务承包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意识谈薄、宿管人员素质有限等因素影响,宿管人员工作局限于宿舍纪律管理及生活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本没有发挥出来,有的甚至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
3对策
(1)学校在服务外包时要明确把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纳入到服务内容中,使服务承包单位成为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主体之一。这就要求学校细化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量化考核指标,如学生宗教倾向、不良思想情绪、异常思想状态发现率、教育成功率,以及学生的违纪率、文明宿舍评比、卫生考核指标等,都有明确的约定。
(2)对服务承包单位关于宿管工作人员的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考核等有明确的检查考核要求。宿管工作人员面对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其本身不仅要思想品德端正,而且知识、能力要跟得上形势发展要求,能与当代大学生有较多共同语言,沟通融洽;熟悉思想教育一般规律,了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态,熟练掌握思想教育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因此,服务承包单位选拔宿管工作人员,学校在明确提出标准的前提下,要及时介入考核,工作中发现不合格的要及时提出更换要求。宿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计划要报备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检查考核。对学生宿舍思想教育,学校要督促服务承包单位拿出切实可行的宿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切实把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前言
欧亚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罗斯国外侨民知识界中间,为一些著名俄侨学者所提出。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的欧亚主义思想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空间及影响,但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大地上欧亚主义思想得到复兴,即使在今天,在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想依然方兴未艾。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俄罗斯在继续关注欧洲方向的同时,应加大对亚洲方向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同时,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自身具有特殊的发展特点和空间,比较强调国家的作用,他们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积极因素,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文化的同时,坚持反对完全走西方道路,强调应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
有学者认为,欧亚主义在俄罗斯复兴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社会长期陷入危机和混乱状态,人们对“欧洲—大西洋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同时又担心“民族—爱国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太大。俄罗斯欧亚主义复兴固然与苏联解体后本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结构的瓦解有关系,但是其内在原因究竟何在?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考察,不了解俄罗斯文化特征也就难以客观正确审视俄罗斯欧亚主义复兴。
二、欧亚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
东方化和西方化之争,一直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整个历史发展历程。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其著名的《俄罗斯思想》一书中指出:“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可以这样说,别尔嘉耶夫的这段广为引用的论述是对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最好概括和总结,这种双重文化性是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俄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地缘政治因素:横跨欧亚两大洲,兼有东西方特点,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就更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俄罗斯文化发展史可谓是东西方向摇摆不定。从公元988年接受拜占庭东正教的“罗斯洗礼”开始,东正教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对俄罗斯国家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精神作用;自蒙古人人侵及长达近250年的统治,不仅向俄罗斯灌输了东方的制度规范,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造了俄罗斯人的灵魂世界,“没有鞑靼人的统治就没有俄罗斯”;在伊凡雷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继承了亚洲的传统,在中央集权基础上建立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从17世纪开始向西方靠近,彼得大帝改革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西化,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西欧文化的大量引进加速了俄罗斯的西方化进程。出现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可以很好地说明当时在俄罗斯社会意识及理论研究中就存在着欧亚主义思想萌芽。俄罗斯文化的二元结构以及俄罗斯文明和它们彼此的相互关系在俄罗斯历史的每一个极其重大或者危机时刻都可以引发争论、论战和关于非常重要的切身话题的对话。
如前所述,20世纪初期欧亚主义思想文化流派已在俄侨知识界中广泛出现。即使在苏联时代,欧亚主义思想虽被封闭限制,但在俄侨中继续产生着影响;在苏联解体之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思维体系的迷茫,使俄罗斯人开始了从自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中苦苦找寻摆脱自身民族危机途径的进程,在与西方化的较量过程中,欧亚主义在俄罗斯开始复兴。毫无疑问,欧亚主义的复兴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而发生的,俄罗斯千年发展史的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促使俄罗斯欧亚主义再度兴起的原动力。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俄罗斯欧亚主义具有俄罗斯文化发展史的显著特征,强调可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的主张是其理论独特之处。这里,须强调的是,从俄罗斯文化发展史角度固然可以认识俄罗斯欧亚主义的文化特征,但还应该把其理论内涵作为另一切入点进一步探究。
三、俄罗斯欧亚主义理论分析
欧亚主义者认为,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讲,俄罗斯地缘政治分布在东西两大文明中心之间,是连接欧亚两大洲的桥梁,其地理空间在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与其对外政策的相互关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体系,是一种特有的欧亚现象。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文化虽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中间地位,但既不属于东方文明,也不属于西方文明;他们认为俄罗斯应在继续关注欧洲方向的同时,加大对亚洲方向的关注度,确保欧亚政策的“双向”平衡。欧亚主义不同于斯拉夫主义,它不排斥俄罗斯文化与俄罗斯以外的文化进行合作的思想意识。
一些欧亚主义者关心的另一焦点是俄罗斯历史意义以及俄罗斯独特文化。欧亚主义认为东正教思想是俄罗斯精神的基础,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具有凝聚作用,是俄罗斯能够实现统一的保证,千年东正教思想意识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俄罗斯人民的心中;苏联解体至今十几年来,东正教在俄罗斯日趋兴盛,各地东正教教堂重建现象十分普遍,俄罗斯人民对东正教的信仰热情有增无减,东正教思想是有利于把独联体国家各个阶层的居民同世界文明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
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具有特殊的地位,强调国家的作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的文化,完全走西方道路;他们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寻求俄罗斯走向现代化的中间道路。同时,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具有特殊的发展特点和空间,主张保留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积极因素,在反对俄罗斯抛弃自己文化的同时,坚持反对完全走西方道路,强调应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复兴的欧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各种文明之间关系的交互性”,应当“培植居住在俄罗斯的全体人民,所有民族之间互相深深尊重,实行平等互利的合作,并联合起他们的力量以实现并达到代表共同利益的目标”。
建立统一的欧亚文明是欧亚主义者的一贯追求,其思想方案之一是俄罗斯的双重社会文化战略。该战略方案认为,因俄罗斯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千年文化传统决定了它只能采取“有选择的社会文化保护主义策略”。欧亚主义者认为。相对于西方来说,俄罗斯自己是落后的社会,俄罗斯应该坚持欧亚政策,强调俄罗斯文明的特殊性,借助特殊社会文化捍卫自己的国家地位。相反,俄罗斯相对于东方而言,是先进的社会,而且对它负 有传统的历史责任。
从以上论述可看出:强调国家作用,强调俄罗斯独特性,确保欧亚“双向”平衡及提倡兼收并蓄东西方文明中积极因素,是俄罗斯欧亚主义理论精髓。让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后至今俄罗斯外交政策进程,不难找到复兴欧亚主义的痕迹,也就是说,复兴的欧亚主义思想显现于俄罗斯外交中。
四、俄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思想
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和两极世界格局的最终结束。俄罗斯成为苏联的直接继承者。然而,它已不再拥有昔日超级大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不得不随着世界形势的总体变化而在外交策略上作大幅度调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尤其在科济列夫任外长期间,奉行亲西方外交政策,竭力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以尽快摆脱国内危机。这种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并没有改善俄罗斯低迷的经济境况,反使俄罗斯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处境变得更加窘迫。随着欧亚主义思潮日益高涨,一些学者认为应使欧亚主义思想成为俄罗斯全国团结一致的思想意识,以便解决国家的经济增长及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问题。这些学者大体上从地缘政治和文明两个角度对欧亚主义进行研究和介绍,进而使欧亚主义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很多在俄罗斯政界身居要职的人,使欧亚主义成为影响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思想,加快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进程。
谈到外交政策中的欧亚主义思想,不能不提到普里马科夫。具有欧亚主义思想倾向的普里马科夫出任外长一职,改变了过去“一边倒”亲西方外交政策,加大了全方位外交力度,对西方国家及对亚太地区和独联体的外交,为俄罗斯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创造了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东方”外交取得很大成效。可以这样说,普里马科夫的任职标志着俄罗斯外交政策基本完成了由西方化到欧亚主义的转变。让我们再看看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外交。普京正式出任俄罗斯总统后,优先考虑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普京继承了前任叶利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推行的东西平衡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以实现国富民强为目标,对俄外交进行了适时的调整。他强调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提出了“欧洲方向”和“亚洲方向”的思想。普京的外交政策明显注重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在其外交思想中更多展示出来的是实用主义,强调同西方搞好关系、融入欧洲的重要意义。自美国“九一一”事件以来,更是全方位展开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外交。在反恐问题上积极与欧美国家进行合作,甚至有时放弃自己以往的势力范围和战略空间,力求最大程度争取经济实惠;在处理伊拉克问题上,寻求一切机会尽力修补俄美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强同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通过与它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世界多极化,以制约美国的单极化图谋,并借此提升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事实证明:普京的外交政策确实为俄罗斯争取了最大的经济利益。普京的外交政策完全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取向的多边实用主义外交,与欧亚主义所主张的欧亚并重的思想不谋而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9-02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收获,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大学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论文写作方法训练等培养目的,本文尝试在外交学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贯穿科研意识培养的各种途径,以期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任选课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
一、培养科研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在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任选课一般是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区别于公共课和必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专业为例,目前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部分。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目前通行的分类,大概包括以下八种:Survey course,service course,introductory course,capstone cours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principles course,majors & non-majors course,seminar course。结合笔者所在的外交学专业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专业任选课程一定程度上兼具探索型课程(Survey course)和研讨型课程(seminar course)的性质。
那么,在任选课中贯穿科研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任选课都适合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训练?这样的意识培养的训练能否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既有一定实践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那部分课程,是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因为纯学术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在本科阶段比较难操作。正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学生才有一定兴趣去涉入。在实践部分的带动下,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让学生既不会太感枯燥,同时也能开始得到学术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整个课程总量中并不占多数的专业任选课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尝试。
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涉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部分领域。该课程主要讲授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媒体的运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媒体相关控制和有效利用,也要把握相关规律性的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政治功能,了解影响媒体政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因素,了解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了解国际新闻报道和流动的现状,深入讨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等问题。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革新
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任选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在相关任选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分析和评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方法论的普遍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探索过程本身的特性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担负更积极的作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使他们不自觉地将探索行为升华为探索问题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于课堂教学怎么认识的问题。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层次,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同时,专业任选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课,更应该视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的研究潜质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研究潜质的发掘,就要等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对于并不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意识的缺乏不吝是一种损失。因为,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潜质的开发,对于毕业之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种学术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同时,能对学生在毕业阶段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积累和促进。现如今经常听到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抱怨,追溯原因,不外是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几个学期做一些关于科研意识培养的工作,相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上一定会大有提升。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纳新观念,大胆革新,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中发现可研究性的课题,是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发现,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具有研讨性质的专业任选课中,除了课堂上正常的就教学内容的交流外,建议任课教师留出十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这是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进一步交流并相互促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程红玉,2006)。师生间应该确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革新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而渐进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诚实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这些特点,都是需要普通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并具备的。
三、师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个性解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中立点(张典兵,2011)。在专业任选课中探寻科研意识培养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类型,属于探究型课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survey course。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把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结合进去。这一点的有效进行,对研究学生的研究意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采取自愿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运作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脑力激荡互相商讨、选题的分析、论文写作进展的交流等等工作。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还应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探讨和相互激励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资料收集和选题探讨中最终形成选题,学生之间就具体研究兴趣也自觉形成具体选题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学期中有序并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作,到期末课程结束时,各研究小组的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少数小组的论文甚至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张建伟、陈琦,1996)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到小型的团队协作中,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团队协作的精髓,同时,对参加工作后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等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研究方法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既要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领会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最后,对于专业任选课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在资金方面的倾斜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库引进与建设、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等。其次,对于像拥有含有外交学专业一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大型研讨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间举行一些科研竞赛等活动,以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最后,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结合整体教育目标和各校实际,具体而务实地开展。包括如何看待师生科研之风,如何看待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考量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中的付出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问题明晰——清楚地提出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文献综述——简要评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创新——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或新论据。
4.内容结构——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5.行文规范——文字通顺、结构严谨,注释须符合本刊的规范要求。
二、论文的形式要求
1.论文须提供中文和英文的内容提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的字数一般在400字左右,简要地阐述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结论;关键词需要提供4-5个;作者简介须标注作者的工作单位、职称、所在城市、邮政编码和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和电话);论文的写作背景包括该论文是否受到基金项目和课题的支持以及对审稿人的致谢辞等。
2.关于外国人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外国人名的翻译参照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专业术语的翻译尽量规范化,在较为生僻或可能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请附原文。
3.论文的注释规范请严格遵照本刊的要求,具体参见本刊的《引文注释规范》说明。
三、其他事项的说明
1.来稿文责自负,文章篇幅控制在1.8万字左右,电子版用word格式。本刊有文字修改权,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我们会尽快回复处理意见,但受人力和经费限制,本刊恕不退稿,稿件寄出3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请作者自留底稿。凡通过专家匿名审稿并经修改后可以发表的文章,作者在出版前须与编辑部签署《论文刊发协议书》。文章发表后作者获赠样刊两本。
2.投稿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直接寄给个人,以免丢失。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有此类行为者,本刊将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发其论文,并通报作者姓名。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100-04
张之洞一清朝末年有名的督抚,以著《劝学篇》和修汉阳铁厂而闻名于当世。晚清督抚权重,作为晚清重要权臣之一,他对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都颇有影响。就张之洞在外交方面的影响而言,身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虽未能频繁地直接参与到外交事务中,但他的言论对当权者不能不产生影响。在中俄伊犁交涉中身为一届清流的张之洞曾以两本《熟权俄约利害折》和《详筹边计折》名震朝野,在外交事务中崭露头角。接着他又在两广总督任内在外交事务上锋芒毕露,对国家多有维护。他频频地向朝廷献言献策,许多都被采纳。从成为清流健将到卸任两广总督这一时期,他主张御侮自强,主张以夷制夷,主张进行积极的外交,此后在湖广和两江任内由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洋务事业中,他的外交思想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在后,其外交思想更是渐趋消极。因此本文把探讨的重点放在19世纪80年代。
由于清王朝的国力衰弱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明显处于下风,清朝官员在外交过程当中所能采取维护的手段是非常有限的,而运用中外双方签定的条约来维护国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张之洞在外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条约为章程”的外交思想。
国内关于张之洞外交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对其重视条约的外交思想来说尤其如此。国内仅有少数研究者曾在其研究著述中约略提及张之洞的这一思想。宁宁在《论张之洞的外交思想》的硕士论文中曾经说到:张之洞注重对中外条约加以运用。不仅重视中外条约,而且更强调对万国公法的采用。张之洞认为只有学习“公法诸端”,才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二是他尤其强调利用万国公法来保护中国权益。在其之后发表的论文《张之洞早期外交思想述论一以伊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也曾约略地提到这一思想。
纵观国内对中国近代条约公法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近代条约、公法只是列强强权的产物,对积弱积贫的近代中国而言更多情况下无异于一纸空文,对信守条约的大臣也指斥为迂腐和不切实际。实际上这种说法未免偏颇。对近代条约、公法研究颇多的李育新在《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一文中指出:“如果当时不采取信守条约的方针,清政府是否还有别的良策?中国贫弱落后,难以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抗衡,如果违约,就可能受到更大的打击,甚而走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总是导致一个更加苛刻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需要运用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进而与列强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条约关系。当然,仅仅依靠国际法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其他条件,但它可以为此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武器。而且通过和平手段达到此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与西方列强之间不平等的条约关系,便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张之洞重视条约的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张之洞的“以条约为章程”的思想的基础、来源
(一)其思想基础在于条约制度的形成这一现实。1840年爆发,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的“条约制度”逐步形成。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看来,那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步形成的初创阶段,后来的几个阶段是使条约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变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费正清将1860―1950这90年依次分为三个三十年,即三个阶段,外国人的影响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三十年间达到了高峰)。在1840年至1860年间,随着《》、《》、《》以及《》、《》的签订,中西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确认并以载入条约的方式确定下来。在中西双方遵守条约的前提下,条约制度得以形成。
(二)其思想来源在于:清朝官员开始懂得用条约限制洋人。在与西方人交涉过程中,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条约制度,并学会以条约为据限制对方。
在条约制度体系下,公法、条约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重视。清朝的封建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在中外交涉中,如果行事不以公法、条约为依据,中外之间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更大的麻烦。曾经蔑视条约,严令桂良、何桂清等人修改《》的咸丰皇帝在战后不得不在《》订立之后即立刻明降谕旨,“其和约内应行各事宜即著通行,各省督抚大吏,一体按照办理”。并令奕新将该谕旨宣示该夷“示之以信,使之不疑”。奕新提出的当时的外交方针是:“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两江总督何桂清也说:“中外交涉事件,有不能凭律例以决断者,全恃条约以为范围”。又如利用条约收回部分利权,洋人在内地游历可用严定章程的办法来约束等等做法“凡此皆所以尊崇国体而藉条约以维系之也”。清朝的统治阶级意识到:条约在必须遵守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约束对方、维我的手段,作为扼制列强条约外侵渔的工具。承认和维护条约,这一政策不仅避免了列强的合理抱怨一这种抱怨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采取惩罚性行动的借口,同时它也可以使清朝藉此限定外国人按条约行事。
二、张之洞“以条约为章程”的外交思想的内容
1882-1884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1883在山西巡抚任内时期,张之洞在《延访洋务人才启》中提到外交之道,他说:“查中外交涉事宜,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以条约为章程,以周知各国物产、商情、疆域、政令、学术兵械、公法律例为根柢,以通晓各国语言为入门”。张之洞在《延访洋务人才启》中提到中外交涉之道要“以条约为章程”。综观张之洞的言行,“以条约为章程”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在对外交涉中我方官员对条约“必须熟考详酌缓急”,以求办事符合条约,并利用条约,在条约范围内争取我方最大权益;另一方面,对于洋人,则以条约为必要手段,限制束缚对方,使之“就我范围”,对于条约外的不合理要求一律驳斥之;对于其不遵守条约的行为,则责以公 法,申明条约,据理以折之。张之洞这个思想的侧重点在于后者,因为在与洋人交涉中,彼强我弱,对方常常恃强凌弱,在外交中我方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以条约为斗争武器是有必要的。
(一)就前者而言,张之洞认为官员对于条约,平时宜详加体察,这样遇事时方能办理得宜,才能在处理洋务的过程当中不至于使我方权益受损。
1886年张之洞鉴于“广东远控南洋,距各国洋界最近,交涉事件尤为紧要”,“且条约本极细密,洋情又极变幻,必须熟考详酌缓急,操纵方能合宜”的现状,忧于官员“引约章则多舛,援成案则多歧……”。“各衙门多诿为无关职任,不加深求约章,全不究心成案,直未寓目以致隔膜无当”的情形,特设立办理洋务处。洋务处“荟集条约档案中外图籍以便查核”。洋务处除运司主管外“兼派在省四司道督同大小官员筹办”。此举之目的在于“督饬各衙门讲求洋务”,“兼以练习人才,俾资器使”。
张之洞自己在办理洋务时也力求与条约规定相契合。期间,广东“民情汹汹,张之洞深恐发生,立饬地方官出示,“将法国教堂概行封禁,谕以法人开衅,扰害地方,所有法国教堂物业均应查封备抵……凡法国教士出境,密饬地方官妥为保护”。张之洞“再四通饬晓谕声明:法国官商教士不因争战而来,本与法兵有别,严饬诸将约束各营,明示密防,费尽心力”。由于办理得宜,合乎公法,清廷在日后外交中取得了主动。
(二)张之洞在自身守约的同时也要求对方守约。在与洋人交涉中,张之洞以条约为据驳斥对方无理要求及非分言行;以条约为手段为己方争取最大权益。
在中法会勘中越边界时,法军强占江平等地并驱逐虐待当地华民,张之洞引条约为据,严词驳斥:“且查津约第一款云:中国侨居人民及散勇在越南安分守业者,无论农工商贾其身家产业均得安稳等语,是确为越地于侨民华民尚应优待,况此未勘未定之界,不匪不勇之民乎?”。张之洞的驳斥一针见血,让英国人辩无可辩。
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英人法德嘉在华走私被抓,英领事请求会审,张之洞据理驳斥:“交涉案如被告系英人,只准英员观审,烟台约已载明,英领事请会审,已据此驳之”。英人的企图终未得逞。
期间,法国企图在澳门购买军需、招兵屯兵,葡萄牙人想据此与法国交易。张之洞闻之,立即照会澳门葡萄牙主管罗大臣:“查《万国公法》内载,凡属局外之国均不得在境内准交战之国招募兵勇,置办战具并不准战船入口及借地屯兵等事,例禁綦严,万国遵守……如法人果有是谋,本部堂深知贵大臣必援公法自守局外之义,坚持不许。”并指出:“贵国人之居于此者实与中国休戚相关,内地安则澳门安,内地有事则澳门不能无事”司。张之洞义正词严的立场使得澳门主管大臣对自己的行为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
张之洞引公法之义最正,斗争立场最坚,斗争效果最明显之举莫过于他严拒法领事之妄索的壮举了。
后,法国驻广州领事师克勤回赴本任,欲向中国索赔战时教堂教民损失,照会中说道:“应请贵部堂命令地方官立将占霸教士房屋之人全行逐出并委员会同主教所差之人查明所占何地,所毁何屋,所缺何物,详细查明秉公办理”。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收到照会据理驳斥:“查自去年七月初间,中法已成敌国而粤东仍肯卫送贵国教士,使之行止自由;封守贵国教堂,使之稽察易及……来文乃以卫送为驱逐,封守为霸占,岂尚欲追论失和时事乎?况贵国首开衅端,兵祸连结,荼毒人民不可胜计,即使驱逐教士,产业入官,在当时并不为过举,况实系护送,实系封守乎?本部堂以为前此教士无论是驱逐是卫送,教堂无论是封守是霸占,事在开战以后议和以前,此时皆不当复问,况自和议定后粤东各处教堂先经本部堂拆封交还,教士入境者亦饬按约保护,原不待贵领事官之请而后行”。在照会中张之洞阐明了我行之当和彼行之非,驳斥了其无理要求。
张之洞拒绝与嚣张跋扈的师克勤会面,法国政府只得将师克勤调离广州赴越勘界,另派法兰亭继任法国驻广州口岸领事。孰料法兰亭更有甚于前者。1886年初在给两广总督衙门的照会中他认为:期间“因各地方官未能实力保护……是以各处百姓将教士教民任意欺凌,无可安生,此次被扰被害又失巨款,深为可悯”。开出失单33张,声称共计失银三十八万余元,要求“速为将案办结”。
为此,张之洞于5月11日照覆法领事。在照会开头他对法兰亭的不合公法之举进行了讥讽:“贵领事官素来深明公平道理,备悉各国交涉章程,不应又生波澜,为此不合情理之请”。接着,张之洞在照会中对法领事的照会逐项进行批驳,就法领事所陈细与辩论,共分三端。关于教堂“有事时则官府代为封固看守,事平后则点明交还,保护之道,不过如此。此教堂无可议办者也”;关于教士,“教士出境则送之,留粤则卫之,保护之道亦不过如此,此教士之无可议办者也”:“至于教民一项,其人虽习法教,仍系中国子民,领事官离粤期间粤省教民之事,岂能复行追问?如欲追问,是不啻干预中国保护子民之权矣!此尤教民之无可议办者也”。在照会最后,张之洞又利用公法对法兰亭的无理要求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他认为如计损失“即专以广东一省而论,掳广海之渡船,封北海之商口,省潮廉琼道路梗阻,货物停销,商工船渔俱受亏损。统计广东省各口损耗银数约计三百八十余万两,按照《万国公法》自应以举兵至人之国生衅者认其咎,贵领事官须先言明将此项银三百八十万两若何查办,若何归结,筹有妥善切实办法,与本部堂议明办妥再为查办教堂损失零星物件可也”。
由于张之洞义正词严的驳斥,法国无奈,只得将法兰亭调往福建任职,另派白藻泰任法国驻广州领事,以示修好。
在这件事情上,张之洞一方面遵守国际公法与惯例,将法国在粤之教堂教士妥为保护,使洋人无可指摘;另一方面,对法国领事的讹诈妄索则据公法明驳力拒,使对方驳无可驳,坚决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在这场斗争中,张之洞有理有节,力折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之最终放弃了藉口教案妄索之举。
对于既成公法条约,张之洞能够做到知悉、遵守并引以为据驳斥对方无理要求以维我。而对于未定之条约,张之洞主张:在其签定的过程中要深察细究,辨明得失利弊,恃理辩议,审慎进行。于条约草签之后,如发现果有损我之处,应力图挽救,否则贻害无穷。总之,他主张最大限度地限制束缚对方,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我方。
在《》签定前,张之洞屡屡上书,苦争详约。在1885年的一份电奏中说:“惟紧要数端必应早议:一、我虽撤兵,彼亦不得进兵,宜扎原处……一、鸡笼,澎湖宜令即退,以为和好实据。一、津约但言于法商务极有益,宣增为中法商务彼此均有益,以昭平允……一、自去年开仗以后停战以前,中国毁伤法人物业应勿庸议……”。张之洞的这些主张正是欲以条约为依据限制束缚对方行为,使之活动“就我范围”。中法停战后,张之洞前后电奏22次,三争撤兵,余争条约、地界、 商务、刘军、义民。然而“公迭次电奏请,无可挽回,惟于约内增‘不碍中国体面’一语而已”。
在勘定中越边界订立勘界条约之时,张之洞力争领土。张之洞派员赴各地履勘,并搜罗图文旧载,穷举十处以证明部分疆界之我属。又在勘界图上绘出四线以分出议界的顺序与层次,使勘界较易下手而不失。张这洞此举之目的在于:“正以西例最重在证,故欲专持证据辩论,以四线相机操纵”。
张之洞在条约签定过程中,坚决维护国家,在勘界谈判过程中,“总署意在速了,惟以各请现界为主,请旨电饬不必强争,然公与钦使犹坚持力辩。法使知我不可夺,率以嘉隆八庄归华”。
勘界条约草签之后张之洞力争,极力辩明白龙尾等地确属华地,法不应占。“白龙尾系龙门协水师讯地,洞前奏图上填作黄色,尚可覆按”,“请电饬邓大臣将约内白龙尾一处抽出,万万不可许其驻兵。我疆我土,即法国其将何词?”,“对约内‘法兵照现在情形中国且不置议’一语,万不得已亦宜于“照”字、“不”字之上均添入“暂”字,或可留为后图”。
由此可以看出,张之洞对条约力争的态度是坚决的,他能够做到不惧洋人,不畏权贵。张之洞“力争条约”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比如,他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进行谈判:通过条约文字上的增删变动使不利于我方的问题悬置而不至成为定案。
三、张之洞的“以条约为章程”的思想的意义
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这种外交策略是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有效策略。‘由于诉诸条约,走私和非法的海上的贸易得到了制止。苦力贸易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控制。外国人开始哀叹:中国人正在用他们所承认的那些依据来对抗他们。应该看到,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条约作为“国家及其它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并确定其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国际书面协议”,在协调中外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涉中依据条约所定条款来作为处理中外纷争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对列强条约外的侵略欲求也能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张之洞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策略,很好地掌握了近代外交的原则和规范,他利用《万国公法》以及相关条约驳斥了洋人条约外的无理要求,维护了国家。
张之洞这一思想的独特及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条约内容利弊得失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国家的力争。
清朝末年,尽管清王朝掀起了,但地方官吏中不愿讲习洋务者很多。他们或将公法条约束之高阁,或者在刊布条约的时候将其首尾倒置,胡乱粘贴,这也是清廷屡次刊印条约颁谕各省府县而收效甚微的一个原因,也是各地教案频发的一个原因。既然不愿讲习洋务,自然对条约无可置喙。在清朝的封疆大吏当中,对条约中有损国家的条款敢于力争者间或有人如左宗棠、刘坤一等人,但他们对条约内容的分析很难像张之洞一样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张之洞对条约内容的利弊有比较精当的分析。他曾就中葡条约一事提出“七可虑”、“八条理由”和五条挽救措施。曾就末期撤兵、议约等事屡电总署,力争利权。推及以往,也曾就中俄伊犁条约剖明其“十不可许”之处,指出:“必改此议不能无事,不改此议不可为国?”。
尽管张之洞常常对条约发出精辟入理的议论,提出比较适宜的建议,但这些对惧怕洋务枝节丛生,情愿交涉尽快了结的清朝统治者来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他们常常将张之洞的建议视为节外生枝,因而常常对其置之不理。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3]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EB/OL].,2015-07-01.
[4][13]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55.
[5][7]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1,182.
[6][21]李新玲.中外合作办学能扭转“教育逆差”吗[N]. 中国青年报,2013-07-05.
[7]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主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
在现有政策指引下,本科授课的专业课教师要严格把关,授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懂,学生听不懂的,任课老师,要经过再培训后上岗,好老师的标准是学生制定的,要侧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统一专业课教学大纲,基地班与普通班可以区别对待,制定相应大纲后严格执行,不要出现相同教学大纲下,不同的授课内容。
严把考试命题环节,必须做到不泄题,命题后,必须由责任教授会同任课教师一起讨论考题深度、广度、题目的大纲覆盖程度、考试重点等,同时,严格考试纪律,监考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思想、客观公正地监考,不要同一门考试,有的考场监考严,有的考场监考松,一定要做到监考标准统一,让学生认识到,监考教师都是公平、公正的,并严格控制试卷批改时的客观公正性。
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首先,指导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动手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不论是调研的题目还是研究性的题目,这不很重要。其次,在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必须客观地写好评语,因为你是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然后交给评阅老师评阅,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答辩。最后,在答辩分组时,务必做到导师回避,答辩时考查的是学生对论文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推优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前提是导师认可毕业设计绝大部分工作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才具备推优资格,指导教师也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为了争省优,忘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素质。再者,争优答辩时指导教师必须回避,否则“护犊子”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因为,我们推优的目的不是满足教师个人的虚荣,而是对认真做毕业设计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认可,让他们把这个信号传递下去,作为下届学生的导向。
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体现我院科研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招收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将我们所学传授给学生,让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既然招收了研究生,就认真负责地指导好,评价指导老师的标准仍然是由学生制定的。
硕士论文质量是最能够说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建议指导老师在学生入学半年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让研究生在接下来的2年多的时间里,沿着这个方向做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定期交流,全程掌控和指导。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
一、动画的发展
1.1动面的文化因素
动画的发展至多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与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底蕴系于一脉。很多动画皆以教育为主,譬如中国张乐平先生的《三毛》,影视开发单位根据原创,制作了《三毛流浪记》的动画产品,以孤儿的三毛的流浪生活作为主题,对儿童、青少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也备受中老年的青睐。论文百事通高度重视文化是动画主要的内容,充分发挥动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1.3动画产品的对象
目前虽然低龄化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占据一大部分,即使在其他影视产品的市场。也有技压群雄的魄力。笔者认为,因为动画产品的对象青少年居多,这一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有较强的评价能力。所以动画才出现蒸燕日上的良好现象。现代任何国家青少年发育阶段的审美观有着惊人的相似。日本动画抓住国际青少年观念的相似这一特点,向国际市场推广。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本土的动画都受到日本的重大影响。
1.3动画的衍生产业
以日本动画为例子,其动画产业模式的建立大概用了3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有60年以上的产业化经验。其中“衍生产品”的载体,大多是玩具厂商或是其他制造商,相对来说是这几个环节中最为成熟的,也是资金最为稳定和雄厚的。日本对动画的投资早已形成一条龙的程序,也很少中断。通过“漫画——动画——衍生产品——消费者”来获得最大利润。事实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东方大国的中国,动画的衍生产业都已经有了今非昔比的进步,发展甚至还是空前的,空间依然是的巨大的。
二、发展的建议
影视动画的发展无非决定于主体、主题和市场三方面。主体是否广泛、主题是否先进决定着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主体是以消遣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决定着主体,从侧面影响市场的份额。目前,动画最大的难题也就是主体和主题了,笔者认为,以教育与市场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教育与市场统筹兼顾,动画发展才能予以完善。
2.1正确对待动画艺术
如果仅仅把动画作为消遣物,那作为文化艺术之一的动画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未来的动画,除了保存趣味的特点,还有以独特的教育意义。
第一,家长正确引导儿童选择动画作品。为了起到恰当的教育意义,家长有必要秉着挑剔和苛刻的态度严格选择适合儿童的作品。
第二,青少年正确对待动画的教育意义。尚处发育的青少年,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日本对青少年的塑造特别重视,对处于叛逆时期青少年的民族思想要么强加,要么潜移默化的传输。
第三,中老年读者端正态度,接受成为动画艺术主体之一的事实。动画不代表幼稚,也不单单等于消遣,中老年可以从中了解年轻一代的思想,了解文字、影视其他作品以外的教育领域。
2.2文化的国际传输
影视动画推出国门,势必让对方接受你的文化,然而文化差异却一直是国家与国家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冲淡这种差异。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口,绝不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在别人的地盘上,否则寸步难移,失败也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国家的民族,从一种文化接受另种文化总要经历适应到适合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观点确实很优秀,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困难。如果将中国的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融入动画作品里面,当把高质量的动画作为产品销售于国际市场,其中的思想观点被潜移默化的接受,就像当初日本的《机器猫》、《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足球小将》打人中国市场之后,让中国年轻的消费者了解到日本青少年的生活大概如此,日本青少年的生活甚至思考的方式逐渐同化了远在中国本土的中国青年。
对于文化的国际交流,本文作者认为,外来的文化,凡是有益于自己国家建设的文化。我们照单全收;而代表自己国家观点的特色文化,更须推出国门,让世界了解自己国家是拥有特色文化的优秀国家。动画的对外开放就是重要的渠道之一。
2.3市场教育化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为完善影视动画体系,我们必须加强动画理论的研究和市场的考察,国家文化部在规划新增的动画产业、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市场监管、指导行业协会等职责,必须为动画市场教育化的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财政保障。
三、中国动画的前景
中国社科院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近20年来,外国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受众的动画需求倾向,当外国动画明星形象和剧情编排风格深深地印刻在中国受众的记忆中时,其文化审美观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最终成为他们观赏动画片的参照标准,这些标准又引领着他们对动画的消费选择。通过对孩子们审美观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要从动画主题的教育角度思考,对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正好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后备力量。
发展具备自己国家特色的动画作品,并且为其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只要在牵肘技术方面的进行突破。再结合文化手段,影视动画何愁无路。日本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了,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文化外交的新构想”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应大力开展“动漫外交”,即通过推广日本的漫画书和动画片,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
影视动画推广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再是商业的性质了,他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国内市场推广,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精神启示,是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推广,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化的外交。对国家外交建设也是一种独特的贡献。
社会主义有特殊的魅力,魅力的散发。受益的不能仅限我们该制度国家国民本身,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美国等这些资本主义大国也有必要渲染,见识我们中国特色的影视动画。比如中国,国家已经逐步重视影视动画的发展,技术上予以政策上与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其次中国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靠山;最后中国国体的优秀。我国对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创新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动画产品予以大力的支持,市场教育化的路子将创造出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影视动画。wWw.gWyoO.
二、命题式小论文写作开展主题演讲
德育小论文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它不同于辨析、论述题等,也有别于议论文,它可充分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的能力,既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力体现,也是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着力点。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课堂演讲,要求观点明确,立意新颖,短小精悍。“命题式”小论文开头应简洁明快,有理有据,直入主题,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缺乏说明力。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准备布置《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的课堂演讲,开篇需言简意赅直述我国环境现状;中间部分应结合有关知识点深入挖掘,全面剖析,思路要清晰,如可以综述环境问题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合理安排选材的详略主次,力求有条不紊;结尾部分是个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好这点睛之笔,点面结合,如针对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势提出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真正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总之,德育小论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各部分要紧扣主题,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的累积和逻辑归纳推理,适度体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音乐、下载的图片、与理论实际相关联的视频、影像、电子课件等多媒体计算机作辅助,通过激发探究,诱导发现和应用创新三个基本教学阶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首先用计算机出示某某公司简介和一组工作画面,再播一段学生所熟悉的市场叫买、叫卖的热闹场面,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贴近自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探究动机,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哪一个是公有制经济,哪一个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可以列举很多事例,很有说服力。
四、社会实践
传统的德育教学比较重视知识性、灌输式。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提出了“生活德育”模式,就是理论来源于生活,就应当回到生活中去。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把学生以往的经历和曾经的生活感受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领悟所学相关知识,内化理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德育实践活动又可以对学生施加外在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结构。这样内外交流,相得益彰,就可以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立足所在社区(村居),开展敬老爱幼、助残帮困、清洁环境、公益宣传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活动后由被服务单位填写《海洋学校学生假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记录表》反馈意见。返校后上交德育教研室,并纳入个人德育量化考核。该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