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8 18:1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铁道运输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铁道运输毕业论文

篇1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p881-88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4]何明珂.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05).

[5]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04).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2]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篇2

问题的规定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毕业设计(论文)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能过这一实践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任务是:能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包括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查阅、外文资料的翻译、研究方案的制定、具体研究的过程、研究成果的总结、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中的语言表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现场问题的工作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本职工作和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受到比较全 面的训练。

2、 紧密结合学生的本职工作,选择与生产、科研任务相结合的题目,切实解决生产实 际中存在的问题。

3、 题目类型可根据专业特点及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不同条件选择。可以是科研课题、工 程设计、理论分析、实验研究、设备调试、专题论述等形式。

4、 选题原则上一个学生一个题目,大课题也可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若干学生分担完 成,但每个学生要对整个课题有全面的了解,且要明确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并有一定的工作量,几个学生不得合搞完全相同且无法分工完成的题目。

5、 学生徐老师按下列程序进行:学校公布选题目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 择适当题目。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

1、 助学单位协助学生聘请教学水平较高,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讲师或工程师及以上技术 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生自找的指导教师在征得本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后向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申请备案。

2、 指导教师应认真、及时地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包括课题内 容、基本要求、重点研究的问题,主要技术指标及其他要说明的问题(如进度要求,应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推荐方案、参考资料等)。

3、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工作,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要经常检查进度,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

学生接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即可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期间,指导教师要进行三次关键性的检查。

1、 开题检查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经过调研,在充分理解工作目的的基础上 写出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检查;检查学生是否已充分理解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工作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有课题所要求的试验条件等。

开题报告的要点如下:

1) 文献综述: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搜集,查阅有关文献、参考书及资料,

进行文献综述,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特色。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阐明选择该课题做毕业设计的目的、结果、思路、必 要的理论基础,包括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述,可行性论证。同时,要明确该课题的边界,拟达到目标及该课题的现实意义。

3) 研究方案: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文献综述中所说明的重点、难点,确定为实现 设计的目的拟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4) 进度计划:学生应将设计任务进行科学分解,将分阶段完成的任务进行合理的霎时 间分配,制订出较为现实的进度计划。确定出每个阶段的阶段成果,以便于指导教师的指导与检查。

2、 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进行,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题目 是否恰当,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做相应的指导,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作为论文最终评判的依据之一。

3、 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在试验或设计工作完成后,论文正式书写完前,检查要点为:

1) 学生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行为是否规范;

2) 学生的设计图红是否合格,实验数据是否完备可靠;

3) 学生的试验演示操作、试验结果或计算机程序的运行结果;

4) 学生是否按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全部工作。结题验收不合格的学生 不允许书写论文,限期整改。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

1、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 员会由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现场专家组成,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2、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首先交指导教师评阅,写出评阅意见, 提出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然后由助学单位汇总,会同北京交大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安排答辩时间,学生必须在答辩前30天将毕业论文全部材料和指导教师评阅意见交助学单位,然后由助学单位汇总交大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由答辩委员会把材料转给合适的教师审阅,该教师阅后要写出评阅教师意见并给出成绩。

3、 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30分钟,其中答辩学生自述时间为15分钟,回答提问时间 15分钟。

答辩学生要自述该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分析和计算的主要依据与结论、设计中 的体会和改进意见,在自述中要出示有关报告、图表、数据或实物。

自述后,答辩小组成员围绕毕业设计课题内容进行提问,答辩学生回答,考核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

1、 答辩委员会(或分委会)根据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答辩情况以及指 导教师评阅意见在答辩后评出成绩。

2、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

3、 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定依据:

1)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的情况,以及反映出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序。

2) 毕业设计(论文)中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情况,所用的实验手段和步骤或调查研究的 方法。

3) 毕业设计(论文)中,阐明或论证问题时表时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思考、钻研分析问 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程度,实验或上机操作的动手能力及程度。

4) 论文的意义及学术水平,论述的正确性、条理性和论文的规范性,以及语言、书写、 图表的水平。

5) 实验数据是否完整、确切、图纸是否规范。

6) 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思维敏捷程度、知识面宽度及整个设计的创新程度。

7) 设计及答辩中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严谨程度及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4、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必须重做,重做毕业设计(论文) 的学生须重新交纳毕业工本费,重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确定。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南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类型

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

1、 设计性课题。根据设计指导书,理解设计主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检索有关资料、 制订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还可通过制作与调试,分析结果可否满足设计要求,再对原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2、 应用性课题。该类课题又可分为硬件类、软件类和软硬件结合类。任务布置需 要明确具体,软件类课题须有流程图,源程序和文档;硬件类课题须有技术指标,设计方案和电路原理图等相应图纸;实验过程和调试报告也应包含在毕业设计(论文)之中。

3、 工程性课题。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研、方案比较、设备选型、施工计划、设备 安装调试、开通、最终结论等。

4、 研究性课题。追踪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了解本领域中同行的研究情况, 全面搜集各程相关资料,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反映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

1、 毕业论文的组成

毕业论文由封面、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答辩小组评阅意见、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十三部分组成。

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按要求填写。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二行书写;

任务书:装订于指定位置,指导教师签字后生效;

开题报告:由学生认真书写,经指导教师签字后的开题报告有效;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400字左右,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3至5个);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摘要、正文主要层次标题、参考文献、附录等;

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概述等)、论文主体、结论。工科论文要求符合科技论文格式,正文文字应在15000字以上;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的,以近期发表的杂志类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工作直接相关;

附录:含外文复印件及外文译文、有关图纸、计算机源程序,如果安排有毕业实习,需提供毕业实习报告等。

2、 毕业论文的书写

(1) 论文要用统一的毕业论文用纸,用中文打印正文,用宋体或楷体小四

号字,版面上宽2.5m,下空2m,左右空2m(靠装订线一侧加0.5m空白用于装订)。

对字体和字号的要求如下:题目用一号(分两行书写时用小一号)黑体字;每层

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字,不加标点(下同);每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四层次(款)题序和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第五层次(项)以下标准和题序与第四层次同。

(1) 论文中所涉及的全部附图,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 符号符合图颁标准,手工绘制要用绘图笔,图号标注无误。

三、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

1、 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比例 一般为优秀10%-15%,良好30%-35%,中等30%,及格、不及格以20%为上限。

2、 各级评分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情况;

(2) 毕业设计(论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中,考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

(3) 毕业设计(论文)中,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所用的实验步骤或调查研究方 法;

(4) 毕业设计(论文)中,考生所具有独立思考,钻研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程度;

(5) 实验或上机的题目,动手操作能力,对仪器设备材料各种工具的掌握情况;

(6) 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流畅、传述简洁、条理清楚、字迹工整,绘图整洁、 图表正确、数据完整。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写作的要求

1、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一定要结合学员自己工作实际选择自己较熟悉的专业方向, 毕业论文所用数据,佐资料尽量是本单位的。能过论文的写作,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提高学员业务水平的要求。

2、 毕业论文选题要避免假、大、空,要具体并有针对性。

3、 论文写作不能抄袭,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资料运用可以运用站细,但不能整篇不 加整理地运用,要符合论文主题的要求,说明自己观点。

4、 论文写作过程中要熟读相关资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论文的论点,论据, 论证要通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篇3

管理环境管理人才的测评和其它专业人才的测评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结构比较清晰,毕业论文对人才要求较具体,因而测评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所需的指标比较明确,操作上也较容易,相对来说,管理工作是复杂的,涉及的面比较广,因而测评管理人员的指标比较多,过程也比较复杂。传统的管理人才测评指标包括学历、职称、专业、履历、业绩成就等,应用这些指标进行管理人才测评有很多不足,例如,就业绩成就而言,它是管理人才测评的一个主要指标,但一个工作很出色的中层管理者在被提拔到高层管理工作岗位后未必很成功,因为新岗位所需要管理者的特点和以往的工作所需的特点可能关系不大。传统测评方法中最保险的是考察试用,但面对快速、高效发展的当今社会,它已经不太适应了。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势在必行。笔者将就科学的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理论方法及相关实践进行介绍和探讨。

1管理人才测评的概念和内容

(1)测评的概念管理人员的科学化测评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1]。物质世界千奇百怪,但硕士论文其基本元素是有限的,同样,人有很多特性,但其基本特性是有限的。人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确定的,结合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确定哪些特性和管理的绩效有关。传统的人才测评所采用的特性指标是凭经验得到的,定义比较模糊,评分标准也不确定,常常是测评者将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而这些理解可能与实际本身有很大的出入,结果是得分多少更多地代表了测评者本身的判断,而非被测评者本身的素质。心理学测评经过科学的研究,确定了人的基本特性,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同时在测评程序方面做到了结构化、标准化,例如,在纸笔心理测验中,所有的被测评人都采用相同的测验题目,所有的测评者都按标准打分,因而心理学测评结果是客观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就是运用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量、考试(包括笔试、面试)、生理测试等手段对管理人才进行测量和评价。

(2)测评的内容管理人才的绩效取定于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

相互作用[2]。管理者的个人因素主要由能力结构、人格特点、动力系统三方面组成。管理人才测评就是针对这些方面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管理能力结构包括管理能力倾向和管理技能两个不同的层次,一般认为管理能力倾向是人们掌握管理性技术、取得管理成功的素质基础,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性,而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在有效地执行他们的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门性才能,这种技能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管理能力倾向的测评有很多成熟的心理测验方法。管理技能的测评应用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评价中心技术和情景模拟技术。管理者人格特点是成功管理者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医学论文善于管理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许多管理人员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能力的缺乏,而是由于人格与工作环境的不和谐。比如,理性的管理者倾向于符合逻辑的思考和行为,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处理日常事物都会以逻辑和理性为基础,而不太关心人的感情和感受,具有这种个性的管理者在需要人际交流的管理环境中是不适合的。人格测验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而且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管理者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和职业兴趣两项内容。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由需要产生,为行为提供能量,也具有目的性。动机有多种形式,和管理关系最密切的有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管理者的有效行为,只有管理者的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之间恰当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绩效。例如,亲和动机对于维系团队气氛、鼓励团队合作是有利的,但过度强调亲和性会忽视工作目标和放弃管理原则。成就动机是获得成功的内驱力,但过高的成就欲望会使人降低任务的设置水平和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职业兴趣使管理者的另一动力成分[3]。管理者的职业兴趣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充满热情、发挥较高的积极性。职业兴趣和工作动机测验在国外已大量使用于管理人员选拔、安排等领域,给组织提供咨询和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管理者个体某个方面的单一测量并不能有效地预测职业发展。只有把管理能力测验、个性特征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结合成一个综合工具来应用时,才能准确测评管理者。

(3)管理环境问题除了动力、人格、能力,管理绩效还取决于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取决于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和能力与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正确的评价管理人员,除了要考察管理者本身,其次还要分析管理者和任务结构、管理情景等因素之间的匹配程度[4]。例如,如果管理者所处的管理环境具有短期雇佣、控制明确、个人责任制、成员关系以工作关系为主的特征,那么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风险承受力,管理风格以工作定向为主,而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相反,如果管理环境是终身雇佣、控制含蓄、集体决策、注重团体关系,工作结构不定,那么要求管理者具有集体价值取向,管理风格以人员定向为主,人际关系在这里显得非常重要。又例如,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企业需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样,管理者必须亲和性强,善于授权,较少强调确切的工作说明;而产品相当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职称论文需要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较强的控制监督能力、亲和性也不应太高。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环境对管理者的动力、人格及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环境因素权变地影响着管理者自身因素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2实施方法和实践

(1)实施方法管理人员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测验法,另一种是评价中心

测验法。心理测验主要是利用心理量表对上述测评内容进行测量,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前面提到过管理的成功是管理者个人因素和特定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目前,管理人才测评越来越注重情景的权变作用,强调管理者与环境的和谐性。知道了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只完成测评的一半工作,接下来还要确定管理环境因素,然后才能判定两者是否匹配。评价中心测评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心理测验法效率高,成本低,但它的测量结果偏于一般性,对于针对性较强的测评要求还不尽人意。评价中心测评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对具体真实的工作情景进行模拟测验,内容除了心理测验外,加入的一些情景测试。其主要形式有处理公文测验,角色扮演等。这些情景测试是由专家根据具体的管理环境设计的,其程序也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因此在测评特殊性方面比较客观准确,辅之以心理测试的一般性,使测评效果达到了最佳。

(2)管理人员科学测评的实践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1956年采用人才测评的办法,对几

百名初级管理人员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封存起来。8年以后,即1964年,将当时的报告拆封,与这8年里实际的升迁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被提升到中级管理岗位的人员中,80%的评选鉴定是正确的,在未被提升的人员中,90%的当时就预料到了。现在美国的很多大公司都采用了科学人才测评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价中心,如AT&T、IBM、GE、Ford、Kodak等公司,在美国每年以评价中心选拔的人员达数十万人。西欧一些国家的大型公司也采用了人才测评的方法,如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评价中心,有专人负责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渐开展了人才测评的工作,但进展是很快的。9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录用副局级干部时分别加入了心理测评的内容,很多外资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也采用了心理测评的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出现了一些提供人才测评服务的公司、机构。我国人事部考试中心也于1998年年初推出了一套人才测评系统。这些都意味着科学的人才测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整个铁道部是一个大运输系统,由很多的部门构成,各个部门的性质和任务都有区别,加上改革带来的新情况,使得铁路系统的管理环境十分复杂,因而要想在铁道系统作好管理者测评,要进行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1作者所在实验室曾对在北方交通大学进修的多期铁路干部班学员进行过测试,英语论文得到很多有意义的结果1例如,曾用国外权威量表对干部进行过测评,其中一项测试题为“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管理成功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一般管理者对此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在干部班中基本是否定的1究其原因,我国铁路干部和发达国家管理者对“工作稳定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工作不稳定”对发达国家的管理者意味着包括解雇在内的一些内容,而我国铁路干部过去还从未面临这样的问题1另一项测评给人印象更为深刻1内容是要求干部班学员对与管理有关的个人品质的重要性打分,这些重要程度划为6个级别,结果是不论从事什么管理工作的人打分结果都很一致,而且对每一项内容的打分都比较高1这些管理者认为每项品质都重要,这说明他们根本不能从自己从事的管理活动出发分清不同品质的主次,不能鉴别出这些品质和管理活动有什么关系1对同样测试,在发达国家从事不同管理活动的管理者对不同品质的打分有很大的区别1上述的例子说明铁道系统干部有自己的特点,进行测评要从他们的特点出发1

3结束语

社会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知识的载体,谁能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谁就能抓住先机,留学生论文在瞬系万变的剧烈竞争环境中勇往直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迫切地感到人才选拔的重要。传统的人才测评方法在这样时代面前日见其缺陷和不足,时代需要科学的人才测评。铁道部是国家重要的交通部门,铁路系统管理干部的测评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采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方法。

参考文献

1CurtissPH。PsychologicalAssesment:AResearchLiteratureReview。AHandbookofPsychologicalAssessmentinBusiness,editedbyCurtissPH。&KellyAC1991131~46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44-03

引言:

工学硕士学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分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其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指出[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培养的重要目标[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如何在校园环境下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是目前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建立校企共建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科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为主的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3][4]。由于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执行时间不长,其培养方向往往有所偏离:一方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单方面强调纯理论学习,强调发表学术论文档次与水平,而忽略了实践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视为“升级本科”,是本科生即将融入社会的“岗前培训”,因此,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导师“干活”,甚至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放羊式”管理,导致研究生失去创新能力与创新激情。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将基础理论以灵活、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实际中,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观念、体制、培养模式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另外,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明确等问题,也有必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其思想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实施“引导+激励+管控”的管理措施,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1):

第一阶段,加强研究生利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创新研发能力,与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年为理论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发挥研究生实验室创新研发能力。校内导师充分发挥科研带头作用,建立以研究生为基础、2个及以上教师在内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借助纵、横向课题,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逻辑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研究生需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结合校外导师实践项目确定研究方向。学院需建立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的互动机制,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成立学院“院企合作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的相关制度,制定院企合作校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以保证校企培养模式的高效性。

第二阶段,为实践引导阶段,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为创新基地,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思想在实验与实践中的有效转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年为实践与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阶段。在该阶段,研究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推动科研进展。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以企业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为载体,企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到研究生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拓展企业吸纳人才渠道。高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通过校企实验室对企业有偿(或部分有偿)开放,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同时,与企业定期互动交流,了解交通运输行业创新需求,形成一、二阶段的互动反馈机制。这一阶段促使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充分接触到生产第一线,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期成果考核评估机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帮助研究生顺利就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三年面临着就业与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因此称为岗位群能力培养阶段。结合前面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与就业。

三、实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5]。

交通工程学院在校企共建方面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2009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路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600平米的实验场地,两共建方共同出资1000余万元人民币。实验室筹建完成后,由学校对实验室实施组织管理,安排专家和专业教师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他两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在30年的合作期限内,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和创新的基地。

在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学校与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济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单位还是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实践基地。该培养模式中,以我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济南金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为校外实践平台,聘任该单位学术水平较高或有技术专长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或合作导师,并纳入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校外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创新思想在实践中的有效转换,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再到实践创新的良好过渡。

四、结语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C].2009.

[2]段培永.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3]董芳.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72-73.

[4]李景元,蒋国平,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5]张思峰.交通运输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C].2014.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of Engineering Major:A Case Study 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in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YU Xiao-hua,ZHANG Si-feng,LI Mei-ling

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05-02

一、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定位

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和(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各类优势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或企业中具有潜在或实际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1]。

二、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1.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有项目,请高校参与研发,企业支付给高校研发费用,研发成果归企业所有。高校将智力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企业得到经济利益。

2.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重要平台。学校对基地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

3.引进企业高端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高校的导师队伍中,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高技术人才。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跨学科、跨单位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共享,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

4.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中心是以大学和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支持和指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心一般建立在企业,也有建在学校的。例如,2014年10月,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在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以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和华东交大土建学院为合作主体设立的。

5.大学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在我国主要是开设工程硕士培训班。为某些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般根据校企双方协商确定,是国家培养企业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基地在制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1.基于培养基地的“双导师”制度。目前,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只有一个导师。而我国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员,特别一些刚进大学工作的年轻博士,基本上从学习到工作都在高校里,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高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更新等工作。

另外,针对联合培养基地,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培养方式。这种“双导师”制与现在高校中的“一导二导”制有着本质差别。部分学生有两名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副导师在实际指导研究工作,第一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因此本质上仍然只有一名指导教师。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则是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会有两名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一名高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选修由两名导师共同参与决定。前半部分在学校里学习,主要由高校导师负责指导学习,后半部分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则由两名导师共同指导,但是分工不同,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论文修缮工作,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工程实践、传授工作经验,帮助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方式,让研究生在实践环境中明了各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既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闭门造车”,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帮助他们夯实了基础,提高了专业水平[3]。

2.基于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在高校各个学科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试验设备制定的,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修订和调整,完全跳不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而依托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则可以突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在进行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思路就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有更多的渠道选择。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比如,针对行业的发展,采用“订单式”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每个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的引领下,企业无疑是创新的主体,而且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是最积极和强烈的。因此,要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必须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

3.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学制及学习年限修订。以前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规定最长在校学习不超过4年,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5年,学位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年;全日制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满足相应条件并完成申请流程可以提前毕业,但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不应少于2年。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需要做较大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年;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积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5年;学生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包括在培养基地工作)不少于3年。

这样规定,要求研究生一年级必须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根据两位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二年级进合培养基地开始研究工作,在基地工作时间1年至1.5年时间;最后半年总结研究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工作。

4.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课程设置与选修。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的,一般经过4年或更长时间才修订一次,并且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这样导致一些学生上了一些课程仅仅是因为学分的要求,在将来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除了个别基础课不变,专业课程不再做明确规定。在大学科范围内,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或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跨学科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4]。课程内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的用处,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对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可以开设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等方面的新兴课程。另外,针对一个城市的高校资源,研究生还可以跨校选课,提高选课的灵活性,同时也节约人力资源。

5.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选题。由于研究生扩招、高校设备资源有限等原因,研究生的选题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其实力远不能与985、211院校相比,指导教师有想法,但迫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研究生做得比较多的仍然是仿真计算,没有相应的试验设备做支撑,水平很难上得去。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研究生根据企业的研发项目选题,选题落到实处,研究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好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论和试验验证。另一方面,高校导师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和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联系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6.基于培养基地的实践环节。为了培养优秀工程师,我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将硕士分为学术性和专业学位型,工程领域为工程硕士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研究生的工程素质的培养。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导师会派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有的是走一个过程完事。有些稍微好一点,会参加企业里的一部分工作,但大都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没有进入实质的研发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的纽带,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联系的纽带,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就不再是走过程,选题是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开展的。学生在培养基地中开展工作,身份就从学生转变为企业的职工,在基地工作1~1.5年时间,可以充分了解部门的运作模式、项目的开发流程,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也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可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达到工程实践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14).

篇6

1.物流标准化的概念及意义

1.1物流标准化的概念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并实施系统内部设施、专用工具、机械装备等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包装、运输、装卸、配送等各类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并作为现代物流特征突出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以及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统一国内物流概念、提高物流效率、规范物流企业,是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1.2制定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1.2.1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如果保证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联系,就需要许多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标准化。标准化对降低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具有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它能保障物流活动的通畅,减少物流环节,加快流通速度,实施物流标准化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节约投入和流通费用,保证物流质量。在我国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物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制定了各种标准,当然在物流领域也是一样,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因为传统的物流被人为的分割为许多阶段,并在各个阶段不能很好的衔接和协调,还有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了物流效率降低,这些在小型的医药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而实施标准化有效的提高了效益和降低了成本。使原有的问题得到改善。

1.2.3物流标准化有利于进行物流管理。标准是规范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础,标准化是保证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以及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统一的标准规范系统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管理。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有了严格的规范,它可以统一国内对物流的认识,如自《物流术语》于2001年以来,对我国物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该标准正在进行修订,以适应物流技术和物流实践的新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它还可以规范物流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2005年我国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法,该标准提出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定义与分类原则、方法,明确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类型与评估指标。适用于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界定、物流市场对物流企业的评估与选择,也可作为对物流企业进行规范与管理的依据。

1.2.4物流标准化有利于国内外物流的接轨。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各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把目光集中到我国,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外国的物流业对我国的物流业带来了冲击。所以我国的物流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新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来改造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我们企业竞争力。从目前情况看,物流标准化是领导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最佳途径。目前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2.当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现状

首先,在标准制定、修订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等单位已经制定了《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规定了物流相关的术语、概念、物流作业流程、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系统建设、关键支撑内容等,是我国物流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我国还制定了一些关于《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的这些标准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当前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物流信息表示的非标准化现象,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此进行了“现代物流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对我国物流供应链上的各种作业环节以及各个环节寻在的各级包装单元、产生的物流单证等做了系统的分析,为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其次,就是成立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化技术组织。按照我国标准化的体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事全国标准化工作技术工作组织,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组建,专门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为了与有关物流的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工协作,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主要开展物流基础性、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综合性、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研究、物流标准化的总体规划,组织制订全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表并组织落实,提出物流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年度计划,服务贸易标准和加强物流管理的制订,组织、促进物流领域各有关专业标委会的交流、配合,对相关的交叉问题进行必要的协调与协商,推动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协调和健康的发展。

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活动和开展物流标准化研究工作。中国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物流有关的各技术委员会与技术处,并且明确了各自的技术归口单位。我国在加入WTO的今天,物流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实现我国物流系统与国家物流大系统接轨顺利,关键在于物流标准化。所以,物流标准化的工作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很多相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都已经投入到了这项研究工作当中。

3.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3.1.1物流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

尽管我国近年来物流发展较快并受到重视,但也相应地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物流标准,但这些标准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广泛存在的现象是正确率低,这种情况深刻的揭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现状。制约物流标准化的推广,执行的因素 很多,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物流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但是,传统的经营状况十分严重,尤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物流标准化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且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提高了物流成本。一件事如果思想上没有得到重视,行动上也就无从说起。物流标准化的意识淡薄是物流标准化实施的第一障碍。

3.1.2已有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不足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物流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标准。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有标准而得不到承认和推广,标准的推广应用差以及已有的标准应用状况不足等问题。物流标准推广不足会导致管理体制的问题和市场发育不足等问题。

3.1.3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

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物流各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比较落后,与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依然很小,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物流设施结构设施和装备技术水平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第二,物流器具的标准不配套,其中托盘标准问题最严重。第三,物流设施标准与物流包装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了物流无用作业增多,物流成本上升,物流服务质量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3.1.4条件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

我国物流及其物流管理思想诞生比较晚,在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在没有归人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这就一定导致了在标准制定内容上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同时,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各行业各地区各自为政,物流标准不一致,这就导致了物流标准化内容上的区域分割。因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所以物流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化体系去运作。物流在本质上要求高度系统化、标准化与协调化却与工作中的部分、地方分割出现了纠纷。其中集装箱标准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条码标准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托盘技术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要使不同部门的标准达成协调与统一,又需要大量的工作。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弊端依然存在于标准化工作中。所以一定要解决条件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的问题,我国的物流标准化才有待提高。

3.2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3.1.1物流市场不够发育。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上在现实需求不足与潜在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第一,企业自身处理物流的能力较强,大多数拥有自己的车队和仓库。第二,企业之间普遍认为自理物流的成本过高,还希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第三,在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态度、降低货损率等方面还有较高的要求。根据以上三点所以说,在物流企业的微观层面有着巨大的潜在物流服务需求。

3.1.2物流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的短缺主要是指物流专业人才,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这就要求物流的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还要精通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物流管理技术和向外延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从整体看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和物流研究方面比较落后,而且物流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很难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1.3条件的制约

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外部条件的制约,现代物流是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而现在的网络平台才刚刚起步,使用的范围太狭小,还缺乏对网络有关政策的规定,比如说在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还没形成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及信息的共享协议,这些都阻碍了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系统方面的发展。

4.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对策

4.1政府部门要继续重视并积极支持物流标准化工作

政府部门要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国家标准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是政府部门,在国家标准制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对国家颁布的各种相关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时调整和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应切实协调好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观点和利益,统一组织,最大程度的统一标准。首先要在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与组织,积极推广与应用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一些由传统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和准备进入物流行业的其它企业,政府可以在推广和贯彻标准化方面予以支持。

4.2制定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到企业关注标准化的制定实施

国家有关部门已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加快培养在流通领域一些大公司大集团的步伐,并针对当前培育大型的物流企业,在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认真制定和研究相应的政策措施,消除流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体制,为流通企业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产业成熟度不断增强,物流企业实力的增强,集中度提高,对标准化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物流标准化也将会在市场推动下逐步实现。在物流标准制定并不完善的现状下,就需要物流企业在自身的运作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提供企业自身运作的物流标准。企业应积极配合物流标准的制定,成为物流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从长远看,物流标准化可影响到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利益,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和配合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

4.3标准化与信息化结合,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

现代物流的核心技术是物流系统的信息化,也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统一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所以说软件标准中的物流信息标准非常的重要,它是现代物流标准化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在业务流程得到合理化、标准化的基础上,要融合先进的、符合实际的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配送需求计划,使之在企业内推广,从而将物流标准化固化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

4.4建立和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体系,提高物流认知水平。

无论在哪个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流人才也不例外,物流人才拥有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是先进物流技术和物流标准化的工作的主要推动者。物流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先进物流理念的传播,有利于做好物流标准化的工作,有利于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物流科学作为一项我国的新兴科学,建立物流科学研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5.结束语

物流标准化系统是以制定标准、贯彻标准并随着发展的需要而修订标准的活动过程。物流标准化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物流标准化的效果只有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标准才能表现出来。贯彻实施标准在物流标准化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环节。要提高物流企业贯彻执行物流标准的自觉性,物流企业应自我进行规范,根据国家标准来规范和发展自己。目前物流标准化的工作中心应围绕信息化和市场化两个方面发展,重点抓好一批基础性的关键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有条不紊地建设我国的物流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春梅,物流标准化在我国实施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2]许笑平,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年03期

[3]杨辉,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年04期

[4]中国物流品编码中心,物流标准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毕业论文库

篇7

当前的大学生是在网络与社会信息快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仅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而且思维活跃,对信息较敏感,且潜在的信息需求量很大。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在信息行为的变化和特征,从而达到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增强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信息行为调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涵盖运输、信息、电子、建筑、汽车5个学院的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年级25个专业的学生,总人数为407人,文科理科专业均有,调查问卷共发407份,实际收回400份,回收有效率达到98%。

(二)调查内容及方式。选择采用《大学生信息行为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19个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参与调查学生的范围,学生对信息的理解、需求、动机、态度及信息获取的渠道与方式;学生利用什么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学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了解程度利用情况等。

二、调查结果

(一)获取信息的动机、态度。通过分析400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79.25%的学生明白的信息理解含义,74.25%的学生都能加以鉴别再利用信息,65%获取信息的动机是针对于学业需要,增长知识,用于娱乐与其他所占的比例较少。学生都能熟练地利用聊天工具进行交流、通信和组建自我信息空间。

(二)获取信息的来源、方式、渠道。通过选择互联网获取信息来源的占89.25%,选择图书馆占48.75%,广告形式占54.25%;而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网络占88.25%,选择书籍占63.5%。显然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方式都趋向于网络化,网络渠道的信息资源显然占据了目前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首位。

(三)使用搜索引擎与网站方面。目前学生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和各大网站来获取信息资源。使用搜索引擎方面百度占91.5%、谷歌占34.75%、雅虎占14.25%,只有19.5%的学生选择其他如必应等。经常利用的网站新浪占58.25%、网易占22%、搜狐占42.5%,其他网站占42%。

(四)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一是在了解图书馆资源方式,选择老师介绍占36.75%、同学推荐占52.25%、选择图书馆网站占31.5%,自己去图书馆了解的占53.5%,所占比率最高;二是通过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馆藏书目查找咨询占61%,使用图书馆数据库占63.75%,电子图书下载占46.5%;三是浏览图书馆网站网页了解方式,经常浏览的占15%,偶尔浏览占43.5%,不浏览与不懂的占41.5%。

(五)对图书馆网络资源的熟悉程度。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熟悉图书馆电子资源上,知道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其他资源库,分别占了52.25%、32.5%,23%;学生在使用图书馆数据库也是这三种居多,而对潜在的身边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情况方面,自己上网摸索学习使用占56%,向图书馆馆员求助的占8.25%,向同学请教或相互探讨占21.25%,从来不用数据库的占14.5%。

(六)对信息检索知识的认知情况。信息检索的使用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学生对信息检索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仅有9%,而较了解与完全不懂得分别占了49.75%与8.25%。二是图书馆针对开展信息检索培训课程中调查得知,希望开设检索课程占68.25%,无需开设检索课程占31.75%。

三、高职学生信息行为特点

(一)对信息的认知、理解程度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还是较全面的,获取信息的动机娱乐方面较少,主观意识都比较明确,针对获取的信息资源,都能自我进行鉴定并使用,说明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及信息利用能力。

(二)信息获取的来源、方式、渠道趋向于网络化。当代大学生信息需求频率高,且多样化,面对问题的时候一般经常需要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90后”大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上,除了文献资料与相互间交流及图书馆资源外,互联网俨然是他们信息查询和获取的首选来源方式与渠道,网络的便捷性与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与大学生要求获取信息资源的快速、便捷、更新率高的心理需求特征相符,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源最快捷的方法与最重要的渠道。

(三)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度高。网络时代,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资源,不但信息资源多,而且信息量大,现在的“90后”大学生都具有较长的网龄,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据统计,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是学生最为常用且使用率最高的工具之一。各种网站因信息采集与处理较规范,而且信息更新快,而且这些网站给学生提供了论坛等多种服务,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首选渠道。

四、不足与建议

(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职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基本是亲自到访图书馆,浏览图书馆网站网页的比率较低,对图书馆潜在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使用率较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面对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馆服务已不再是最快捷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信息优势应该发挥它的利用价值,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信息资源服务。这也说明,高校图书馆缺乏主动推送资源服务的意识,拓展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

2.高职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结合调查报告,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信息检索相关知识是欠缺的,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搜索,从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在如今海量的信息时代这个大环境中,他们也会经常茫然不知所措,在信息检索时,只会简单地使用搜索或高级搜索等常见方法,这样比较局限,精确度也不高。对于专业技术较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搜索就满足不了他们的资料需求了。由于缺乏信息检索知识,检索技巧了解度不深,所以不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

(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也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网络化信息的增加,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够,加上因缺乏检索能力而不能有效找到所需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定期开设检索课程,提高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加强对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判断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的教育,让学生在海量信息资源的选择中,杜绝不良信息的危害。

2.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图书馆给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也要改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开设图书馆不同的服务方式,例如大一时期,做好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让新进学生了解图书馆各项资源;大二时期,专业性较强,图书馆应提供其相对应方面的服务;大三阶段,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各种考证等,图书馆应优化信息环境,增加电子资源服务的宣传及采购,满足他们对电子资源的利用与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