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8:0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校园艺术论文

篇1

社会对教育提出的使命是在个体和社会统一中来把握身心和心智(知、意、情、行)的和谐发展。个体自身和谐主要指个体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平衡,身心健康、心态良好。

2.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一方面是指建设优美的校园风光、另一面是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学习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陶冶人们的心灵、进行自由的学习与创造都是十分有益的。而有序、高效、便捷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又会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塑造,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形成能够使师生员工产生美好感受的校园文化,得以在思想品行、思维品质、学术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指人与人的和谐,人际间的和谐,广义上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间的交往愈加频繁,相互间的合作依存日益紧密。其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日益成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专属文化现象,是历届师生对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于不同于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特点。

1.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优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的重点。艺术院校作为研究文化艺术的专属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风格鲜明的校园建筑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突出校园文化美的特色,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美育,培养学生艺术化的心灵、审美化的人生境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水准。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欠缺

艺术院校学生都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学习,或是相关艺术院校附中考取,由于学习环境、个人兴趣、时间精力等原因,导致学生偏于专业领域的学习,导致文化课学习投入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人文及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较少,参与人数较少,人文素养底蕴不足。

3.校园文化构建面临困境

国家在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研究、培养方式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尚不具规模,各类校园文化导向性机构对艺术院校的关注及研究不足的情况。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活跃、情感丰富、这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此外,当前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学生经济意识不断加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这都对艺术院校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出了挑战。

三、构建艺术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明确育人理念

构建艺术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广大教职员工为本。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发挥起主体作用,提高管理效能。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环境。作为教育研究机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充分尊重师生的学术自由,努力为广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专业素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学校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指导机制,使学生在体力、智力、心理和伦理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个性突出、而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其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其一,制度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道德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其二;条例细。所制定的条例应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资助管理规定等。其三;纪律严。制度透明,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从而在践行制度过程中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夯实群众基础

其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实现激励和带动作用,竭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其二,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其三,加强社团建设,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组织成立高质量的艺术类社团,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逐步积淀、缔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要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特点和人才智力的优势,积极探索艺术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形式,创新校园文化展示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转变学生轻视文化修养的错误认识。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加大文化课考试难度,开设相关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其学术素养;在艺术实践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要充分利用艺术实践活动展示性强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信任与合作。

篇2

1.1公共艺术教育观念陈旧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艺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中国大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兴起的科目,与传统教育体制难免发生冲突,在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理念上都不够完善,依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其他传统科目的附属品。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也使得一些就业方便、薪资高的专业备受青睐,然而拥有高就业风险的艺术教育则被当成“调剂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教育部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我国高等院校内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对相应的任课教师也会定期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入考核过程,让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专业人才的数量无法满足其高速发展的势头,师资队伍往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教师自身专业水准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通常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往往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这就使得教师自身得不到良好的专业艺术锻炼,在传统教育体制之下,知识结构松散,框架不清晰,这就使得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识缺失严重,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从被教育者角度来看,受教育群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对知识的见解也往往不在同一层面,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本身有通透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必须有相当广博的知识面来迎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对公共艺术教育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十分高。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年限较短,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认的材,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无章可循,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缜密的知识网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1.3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自身、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理解不深,或者存在偏见,这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课堂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很难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而钻研专业知识,认为与通常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偏差,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就业,功利性较强,无法从全局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教育,认识不到公共艺术教育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这严重限制了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学习的积极程度。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理解同样存在偏差,绝大多数学生参加课程只是为了放松心情,被动地接受艺术的熏陶,然而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形式开展的偏重技能训练的学科,对各项理论知识的研究较多,无法迎合学生“口味”,教师与学生在学科发展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无法达到和谐状态。

1.4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欠发展阶段,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控。

1.5公共艺术的教学过程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匹配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形式上难以合理控制,这就使得不同院系在推行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大多数高等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鲜有高等院校把其直接当必修课程,这也使得各个院校的公共艺术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上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滞后,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收效不佳,与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甚至不如中小学发展得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难以维持在良性的局面。

1.6公共艺术教育缺乏资金支持

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各界必须为其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精神垃圾”侵蚀学生内心。教育部门和各大高等院校在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后,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持。艺术教育对教学条件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为了在课下促进学生进行公共艺术交流,也必须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场所和设备,绘画、音乐、舞蹈的道具对公共艺术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相关部门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不乐观,不少高等院校内基本的资金保障都无法达到,更不期望扩大规模。

2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

2.1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为了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老师,为了加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公共艺术教育者应当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将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元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被公共艺术所吸引。这就对教育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必须对公共艺术课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尽管高效公共艺术课程多是选修课,但是教师应当为学生拟出科学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并安排类似于文化课的考试,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艺术院系应当积极主动地组织相应的艺术文化活动,在课下为学生提供感受公共艺术魅力的平台,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艺术学习更加深入。学生在现实的活动中能够锻炼自身的审美素养,与人分享,进步更快。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得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公共艺术教师必须对公共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公共教育飞速发展的阶段,更应当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之余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新闻,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充分认识,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加优秀、先进的课堂体验,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培养。高等院校艺术老师要培养自身对学科的兴趣,多外出学习,加强交流,使艺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特长得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艺术教师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艺术教师参与到积极、活力的艺术教学之中。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教师更具工作激情,能够提升个人成就感。

2.3公共艺术教育体制需要革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体制要摆脱传统教育体制的约束,为了改变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局面,必须虚心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入自身发展现状的因素,确立自身的教育体制,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学顺利展开。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教育部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要明确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标准作用于公共艺术教育。要努力构建更加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速相应权威教材的编写过程,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具体,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课程标准更加严格。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要避免应试教育,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以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艺术教材的编撰应当注重总体设计,提高目的性、规避片面性,编撰工作应当有大量的教师参与,才能确保教材的适用程度,然而不同教师意见不尽相同,无疑会增加编撰难度,减缓编撰进程。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有别于中小学,知识内容应当更加重视与时代的联系。

篇3

1.DV艺术的概述及校园DV艺术

何为艺术,所谓艺术无非就是独特,很多人一直以来就是怀着这种认识来理解艺术,甚至我也不列外。当然这样并没有错,艺术本来就很独特。但是艺术还是源于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再加工。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弄的疏远,如果你有让生活给别人带去另一种享受,那怕只是一种想法,那么你就有可能接近艺术。然而所谓DV艺术那就更离不开生活了,因为他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DV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我们所设计的主题,就需要对生活时间进行拉伸,重新安排节奏,再加上音效等各种我们所谓的剪辑。这就使生活更加艺术化,使作品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恰恰DV艺术就本身具有生命,所以我想说DV艺术是我们生命中的活体艺术。DV艺术解释了这么多,我想对与校园DV艺术就不会太难理解了吧。在DV艺术前面加了个限制词“校园”,无非就是进入校园的DV艺术。当然校园DV艺术还是与其他的DV艺术有区别的,我所说的区别并不是DV上的本质区别,而是一些表面形式上的区别。比如校园DV艺术他就会涉及到各种关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因数,我个人总结了几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一些基本的视野、学校的艺术文化宣传、还有就是学生的专业问题。尽管有那么一点区别,但是艺术的思想是没有界线的。

2.DV艺术、校园DV艺术的现状

就目前具体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DV的普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与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向往,当然还与时代的变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96年,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来拍摄家庭式的影像,也就是可能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随着DV本身性能的改进和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运用。直到我们现在DV机已经成为当前个人影像制作甚至专业媒体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选择DV进行自己的影像表达。DV承受生活之轻的同时,也承担起艺术的重。为什么这样说,虽然人人可以玩DV,人人都可以创作。但是我上面提到了“DV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前提是你的创作可以给别人带去美感,带去一种享受。因为影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必须有专业知识,必须有设备,还必须要有创作精神。说这么多,也并不是好像在要求什么,主要的还是创作与审美在生活中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可能就是校园DV艺术了,校园DV艺术与社会民间以及其他的DV艺术不同之处还是比较的多,上面也谈到了这一点,这跟DV所处的环境有关。2005年,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还有国家教育部对校园DV艺术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开展校园DV艺术节,还有全国性的艺术节。还有一些校内关于DV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建立,以及学生自我培养的本身爱好。加深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水平,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艺术的舞台。

3.................DV在校园中的影响及用............

3.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DV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内发展还是外宣传都与DV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说学校里的晚会演出、各类比赛、等各种活动。但是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值得珍藏的东西,又不可能始终的停留在精彩活跃的那一刻。那么DV就可以帮我们把那一刻的所有记录下了,美好的回忆就再是梦想了。重要的并不只是在这里,因为校园DV艺术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DV艺术的发展下,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还有就是校园DV艺术文化可以传递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3.2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

2004年4月,当校园DV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时,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本着“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原则,创办了首届大学生DV电影节,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DV的先河,其参赛作品以完美的镜头和精彩的剧情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有机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应该说与校园DV走的比较紧密的还是学生,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持有DV。这也就说明了校园DV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能力方面能起到明显的变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影视文化的高度认识,也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体会。还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谈到了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艺术的追求时,借助DV反应现实生活的美感,又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对学生自我艺术能力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专业的话,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拥有的美丽的校园里,因为有DV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新生艺术的气息。

4...............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

谈到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首先要提出的是DV改变了生活当中的艺术形态,同样也增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竞争,无非就是市场的竞争,再想一下市场是一个消费的市场。要想收益就要促进市场的消费,而消费者正是我们的那些对艺术有美感的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市场推导就间接的告诉了我们,DV艺术改变了竞争的市场。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回到属于DV的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行业。最近一些年来,国家一直对校园DV文化比较重视。就好比说一些学生的DV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并给予鼓励的方针。就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DV作品,还记得一次在CCTV-3上看到了一系列的校园DV作品的播出,有《毕业了我的大学》、《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校园花工》和《仙湖的化石森林》......。还有目前,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已经与新浪网、三杯水、《大众DV》、《DV@时代》等多家媒体达成全面合作,并且DV节组委会正在积极寻求相关电视媒体进行纵深合作。目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报刊媒体对DV节进行了密切关注。比如还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的推销到影视行业当中去,而且有的能够站住一定的位置。这些其实就在激活影视行业,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应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校园DV艺术对人们的各种素质培养的提高。就好比一些拍摄的教育性片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有着很重要的效果,还有教育意义。

5.................校园DV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改善...............

虽然说校园DV艺术发展的还可以,但是那只是对局部的一些,总体情况还是有些不足。第一方面是DV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也可以找出诸多因素。比如说学校的规划力度不是很好,还有就是设备的不到位,技术上存在问题.......等,导致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就使得作品的艺术化难以实现,水平上不去。当然也会存在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去对待DV。要知道创作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必需要求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学校的一些教育体制没有完善,说简单一点就是DV艺术产生和表现的形式还处在普通的化的阶段。就比如说一些校园DV很简单,他的产生过程还有一些技术方面都很粗糙。就是纯粹的用找一个人拿着一个DV去拍摄,艺术的产生过程中没用去策划。还有就是在宣传的形式很单一,处于被动的状态。就比如说把作品拿去参赛吧,还好有一些大学生艺术节,可以进行宣传一下。但艺术节毕竟是一个在有限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好像在等待中......。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变。DV整体水平不高,学校可以请些比较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督促,还得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潜能。在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在学校创建一个体系结构,比如现在比较好的学校就有自己的校内广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可以说是教学管理中实施各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点缀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可想而知应该提倡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校园电视台要认清外界电视台的形式,要有自己的策划和体制。比如在自己的电视栏目这一块要做到不同于其他电视栏目的特点,努力的寻求自身的创新发展(校园电视台由学生台长负责,下设宣传部、编辑部、记者团三个职能部门。各部各团由部团长负责,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结束语:校园DV艺术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还将近一步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相信我们的青年人才在以后的校园DV艺术发展建设中做出更好的业绩,把我们的校园DV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我也坚信校园DV艺术未来发展得更成熟,更辉煌。

参考文献

1.《电影观众学》章柏青张卫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6

2.(DV生活DV艺术)陈帆与北电毕业生张良学的对话

3.<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少兰.

篇4

首先,是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美术院校通过生产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多姿的线条,多彩的色调,多样的造型,精美的构图,深刻的内涵,都会令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的荡漾,并且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提升。总之美术院校是以审美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中的人进行美育教育,即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并使他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从而引善启真,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真、善、美的人。

其次,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生产竞争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与美术相互渗透、日益结合,中国美术教育越来越兴旺与繁荣。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至于工艺品以及工业造型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在解决生存、进入温饱、小康阶段的中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需要转向注重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如何生活得更加美好和艺术,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和价值,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美术院校势必走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发挥高等艺术教育在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再次,是创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确,作为最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美术院校,应该始终把为当代中国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一所美术院校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造性人才,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但是,就在这个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速度渐快,竞争日趋激烈,学院的“滞后与衰退”是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种真实的可能性我们先不置可否,学院艺术显示出它相对发展迟缓的一面却是真实的,相对于其他社会美术而言当代学院艺术处在了一个尴尬的情势之下。

首先,对于学院艺术在办学机制与理念上的坚守,及由此而来的经验话语系统的完整存在,我们从宏观的学院艺术的发展与定位上应该给予肯定。当代中国的学院艺术,接受与实行的仍然是几十年代一贯的教学体系,在入学考核、课程设置上,虽然有一些适应市场的新设置,但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同时,当代学院美术教育,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机制之下,还存在着整个社会的主流体制的强势。学院内部,影响教师生活与事业的基本尺度还被限定在几个纵向的传统体制性项目上。一些强有力的体制介入,进一步限定了高等美术学院谋职的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走势,以及培养学生的主要路径。令人欣慰的是,从当前学院的课程设置、展览设置、评审人员邀请来看,学院的美术价值取向以及其代表人物仍然在整个美术界拥有着权威性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在市场第一与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学院作为整个社会难得保有的一处相对纯粹的学术禁地,迄今仍然有着它崇高的学术荣誉和相当的向心力,学院仍然是给予艺术作品以学术阐释的理论高地和神圣场所。

然而,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由经济基础决定。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终究给艺术教育带来了一些让人不愿意看到的奇怪现象。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世宁曾说:“一名油画教授带100多名学生,咋教?”试问,艺术强调个性,音乐、舞蹈、绘画重视师徒之间的心手传授,绘画工作室十几个学生比较正常,而一师带百徒要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而高校近年来还在大量增设艺术类专业,这无疑是在为艺术生扩招推波助澜。艺考成了上大学的“跳板”。如此多的考生蜂拥而至,致使招生模式也不得不变革。这句话恰恰反映了艺术院校扩招,而教学体系的调整却始终跟不上的艺术教育现状的担忧。与此同时,艺术生扩招更带来了很多半路出家的速成考生,这更抹杀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还有就是扩招带来的投入经费捉襟见肘的问题。

此外,教学内容赶不上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师思维,很难给学生以激情。而且,学院扩招后,相应的教学体系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定位是什么?是教师、艺术家还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方向不同,教学体系、师资配备、教师素质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办美术系、美术学院,但严格地说,有些是不具备条件的。由于不少艺术学院的定位模糊,这就使学生更加茫然。

篇5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探索司春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学习与宣传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反复研究,认真总结,制定出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高度融合。

1.2纳入学分制管理文件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实行校领导负责制,各职能部门互相协作,上下齐抓,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大纲与计划,并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要求每一名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艺术限定选修课方能顺利毕业。还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学生参加艺术展演、艺术比赛、艺术交流等活动的学分奖励或转换政策,鼓励并强制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学习,为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合理设置公共艺术课程

2.1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教育部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艺术作品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结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作品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进行下一步各类艺术的学习奠定艺术基础。

2.2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

高职院校在保证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的基础上,还要依据自身优势和地理区域,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可分为三大类,即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和艺术实践与技能类,任意性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动漫、摄影、摄像等主要艺术门类。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各类艺术形式主要涵盖内容的介绍,再辅助以文化和美学角度的阐述,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学习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之美,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3经常性开展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定期性、经常性聘请一些社会名人和艺术大师举办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生走进艺术,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与公共艺术课程相比较,艺术讲座和报告形式灵活,内容全面,课堂互动性强,容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和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与艺术修养,这不仅扩展和丰富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于无形之中提高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层次和实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6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注释2]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篇7

工科院校课题组式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模拟具体的实际案例与设计任务,教学模式为互动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加特定题目的拓展性学习和专业实践,假定或真实参与工程设计与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设计思考,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习与锻炼的目的。另一种方式是教师把实际案例或者根据实际案例整改后的虚拟设计,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在多样或统一的要求和条件下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单独设计能力。课题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并与实际工作建立一种纽带。总体来讲,高校课题组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工作训练,使学生对现实工作有一个逐步的熟悉和明确,是一种更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和铺垫。课题组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敏感性与责任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专业实验室

当高等教育工科院校推崇“产学研”一体的时代,专业实验室是贴近市场的教学基地。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去规划和建设实验室,按照专业分类,艺术设计方向专业可建立装饰、材料、装裱、陶艺、色彩、雕塑等实验室。以材料实验室为例,在材料实验室,处理好功能、工艺、造型三者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着重了解材料的基础性质、工艺、搭配选材技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材料与形态的关系,从把握材料的色彩、纹理、质感等装饰属性,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设计,以此来巩固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规划,建立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不仅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实验课程建设应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师的科研、结合相近学科的交叉进行选题,达到教学目标。

(三)推广校内外联合教学

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成为知识时代的特征,在知识更新神速的今天,教师不会对所有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教学模式也向开放式转变,不仅要加强学校与社企联系,更需增加学校与设计公司联合教学的课时。另外,网络教学,共享课堂等新技术教学模式也值得应用。此外,为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聘请职业设计师来校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知名设计家、企业家,近距离的接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会给学生带来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时也为企业接触学生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目前,学校与设计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委托培训,另一种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论是那种培养模式都是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设计公司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之中,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能为设计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实现高校与设计公司的共赢。

(四)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原体,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象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在设计表象表达中应用好现实具象的元素。接近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写生和艺术考察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能融入社会的环节,通过写生和艺术考察拓宽学生理论知识的视野,锻炼绘制实物的基本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真实现象的再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写生和艺术考察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采取相对固定的,以及和专业课程设置相关联的校外写生点和考察点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不仅可以满足软硬件教学要求,同时课程的设置也更要与校内课程互为补充。校外创作设计引导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接触大自然、融入生活、感知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引入相关基础知识,而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校外写生和考察,更切记不能把校外写生和考察课程当成旅游课。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性,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学生达到一种最佳的艺术创作状态。

(五)建立艺术创作和艺术展示机制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与专业书籍交流、与拓展知识交流、与生活交流、与心灵交流,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自己创新思维,有敢“走出去”的交流意识。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是一个人在特定时期价值观、艺术水准的一种综合反应,更是设计者对于多重艺术交流的理念回馈和生活体验。学校作为基础教学的平台,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和胸怀,为校内校外的学生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彼此之间学习与互动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可根据条件设置多处展示空间,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除常态性彼此观摩学习外,还可以透过各学科定期展览,乃至校际间的联合展览,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和展览,促进各领域、各校间的切磋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启发学生创作灵感。在教学评分机制的建立上,要制定创新综合考评分,设立创新奖学金,鼓励学生参与交流。

篇8

在改革思路的探索中,广泛、认真考察其他院校的实施状况,汲取他方的有益经验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是确保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首要前提;总结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扶正纠错,是实现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必要方法。这里,基于以上的前提和方法,笔者把毕业设计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第二阶段为课题概念内容理解、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资料收集、绘制草图(包括基础造型设计、图形设计、工艺设计到效果图)、实物模型、产品制作,一直到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环境设计;第三阶段为设计方案的实施与深化,即毕业设计报告书或毕业设计陈述书的制作(要求图文并茂)和毕业设计答辩;最后一个阶段是毕业设计展览,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促成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进行,以利于毕业生更直观、具体、全面地展示自己,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走向就业岗位的机会。以上毕业设计教学结构的四个阶段经历了两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检验,效果明显。

2.组织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尝试中。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以个体创作为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可以模拟公司或企业,按照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创作。而在答辩过程中应该更注重毕业设计具体结构的实际制作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在每个细节的学习中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答辩考评委员会的组成

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构中,要尝试改革答辩考评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参加毕业答辩的人员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骨干教师、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外,还应邀请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需要就能实现更好地接轨,校方作为学生的培养方也会因此更多地了解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生和高校教学,也能够增进社会对学院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

二、对毕业设计答辩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答辩形式的改革

设计答辩一般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设计者首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陈述或者介绍,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设计者作出回答,在彼此观点不一致时往往会进行一番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设计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但以往的答辩形式大多是学生先说,评委听完后提问。这是一种静态的答辩,而笔者尝试让每位或者每组毕业生在自己布置的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改静态的答辩为动态的答辩。而答辩评委会成员也能够获得对设计作品更为直观、丰富、全面的感受,可以对设计方案、创作实物、布展情况、设计报告等进行全方位的认识,边观察、边品味、边提问,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定,从而就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给出更为综合的评价。

2.答辩内容的变革

篇9

一、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

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教学管理上要创新“有理、有利、有序、有效”的管理模式,探究各教学研究的内部联系,搭建交流平台,打破专业壁垒,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音乐艺术教学品牌项目。(一)有理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艺术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总体实力的工作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势教学品牌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最优组合,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最佳效益。完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文化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充分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优势特征。(二)有利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深化和活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成果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有序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应建立与完善科学化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1、制定科学化的完备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的有序性体现。在认真执行通过教学评估确立的教学管理的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选修课管理规定》、《精品教材建设方案》、《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钢琴维修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形成向制度要效益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2、实现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层次结构。逐步建立与完善由艺术院校教学督导组、各系教学秘书、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管理与监控队伍。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范围。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在广泛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建立以品牌课程、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动态发展结构。4、进一步整合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使教室、排练厅、琴房及音视频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5、对本科教学工程的品牌项目的申报进行科学化的规范。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市级院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申报列出梯队层次。提出明确的工作管理目标。6、对新增课程实施严格有序的审核机制。并在新增课程开课后进行跟踪考察和指导,努力达到质量标准。7、梳理各教学单位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优秀品牌,在论证确立后加以重点建设扶植。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工作计划有序;实施操作有序、过程管理有序、反馈途径有序。(四)有效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重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体现:1、建立教学评价档案,将考核评价与评优工作有效结合。有关职能部门与监控队伍做好教学评价档案的建设工作。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由艺术院校督导组与各教学单位协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测评与督导。3、强调艺术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支持具有“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目的性与效益性的有机统一。4、要完善监控体制,注重成果积累。对音乐艺术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和督导,注重成果的积累和总结,以更好的促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聘请有关校内外专家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求音乐艺术专业负责人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主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进行汇报。实行定期评价考核,积极推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健康发展。6、通过“学分制”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演出、比赛、考察等实践活动,处理好上课、排练、演出及其他实践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艺术实践教学的最佳效益。7、艺术院校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予以管理制度保障。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深化改革凸显成效、理念创新增强成效、监控运行确保成效、教学反馈检验成效、成果提炼总结成效。并且从管理制度上、评价机制上、监控体制上分别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力度。

二、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

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的效益,以艺术院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通壁垒,相互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多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联动机制,形成展示教学建设成果的窗口,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全面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力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能力教育,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要把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及时反映当代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情况、新信息、新成就,及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课题、新成果。要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克服教育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实脱节等弊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实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彰显的有效措施:(一)艺术院校建设一流的音乐艺术专业,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结合方面作出特色成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的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二)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要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创建具有优势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音乐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先进。(三)创新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进一步建设具有高水准的教学、表演、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四)充分发挥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涵盖面广、专业结构科学的优势特征,强调音乐艺术专业建设的整体性效应,努力实现声乐与器乐各专业方向建设的优势互补,创造优秀品牌。为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形成推广和示范作用。(五)建立音乐艺术专业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选拔依据、考核指标、评审机制、奖励措施等制度规定。(六)打通各教学单位壁垒,优势互补,创造精品剧目、音乐会等特色项目,通过音乐艺术专业卓越人才进行市场运作、前期宣传、后期制作,将精品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七)通过中国乐器演奏教学实训基地、管弦乐演奏教学实训基地、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键盘现代音乐教学实训基地等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升卓越艺术人才的实践表演能力,推出精品人才。(八)与相关演出团体、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库,向各演出团体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为其培养储备后备人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分析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加强实践育才、创新实践形式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为具体体现,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艺术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

作者:黄超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篇10

二、依托艺术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主题共演,有效激发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活力

除了显性课程之外,我院还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通过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教育延续到学生的第二、第三课堂中,围绕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同一主题,让学生参加不同的艺术社团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将有导向性的艺术教育渗入学生课外生活,从而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的网络,扩大素质教育的辐射面。

1.依托各艺术社团的活动,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相声社、油画社等社团,社团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艺术活动,保证了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清风书画社作为我院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集书法、国画、陶艺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型社团,在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奖,2008年获无锡市高校十佳大学生社团称号。油画社、相声社、ST秀社荣获2011、2012年度无锡市高校十佳社团。乐陶社学生陶艺作品《紫泷玉》组壶获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银奖。

2.依托校园艺术活动,创新公共艺术教育多年来,校园艺术活动依据“大型艺术活动届次化,届次艺术活动品牌化;中型艺术活动各系化,各系艺术活动专业化;小型艺术活动社团化,社团艺术活动精品化”的原则,探索艺术活动品牌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途径。每年的迎新晚会,学院都邀请青年喜欢的明星与学生同台表演;每年的科技文化节和“五四”文化艺术节,学院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几乎全院学生都会积极参加。我们立足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立足艺术活动的实际变化和师生实际需求,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形式,让校园艺术活动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我院经常举办经典诗歌朗诵会、专场文艺晚会、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设计竞赛、书画展等活动,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承创新,活跃青年大学生校园艺术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2012年12月,在共青团无锡市委主办的无锡大学生十佳歌手总决赛上,来自无锡12所高校的22名选手参加决赛,我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姚志鑫同学获得金奖。

3.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扩大公共艺术教育影响力我院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既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我们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与群众共享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第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我院公共艺术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以服务地方文化为指导,以文艺宣传演出等社会实践形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优秀的校园艺术文化移植到地方,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本土化、个性化,实现校园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第二,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青年志愿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我院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舞台。我院礼仪队受国家林业局的邀请,参加了2012年中国宜兴素食文化节和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的接待工作,礼仪队的仪表仪态受到了中外来宾的高度称赞。

三、依托校园艺术环境,潜移默化,有效形成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合力

1.开设艺术讲座,普及艺术欣赏知识为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拓展素质教育的形式,学院根据自身特色,有计划地聘请艺术大师和传统工艺专家开办普及讲座,力求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前沿设计等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如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陶艺家吴鸣的《传统陶艺与现代文化》、徐秀棠大师的《雕塑与空间以及中国传统陶艺》、省工艺美术协会马达理事长的《江苏工艺美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省陶瓷行业协会时顺华的《紫砂茶具的论文写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工艺美术的非物质文化申遗》等,这些讲座不仅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篇11

1.1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2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3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篇12

2中医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强调医学生应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公共艺术课程只是纯粹的选修课,对医学人才培养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这种重专业轻人文艺术教育的现象在医学院校中屡见不鲜。虽然中医药院校都设置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指导中心,但大多数挂靠在学校团委,担任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使得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彻底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层面,由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压力,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重专业学习轻人文艺术课程学习的观念,即便选修了艺术课程,最终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应付考试,并未真正完成对自己审美品位、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2缺乏对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合理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但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定位较低,与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差距甚远。所开设的科目都是艺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申报设置,没有合理的规划,同时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安排的课时数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也相当匮乏,没有编写中医学生专门使用的艺术课程教材,教师上课常常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以致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明显。

2.3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数量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尽管这些老师大都是艺术科班出身,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并不能支持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此外,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有艺术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型教师在医学院校还很缺乏,因而使得目前的师资水平跟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4缺乏对艺术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

由于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往往对公共课教学的课程性质和作用把握不准,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没有进行深入透彻地调查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授课。同时教学中常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没有体现出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自然培养的学生也就缺乏自由创造,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5缺乏特色鲜明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

医学院校所开展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文化内涵还欠深度,与中医教育结合不鲜明,与其他高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差别不大。很多艺术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在艺术舞台上照搬、模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从而制约了医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中医药院校实施艺术教育,提升创新人才素养的路径

3.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实施机制

中医药院校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艺术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能够形成完整的教育实施机制。首先要理顺并健全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对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期规划。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独立的、学校直属管理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育部”等,不依附于其他行政部门,专门负责全校的艺术教学及实践活动的规划、实施及管理;对专职艺术教师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艺术教育纳入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学规划中,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并列入学校全年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使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并计算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最后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措施,如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购置艺术教育设备、音响资料和组织相关艺术活动;修建专门的多媒体艺术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解决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场地等。

3.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符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医学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2],实现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学校应大力开发艺术教育课程,编写配套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应包括艺术常识类、文化类、思辨类、艺术与医学交叉等4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需求。其中常识类艺术课程力图从艺术本体出发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以此了解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主要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基础绘画技法、合唱、声乐等;文化类课程重在让大学生了解艺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开设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等;思辨类艺术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导,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创新精神,主要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与医学交叉课程旨在通过艺术与医学交叉的教学氛围,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新精神,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音乐治疗等[3]。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积累艺术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能艺术化地提升医学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更具人性化,达到开发医学艺术技术技能的目的。

3.3整合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的建设历来都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的师资建设应充分发挥合作机制,尽可能地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挖掘有绘画、书法、舞蹈等特长老师的潜力,让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扩充到艺术教师的队伍,通过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整合的教学团队能够以服务学生为本,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拓展教学资源,编写课程教材,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校要大力支持艺术教师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促使艺术教师能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医药知识,并在教学中促进中医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三是注意培育和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如音乐治疗等方面师资,吸纳这部分既懂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中医创新人才服务。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艺术教师或医学教师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或合作研究,开展医学与艺术交叉性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双学科素质并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3.4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

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间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发现能力,使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需要教师能立足于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继续坚持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另一方面更应通过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实现独立思考。那么教师的任务就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要让他们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他们学会不但尊重自己的思维结果,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宽容的人文胸怀,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