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18:10: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专业教学模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时期烹饪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烹饪是文化、是艺术、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用科学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饮食文化的智慧与知识的结晶,它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工艺体系。传统的烹饪专业教学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烹饪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要改变传统烹饪教学的以书本为本位,以老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弊端,构建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质疑——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基础的、表面的、朴素的知识而能触类旁通、视野开阔,成为“有文化、懂理论、会操作、能管理、有创新”的新一代厨师。本文就“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一初探。
一、“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质疑、设悬极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随之产生。“质疑——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就是要起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作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
1.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研究教材吃透精神,运用“模块”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原理进行设置质疑,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2.“质疑——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启发和鼓励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经过收集资料、课堂演示,获得新知识,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二、“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
“质疑——探究”教学模式设计,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大纲提出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和学科特点;另一方面要注意适当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别差异,它是以质疑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展开教学的,其过程如下:
1.创设质疑情景。根据教学发展需求创设对学生是真实的质疑情景。设置质疑情景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质疑情景。
2.确定质疑问题。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从情景中选出与当前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探究式学习的载体和核心是“质疑”,学习活动是围绕“质疑”展开的。因此确定的质疑问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出与学习目标直接有关的问题,从而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如从“鱼圆下锅后下沉浮不起来”情景中引导学生确定加盐量的问题和鱼茸搅拌问题。
3.启发自主探究。根据确定质疑问题,每位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质疑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和思路,如需要收集那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如:鱼块制作中出现鱼丝短、鱼丝扁、花纹不清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解答,提示学生从学过的刀法和做过类似的菜肴去分析,斜刀剞时刀与原料的角度和鱼丝的长短有什么关系,直刀剞与斜刀剞的刀距大小和鱼丝的形态有什么关系;剞刀深度与原料的花纹清晰度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相互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质疑问题的想法、观点、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整,加深每一个学生对质疑问题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热情,使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如鱼块制作中出现鱼丝短、鱼丝扁、花纹不清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中国烹饪》、《四川烹饪》、《东方美食》等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刀与原料的角度小、鱼丝长,角度大,鱼丝短;有的学生认为直刀剞与斜刀剞两者刀距一致时,鱼丝成方形,两者刀距不一样,出现鱼丝扁形;还有学生从剞刀的深度分析,剞的太深,原料切断,没有花纹,剞的太浅,花纹不清晰;还有的学生认为用花刀可以制作松鼠桂鱼、珊瑚鱼。通过现场表演,验证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质疑结论评价。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思维从散发走向聚合,最终教师总结,得出解决质疑问题的方案,即正确的结论。同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精神,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及表达交流水平等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6.训练内化巩固。在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之后,紧扣教学目标,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的新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并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同时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正确、科学,使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提高。
三、开展“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践证明:“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符合烹饪专业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尝试用已有的烹饪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质疑——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上取得了异常的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质疑——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结论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等过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2.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质疑——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主地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学会用各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学到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质疑——探究”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课堂由过去“老师的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刻苦训练,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思想也大大提高了操作技能水平。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教学模式的创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从孔子的“启发式”,到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不论其科学性、有效性如何,可以说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境界的不懈追求。②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一定具体情景下,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③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确立起以和谐教学和创新教学为指导,以交互式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支撑,课堂内外相互依托,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创造性、和谐性和交互性。因此,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广告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我国广告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结构上以“专业模块”构成。过分强调专业性,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人员每天都必须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遇到不同的事情,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目前,由于广告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目标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需求。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广告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是中国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没有发挥好“教”与“学”的双边作用,这使学生难于把所学知识进行转型,难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快广告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我们专业教师迫切面临的一个问题。
广告专业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导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构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时间,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主动、多动、全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达到自主创新学习的境界;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做到动脑、动眼、动嘴、动手、动耳,在“五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为如下几种主要的典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由来已久,早在1921年,哈佛大学就开创了案例教学法,由于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教学单向传授、被动接收的形式,所以在一些应用学科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角,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双向交流可有可无,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其角色只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跟学生共同参与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引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角色则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生们从中可以直接分享到各自的学习成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
广告专业的很多课程多适用于案例教学模式,如《影视广告学》《广告创意与思维》《广告策划》及《广告市场调查与研究》等。教师通过精心编写的案例让学生阅读、研讨、分析。通过模拟情境,把学生放在一个当事人的立场上,以此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体验去学习相关理论。哈佛商学院的课程大部分都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去把握和分析问题,从而学会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通过大量案例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路和方法,最终沉淀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案例教学时,首先建立一个精心编写的案例库,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广告的运作特色;再精选一些中外知名的广告案例,提供丰富的背景,设置好相应的讨论和练习题目,印行成册,供教师和学生当作辅助材料使用;最后,在相关课程中有重点地挑选一些广告案例讲解和研讨。这样,不仅能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广告界已经发生的实践课题,也能通过案例库统一各个案例的背景和说辞,免得同一个案例出现在不同课程中,每个老师的解释差异过大给学生带来困惑。
2.情境体验模式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有理智的活动,而且有情感活动。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并且进一步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为此,要想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重视理智的活动,还要通过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广告专业课中的情境体验模式是指各种实战教学。实战教学是营销学、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拟实战,如模拟广告公司、虚拟广告活动等。目前在广告教育中已有使用,多数散见在各门课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组织进行。常见的做法是模拟广告公司。例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让学生自组团队,由老师带领学生演练广告活动的整个流程,完全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投入,练习互相协作并了解自己欠缺的方面。
另一种是真实的实战——即让学生参与到具体项目中亲身感受。这要求学生在基本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后,在真实环境中检验学习效果。学校通常会提供一些合适的项目和机会,大多是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的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建立在互惠基础上,既保证学生有机会学有所用,企业亦能从中获益。营造实战氛围包括聘请广告一线人员授课、讲座以及组织学生进入广告公司观摩、学习等。
3.引导探索模式
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掌握知识技能上。学生主动地学就是要经历一个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建构新知,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教学中,学校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最优化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有目的地进行独立的探索发现学习。例如,在《影视广告》教学中的影视广告创意部分,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选取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某一片断加以改编,形成一则影视广告创意,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进一步布置学生独立完成某一命题的影视广告创意。最后教师同学一起对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还有《市场调查》课程中,布置相应的一些调查项目,并完成调查报告的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多种手段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把课堂的所学知识融入其中,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训练了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种模式外,广告专业的教学还要和社会的大环境建立起立体化的、视野宽广的互动体系。首先,要着眼于广告专业比较活跃、发展迅速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国内挑选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紧转第109页)
(紧接第148页)有较高知名度的广告经营单位,作为广告专业学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基地参与广告运营,并形成良性循环。因为广告专业教师在掌握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必须拥有广告实务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公司结构,熟悉广告媒介,通晓广告经营与管理。只有教师做到了“复合”,学生的“复合”才有可能。同时,应有计划地安排毕业生定时、定期进入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其次,应建立学校与广告经营单位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计划。同时资深的广告学专家可被企业聘为顾问,而企业老总可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后者的运营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强化学生的广告人意识、广告制作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全球意识,具有强大的熏染力。第三,应建立校际之间广告院系的互动机制。广告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应用性专业,目前在国内各院校都没有很深厚的积淀,在建设和研究起点大体相同的境况下,学校一方面在大力加强与社会互动的同时,应敞开怀抱,加强校际之间的紧密合作,在学科研究、课题与项目研究、教材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教学过程研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破除门户之见,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掌握办学规律。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广告专业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不断的尝试新鲜的教学理论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广告教学密切联系到行业的变化,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去培养人才。在广告专业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和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它既有利于培养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王磊.论远距离教学中的互动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4):23-25。
柯水发.企业管理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6)49-52。
一、引言
中国经济正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具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23.2,排列世界第三从这一点能过看出.我国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怎样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形势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一而足,但总体有两个方向二一类是传统课程,即以国贸实务为核心围绕这一主线设置如怎样与外商书信往来的外贸函电、怎样与外商谈判的商务谈判等等在已开设商务英语的院校中,鉴于师资经验、学生就业的考虑这种定位占大多数:另一类是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用英语(ESP)去学习.比如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课程,以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以后学生深造创造可能,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但这种定位要求教师素质较高除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一般不易实施。
二、外语系学生现状分析
以传统模式定位商务英语的院校既然占多数那么这种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完善它呢,这是我们有必要讨论的。
据笔者调查和粗略统计在目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当中,外语专业毕业的占到多数,而且用人单位因其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也偏向于聘用外语类毕业生这可以说是我们学生的优势。
但是我们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劣势。这特别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从进校,会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就实务还有具体的贸易惯例、国际支付、国际运输等最后还有实验操作课。可以说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进出口贸易这一过程。而外语类学生一般在入学到二年级之前.诸多基础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等占据大部分时间.又有专业四级等考试的压力很少人会把精力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等到高年级开国贸实务课时上来就是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简直是一头水,不知究竟要干什么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稍明白点了,一学期课马上也要结束了如果以后毕业从事相关工作基本上也是自己边干,边从实际中总结学习这样增加了时间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率。我们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角度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研究学习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三、商务英语课堂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普通英语的传统的系统讲授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围绕语言点展开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分析及课文的翻译。考试的大部分题型是英汉互译、单向选择等而缺乏具体的实务应用。
当然系统讲授法容量大、成本低、通用性强,但这些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目标,难以培养出具有业务能力的人才。笔者在担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曾安排了一次实务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合同审查对方银行信用证,找出问题并致函对方修改。结果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灌输十笔记+技艺“的学习方式对于灵活应用知识和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必须围绕“实务性”的特点和该课程中学生的熟悉英语语言的特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四、学习法中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在否定和汲取了行为主义理论后形成并成为当代心理学主流学派,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如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approachl、意念教学法(notionalapproach)等教学法中运用广泛。代表人物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那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等。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学是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教育者确定的目标既帮助学习者习得客观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其中对学习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学习’‘是其代表,提倡发现学习也就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知识。
在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合作学习受到特别关注。针对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第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符合:第三,注重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协作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
五、认知学习理论在实务课中的运用
在引入认知学习理论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国贸实务这门课程的知识特点。实务课是一门知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贸易术语、跟单信用证等这些概念,只靠单纯的归纳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配以实际案例,更重要的是对于有关章节,如信用证使用流程,订舱运输流程这些偏重实际操作的部分我们一定得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缺漏巩固知识,将教师输入的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自行发现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也正是认知学习理论认同的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引入实验课。针对外语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较少、没有专用实验室及课时有限的具体情况,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对实验课的安排精心策划。
1基础知识的铺垫
介绍主要的专用术语,如托收(Collectio门)、汇票(Draft)、信用证(LetterofCredit)等。
2学生的准备
首先,每章的实验课应安排在一两次正式授课之后这样学生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为实验课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成线和网(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创造客观条件次要求学生做情感上的准备。课前应给学生先分好组,30人班级可分成3组并固定下来形式上可围坐在一起营造友好合作的氛围。
3.教师的准备
实验课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上教师虽然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但大量心血花在课前备课。
首先教师要准备课堂会用到的系列信函和空白单据的文本每组一套人手一份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提示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需的知识。然后,明确各组学生的角色划分。如运输这一章,谁做托运人;谁做承运人谁是海关分别负责一至几个业务环节,分别布置任务。其实有时学生做不出我们的预期效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扮演的明确职责。
最后,教师有必要在黑板上将操作涉及的每一个步骤以流程方式写出来以指导学生的完成。其间,教师可以在各组间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并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2面向模块化课程的工程教育创新实验平台建设
将科研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根据教学的特点对科研设备和装置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开展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在实验课程中,提出和设计更多既能满足课程新要求,又有一定方法创新的好实验,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通过丰富的实验内容和良好的指导力量保证学生对各类实验中的工程问题与动手解决能力能够按照“ASI-IN”工程教育认证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利用学院继续加大对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投入和建设,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项目的质量,同时加强实验内容改革。针对我学院自有平面精密磨削实验室、刀具精密磨削实验室、外圆精密磨削实验室、数控功能模块实验区、数控、磨削加工中心实验区、快速成型、伺服电机性能实验区、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区、机械部件拆装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现代工程测控实验室、数控机电产品检测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围绕学院学科总体发展规划,在智能制造、超精密加工及检测等方向进一步加强实验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依托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将已完成的科研装备,尽可能地添加到本科实验教学中去。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建立工程设计实践平台、工程分析实践平台、先进制造实践平台、工程试验实践平台等创新实践平台;将上述各实践平台进行优化集成,构建代表国内外主流先进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平台”,建立面向“ASIIN”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基于该平台进行典型机电产品案例驱动的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自主分析、自主制造、自主试验的目标。实施全程质量监督与过程控制,按照建设目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任务,培养符合德国“ASIIN”工程教育评估标准的本科毕业生。
3工程教育认证导向下的教辅支持平台建设
围绕“ASIIN”评估标准,不断完善面向工程教育的辅导员体系。每一个专业每个年级设置3名全职本科生辅导员,负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指导、心理咨询,搭建学校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组织学生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就业方向,帮助新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更早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而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会帮助他们合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改进就业目标,为提高未来职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四的毕业生,辅导员会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指导他们提高面试技巧,并为学生的生活和社区活动等相关事务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围绕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辅导员定期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使得低年级学生有机会获得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为了配合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辅导员还不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讲座,如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各类专业工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开发技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班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咨询与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专业兴趣,结合班导师的建议,进行相关课程选择以及参加各类课程学习方法与经验交流活动。围绕“ASIIN”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在内的课程网站。广泛使用网络教学,所有课程在学校校园网上都设有课程网页,对于课程背景、授课内容、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习题和解答、教师情况等方面进行介绍。各个学院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网站,学生可以查找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任课教师每周专门为本科生进行课程答疑,也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索新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实行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科研一线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与兴趣,自主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并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在学习中,学术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企业导师在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负责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并与学术导师保持沟通,协同进行教学工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全方面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政府、金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科研、教学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人员。可以说,这一目标定位过于笼统,内容宽泛,无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无法帮助老师明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搭建混乱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主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我国财务管理体系沿用了西方管理学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国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在我国情景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也可能存在重复或遗漏,使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及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摄取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课程内容的合理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三)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与形象。但是,一些老师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认为投影仪和黑板相结合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真谛。此外,由于财务分析与决策软件的缺乏,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能选择照本宣科,无法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现行的教学方式不能改革,那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只能是摆设,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高校很少设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仅有少数的学校在探索财务管理与沙盘模拟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国外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内实践教学、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下述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主观上,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实践环节看作重要的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客观上,实践环节的开展需要企业的配合,而财务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校外的实践环境很难满足,而校内设立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许多高校因此只能放弃实践课程设置。
二、重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选择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建立合理的教育制度,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专业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宽基础、针对性、拓展性”的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和适当的实践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已具备从事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
2.专业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银行柜员、审计、税务员、存货管理员、统计员及客户信用管理等工作。
(二)搭建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兼顾与相邻学科间的关系。应在设置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税法和经济法、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学、成本与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内部控制以及初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中、高级财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在保证专业方向的课程特色的同时,适当开设专业限选课以满足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包括金融市场学、个人理财、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税务会计、审计学和保险学等。解决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另外,应积极向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建立教学案例库,通过教学案例的学习和讲解,更生动和有趣的将的财务理论与实务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大量的新兴学科知识和网络技能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之中,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财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保证。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维,主动探索更有效的和更合适的教学模式。为保证财务管理教师队伍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学校应采取责任追究和效果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责任,完善考核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渠道,积极引进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打造一支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具备创新和改革精神、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教学方法体系:
1.ERP沙盘模拟实验课
ERP沙盘作为企业模拟工具,通过使学生组成任务小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决策,可以作为实验室教学内容,弥补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明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资金运作形态,更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促使学生的全局观,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2.广泛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
积极扩展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与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定期向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任课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使其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和决策过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13年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采用“三分之一”机制,即三分之一课程全中文授课,三分之一双语授课,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课,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考核师资力量共同确定。2015年度拟定5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派教师授课,这5门课程是“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气象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Tools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
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時,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探索与实践
1.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不断充实和创新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的知识为主,课本几乎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资源。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因此,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中,首先应改变传统观念,即转变计算机专业英语只是一门英语课程的观念。为此,应及时了解国际著名大学中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在吸收国际先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合理构造当今我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最应学习和了解的先进的英文材料和内容,以加快我国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则专业英语所讲知识应以计算机传统知识与常规知识为主,以当今计算机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知识为辅,扩充学生的最新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与科技创新的兴趣,这样既保证了专业英语学科的基础理论性又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以“教师主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课堂以讲解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并加强把实际IT项目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境下倡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英语对话的能力。
③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后作业除了小型的题目外,还要求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学习不止是学好课本的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积极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或研讨各人所做过的IT项目,或将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老师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如何完成这一项目,并要求学生提出完成该项目的设计方案,论述其问题,阐述各自观点,并共同讨论。通过这一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推力,课后学生可以自觉搜集相关的资料,积极锻炼自己的专业口语和用英语进行项目技术交流和演讲的能力。
④创建有效的学生成绩与能力的考评方法。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都是采用以笔试为主、作业和考勤为辅的评定方式。这一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考评学生的综合的专业英语水平以及在IT项目开发实践的英语交流能力。如对基础英语较好的学生,尤其是在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较强的学生,在英语笔试考试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鉴于这一以“笔试为主、作业和考勤为辅”的评定方法,对于一些英语笔试水平较弱但编程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难以体现出其本身在英语环境下的项目开发过程的交流能力的优势,这将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水平的评估和发展。因而,我们建立综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考评方法。考核方法由“考勤+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笔试+英语演讲”等环节组成。考核中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实际的IT英语综合运用水平不一致,通过课堂上采用英语会话形式让学生来熟悉并表述IT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课后让学生搜寻英文资料和会话讨论小IT项目,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综合水平有所提高。
2.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开展IT英语在国际IT企业的模拟训练。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多门课程都实施了双语教学,课后由于学生缺乏实际语言环境锻炼,使得双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本项目采用了《IT职业英语》课本。该课本以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为线索,模拟了软件开发团队的一系列工作场景。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了IT英语在国际IT企业的模拟训练,通过IT英语模拟在国际IT公司环境下完成软件项目开发项目的训练,既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又熟悉国际IT项目开发流程,从而使学生熟悉IT公司项目开发的过程,得到技术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口语、技术报告写作能力等技术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过程,使得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3.注重全面培养,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英语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国际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除了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是这些企业考虑是否是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公司人力资源考虑的一个项目,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锲而不舍、不言气馁的精神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战略步骤。为了加强我校计算机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本项目提出需全面培养,注重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TED等国外优秀的英语演讲节目,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国外优秀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思想、生活、情操、精神,而且对学生的英语听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项目创新之处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含义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文秘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手段多集中于课堂案例教学、实训室情景模拟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但创设的情景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远没有实现工学结合,难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有同行认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如何突破重理论教学的文科教学模式,转向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秘书职业操作技能,是高职文秘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德国高等专科大学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设置了多项实践教学环节,如职业工作实践学期20周、学位论文工作学期20周、职业预实践12周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国高校同实习单位联系紧密,通过实习单位的反馈改进课程设置,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借鉴德国、法国经验,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它的含义是,第一阶梯:第二、三学期各安排两周集中校内办公室管理实习;第二阶梯:第四、五学期各安排一个月集中校外课程综合实习;第三阶梯:第六学期安排毕业顶岗实习。
二、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它抓住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实习,加强了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加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它能够使学生发现不足,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及时的教学反馈。
(一)学生在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不少的高职学生专业认识模糊,学习动机不够强,学习效率不够高,但是实践表明,学生在校内外具有全真职业环境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归结起来有这几方面:爱岗敬业方面、胜任工作方面、吃苦耐劳方面和沟通能力方面。爱岗敬业方面的不足,有不理解琐碎事情的意义、做事浅尝辄止、做事缺乏主动性等表现;胜任工作方面的不足,有适应业务环境速度缓慢、秘书业务技能不够熟练等表现;吃苦耐劳方面的不足,有做事缺乏细心和耐心、不容易做好一些必须要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如乘坐2小时公交车上班)等表现;沟通能力方面的不足,有适应人际环境速度缓慢、工作中难以发挥秘书的沟通协调作用等表现。
学生在认识到了自身的种种不足之后,总是能够在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应该有“做事不是为了让领导看见”的敬业工作心态,有的学生工作主动、适应业务环境速度比较快而获得领导的好评,有的学生通过录入、整理资料培养了耐心,有的学生适应了乘坐2小时公交车去上班的工作,等等。学生以上的种种进步,正是因为学生在实习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提高了专业认识,增强了学习动机的结果,这种良好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在实习中学以致用,培养技能,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实践能力。
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秘书职业理论的学习必须紧密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学生有了实习的平台,就可以把所学习的秘书理论、写作技能、档案操作技能、礼仪技能等运用于秘书工作实际,达到检验理论、提高技能的目的。
不同阶段的实习,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理论教学为学生实习打基础,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但是学生的秘书职业实践能力难以通过一次实习就培养起来,学生的秘书职业实践能力是要依靠多次实习来循序渐进提高的。实践表明,秘书的核心职业技能是办文、办会和办事,第一次实习,学生能够胜任比较简单的任务,第二次、第三次实习的时候才能够胜任复杂些的任务,有了前三次实习的积累,第四次实习才有可能独立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三)学生实习置身于全真职业环境,有利于培养秘书职业角色意识,积累秘书职业经验,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秘书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把自己当作秘书,按照秘书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去工作。职业角色培养得好,学生一出校门,便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工作;反之,工作时间很长也不能适应职业角色。
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需要反复训练,需要真实的秘书工作环境。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就得不断让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不断循环往复,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强化,使学生逐步进入职业角色。要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就得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秘书工作实践。实习学生在秘书岗位环境中,工作的特殊氛围时时在熏染着他们,他们能亲身感受到秘书工作中真实具体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工作内容。通过体验的深入加强,他们不仅能拉近自身与秘书行业间的距离,建立感情,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行业人”的自我认可,从而形成秘书的职业角色意识。
秘书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秘书工作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我院对于文秘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学生认为校内外实习对于工作有帮助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7%和90%。
(四)老师通过各阶段的实习过程实时获得学生的成长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案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各学期的实习中,老师通过平时批改实习日记、到办公室检查、召开交流会和网上BBS论坛交流的形式,获知学生的实习情况。实践表明,老师们能够在实习管理过程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事例,从而使实习能够成为丰富教学案例的一个重要来源。另外,老师能够获得学生在写作、与人沟通、工作责任心、为领导办事、认识秘书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真实情况,从而为老师了解学生基础、了解教学效果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构建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主导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课程体系
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既然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它就可以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改革。下面对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干理论课程的设置作简要的阐述。
(一)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设置要注意由浅到深、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形成各阶梯目标的有序衔接。
第一阶梯:第二、三学期校内实习的主要目标,获得对秘书工作的直接、感性的认识,为理论学习打基础。第二阶梯:第四、五学期校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检验巩固所学秘书知识技能,逐步积累秘书工作经验,培养工作适应能力。第三阶梯: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的主要目标,利用所学和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
(二)主干理论课程的设置。
主干课需要分阶段安排。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秘书教育,入学后,从接触公共基础课到涉猎专业主干课程,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亦步亦趋,直到三年级才开始进入实习,如此冗长的学习时间与实习工作相隔,客观上产生了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又因荒疏的课堂知识而茫然无措,造成了学而无用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相促进作用,进行教学反馈、查漏补缺和强化训练,突出课程开设与学生实习相结合的特点,主干课程要进行分阶段安排。
秘书实务课程,分别安排在2、3、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礼仪与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分别安排在3、4、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档案管理、秘书实用口才,分别开在3、4学期,课时分别是32、32;秘书职业概论,分别安排在第1、第5学期,每分别设置2课时,秘书职业概论课程,配合学生开学2周的校内实习,实现学与做相结合;秘书写作课程,分别安排在2、3、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计算机和办公软件课程安排5个学期,使技能训练不断线,紧密结合实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
[2]黄春雪.关于实习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1(6):19-20.
2.分析
2.1人员配置不合理
面积相当于40个课室的实训场,只由3个人来管理:1人全职坐班管理员,负责实训场的全部管理工作;2人是教师兼职管理员,实行分区域管理,不坐班的情况下完成对场地进行卫生清洁、设备保养维护及维修工作。这样的人员配置是远远不合理的。
2.2教师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实训室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实训前后教师的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由于监管不到位,这些教师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批评。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同时,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在使用设备或仪器时,人为地损坏,造成设备过早地损耗。课余时间,教师的能力又得不到提升,有些设备未能充分地利用在实训教学上,久而久之,实训资源就浪费掉了。
2.3实训教学项目不科学
一切汽车专业的建设,都是以学生技能的提升为目的。在每个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都会有学生提到实训项目重复、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跟实际的生产不相符等等的问题。难道这是教师的问题吗?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教学管理上的问题。2斗实训团队意识薄弱从事技术教育行业,本应该以技术的竞争为手段,以共同进步为目的。当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人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斤斤计较,时不时用小人的手段防碍团队的工作,那么这样的团队注定是失败的!而目前我们的实训团队,虽然说不上有人在搞破坏,但缺乏共同目标,部分人总有一种不良的竞争心态。这是目前我们团队各项工作无法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改革
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如何合理优化汽车实训资源”为出发点,对本专业的实训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3.1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其它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汽车专业,很多都将教师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训教学团队。术业有专攻,既要精于理论研究,又具有高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汽车专业的,实在是很少。在这样一个人才资源环境下,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学生来说,学人所长是最有效的能力提升方法。根据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在引进实训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性能检测、营销,饭金美容等等各方面专长的教师人数比例应’}合当;不要求教师对汽车各方面知识都精通,但起码在一至两方面有过人之处。这对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来说,也是切实可行的。
3.2明确团队职责
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开发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完成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清洁维护实训场地及设备,确保设备的百分百使用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动向,不断完善实训设备的添置及实训场地的建设,以及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校外参观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训教学质量。
3.3实训管理模式转变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秉承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并同步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实践。英国有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则称之为合作教育,2000年,为了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将合作教育改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理念是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职业建构能力包括操作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工作中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因此,新课程观下教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从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是服务技能承载者,及旅游管理的高级技术性人才,知识的实用性是其主要学习的对象。目前,从《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本身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其文化知识实践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从课程本身及旅游从业人员实际出发,探析专题轮流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运用。
一、《中国历史文化》课存在的问题
1、知识庞杂,重点不突出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本身涵盖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民俗、法律、制度、文学、考古等多学科知识,面广而杂,较难构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多为一个学期,36课时。更难将如此庞杂的知识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之中,势必在教学中形成重知识,而轻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在课堂上呈献出来,将会弱化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若重系统而轻知识,因知识的广而杂,教师面面具到,一节课将知识罗列于课件中,重点不突出,学生不能较好理解知识,知识就无法掌握,知识在未来从业中的运用就会打折扣,甚至鹦鹉学舌,传播错误的历史文化常识,不利于学生长期在旅游业的发展。
2、理论高深,实践被弱化
本课程被多数职业旅游学院都定位于专业基础课,多开设于大一上半年,学生对旅游专业方向不十分清晰,有关旅游理论与实践尚没有展开,学生无法取舍教学内容,而相关知识在初高中也有不同的涉及,似懂非懂,往往将其理解成历史课。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接受是旅游高等教育,而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职有较大区别,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偏重于理论,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师,所学专业多为历史专业,古典史学的诘屈聱牙,培养了专业教师精于理论的教学,于是从理论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灌输知识,理论被强化、知识难度加强,实践运用被忽视,甚至于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由此产生了本课程不需要实践运用的错误认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学的主流、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量被采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被扼杀,创造思想得不到认可,思想匮乏,知识成了为考试的短暂记忆,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更不能创造地运用于旅游从业的实际中。
3、考核单一,需求被忽视
由于教学目标不含实践运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重视理论强化,学习方法强调记忆背诵,在期未的考核中形成闭卷考试还是名词解释、判断、选择、问答等内容,方式陈旧,答案标准化,缺少创新。学生凭记忆得高分,实际操作能力无法体现在卷面之上。作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真正的需求无法通过知识反馈而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无法获取学生需求,学生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实际解决能力无法体现。电子信息化背景下,大量的知识可以通过“搜狗”、“百度”而获取的今天,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将海量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方式、方法。通过旅游从业人员本身需求研究,不难发现,作为一名职业旅游管理人才,需要“资讯、决策、计划、执行、总结”等能力。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学生需要的是综合能力,任何单一的考核方案都会造成学生能力结构培养的单一化,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失。
二、专题轮流教学模式的优势
1、利于资源整合,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专题轮流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从业必备知识为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抽调骨干教师,以其专长为特点,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一门课教学任务的模式。
专题教学是大学、职专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它有利于打破教材本身的禁锢,发挥教师自主性及能动性,学生能够系统了解所学知识,开启思想。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专业背景,以专业背景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将庞杂的知识分于各专题,分模块,教师轮流教学,学院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教材内容将统一整合,以专题为主线,融合各学科知识,极大调动教师的热情,备课压力减轻,研究性内容增强,教师有充足时间了解专业需求,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参与教学,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