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59: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物理课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着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对把教育之看作是为将来社会生活做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但未提及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有何意义。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但也没有谈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有何重要意义。许多现在在第一线的老师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他们认为也很有必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他们也在摸索。他们中一些人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要灵活开放,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一、手段要多样化要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对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还是不很清晰。我也问过一些身边的同学(即将毕业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同样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也还是没有体会到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有怎样得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在教育中还有什么东西的价值能比生命的成长价值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⑵教师要“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生命发展。”⑶“重视‘生命性’,将使学校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⑷他阐述了中小学教育如何体现“生命性”的一个初步的框架,同时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近几年的研究中,有许多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参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叶澜教授的研究被进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叶澜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研究,我认为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忽视师生“生命性”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很赞同叶澜教授的思想,我认为再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师生的生命性,特别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这一点。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论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刚实习结束,实践的机会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
一、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者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⑸这恰恰说明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现在的许多老师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点恰恰被忽视。
如果我们到高中的物理课堂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教什么,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他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但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⑹这正是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的一个忽视生命的价值的最大弊端,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对于高中的物理老师来说,如果一辈子,几十年一直做物理老师,其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学生一起在物理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如果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像上面那样度过,看是老师是主动的在经历他的生命,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看,他只是把以前的每堂课重复一遍,只是下面的观众不同而已。或许会有所改变,但是五年、十年,老师的激情被耗尽,老师开始混日子,那样会有多少学生会被耽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有一次。从而反映出我们不光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也忽视了老师的生命价值。
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每一次的课改,都在努力改变。我想说的是,以前认为课堂是老师的天下,现在应为学生着想,但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同时,别忘了老师,课堂也是老师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从理念上改变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看法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涵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物理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做自己的权力去经历自己的生命。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不应被剥夺,而是应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老师不是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销蚀了,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杀了;而是应该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加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物理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这样写到:“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他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⑺所以填鸭式是破坏生命本能——好奇心的最大敌人。物理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
第二、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二期课改提出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忽视。以前的课堂目标可能没有很好重视这一点——情感目标。它是指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物理研究,而物理课堂上对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许会有意地年年过的影响。“课堂教学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⑻
2、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物理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不是认为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最终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
第一,把书本知识按物理学科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在教学与一个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时,又将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对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直到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群的学习、内化,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能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
第二,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第三、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的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手脚眼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⑼在物理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生命性,同时最重要的是:“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它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⑽可以看出知识的传授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是生活的艺术家,学生是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老师经历的比学生多一点,知识多一点,年龄大一点。而课堂则是师生生活的第一线,也应该是师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们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对待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勇于进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和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留给老师的是美好的回忆,成功的体验,自己人生的丰富,对生活的更加热爱,对生命的更加热爱和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谈及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一线教师应该是感受最深的。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着、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兴趣是保证效率的第一要素。
丁肇中先生认为物理教学首先要"唤起兴趣"。教师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身会发生智慧和能力的效应,如果物理学退化成只对定义、公式、定理、定律的记忆,那么这种效应将会被降到最低的限度,随之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枯燥、乏味、难懂的感觉,造成不愿意学习物理的心理,而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并能与学生的心理协调一致,营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就能从教育中产生出很好的智慧和能力效应,学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在研究成功后有一种准科学家的成就感,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能有效实施的教学方案。它应该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流畅的教学过程、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生动,有趣的。同时,好的教学设计,不仅满足于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觉得以下几个因素应该是特别值得考虑的:(1)、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水平,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心理水平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能力。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水平,则需要平时研究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确定教学深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思维水平,恰到好处地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其深浅程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生的可接受度和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为标尺。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3)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堂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学中,已越来越多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式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典型生动的实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的现实情景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把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由一个点延伸为一条无限延长的射线。更多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默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4)教具和学具的选择。教具和学具的合理使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物质因素,尤其表现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杨振宁说:"只有骨干的物理学是骷髅,物理学要有骨干,还要有血有肉。有血有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物理现象的密切联系就是物理学的血肉。"我们教师若能经常让学生使用身边的物品做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同时尽可能多的举一些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而又容易理解的现象,能使学生更容易明白物理就在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得到很好的激发,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潜在因素。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一是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学"的心理效应。学生喜欢哪个任课教师,那门功课就学得最好,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三是熏陶作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物理教师,其人格魅力尤为重要。万世万物多数都与物理有关,而学生对万世万物充满着好奇,喜欢问为什么,物理教师担任的是为学生解释万世万物之际道理的角色。这个角色扮演得成功,就会得到学生的崇拜和喜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针对所授知识多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所讲授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具体,产生一种亲切感。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多以讲解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一张黑板加一支粉笔"为主要的教学工具,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电脑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纷纷走进课堂。其中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枯燥、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形象、生动、简易的问题,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等。但在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上,并非选用的辅助手段越先进、越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教师应该非常熟悉各种辅助手段的功能及特点,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适时、适度、适当的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教学时,由于一般学校都没有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条件,这时我们可以用电脑制作模拟α粒子散射实验的课件帮助学生去理解卢瑟福是怎样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说的,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用flash制作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开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合理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
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看、听、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课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注意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和反馈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2)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主要内容,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和怎样引入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量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明确它的定义式,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掌握并理解它的几种不同表达形式(文字表述、数学表达式、图象表示),让学生反复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帮助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和一般思维方法。(3)示范引路、检查督促,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并解答物理问题是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以例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信息,弄清题目中所阐述的物理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在头脑中建立相关的物理图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拓宽,让学生能够体会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选用恰当的物理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4)动手动脑,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总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时代,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学无定论,教无定法,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寻找和完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减负增效进行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上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
我校尚未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及其教材,但在教学中,引人探究思想来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中学会获取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现以高一“力的合成”这堂课作一些尝试,谈谈笔者的作法和看法,和同行商榷。
高一“力的合成”传统的教法以及人教版教材的安排:由教师从演示实验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再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我们将这堂课作了改动:突出合力和分力的“等效代替”关系用“等效代替”思想师生共同设计测定互成角度两个力合力的方法再由学生测定互成角度两力的合力师生讨论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这样,用一节课就能完成这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铺垫
一堂优化的课,教师应该精心研究引人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
好的引人新课教学应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为新课和探究实验做好铺垫,使教师能顺利和谐地开始教学。本课一开始按顺序向学生展示图l(a)、(b)、(c)三幅图(*图1(a)、(b)、(C)中五幅取自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2001年5月版),让学生叙述三幅图各自的含意。
在学生叙述过程中,教师插话点明图(a)中两个桶表示同一个桶,图(b)中两个木箱表示同一个木箱,图(C)中两个夯表示同一个夯块。此中隐含着作用效果相同的启示。
师: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幅图左侧都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右侧是一个力作用在该物体上,二者的作用效果相等。
师:生活中、生产活动中,这种情况很多,学物理应重视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写下。
【板书l】如果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或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两个力(或几个力)。
教师指着板书l再读一遍,并说在初中我们也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把……(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l之后写上:
【板书2】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那两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教师在板书l之上,边说边添上。
【板书3】合力与分力
2、突出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等效代替
师:大家一起找一找,在合力和分力的定义中,关键词是哪几个?
生: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相互代替。
教师在板书1和2之下的正中写上:
【板书4】等效代替
师:在物理学中,只有等效才能代替(在板书4的等效和代替之间,添上);要代替必须等效(在上述之下添上,使板书4成为等效代替)。
师: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板书5】力的合成
3、以“等效代替”思想为指导,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实验
师:在初中,我们曾用实验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今天我们要用实验来讨论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规律。具体方法:先从实验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然后从实验结果再来讨论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它们合力有什么关系,从中找到它们的规律。
师:已知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如何找它们的合力呢?请同学和我一起想办法来设计一个求合力的实验。(让同学讨论几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组“三根橡皮筋串联”之后再并联作为受力物体,再用两根细绳和两个5N的弹簧测力计仿照人教版(2003年6月)高一物理教材“学生实验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方法。但教师不能把实验方法告诉学生,关键是由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师:合力和分力关系的实质是“等效代替”,如何利用“等效代替”的关系来求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两个5N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并让两细绳成较大角度拉并联橡皮筋)
师:橡皮筋受互成角度两个力的作用而伸长。这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这样的力就叫做共点力。如何知道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两个力的大小由两个测力计读出来。两个力的方向沿两细绳的方向,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两力的方向。
师:(保持两力拉橡皮筋的位置不变)找合力必须保证合力的作用效果和两分力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因此,我们非常关心这两个互成角度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在实验中,如何知道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在橡皮筋伸长的端点做个记号。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师:如何根据“等效代替”来找合力呢?
(教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筋,故意让橡皮筋的端点一次在所做“记号”的上方,另一次在“记号”的下方)
师: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如何才能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
生:把橡皮筋的端点拉到刚才所做“记号”处。
(教师在黑板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并保持测力计不动)
师:现在作用效果相同了。如何知道这个力,也就是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由弹簧测力计读出力的大小,画出细绳的方向就是这个力的方向。
师:这样我们就求出互成角度两个力的合力了。
今天我们不仅要求出合力,而且要找到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规律。
怎样找这个规律呢?我们规定:从同一个作用点出发,按同一个标度画出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从图上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今天是研究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合力的关系,所以实验时,两个力之间的角度应该大些,效果才明显,最好角度大于90°,学生实验过程从略。
4、重视“交流-评估-总结”过程
师:合力求出来了,力的图示也画好了。我们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合力好像是两个分力的角平分线。
师:你只说合力和分力方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正确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为什么两个分力之和不等于合力呢?
师:互成角度两力的大小之和不等于它们的合力的大小!互成角度两个分力和合力有什么关系?
生:……
师:同学们可以把合力的端点跟两个分力的端点用虚线连接起来,看看我们所作的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生:像棱形。
生:像正方形。
生:像平行四边形。
生:是普通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包含正方形和棱形。从你们实验的图示看,同意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同学,请举手。(大约有1/3的同学举手)
师:我们暂时认定互成角度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做一次实验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再次实验过程略。
师:再次实验,看看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图示像什么图形。
众生:像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互成角度两个力和它们合力的关系。
【板书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用表示两个力的线段作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邻边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后面的教学过程从略。
5、几点说明
2在课堂表现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语言是最直接的赏识交流方式,语气要肯定、有力。在每一堂物理课上,针对课程学习的需要,我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每位学生从课堂的纪律,发言的积极性、上课的认真态度等纳入学生的表现考核中。适时而有效的评价学生,力求关注到学生的回答具体问题上来,能够更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个班级中,是存在着优秀、良好、中等、后进的学生的,体校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情况更多。因此,在课堂提出物理问题环节时,我会尽可能的让这四类的学生来表现,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努力的意识。当然了,设置的物理问题是要有一定的梯度。比如,在习题讲解时,我会鼓励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分析、交流习题蕴含的知识体系;在物理实验室里进行的学生分组实验,我同样会鼓励学生积极围绕着探究的目的进行科学而有序的实验探究。这给予了学生很大的信心鼓励,也驱动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前进动力。成年人都喜欢表扬,更何况是学生。学生回答正确的,我们应当给予正面的评价;错误的回答,我们要指出其错误;片面的问题要指出其错在哪里,正确的是哪里。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知道错在哪,同时还使得学生更乐意接受正确的结论。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二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我注重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毅力的锻炼。学生要学会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但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难度,赏识可以使孩子勇敢地克服困难。初三年学生在学习《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3]时,我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深入了解热机的生产状况、使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报告汇报时,我赏识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赏识学生采集数据的整理能力,赏识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能力,赏识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虽然有些小组的调查不够深入,但总体能够围绕着中心任务积极地完成。
3在课后交流中,激发着每一位学生勇于改变自我的动力
赏识孩子,就是要始终贴近孩子,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尤其是善于运用赏识的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慢慢地,孩子也改变了许多,学习目标日益清晰,学习也开始变得主动认真。赏识教育渗透在每一个跟孩子接触的时刻,认真发现,抓紧时机,赞赏孩子,建立其孩子的自信心,激发着每一位学生勇于改变自我的动力。根据体校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能够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捕捉、鼓励和鞭策。用赏识的言语,用鼓励的目光给予学生表扬,给学生带来自信,就会使优秀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等生奋发进取,后进生不断进步,甚至后来居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4]。我们要用欣赏、肯定、期望的心去激活儿童身上的潜能,让这些潜能升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潜能的充分张扬。当然了,赏识教育必须与批评、表扬相结合,在实践赏识教育中结合赞赏和批评,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守也就两年的时光。在体校物理教学中,我能积极推行赏识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学生能在被肯定的积极心态中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另一方面能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学生的正确行为被肯定和鼓励,让整个课堂互动性更强,更能促进课程的进行,并收到相当效果。学生的情感一旦激发了起来,课堂的学习气氛会更融洽,教学成效也会得以较好的提升。学生成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只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那么,学生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去迎接新中考的挑战!
作者:王文渊 单位:南安市体育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知识不断膨胀,人民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大量的知识信息中,去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新知识,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其主渠道之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初中物理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总之,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2物理课堂中实验的有效教学及优化的尝试
2.1把握“开放”与“收敛”的“度”,设计适切的探究点
课堂实验探究学习是指在有限的课时数和学习活动空间内,以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为目标的实验活动.所以在涉及到实验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我们精选某一适切部分作为探究点,予以“开放”;其余的部分对比探究点相对淡化,这个淡化是指强化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成份,采用讲授或问答等方式予以“收敛”.从中学生的学习整体过程来观察,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仍然能得到很好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至于实验设计中某个探究点的设计,我们可通过课程标准、教材、现有经验和网络资讯等寻找和筛选出适合眼前学情、符合目前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2.2创设能适度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情景
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兴趣、引出问题、驱动思维,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还具有诱导和调控探究活动方向与水平的功能.接下来仍以《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这节课引入时所创设的两个情景为例证:
情景1“硬币跳高”实验
教学回放:在距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的位置放置一枚一元硬币,在硬币前方15厘米左右的位置摆放一个盘子(平常厨房盛菜用的),盘子里面倒适量水.要求同学不借助于任何器材,也不允许用手帮忙,能让硬币跳到盘子里.师:有什么好方法呢?(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兴趣很高)一位男生主动来到桌前,嘴对着硬币的底部猛吹一口气,硬币跳得不高也不远,没能落入盘中.多数同学埋怨他的力气不够大,请出全班公认的“大力士”男生上台展示,结果还是失败.师:有没有其它方法?有,请你来展示.又一位男生嘴对着硬币上方(沿水平方向)猛吹一口气,硬币一下子“腾空而起”,直落盘中.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师:有同学也想上来尝试一下吗?(只有部分同学实验成功,其余同学带着失望和疑惑)师:设问:(1)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2)怎样才能使硬币能跳得更高?
情景2“神奇乒乓球”实验
教学回放:(漏斗口向上放置)乒乓球放进漏斗后,处于静止状态.将漏斗转至口向下,重新将乒乓球放进漏斗中,手指一松开,乒乓球落了下来.师:这是为什么呢?生:乒乓球由于受到重力作用.(继续演示)将漏斗细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中用手指顶住.师:把手指移开,不借助于任何器材(包括水、胶带纸等),你能让乒乓球浮在漏斗中吗?(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生:对着漏斗的细口向上吸气.师:当我们用力向下吹气时乒乓球将向何处运动?(学生们讨论格外激烈,绝大多数猜想到:乒乓球必定会下落.老师这时“按兵不动”,只是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探究.结果是惊奇地发现实验现象竟然与猜想相反!很多学生实验成功,欣喜若狂!同时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乒乓球不下落?)问题:为什么向下吹气却能够使得乒乓球浮在漏斗中呢?很显然,上述创设的两个情景都可作为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的引入,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而情景1中吹硬币的难度较大,等到上台展示的学生基本上能将硬币吹到盘中,本节课近一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学生要进行另外的分组实验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由于硬币体积小,分析起来相对比较棘手,最终这节课只能虎头蛇尾,匆匆收场.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是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而在情景2实验中,不仅学生通过吹气来完成实验活动相对容易很多,而且从分析实验现象的角度考虑,乒乓球相对体积大、直观性强,分析起来既明了又直白.这样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留有了充足的时间,本节课预设的学习目标最终得以圆满达成.综合比较可以发现:“神奇乒乓球”实验相比起初的“硬币跳高”实验,不仅能很好地调控整节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与进度,而且在实验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开放性上一点不逊色,确实值得反思和总结.
3体验和感想
综上所述,加强和深化物理课堂中实验的有效教学及优化策略的研究,笔者认为能够很大程度上:
(1)有效化解和避免课程设置中学科有限课时数与实验教学活动中开放性产生的矛盾间的冲突;
(2)克服实施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与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之间带来的矛盾,避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结果.相对于教学投入,教学生成的“质”和“量”都能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Abstract】Inphysicsclassroominstructioninquiryisonekindofimportantteachingart.Asthephysicalteacher,mustpracticeunceasingly,explores
unceasingly,consummatesthisteachingmethodunceasingly,displayitsteachingfunctionfully.
【Keywords】ClassroominquiryThelevelhandsoverthetypeDivisiontypeExpanderCurvilinearstyle
物理课堂上学生集中精神参与学习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常用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一手段的应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作初步的探讨。1提问是促成反馈的快捷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具有即时性、具体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避免贻误,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顺利地延续学习活动。
2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学习效率就比较高。学生在答问时注意力集中,而在单纯听讲时容易松懈散漫。教师光靠增强讲解语言的生动性或靠强化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抓住,使学生热情主动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1.2增添及时反馈与补偿环节教学不能只是教,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教与学,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上来,反馈的目的在于生成新的问题,便于及时地处理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借助于这个环节有助于将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排除在学生的头脑之外.
1.3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新增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感性的,而且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物理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需求,我们要借助于课堂教学设计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识点教学
这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2.1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个感性认识可以完成如下两个实验。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低耗高效”原则:有效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巧讲、精讲,学生多练多讲,以最少的时间去学习掌握教学目标,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尽量少做无用功,每个环节、每时每刻都有收获。“以学生为本”原则:我们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之前,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认知技能和个性发展;熟知班级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另一方面要透彻理解教材,明确知识重难点,以学生如何“学”来确定教师如何“教”。分层递进原则:教学内容层次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问题递进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思维要求;作业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搞“一刀切”;辅导分层,如果是全体性的问题,在全班讲评,如果是个别性的问题,则个别辅导。实效性原则:有效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学到知识,又要体现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具有实效性。5.师生互进原则: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研读教材,有效备课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研读教材,厘清知识结构,理解知识逻辑顺序和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授课体系。授课体系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进行有效的备课,备课中要着重思考这节课安排几个活动,每个活动多少学生参与,如何安排;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其次,还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者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调控,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要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激情,人人都敢说、敢问,新课引入尤为重要。在新课开始10分钟之内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问题的心境。因此,新课引入时可借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出问题的图片、动画、视频、故事等资源。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用会跳舞的火焰实验引入;学习“光的折射”时则用铅笔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实验现象引入;学习“物态变化”时用雨、雾、露、雾凇、冰山等图片引入;学习“压强”时用铁钉钉板Flas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离不开小组建设。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授课制的束缚,实行小班化和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分组合理,公平竞争。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男女均衡,公平竞争。②分工落实,目标明确。每个成员担任一个角色,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③独学优先,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先自己独立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答案的对错,突出学生的“学”。④抢答展示,课堂活跃。通过抢答的方式来展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⑤实施激励评价,激起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使组与组之间竞争激烈,勇于质疑、抢答,谁都不愿落后。
4.分层教学,兵兵相教
每个班都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性格、思维、知识水平都不一样,有些相差很大。所以,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把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难的、抽象的问题暂时不讲,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当学完一定内容以后,学生有了解决前面遗留问题的能力,再回头去探究、讨论。课堂上教师以最快速度、最少时间让思维活跃、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然后由这第一层次的学生对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进行“兵兵相教”,让优秀生和后进生结成“帮扶”对子。最后还不懂的学生由教师课后进行辅导。“兵”教“兵”活动不但能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也能促进尖子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尖子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我把物理练习也进行了分类。这样分层处理后的物理课堂,学生、教师都省时省力,减少做无用功,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