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3 17:3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戏曲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戏曲文化论文

篇1

第二,表演,用武术特有的特性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在戏曲术旦中武术的唱腔和念白是很少的,它的人物塑造是武术特有表现方式那就是形体表现和专业技巧在(--忿口》中,当刘利华夜袭人房间里,完全以表演的形态开始,房间内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就以听觉来判断对方的位置,两个人手挣陕刀互相寻找着对方。两个演员此时在灯光炫丽的舞台上展现出黑夜的感觉来,如果演员有一丝丝的不投入那就会使得其反,倒像是两个傻子在闹着玩,所以在无声的亮堂的舞台上表演漆黑夜晚的偷袭是何等难的表演,这就是检验一个演员在表演上是否具备表演的素质,是否达到一个合格的好演员的标准,刚开始时我怎么也找不到瞪着眼睛表现看不到东西的感觉,在一片光明的环境里无法让自己专注与一切视为无有的感觉,最后不得已只好拿个眼罩来帮忙,在一遍一遍的刻苦练习中使我有点感觉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了同事的夸赞。

篇2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9).

篇3

1.2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由表1可知“,遗产条件”所占权重最大,达0.4789,是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利益相关者因素”的权重为0.2337,是该层中仅次于“遗产条件”的评价指标,是评价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程度的又一重要因素;“开发潜力”、“开发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1557、0.1418,是“遗产条件”与“利益相关者因素”的有益补充,对评价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水平及其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2.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

2.1研究实证的选取本文以云南省为实证研究区域,选取西双版纳浴佛节、贝叶经制作技艺、贺井塔;昆明圆通寺、大理石钟山石窟、正月接佛;丽江白沙壁画、迪庆松赞林寺以及跳神法会等9项分属三大流派,且涉及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样本。选择云南为实证研究区域,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云南佛教的多样性,该省汇集了佛教的南传、汉传、藏传三大流派,此现象是“全国唯一,世界仅有”;其二,云南佛教的民族性,该省汉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傣族等10多个民族全民或部分信仰各派系佛教,佛教不仅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族文化进行了相互融合,也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其三,云南佛教的国际性,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傣、布朗、佤族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与缅甸、老挝,以及邻近泰国共同的信仰,从而使云南南传佛教与境外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关系密切,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因此,根据前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云南三大流派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能为该区域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2.2评价方法及数据采集根据数据获取与生成过程的不同,指标可大体分为定量(客观性评价指标)和定性(主观性评价指标)两大类。本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定量指标与31项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的数据以2013年为主,主要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局统计公告等官方数据;定性指标的数据则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得。评价的具体过程如下。其中,Y为佛教文化遗产样本的评价总分;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V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效用值;n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的个数。

2.3评价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的综合应用,本文不仅构建了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还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在采集上述9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统计数据后,应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最终获得盘龙寺、浴佛节、松赞林寺等9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分值(见表2)和评价结果图(见图1)。由表2与图1可知,9项样本的评价总分平均值为75,达到四级旅游资源水平[2],属优良级旅游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其中,盘龙寺、浴佛节的评价总分分别为92、90,排名第一、第二,因而与其他7项样本相比,也更适合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为对所选9项样本旅游开发的适宜性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笔者还应用聚类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类,对各类别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比较分析。

2.4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主要是按照这些特征将事物划分成几个类别,辨别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或相异处,即在同一聚类内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同构型,而不同类别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异质性[3],其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分类。本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的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以9项佛教文化遗产样本为观测值,以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涵的36项三级指标为变量,将样本划分为4大类,见表3与图2:由表3与图2可知:昆明盘龙寺、西双版纳浴佛节为第I类;迪庆松赞林寺、丽江白沙壁画、昆明正月接佛为第II类;大理石钟山石窟、迪庆跳神法会为第III类;普洱贺井塔、西双版纳贝叶经制作技艺为第IV类。

2.5旅游开发适宜性的比较分析本文选取的9项佛教文化遗产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以及艺术美学价值,在“遗产价值”方面得分较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项佛教文化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或同种策略的旅游开发。因此,有必要根据本文构建的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聚类分析结果,对所选9项佛教文化遗产样本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不同类型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路径和对策。(1)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昆明盘龙寺与西双版纳浴佛节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92、90,属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45、46,说明两者的价值、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生存境况条件好,遗产等级高,且由于盘龙寺与浴佛节为不同类型的佛教文化遗产,浴佛节的“适游期”得分相对较低,但“观赏游憩价值”、“遗产规模与丰度”较盘龙寺又有明显的优势;“利益相关者因素”得分均为20,说明地区政府对盘龙寺与浴佛节的旅游开发已给予足够的重视,投资企业也能在认识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支持,当地居民(僧侣)也较为支持这两项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开发潜力”分别得分15、12,显然盘龙寺较浴佛节的开发潜力较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盘龙寺所在地昆明具有的区位优势,使得其在“区位与交通条件”“、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旅游者意向度”三项的得分偏高;“开发效益”得分均为12,说明对盘龙寺与浴佛节进行旅游开发活动,能有效“促进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为当地社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87、81、79,属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42、40、37,较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的影响力不及盘龙寺、浴佛节大,即在“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三项得分偏低,但由于此三项佛教文化遗产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游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美学价值”,且在最终的结果中也取得了较高的分值,是等级较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因素”分别得分19、20、18,离评分参数值22分稍远,说明在这三项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未被满足,从而影响到整个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评价;“开发潜力”分别得分13、10、11,由于四级佛教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较小,致使其客源市场潜力小,即在“旅游者意向度”、“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及“民众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得分低,而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也使得遗产地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低,如宝峰正月接佛;“开发效益”分别得分13、11、11,说明即使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的影响力较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弱,但就目前的旅游开发结果来看,仍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收益,对“促进佛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丰富民众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力”的效果显著。(3)第III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石钟山石窟、跳神法会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分值分别为73、72,属第III类佛教文化遗产。其中,“遗产条件”分别得分37、36,与“遗产条件”的分值48相差10分之上,说明石钟山石窟、跳神法会两项佛教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生存境况较第I类佛教文化遗产盘龙寺、浴佛节,第II类佛教文化遗产松赞林寺、白沙壁画、正月接佛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遗产“影响力”、“遗产级别与稀缺度”、“与其他资源组合程度”等项的得分较低,但跳神法会在“遗产规模与丰度”、“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的得分则较高;“利益相关者”分别得分16、10,分值较低,体现了在国家政策、民族习俗、等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民族、信仰的差异仍是影响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发潜力”分别得分8、12,藏传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优势凸显,即跳神法会在“产品竞争力”、“客源市场潜力”方面的得分高,就其旅游开发而言,较石钟山石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发效益”分别得分12、14,与五级、四级佛教文化遗产在“开发效益”方面的得分相近,跳神法会14的得分更是高出盘龙寺、浴佛节、松赞林寺、白沙壁画等高等级的佛教文化遗产,说明旅游开发不仅能为佛教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资金,还能在当地产生较好的社会文化效益,最终有利于佛教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4)第IV类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的分析贺井塔、贝叶经制作技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总分分别为59、45,属第IV类佛教文化遗产。就贺井塔而言“,遗产条件”得28分,其在遗产价值、遗产影响力等方面的得分与高等级的佛教文化遗产相差不大,但却由于贺井塔自身的特点与南传佛教村寨佛塔的普及,使得贺井塔在“遗产级别与稀缺度”“、遗产规模与丰度”、“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等指标的得分较低;“利益相关者”得8分,分值较低,说明就贺井塔旅游开发的问题而言,当地政府、企业以及社区居民(僧侣)之间还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并对目前该佛塔的旅游开发造成一定阻碍“;开发潜力”得10分,贺井塔所在的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整董镇整董行政村,是绝对的贫困村,当地居民的生活收入也主要以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该塔的旅游开发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设施保障力”下“区位与交通条件”、“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等三项指标的得分低,且由于受南传佛教流传区域的影响,使得贺井塔在“旅游者意向度”、“客源市场辐射范围”以及“民众可自由支配收入”等方面的得分也较低“;开发效益”得13分,分值较高,说明对贫困地区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社会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贝叶经制作技艺而言“,遗产条件”得26分,由于贝叶经属佛教手工技艺类遗产,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贝叶经传承人也在此背景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从而使贝叶经的制作技艺得以流传,反映在评价结果中,则是“遗产原真性与完整程度”、“遗产普及状况”、“遗产的记录及存储”等项的得分较高;“利益相关者因素”得分8,与评分参数值22分相差甚远,说明在贝叶经制作技艺具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僧侣)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没有达成高度共识,虽然目前贝叶经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但其带来的经济回报与生产的高成本不成比例,使得企业对其旅游开发的投资力度不大,即“企业的综合实力及投资建设的力度”得分低;“开发潜力”得8分,其“保障力量”、“产品竞争力”得分与同地区样本浴佛节不相上下,但受贝叶经制作技艺影响力低的影响,致使“开发潜力”下“客源市场潜力”的得分偏低,如“旅游者意向度”0分,“客源市场辐射范围”0分;“开发效益”得3分,贝叶经制作技艺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美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促进佛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但因其旅游开发价值表现面窄,遂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较小。

篇4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2“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3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4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5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篇5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篇6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矗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篇7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园区,以此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篇8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依据传统的儒家学说,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推崇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个人所作出的牺牲,只有以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至今,这种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集体主义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应对困难,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优越性。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表明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压抑了个人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不利于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却在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即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意指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力量,它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在美国建国之初,个人独立主义思想就开始落地生根。清教徒们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财富。只有最终获得财富的人才是上帝的“选民”。之后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55-59。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寻求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畏艰险,最终战胜了西部恶劣的环境。在移民过程中,移民之间互相交流比较少,一般都是自给自足。所以这更加培养了他们的个体主义倾向。他们坚信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个人主义思想激发了人的主动性,重视自主和独立,人们在思想、技术上敢于创新,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间就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强国。但是个人主义思想不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冷漠的环境之中。中国人追求“和合”,强调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以集体利益为重。而美国人则强调“竞争”及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在追求自我利益与履行集体义务之间,个体优先于集体。这也许正是他们解决个体与集体这一矛盾问题最佳的实用性方法。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认知。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尊重过去,在做事之前,都要事先考虑过去有没有做过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等,而且今天做得如何也以过去为评价标准。这可以进一步推想到中国人敬老尊师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注重基于过去看问题,能尊重并吸取长辈们的经验教训。而美国人对时间则持有不同的观念[3]245。他们着眼于未来。美国人做事时很少看过去。在他们看来,现在最重要,过去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认为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往往忽视对老年人的重视。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人也会对美国人对传统的漠然产生质疑。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依据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跨文化交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美国则属于低语境国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下的人民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而美国人则偏好抽象思维。中国人写文章习惯于曲线性(curvilinear)的思维方式,迂回接近主题,认为直截了当论述太过直白,缺少美感;而美国人大都是直线式(linear)思维,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主题。在交流方式上,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态度谦虚,强调暗示的作用,旨在不言而自明;而美国人简单直率,注重有话直说,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见。

二、运用霍尔文化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是跨文化交流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思想。

(一)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4]99-101。而霍尔将语境分为高、低文化语境,在《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霍尔是这样定义高语境文化的,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文化,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霍尔认为,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一切都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无需一一点明。依据霍尔的论断,我们可以得出,高语境文化下的人们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霍尔认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大多属于高语境文化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社会。这种差异就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含蓄,言简意赅,重视心领神会,信息往往是隐藏的。而美国人则相反,他们在交流中,总是会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把所有要沟通的信息都用直白的、可编码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会隐藏信息,是外显型的。有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东方人在交谈中为什么要含蓄,并试图隐藏大量的信息,需要对方猜想其隐含的意思。同时,东方人也会对西方人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产生异议。通过了解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中美文化差异,在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文化。

(二)单向性时间和多向性时间观念

在霍尔的《超越文化》一书中,他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及冲突。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处理时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化分成单向性时间观念和多向性时间观念两种文化。美国文化是单向性时间观念(monochronic),即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注重的是目标、任务和结果,而不是人际关系。而东方文化则是多向性时间观念(polychronic),即同时做多件事情。他们则重视人的实际参与,交易的完成,而非预先计划。高语境文化的人通常属于多向性时间观念者,在中国,售货员同时服务几个客人是常事,而在美国,客人需排队,一个一个来。因此,这就决定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

(三)空间关系学理论

篇9

再次是研究分布不均。在西北地区信息化理论、西北地区信息化进程、西北地区信息化实践三者研究中有关理论和进程的文章较少,实践的较多。有关整个西北地区信息化的研究少,但研究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的论文相对较多。而从西北各省区信息化研究论文地区分布来看,新疆最多,青海最少。

、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将会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信息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将会继续升温。信息化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信息化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动力问题。这方面的论著将会增多,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细化。如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信息化水平测算与发展模式等研究将会继续升温。同时随着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进程,信息化的研究将会和更为具体的行业经济联系起来,如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细

化、具体。

2.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将会深入。从收集到的资料看,有关信息化与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几乎没有,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述将会增多。如信息化与城市化问题、城市信息化问题、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问题等研究应该有所增加。在以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一般趋势为依据的前提下,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细致。如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信息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信息产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将会认真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3.信息资源开发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视。虽然国家一直在积极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西北地区也在努力进行这一方面的建设,但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形式不规范、配置不合理、资源数据难以整合等现象。再加上信息资源运行机制的不合理及缺少政策支持,致使网上信息资源贫乏,共享困难。根据这些,信息资源及其配置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热点,如良好的运行机制、评价标准,实现资源配置与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知识产权与流通共享等问题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人关注。

4.信息化水平测度及标准化将会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国家已出台了一些信息化标准,但目前的工作只涉及网络相关的技术标准,因此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理性化和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但从研究来看,西北地区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今后这也是西北地区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要逐步实现西北地区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西北地区及西北各省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都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此标准的推广、普及

将是未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5.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推广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信息化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认识和观念问题,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对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要推进西北地区的现代化,首先改变人们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西北贫困地区而言,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化在一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来愈显著,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的前提则是信息化的推广,这也是理论研究者要去做的。

参考文献:

[1]梁春阳.西北地区信息化现状的国际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87-89.

[2]刘珙.西北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定位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4,(2):60-63.

[3]王海彬.不发达地区信息化问题[J].开发研究,2002,(2):37-39.

[4]史培军,周武光.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30-140.

[5]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0,(10):489-498.

[6]李雪慧.信息化与西北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3,(9):27-29.

[7]李惠兰.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J].甘肃农业,2005,(11):22-23.

[8]白明.信息+技能+资本=最大收益:新世纪农民收入增长新模式[J].开发研究,2001,(5):37-39.

[9]谢忠民,王红蕾.浅谈新疆农业信息化建设[J].新疆财经,1999,(4):22-23.

[10]张晓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3,(1):8-10.

[11]何彦平.宁夏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再认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131-133.

[12]李纯英.对青海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5,(9):58-60.

[13]巫江,史煜娟.甘肃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2,(11):63-65.

[14]滕堂伟.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路径与模式选择———以西北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6,(67):33-39.

[15]付小妮.抓住契机积极推进西北民航的信息化建设[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6):58-59.

[16]宋雪飞.西北地区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发展,1998,(9):29-30.

[17]梁春阳.论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投资取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1,(5):57-59.

[18]李晓东.对制定西北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管理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40-43.

[19]黄智杰.甘肃省商务物流建设的基本框架研究[J].开发研究,2004,(1):68-69.

[20]龚海涛,张晟义.以涉农供应链的成长促进新疆新型工业化:互动关系及现实基础[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5-9.

[21]李凤虎.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陕西开发[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1):63-65.

[22]徐燕.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思考[J].全国商情,2006,(5):33-34.

[23]余兆明,高玉琢.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城域网的建设推动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59-261.

[24]郭靖花.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探析———由正宁五顷原回族自治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所观[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79-82.

[25]王海燕,龙英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4):58-64.

[26]张景春.复合图书馆与总馆分馆制西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两大增长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67-69.

[27]雷润玲,赖伯年: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西北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J].情报杂志,2004,(8):42-44.

[28]曹臻.西北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103-104.

[29]张彬.民族地区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34-37.

[30]王利清,张建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1-63.

[31]冯玉才.电子政务也要国产货[J].软件世界,2006,(8):65-66.

[32]常红,黄玉花.关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信息资源的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00-102.

[33]刘斌,辛海强.新疆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构想[J].测绘通报,2002,(9):51-54.

[34]唐志荣.星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J].甘肃农业,2003,(9):34-35.

篇10

一、传媒区域化的历史背景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1989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78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家来自美国,25家来自西欧,8家自日本,5家来自加拿大,1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文化例外”,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传媒区域化在文中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那些认为共享类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进该区域内的文化或经济交流而进行的影视产品的相关贸易活动。例如区域范围内的节目发行、区域性的联合制作以及为迎合区域内观众口味的节目制作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媒区域化”已呈现出日益频繁之势,亚洲四小龙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对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带动了区域性的跨文化传播。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促成东亚传媒区域性合作的客观因素。随着4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当地的传媒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彼此之间的影视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是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早期十分成功的案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香港无线)是香港本地也是东亚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和运营商。它拥有多达75000个小时的华文节目的储存量,通过海外销售和租赁电视节目的收入高达8000多万港元。1993年,香港无线扩大区域市场,和台湾合作成立tvbs为台湾和亚洲华语观众提供电视服务。1994年,新加坡成立sitv(singaporeinterna—tionaltv),每天播出1时新加坡本土制作的电视节目,覆盖面积从中国北部直达澳大利亚南部。同期,韩国基于相似的东亚文化背景也加入区域电视服务领域,到1998年韩国出口的影视节目中三分之一输出到中国文化市场。随着近年中国传媒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节目进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从1982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外来节目的比例占总节目时间的8%快速增长到90年代末的3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大幅增加来自本区域制作的影视节目,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节目数量则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17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20位的电视节目中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的文化成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促成传媒区域化的客观因素,海外市场开拓和卫星电视技术等条件都无限可能地推动着区域传媒市场的形成;相比经济和技术动力,文化亲合性这一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前两者。文化亲合性——即指文化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相似性——不仅在节目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内观众对影视产品的喜好偏爱,而且也为这些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本文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亚区域为例,深入探讨区域传媒市场形成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不仅如此,东亚文化的亲合性除了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之外,也同样得到东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为传媒区域化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加坡就是大力支持传媒区域化的东亚国家之一。除此之外,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国际电视展览会来积极促成区域市场的繁荣。例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越王勾践》以高价被日本购得版权,广博会海外成交量达100万美元。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篇11

建筑仿生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种最新的科研趋向,它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直到近时期,特别是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也都是仿生的科研成果,人们从飞鸟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新成就。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但是,随着化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异化,反过来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也使自己的创作囿困于僵化的机器制品,束缚了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来人类重新对仿生学开始重视的原因。

仿生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促使了仿生学(Bionics)这门新兴交叉科学的出现。196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召开了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在会上共同制定了仿生学的概念,与会人员认为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应用模拟的来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

在建筑领域方面,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83年德国人勒伯多(J.S.Lebedew)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建筑与仿生学》(ArchitectureandBionic),系统阐明了建筑仿生学的意义,建筑学应用仿生的方法,建筑仿生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建筑仿生学与美学的关系等等,正式为建筑仿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上在此前后,许多有创见的建筑师进行了有关建筑仿生的实践,使建筑仿生学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其实,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建筑可谓是人的第3层皮肤(第1层是人的自身皮肤,第2层是衣服),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如何使建筑能适应环境的自然规律,又能适合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的确是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新课题。正因为如此,有效寻找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成长规律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对建筑的需要,这就是建筑仿生学的主要任务。

建筑仿生学的表现与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4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当然,往往也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形成为一种城市与建筑的仿生整体。

在城市环境仿生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在巴黎的改建规划中明显地看到。早在1853年时,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思曼(G.E.Haussmann)为了执行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的巴黎建设计划,曾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它不仅要表示对帝国首都的赞美,而且要在城市结构功能上进行改善,使城市、环境绿化、居住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的巴黎改建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模拟了人的生态系统而进行规划设计的。例如当时在巴黎东、西郊规划建设的两座森林公园,东郊维星斯公园和西郊布伦公园的巨大绿化面积,就象征着人的两肺,环形绿化带与赛纳河就象是人的呼吸管道,这样就使新鲜空气可以输入城市的各个区域。市区内环形和放射的各种主干与次要道路网就象是人的血管系统,使血流能够循环畅通。这种城市环境仿生思想,不仅在当时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困扰巴黎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美化,使巴黎在世界上成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而且城市环境仿生理论今后仍然值得借鉴和完善。

1954年欧洲“十次小组”(Team10)在荷兰召开预备会时,英国建筑师史密森曾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称之为“簇群城市”,这也是仿生的成果,它是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城市布局思想。他们设想把这种城市主干道设计成三叉形的道路系统,象征着植物“干茎”,使交通流量得以均匀分布。同时把城市“干茎”设计成自由弯曲的分叉系统,并且带有多触角地蔓延扩展的子系统,就象树枝分叉一样,也兼有蛛网状的连接。这样既可避免车流泛滥,也可有利于各区之间的区分与连接。他们预言,这种城市布局一方面能保持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又能重新获得昔日传统城市的自然气息。同时,这种城市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也可使城市与建筑物的分布获得有机的组合。许多小区的规划设计与“簇群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的仿生,应用也很普遍,不过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善于应用类推的方法,就可以从自然界中吸取无穷的灵感,使建筑的空间布局更具有新意。例如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德国不莱梅的高层公寓(1958—1962)的平面就是仿自蝴蝶的原型,他把建筑的服务部分与卧室部分比作蝶身与翅膀,不仅造成内部空间布局新颖,而且也使建筑的造型变得更为丰富。又如勒。柯布西耶在1950—1955年间设计建造的法国朗香教堂的平面就是模拟人的耳朵,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信徒的祈祷。正是因其平面具有超现实的功能,以致在造型上也相应获得了奇异神秘的效果。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较著名的如1960—1963年夏朗(HansScharoun)在柏林设计建造的爱乐厅内部空间则是仿自乐器内部空间共鸣的效果而建造了这一复杂奇特的形体。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一座新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它的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内为电梯、楼梯与各种服务设施,所有办公空间则建立其间,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建或减少。

建筑的功能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何有机组织各种功能成为一种综合的整体在自然界中生物也为我们提供了交织组合的范例,它不仅仅是单一功能元素的相加,而是多功能发展过程的综合,因此产生了一个较高发展阶段的新特性。例如人的嘴,不仅能吃饭,又能说话唱歌,还能品尝甜酸苦辣。这种原理应该使建筑师在建筑功能组织中有所启发。当代集中式的建筑倾向已使巨型高层建筑与多功能建筑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要高效低耗地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使得这些空间可以适应多种功能。建筑师没有理由在复杂的功能组合中浪费空间和材料,也没有理由不向大自然这位老师。

建筑形式的仿生则最为常见,它不仅可以取得新颖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为发挥新结构体系的作用创造出非凡的效果。最早应用仿生形式的近代建筑师是西班牙人高迪(AntonioGaudi),他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带有明显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例如1904-1906年建的巴特洛公寓和1910年建的米拉公寓均是如此。埃罗。萨里宁(EeroSaarinen)于1958年所作的美国耶鲁大学冰球馆形如海龟,1961年所作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形如飞鸟,也都是举世瞩目的例子。在1964年丹下健三在东京建造的奥运会游泳馆与球类比赛馆,利用悬索结构仿贝壳体形,使功能、结构与造型达到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建筑艺术作品的优秀范例。赖特是一位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师,他在1944年设计建造的威斯康星州雅可布斯别墅,就是把住宅仿照地面菌菇类植物进行设计的,给人以自然的形态,达到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此外,又如萨巴(FariburzSahba)在1975—1987年建成的印度德里的母亲庙(MotherTemple)则是仿自一朵荷花的造型,它表达了圣洁与优美的形象,成为周围环境的主要标志。

建筑形式的仿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它是通过生物千姿百态的后而探讨在建筑上的可能性,这不仅要使功能、结构与新形式有机融合,而且还应是超越模仿而升华为创造的一种过程。上述建筑师的作品无疑值得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吸收界中千变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我们就能有取之不尽的源泉。遗憾的是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简单模仿某一形象的作品,如1974年建的京都人脸住宅,还有美国的许多“热狗”快餐店的具象广告式建筑,这些都已背离了建筑仿生的意义,只是一种单纯追求新奇噱头的效果,它既无创新的价值,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取得协调,是一种建筑文化的糟粕,这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在结构仿生方面,先进的工程师们在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比建筑师更善于观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态规律,已应用技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仿生结构体系。从一滴水珠和一个蛋壳看到了其自由抛物线型曲面的张力与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的叶脉发现了其交叉网状的支撑组织肌理,这些对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都是十分有益的启示。

1947—1949年意大利结构工程师奈尔维和建筑师巴托利(NerviandBartoli)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的巨形拱顶就是仿叶脉肌理而建造起来的,混凝土骨架和玻璃格组成的拱顶宽93.6m,长75m.奈尔维和维特罗西(A.Vitelozzi)于1957年建造的罗马奥运会小宫,半圆形弯顶直径60m,内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网格的结构系统,就是受葵花的启发,不仅用材,受力合理,而且创造了内部装饰新颖的效果。小体育宫的外部则从人类腿骨的受力中得到启示,创造了一圈丫形支撑体系,使空间结构与建筑形式的虚实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1960年奈尔维又建成了罗马奥运会的大体育宫,半圆形弯顶直径达到98.4m,可容纳16000观众,内部采用放射形拱肋的构造形式支撑着上部的混凝土弯顶,顶厚只有6cm.同部看去既象一朵花,也象是密密麻麻的叶脉网,成功地使现代技术与使用功能、装饰艺术达到有机的结合。对比公元120—124年建成的罗马万神庙,半圆形弯顶直径为43.2m,混凝土厚度则为1.2m,这充分说明了建筑技术运用仿生原理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奈尔维既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结构工程师,也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师,他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向自然界。

美国结构工程师富勒(BuckminsterFuller)是另一位有创造性的人物。他从自然界中的结晶体与蜂窝的棱形结构中获得启示,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大空间结构作品。1958年他在美国巴吞鲁日(BatonRouge,LA)建造的联合油罐车公司的巨大弯顶,直径达115.2m,就是应用晶体结构的原理建造的。1967年富勒和塞道(FullerandSadao)一起建造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的美国馆,是一座球体建筑,在当时展览会上极为引人注目。他很可能是模拟一种深海鱼类的网状骨骼和放射虫的组织结构,创造了立体网架的短线弯窿,高度达60m,直径为76.2m,弯窿外部用塑料敷贴,并可启闭,夜间灯光照亮,通体透明,犹如星球落地。

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不仅是外形仿生的著名作品,而且埃罗。萨里宁还和威廉。加德纳(WilliamGardner)在结构上建造四瓣组合式薄壳,中间有缝隙采光,四瓣薄壳则由下部的丫形柱支撑,这与人的头盖骨的拼合极为相似。航站楼应用这种结构肌理不仅解决了自由曲线造型的难点,而且在结构与形式上又能达到有机的融合,这是值得建筑师们注意的。并不需为了建筑的某种造型就一定要牺牲结构的合理性,相反,有机的结构与新颖的形式可以相互共生。

德国结构工程师奥托(FreiOtto)于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上建造的德国馆,象一群帐篷式的建筑物,这是用网索结构仿蜘蛛网形的支撑体系,上面用塑料面层覆盖,造型非常特殊,它可以有利于作为临时性建筑的装卸。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的体育场馆也运用了这一结构形式。由于他善于使用这种结构类型,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蜘蛛人”。这种蛛网形的网索结构后来还为帆布张力结构系统,与帐篷形式更为接近。

其实,建筑师中也不乏在结构上应用仿生的例子,勒。柯布西耶早年大量使用的鸡腿柱和框架悬挑的结构系统无疑是从动物腿骨支撑所得到的启示,1931年他在巴黎附近波依西(Poissy)建造的萨伏伊别墅(VillaSavoye)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体现,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

篇12

绵阳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城市,又是国家建设成“科技城”的示范城市,因此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已逐步成为市政府,建委,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商,用户日渐关注的焦点。我通过对某智能小区的设计体会,浅谈智能化小区的弱电系统

1.小区弱电系统的设计原则

小区内的弱电工程主要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有线电视,(2)电话,(3)宽带网络,(4)楼宇对讲,(5)家庭防盗报警,(6)停车场管理,(7)电子巡更,(8)闭路监控,(9)周边防范,(10)三表远程计量。

由此可见,小区内弱电系统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设计目标是:为住宅小区建设一套先进,严密,实用,美观,性能稳定的弱电系统。

小区弱电系统示意图如下:

1.1设计的依据

设计涉及的所有设备和材料,除专门规定外,均依照下列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检验和实验。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9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ELA/TIA-569

1.2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一次性完成工程弱电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2)系统设计应在技术上达到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性能上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

(3)使用上应具有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1.3设备选型应遵循的原则:

(1)集成化原则。应选择高度集成的设备,以便控制,管理和维护。

(2)模块化原则。应在软,硬件上都采用商业化,通用化,模块结构的设备,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

(3)可靠性原则。所选设备应具备抵御环境影响的能力,工作稳定可靠,并能适应室内,外昼夜全天候工作。

(4)遵循实事求是,先进,可靠,节约的后期服务体系完善的原则。

2.小区弱电系统的设计

在前面提到的10个弱电系统中,电视,电话系统为最传统的内容,这里不再谈及。需要指出的是三网合一的问题。因为其管理和一些技术细节的原因,实际上是很难合一的,设计上不必过多考虑。

2.1宽带网络

宽带网络实际上是计算机通讯网络。通过光纤—综合布线的物理路线,实现语音,数据,图象的传送。宽带网络可给用户提供:10Mbps.100Mbps至1Gbps的INTERNET接入。

2.2楼宇对讲系统与家庭防盗报警

联网式楼宇对讲系统是小区弱电系统中投入最小,前景最好,性价比最高的系统。小区楼宇对讲联网系统是根据我国实行封闭式管理住宅小区的特点专门设计的产品。它针对分布式住宅小区的管理特点进行功能规划,如多通道内部通讯,双向互叫对讲,住户报警,防盗防灾报警等等。把单纯访客开门提升到多功能综合管理层面上,对提高小区安全管理.方便住户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讲联网系统,使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条内部通讯通道,而且系统网络具备单体独立运行功能。系统能通过模块叠加方式进行扩展,使系统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该系统是一种总线制全数字双向对讲报警系统。根据小区特点,在小区安保中心设置一台主管理机;每个楼栋底层大门口设置一台互通式带读卡功能可视主机,每户设置一台互通式可视分机。可实现较强的系统功能。如住户可在室内机上报警或外接报警按钮,住户呼叫管理中心,开门权限控制等。这种系统适合小区内部对讲系统,同时可扩充实现家庭防盗报警联网系统,因此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家庭防盗系统对于每个家庭均可实现:家中无人时,可把家庭报警系统设置在外出布防状态,使所有的探测器都工作起来。当窃贼试图破门而入或从阳台闯入,被红外线探测器和门磁将探测到动作时,保安中心立刻接收到警情。如果主人有紧急情况,如急病或受到挟持时,可按动键盘上的紧急按钮发出报警。当厨房有煤气泄漏紧情发生时,煤气探头会探测到便同时向管理中心发出警报。我们根据住宅小区的特点,在各住户家中设置家庭防盗报警装置,每户设被动红外探测器;门磁开关;窗磁开关;煤气探头.紧急按钮等。

2.3周边防范系统

我们为小区设计了周边防范系统。对一个高级住宅小区而言,对小区的周边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闭路监控系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周边防范系统主要有由探测器和控制单元组成。在小区围墙上方采用主动红外对射式探测器进行防范,若有不速之客非法入侵,将及时报警,通知安保中心及时处理。一个周全.完整的安保系统应该是多种监控技术的组合,因为每种监控手段都难免有缺陷,因此造成监控范围的盲区。

主动红外对射式探测器,不会受到光照度的制约,因此可以实现二十四小时的全程监控。

因为摄像监控区总会有盲区,所以小区园区及周界不可能都安装摄像机监控设备。而周界报警系统在投资上是比较低廉的。因此周界报警系统是以另一种技术手段--摄像监控系统的补充。

周界报警系统能与小区其它防盗报警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报警网络,能简捷地与地区110报警中心联网。本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前端探测器部分及主控部分。

前端探测器部分:根据小区周界各段直线部分的长度,选择探测有效距离为40米或100米的主动式红外对射探测器N对,N个HY-511边界接口。(每对探头配一个边界接口)

主控部分:保安中心的报警控制主机与楼宇对讲系统共用1台DF2000-2V管理机,通过RS-232接口与电脑连接。

2.4闭路监控系统

闭路监控系统系统分为前端摄像部分和中控控制部分。前端采用日夜两用型摄像机,适合白天和夜晚时监控。

前端部分:地下停车场和顶楼布设室外低照黑白摄像机,监控人员流动和车辆出入情况。在每部电梯分别安装一支吸顶式黑白半球摄象机,监控人员的上下电梯情况,达到防监安全的目的。

中控部分:采用大型矩阵系统,方便切换每幅画面,可实时监控整个小区的动态,同时配有录像系统,可把现场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查阅。

2.5停车场管理系统

智能停车场管理是一个以非接触式IC卡为车辆出入停车场凭证,用计算机对车辆的收费,车位检索,保安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的系统。在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中,特有月租卡和固定卡的车主在出入停车场时,经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将非接触式IC卡在出入口控制机的读卡区掠过,读卡器读卡并判断该卡的有效性,同时将读卡信息送到管理计算机和收银计算机处,计算机自动显示对应卡的车辆和车牌,且将此信息记录存档,道闸机给予放行。对临时停车的车主在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车辆后,按自动出卡上的按键取出一张临时IC卡,并完成或读卡.摄像,计算机存档后放行。在出场时,在出口控制机上的读卡器处读卡,计算机上显示出该车的进场时间,停车费用,同时进行车辆图像的对比。在收费确认,自动收卡器收卡后,道闸自动收起放行。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能对整个系统的各相参数进行修改设定,能够采集各收银处计算机的数据资料,可对收卡系统收行的各类IC卡进行管理,且能够打印统计报表。

本系统是小区的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它能降低泊车时间,提高车场使用率,有效地防止盗车现象及财务资金的流失,并使车场管理井然有序,所有操作有据可查。其安全可靠的非接触IC卡抗干扰能力强,可靠耐用,可与小区门禁系统兼容,做到小区“一卡通”。

2.6三表出户计量系统

三表管理系统就是实时地将各住户的三表(电表.水表.煤气表)的数据,采用脉冲式表,利用三表接口和抄表平台与系统总线相联,采集的三表数据存贮在三表接口的永久存贮器中,当小区管理人员需要抄表时,可以通过管理中心电脑十分方便地抄集每户三表数据,并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管理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受理和规范管理。本系统的结构简洁,由三级系统构成。第一级为户内电.水.煤气三表采用脉冲式利用三表接口和抄表平台与系统总线相联。每一层间抄表平台可接N户。第二级为层间抄表平台到主抄表平台,采用总线型结构,每一主抄表平台可接99个层间抄表平台;第三级为主抄表平台到管理中心电脑,管理中心电脑可接99个主抄表平台。

2.7电子巡更系统

采用动态实时在线巡查系统进行小区巡更计算机管理。它的功能特点是:优化巡更路线、在线巡更显示、巡查报警功能。

(1)、在智能住宅小区内各个要害地点和部位设有专门的巡更确认仪,这些巡更确认点构成了小区内不留任何死角的小区巡更网络。小区实行最少三组保安巡逻队(每组2-3人)昼夜24小时巡逻。

小区巡逻路线是根据小区各个巡更点的要害程度、实际路线、距离、每一巡更点所要求的巡逻人员两次到达该处的时间间隔等情况,经过计算机优化组合成数十条巡更路线,保存在巡更管理计算机数据库内。具体的当班巡更路线,由每组保安巡逻队每天上岗当班时,在巡逻管理计算机上随机确定,避免内外勾结犯罪。

(2)、巡更系统报警功能

巡更系统还设计有保安人员就地向“中心”进行报警联络的功能。即当保安巡逻人员在巡逻中发现某处有异常情况时,可以就近找一处巡更确认仪,将自己的智能钥匙插入,当停留时间超过5秒,保安巡逻管理中心计算机便认为是该保安巡逻员在该巡逻点向保安中心报警,保安中心应立即派人前往处理,巡更管理计算机会记载该次报警行动。

2.8“一卡通”管理系统

实现整个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各项功能,始终离不开一项贯穿始终的关键技术----智能身份识别技术。通过该项技术可以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小区“一卡通”智能管理和保安控制、家居安防预警等功能。

小区内“居民”每人都持有一只与自己唯一对应的智能钥匙。该智能通过管理中心可立即取消该钥匙的有效性,并同时为该人配制一只新钥匙。从而彻底解决了由丢钥匙给住户带来的烦恼。挂失钥匙无论在任何系统中被应用,都会引起报警。

由智能钥匙和识别器组成的智能身份识别系统,可满足居住区内封闭式物业管理之需要。住户持有的智能钥匙具有如下功能:

打开单元门;

进入园区的凭证;

住户交费结算的身份验证;

查询费用的凭证;

乘坐园区巴士的电子月票;

家居安防布/撤防及误报自解除;

考勤管理及巡更管理;

出入停车场管理

3.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市场定位

智能小区是向住宅市场提供智能化住宅产品,是住宅市场化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符合市场需求的智能住宅和智能园区,能大大增加住房卖点,这一点已经被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因此,在考虑智能园区的智能化系统功能设置的时候,首先必须确定园区销售市场定位,解决向什么人卖什么样的住房(提供什么样智能化功能)问题。

3.2、功能限额

小区智能化绝不是技术越高越好、功能越全越好,应该有一个功能极限。它是以满足园区功能和经济性的需求来设定的。智能园区与智能大楼相比在技术档次上的追求有所不同,小区智能化是让高科技走进民居,让生活更美好。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要防止质量和功能的过剩。

因此,我们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开发商采取:智能小区建设中主要是建好平台,而功能可以分步提供;或者由用户自己花钱买功能(服务)。

3.3、防止技术陷阱

小区智能化设计应牢牢回避风险,防止技术陷阱,要采用成熟技术,凡是雷区全不碰,不能采用大量的正在开发的产品。在智能小区实现的这些智能化功能主要还是大量的应用技术集成,决不是某些集成商标榜的那样,技术如何的高尖端。对系统而言,可靠性是第一位的。采用经过大型园区工程验证的产品和技术是最有效的规避风险方法。

3.4、开放性原则

设计的现场总线结构是开放性系统,系统集成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不同系统产品间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使它们之间达到“互操作性”。接口应当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网络接口、系统和应用软件接口,实现与未来设备的更多互连和互操作,且能方便地融于全球信息网络中。

3.5、先进性

小区智能化系统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产品设备,只有采用先进技术产品和设备,才能与技术发展潮流相吻合,才能保证系统与后继先进技术产品衔接,保证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采用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势必面临产品被淘汰的烦恼。

3.6、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在方案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涉及家庭的安防产品。在某些应用场合,1%的故障可以否决99%的系统可靠率。

3.7、经济性

系统的经济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某些情况下经济性可以否定一切,在功能与经济发生矛盾时,可以采用“技术降效”的办法来解决,系统集成商将尽力采用实用的技术和设备达到降低整体工程造价的目标,一定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好的价格、性能比指标。极其重视经济性指标应该成为智能园区建设的一条必须遵循的技术路线来对待。

总之,智能园区建设必须通过业主,设计院,系统集成商,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建设一套先进,严密,实用,美观,性能稳定的弱电系统的最终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