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50: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职业倦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3分为中数。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73、3.64、3.53,均超过中值,显示小学教师已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工作投入状况分析该量表3为中值,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63、3.97、3.56,说明小学教师工作投入超过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投入预测力的回归分析以热情、奉献和专注为自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工作投入的热情、奉献和专注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自我成就感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入回归方程。
本研究表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经凸显,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6]。小学教师对学生有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有些研究认为,男性教师由于社会压力和性别角色的原因,职业倦怠高于女性教师[8-9]。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女性教师,他们承担的压力并不少于男性教师,情绪负荷较大,相应地情绪衰竭水平也比较高。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工作投入没有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显著,但得分并未发现呈“波浪型”趋势,这可能与年龄阶段划分不同有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关系密切,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成就感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情绪衰竭水平越低,自我成就感越高。这表明,虽然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是可以从增加工作投入的角度预防职业倦怠。因此,教育部门应及时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加以激励与改善,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得满足生存生活需要的物质报酬而从事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职业倦怠是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及其特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一是精疲力竭。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比中小学教师更为繁重的任务、更为沉重的压力,高校老师除了要完成一定的课时、解决在校生、学校、学生监护人的问题以外,还要承担学术研究的压力。他们长时间生活在高压的的环境下,致使他们脾气容易暴躁,对生活产生厌倦,同时职业倦怠性也越来越强。二是不安于现状。高校中出了积极奋斗的教师,也总会有一些安于现状的教师,他们并没有践行党的“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的号召,他们安于现状,从不主动跟上社会的潮流,认为安安分分上完课就好,至于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教师自身的个人价值,他们毫不关心,久而久之他们就对高校教育产生职业倦怠,这时就希望生活出现点新鲜的、刺激的东西,更有甚者会离开所从事的行业。
(二)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教师群体有如下特点
一是心理疲劳。老师心理压力过大,精神极度疲劳,心理压力过重,情节严重者会出现所谓的偏执型、强迫型等人格心理障碍,还会随机出现自我密闭、空洞、狂躁等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二是消极工作。消极工作是职业倦怠最为明显的表征。假若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对本职工作懈怠,这样的教育者其行为的冷漠必然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因感情疏远而逐渐负性化。三是成就感差。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就感比较低,如此一来,对教育这行业的归属感就弱了。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从职业群体整体来看,表现为高校教师流失
自从国家高举“科教兴国”旗帜以来,尽管在教育方面花的心思比较多,社会上对教师这一职位也比较向往,也有一定的口碑,但是在教师群体中,在不同时期仍有不少教师离开教学领域,一是从教两三年即选择放弃。通常这些老师都是未能从现实和理想这两个层次调整过来,他们觉得他们身处的教学工作和他们想象中的教学相差比较远,从而产生一种失望、低落,甚至是绝望的感觉。二是从教大概十年后离开课堂。通常这个群体的教师容易被忽略,他们其中更多的不是因为压力大、失望而选择离开,而是因为产生了职业倦怠,希望寻求新鲜、多彩、不一样的生活,或者是向往更高、更好的福利待遇的工作。而这一类教师,熟悉教学规律,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熟练,基本都是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三是有经验、但感到筋疲力尽而离开。这一类教师,他们的工资是比较高的,社会上的人都希望这些老师能做到“能者,多劳”,或者是给年轻的教师做个好榜样,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带动年轻的教师,但偏偏地,这类教师却觉得自己常年处于高压下已感到筋疲力尽,且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选择离开。
(二)从职业个体层面来看,表现为个体负性情绪增强
人们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职业倦怠的症状比较典型的有:抑遏、喝酒、神经衰弱等,研究人员林娜尔格(美国),在20实际80年代初的报告中,指出高达百分之七十的病人的病因皆因压力而转化而成。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人们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感到倦怠,他们的忍耐能力就相对比较低,不仅妨害心理健康,还会衍生社会交往矛盾和家庭矛盾。
(三)从职业成果角度看,表现为教育教学质量降低
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他们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例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古板、对课堂秩序不闻不问、与学生、教师相处缺乏热情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课堂下,课堂气氛肯定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长期一来,学校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污染教育环境。
(四)从社会层面来看,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容忽视
倦怠的老师,除了自身对生活产生“绝望”外,还容易跟学生、同事、社会之间产生摩擦,教师的教师育人的功能、沟通的桥梁作用不但没有体现,反而有时给学生、家长、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国家高等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难以完成此项工作,也会给政府经济、政治等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意义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对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是件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事情。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个重要的因素,而教师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教师的品德魅力和专业素质是代表学校最具体的形象,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利于教师专心于教学科研,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于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这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来说,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也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应对专业要求、社会期望、家庭关系等方面感到身心疲急,职业倦怠山此而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使许多教师能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同时站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消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从社会方面做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
一是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热爱。尊师重教应落实到实处,适当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缩小高职称与低职称各项津贴的差距,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价值有回报,深切体会到社会对自己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应试为主的教学使学生教师深受其害,身心疲惫不堪。因此,要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改变和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切切实实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三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支持教师教育工作,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二)从学校方面做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
一是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发展的多样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师自身和职业发展的过程,摒弃单一的靠学生考试过级率和科研项目及论文数量评判教师优劣的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不应用来奖罚教师或挑选教师,而是营造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校多为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型学校,但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道路并非保持高度一致。一些教师工作兴趣偏向课堂教学,教学工作往往比科研工作更出彩;而一些教师把更多兴趣放在教学研究,科研比课堂教学更令人满意;还有一些教师既注重课堂教学又关心科研工作。
对于这三类不同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采用灵活的评价机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老师,否则只会挫败教师自信心和削减教师的工作热忱。教师评价考核应公开、公正、透明。客观、公平、透明、合理的制度有利于教师积极接受考核评价,更有利于建立教师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自身与职业发展。教师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考核评价不能过于频繁,否则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进修机会。职业规划为教师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工作目标以及为他们提供了逐步发展的动力。高校教师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及人生阅历,在职业规划考虑方面有时难免走极端,或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或是消极低沉缺乏奋斗目标,他们理应得到管理者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与扶持。高校部分教师学历偏低,但他们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机会,满足他们增强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需求。专业知识的增强与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树立自信心及缓解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三)从高校教师自身方面出发做好工作
从教师个人来看在缓解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是主体。他们必须发挥自身作用,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及反思压力的来源,努力找到适合自身的应对方法。在情绪上,面对压力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心情,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在人际关系上,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为工作琐事与同事斤斤计较;在家庭中,教师应稳妥解决好孩子教育和抚养等方面出现的与配偶或长辈等之间的矛盾;在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教师应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R 195.1 G 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72-03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Studies of the Last 10Year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of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LIU Li-t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Thirty-five studies about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urnout were collected for meta analysis. Results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urnout dimension (effect value was -0.01, 95%CI was from-0.12 to 0.1). The female teachers were worse than male teacher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effect value was -0.12, 95%CI was from- 0.22 to-0.02), and the male teachers were worse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depersonalization (effect value was 0.15,95% CI was from 0.03 to 0.27).Conclusion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of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the female teachers are worse than male teachers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The male teachers are worse than female teachers in depersonalization.
【Key words】 Occupations;Fatigue;Bibliometrics;Student health services
【作者简介】 刘丽婷(1983- ),女,江西萍乡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福州 350007。
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较早,而我国相对起步较晚,从本世纪初开始,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逐渐增多,关注的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各研究关于性别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不一致,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结果大不相同[2-5]。
元分析即对分析的分析,是以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分析方法[6]。元分析可以揭示和分析多个同类研究的分歧,同时考察研究设计、发表偏向等特征对结果的影响,解决各研究结果的矛盾,得出更一般的结论。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笔者运用元分析对近10 a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性别差异进行综合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期刊分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文数据库)等。用“职业倦怠”、“工作倦怠”、“工作耗竭”或“职业耗竭”、“教师”、“中小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848篇。按以下标准筛选搜集到的文献:(1)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师。中学、小学或中小学中某个年级的教师,但不是特定教师,如校长、行政人员、政治教师、英语教师等;(2)采用的工具是MBI问卷[7]或自编问卷,都包含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因子;(3)研究报告了男、女教师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4)测查的时间是平时,而不是某个特定时候,如高考或中考等。筛选后得到符合标准的文献有35篇,共涉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发表时间为2003-2008年,样本总量为12749人,男教师为4 549人,女教师为8 200人。
1.2 统计方法 采用元分析对研究中的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用RevMan 4•2 (Review Manager 4.2)、SPSS13.0和Excel2000计算收录文献中SMD值(standardised mean difference)、SMD值的95%CI以及可以转换为SMD值和95%CI的有关统计数据。
1.3 分析步骤 (1)将报告中的女性中小学教师作为实验组, 男性中小学教师作为对照组, 进行男女差异的元分析,并将所收集的35篇文献进行编码(被试的来源地:1=西部,2=中部,3=东部;报告质量:学位论文=0,一般刊物=1,核心刊物=2;量表类型:MBI=1,自编问卷=2)。其中,核心刊物为北大中文核心或SCI收录刊物;一般刊物为核心刊物和学位论文之外的刊物。(2)先对各个独立研究的统计量进行齐性检验。(3)对各独立研究中的统计指标SMD值加权合并,计算出合并的SMD值。(4)对合并的SMD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统计推断。(5)计算合并的SMD值95%可信区间(95%CI)。(6)对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影响原始研究变异的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 文献基本情况 将搜集到的我国教师职业倦怠35篇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
2.2 齐性检验与95%CI分析 从表2可知,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不一致,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对 95%CI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这2个因子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成就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5篇文献的基本情况
作者发表年份倦怠量表发表期刊调查地域研究对象样本量
陈晓晨[8]2008自编问卷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北京小学教师960
陈秋燕[9]2006自编问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四川中小学教师446
董薇[10]2006MBI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四川小学教师179
金泽勤[11]2007MBI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重庆中小学教师176
刘维良[12]2006MBI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中小学教师411
唐芳贵[13]2006MBI中国临床康复湖南中小学教师766
王文增[14]2007MBI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辽宁中小学教师564
伍新春[15]2003MBI心理与行为研究全国中小学教师647
邢强[16]2007自编问卷教育导刊广州中小学教师339
张国庆[17]2007MBI教育与职业广州中小学教师622
张金玲[18]2008自编问卷中外健康文摘河南小学教师136
周文静[19]2007MBI科学论坛烟台中小学教师106
胡永萍[20]2004MBI江西教育科研江西中学教师424
宋志英[21]2006MBI中国学校卫生通化中学教师216
赵玉芳[4]2003MBI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四川中学教师190
植凤英[22]2007MBI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贵州中学教师464
孟勇[5]2008MBI心理科学河南中学教师724
刘长江[23]2004MBI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山东高中教师170
丘碧[24]2008自编问卷南方论刊粤西中学教师476
郑红渠[25]2008自编问卷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西部中小学教师360
李冰[26]2004自编问卷师资培训研究上海小学教师138
廖海燕[27]2006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江苏中学教师170
曹迪贞[28]2007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温岭中学教师855
刘漫琳[29]2007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河北中小学教师463
毕恩明[30]2006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山东中小学教师356
孟辉[31]2006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初中教师230
陈英燕[32]2006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初中教师219
钦国强[33]2007MBI硕士学位论文浙江高中教师85
徐家平[34]2007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江苏中小学教师112
王国香[35]2003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山东中学教师167
姚雪莹[36]2005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学教师312
金俊芳[37]2007MBI硕士学位论文天津中小学教师218
王椿阳[38]2007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北小学教师445
马雅菊[39]2005自编问卷硕士学位论文西安中学教师370
钟莉梅[40]2008MBI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小学教师233
表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维度d值Z值χ2齐性值OR值95%CI
情绪衰竭-0.122.30**223.08**-0.22~-0.02
去个性化0.152.39**326.86**0.03~0.27
个人成就-0.010.19250.83**-0.12~0.10
注:**P
2.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性别差异元分析的效应值 根据Cohen 的经验判断标准对合并效应值进行解释,认为效应值在0.2以下是“小”效应,0.2~0.7是“中”效应,0.8以上为“大”效应。由表3可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效应值都小于0.2,皆属于小效应范围。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上的性别差异的效应值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在个人成就感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35篇研究的综合结论是: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成就感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衰竭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去个性化上,男教师高于女教师,这与国外观点相吻合[41]。
2.4 敏感性分析 为保证元分析结论的稳健性,还应对元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按样本大小对文献进行分层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未分层时相同,说明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2.5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得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将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平均效果量分别与报告质量、问卷类型和被试来源地求相关,结果见表3。报告质量和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相关较高,与职业枯竭呈正相关,与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问卷类型和被试来源地都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相关很低,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3 量表类型被试来源地报告质量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相关系数(r值)
项目情绪枯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
问卷类型-0.050.190.25
被试来源地-0.040.150.10
报告质量0.41**-0.32**-0.43**
注:** P
以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平均效果量为因变量,以报告质量、问卷类型和被试来源地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报告质量进入回归方程。报告质量对情绪枯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的平均效果量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30.6%,24.3%和31.8%。
3 讨论
3.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性别差异总体状况 元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倦怠在个人成就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情绪衰竭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在去个性化上男教师高于女教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小学生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及性别角色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有关。中小学教师教学对象是身心都未成熟的儿童少年,教学工作繁琐而重复,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教学效果不容易立竿见影。虽然女教师感情丰富、细腻,对待学生有耐心,但是中小学生并不容易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导致女教师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因此容易情绪衰竭,在工作中容易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男教师办事往往干脆决断、大刀阔斧,而且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应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人们偏向于用工作成就及收入来衡量男性的成功和价值。而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远不尽如人意,自然导致男教师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待学生冷漠、疏远。
因此,为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在实际中,应针对不同性别的特点和相应的心理特征进行干预。从外部干预来讲,要提高教师的薪酬福利,组织教师进行入职培训,特别要对女教师加强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从内部干预来讲,应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让教师学会尽力放松自己的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期望值,对已经存在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或过度的压力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求得心理自然平衡。
3.2 报告质量、地域、测量问卷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地域、测量问卷对研究结果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报告质量和地域、测量问卷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本文筛选后得到符合标准的文献有35篇,共涉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范围广,代表性比较好。报告质量效应对原始研究结果具有系统影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比学位论文更倾向于男性比女性的情绪衰竭更严重,去个性化更轻,个人成就感更低。一般观点认为,公共刊物更倾向于接受差异性显著的研究报告,因此公开发表的文章效果量往往高于未发表的,通常在33%左右[42]。回归分析发现,报告质量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性别差异的变异有一定的解释率,忽略这个特征的影响,可能是造成各个研究得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2] 许燕.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3):39-45.
[3] 王芳.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5):568-574.
[4] 赵玉芳.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1):80-84.
[5] 孟勇.中学教师应对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738- 740.
[6]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5.
[7]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FISKE ST,SCHACTER DL,ZAHN-WAXLER C(ed). Ann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8] 陈晓晨,翟冬梅,林丹华.小学教师生活、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枯竭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98-101.
[9] 陈秋燕,钱敏,黄丽珊,等.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275-278.
[10]董薇,赵玉芳,彭杜宏.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3):18-22.
[11]金泽勤,李祚山,刘晶.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的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 621-626.
[12]刘维良.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关系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6-21.
[13]唐芳贵,彭艳.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46):82-86.
[14]王文增,郭黎岩.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46-149.
[15]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等.中小学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16]邢强,孟卫青.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教育导刊,2007(4):23-25.
[17]张国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556(24):69-72.
[18]张金玲,王惠萍,郑淑杰.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4(5):36-39.
[19]周文静,李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科学论坛,2007,9:162-163.
[20]胡永萍.江西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4(1):50-51.
[21]宋志英.通化地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43-244.
[22]植凤英,杨卫星.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3(1):8-13.
[23]刘长江,王国香,伍新春.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118-122.
[24]丘碧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南方论刊,2008(10): 82-83.
[25]郑红渠.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 152-157.
[26]李冰.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师资培训研究,2004(2):28-31.
[27]廖海燕.苏北地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
[28]曹迪贞.温岭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29]刘漫琳.油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0]毕恩明. 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1]孟辉.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朝阳地区为例.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6.
[32]陈英燕.金华市婺城区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
[33]钦国强.高中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C县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4]徐家平.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以无锡市甘露学校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5]王国香.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中个人因素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6]姚雪莹.中学教师职业枯竭、职业压力、教学监控能力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37]金俊芳.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的比较研究.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38]王椿阳.小学教师工作倦怠及其与成就动机、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7.
[39]马雅菊.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40]钟莉梅.石家庄市新华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1]CARLOS P ZALAQUETT,RICHARD JW. Evaluating Stress :A book of resources. London:Scare crow Press, 1997:10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有了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多元化和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发展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中华教育改进社日前的《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称,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程晓堂,2006)。自2000年以来,国内部分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和学科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也对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和探索。本文拟从研究主题方面入手,对2011年―2015年以来的国内英语教师(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提出。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依然存在争议。如今学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近些年来对于职业倦怠的探讨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大部分学者注重通过问卷和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获得,因此为不完全统计。考虑到期刊文献质量差异,笔者重点选取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职业倦怠与性别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教龄等,可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产生影响。何周春(2011)在对中国西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性别不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他也指出,长期从教于重点中学的教师不容易受到不良情感的影响。然而,这一研究与王芳、许燕(2004)的研究发现相左。王芳研究认为,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要比女性教师高。这一观点事实上也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得以证实。男性比女性倦怠感强烈,可能是因为男性在社会中、单位中以及家庭中承受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容易对教师这一工作产生倦怠感。当然这种差异也有可能是由男女生理和性格差异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学界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三、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
王群峰(2011)在对57名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学校和职业等工作环境因素都对职业倦怠程度产生影响。“其中职业因素与职业倦怠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两个维度方面,工作环境并未对其产生明显影响。沈虹(2013)在对广州400余名高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高中教师由于工作方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事实上,刘晓明(2004)也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发现,环境压力(尤其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方面压力)越大,职业倦怠症状越发明显。因此,在职业倦怠与教师工作环境关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在很多维度上达成了共识。
四、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对于职业倦怠的诱因和应对策略方面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乃至学术专著,相应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
近年来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诱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制度、领导管理、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王宁,2012;姜凤云,贾月明,2014)。这些研究与西方此方面的研究基本一致,即工作因素、学生因素、管理因素和教师职业发展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
总之,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对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包含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专著等形式,研究方法也逐渐转向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尽管存在着不同意见,但是也就一些方面形成了共识。不足之处在于对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只有零星几篇硕士论文,且研究的不是很深入,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He Zhouchun. Job Burnout of English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Wester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Quarterly), 2011(1), 35-46.
[2] Liu, X.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ess, Teacher Efficacy and Burnout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sycholog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4, 2, 56-61.
[3] 王群锋,石婕妤. 瑶族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07:15-16.
[4] 沈虹. 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