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33: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学术道德;学术失范;导师;师生关系
近年,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呈蔓延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事件不断被曝光。学术失范行为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高校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已成为国家科研水平提升和社会学术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育方向、培养质量以及未来的规划、就业等。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导师认为自己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或辅导员的责任;还有的导师认为研究生已经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很清楚自己应当为个人的行为负责,因而也应该具备相关的学术理念和道德。
(二)示范性不足
导师不能和研究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能经常给予研究生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出现了“导师不导”或“导而不力”的现象;还有个别导师,虽然经过学术规范方面的培训,接触过相关的文件法规,却极少对其进行细致的学习与研读,以至于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师生关系有待提高
当前存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日渐疏远的现象:部分师生关系雇佣化日渐显现,师生之间出现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出现了诸如导师问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你是谁的学生”等尴尬事件。在一份基于27所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对师生总体关系满意的研究生为32.0%,较满意的为47.7%,认为导师对学业指导得很好的研究生占29.2%,较好的占48.8%。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便难以行使,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研究生优秀学术品质的培养
为更好地分析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笔者借鉴了某高校“我和我的导师”的问卷调查报告。从该调查报告中,笔者认识到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从而更好地强化、落实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防范、遏制学术失范行为,以培养研究生优秀的学术品质。
(一)有效的师生沟通对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
1.密切的沟通有助于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倾向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的状态有密切沟通、一般沟通和缺乏沟通等。24.91%的研究生认为师生间缺乏沟通,导师太忙,没有时间给予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缺乏了解,如果研究生出现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篡改事实、系统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时,导师的监管、监督作用将不能及时发挥。如若师生间能够密切沟通,那么导师就能够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倾向并予以制止。
2.全方位的沟通有益于端正研究生的学术思想
在调查问卷关于“师生交流的内容(多选题)”方面,有99.01%是讨论“关于学业”的,40.16%是讨论“关于人生观和理想”的。对比“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期望(多选题)”方面,绝大多数研究生希望是“学业内容和职业规划”,还有64%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在人生观和理想上得到指导”。学术失范行为除个别情况是对相应的学术规范和准则缺乏了解外,大部分还是由学术道德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在师生的交流内容上,导师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和科研内容,还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人格、价值观等。另外,导师也要适当关注研究生的家庭、生活状况,掌握研究生的详细情况,以免其因学习中的困难或生活中的压力而做出学术失范行为。
(二)科学的师生关系在提高研究生学术品质方面的作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目前,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四种:传统师徒型、亦师亦友型、松散疏离型和老板雇员型。笔者认为最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的是“亦师亦友型”。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多数为传统师徒型和亦师亦友型,但仍有4.51%的研究生认为与导师之间像简单的“老板与雇员”关系。导师若像“包工头”那样专管拿项目,使研究生成为替导师干活的“劳动力”,那么,师生间就没有真正的学术指导和交流,优秀的学术品质也难以形成。在对“研究生希望与导师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多选题)”的调查中,74.73%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给予研究方向的引导,71.39%的研究生希望有机会参与学术研究。此外,68.59%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建议,45.94%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够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指导。数据显示,研究生不仅希望在学术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导师的指导,也期望在职业发展方面得到引导,同时还渴望在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得到导师的帮助,这也说明研究生最期望和导师形成“亦师亦友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若能够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则研究生有抄袭、杜撰等学术不端倾向时,往往会考虑到给导师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压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2.有效的科研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学术培养质量
研究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和课题研究,充当科研助手,或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课题、参加研讨会等,他们可以从这些实际科研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是避免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9.13%的研究生没有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15.16%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时承担的角色仅为“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帮助”。如果研究生没有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或仅作为助手参与导师的学术活动,导师很可能不清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式,不知道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是否“循规蹈矩”,也无法得知研究数据和学术成果是否真实可信,也就不能为研究生学术成果做出良好的评判和把关。此外,如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得不到足够的科研训练,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也有可能做出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事情。这些都是需要导师注意的问题。另外,在科研任务分配中,导师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研究生各尽其能地参与项目或实验以及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则十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对导师的科研项目没有兴趣,面对科研问题和压力不能够迎难而上,也会使个人学术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给其学术行为带来不利影响。笔者是从“导师负责制”的角度来解读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的影响,当然,从研究生自身而言,也要注重自我学术道德修养的提高。在与导师的科研协作中,研究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向导师汇报、请教,与导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铸就优良的学术品质。
作者:范利丹 秦刚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38-02
通过近些年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培养上总体上是好的。大多数研究生能够明确和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具有高尚的科研品格,在学习中踏实认真,在科研中一丝不苟,拥有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科研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1]。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研究生的名誉和质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研究生自身素质找原因,而且也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学校教育问题。
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推进,稳扎稳打,坚持常抓不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同时营造一个和谐纯洁的科研气氛。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同时围绕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科研工作、就业形式以及社会环境为突破口,认真分析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原因[2]。通过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营造纯洁的研究氛围,提升导师的示范作为。推动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分析
对于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两方面进行。在实证分析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我校研究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研究生的一些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研究生为了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16.2%人为了继续向上学习或出国深造,14.5%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4.5%人是家庭需要,仅仅3.5%人为社会做贡献。通过数据分析,超过90%以上的人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而选择读研,仅仅不到10%的人对科研感兴趣,为国家做贡献。
在学风方面,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学习任务,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52%人认为研究生阶段学习不重要、29.3%人认为考试抄袭很正常、17.3不用按时去课题室学习。这些数据表明,研究生在学习方面过于懒散,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风气。
在学术道德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抄袭和篡改实验数据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导师监管不力,社会利益关系影响,以及学校监督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不注重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没有把自律性培养放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学风方面:首先,社会就业压力变的尤为突出,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研究生学习成果,通过一些学术论文和获奖来评定优劣,导致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发表更多的学术文章,从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学习出现功利化,学习目的不纯洁,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去学习,缺乏奉献精神,甚至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最后,研究生本身对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挣钱交友上。学校科研设备不健全,导师研究方向不明确,也是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在学术道德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心态浮躁,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了许多学术造假现象。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过多的追究利益化,学生们急于求成,蒙混过关,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学术失范现象,是一种学术准则的缺失,更是一种科研态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科研精神的培养,给研究生的声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自律性培养作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切入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切入点的论证
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就是将学术道德品质转化为研究生的学术自律行为,将学术道德问题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突出其重要性,使研究生从内心养成维护学术尊严的习惯。以学术道德为主导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思想领导行动,确立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才是引导正确行为的关键。大量研究生普遍缺乏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自律意识淡薄,认为抄袭文章是一种借鉴,通过伪造数据来得到实验结果。这些行为表明只有让类事件的发生。自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广大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则产生认同和拥护,并自主把制度规范转化为内部准则。
以学术诚信意识为根本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将学术诚信作为一种人格培养的升华。对学术活动行为要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和自我践行,使学术自律性变成一种平常的习惯,从内心去遵守和捍卫。将学术责任感作为自律性养成的基本条件,当受到外部利益驱使时,一定要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不要为了一些小的利益,使自己误入歧途。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十分必要,它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能够指导和调节正确的学术行为,把责任心的培养变成行动上的指导策略,这样当代研究生才能真正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学术行为更加纯洁,在利益面前总能把握合适的度,并能时刻把责任感作为行为的第一指导思想。这样我们的科研环境才能得到升华,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的对策
自律性培养是道德规范的一个软约束力,除了研究生自身的觉悟还需要外部的引导,所以需要各大高校协力合作。首先,高校应加强学术自律性教育,反思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认真分析和面对当前出现的学术问题,把德育工作摆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将优秀研究者的优良传统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使同学们培养出科研精神,自觉抵制各类不文明行为。其次,要不断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充分发挥其长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应尽量配置完整的实验设备,建立科研交流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断的增加研究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气氛必定会提高科研能力[4]。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学术奖罚机制,将学术成果同合理的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建立学术行为的监管制度,从制度上制约,从行动上规范,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学风现象。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防治
(一)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规范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规范。为了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水平,必须狠抓学术教育,将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必修环节,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讲述科学研究规范知识,在科研过程中,导师应监督指导,在制度和管理上要严格要求,对一些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给予处罚,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高校应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我国的传统美德,贯彻到每一个人心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建立自由健康的学术风气,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二)利用多种社会媒介加强监督管理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引导作用,社会应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风气,把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质作为高尚学术道德的评价准则。加强学术出版界的监管,评审专家必须按照严谨,务实的学术规范去评阅文章,不能因为个人情感降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净化科研风气。
(三)研究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当代研究生需具备正直、谦虚、务实、无私的科研精神,对学术研究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树立不怕失败,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坚决抵制一些不良诱惑,尊重前人的成果,积极学习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做到学术道德自律性。总之,学术研究的实践性、真实性、纯洁性,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只有好的科研态度才能指导正确的科研方向。因此,研究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参考文献:
[1]杜瑛,刘念,冯小明.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43-46.
在道德教育本质与现实性功能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把 握,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并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摹写,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 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并且用理想的标准对现实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这种“应是”与“实是”,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并且推动人类向至善的方向前进。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立足点是什么的问题。认为,道德的超 越性必须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应该使超越性追求与现实性规范辩证统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现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转型道德 的“应是”是什么。学者们认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是不容置疑的。市场经济必 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际关系来强化和维持自身模式运行。市场经济必定要求社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规 范体系。因此,当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论困惑正是这种体系改组转变的阵痛反映。有学者提出,道德问题必须 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没有纯粹的道德。还有学者提出,德育的内容不是自身规定的,它首先取决于社会规 定。当前市场经济尤其是转型期环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须加以克服。在当今社会背景中,道德教 育必须有自身特有的强有力的适应机制。
二、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有学者提出,在建立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民族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道德传统是 民族文化的积淀,其核心是群体价值观。民族性的道德传统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 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应该重视其内容,更要注意其方法。从总体来看,它与西方的理智主义道德 教育倾向有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与修炼在道德人格形 成中既作为中介和动力又作为评价机制起着核心作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 想都具有现代转型的社会价值。如果说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需要立足于民族和传统这块根基上的话,那么,中 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为这种外在要求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历史证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视民族文化的根基 ——道德传统,那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说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藏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则侧重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 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极的。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趋于保守和愚昧,压 抑着人的主体精神。尽管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但其意义究竟有多大令 人置疑,而且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支离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学者还通 过对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分析,认为应该现实地、具体地看待传统,诸如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 儒家文化并非极度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政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 说是道德毋宁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道德教育,决不能在现代 道德及其教育体系中简单位移传统道德教育。 转贴于
尚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盘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现实条件 ,即便是精华部分尚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问题。不能因为西方有学者“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而“弊 帚自珍”,也不能因为有人“否定”而“全盘抛弃”。应该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并不完 全排斥传统的道德内容,而且现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会开在由传统道德教育这棵树根生长出的枝条上,关键是 “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学者提出应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内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 能忽视的。 三、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研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学者 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历史性概念,作为历史的是可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 ,人类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体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是可变的。不同的民族有其 不尽相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另外,就其可变而言,其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 总是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反映。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业化所走 过的道路,又应当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偏差。有些学者研究并阐发了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认为20世 纪以来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相对应。60年代以来,道德理论及其教育 中的否定极权主义和相对主义与二战后人们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有关。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与民主 化运动、人本主义等密切相关的,出现的反对灌输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观操作模式研究,也是与之一致的。 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回归规范教育”的动向特别值得引起注意。
四、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与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3-02
在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来源。面对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高校学术道德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
学术道德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按照通说是指在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的基本道德准则。那麼,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准则的学术行为,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学术道德失范。
1.论文抄袭和现象。论文的抄袭是现在研究生学习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必须面对的就是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学术成果有的是对期刊网上的学术成果进行的东拼西凑;有的就是对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少数个别的修改,直接拿来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生连抄都不愿意抄,而是直接付出相应的报酬找人拿来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2010年9月,英国杂志《自然》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来信中列举了一个数据,中国某期刊通过检测发现有31%的论文存在应用不明和抄袭的问题。
2.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一则消息曾引来广泛关注。该消息声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黄姓女博士,发表在化学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现在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编造篡改数据的现象在毕业论文中较为严重。他们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里,面临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把时间都花在了找工作、就业实习和考公务员等事务上。这严重压缩了他们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导致编造篡改数据现象的发生。
3.一文多投或虚假署名。许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都有数目上的要求,有的甚至直接与奖学金挂钩,以便督促研究生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殊不知,这样反而使得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将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细微的改写然后再向其他杂志投稿。还有的研究生为了盲目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甚至在没有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在其他同学的文章中进行署名。这样的情况长此下去,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质量。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渲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业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生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就越来越忽视学术道德,片面地追求数字上的优异,而不注重学术研究的质量。研究生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工作“入场券”。社会就业压力的逼迫,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术界科研成果的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不彻底。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新生的素质也高低层次不一,同时伴随着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得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愈演愈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完全忽视学术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则是趋于形式开设了类似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根本不能达到对学术道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教育的改革,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现象就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办学条件与招生人数不能成正比。一方面,一位导师同时带几个学生,研究生们得不到充分的指导,从而研究水平得不到提高,论文质量也随之下降。高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考研也成为许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的途径之一。我国研究生严进宽出的选拔机制,使得很多学生考前拼命学,考后拼命玩。在研究生阶段不能沉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一心只想着获取文凭为就业增加砝码。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也就加剧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43-0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生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毫无疑问地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自2000年以来相关逐年增多,但是大学图书馆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道德现象却尚未引起高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反道德现象的内涵和体现
道德教育是指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中,由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材料不当,教育者自身等多种原因,极有可能出现德育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形成起到了消极作用,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反道德现象。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育人机构,其德育功能不可忽视,但实际中的反道德现象却比比皆是。
近期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对图书馆馆员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不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受调查者从20项不文明行为中选出自己认为最不文明的十项行为。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馆员问卷24份。所列出的每一项不文明行为都有人投票,结果显示图书馆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情侣在阅览室里过分亲昵,得票240,比例80%;手机铃声不调为振动,在阅览室内接打手机或在阅览室外过道里大声接打手机,得票236票,比例79%;在阅览室里吃零食、讨论、聊天或是小声读外语,在阅览室外过道里谈笑打闹,得票220,比例73%;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220,比例73%。
馆员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同时占用多册书、刊,阅后乱放,得票22,比例92%;以书、包等物品占位,得票19,比例79%;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19,比例79%;把自己想要看的图书馆的书藏在书架顶部或者插在其他书中间,得票19,比例79%。
二、图书馆反道德现象的分析
1.图书馆馆员缺乏“教师意识”
一般观点认为,大学图书馆是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的辅助部门,其地位远不如教学部门和实验室,在学校教育中被人为地边缘化,导致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被许多高校管理者所忽视。这种外在的因素导致图书馆馆员普遍缺乏“教师意识”[1],而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直接导致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意识到自己为人师表、身为正范的职责,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了图书馆整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再者,由于高校对图书馆地位的定位不准,导致图书馆将日常工作的重心集中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重物轻人”的这种反道德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激起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秩序,而且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榜样的消极作用。
同时,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淡薄也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的常规工作,提高大学生们的检索能力是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道德教育也已成为图书馆的职责之一。而实际上,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信息技术课程,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仅仅是在毕业论文提交时告知大学生们不得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侵犯创作者版权,或是针对毕业生举办一两次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主题的讲座,远没有将这项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2.图书馆自身建设不足,无法发挥隐性德育功能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包括丰富的藏书和优质的阅读环境两个部分,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的短板。
一方面,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对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品德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一些图书馆过于重视支持学校科研和教学,忽视了人文类馆藏建设,即使学生提出来采购某种书籍的想法,也因采购过程缓慢,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到馆上架,无法达到及时教育的效果,使德育作用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良好的阅读环境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证。图书馆阅读环境不再简单的是书架与桌椅,更要与其他硬件设施相配套。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隐性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环境布置充满随意性、偶发性,使得读者体会不到在图书馆阅读的一种特殊氛围,降低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弱化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德育功能。
3.图书馆是陌生人空间,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监督
教室、宿舍、图书馆同属公共空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三者具有相似点,又各具特色。教室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一个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学生会自然地接受集体的纪律约束和道德监督,同时尽力表现出完美的道德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宿舍与教室类似,属于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具备私人空间的特点,因此宿舍比教室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但学生仍然会自觉接受集体的道德规范要求。图书馆同样属于公共空间。但是相对于教室和宿舍,图书馆所涉及的人员多、流动性强,属于由“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心理上就会潜意识地放松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认为“反正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情也没有人认识我”。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外在的道德监督和内在的心理道德约束,导致图书馆出现了许多诸如随意接打手机、乱扔杂物、同时占用多本书册、涂污损坏书籍的反道德行为。
三、加强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观念,明确图书馆作为大学学习中心的地位
图书馆里哪个地方最受学生欢迎?不是畅销小说的I类藏书地,也不是休闲杂志的阅览处,不是疯狂英语的藏书架,也不是上机的电子阅览室,而是自习室。这说明,图书馆目前仅仅是发挥了一个提供集中自习场所的功能,离发挥德育功能还有很大距离。在传统观念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功能逐渐增多,它不再只是一个藏书楼,而是蕴含了无尽的教育意味,更肩负着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任。大学不应只注重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强调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却忽视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应作为学校的教育中心,承担起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自我教育的使命。
2.改革人事体制,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素质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并不高,这种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已经与时代要求的求新求变、开拓进取完全脱节,无法取得进步。笔者曾对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人员学历结构进行了调查,硕士以上占总人数比例最高为34%,最低仅10%,这说明高素质人才在图书馆极为缺少。因此图书馆馆员队伍中也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人才,来引领和带动图书馆员的发展,促进整个图书馆形成蓬勃向上、积极创新的工作氛围。同时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考评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用心服务读者的馆员给予奖励,对工作态度马虎了事、消极怠工的馆员进行惩罚,优胜劣汰,在图书馆形成良性竞争、个个有干劲求上进的环境。只有图书馆馆员的队伍素质提高了,图书馆才能发展地越来越好,只有图书馆馆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位“育人者”而不是“管书者”,图书馆才能发挥出它的德育作用,进而影响学生们的道德发展。
3.多管齐下,构建图书馆全方位德育体系
图书馆建设是多方面的,除了人的因素,在硬件建设、课程设置、管理思路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首先,通过图书馆的墙壁来创设教育环境,利用电子公告栏、书签、展示柜等作为人格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通过图书馆志愿者的途径来进行教育[2]。其次,举办讲座、展览,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人文类馆藏资源建设,注重环境的德育功能,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第三,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努力将图书馆教育功能最大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使得大学生们在图书馆这个空间体会到美德无处不在,自觉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四、结语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这里有美也有丑,有善也有恶。大学生们从刷卡入馆的那一刻起,在这里所看、所听、所感都将成为教育资源,对其思想道德有一定的影响。进入到图书馆这一个物理空间之后,他在这里看到的宣传展板、标志、通知,听到同学在阅览室的轻声说话、在过道接打手机的聊天对话,看到阅览桌上遗留的废纸和被摊开的书所占据的座位,从楼层管理员处找到了昨天丢失U盘的兴奋心情,因忘记带门禁卡和门卫发生的不愉快经历……这些场景、这些情绪每天都一幕幕的发生在图书馆这个场所,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这里或激动或哀怨,或愤怒或感激,图书馆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们体验着真实的生活,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因此,作为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德育意义,辩证地看待图书馆德育的正负向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大学生们在这里幸福地成长、成才。
Explore New Way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Yong Jia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enrollment,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e need to find the reason of inappropriateness and obey the guidelines of academic ethics in order to improve graduates’ academic level, rich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cademic evaluation standard, enhance academic anomie penalties and play role of master’s "Double mentor " to innovative ways of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1]。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整个学术氛围的好坏,影响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频频出现的学术失范事件,敲响了学术道德滑坡的警钟。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其学术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应用型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国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前景,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专业硕士的学术失范原因何在,该如何针对专业硕士自身特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随着专业硕士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学术成果、论文东拼西凑、不标注引用文献、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论文、一文多投或虚假署名以及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等。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会浪费国家人力物力,损坏学术队伍形象,败坏学术风气,更会阻碍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强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找出学术道德失范的本质原因,结合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2.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水平偏低
一方面专业硕士生源渠道多样,学习、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直接造成了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一。部分科研基础较差的专业硕士不愿意付出努力,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获得学位而“铤而走险”,学术道德水平也随之“滑坡”。另一方面专业硕士学制短,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企业实践,在短时间内科研的积累量并不乐观,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及培养体制的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对以创新为灵魂的学术发展极为不利。
2.专业硕士评价标准陈旧单一
专业硕士的培养起步较晚,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部分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重点的高校更是直接将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照搬到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中,实行“一刀切”。在评奖评优、学位申请、论文答辩等环节以的数量或者是否被核心期刊收录为唯一标准,忽视了专业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大部分应用型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有些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堪重负,为了争取到荣誉而选择走上抄袭科研成果、数据造假等学术失范的道路。
3.学术失范的惩罚力度不够
虽然针对学术失范的行为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规定了学术规范的行为准则,但是当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如果发现研究生有抄袭、造假等行为,处理过程也相对低调,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强[2]。事实上,社会上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也仅集中于部分身份地位较高的学者,而社会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行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容忍度。研究生正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该阶段不能亲身体会到学术不端带来的惩罚强度,造成学术失范成本不高的错觉,从而形成不良的学术观念,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学术发展。
二、提高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水平的新途径
1.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硕士学术水平
专业硕士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围绕该宗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教学思路、内容及方法也需独立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应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专业教学思路,把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创新三者融合进教学内容中,以企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例为依托,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和团队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专业硕士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应用型学术能力[3]。二是将学术道德教育课堂搬进实践基地,用企业在专利申请、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教育专业硕士,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不易和学术失范的可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术道德水平。
2.更新评价方法,拓展评价模式,丰富专业硕士评价标准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决定了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评价制度要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4],尽可能展示具有不同特长的专业硕士的水平。在毕业要求方面,不能仅以数量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要鼓励采用专利申请、项目鉴定、参与导师或企业研发课题等多种方式对专业硕士进行全方位评价,充分拓展评价模式。增强应用型学术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专业硕士把有限的精力投在专业实践中。在评奖评优方面,要逐步摒弃唯科研成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评审模式,加大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考核力度,改变研究生“重成果,轻道德”的错误观念,达到“以评价促提高”的学术道德教育目标。
3.完善追究机制,落实监督制度,增强学术失范惩罚力度
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保障科研工作者认真履行学术道德规范的“铜墙铁壁”,是开展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一要明确学术失范的责任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未把好“第一关”,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在明确责任时,理应将导师因素纳入其中,对导师形成约束。二要界定程度轻重,划分惩罚等级。只要是发生学术失范,都不能姑息,但也需要分类处理。对于失范情节较轻的,主观意识不强的,应该以批评、警告、教育为主;对情节严重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绝不宽容[5]。三要明确学术失范惩罚实施主体。相关责任部门专门负责失范行为的调查取证、责任等级界定等工作,利用处罚权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威慑。落实监督制度,关键在于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纪律监查部门要制定出系统性强、可操作的学术失范监察体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中期检查,从评奖评优到论文答辩,每一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学术失范监督和防范措施,不留“死角”,实现全面、系统、有效监督。
4.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沟通环境,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态度。专业硕士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因此,导师在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要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上,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学术道德的考核。凡是有学术失范先例的,要延长考察期和试用期,慎重聘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可以组织导师进行学术失范案例的讨论,重点培养导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从而带动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二要改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环境,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双方都能了解研究生在校内外的学术表现。逐步完善校内外导师沟通合作机制,制定出台校内外导师共同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管理办法,双管齐下,为专业硕士的学术道德规范扣上“双保险”[6]。
参考文献
[1] 王沙骋,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68-71.
[2] 吕淼华,吕晓健,姚峰平,研究生学术行为分析及基本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1-15.
[3] 郭玉珍,孙威,顾青瑶,王婧菲,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方法探索[J],江苏高教,2013(3),112-113.
[4] 戴雪飞,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5] 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78-84.
所谓科学道德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科学道德则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大学生面对科研和学业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树立端正的科学道德观;二是大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要遵从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科学道德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努力提升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大力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构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约束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发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科学道德素质,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科学道德氛围和学术规范风尚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1、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科学道德养成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作为科学工作的初学者,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的内涵尚未有深入理解。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导致学术示范现象屡有发生。通过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科学道德评价标准具体量化,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学生在获取评价结果后,可以正确对个人科学道德水平做出评价。进而明确目标,改进方法,主动地纠正相关行为,提高自身科学道德水平和修养。
2、及时反馈大学生科学道德信息,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及反馈。
在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被日渐重视的今天,作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主要倡导者,辅导员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同时要不断获取学生对此类教育的相关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对教育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时反馈效果,特制订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来满足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需求,通过对大学生科学道德行为的具体量化,系统收集大学生科学道德相关信息进而对被测评对象进行考察,通过得到的评价结果和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及分析。根据以上结果采取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评价体系的反馈确认教育效果以便进行修正。
3、综合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构建并结合实际实施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大学校园里,让作为未来科研工作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养成“诚信科研,诚信做人”的行为准则。将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成果和资料放入学生档案,伴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保持科学道德记录及综合评价的持续性。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选择及讨论
目前,针对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注重评价的内容,通过枚举法对评价内容进行罗列,相对较为繁琐;二是思路一的基础上对枚举法罗列的评价内容进行筛选归类,通过引入适当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学道德做出最终的评价。
使用枚举法对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大类:科学道德行为和科学道德认知。其中科学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而科学道德认知分为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和科学道德意识四方面。
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及评价体系自身要求选择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备选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专家打分法)、SPSS因子分析法、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等。对于科学道德行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学校各部门已有相关记录,只需确定明确标准进行统一评价。设定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初始分值为100,根据相应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所占分值,进行评价时若发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根据其程度进行扣分。得到个评价内容的相关分值之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分值、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分值。
对于科学道德认知(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科学道德意识),无法确定统一标准,进行具体量化较为困难。采取互评形式,让彼此最为了解的同学通过朝夕相处获得的了解进行互评的模糊评价法(专家打分法)较为科学。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方法。其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问题的解决。在同学互评打分算法中,首先需设定四个评价等级,暨优秀(100分)、良好(80分)、合格(60分)、不合格(40分)四等。选取参评个人的同班同学10人组成评价小组,大学生科学道德所属评价等级进行评价,选择某一个等级人数所占小组总人数的比重作为该指标对应所属等级的隶属度,这样就得到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的一个隶属度向量。使用求出的隶属度向量与各等级相应分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最终得出科学道德认知分值。
在得到科学道德认知分值和科学道德意识分值及其相应权重之后,对所得数据使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
四、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践和运用
1、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
通过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可以客观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道德表现。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将客观、公正、全方位的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学术活动出席情况、考试诚信情况等。尽管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档案,但它不仅是学生科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术失范行为的动态反映。
2、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23-02
研究生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好坏,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东北某高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调查对象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相关专业,采用网上答题的问卷调查方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认识进行调查。本次总共参与网上答题人数214人,有效答题175人,有效答题率81.78%。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硕士一年级学生占65%,硕士二年级学生占28%,博士研究生占7%。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1.当前研究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认识情况。从调查看出学生对教育部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总体还是了解的,对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积极性和认同度还是很高的。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去了解和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
2.研究生针对学校开展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导师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整体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也体现出了一些导师对学生的疏于指导,比如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是否影响研究生失范行为、导师对学生是否有过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两个方面的欠缺率已经达到近21%和12%。
3.研究生对于导师在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这是从学生方面进行调查,显示了是否当过、是否抄袭、是否搭过便车、是否篡改和伪造数据等方面,同时还调查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表现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运用以上手段来。从分析原因来看,学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学术规范了解不够、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不顾、评价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认可都很高。
4.研究生针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不良行为的认识。这方面体现的是当前研究生关于学生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了解的。这说明我们这个方面的教育有一定效果。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对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科学研究中自律性差。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组成成分、年龄、背景、社会经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区别。有一些学生上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对科学研究和学习新知识漠不关心,对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课程作业敷衍了事,这类学生往往对专心搞科研提不起兴趣。与此同时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评奖、评优等机会,而在考试、或者要求发表文章时,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这样就会导致这类学生把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置之度外,运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
2.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作为我国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途径之一,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术研究,突出“原创性”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由于多种原因,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为了使自己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找人代替撰写论文等。更严重者,一些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运用重金主动找一些论文等。都是严重有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律和健康机制,使学校建立的一系列考核标准、督促手段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3.管理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多高校在学术和研究生管理方面没有一套详尽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的机制。从表面看,多层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业务管理,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没有具体办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同时制度规定仅仅停留在墙上、文件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并且对导师来说,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导师的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不重视,不积极,认识不深刻。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健康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
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放在突出位置。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问题。我们必须在研究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多开展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学教育、专题讲座、主题学习、征文活动、签名活动、签订承诺书、主题班会、典型案例以及在学校网页及学生生活公告栏的显著位置上设置有关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的专题,以提醒和告诫学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危害,并且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另一方面为研究生开设包括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在内的学术规范课程,让硕士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
(二)健全奖励和惩罚机制,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研究生科研中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把研究生的培养、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同时要把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对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表彰和奖励,对于那些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科研成果的学生,建立研究生道德和诚信库,并给予严厉的惩罚,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在全校内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三)加强多方管理,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实效
研究生是一个分散而又集中的群体,他们不但要在导师的领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又要在学校、学院的体制内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因此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主管部门、辅导员等管理体制内的学术诚信教育,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入手,管理机构要不断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导师在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灌输在科研中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知识。同时,完善和健全学术评审制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前提,是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高效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家遴选和监督制度,这对学术评审活动起到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培养出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规范、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及其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2] 李国涛.胡艳芳.浅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保证[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打破历来“见书不见人”、“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教育体现的功能定式,充分发挥教育和情报的双重职能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爱好和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联网后的网上信息资源,门类齐全,不仅有大量专业书刊,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列,哲学经典,宣传革命传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佳作,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它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从各种文献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图书馆收藏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文献,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使大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这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
1.2环境优势
图书馆服务环境就是图书馆为发挥其职能、保证其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为满足服务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2]。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1.3服务优势
先生曾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长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馆员,通过馆藏,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热情服务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势必无意中留在默默读书人的脑海之中,势必对学生起到持久的熏染作用,这无言的教育,这春风化雨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源泉。
2.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的提高
2.1.读书育人,坚持正确导向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把关导向、正本清源[3],社会上种种精神垃圾、污染主要通过各种文化传媒、载体而施加影响于青年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悉尼.沃在接受《远见》杂志记者采访曾经说过:“哈佛大学最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藏书建设基础上,注重有深度、高品质的资料。”图书馆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新书的采购、把关,着意选购优秀书刊,特别是重视选购马列主义社科人文书刊、具有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专业书刊,加强对原馆藏书刊的审查、筛选工作,注意剔除在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糟粕,同时还要补充不同载体的文献,如: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从数量上,品种和质量上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文献要求。通过这些载体,经读者的阅读而进行正确思想、科学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来实现,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内化产生正确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答案,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起到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图书馆创建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追求自身完善。
2.2环境育人,营造教育空间
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知识、智慧结晶、荟萃的地方,它承载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教育读者、净化读者心灵的时代重任。高校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服务氛围,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其馆舍风格、绿化、室内空间结构、采光照明、色彩、装饰等,为学生构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空间。清静、整洁、幽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热情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学生以舒畅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情绪。图书馆不仅要有为读者使用的静态的阅读空间和闭架、开架的借还图书室,还应设置多种提供社会服务的动态空间,如各类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室、陈列室、自修室、还可以开展诸如书展、书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举办演讲、讨论、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形式,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精神层面上会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方面上受到启发。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会,给学生以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吸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了解省情、市情、乡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接触社会的体验。图书馆可以给各院系,搭设“平台”,铺设“基地”,使这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使学生终生难忘。
2.3服务育人,提高馆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美国图书馆界有这样的共识: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文献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各种设施占5%,而图书馆员却占75%,他们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料和财富[4]。图书馆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教育者”,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在以其文明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感染和熏陶,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就必须将服务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位和质量。在加强本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熟悉馆藏,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计算机操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体系,责无旁贷地充分发挥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文南、环境和人才三大优势,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
通过观影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当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都开设有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常识等,但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实施教育的目的。而影视欣赏课由于利用逼真的影像画面,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蕴藏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爱和反思,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感人的道德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鉴于目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影视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多种多样的影片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人文素养的强化。
影视艺术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视艺术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也要考虑到国家对影视的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开设有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分析影视艺术作品,进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为今后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影视艺术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普及影视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组织课堂观摩、开展讨论会,撰写评论文章等。要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影视艺术本身来讲,我们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电影200多部,各省基本都有上星电视台,各种栏目争奇斗艳,花样翻新,其中不乏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如人物访谈类(《鲁豫有约》、《人物》等栏目)、学术讲座类(如《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和娱乐益智类(如《幸运52》、《开心词典》、《星光大道》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也必须有重点、有分析地进行。既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教育大学生,又要防止错误的观点误导他们。
从学生来讲,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常识,懂得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分成一系列的专题进行,如艺术审美教育专题、传统与文化教育专题、科技与社会教育专题、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专题、伦理道德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法律或经济基础知识教育专题等,分别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得到审美教育。从学校来讲,利用影视艺术营造适当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氛,通过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举办“影视艺术知识讲座”、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以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思想熏陶,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人文思想的熏陶要贯穿整个“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但它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还应当立足“影视艺术”,科学地整合影视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对影视艺术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影视艺术精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观赏和写作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人文精神内核。这就不能停留于看看影视剧,写写观后感,而是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语言和拍摄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等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而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兼顾影视艺术鉴赏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写作的机会,这样的影视艺术鉴赏才能在增强提高学生学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整合影视艺术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进行影视艺术授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影视艺术的语言、技巧,能够分析解剖每一部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课下观摩,因此课堂内容组织必须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影视课程当成一般的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教师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学生讨论有关的影视语言、技巧和作品主题、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般来说,“影视艺术”课时比较少,多是一个学期的设置,它不属于专业课,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的知识辐射性,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学有一个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
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施训练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相关影视资料;撰写评价文章(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画面、声响的评价解读);自己编写剧本,了解影视作品写作环节;自己动手实践拍摄DV了解拍摄技巧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总之,影视课程要将本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观看的一点一滴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保证,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等。
一、有明确的预习提纲
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拟订好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对要学习的内容预习,把握知识重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练习题的拟订。要深浅适度,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读教材,就能找到答案。因为是预习内容,没必要加大难度,毕竟学生还没真正学习新知识呢,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绝对值》一节时,我拟订预习题如下:
1.画一数轴,提供任意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观察它们到原点的距离是否相等;观察其他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表示两点距离的数一定是正数和0吗?
2.绝对值表示是怎样的?这个思考题,联系了上一节内容,巩固了数轴概念,进一步了解了相反数的意义,同时,抓住距离这个关键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让学生正确区别相反数与绝对值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例如:+4到原点的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4到原点的距离也是4个单位长度,让学生思考,他们会发现+4、-4到原点的距离一定是相等的。任意一组相反数都存在这个特点。这样就可以对绝对值的概念理解得更具体,更透彻。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预习,对绝对值的定义有了认识,对其规律也会更有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学到了新的内容,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这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预习,对绝对值的定义有了认识,对其规律也会更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经验之谈。读书时善于让学生做笔记、做摘抄、作解说等。同样对于数学而言,做好笔记也很关键,可以把数学中成型的问题和固定做法做好积累,在以后遇到时就会很熟练地做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就《绝对值》这一节内容而言,适于做摘抄的,如绝对值的定义,绝对值的表示式,绝对值的规则,两个负数大小比较的规则,适于做解说的:如怎样求有理数的绝对值,如何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解说就是做说明,在这一节课内容,能将怎样求数的绝对值,两个负数大小如何比较说明得很清楚,那本节课的重点就成竹在胸了。解说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水平高低。是综合能力的一个培养。
为了活用知识,在全面理解例题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初中学生而言就是换用例题中的数目。例1求下列各式的绝对值:-21,+4/9,0,-7.8。
换用指的是不再用例题的数目,在列举出几个自然数,求出这些数的绝对值。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了。
三、教会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知识素质不一,特别是数学,与旧知识联系密切,可以说是环环相接,丝丝入扣,少了哪一环节都会对理解新知识造成困难,由此说来,学生预习程度不同,知识素质有差异,预习理解也必然不会相同。教师必须对各个层面的学生了如指掌。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让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预习情况都了解的特别透彻,也是不可能的。预习小结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预习小结包括以下内容:
1.什么叫绝对值?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3.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4.绝对值的法则。
5.负数大小的比较。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优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例如:教师上课时,着装朴素得体、简单大方而不华贵,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不穿奇装异服,教育学生不互相攀比,不要总买特别昂贵的衣服,使学生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与学生相处有爱心,不歧视学困生,辅导学困生耐心细致,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多多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进步了或你也非常棒等”,利用肢体语言,摸摸他的头等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是和蔼的、亲切的、慈爱的,学生会愿意与教师交流,促使学生平等待人真诚互助。如果在教学中,老师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里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就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潜能。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二、巧创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要生拉硬拽,而要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在教学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校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小要懂得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