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7 18:06: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篇1

高等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大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驱力。尤其对于设计类学生而言,“不拘一格、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潜力与能力的体现。音乐是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自由、更感性、更灵动。音乐与设计有着共同的特点———没有对与错,而在美的追求上,都是永无止境的。设计中的简约、优雅、精致,如同现代音乐、浪漫时期和古典时期音乐一样,各具魅力。发现、感知并创造美,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应不断提升的能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的体验、发现、想象、创造。

(二)音乐艺术教育美育功能发现美———音乐打开了美的视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音乐是语言的升华。“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说,“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指出;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音乐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可意会性。经典艺术作品通过人声及不同乐器种类,在旋律、节奏、表情等元素组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各异、风格鲜明、精美绝伦的图画,等待我们去打开、去发现。感知美———音乐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延绵起伏的旋律娓娓道来,丰富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实现了音乐与心灵的共鸣。通过情绪的感受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锻炼大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够欣赏艺术、感受它的美,是人生一大幸福。这种能力帮助大学生心灵坚强,不为外界的困境而颓废。创造美———音乐的启发和创造的作用。科学和艺术,前者是理智、冷静,后者是感情、兴奋;一个客观、准确,一个主观、朦胧。但本质都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习音乐,除了感官灵敏之外,更重要的是音响作品背后的情感内容,艺术价值、流派风格等。大学生们通过系统音乐学习,加强艺术形式和内容了解,愉悦身心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知识面。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精神上的塑造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

1.高校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的德育教育形式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注重教育成果的时效性。音乐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激发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受教育者整个身心浸泡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让道德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体。意识升华积极影响行为规范,从而拓展与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这种本质的改变将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夯实基础。

2.音乐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1)音乐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认识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经典音乐艺术作品聆听与感受,世界杰出音乐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主题的了解,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产生丰满地、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思想价值体系。音乐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华。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音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将爱国主义以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激发爱国热情。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舞台表演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淋漓精致地表达出来。当今音乐艺术表演形势发展迅速,如何引导学生聆听、赏析经典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经典作品;演奏展现民风民俗、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音乐实践可以强化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实践中,合唱与合奏是典型的集体性艺术活动,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声部间的平衡与和谐;力量的分配与协调;音准到位、音色统一;作品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集体共同努力。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第二课堂、大学生艺术团等多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参与音乐作品的排练、汇报、演出和比赛中。当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学会分享、学会体谅、学会分担时,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如何有针对性地深入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姗,将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每一较高层次必须以前一较低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体现了教学规律,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一)衔接初等音乐教育

深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一条由小学到大学连续发展的轨迹。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围绕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建立以听觉感受为主的审美判断力。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上,更应在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级人才。

(二)构建教育平台

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提升,离不开基础音乐知识的支撑。开设由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音乐表现等基本理论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必修课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应当开设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以及结合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开设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跨学科课程。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探索教学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学音乐艺术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动的、扩展的理解,从而增强批判力和评审力,形成学习和创新的态度。因此,教学形式应当结合设计类专业发展需求做到生动灵活。例如结合该专业学生特点,通过问答式、案例式、协作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并在课余时间,为设计类的大学生们提供各类艺术观摩、学习和实践机会,充分鼓励设计类学生参与到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参与到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升课程设置合理性、内容安排针对性和各类观摩实践、第二课堂参与性,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篇2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由于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院校如何构建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怎样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

1.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划分为3大模块:①基础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本课程最基本的内容;②选择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组织教学,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实性和研讨性;③动态性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实际应用案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2)实验技能培训课。这部分内容涵盖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原理,基本试剂、基本实验仪器的性能及其操作规范。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专业论文写作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含义和类别、特点和作用、结构和写法例文与评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特点与基本要求、一般格式、例文与评析;毕业论文含义和类别、特点和功用、选题、写作步骤、通用格式、例文评析。目的是训练学生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能力。

(4)创造学课程。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创造、创造的一般规律、创造者、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创造的方法等。目的是训练学生眼力,培养创新能力。

(5)科学研究方法论文课。这部分内容涵盖科学研究的体系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科技计划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与开题;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与著作及研究报告的写作、项目申报能力。

2.实践课教学内容的构建

(1)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2)自主性实验。自主性实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原则,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院科研成果,及时更新部分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训练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

(3)实习。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感性认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设计。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综合性独立作业,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选择某一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出用以表现科研成果和阐述学术观点的文章。

(6)科研项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科研课题,也可由教师布置科研题目,介绍本课题研究思路,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查找资料、最终写出研究报告。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技能。

二、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单纯地靠加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科学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和设计。

1.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采取一讲、二讲、三带、四导模式

所谓“一讲”是指老师把专业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二讲”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再进行反馈,“三带”是指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带动指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四导”是指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导学生,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

如一年级上实验技能培训课;二年级上专业论文写作课;三年级上创造学课;四年级上科学研究方法论课。

3.创建一个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研究性实验为核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方案。技能实验为必做实验;综合实验采取必做与选做并行的方式;研究性实验采取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从学科的单一性向多科性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5.将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本科生指导小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论文开题阶段,围绕科研项目让学生提出创新性课题和实施方案;在科研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科研方法和创新方法的教育训练;在论文的撰写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

6.师生科研一体化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两种模式:阵地模式和载体模式。“阵地模式”就是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生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载体模式”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讨论这一过程,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5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注重能力,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先导,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从优化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平台+模块+加课程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学校理、工、文、医、管等学科综合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启迪,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衔接、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层深化的全新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突显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巩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了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创新学分的比重。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一批教师科研成果被凝练转化为学生实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使用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验,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建立起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由基础训练到综合应用再到研究创新的递进式提高的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设置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以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础实验应用能力为主;综合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注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所有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的根本在实践[4],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力倡导和资助学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在学校层面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重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补充,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依托的特色教育体系。

1.2.1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院(系)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小组,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对包括创新学分认定、创新成果评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1.2.2技术和条件保障通过利用已有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物质支持;积极开放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等,为学生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创造宽松外部条件;优先安排创新实验指导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热情等,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1.2.3经费和时间保障多方筹措,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专项资金,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延续在项目结题后的后续管理中,比如、专利申请和成果奖励等方面,也及时确保资金支持。在项目研究时间上,院(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创新实验项目所得学分情况,免修相应学分的计划内教学内容,力争为学生的创新实验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

1.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5]。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实验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学生评优评先活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创新实验项目中,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先评优及年终工作量核算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该项措施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主动参与、双向良性互动、共谋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1.4实行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积极尝试引入导师制,要求每个项目至少配备1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在创新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间和平台,并在科研方法及过程中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快地取得创新成果,获得成功[6]。导师制的引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向深度拓展,也为我们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2结合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近几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我们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抓手,通过调整相关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8-9]。

2.1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过程中,学校十分注意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衔接和结合。项目组学生到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项目进行的时间无形中发生冲突,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对此,不少院(系)把项目研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把创新实验项目研究中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很好地协调和兼顾了两者间的矛盾,不仅保障了项目研究时间,项目研究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有两种结合的方式:(1)学生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结题验收后,仍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纳入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统一管理。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经费支持,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延续。

2.2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从生产实际中汲取发明创造的灵感,是检验理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内容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实习,在实习中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师生共同开展的“对河南省黄金生产区(灵宝市)汞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调查研究”、“蟒河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期间人群氟外暴露水平与氟病流行强度调查研究”、“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估”、“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卫生经济学评价”等项目,紧扣公共卫生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教学效果良好,也对公共卫生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

关键词:实培计划;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60-02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决定了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创新,培养出品学兼优、专业知识和能力超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来满足时展的需求[1]。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正是在这种大环境、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该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打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科研平台[2]。其中,“实培计划”是在“开放共享、实践创新、注重特色”的原则下进行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在本科生培养环节中建立和完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培计划”包括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开放共享项目三部分。项目的有效实施能够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我院主要从校内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入手,深化项目和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等方面建立完善创新实践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所需的综合素质,最终搭建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性实践科研平台。

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要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也要结合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实际,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实践。2015年北京市刚启动的“实培计划”项目是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该项目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的资源共享、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打造规模更大、水平更高的高校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创业就业创造条件[2]。结合“实培计划”项目提倡的精神,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一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鼓励即将毕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研创新项目研究中,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将科研成果和实习实践的收获融入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来。二是积极开展开放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实培计划”项目的开展,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建设具备优质实践实训条件、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实践创新平台,将学生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并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四是实现实践创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实践创新教学的优势和特色,以优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基地等作为强有力的依托,充分实现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的整合互补,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模式的探索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3]。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主要包括校内已有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实培计划”项目中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

1.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是我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创新教育计划。该项目同北京市教委要求对接,以申报项目库的形式开展,项目分理工类项目和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两大类。我院每年有10项左右的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项目要求选题和研究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重视来自生产生活实际和工程实践的真实问题。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实验探索、自选指导教师参加科研训练,能够拥有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自己的专长,锻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保持独立思考、结合所学和实际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2.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解决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利于拓展校外教学基地功能,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启动的第一年,我院共获批3项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深化项目,分别与科研院所、化W和纺织相关的公司合作。该项目是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以服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教务、科研、团学一体联动、协调管理的体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组织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4]。学生能够系统地应用理论知识、挖掘个人创造力,培养大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极大地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同时,在研究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

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旨在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深入企事业单位,将科研和实践成果融入到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之中。项目启动的第一年,我院获批5项北京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项目。该项目每年从大四学生中遴选一批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在学校导师和科研院所导师的“双导师”模式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拓展校外教学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改性工艺研究。该项目研究了多种改性剂对三聚氰胺甲醛树酯的改性工艺,并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中添加氧化石墨烯,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复合材料及再高温碳化后得到多孔含氮碳材料。

“实培计划”项目是以“双导师”的交叉培养形式指导我校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设计环节。项目选题集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于一体,研究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期望以“实培计划”项目为契机,带动起学生的科研热情,利用合作单位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结束语

通过“实培计划”项目有效而具体的实施,不仅极大丰富了创新实践科研体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在高校之外的科研院所接受教育,享受更加丰富而优质的专业、课程、师资、实践科研资源的目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同时,项目的开展也提高了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所需的综合素质,最终搭建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性学科平台。

参考文献:

[1]蒋永荣,方成,夏金虹.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等论坛,2015,(7):45-48.

[2]刘霄.启动“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实现高教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高教发展研究,2015,(05).

[3]郝智,伍玉娇,张金柱,万明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1-74.

[4]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35

1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人员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校数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由于是新办专业,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指导经验还较不够。因此,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性有待增强。

2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

对于数学专业学生来说,要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在关注社会需求和我校数学专业实际情况及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基础上,我们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索与实践。

2.1 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

课题组以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成员,组建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团队;以“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2.2 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步培养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不但时间较短,而且受到就业、考研等影响,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本课题组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也希望更多地了解“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的做法是:在低年级,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讲座、小论文习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在高年级,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推荐、导师择优挑选的原则,安排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一些科研实践活动,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导师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特长,导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

2.3 制定自学方案,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要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仅用已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需要自学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新知识。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后,指出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学的计划与方案,定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毕业论文所需的新知识。

2.4 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的积累,只有对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的做法是:根据毕业论文和课题,导师告诉学生该研究方向需要检索哪些文献,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刊物,并传授其检索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2.5 研读最新文献,确保问题新颖性

研读最新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文献,才能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将自己的最新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换获得的文献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2.6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创新的源泉。课题组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献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 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掌握好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表述数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的做法是:以小论文习作、数学建模竞赛为途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其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与升华;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152-154.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38-02

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大学本科生的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教育的迅猛扩张,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各校普遍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教育质量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对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多渠道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毕业论文培养要以创新人才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成就斐然。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现在的大学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但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不够。2005年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向同志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老科学家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紧接着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两位科学家的话值得我们反思。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我们的培养模式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扼杀大学生有待开发的创新潜质。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抄袭严重、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培养创新人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去设计、去开展。只有这样,毕业论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才不至流于形式,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精心设计毕业论文前的基础训练

培养创新人才,毕业论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教学培训,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是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前的培训课程。如文献检索,前沿知识讨论等,使学生从一入校就学习有关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方面的有关课程,了解如何选题、搜集资料、引证论据等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

二是增设选修课,如论文写作、专业软件使用、科研方法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培养写作兴趣。

三是增加已有课程的研究性内涵,如专业外语、双语课程的资料翻译,专业课程的参考文献阅读等,使学生提高文献阅读、外文翻译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研究性因素。介绍专业课程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分析经典结论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思想与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写专题总结、文献阅读体会、课堂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专业书刊,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探究问题,逐渐完成由单纯学习知识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是改革命题和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课可以增加开放式题型比例,考查课可以撰写专题论文,使学生把主要精力从过去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严格毕业论文操作规程

制定毕业论文操作规程,从毕业论文动员开始到论文答辩全过程,规定每个阶段的大致进度、具体要求和指导老师、学生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一)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大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为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的矛盾,便于大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投入毕业论文写作。召开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做动员,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对待。请本院知名教授介绍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学员的写作技巧,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篇9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高校作为该意见重要的践行者,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主要分解到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单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实践教学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

高校教师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学生进行的心智训练,锤炼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向应用的创新更是成为大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教育是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历练,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激发他们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通道。实践教学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二、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再认识

1.学校角度。在2003年开始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项2级指标,有4个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验室开放。其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规定“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实践教学更加深层次的内容,高校如何将这些指标贯彻下去,需要有系统的管理措施。譬如,针对假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找个单位盖章,而没有踏实做好社会实践的现状,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组织一些学生假期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社区实习,分散的社会实践可以和学生的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教师科研等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开学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总结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可作为学校创新实验活动和挑战杯等学术性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就将假期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教师角度。高校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师的一大工作职责,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思维活跃,会提出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接触到实习地点的新群体,他们长期在实习地工作,通过和他们的接触交谈,也能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运用。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中,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的同时,要求教师到实习基地担任一定的职位进行锻炼,并做好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们的研究课题和同学们的毕业论文也就在此过程中得以完成。

3.学生角度。在对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中,有81.9%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对专业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对于6个月的毕业综合实习,56.1%的同学认为时间长度正好,15.8%的同学认为应该延长实习时间。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将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看的很重要,对实践教学的参与有很强的意愿。然而,在调查中,仅有5.7%的学生经常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社团或活动,只有7.9%的同学主动走出校园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何原因造成这样的反差?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该种课堂教学方式非常厌倦,而课余时间,长期由别人安排他们需要做什么的思维定势,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自己还能够做什么的思考。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对自己专业发展缺乏规划,造成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不够。学习较好的同学认为考试能够考好,拿到奖学金就好;学习靠后的同学认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没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效益,也不愿花时间。旅游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较好找到实习机会的一个专业,但很多时候,学生认为工资低、工作辛苦、人情复杂而不愿意走出校园。

4.企业角度。实践教学虽然更多是学校的事情,但是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的企业,也应负起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有两种倾向很明显,第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同时,拓展青年市场。第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而对于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则认为,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不在本单位工作,不愿花成本再对其进行提升培养。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很多课程都进行了改革,考试课越来越少,考查课越来越多。考查课就是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平时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的实践性环节如实训等设计,也应有课后的实践性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激发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课外实践的主动性。通过课内实践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外实践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1]。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校外的企业实习,还应将校内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譬如,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可将学校的接待中心、学生食堂作为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丰富的植被以及学校的园艺中心,可作为景观规划相关内容的重要校内实践内容。导游课程可安排学生将学校作为旅游景点进行讲解词的写作和讲解的校内实训对象;旅游规划的课程,可让学生给自己的学校制定发展规划。这样,在节约实践成本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3.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很多专业业内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还有一些专业,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内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束缚,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譬如,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进行实践外,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事业活动以及各种志愿者活动。这些看来是业外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增加社会阅历,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学会许多只在本专业领域内徜徉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本领,也能体验很多新鲜的人生感受。这对学生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4.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不应只是由学校全部统一组织,而应该使自由实习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自由实习,学生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实习时间、实习场所、实习岗位。这样,既可增加对职业与行业的理解,亦可了解社会,还可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设计,既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可实现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实践教学的始终,每年应该有其不同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将四年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个系统。系统要素的构成应是有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也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由感性认识――实践――上升到理性并有新的感性认识――再实践――再上升……的不断进步的过程[2]。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其为例,认为基于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遵循以下模式(见图1)。

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6.1%的同学在入校时对专业仅有一般了解,有37.4%的同学对专业不了解。另外,仅有31.7%的同学是喜欢该专业,而选择此专业来学习。由此,很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以致在高考专业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也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干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规划,但不够科学。此外,由于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的人才,使得旅游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却忽视了质的提高,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择业时乱投简历的现象比比皆是,求职成本很高,成功率却不高,有的即使成功就业也还面临着频繁的跳槽、换工作的现实。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她们对旅游业的热爱,使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3]。

2.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以教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唯师论”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猜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和发挥个性潜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4]。

3.推动考核方式改革,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目前在高校中,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功利性很强,学生懒于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考试会考的知识,考前一到两周突击复习,考了好成绩就沾沾自喜,考不好就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另外,很多实验教师反映,学生只注重理论课考试,而在上实验课时不认真,甚至有逃课现象。因此,创新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在课程考试中,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中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总评成绩的考核中,除了各科成绩的综合评定,还应将学生参加学校各类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大型赛事以及公益活动的情况也纳入到成绩评定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关注教师发展,加大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高校应关注教师的发展,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竞争;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努力创造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帮助教师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的知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并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开展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机制,形成崇尚学术的风气,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5.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创新培养氛围。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注重传承、怀疑权威;坚持理性、提倡质疑。它是大学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是大学贡献给人类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里,年轻学子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和分享创造,在碰撞、质疑和争论中锤炼了青春的智慧;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成熟学者和年轻才俊形成团队,年轻思维的活力无限与成熟学者的前瞻严谨相结合,保持了大学创新的方向和创新活动的时代传承。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机制才是大学持续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7,(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 马波,李岫,李辅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R].青岛大学,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3-03

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体,所以探索依托科研课题,与科研的基础平台:毕业论文、创新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培养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加科研的重要性

当前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生参与科研不够重视,认为高师院校的任务是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而中学教师的教学不需要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专业开设的多元化,不少高师院校都不同程度开设了非师范专业;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的多元化,不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学会进行科研工作,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是重要的。由于对学生参与科研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导致这些院校的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毕业论文工作和质量受到影响。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系统、深、专、精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把科学研究因素引入教学研究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科学研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打交道中,学会了处理多种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依托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专业与其他理科专业一样,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又具有学科基础广泛,学科交叉、传递信息量大等特点,所涉及的科研课题,有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农业生产的研究;有微观方面的研究又有宏观方面的研究。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科研课题类型和特点,我们多样化地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立项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是高师院校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措施之一。为此,学院在毕业论文的教学中,鼓励教师依据其承担的科研课题和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由专家审定后面向学生,由学生选择承担开展论文工作。如周歧海教授、博士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广西基金的“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课题,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划分为“黑叶猴理毛行为观察”、“黑叶猴食物选择及食物量研究”、“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研究”等小项目,面向学生,由学生自由选题。实践证明,这种参与重大课题研究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不少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后仍师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如2000级的黄中豪、韦显盛同学本科时毕业论文由黄乘明教授指导,本科毕业后仍师从黄乘明教授读硕,开展“弄岗黑叶猴的觅食生态学”和“扶绥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其栖息地利用”研究;另唐绍清、秦新民、邓业成、周善义教授等也将自己承担国家资助自然基金项目和区课题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小课题给学生研究,这种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自主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课题的深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目前实际情况下,承担国家、区级等项目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多数教师从事的仅仅是校级项目、自选项目或探究性项目的课题。因此,将这些项目和课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科研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发挥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之一。多年来,仅石贵玉教授就指导学生从事诸如“复合多效唑对、水仙花的矮化效应”、“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效应”、“环境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等几方面的课题,近35人的毕业论文,10人次获得了优秀论文,其中有的研究成果经重复实验和整理,发表在“生物物理学报”、“广西植物”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3.地方特色资源研究课题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院生物学专业涉及的研究课题广泛。因此在开设毕业论文选题上也根据广西地方特色资源开设这类的选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既扩大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又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深入研究地方特色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特色资源的思想意识。

4.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杯”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和老师一道开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依托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科技竞赛,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创新杯”、“挑战杯”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科学能力。为此每年学院领导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以学院和学校“创新杯”,继而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为载体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梁士楚教授、薛跃规教授、马姜明教授、石贵玉教授、谢强副教授等老师指导的学生课题组开展研究,成果参加学校、全国的“创新杯”、“挑战杯”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如薛跃规教授指导的“湘西洛塔植物区系开发利用研究”获全国第六届“挑战杯”二等奖;“大石围及其周围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近几年来,我院学生获校“创新杯”一等奖6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3名,贾金生同学获二项国家发明奖,这些成绩给学校、学院增添光彩,又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开拓了创新精神,培养了自主创新能力。

5.中学课改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部分是将来的中学教师,而与中学广大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改革现正在我国中学开展,因此,在大学期间让学生接受相关中学课程改革的信息,开展课程改革的探讨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是很必要的。几年来,依据所承担的各种教学研究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这方面的毕业论文课题,供学生选择。如杨华副教授指导的“试论研究性学习”、“广西中学生物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等;肖邦裕副教授指导的“新课程的生物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中学生生物学学习态度的探讨”等。这些是杨华副教授等承担的国家、区课题所开设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和中学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研究。这种做法一是扩大了选题范围,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增强了学生的改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6.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在指导上,导师工作应重在“导”字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思考,综合分析,完成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和撰写工作。所以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提高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我们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指导中,除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担任指导教师外,同时要求指导教师精心悉意、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在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进行期间,定期检查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保证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如期进行。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传授操作技能实验和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学生按实验步骤“药方抓药”样机械进行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后继课程毕业论文的教学。为此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开设了设计性试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提出试验题目,由学生查资料、设计试验方案,然后开放实验室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撰写实验论文,讨论发言,评分等。如2002~2004级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实验中,学生对“果蝇一对因子的杂交”实验、“果蝇二对因子的杂交”实验、“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进行了实验设计,然后独立进行实验,最后整理实验结果撰写每个实验的小论文,在课堂上宣读论文和讨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是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的准备、药品配制、实验操作、数据整理、论文撰写都是独立完成,同时论文的撰写与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大体相同,这不仅培养学生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操作、结果整理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课程还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

总之,课外科研、毕业论文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多年来我们在制定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相关文件,加强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依托科研课题,多样化地开设课外科研和毕业论文选题,使得本科课外科研、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高师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述兴.提高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91-94.

[2]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6,25(3):45.

[4]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6]王任翔,侯美珍,谢强.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16.

篇11

关键词: 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指导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生科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以及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完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校师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中,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以及有效的科研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也是教育科研应关注的领域之一。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

一、 结合专业课的教育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创造发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种探索活动,因此,师生合作进行科研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有意识地精心安排课题,有赖于教师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训练指导。教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较大课题的研究中,吸取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另一方面,合作科研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因为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承担科研任务,因其水平有限,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承认,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涉世不深的群体,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纯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结合实践搞科研比较实际。在实践中,容易发现问题,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对学生科研十分有利。因此,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并指导学生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使之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应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独立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写作计划,拟定论文大纲,把握研究进度,修订论文成稿等。

此外,高校应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及保障,第一,学生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协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确定学生科研工作的直接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督促落实等工作。第二,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及时、全程、专业的指导。成立学校学生科研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各学院成立相关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并逐步形成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培训机制。第三,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完善校、院两级协调统一、系统完整、功能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并构建校、院两级的学生科研人才选拔与培育机制,开设学生科研指导选修课,实行竞赛指导课程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生科研指导课程学习与培训。第四,学校需要建立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基金资助总额并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奖励和培养力度。第五,学校需要建立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把指导学生科研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条件并提高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奖励标准。第六,学校需要完善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力度,深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工作,设立以科研助手为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改革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培育科研创新成果,突出优秀学生科研成果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作用。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高校教师需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同时对学生要悉心引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备人才。

篇1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四个团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科技创新性较强,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费充足,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科技实践性较强,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申请专利,宣传科普知识,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公开,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参与学生100多人,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受益学生多,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获成绩显著,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显著,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