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拟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8 18:1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模拟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模拟教学论文

篇1

1模拟医学教学的优势

模拟医学教育模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界正在推行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模拟医学教育是从课堂到临床实际的桥梁,能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诊断的机会并实地检验诊断的正确性,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既有真实感又不受时间限制。通过仿真模拟人、临床操作模拟、典型病例诊治情景模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临床工作中的真实诊疗环境,逐渐培养其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同时结合临床操作模型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模型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完成培训。本院成立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后,医学模拟教学内容根据各个专科技能培训要求,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基本临床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进行,本院购进心、肺听诊电子模拟人及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模拟人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诊断环境和目标,根据临床学习的需求熟悉不同体征。高仿真的模拟人能够对人体的真实病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模拟,能够表现出与临床实际相符合的体征,并且能够经过数字化技术检测和显示模拟的生理参数,针对治疗措施做出相应的反应,对疾病的演变进行模拟,因此,能够应用于多种疾病和危重症的教学。高仿真模拟人在内科教学中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心、肺听诊部位,掌握典型的临床病理性杂音。还可以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进行腹部触诊手法(深触诊、浅触诊、滑行触诊、冲击触诊等)、部位、力度、单手触诊、双手触诊,特殊压痛点的触诊(麦氏点等)。因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以前的常见病现在已经少见,比如心内科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已经减少,使得学生对这种疾病典型的二尖瓣病理性杂音的听诊机会明显减少,高仿真电子模拟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高仿真电子模拟人可以模拟各种内科疾病及典型的生理性声音及病理性杂音,学生可以反复进行练习,使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临床技能训练包括各种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胸穿、腹穿等)及常见的急救措施。穿刺操作、心肺复苏等都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如操作者不熟练,那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电子模拟人具有高度的仿真效果,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掌握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的穿刺方法、步骤及无菌操作的具体过程等。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应该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达到临床教学的规范化目的。模拟医学教育在急救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具有传统医学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急救医学是一门多专业的综合科学,所涉及的疾病往往危急、复杂。在进行抢救和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考虑到学生能力和经验的缺乏及患者的安全需要,不能让其承担第一处理者,造成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在教学中,使用高端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和抢救模拟演习,可使医学生直接参与“抢救工作”,处理“各类问题”,能提高医学生今后的工作自信度和学习迁移力。在仿真模拟人身上,可通过电脑编程设计,开展心肺复苏、严重心律失常诊治的模拟训练,在实践中增强急救意识和掌握急救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仿真模拟人还可以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气管插管,且可以模拟各种困难气道插管,如牙关紧咬、咽部水肿等,这些训练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技能。

2医学模拟教学的缺陷医学模拟教学并非完美的,也存在一些缺陷。

(1)电脑模拟人所包含的体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实际病例的整体性。心肺电脑模拟人所包含的体征只能用于听诊或触诊方法感知,而通过视诊和叩诊方法所获的体征则缺乏。如可以通过电脑模拟人听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干、湿啰音,但是其他如呼吸急促、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球结膜水肿、面色潮红等综合表现无法反映出来。

(2)电脑模拟人部分体征失真。有些模型制作粗糙,其真实度、手感、成功率均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另外一些模拟人的部分体征与临床真实患者的体征有一定差异,甚至有可能失真,如部分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能与真实患者有一定差异。这就要求代教教师具备较高的临床专业技能,及时指出问题,避免误导学生。

(3)单纯应用模拟人教学可能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少,因为学生均了解模拟人并非真正的患者,可能在操作中动作粗暴,且与模拟人无法进行交流,缺少医护人员对患者基本的人文关怀。

(4)培训师资不足,培训人员多为临床医生,平时临床工作较忙,培训时间有限。

篇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视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又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依托,通过该平台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中的货、款与业务的运作过程;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采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其思路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现实的外贸实务流程环境,拓展传统实验的空间。

(一)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具体环节和资金流、业务流的流向,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中,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主体,真正体验进出口贸易的乐趣与风险。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把握。

(三)通过模拟外贸情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创设了近乎完善的外贸情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要求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国际贸易的仿真环境中去,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人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听说等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其基础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但由于学生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程度不同,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小语种同学),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二)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通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模拟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模拟课程的考核,通常依据以下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的业务流程步骤,二是看学生的财务状况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完成业务,而不注重业务过程中单据的填写,造成单据填写内容简单,单据得分低,导致整笔业务得分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只顾埋头交易,忽视了模拟交易的财务状况,造成交易的中间环节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

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改进方案

(一)抓基础、重实践

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加大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可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58-02

0 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加快知识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1 创新办学理念 医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实内涵建设,不断升华治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学院领导班子树立和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锐气,不断总结规律,优化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学院人才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2009年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扩大专业内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模式在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上,加入社会学,艺术,语言文学等课程,使得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同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真正使培养方案科学、合理。

1.3 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 对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多次修订,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编写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形态学及其他各学科的实验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补充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医院的反馈意见,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实纲。

1.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2007~2010年承担《临床技能的考核的探索与实践》等9项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苗乃周教授参与的“创新实习基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教育改革成果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设立并启动了“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等《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10项;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

2 重视学科建设

2.1 加强学科建设 为了突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我们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现批准临床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护理心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临床医学校级特色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校级重点扶持专业;主编、参编高校教材10余部。

2.2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近些年学院重点对机能学实验室、医学实验中心、护理学实验室、影像学实验室、检验学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进行了补充性建设。例如在医学模拟中心进行各专业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医学统计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在互动数字化教室进行实验教学等。

3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共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等二十七所教学基地,延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两所预防实习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分布在陕西省内各个地区,大多为三级以上医院,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高等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和麻醉学五个专业的本科和专科见习、实习教学任务,生均床位数超过了1.2张,实习生每生实际管理床位≥6张。从2007-2010年连续召开4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加强了校、院交流,促进了沟通,达成了共识,校、院对教学的投入逐步加大,添置了教学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基地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学医院还建成了模拟示教室,这些教学设施的投入对加强我校医学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利用预防实习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融入到社区服务的实践中。

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4

1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目标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性质是医疗行业准入考试,是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必须参加并通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2010年8月14日,卫生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资格三段式考试制度也正式提上日程,我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已有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试点,这项改革最终将随着执业医师法的修改进而全面展开.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医师的执业能力,与国际接轨.新的执业医师考试第一阶段的通过率将成为评判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一阶段的考试通过与否很可能与医学生有无资格参加临床实习,能否顺利毕业,能否获得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等产生密切的关系[3].针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医学院校更应该注重临床知识的实际运用.基础医学综合知识面较大、分布广,且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占分较多.以执业医师考试改革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是有效促进医师执业能力提高的较好途径.

2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现状及问题

临床专业认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就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其目标是强调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基础阶段的知识融合和运用.当前,许多高校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放在大三结束后或大四下医院见习前这个时间段,试题由相关教研室按照各自课程教学要求组成试题融合而成,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考试后分析反馈由各自教研室进行完成[4G5].因此,笔者认为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完整的基础医学综合试题库,考试题目只限于教材,对于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案例分析,尤其是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联系的主观分析题目极少,造成学生联系临床运用能力难以提升.二是题型尽管多样,但与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不相匹配.有些课程的考试题型多年一样,即常见于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而缺少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病例分析等应用型题型.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6].三是考试评价机制落后.试卷考试完成后由各自教研室组织阅卷、分析.考试以分数为目标,不能形成良好的反馈改进措施,因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四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既不是课程考试,也不是毕业考试,考试的学分计算及未通过的处理尚未统一,版本多样[7G8].因此,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达不到新形势下的临床医学生培养要求.

3探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

为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指导,在临床医学专业探索“三段式”考核改革,即基础医学综合知识考核、实习前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毕业前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努力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长沙医学院于2015年开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探讨,开展了系列改革,这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1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命题委员会

经学校批准,由相关学科教授、专家组建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命题委员会.命题委员会认真研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各题型数量、分值、难易度等,命题中确保各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应用题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这使得考试达到基础与基础的联系、基础与临床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委员会对往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研究分析,分析结果用于改进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3.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

依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该校实际,选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七门课程为主要考试课程.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题型采用执业医师考试题型:A1、A2、A3、A4、B1五种题型.题量、难易度适中.要求题目减少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增加综合分析的试题,要有利于考察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9].如何将基础医学知识全部用选择题体现出来,这是该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将基础知识结合临床转换成A2、A3、A4等多种题型,但又不能过于临床,且需要建立试题库,这是该校考试命题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3.3进行机考

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模拟仿真程度,应训练学生对考试场景的适应[10].该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了高标准的计算机考试机房.学生的理论考试都在机房中进行,其程序、场景等都与真实执业医师理论考试相同,确保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可靠性.无纸化考试改革,着力解决考试方式与考试规模的适应性,提高考试工作效率和克服传统考试的问题[11G12].

3.4加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管理制度建设

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有利于考试、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考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考试质量,也是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该校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在教务处考试中心的指导下,由基础医学院负责实施,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现已经初步构建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模式且形成长效机制.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单独计算学分.如果该项考试不及格,将不能进入临床见习,必须经过强化训练补考通过后才能进入临床见习.通过建设一系列考试管理制度,促进学生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促进学校及系部对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规范化管理[13].

4改革成效

篇5

利文科实践教学之器 善首都文化建设之事

—专访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韩建业教授

韩建业,博士,教授。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被选拔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中国先秦时期考古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讲的考古学通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文件,使高校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您认为贵校在实验教育理念方面有哪些转变?

答:自2009年我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学校在实验场所、建设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虽然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了档案保护、物证技术等文科实验室,2000年又陆续建设了新闻传播、广告设计、公共事业管理、模拟法庭、大学生英语体验中心等文科类实验室,但不少教师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多数人认为实验室在文科人才培养中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004年,我校成立了应用文科实验教学中心,特别是2009年我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较大转变,认识到实验室可以为文科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本的条件和环境保障,提出“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并重、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

第二,充分认识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价值。

虽然学校之前也建设一些文科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融通”,不仅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使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08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82号)中,对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行了特别补充说明,要求把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涵盖多科类、多专业的跨学科、综合型、现代化、开放共享的大文科类实验教学平台”,能够成为“全校人文社科类实验教学的综合型基地”,强调将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融合。但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对如何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认为只须把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拼凑在一起即可。

我校在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人文综合、文理交融,学以致用、实践育人”的中心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到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价值。“人文综合、文理交融”是指依托中心这个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之间及其与之相关的理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互动、集成融合的实验,不仅打破人文社科类专业之间的传统藩篱,让人文社科类专业走向综合,而且为实现文理交融、协同创新提供机会与途径;“学以致用、实践育人”是指以应用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文科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文社科类复合型应用人才。

:贵中心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请您从现有仪器设备中选取2~3件高端仪器设备,并介绍它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功用。

答:我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

现代服务业机构模拟仿真平台—跨专业实习平台:为所有本科学生提供就业前创业模拟训练。通过该平台,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创建企业的流程和具体步骤,并体验了从申请营业执照到办理银行税务等各项手续的流程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

新闻采编及报纸排版系统:主要服务于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教学和各文科、理工科学生参加的电视台和报纸出版等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实验教学与行业的接轨,使学生适应报刊制作等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模拟法庭教学平台:该平台是根据司法审判同步录音录像的需要,对学生模拟审判活动和评价进行记录,为模拟审判活动和案例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为多个模拟审判实践课程提供仿真庭审环境,并且引入实际案件在模拟法庭开展真实的观摩审判活动。

:请问贵中心在提高设备使用率,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第一,把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单位,直接由学校管理。所有的文科实验室归实验教学中心集中管理,实验室资源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放使用。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对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集中管理,从而提高效益,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闲置。

第二,中心设有专职实验教师,分别负责历史文博类、新闻传播类、法学类、外语类、档案类专业实验室和基础平台实验室的整体设计、课程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并承担相应的实验教学任务。专职实验教师的设立,为维护和保障实验设备正常运行提供了人员保障。

第三,中心每年都开展文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工作,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面向全校开展各种文科类学科竞赛。获得中心立项的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不仅可获得一定的经费资助,还可申请免费使用中心实验室和设备。

第四,中心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来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中心每学期为全校和北京市学院路19所院校共同体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大都含有实验学时,需要使用中心的实验室和设备。如中国古代玉器鉴定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使用玉器标本和显微镜,摄影与摄像课程需要在摄影工作室、多功能演播室和录音室进行,企业文档管理实践课程需要在档案保护与管理综合实验室进行。

第五,中心通过向周边社区居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以及为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开展培训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中心多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吸引了周边大量社区居民前来参观。每学期接待来自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等学校的中小学生来实验室开展实验,同时为北京市和各区县档案局工作人员开展档案保护方面的技能培训。

:我们了解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地区特色、学校实际与院系学科特点,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请问贵中心在建设和评审过程中形成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答: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特色。

特色之一:服务首都,应用性强。

中心贯彻落实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依托应用性学科专业,密切结合首都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为首都培养了大量具备基本技能、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精神的人文社科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生源90%以上来自北京,毕业生90%以上在北京就业,服务于首都各行各业。我校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产学研结合,各实验室和各专业集成协作,5年来完成了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旅游资源开发、档案管理与保护、社区服务、法制建设等方面的50多项应用性课题,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心还承担了公关员、秘书、NVQ企业行政管理师、物业管理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培训考评任务。

特色之二:集成融合,综合度高。

中心建立了跨专业综合集成实验模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一个实验,或多个实验室协作完成一个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例如,“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综合实践”是由历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景点规划设计、营销策划、宣传报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模拟审判综合实践”是由法学、历史学、新闻学、档案学专业学生在同一案件、同一场景下共同完成模拟法庭、专业评议、新闻采编、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多专业集成式综合实验。

特色之三:人文化成,受益面广。

“人文化成”源自《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心以人为本,通过人文实践,体验人文氛围,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中心主要服务于我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含留学生和港澳台学历生),并通过选修课程,对理工科学生开放;同时,通过对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学生开放选修课,将辐射面扩展到学院路地区其他院校。10年来为共同体开设22门文科类课程,大部分包含实验教学内容,共有外校学生3 000多人次选修,其中实验室教学人时数达30 000。中心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改革开放30年北京社会生活变化的回顾”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大量的人文实践,使我校及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院校学生及周边社区居民广泛受益,从而为“人文北京”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贵中心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建设成果吗?

答:中心在不断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文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集成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资源共享管理运行模式的创新。

第一,中心教学团队水平获得很大提升。2010~2011年,中心教师队伍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集体、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第二,文科类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市级以上奖励。2010~2011年,在由中心组织或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近20项。

第三,文科系列实验教材正在陆续出版。中心于2010年开展了文科系列实验教材立项工作,目前已出版了7本实验教材,还有10余本实验教材将于2012年陆续出版。

第四,实验教学研究成果突出。2011年,中心获批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北京市高教学会课题各1项;组织相关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实验教学论文10余篇。

第五,带动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2010年,紧密依托文科中心建设的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与文科中心密切合作的首都博物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6

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环节,《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全部内容都是医学检验基本技能操作,[3]在实验课上锻炼学生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4]在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包括血液标本的采集(末梢采血或静脉采血)、血涂片制备染色、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基本技能操作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每一项基本技能训练,首先由带教老师做规范化操作演示,详细讲解操作方法和程序,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正规操作反复强化练习,强调在实验教学中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意识,建立规范的操作体系,规范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原始数据,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实验结论,讨论解决方法,实验报告由实验教师批改后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

血液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重点讲述内容之一,在血液学实验单个实验项目完成之后,我们设计和实施了血液常规的综合性实验,选定血液常规10个检验项目组合为一个综合实验,内容如下:①红细胞计数;②血红蛋白测定;③白细胞计数;④白细胞分类计数;⑤红细胞比积;⑥血小板计数;⑦血沉;⑧ABO血型鉴定;⑨交叉配血;⑩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实验要求学生明确手工法检测血液常规包括的内容,掌握血液常规各项检测项目的正规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在一次5h实验课里,应用手工计数法进行血常规的分析,这个实验涉及到了从标本的采集、抗凝剂的选择、稀释倍数的选择、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制片、染色、实验项目流程顺序的选择、结果报告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该综合实验,使学生更加明确手工法血液常规检测包括的内容和检测流程,以及科学的统筹实验中不同项目间的先后顺序,以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将手工检测和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相结合,使学生更加熟悉临床检验的工作流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对检验过程的整体认识,加强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还能引导学生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而且强化锻炼了操作技能,把多个实验联合在一起进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中心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进入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加大了对在校学生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购置迈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1台、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1台,优利特尿液干化学分析仪3台、血沉仪和血凝仪等仪器设备,同时加大科研试验平台的建设。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细胞形态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繁琐,不易记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方式,把形态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实验效果,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强化实验效果,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验中心共拥有4个显微镜实验室(32位/室),4个检验机能实验室(32位/室),所有的实验室均配备了500 万像素的数码显微多媒体示教系统,所有实验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新增加血细胞分析仪、尿自动分析仪、血液流变仪等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完全能满足检验专业实验教学,达到本科教学要求,同时也为科研提供设备及场所。

四、合理开放实验室,提高操作技能

开放实验就是实验室全日向学生开放,既是时间上和空间的开放,也是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项目的开放,由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项目多,每个实验内容只能安排一次实验课,学生在课堂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为了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检验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或掌握的不太熟练的实验操作,反复练习反复实践,遇到问题也可以向老师求教。实验中心仪器有专人负责仪器的管理与维护,保证仪器运行状态良好,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正常运行。实验中心不仅为学生开放,还对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条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开放运行制度,建立了实验室管理岗位职责。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仪器使用后要填写“仪器使用登记本”,实验仪器要清洗整理归位,台面要清洁,整理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5]

篇7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幼托或小学生生长发育和疾病谱特点,精选下列内容系统讲授:

1.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各阶段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儿童各年龄段分期及其特征、儿童常见疾病分类简介、儿童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常见病护理要点和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等。

2.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比较详细归纳与描述包括:①急性呼吸道感染;②腹泻病;③过敏性疾病;④头面部疾病(结膜炎、中耳炎、鼻炎、龋齿等)等临床表现、早期症状特征、隔离防护措施、就医前准备事项和住家治疗要点。

3.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急性外伤紧急处理原则与方法,心肺复苏规范方法步骤与转运前处置细则,应对灾害事件的科学自救措施等。

4.季节性传染病。在儿童期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学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协助诊治技术,如春夏季的手足口病、夏秋季的细菌性痢疾、秋冬季的甲型流感等。

(二)教学安排

1.教师队伍。教研室组成以儿内科为主,包括小儿外科学和骨科学的,教学能力较强,具有讲师及以上(副教授、教授)资格职称的多名高年资临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商讨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教学方法,并根据各位教师的临床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2.授课对象。为探索经验,并尽早使幼教单位受益,首批学员选择具有一定儿科医疗保健知识的,所属地区所有幼托机构和小学的卫生老师。此外,由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在生理和病理学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故将幼托机构教师和小学教师分成两批,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针对幼托机构的学龄前期儿童和小学的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分开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编写。以儿科学教材为基础,根据课程内容,编制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写适合于幼托机构和小学老师学习与掌握的,儿内科与儿外科相关章节教材供参考学习与课后复习。

4.教学顺序。授课顺序为前述所列的:①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②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③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④在特殊时期的相关季节性传染病防治。以循序渐进,并前后呼应。

5.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包括:①理论教学:以理论大课形式,系统讲授各章节。②实践教学:采用我院模拟教学中心所备儿科学模具,开展各项急性损伤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③师生互动:以讨论的形式,解答学员关于教学内容和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消除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6.考核方式。为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客观了解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前举行笔试考核,问题内容涉及课程中的关键理论问题和临床操作要点。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学员可参考讲义教材答题,以进一步提高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并熟悉教材内容分布,有利于提高今后参考阅读效率。在阅卷评分的过程中,也能使我们及时发现与解决共性问题,以利不断提高今后办班的教学质量。

7.后续工作。经过上述系统教学与师生互动,使我院儿科与学员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以便随时解答学员在工作中所遇问题,也为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以及各种形式的医校联动创造条件。

(三)教学管理

1.组织工作。所属区教育局牵头,经我院教学管理处下达,由儿科教研室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区教育局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各幼托机构和小学教师参与学习。

2.质量管理。①学习质量: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将学员结业考核成绩与是否合格,均纳入教师执业技术培训计划之中。②教学质量:儿科教研室根据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各单位学员反馈信息、课堂师生互动和结业考试成绩,了解教学质量,酌情改进教学计划与方法。③教学管理:由我院教学管理处督查教学过程,将教学质量纳入各位教师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之中。

二、结果

1.显著教学质量

通过前述认真思考、计划落实和管理考核,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为期一年的幼教老师儿科学知识讲座和实践操作指导培训课程,总计学员近300人。幼托机构和小学卫生老师分班教学(分别为48学时),均获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体现在:①考核成绩:每次书面考核答题质量高,均能够得到100%的合格率。②后续效应:学员在此后工作中,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协助医院诊治工作,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随时解决疑难问题。或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我们计划的下一届培训,为学员单位的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做出一定贡献。③科普宣传:部分老师课后邀请我科医生为幼托儿童和小学生家长进行科普宣传。④总结提高:根据结业书面考试和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学员建议,获得教学质量的客观信息反馈,有助于不断促进教学方法改进与质量提高。

2.先进经验推广

通过本次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后续效应,使地方政府的教育局、卫生局、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儿科学教研室均感受到,此项幼教老师的儿科学技术培训课程意义重大、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值得继续开展,并可能在其它区县进行推广。

3.促进医学教育

在本单位举办针对于校外学员的高质量医学教育项目,也为在校学生或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高质量讲授与培训课程,充分展示科室的医教研综合实力,了解儿科学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儿科。以往我校医学院毕业生罕有选择儿科作为专业方向的不利局面,近年来得以明显改观,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立志报考儿科学研究生,或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学生选择儿科作为硕士或博士学位专科培养方向。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也有强烈的愿望继续留在本科室工作,加入到儿科临床医师行列。此外,通过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高,也使教研室成功申报高层次教学研究项目,并总结经验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因此,成功举办高质量校外教育项目,也能有效促进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

4.后续工作计划

后续工作内容包括:①补缺:对于第一期未能出席培训者,举办第二期培训,以确保本区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全覆盖。②深化:与教育局相关部门协商,考虑对幼托机构和小学的非卫生老师岗位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适当儿科学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可行性与计划性。③提高:根据学员结业考试和学员对于教学过程与质量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④推广:儿童血液病诊治研究是我们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的临床特色之一,并于近期成功申报获批上海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儿童常见血液病诊治技术推广》。在此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也已借鉴本项目的一些共性经验。同时,也可在适宜技术在周边区县医院儿科推广过程中,介绍我们对于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与成果,为周边地区开展类似教学项目提供经验。⑤研究:在我们儿科教研室完成目前在医学教育研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将此类幼教老师培训内容与成果纳入其中,并总结经验申报有关幼教老师儿科学技术培训专题的教学研究课题。

三、总结

国家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文件已有近20年历史,此后卫生部也先后多次《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均有效促进了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尚未见有关由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科室或教研室开展对各级学校教师举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教育,尤其是对于幼教老师进行儿科学进修培训的经验报道。从本文前述意义与实践成果可见,开展此类医校联合的学校老师医学知识培训项目存在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虽然,目前国内师范院校均设立必要的生理卫生课程,幼教机构卫生老师也具有一定的儿童健康保健与疾病防控专业知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生活质量提高,儿童疾病谱与社会需求将发生相应转变,常见流行性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株血清型变化与新型有效药物的问世,也将导致疾病在流行、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等特征发生改变。因此,不但在岗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接受教学医学教育,幼教机构老师也需要不断接受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并且需要通过正规统一培训,以达到各级幼教机构教师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统一。

篇8

二级医院是以医疗为主,只有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投入、教学经费等方面才能得以保障,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领导认识到位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本院领导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不仅能培养医学人才,还能提高医务人员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等,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从而对医院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一直高度重视教学工作。1落实人财物使教学工作成为可能本院的前身是企业医院,1995年仍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为企业职工服务),医疗工作任务繁重,承担教学的工作人员不够是最大的问题。当时,医院院领导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不计报酬、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毅然承担重庆医科大学的内科学临床示教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当时抽调20名业务技术骨干(大部分是科主任)脱产参加教学,返聘退休医生回医院上班,以补充临床医生的不足。这样,教学工作在本院有一个好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教学工作一直是本院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对科室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职务晋级、评优的指标之一。就这样教学工作在本院不断地发展壮大。1999年医院重建,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新修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大教室及可供100人住的学生宿舍,每一个临床科室都有一个可容纳30人的示教室,添购了多媒体、黑板、桌椅板凳等教学设施。随着新医院的落成,完善的教学设施也投入使用。重视教学地位的提升2006年年底,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教学基地评估工作。本院全体教职工都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对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教学评估和优秀教学基地的创建工作提升到关系医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家一致认为优质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也能系统、规范地更新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的美誉度。优秀临床教学基地创建工作是对本院几十年来教学工作的一次集中检查和评估,本院以创建优秀临床教学医院为契机,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本院打造成学生满意、学校认可的教学医院,把迎接评估和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年度目标。2007年6月本院接受了重庆医科大学18位专家教授的评审,得到专家教授的高度认可,在参评的10家二三级医院中本院以第2名的好成绩被重庆医科大学评为“优秀临床教学医院”。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规范教学管理与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成立教学管理组织机构[2]从1995年开始,本院就建立了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由副院长分管,由医教科具体负责,下设内科、外科教研室,主要实施内外科临床示教工作。随着教学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加,2001年成立了妇产科、儿科、护理学教研室,由各科室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担任教学秘书。拟定了各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分管院长负责按重庆医科大学的要求下达教学任务;医教科负责布置和考核各教研室的工作、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各教研室工作的反应;教研室负责按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织机构[3-4]本院成立了由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和医院督导组等层次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督导组人员对各教研室工作进行常规检查、指导新带教教师试讲、不定期听理论大课,检查示教和实习生带教工作,对教学查房质量、学生病历进行考核;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考核,听取学生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教学考核作为医生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进入个人技术档案,督促医生认真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制定教学制度[5]本院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数十项,并编写了《重庆建设医院教学管理文件、制度、职责汇编》,并严格执行。学生考试严格执行考试制度按照医科大学的规定对考试、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对理论大课考试成绩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对实习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临床分析能力、沟通技巧等出科考试,实习结束时对每位实习生的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医风医德、尊师重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成绩优秀者,颁发奖励及“优秀实习生”荣誉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使医院培养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民健康卫士。培养教学管理人员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本院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如参加各种教学学术活动、吸取教学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途径和新模式。还加强了与大学、临床学院的交流,形成了“院—院”紧密联系的临床教学管理体系。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悠久的教学历史、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浓厚的学术氛围、领先的学科水平优势为本院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平台。临床学院充分发挥“管理、指导、服务、协调”的作用,学院及教务处领导常来院指导教学工作,本院也通过各种活动加强与大学、临床学院的联系,虚心请教,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从20世纪世纪90年代开始,本院每年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教学联系会和教学工作会,多次参加全国高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年会。使本院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本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青年医生。进行普通话培训[6]为适应教学需要,2002年邀请专业人员对全院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所有参加教学的医务人员普通话人人过关。教学方法培训[7]为了让临床医生能胜任教学工作,本院邀请临床学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来院讲课、示范查房,传授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医院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本院派教师参加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举办的“教学方法系列学习班”、“临床教学方法学习班”等,3年共派出60名骨干医生参加了规范化师资培训,专业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科、诊断学及医学影像学,通过参加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示教、试讲、考务、教学管理等,教师掌握了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全部通过考核,获得了“教师培训结业证”。还组织青年教师观摩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参加基地教师讲课比赛,在每届讲课比赛中本院教师均取得好成绩,获得了奖励。循序渐进参加教学,逐渐提高教学形式每个医生的教学活动都是从带实习生到带示教、从小讲座到全院大讲座、从讲座到理论大课,逐渐提升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逐渐提高教学形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教学条件医院购买了医学中文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2000册、考试培训系统、疾病诊疗系统、医学图谱系统、医学视频系统及医学课件系统等,通过局域网连接到全院医生工作站,临床医生可在办公室查阅最新资料,更新医学知识、准备课件等。经过严格的多年系统化培训,一大批中青年医生已成为合格的医学教师,每年都有数名医生被学生评为优秀教师,受到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表彰。

改善教学设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在医院修建时,本院就规划了教学场地及设施设备。现有可容纳200人的教室,各教研室设有可容纳30名学生示教室,桌、椅等设施齐全,能满足实习、见习的需要。设有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室,配有心肺复苏模型等技能训练用具,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造了条件。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幻灯机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每一名教师配备有教学专用U盘。齐备的医学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医学图谱等给实习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上学习条件。医院食堂及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医院按教学经费投入制度,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余万元用于教学补贴、奖励、教师培训、教学活动及教学设施的改善。

探索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篇9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由单一的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综合性教育就是要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最新的方法、手段,迅速、准确而又有效地综合起来进行传授。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早日适应“四化”的高素质人才,只靠单一的学科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综合性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顺应时展的高素质和高科技的人才。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是各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其中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搞好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是必要的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既可以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又可以支持校内的网络化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种无国界、无校园的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网络化教学必将给传统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随着网络教学的长足发展,加快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高等职业教育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加快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多媒体教学师资培训,推进资源建设工作进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带来了教育对象、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决定了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总体设计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教师举办多媒体网络教学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培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激发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极大热情,为网络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资源库建立提供有效的资源保证。伴随网络教学的发展,今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的师资培训活动。

2.制定措施、强化落实,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的资源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应当在政策激励、目标引导、活动促进等方面制定有效办法,落实政策措施,给教师资源建设以原动力。(1)政策激励。通过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从而推动资源建设工作上台阶。所以学校相应的政策激励必将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2)目标引导。应当根据教学改革及资源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向教师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使教师明确不同阶段的努力方向。比如,当前阶段提出基本建设目标是建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而今后两年资源建设目标是会独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3)活动促进。就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资源建设上数量、出精品,以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资源质量的稳步提高。

3.搞好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充实而完善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建设中应随着网络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既要做好资源的开发建设,又要做好对现有教学资源的重组、整合和改造工作,也就是按照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要求对现有的数字资源予以编制、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以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的需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再者,建设充实而完善的课程教学和教育资源,是推进资源共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资源建设的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制高点,建立课程资料和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是资源建设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展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改编,引进其它的优质资源,自建精品课程和课件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教学信息和多媒体资源,同时要注意收集、存储多种优秀教案和各学科备课资料、教学论文、期刊等教学资料,建立素材资料库,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条件,下载网上教育信息,存储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图书目录和各种图书资料,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服务。

二、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其中包含了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数字化的教学模式。适应于不同的学习环境,在不同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下面列出三种主要的基于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媒体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通过一定的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的媒体既包含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的视听媒体。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计算机传递的教学信息,同时,学生向教师传递各种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别化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社会上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料、教材、视听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络上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学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给学生答疑,间接地辅导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步调由学生自己安排和决定。

3.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台作性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协同工作的技术基础上,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来指导学生。学生既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

从这三种典型模式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扩展了教学内容。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络,教学内容可以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2)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3)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刨造能力、自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调各方面的能力。(4)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在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处理所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努力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建立虚拟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就是实践教学。虚拟实验以设计仿真为主,依托网络的开放式实验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测试和远程实验,基本涵盖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必到实验室就能进行相关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目前,虚拟实验已成为高校各种常规实验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作为复杂系统的设计、仿真与验证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科研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各种教学演示实验提供新的模式,对理工专业而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一些较复杂的互动性演示实验,因为受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手段的限制,演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实验室利用能够提供实物模拟图形的软件,设计出一套远程教学实验系统,将复杂的实验及笨重的仪器设备等装置通过网络搬进教室。良好的演示效果,给人以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些课程得以在教室内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讨论的灵活方式学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动者”。

实验教学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电工电子实验为例,实验室吸收几个厂家产品的先进成果,开发出EDA通用实验开发系统,其软件平台提供了在国内外高校和电子技术界广为应用的优秀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环境,基本能满足学生进行常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的要求。新的实验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功能强大的软件工具,加入自己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学习电工学、电路理论、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做虚拟电子实验,进行电路设计与分析,成为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同时,也使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网上虚拟实验室建立在分布式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利用各种虚拟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实验模型进行实时仿真,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以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目的。学生通过因特网或校园网进入该虚拟实验室后,即可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实验仪器和元器件进行连接,并测试数据。实验中若遇到问题可马上在网上,一方面教师可进行辅导答疑,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可用电子邮件发给教师,师生均可通过信息查询部分查看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与实验成绩。与传统实验室相比,网上虚拟实验室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功能强大,实用性强。由于虚拟仪器、虚拟元器件齐全,因而可实现传统实验方式无法达到的功能。而且,虚拟仪器模型准确、精度高、工作可靠,不仅节省实验时间,还可以方便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打印机直接打印实验数据。(2)成本低廉,易于管理。因为在虚拟实验室里的实验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而软件能不断升级,及时补充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器件,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经费短缺、使用不当、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对实验发展的制约。(3)适于远程和开放式实验教学。虚拟实验以设计仿真为主,依托网络的开放式实验环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测试和远程实验,基本涵盖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不必到实验室就能进行相关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四、建立学生成绩考评数字化系统

学生考试试题制作、存储、调用和考试成绩评定、存档数字化是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应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试题及实验操作试题编制成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试题库,考试时只需学生输入考号即可随机调用试题。当学生答完试卷后,用鼠标单击“提交”,就可以完成考试过程。对于客观试题.计算机可以马上给出评定成绩。主观试题在教师进行评析后给出成绩。学生的试卷可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刻录在一张光盘上存档备案,实现“试卷”存档的数字化。

总之,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红印.关于数字化教学实验系统的一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

[2]孙立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7,(7).

篇10

作者简介:刘庆雪(1980-),男,山东邹城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公茂法(1959-),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68-02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论较多,系统性、逻辑性强。因此,“电路”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一般电路分析理论和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和方法,为电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2]这也是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电路”概念多、定理复杂、内容抽象,定理等概念的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知识点,对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大一大二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该课程比较困难。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电路”课程教研组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其中有多位教师有多年电路教研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能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关实践知识,是当前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组教师通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以下方面作了改进和探索,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确保基本理论和定理的前提下,摒弃一些技巧性过重且与实际脱钩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确立了“电阻电路分析与动态电路分析并重;时域分析与相量分析及s域分析并重;直流分析与交流分析并重;方程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并重;解析方法与仿真方法并重”的新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新内容和计算机仿真、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并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压式”的,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特定的教学模式的产物,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它特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气氛异常压抑和沉闷,以至于使得学生产生消极学习甚至厌学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路教研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由于“电路”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涉及数学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成员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在上课时主动引导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当然,学生是否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思路去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所引导内容和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所要引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设计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板书、教案准备、知识引入、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比如,在讲授电路定理中的戴维南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MP3的例子,对耳机来说,MP3所有的其他电路部分都可以看出一个实际电压源。然后再进一步举例:对于所有的负载而言,负载外的所有电路部分都可以看成一个实际电压源,直到引出本堂课所要讲的戴维南定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明白所要学的内容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2.化抽象为形象教学法

“电路”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不但教师很难形象地表达,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与掌握。对研究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形象化地加工,这样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二阶电路问题,如果花大量时间讲解怎样求解二阶微分方程,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而且学完之后依然没有一个感性和具体的认识。在对待二阶电路问题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分析任何电路包括二阶电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电路进行列方程,然后求解方程。由于二阶电路的特殊性,描述电路的方程为二阶微分方程,至于如何求解二阶微分方程不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点,因此,只对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了。最后可以举例汽车的减振系统和天平测量时的振荡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说明二阶系统振荡的意义,这样,更容易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抽象问题进行深刻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归纳总结式教学法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分析的方法特别多,这些分析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起来吃力且不容易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电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归纳总结,并且多做多讲习题,以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弄清几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而且“电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教师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才能理顺整个课程体系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分别用时域分析法、相量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分析求解,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这三种电路分析法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可以有比较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对于简单的一阶动态电路,用经典的时域分析法求解比较简单;而对于复杂的高阶动态电路,拉氏变换法是最好的分析方法,相量法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电路”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学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的应用是最主要的改革内容。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课堂现场电路仿真实验演示;对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的常用电路元件,尽量让教师带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学生的整体印象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所要讲授内容的信息量,特别是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图比较多,且复杂,如果单靠教师的板书,很显然将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得教师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另外,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对学生形成多种渠道感知和学习知识的刺激,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图片,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原理,从而更好地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四、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渠道。电路实验是检验电路理论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增加学生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认识。电路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电路实验教学都是学生在实验指导书要求下,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电路实验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不到电路实验应有的作用。“电路”课程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无疑更为重要,因此,电路实验的改革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实施。

1.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着手进行实验指导书的编制,并于2008年编制一套电路实验指导书,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出版电路实训教程一部。无论是实验指导书还是实训教程都重点突出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一些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脱钩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删减,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增加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开放实验室

学院电路实验室隶属于国家级电工电子中心,因此,实验室除了承担本学院电类专业学生的电路实验课之外,还承担着其他学院相关电类专业学生的相关电路实验项目,这样将会面临接受大量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问题,势必会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在课堂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从2007年开始,实行电路实验室全天开放,这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参加各类电子竞赛和科研立项的学生,电路实验室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3.增加虚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电路实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虚拟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在普通的PC机上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流行的虚拟仿真软件功能异常强大,界面逼真,模拟程度几乎跟传统的硬件实验一模一样,可以完成所有硬件实验所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另外,虚拟实验还具备传统硬件实验所没有的优势,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不会损坏,也不会出现故障,避免了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虚拟实验还可以完成传统硬件实验不能完成的功能。比如在观察二阶电路频率特性曲线时,传统的硬件实验,如果由于操作不规范所引起的测量误差问题就很难绘制出频率特性曲线,但如果利用虚拟实验,只要参数设置得当,就能够很顺利地绘出频率特性曲线,并且可以绘出不同参数下的频率特性曲线,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品质因数的大小跟频率特性曲线形状的关系问题。因此,虚拟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效率。

以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下载常用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如Pspice、Multisim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虚拟平台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学习。

五、结束语

从2006年至今,电路教研组对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电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下一步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课题组成员编写教材《电路实训教程》一部,并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生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其中在国家级及省级竞赛中获得多项大奖。由于国内相当一部分工科院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把“电路”作为研究生初试课程,近几年学院学生考研率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较之过去大幅提升,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各个电类专业都在90%以上。

如何对“电路”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一直是电路课程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断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