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9 17:00: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认识建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认识建筑论文

篇1

建筑师像雕塑家一样从事于形状及体块的创作,想画家一样从事于色彩的创作。然而这三者中惟有建筑师创作是一门功能性艺术。他要解决实际问题;他要创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工具或器具。在评价建筑中实用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筑师是建筑既灵魂。

当你看到上面这个建筑,你第一印象会想到它是什么吗?可能——至少大多数人是这样——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座建筑物是,你会感受到一种印象:一座带着尖塔的高房子,就知道我们看到了教堂。要是我们没有兴趣多作了解,一般也再多加注意。不过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进一步琢磨。首先,我们要去证实起初的形象,这真是一座教堂吗?是的,这是世界著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在行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座教堂没有一个地方不体现出设计师超凡的想象力和异常大胆的构想。让我们站在建筑的角度欣赏这座建筑物。当我们注视着塔时他好像在生长。我们发现这座塔比大多数塔高一点,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更改对他的最初印象,在视觉行为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把一个六角形的块体放在矩形块体上——起初我们并没有注意到他是六角形的。在想象中我们看着它从方塔上升起,像望远镜筒伸出来时一样,直到这幅再创造的作品——这既是整个视觉过程,——顶部停止上升收进去一个小圆顶。不,整个过程并没在次结束。为了完成这幅画面,必须在屋顶上再竖起一个塔,再把一组小小的飞拱及尖顶加在方塔的四角。于是我们便在脑海里勾画出这座教堂的主要形式了。这大概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部思维工作吧!接着我们可以往细微的东西展开我们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了继续安排细部。当建筑师采用不用的材料并看着他们从原始的木石变成一个定型的整体。这是建筑师自己努力的结果,令他高兴。

上面照片中整洁的马路和稀疏的车辆行人构成了一张使人舒心的画面得益于生命和几何学的结合。这是很简单的构图,但能感受到很和谐很休闲的氛围。这里的感受与建筑学的感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建筑的领域内,你也能够轻轻松松地体验到一些在严格的秩序中有巧妙变化的构图实例。这也许是一条古老大街上的一排住宅,在总的布局中,同一时期同类型的住宅一栋接一栋地盖了起来,这些房屋也是线条图形中一个主题的变化。

篇2

“现代管理之父”杜拉克在其《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写道:“管理者的本分,在求工作之有效”,工作的有效性强调的是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数量和时间。学生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集体,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班风的好坏对学生、对学校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实现工作的有效性,既要立足于现实努力做好实际工作,又要着眼于长远,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既要有强烈的追求有效性的愿望,又要在工作中经常有意识地督促自己的工作向着有效性的方向发展,形成一套全新的班主任有效工作模式,成为班级的有效管理者。本研究主要探讨当前班主任有效工作模式的构建及其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一、构建当前班主任有效工作模式

二、实现班主任有效工作模式的途径分析

1、班主任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主任要有效地开展工作,不仅要靠言语,更要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班主任应严以律己,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远离各种丑恶现象并敢于同一切邪恶现象作斗争,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底无私、言行一致;为人正直、公正处事。

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班主任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要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文理渗透,中外古今相通;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注意吸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知识贫乏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班主任终将要被学生淘汰。

⑶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班主任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还应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班主任才能使班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同样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有的放矢地全面开展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有效性

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工作的对象及其环境因素。工作对象就是班集体及其包含的群体和个体。环境因素主要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

⑴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要了解工作对象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身体状况以及每个同学的性格、兴趣、爱好、理想等。班主任应根据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在掌握了个体的基本情况之后班主任还必须进一步掌握不同群体的情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班集体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群体,这种群体通常是以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松散地联系起来的。积极向上的群体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和工作的开展,而消极的群体则往往会对班级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⑵全面关注影响学生的外界因素

①关注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经常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防腐拒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关注人际关系及社会影响

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同周围师生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身心健康,社会影响主要指当前的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东西的侵蚀,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③关注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关系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为直接的因素,事实证明那些父母离异或家庭关系不好的学生都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和孤僻性格,都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学习缺乏动力等情况,班主任了解家庭情况十分有利于做好转化此类学生的工作。

3、坚持重点优先的原则,注重弹性的工作做法,提高班主任工作有效性

班主任有时要同时面对很多事情,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坚持重点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事情轻重缓急,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做。

⑴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班主任要以最快的速度从“昨天”的成功或失败中走出来,转到“明天”的新机会上。否则,将是有效性的重大损失。

⑵重机会不重困难

机会给人以希望,困难给人以打击。若班主任能着眼于希望,则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相反,若着眼于困难,则会有诸多借口使得机会白白浪费。

⑶始终以班级发展为中心

班主任的时间容易被别人占用,容易被诸多看似重要而其实不然的事拖累,容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这与班主任这一职位的特殊性有关。要提高有效性,就必须“跳出”这些困难,以班级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

⑷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形成矛盾处理艺术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探索矛盾处理途径,形成自己的特殊处理艺术。

①务实与务虚的矛盾: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务实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

②管与放的矛盾: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篇3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的对景观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烈讨论,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的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的话题。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到人文关怀的视野中悉心研究。

一、景观建筑中人文关怀的核心

如今,景观建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风景规划;从国家的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从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的建设;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小品、雕塑设计等都纳入到景观建筑体系。在以上一系列景观建筑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创作理念。其特点是把景观分析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通过景观评价来确定建筑在景观体系和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建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更加和谐的建筑。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对于景观建筑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是一代又一代景观设计师与规划师的理想与憧憬,从埃克博《为了生活的景观》)、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都始终贯穿了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的景观思想。可以说,这是西方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也是景观建筑学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一核心也许并没有涵盖景观建筑学的所有原动力,但它却是构成现代景观建筑实践思索中深层价值取向的基础,体现了现代人景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得到了许多景观建筑学者的认可和坚持。以美学、环境和社会需求中人性价值的高扬为轴心,景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这些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有不同的侧重,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美学、社会、环境三个价值评估领域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

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人,“回归自然”、“敬畏自然”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环境的美化,生态的平衡是当代景观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成为现代人生存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建筑中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景观建筑在扮美人居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不仅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意识,也承载着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二、景观建筑中的人文关怀要素

景观建筑的设计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和地域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也是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一)功能性要素。毫无疑问,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建筑中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景观的美学价值,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艺术性要素。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的意义,艺术只以美为对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的美学评价。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之上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一观念提出的新的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权利意志,先入为主的所谓某某文化的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如其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呆板和思维的僵化,所创造出的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的空洞又缺乏精神蕴涵的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的武汉南岸嘴地区景观规划的招标方案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武汉特大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的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的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的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的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的存在中消失了原有的深刻内涵。虽然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无疑会扼杀艺术的创意和美学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的品位,而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的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有机体制本身 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造、更新、发掘出新的艺术意蕴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篇4

二、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庞大、构成复杂、资源流动、素质偏低等普遍特点,直接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同时,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没有健全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为这一方面的管理增添了难度。

2.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的企业环境影响

形成这样一个集科学和技能于一身的稳定建筑企业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受行业竞争机制的影响、企业间薪资待遇差异的影响、员工自身实际水平和素养的影响,企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企业用人结构失衡的不良循环,同时企业也抗负着优秀人力资源紧缺的压力,间接或者直接的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弱化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

3.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主体”积极性影响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是员工本身,由于现阶段的建筑施工企业只在乎公司的受益情况,而对员工的积极性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

三、应对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策略

1.确立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对员工的数量加以控制,消除“以多取胜”的错误观点;采集企业员工的信息情况,使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科学的保障系统;控制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优秀资源在流动中的缺失;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如此,在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都要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需要顺应其社会和时展要求。

2.加强员工管理,优化企业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难主要局限于企业员工自身较低的素质水平。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管理,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文化素养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录用问题,人事部门需要设立较高的聘用门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员工素质的平衡性和可控性。建筑施工企业在优化企业环境的问题上,可以开办以下企业活动,如建筑施工专业知识测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术等级晋升、好人好事评比活动、选举思想道德教育标兵、评选年度优秀员工和年度新人等。

3.人力资源的有效奖惩管理

对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奖惩管理,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创建绩效考评系统,确立员工奖励机制,在提高员工薪资待遇水平的同时,还要根据员工的突出表现,给予员工额外的福利,如住房公积金、人身保险、年终分红、重大贡献的现金奖励、国内外报销旅游等,以此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第二点,对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和所出现的误失做出适度处罚,对具有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损害公司利益、延误工作等严重行为的员工,做出予以警告、扣除奖金等严格处罚,树立公司的权威形象,加强公司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效的奖惩管理机制。

篇5

2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人防地下室出入口的设计

人防出入口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甲类防空地下室中,主要的出入口必须设置成室外出入口,而且在地面上的建筑部分一定要在防倒塌范围之外,也可以增加设置防倒塌棚架从而避免战时人防重要的出入口被建筑构件堵住。因为汽车库的坡道的设计大多数都是室外设置,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选用汽车库的坡道作为人防地下室的主要出入口。如果人防地下室的出入口位置选择有错误,就会对其后许多的设计及工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2.2人防地下室门的设计

首先,人防地下室的门不能全部开启,根据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在附建式人防地下室中的出入口一般采用楼梯式的出入口,作为公用通道的楼梯,在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管道井、排水管道以及消防设备的布置。人防地下室的门与普通的门存在抗爆性与密闭性的差异。人防地下室的门扇的尺寸在一般情况下要大于洞口,而且不能镶嵌于洞口之中,门框墙和钢筋混凝土门扇都需要搭接100mm。同时在设计的时候更要注意,人防地下室的门在开启与关闭的范围之内没有消防栓、消防管道以及顶板梁等因素的制约,充分保证人防地下室门的前面的通道的尺寸能够达到人防地下室的门的安装与关闭开启的要求,比如在防护密闭门的门洞上方通道的内侧一定要设置一个后凸梁。如果没有对防护密闭门的门洞上方通道的内侧进行一个后凸梁的设置,就会使密闭门在开启的时候被防护密闭门上方的后凸梁挡住从而无法开启。又或者是在防护密闭门的侧面设置了密闭门,这就使防护密闭门与密闭门有闭锁的一边相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密闭门的开启会不会受影响进行思考。在进行防护门的开启与安装的时候注意设计的宽度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要对人防地下室门的开启方向设计进行考虑,由于人防地下室门的比较重,开启较为不方便,所以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因此,在人防地下室门的下边进行垫块处理,这样就可以支撑门的自重避免了人防地下室的门不会因为自身重量过大而产生的变形。在对人防地下室的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使开启的门完全的贴近墙边,在没有遮挡消防栓与门洞的基础上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由于密室的通道尺寸比较的小,并且滤毒室的门经常开启的话会给在地下室的人的通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人防地下室的门的开启方向设计为朝内开启。最后,要保证防护密闭门的设置能够达标。在图纸交底时,发现竖井内部的防护门或沿通道侧墙在设置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在设计中人防地下室门的竖井的内墙面或是通道侧墙和门框外边都在同一平面内,使得门扇正对冲击波的作用方向。对此应当对设计进行改进,将门扇镶嵌入墙内,使内墙面与门扇的外表面持平。

2.3人防地下室集水坑的设计

战时的防空地下室,重要的进出口防护密闭门的进风口的竖井、通道内部以及外通道内都要对集水坑进行设置,对于排水与给水,滤毒室、进风扩散室和除尘室或是防毒通道等,都要对收集洗消废水的集水坑、清扫口或是地漏进行设计。

2.4人口疏散问题

如果按照每200个人不小于0.6M的要求来计算的话,每个门的设计人数就要小于等于700个人。2.1m为每700个人的疏散宽度,所以即便是门洞的宽度为2.1m,其可以疏散的人数也就是700人。楼梯虽然是疏散的口部,但是疏散宽度主要是看楼梯之间的中到中的轴线距离。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就会使实际的疏散要求不能达到正规的设计要求。

篇6

石河子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总体办学思路是服务于新疆、兵团的经济建设,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校现有建筑学专业教室和画室若干间,图书馆馆藏中、外文书刊300余万册,年订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报纸180种,藏书总量300万册,各类数据库40余种。

(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规模及承担课程

由于办学条件无法满足独立培养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要求,学校利用对口支援的优惠政策和支援院校的办学资源,采用1+3+1联合培养的模式。因此,在制订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形成了两套不同培养模式的方案,即联合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独立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建筑学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学校只承担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一年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美术实习的教学、实践任务。

(三)师资队伍、科研平台

石河子大学建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客座教授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助教1人。本专业教师以石河子大学寒区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石河子大学寒区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了以寒区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科研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共承担16项科研项目。

二、学校建筑学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较差

不具备独立办学的条件目前,学校建筑学学生专业教室的教学设备、绘图桌椅等设施较为陈旧,教学环境欠佳。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专业资料室、评图教室和实验室等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独立办学的硬件要求。

(二)师资队伍学历低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新疆和兵团地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引进建筑学高学历专业人才。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满足《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目前的师资能力还无法满足独立培养本科生的要求,同时现有教师队伍欠缺高学历、高职称人员。

(三)课程建设欠缺

没有形成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校专业教师只承担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没有承担过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因此没有形成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承担建筑学教学任务的教师为近两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经验较少,与高水平院校在本学科教学方面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其对于建设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欠缺经验,对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内容研究不足,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四)科研水平较低

影响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建筑学专业科研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稳定的科研基地。专业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和获奖成果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信息和前沿研究课题的动态,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校建筑学专业建设的策略

(一)改善办学条件

满足独立培养本科人才的硬件要求学校通过多渠道争取经费,以改善建筑学专业的办学条件,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改善专业教室、画室的教学环境;建设本学科的专业资料室、图文信息中心;建设评图大厅,改善设计课教学条件;积极申购仪器设备,扩充其软硬件设备,提高科研教学设备档次,完善实验室功能,扩大实验室规模。目前学校已投入资金筹建建筑设计实验中心,具体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模型雕塑实验室、数字建筑实验室、建筑环境监测5个实验室,重点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注重设备仪器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的开出率,提高学生参与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项目和系列竞赛的兴趣,扩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本科学习及参加建筑学科全国相关竞赛提供训练仪器设备及场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满足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学校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建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依托对口支援政策支持,学校聘请对口支援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学院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学校加强与本地建筑设计院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的兼职教师的队伍。此外,学校还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培训、访学,或者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校计划建立在职教师到设计院实践制度,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通过到企业举办专业教师培训班、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提高中青年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达到独立培养建筑学本科人才的要求学校根据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依据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要求,通过与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本学科的办学思想,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建筑设计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为主线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基础”、“学科基础”、“职业基础”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完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教学内容研究,并通过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培训、访学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学校还注重加强与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探讨专业发展趋势,积极迅速跟踪学科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引进先进课程,为独立培养本科人才做准备。

(四)调动科研积极性

提升科研水平,为建筑学专业建设服务学校积极支持本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同时,学校努力挖掘和整合建筑学专业的科研力量,形成科研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整体科研水平;按学科研究方向构成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组织考核,带动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明确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职责,建立学科方向实验室及工作室。学校还建立了相关的科研奖励政策,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篇7

1、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长远性。尊重人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淡薄,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仍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特点是行政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没有取得资源地位,没有科学的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情大于法的现象仍很普遍,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人事相宜。

2、存在严重的冗员问题

“冗员”已成为严重影响石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严重制约石油建筑企业组织运作的最大障碍。

3、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目前我国石油建筑企业在人力

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也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2)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无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3)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4、不善于营造企业文化

石油建筑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不注重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石油建筑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力功能、复合力功能、约束力功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

5、激励机制不够有效

石油建筑企业人力薪资报酬、激励机制单一,缺乏活力。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严重地挫伤了人力薪资报酬、激励机制单一,缺乏活力。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严重地挫伤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平均主义尚未彻底清除#企业效益好,大家都多拿,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连结在一起,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6、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表现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与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流程不当,绩效考核没有和员工的绩效相结合,在石油建筑企业中常将考核结果做多方面用途,通常一次考核事件的曝光频率越高,主管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困扰也愈多。主管基于这些顾虑,不愿真正实施考核。造成有的绩效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先进成了“轮流坐庄”,以至于最后形成主管不想考,员工不愿被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没兴趣组织考的局面。

7、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石油建筑企业中,用人机制的“官本位”色彩较浓厚,在用人方面仍未摆脱论资排辈的观念。在人才使用上不灵活,过于谨慎,“重用人才”往往简单地体现为提高专业人员的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一些优秀人才纷纷流向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石油建筑企业职工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老化和青黄不接的不均衡现状。

二、存在误区的原因剖析

我国石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既有其成长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其现实的原因。主要是:

1、“出生”于计划经济的石油建筑企业,其组织设置和人员安排机制导致企业内冗员众多,是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石油建筑企业是“老大”企业,各种人员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找关系挤入这个“老大”。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劳动生产率也不断降低,人浮于事成为石油建筑企业的普遍现象。所以,“冗员”已成为制约石油建筑企业组织动作,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2、石油建筑企业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制度,依然绝大部分沿袭着计划经济的制度。职工收入与绩效的挂钩,仍然处在一种“低收入差异率”的干多干少一个样、技术好坏一个样的“准大锅饭”状态。这种激励手段无力,加上用人机制不活,是严重挫伤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的重要原因。

3、石油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理念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不断的变化,同时#受石油建筑企业结构性不断调整的影响等。“低收入差异率”,不可避免地使吸引人才乏力且人才流失严重,出多进少的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和遏制。

4、目前,石油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投资不足现象。效益尚好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财力物力,却不敢大规模在人力资源上投资建设;效益差的企业,却又无财力物力在人力资源上投资建设,使得石油建筑企业的职工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普遍存在着老化和青黄不接的不均衡人力资源现状,真正握有现代知识、技术的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的人员更是稀缺。

5、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大多仍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行政的人事管理气息浓厚,带来的是“以人为本”、“以能为本”意识淡漠。“金字塔”式的构建又限制了企业信息沟通和科学决策。内容上被条块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这种资源的获取、使用、投资、激励等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又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战略与企业发展未能内在整合,未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性、统一性。

三、快速构筑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思考

1、实现人本管理,把人才留好用好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持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要素,也是具有自身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个体,因此,必须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如实施柔性化管理、公平对待、尊重员工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社会生活,设计多系列的职业通道,创造人性化软硬环境等。在物质水平较高的时代,尤其是强调软环境的营造。企业软环境的营造重点要抓沟通和尊重。良好的沟通和尊重会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温暖感,而这种归属感和温暖感又会大大激发起工作热情和干劲。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通过加强各个层次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来改善企业的软环境,从而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把人才留好#把人才用好。

2、要做好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石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纳入并遵循科学和规范的工作分析,才有可能根据需要,正确地决定设置哪些工作,决定每项工作对职工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并进行详细描述得出工作描述的任职说明。在此基础上明确任用标准,选拔任用符合需要的合格人员,并以此作为对职工的绩效评估、晋升晋级、调配、解聘的标准。

3、科学设计薪资#构建激励与绩效考评模式石油建筑企业在分配上趋向于按劳、按效$按资的多元化分配。分配制度应以企业效益为中心,把职工的责、权、利结合在一起#加大薪资结构中“活工资”比例,拉开分配档次。从根本上解决分配过程中存在的职工薪酬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等问题,打破在薪酬改革中形成的新平均主义,实现贡献大多收、贡献小少收。

石油建筑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整合系统进行人力资源的评价。绩效评估可以从直接主管、同事、下属、顾客及被评价者个人等360度角度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时间、成本等多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并进行动态反馈,不断修正目标。为了使各种工作岗位之间的绩效考评具有可比性,可以运用岗位绩效指数化法来反映外部环境中各种技术条件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组织体制、人事制度的变更等不确定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使考评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并与相应的激励措施相结合,推动组织或个人努力创造更高的业绩,从而成功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石油建筑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石油建筑企业培训应重点突出职前培训、技能培训。职前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前提工作,不论本专科生、硕士生,进入公司之前,都需接受为期三个月到半年“职前教育”,培训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灌输企业的信条、文化、公司理念,实施人格培训、基本素质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内容,石油建筑企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和知识工人,必须通过各种技术学校及企业培训机构加大职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同时也可采取“干中学”、“学徒制”等方式来培训。

篇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人学习者要想取得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必须学会从众多的学习方法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立竿见影;而不得法者,往往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本文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探讨成人的自主学习,以期能有助于成人学习者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那么,要想成人的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有哪些要求呢?

(一)成人学习者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成人自主学习的效果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桑代克曾经指出,影响成人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成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及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因素,或称之为学习动力,是激励学习者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心理因素。成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成人的学习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预期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历程,它是推动成人个体参与教育、卷人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因,是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问题情境中寻求答案是兴趣学习的最好动机。学习兴趣不仅是推动学习活动的有利因素,还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学习兴趣,则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建构的过程,就是承载兴奋点不断延续的过程,而不需要外在事物的强化。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投人有利于保持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保持学习者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使其积极有效地学习。

(二)成人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学习目标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指向和对学习活动结果的期望,这种指向和期望是学习者维持、调节自我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能否自主、深人地投人到其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成人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实的理性接近是通过另一个求知的过程完成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主体要主动完成的意义建构。学习主体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对象,制订学习进度,研究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成人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会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成人学习者要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者要自己进行探索和思考,而不是不动脑筋地被动接受,学习是对各种知识经验的整合,而不是零散地、毫无联系地将知识印人自己的头脑中。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习者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学习策略,建立有效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可见,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出问题,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种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强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带着问题去求知,所以学习起来不但会对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内容特别留意,而且会特意去寻觅与那些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材料,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特别适合成人学习者。

(四)成人学习者要创设有利的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情境,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以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创设情境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东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成人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即学习的氛围。成人学习者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善于从大众宣传媒介、教育部门、社会团体、自学组织和辅导机构等得到广泛及时的帮助,充分挖掘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等各项文化事业资源中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者也要针对自身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中的具体困难,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积极寻求教学资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同时,成人学习者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努力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实际锻炼中培养和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成人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合作是指人们通过共同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所谓合作学习,即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达到共享性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由于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对世界的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也有不足和缺陷,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可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们成人学习者也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六)成人学习者要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篇9

人事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壮大,现阶段,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事活动变得尤为复杂,人事管理的功能就会得到扩充和延展,这需要管理者们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实现。企业之间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上占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优势,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成为企业中重要的环节。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管理者对于人才要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使企业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才能够充分利用人的潜力,使公司充满新鲜活力。人事管理肩负着企业重大的使命,通过人事优化配置管理,企业的经营效益,优化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进行一系列特定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是人事管理的功能。在相互竞争的当今社会,人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的人才,需进一步加大人事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人才档案,用人机制要灵活,为企业选择优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人事管理部门应发挥激励作用,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使大家都能工作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才能使人的内在潜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形成真诚、理解、合作、团结的氛围。

2当前建筑企业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构成不合理。现阶段建筑企业人事管理过程中,将人员性质定编为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主要包括工程图纸设计人员、监督人员等,施工人员年龄层次差距大,综合素质偏低,不具备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形成了不利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人员都只能进行体力工作,他们甚至连建筑工程施工图纸都不认识,专业施工人员比较少。在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中,由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管理者都只能进行一般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难以对日常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充分的保障。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企业人事有效管理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也对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阻碍作用。

(2)缺乏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形成了非常大的规模,很多建筑公司都是新成立的,部分成立时间比较久的建筑企业,尚未意识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尚未编写出具备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偏低,没有对人事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人事管理在集团运行中没有充分发挥它存在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目前我还未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建筑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可以借鉴,导致建筑企业人事管理杂乱,人事管理难以在集团管理中展现其核心作用,在很多建筑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形同虚设,这对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也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人事管理难以发挥作用。我国传统的建筑企业可以规划为两种性质,家族性集团公司和国企事业单位,前者注重家族性经营,集团很多重要部门都是“自己人”,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偏低,对人事管理的认识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在国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建筑企业中,老龄化现象严重,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差,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事管理已经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但是,建筑建团人事管理人员无法充分理解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难以融合到建筑企业管理中,这对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3建筑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创新人事管理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事管理逐渐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现代建筑企业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应该不断创新人事管理制度,促使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化。这就要求建筑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理清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差别,为了将人事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建筑企业必须优化内部职工年龄层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组织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学习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经验。管理人员也要勤于学习,充分掌握现代人事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建筑企业内部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提高人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事管理队伍,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过度的阶段,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建筑企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过程中,应该完善用人制度,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筑企业在进行人事制度创新的同时,必须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限制,建立适应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秀经验,根据建筑企业的需求,利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综合型、专业型人才投身到建筑事业中。除此之外,应该在建筑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薪酬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管理中,应该合理应用薪酬绩效评价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充分激发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建筑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管理必须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作为企业集团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随着人力资源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只有不断优化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化,才能促进集团企业人事管理可持续发展,为集团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建筑企业必须实现人事管理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使发展的成果能惠及全体人民,但是在现阶段,依然有很多弱势群体存在,而流浪乞讨人员占到这些弱势群体很大部分,如果无法保障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这不但体现了政府在弱势群体保护这方面的失职,还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也只是空谈而已。怎样不但能使流浪乞讨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又能保证公共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设立“禁讨区”问题的法学思考

(一)乞讨行为的性质

从本质上看,流浪乞讨人员的乞讨行为是一种对自己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从社会关系上讲,所谓的自由,就是指在尊重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现了个体自决和社会秩序的统一。流浪乞讨人员本身的乞讨行为并不是权利,因为获得救济是权利最重要的特征,假如说乞讨是一种权利,那如果乞讨没有成功,乞讨者就有权利得到法律救济,这就很荒谬了。因此正常的乞讨行为只能说是个人的自由,但应该以法律没有禁止才自由为原则。而且我国现行的立法中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所以国家没有把流浪乞讨人员看成是打击的对象而是受救助和保护的对象,因此正常的流浪乞讨行为本身并不是违法行为。

(二)“禁讨区”的设立违反了依法行政的行政法治原则

理论上,行政法是法律对行政权的约束,使得行政权依法而规范运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作为行政法治的特别要求。只有抽象行政行为符合宪法规定和统一,行政法治才有可靠的基础。第一,设立“禁讨区”和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而且我国的立法也提出对于非法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的行为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来处罚,立法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制定法律的主体。而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方式设立流浪乞讨人员的禁讨区,限制了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这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中的规定,是没有法律效果的;第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就应该随时将公共性特征表现出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政府的公共性需要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要站在全社会利益的高度,放弃自身利益的诉求,进而实施公共管理。要使得不同阶层的利益得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各个地方设立乞讨禁区是为了不影响城市的形象,或者是当地的居民不愿意看到这些乞讨行为等,但这些都不能作为设立禁讨区的正当理由,法律不能加大这些乞讨者生存的艰难程度来让一部分人心里舒服,政府也不能为了城市的美好形象将弱势群体的生存方式剥夺了;第三,设立禁讨区违反了行政法的平等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但他们都应该享有平等的人身权利,所有人在在价值、尊严和权利上都是平等的。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行政法的平等原则要求作为行政主体,要对行政相对人平等的对待,流浪乞讨人员是也是公民,普通公民可以出现的场所,他们也有去的自由。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生存机会,找到引起贫困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而不是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禁止。

(三)政府有权依法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的行为

根据世界人权组织的要求,凡是符合公共秩序、道德及普遍福利的需求,都是自由的所在,而妨碍他人权利、社会义务、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共道德的行为,都是可以对其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如果自由违反了道德,对他人利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可以限制他们的自由。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流浪乞讨人员有强要,导致交通阻塞等行为,政府就应该在合法的前提下,对他们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这种限制不是针对流浪乞讨的身份,而是针对他们的违法行为。

二、现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立法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关于救助对象条件的规定不科学

现行的法律对定了救助对象的条件,但是这些规定缺乏科学性。(1)规定的救助对象为由于自身没有解决食宿的能力、没有亲友可以投靠、没有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或者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正在城市流浪度日的人。其中很容易对是否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或者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进行核实,但是想要核实其他情况就很难。而且即使流浪乞讨人员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或者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水平不高,如果有较大的开销时,紧靠五保是很难满足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救助他们就违背了人道主义。(2)现行法律规定对流浪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必须要提供本人的真实情况,但事实上,很多流浪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自身的情况,如果不对这些人进行救助明显是不合理的。(3)现行法律规定救助站要及时和救助对象的家属取得联系,并核实情况,但事实上,因为很多原因很难做到,由于法律规定的救助对象不科学,很难科学的确定救助站的身份是不是真的属于救助对象,很多救助对象并非法律中规定的对象。(4)有很多骗吃和车费的情况也得到了救助,很多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救助对象的要求。

(二)救助站与相关部门管理权的立法规定模糊

第一,在现行的法律中规定了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经过救助站的同意之后才能离开救助站,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多,但由于救助站没有强职权也不能强制性救助,光靠救助站说服的话想要起到作用是很难的,造成了规定形同虚设;第二,现行法律规定了针对被救助人员轻微的违法行为有救助站进行制止,如果严重要交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但却没有规定什么情况采取什么手段。进而导致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敢制止受助者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也存在管理上立法缺位,立法中并没有规定如何界定违法行为是否严重,而且现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很难对受助者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处理。第三,现行的立法中虽然规定了救助站不提供救助或者是停止救助的情况,但如果受助者不离开却没有规定该如何处理。第四,政府各个部门的权限不明确。

(三)将流浪乞讨人员遣送回原籍剥夺了其迁徙自由

目前,很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在依据相关制度的基础上,都被送返原地,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在现行的立法中,原则是将流浪乞讨者送往原地,这就剥夺了公民迁徙的自由。而迁徙自由已被载入宪法和法律之中,从人权的角度来说,送返原地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公民的人权。流浪乞讨人员之所以会流浪和乞讨,是因为其生活所迫或因为其他原因,也就是说流浪地及乞讨地是其生存的必然选择,当然,流浪乞讨人员是需要救助的,但救助的方式不等于送返原籍,有可能出现送返原籍以后,流浪人员或乞讨人员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这就失去了救助的意义。反而强制将流浪人员送返原籍的行为也违背了迁徙自由的法律规定。这种救助的方式是与法律的规定相矛盾的,因此应该解决被救助人员的实际困难,增加救助的有效方法才是救助的真正目的。

(四)救助方式单一

在现行的立法当中,规定的救助方式是给受助者提供车票、食物、住所、医疗等物质帮助,缺少对他们精神上的帮助,而且很少分析受助者的生理和心里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受助者的需求,对救助人员缺乏精神慰藉、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及法律援助,因此而产生社会效果不明显。很多时候,需要救助的人员往往因为救助站根本解决不了救助者的实际需求,反而还要被送返原地,所以很多的需要被救助的人员就不愿意接受救助站的救助,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救助站的救助缺乏针对性。

三、完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立法的建议

(一)扩大救助的范围

现有法律中对救助条件限制的过于严格,很多却是需要救助的人被排除在外了。立法应该对救助条件进行修改,将救助的范围适当扩大,应该将救助对象确定为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和遇到应急困难或者是特殊原因导致生活无着落的其他人员。在实践中,本着人道主义原则,如果救助站对遇到应急困难或是由于特殊原因导致的生活无着落的人员进行了救助,还要防止他们沦落为流浪乞讨人员。对提供救助的标准也应该进行调整,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合理使用救助资源。例如对由于特殊原因或者是遇到应急性困难而导致生活无着落的人员,通过提供暂时给他们提供住宿和食物救助的方式,同时帮助他们联系家人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光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做法,应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救助。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家庭、个人以及一些非营利组织参与到救助中,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募捐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三)丰富救助的内容

第一,要尊重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第二,制定出救助管理站的服务标准,明确规定出其的具体内容和服务标准,同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救助;第三,根据流浪乞讨人员自身的情况,可以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但这是建立在他们资源的前提下,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第四,要进一步强调救助制度的协调功能。

(四)完善受助人员权利救济的途径

篇11

竞争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人群各自努力,在希望和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某种较量而区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进事物发展的活动,就是竞争。马克思曾说:“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合为一个总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性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今天是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竞争和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在班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和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带头人,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干部的培养既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加强。但作为班干部不可避免干许多学习之外的工作,同时对他们要求也高些,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吃了亏而不愿意当班干部,他们愿意在学习上比而不愿意在当班干部上争。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工作 )我在进校初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当班干部并不是苦差事,它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激发自己奋发向上,会使自己不断进步。联系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还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外事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成功都和失败者的事例。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进行开导,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起来,然后适时引入竞选班,结果学生踊跃参加,全班不管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好的都积极参与,尤其是成绩好的,原来参加活动不积极的学生变化尤为明显。竞选成功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失败的学生找原因,争取先进以等下一次竞选。班干部任用上的竞争机制,使班风明显改观。

二、在常规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小组是班级的细胞,为了在班级管理各项中达到较好的成绩,必须加强班级的基层组织——小组的管理。小组长都是通过推荐产生的。我给小组长以“组阁”——在全班范围内选自己的组员的权利。于是出现一些双后进生没人选的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性。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若是以前这些学生许多是根本听不进教育的,现在都能虚心接受;我又去动员小组长能接收这些后进生,给他们以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一过程,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做法。小组成立后都要制定出各自小组内的管理办法,这样,组员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班长负责干部,班长对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当好导演,让学生自己表演。为了激发竞争、鼓励进步,每周评选一次先进小组,一名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采取这些办法后,扭转了部分学生难管的局面,各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互相竞争,争当先进。整个班集体也就形成了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三、在学习上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怕吃苦、怕动手、怕动脑筋,成绩就一塌糊涂,成绩差就没信心而不想学,变得更懒惰,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为此,我充分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介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在国际上的位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振兴将寄托在他们身上,要有进取心、责任心和信心,要有拼搏的勇气,找准自己的位置,订好目标去努力学习,将自己的成绩在小组中比、在班上比、在同年级中比,再把眼光放远点,在全泸州市比……,每期至少进行四次成绩评比,成绩进步大的给予较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在班上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许多学生尤其优生进步非常快,常出现几个同学成绩非常接近的情况。

篇12

如今,国内建筑学院里的国际学术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建筑资源也是汗牛充栋,不少青年建筑师和学生面对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的外来理论——建筑哲学、符号学、现象学、类型学、文化人类学……谈完了“后现代”、“解构”,又谈“建构”和“身体与建筑”。确实有些人是真正专心在研究,可还有许多人是人云亦云、见异思迁,把建筑理论当成时尚的东西,不断地与时新的理论“俱进”。许多人把最旺盛时期的经历不断消耗在无谓的对理论的激动中。须知,国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及数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论界,有许多人动不动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术语来解释我国的建筑现象,牵强附会。如“建构”一词,许多学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试图用它来证明我国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构”思想。“建构”(Tectonic)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艺。经由19世纪欧洲建筑理论家的工作,“建构”逐渐发展为特指建筑在物质层面上如何建造的艺术,成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商业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年轻建筑学生。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谈论“建构”迅速成为建筑理论时尚的今天,“建构”和其他许多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一样,面临被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西方的理论不加咀嚼就随意引用,必定会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对我国建筑现状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理论最忌僵化和教条。有许多学者故弄玄虚,把西方语境里很平常的话语翻译成拗口的中文,以显示自己的高深,实际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恋罢了。如某介绍西方先锋建筑理论的论文,笔者读下来竟如同嚼蜡。文章通篇充斥了奇异的译名和晦涩的话语,还有很多电影、文学方面的未经解释的术语,其中很多翻译的语句前后关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可见他只是把别人的话逐句生硬地翻译过来,想必作者也根本没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则不会讲不清楚,只是照猫画虎的描摹了一遍罢了。真不知这类文章和所谓理论能对学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学院派的建筑理论教育历来是与建筑实践有距离的,强调“宏大叙事”,即是以群体、抽象和形而上基础的历史叙事方式,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叙事霸权,并因而成为学院派建筑理论所依赖的基本模式。学院派理论家企图绕过私人感受,用宏大叙事取代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导致当代建筑批评以及文化批评越来越远离艺术经验。看看今天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期刊,都快成了为官方或学术权威霸权的田地了,在那里听不到自由的声音,看不到独立的见解。而如《时代建筑》这样的杂志,就能看到各种不同的个人论点在激烈碰撞,读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鲜的学术空气。难怪许多实验和先锋的建筑师选择在这里说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读过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的人都知道,他极少运用成语和某某名人说过的话,他用最朴实的语句说出了最真实的感受,给读者的感受是最亲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试图用“私人叙事”的真实体验来抵抗学院派“宏大叙事”的臃冗陈腐的叙事霸权。 转贴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