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20 18:10: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疗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疗技术

篇1

1972年,英国工程师发明了CT扫描仪,它能把几万张X光图像聚合成一张清晰度极高的大脑图片。随后研制的扫描仪已能扫描整个人体。从那以后,这项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日趋成熟。

随着医疗成像技术的改进,现在放射学家已经能给人体内部拍出清晰而精细的图片。放射学和超声技术的进步帮助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其精确程度令人惊叹。成像技术还能指导外科医生进行手术直视检查和活组织检查。正电子发射体层照相术、磁共振成像等先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器官的生理功能。最新的医疗成像方法(科技上称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化层摄影,或简称SPECT)可以拍摄出体内器官活动的三维图像。

超声波诊断是根据声波在人体内各部分产生的反射信号制成计算机化图形。超声波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无损伤性,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过去20年来,它为胎儿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创造了良机。(当然,准父母也很想看看孩子在母胎里的模样!)新近,研究人员利用分辨能力很高的超声波记录来研究胎儿的行为,并记录胎儿大脑的早期发育状况。

我已经提过磁共振和正电子发射扫描仪,但我还想谈谈这两种用于人体和大脑研究的安全、无损伤性方法。磁共振是把人体置于磁场中,测量其身体的能量。然后计算机把测量到的数据转化成精细的图像。人们把这项技术发展利用,研制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它可以放大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大脑的特殊区域,探测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可以把人讲话时、解决问题时,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如搓搓手那样的动作时身体发生的点滴变化拍出极其精细的图片,实在令人惊叹。

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不同,它不仅能显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还能揭示大脑如何使用能量。研究人员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就等于把大脑耍弄的化合物,能释放粒子,称为正电子。由于它与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很相似,大脑就“上当受骗”,接受了化学追踪剂,并试图用它来给大脑的各种活动提供能量。通过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我们可以测量大脑的活动程度,还可以记录和测量大脑各个区域的血流、氧气的使用情况、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神经传送体的释放与控制(神经传送体是特殊的大脑化学物质,它能把信息从一个大脑细胞传送到另一个大脑细胞)。

篇2

代表:胶囊内镜

上述医疗新技术中2/5(约177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来自内科诊断技术,包括核医学成像、胶囊内镜等。

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医用成像技术将成像时间缩短为几秒,拍出图像是三维、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过去的穿刺活检。比如核医学成像技术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打下基础;胶囊内镜让患者免受痛苦。胶囊胃镜比普通胶囊略大,有一个米粒大的摄像头。吞下后,它会以每秒两张的速度拍照,并将照片实时发送到体外图像记录仪中,6~8小时后随大便排出。医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对胃肠道的状况一目了然。胶囊胃镜甚至实现了在家检查,然后用手机、电脑将照片发给医生,就可能早期发现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时拍出的5万张照片中,七八成是没有诊断价值的,而且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需要厂家和医生合作解决。

分子诊断,定位癌症

代表:分子靶向治疗

顶尖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早在几年前就将分子诊断技术列为十大健康技术之首。它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等的预防、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上发挥巨大作用。

以肿瘤为例,世卫组织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2012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20万,占全球总数的26.8%,我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解决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对晚期肿瘤进行精确治疗。约八成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化疗属“试错治疗”,往往按照指南选择一种化疗方案,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有效则继续原方案,无效则更改方案。该模式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基因异常有关,比如肺癌,特别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驱动基因。要明确驱动基因,就需要分子诊断来帮忙。找到特定基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携带EGFR敏感突变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给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可达90%,患者无需住院,生活质量很高。许多药企因此投身该领域,分子诊断市场以15%~18%的年增长率递增。

微创技术,缩小伤口

代表:微创内固定

1987年,法国医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微创外科新纪元。几十年来,从胃肠镜到腹腔镜,微创概念已深入到各医学领域。有国外学者将微创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创技术正引领方向。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易发生的股骨粗隆问骨折为例,过去多采用动力髋螺钉,也就是“打钢板”固定,创伤大,患者需长期卧床,易诱发血栓。随后,伽马钉等微创设备的开发克服了手术切口大的问题,但不能把伤骨完全复位。对此,总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唐佩福设计出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微创内固定技术,在伤骨内侧增加一个固定。该技术让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并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批准,并在国内推广。

药物输送系统,按需给药

代表:纳米晶体技术

国外报告显示,附加有药物输送系统(DDs)的药品已占据约110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缓控释制剂上,让患者打一针就能维持较长时间。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近几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因药物本身化学结构所导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国阿维马克斯(AvMax)公司开发的肠道滞留技术,使药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肠停留,保持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美国义隆(Elan)公司的纳米晶体药物输送技术包含一种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赋形剂,解决了择时给药问题,药物输送与人体节律同步,保持24小时均衡的血药水平,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已产生效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莫顿研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双药、延时纳米输送系统,可避免癌细胞对化疗药产生抵抗。可见,纳米技术是DDS发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检测,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体测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这些液体的指标是许多疾病的诊断依据。但获取它们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间断监测血糖,治疗依从性较差。

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非侵入性检测设备的发展,为患者带来希望。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一种传感器,能通过泪液和唾液检测糖尿病,还可诊断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与转化遗传学系副主任玛丽・诺顿博士则开发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技术,可检出超过80%常见染色体三倍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有望取代绒毛膜取样和羊水穿刺。

随着可穿戴医疗的发展,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天候监测。比如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手表式血糖监测装置,通过测量生物电阻变化监测病情。但美国科技杂志《收集世界》提出,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仍处于开发初期,尚无产品上市。如何保证数据更准确、分析更可靠,是此类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

移动医疗,保证安全

代表:医院信息化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091-02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是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现在的很多医疗信息技术能够面向大众开展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关键服务理念,在加大医疗信息技术以及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都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发展体系。在医疗环境下开展相关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我国的各项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好的方案。

1 医疗质量的内涵

1.1 医疗质量的概念

医疗质量主要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方面解释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另外涉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疾病的整体防治效果。所以经常说的医疗质量主要是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降低,患者不满意的程度以及满意的程度。

1.2 医疗质量的结构

三级构成质量主要包括:环节质量、基础质量、终末质量。这三级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础质量作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技术、规章制度、人员等。环境质量主要是指各个医疗环境,也可以称之为过程质量。由于区域卫生信息的逐步深化,现在医疗信息网络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比如经常运用的医疗方式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改善患者的就医局限;另外,为让环境质量得到延伸,可以分为院内环境质量和院际环境质量。环节质量以及结构质量是终末质量的综合,其主要基础是数据,通过收集、总结、分析数据,评价整个理疗效果评定,并且反馈结果。

2 医疗管理的主要方法

2.1 医嘱闭环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医院管理,以往传统管理医生的很多住房都是需要忽视或者陪护人员记忆,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遗忘,轻则减缓病情康复,重则会引发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医生嘱咐记住的注意事项会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传到病区,护士在巡房的过程中可以一一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马上改正,同时引入条形码技术和无线技术,下达医嘱、核准并且执行动态闭环管理。

2.2 临床用药管理

信息技术干预临床用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模式,根据职称控制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越级使用,另外抗生素的使用量加大的情况,需要有特殊的说明。所有的使用要经过值班主任审核,才能开具使用药量。信息系统也要提供其相关的监督平台,要求职能科室在此进行检查,进一步监管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且详细标明医嘱规定的手术抗生素的使用量、间隔时间、品质,根据手术切口情况严格控制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3 运用电子格式化单据

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推行电子单据,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流程差错率。取消手工化验单的填写,根据各个科室具体的工作情况,设置不同的电子申请单据。当医生开具化验单时,要根据申请单据填写适当的内容,字迹工整,避免字迹潦草辨认不清。检验科室需要建立相关的条形码,运用仪器自动地识别检验,报告可以直接进行网络传输,如果检测值出现异常,需要系统自动报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2.4 严格的准入管理

运用医院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各项准入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源控制好管理医疗质量。准入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员的严格准入管理,根据临床医生的职称情况,运用系统分配处方,病历的各项权限,严禁处方开具人越级。另外专项授权病理科、放疗室,严格的控制来院的实现研究生,对外聘请的专家,并且详细的填写进院时间以及离院日期,如果在规定权限没有离开,权限将会自动的注销,根据情况可以重新申请或者延期;实现学生的权限要与带教教师相关联,系统将会分配其书写病历的权利。第二,手术分级严格管理医院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比较明确的分级管理、要根据人员的具体资质进行不同级别的手术和授权。获得授权的手术人员开展手术之前需要申请、记录、安排手术操作,并且在强化过程中准入医疗技术。第三,资质的准入管理,进行系统设置的时候要求只有获得资质的临床医师,才能获得批准后有调整处方的权限。

2.5 理疗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

医疗信息技术主要是连接门急诊和住院业务的重要纽带,把病人就医的全过程看我着眼点,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全程化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3 医疗管理中各个主要环节

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疗信息技术是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其发展对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的转变有着深远影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构建提供信息化的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 面向医疗质量的信息技术

改技术主要解决医疗质量的正常运行,也是医院运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必备条件,其中包含人员、技术、物质等问题,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典型系统,比如医院的自动化系统、物质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

3.2 面向环节的质量系统

改项系统主要是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将细节信息化,典型系统主要是解决医院协同医疗的远程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是解决院内相关的医疗信息以及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相关问题。

4 理疗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4.1 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

1) 全程实时观测

医疗信息技术让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患者和医疗活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查询。信息技术的建立不断能够控制医疗质量模式,让质量控制的重点呈现具体化特征,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质量操控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完善医疗质量。

比如,医疗系统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根据调查显示,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医院,其整个的管理效率将会加大,整个流程将会节约部分时间,比如以医疗质量的OLAP分析,由于部分分析内容都不是事先制定的,所以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查询系统进行分析,就是OALP(on line analytical proc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在病例数据库的支持下正常运行,能提供多维视图的动态分析报表,这些功能和office的透视功能表格相类似。如图1所示。

使用过程中要让系统自定义分配好字段(维度)和汇总的字段(度量以及相关的各类统计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查询情况分析要进行拖拽的字段、列字段等。其中分析出的维度包括:医疗单位、医疗科室、医生、病例分析等,需要分析的度量包括:病危率、优良率等统计分析指标。

2) 多方控制保障信息的透明

质量控制需要在多方控制的前提下,确保整个诊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医疗质量化规医院自己的限制条件,将有利于卫生监管部门以及患者监督医院服务系统,更有利于医疗质量以及指导相应的医疗活动,有效地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达成患者的满意。

4.2 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监控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的时时监控,能够保障医疗活动中信息流产生的准确无误,但是在质量化管理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操作人员的素质,更要对其应用的系统开展相应的规范,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产生。

2) 多方质量参与机制

由于信息技术医疗质量管理参与平台较多,所以要构建共同的质量控制机制,在改善和完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可以让质量控制参与主体在平台上开展相关的质量控制,相互的监督,这样能够方便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3) 构建与质量信息相关的信息化指标,由于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质量管理信息化标准十分重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但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预警控制系统,更能推动医疗质量的完善,因而在工作中不要忽略相关质量信息化管理指标的构建。

5 结束语

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国内各类医院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第二阶段是患者医疗信息化管理,第三阶段是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不同的三个发展阶段,让医院积累较多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运用,让相关管理人员总结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的智能化监管提供数据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信东, 叶明全, 胡东辉, 等. 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J]. 计算机学报, 2012(5): 23-24.

[2] 车永茂, 吴丽娟, 徐道亮, 等. 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路径探索[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4(2): 21-22.

篇4

关键词:医疗电子;模拟;MCU;连接器

DOI: 10.3969/ j.issn.1005-5517.2013.12.002

医疗对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的挑战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指出,医疗设备种类众多,其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其共性都包括:高集成度,低功耗,小体积,系统级方案以及专业的技术和商务服务,当然,合理的价格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便携医疗领域的各类电子医疗设备要求电子元器件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尺寸以及更低的功耗;高端医疗设备要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更紧凑的高集成度,当然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价格控制已成为共性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个人医疗电子设备如血压计、血糖仪等因其技术和市场都已很成熟,从而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外,其他新的技术和应用也将带动未来的便携式消费类医疗电子设备市场的发展。例如,针对个人和家庭应用的生命体征信号检测等。在2013年,值得关注的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传统的非医疗保健类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嵌入生命体征信号检测的功能。

目前,中国本土医疗设备制造商正逐步向中高端高技术附加值的方向开发产品,如高端彩超、多层CT以及高端监护类产品等去扩大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我们期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接近并达到同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的本土品牌不断涌现。但我们认为这些成功绝不是技术盲目效仿的结果,而是能够找到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而开发出具有技术和性能竞争优势的产品。单一的低成本已不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法宝,其在技术、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方面的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当然,我们必须把握开发成本相对较低,项目开发及执行效率较高的优势,也要迎合市场发展的新需求,例如移动及便携式的发展,确实扩大新产品的投入,争取早进入,早引领,并获得快回报。

医疗设备制造商要想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上保持长期增长,进而不断增加市场份额, 通常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是要有核心技术,其二是要有良好的市场策略和营销渠道。而两者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

医疗保健是趋势

Maxim Integrated战略市场事业部医疗设备应用总监John DiCristina指出,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的费用支出很高且在不断增长。如果能够使医疗保健系统更接近病患,并最终走入家庭,将有效降低医疗保健成本、提高收益、提升生活质量,这种可预测性医疗保健系统将是发展的趋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现代化医疗保健产品,因此对便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医疗保健市场,医疗设备联网越来越普及,数据可以处处共享,安全就成了大问题,医疗设备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安全保护,确保患者隐私、数据的真实性、患者安全以及设备生产商自身保护。

高精度模拟的重要性

高技术硬件(如集成电路,IC)的哪些特征会在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呢?“在我看来,答案非常简单,但不很明显。”Exar高性能模拟产品应用工程副总裁 Craig Swing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世界,但人类不是数字。人类是模拟生物,我们有5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才是模拟的核心。数字仿真如视频、音频和许多触摸屏应用程序等许多东西,仍通常需要系统里的某种模拟数字电路(ADC),或数字模拟电路(DAC),才使其工作。这就意味着要采用数字处理中必要的数字电路系统,将模-数电路(ADC)和数-模电路(DAC)以及必要的原本为模拟电路的缓冲或感应放大器集成在一起,去开发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专用标准产品(ASSP)。这就是为什么Exar使用最先进的连接、电源、数据压缩、模拟信号链的核心竞争力来开发下一代应用特定标准产品,为我们的客户开发新一代的医疗设备!

这些ASSP开始与核心放大器、DAC、ADC模拟电路一样独立存在。但经过精心规划,这些细胞可以结合必要的数字电路,使系统工作。这可能听上去像SoC(片上系统)技术,但其实不是。所以往往SoC开发者专注于数字电路作为系统的中心部分,在我看来,这不会为许多下一代医疗IC赢得未来。为什么?因为人类是模拟的,如果你正确使用模拟,其余的会随之而来。因此,对于高技术医疗IC,SoC开发和ASSP开发之间是有区别的。SoC开发更关注数字电路,而ASSP开发则更专注于满足消费者,病人和医疗监督者需求的模拟电路。

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件事情是,接口模拟人类需求所需要的模拟电路系统既可归入高频类,也可分入高精密应用类。高精密应用有时在实现上可使用低成本的数字工艺和电路技术,但这些需要在开发超大规模复杂电路上予以投入,以减轻工艺上所带来的噪音和电压不精确等负面影响。因此,要在性能最优和成本最低方面做到优化,通常情况下,纯粹的模拟解决方案就可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可以在集成电路级上实现,有时,如果将数种集成电路技术(模拟和数字)集成到同一个组件之内,也可以在MCM(多芯片模块)上实现。这对于高频应用而言同样正确。通常,这些会涉及到低噪声、高带宽放大器。从SoC的观点来看,在实现上存在难度;但如果从ASSP的角度来看的话,高频应用的模拟电路是可以开发出来的,因为在此情况下,各种模拟功能变成了使系统为消费者、患者以及医疗机构工作“必须要有”(must have)的电路。

总之,医疗设备与IC硬件都在以加速度扩张来满足市场需要,Exar致力于提供模拟解决方案,结合数字电路,丰富人类体验!

可穿戴产品对MCU的挑战

Silicon Labs公司微控制器产品市场总监Daniel Cooley谈到,要创造出能成功地满足所有这些挑战的可穿戴计算设备,需要开发人员考虑以下设备特性和功能。

为了以经济的价格来提供这些产品特性,便携式医疗设备、健康和健身追踪器的开发人员必须在设计中将分立式元器件的数量降至最低,以降低系统成本。半导体供应商也承担了提供功能丰富的嵌入式控制解决方案的任务,要在严格的功耗和成本预算内实现性能和可靠性的提升。这些便携式医疗设备的设计核心正是节能型的微控制器(MCU),如Silicon Labs基于ARM技术的EFM32 Gecko MCU,它在超低供电电流下可带来优异的处理性能。

像所有的便携式电池供电设备一样,个人医疗设备和可穿戴活动监测器需要极致的能效来使电池寿命最大化。一些设备使用可充电电池,而其他的产品则设计为使用高性价比的用户可置换的锂离子或AAA电池即可运行数周或数月。例如Silicon Labs的EFM32 Gecko MCU就是这类电池供电便携式应用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在所有能耗模式下都提供行业领先的能效。

易用性也是便携式医疗/健康追踪器产品的根本要求,因为它可减少由操作员失误所致的测量错误。这类用户友好型设备应该要求最简易的用户交互,以实现正常的操作、一种简单化的用户输入(例如更少的按钮和流畅的软件菜单)和大型容易查看的显示(如带背光的大型液晶显示器)。为了支持这些功能,MCU必须提供现场可编程非易失性存储器(通常为系统内可编程闪存),以及灵活的I/O配置来充分利用有限的管脚。

个人医疗市场广泛使用了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来支持标准化的数据和信息传输,而不受限于哪家设备制造商。个人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从各种各样的、带片上USB控制器的8位和32位MCU中选择,也可考虑各种单芯片、“即插即用”桥接解决方案,它们支持从USB转接到UART、从USB转接到SMBus和I2C、甚至从USB转接到I2S(使终端产品能够容易地添加音频功能)。USB桥接极大地简化了USB在个人医疗设备设计的实现流程。桥接芯片通常用所有必需的USB软件实现了预编程,消除了开发人员必须具有很深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复杂的USB规范这一局限。

数据的无线传输将使个人医疗、保健和健身应用的连接变得更容易和更方便。RF发射器和接收器与MCU协同一致工作,能为多样化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应用提供无线连接。此外,无线MCU——如Silicon Labs基于ARM的 Ember ZigBee SoC这样的单芯片器件,集成了一个MCU内核并带一个RF收发器——现在就能广泛地提供给医疗/健康追踪器的开发人员。无论使用何种连接方式或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栈在MCU中将需要更多的代码空间。因此,在更小占位面积的器件中具有更大的内存将是日益增长的需求。

助听器刚刚兴起

安森美半导体消费类健康产品线高级经理Jakob Nielsen说,对于中国本土企业的特点,以助听器为例,当前中国市场对听力方案的需求刚刚兴起(例如为数众多的较小公司目前正推广多种多样的助听器方案,同时也在开发具有更多功能及优势的下一代助听器)。此外,有些公司专注于因应人工耳蜗需求,这些人工耳蜗通常旨在用于患有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中国本土的助听器制造商可以采用像安森美半导体这样领先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的先进预配置DSP系统,快速地从设计转向生产,加快产品上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位置。

严苛环境对连接器的挑战

为乡村诊所制造医疗电子诊断和监控设备的设计工程师面对开发用于严苛环境中的产品的挑战,比如极端的温度和非传统震动、振动。这些情况通常在医院设置环境中并不存在。

在设计耐受严苛条件的设备时,医疗系统互连产品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考虑事项。领先的互连产品制造商采取的一个方法是堆叠具有极低侧高(0.7mm高)的PCB板对板连接器,具有窄的占位面积(2.5mm宽),这样的互连产品通常具有高保持力、双触点系统,提供强大的电气信号完整性锁定。

领先的互连产品供应商提供的堆叠连接器材料是额定温度高达260℃的高温LCP塑料,并且镀有闪亮的金层(最小4μ”),这是用于严苛环境的最好的信号触点镀层材料。另一个关键的互连特性是小间距,范围为 0.2mm。

由于医疗设备设计人员需要在更薄、更小的空间中装入越来越多的功能,具备这些特性的连接器至关重要,因而连接器密度和热管理成为挑战。

与传统的冲压成型连接器相比,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正在帮助减少60%的空间需求,微型柔性板对板(flex-to-board)和板对板应用中的MEMS技术已经经过测试,可以耐受最高60G震动/振动。此外,这项技术能够提供最高5A的连接电流,实现低功率。当处于严苛应用中时,这些特性可让医疗设备运行良好。

医疗电子的三个变化及挑战

风河智能系统部门总经理Santhosh Nair 称,相对于席卷全球的物联网大潮,医疗电子领域对这种技术似乎有点滞后。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情况已经开始改观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健康的概念和相关产品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随着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兴起,有些医院也开始接受一些患者把个人平常在家使用的健康护理设备带入医院来使用;第三,医疗设备开始呈现集中化(Consolidation)的迹象,以便节省空间和能耗。

医疗电子领域接纳物联网概念之所以相对滞后,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这些原因依然是必须逾越的挑战。

第一大挑战就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尽管无线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但与之配套的医疗环境基础设施仍然是传统上比较老旧的。大多数厂商都比较热衷于人们直接看到的终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对于处于后台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热情还不高。

第二大挑战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仍然难以管理控制。医疗影像设备、血液透析机、心脏除颤器等设备每年都有很大的采购量,但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却很慢,有些型号十几年都没有换,因为法规非常严格,而制造商也不愿意冒风险去改变任何功能,更别说利用软件来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了!这跟一般消费电子产品几个月就换代的周期相比是极大的反差。

第三大挑战是信任度问题。医疗行业对电子系统的信任度相对滞后。其实,能源、航空等重要领域也是如此。相比之下,银行业就走得比较靠前,ATM早就十分普及了,许多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已经过度到比较复杂的理财业务了。

你可以想象,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她们日常生活都习惯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医院或者健康护理的时候却不得不使用款式老旧的医疗设备,那种反差是多么明显。大家一定都希望医疗设备也可以尽快跟上时代的进步。

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大国,说明中国是有能力开发和制造出让全世界满意的设备,当然包括医疗设备。中国要把已有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就必须补上自己的"短板",这就是从产品设计到制造都遵循国际标准与规范。尽快获得国际规范认证,是中国医疗设备提升并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部分厂商的产品和方案

ADI

AD8232:单导联心率监护模拟前端

ADI针对各类生命体征监护应用推出了一款低功耗、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FE) AD8232,专为满足新兴的健身设备、便携式/佩戴式监控设备和远程健康监护设备的ECG信号调理要求而设计。AD8232 AFE将健身和医疗监护的价值和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卫莱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于ADI单导联心率监护仪模拟前端AD8232设计实现的主打产品:“心博士”远程心电监测仪,目前该产品已具备实时心电监测和血压、血糖、血脂和运动数据上传及管理功能。

Maxim

就可穿戴医疗部分,Maxim的体征监测服(FIT shirt)代表了未来医疗保健的一个发展趋势。该体征监测服能够以三导联心电图方式监测心电信号;此外还集成加速计,能够监测活动量,报告脉搏速率;内部还包含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体温。所有监测数据通过蓝牙上传到智能手机,这就是第一代体征监测服。现在正在研发第二代体征监测服,将包含更多的Maxim产品:将使用Maxim自己的加速计、自己的蓝牙RF芯片,还将在产品内增加安全功能。Maxim不仅会增加蓝牙无线接口,还会增加近场通信接口。

村田MEMS传感器创“主动智能生活”概念

智能医疗领域,村田的MEMS设计和制造技术造就了体积小,功耗低的性能,这使村田在内置式医疗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主动安全检测”是村田在医疗领域不得不提的一个主张。突发性疾病,如心脏病,往往给治疗带来了被动性,即使是在病房里,从病情发生到处理,这之间的滞后性也可能随时为生命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在临床上,我们更需要提前对各种突发性的疾病进行早起预防。例如借助心脏冲击扫描:村田高精度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可通过感知人体的心跳引起的机械振动为医生快速精确地提供患者的心率,每博输出量,呼吸率,心率变异性等指标。这针对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的早期检测,能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再比如高风险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通过村田独有的3D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于患者人体运动状态的检测并动态调整搏动输出量。换言之,传统的心脏起搏器,通过每分钟固定输出一个搏动量来支持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搏动需求。但通过村田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感知患者的不同运动状态诸如奔跑,上下楼梯,睡眠,下蹲等,进而根据这些运动状态所需要的心脏搏动能力,动态调整每分钟的输出量。此外,村田还有能够在手术以及治疗过程中更灵活方便地调节角度变化以及捕捉动态影像的倾角传感器,以及用于眼压监测、脑压监测等领域的元器件。

安森美

安森美半导体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发活动着重于三类关键领域:听力健康、病人监测及疼痛管理。这些领域的特征是需要小巧、可穿戴、采用电池供电的设备,都包含两项关键技术特征:超低电平的信号感测、信号处理及控制。

在助听器领域,安森美提供公开可编程的DSP方案及预配置DSP系统,这两种方案的特征包括领先业界的性能参数,如24位高精度计算及超高音频保真度。安森美的可编程DSP方案可使客户能够使用全集成开发环境,应用他们自己独特的音频处理算法。

风河

篇5

1移动医疗服务相关技术欧洲委员会引发的移动医疗项目中提出,移动医疗服务可以满足病人在医疗监视器的监控下任意移动[7]。每个病人会佩戴一种轻量级的医疗监视系统———人体局域网络(bodyareanetwork,BAN),这种系统首先通过无线传感技术与人体相连接,然后通过无线宽带技术与网络相连接,可以实时将病人的有关信息传输到网络上,供医生查看。BAN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设计个性化的监视功能,无论是需要长期还是短期医疗监控的患者,都不需要留在医院接受监视。移动医疗服务不仅可以为患者带来自由,也为医生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模式。医生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BAN,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无需采用传统的固定式医疗设备替患者诊断,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8]。用户随身携带的BAN通过无线传感技术获取医疗数据,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信息传递给医院的医疗信息处理中心,供医生查看。

2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

3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2移动医疗服务的主要媒介是移动通信技术。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4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

5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

篇6

对于新兴医疗技术监管,多数国家采取利用HTA评估新技术的临床适宜性、成本效果及伦理公平性,判断该技术是否适合引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很多国家都是以州或省为单位管理新医疗技术,如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在省级政府层面建立HTA制度,从技术上辅助政策制定者进行技术准入和应用的考量。

在绝大多数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北美和南美国家政府,利用HTA作为临床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工具,在国家层面建立正式的技术评估机制,一些国家甚至在各州或省层面也建立了类似机制。目前有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的HTA体制和机制,包括国家出资成立专门的HTA机构,并支持其开展长期和“短平快”研究;建立重点临床技术选择机制;统一HTA实施流程等技术要求;建立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的渠道和机制等。上述很多机制都有立法的保障,确保HTA结果真正用于临床决策和相关卫生政策制定。

篇7

心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器运行效率的手段,虚拟化软件受到了数据中心管理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前期的摸索,今天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开始将将这种技术引入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营中。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是虚拟化技术的较早使用者,它们已经在关键业务应用中率先采用这项技术,并从中受益。

作为全球最大的跨行业科技、制造和服务型企业之一,GE(中国)及其属下的医疗集团需要部署统一的远程办公室方案,同时还需要实现快速的服务器部署,以便提供快速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为了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公司的服务器不能随便宕机,并要求保证订单系统的季度性峰值要求,需要灵活地调配计算资源。

为满足上述需求,GE北京数据中心选择了虚拟化技术,采用3台HP DL585组成一个VMware Farm,并通过VMware ESX Server构筑了十几台虚拟机。而整个亚太区,有10多台物理服务器运行了共40多台虚拟机,这些虚拟机通过北京统一的Virtual Center 进行管理。

篇8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篇9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在第五十四条明文规定了三种医疗损害责任的具体类型,即第五十五条和第六十二条规定的医疗伦理损害责任,第五十七条规定的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第五十九条规定的医疗产品损害责任。①其中根据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原则,自然不涉及过错认定的问题;而医疗伦理损害的主要表现就是医务人员违反《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告知义务与第六十二条规定的保密义务,其过错是比较好认定的;而本文讨论的则是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的过错认定。

医疗技术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违反了其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所负有的医疗技术上的高度注意义务,存在违背当时医疗水平的技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损害责任。构成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必须存在违背当时医疗水平的疏忽与懈怠的医疗技术过失。 对于过错的含义,有主观过错说与客观过错说。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一种可归责的心理状态,其核心是:过错是指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即过失或故意的心理状况,因而应当把过错与行为的不法性区别开来,以德国法为代表。与主观说相反,主张客观过错说的学术观点认为,认为过错不是主观意思之欠缺,而是从人的行为评价出发,认为过错系行为人行为没有达到一定标准,即行为对注意义务之违反。②因而将过错与不法性结合为一个责任要件,以法国法为代表。③主客观结合说认为,过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它是行为人在故意和过失的状态,在该状态的支配下行为人从事了法律和道德上应当受到非难的行为。④我国采取的是主观过错说。

笔者认为,不能否认过错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虽然在认定过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来判断过错的存在,在具体案件中,并不能把过错与不法行为完全区分开来,但是这是过错认定标准的客观性,不能等同于过错的客观性。例如,《侵权责任法》尽管沿袭了传统侵权法的过错原则,却为医务人员设立了系列注意义务,采取了客观过错的归责方法。笔者认为,这只是对过错认定标准的规定,过错是主观的,要判断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当然要借助一些客观的认定标准。另外,过错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本文中的过错仅指过失,因为在医疗损害责任中如果存在故意的话,则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等犯罪,适用刑法上的规定,不属于侵权法中医疗损害责任的调整范围。

二、《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医疗过错认定的规定

医疗人员作为医疗过程中的专家,要尽到相应的合理注意义务,如果没有尽到相应义务,则可认定其存在过错,所以确定医疗人员应该承担什么样以及什么程度的义务是判断其是否存在过错的重要因素。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关于医疗技术方面应该尽到的义务为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同时还规定一定条件下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一)医疗水平

医疗水平也就是医疗水准,是指医生进行医疗行为时,其学识、注意程度、技术以及态度均应符合具有一般医疗专业水准的医生于同一情况下所应遵循的标准《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水准说起源于日本,此概念在日本法学界首先由松仓丰治教授提出,他将医疗水准分为学术上的医疗水准与实践中的医疗水准,前者由学术界的一致认定而形成;后者是医疗界普遍实施的技术。

多数学者认为,医疗水准是以相同情形下具有一般医疗专业水准的医师所应具备的医师学识、注意程度、技术以及态度为准,也即一般医师标准。即医务人员的诊疗义务须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符合。此处的医疗水平为实践中的医疗水平而非学术上的医疗水平;并且实践中的医疗水平应是医疗领域的合理人标准,即该医师所在技术领域中一名普通医师所具有的一般的技术和知识水平,而非该领域中最有经验、最有技术或最有资格的医师所具有的技术水平,自然也不是该领域中最没有经验、技术最差的医师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因而,作为判断标准的实践中的医疗水平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

(二)过错推定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了满足一定条件下的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2)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3)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1.推定还是认定

对于第五十八条采用了推定一词的做法也引来各种非议,张新宝教授在对侵权责任法二次草案第七章的修改意见中提出,应将第五十八条中的推定改为认定。所谓推定过错,是指在侵权法上,如果加害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就从己知的损害事实推定其有过错,从而承担侵权责任,即举证责任的倒置。在五十八条第一款中,如果医疗机构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则己经构成过错,应是认定而非推定。而后两款根据立法的本意,则是推定过错,即如果医疗机构存在隐匿或拒绝提供相关病历资料,或者伪造、篡改或销毁病历资料,则推定其有过错,这时举证责任转移到医疗机构一方,医疗机构需举证证明其在医疗过程中不存在过错,当然如果存在上述情况,医疗机构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是非常困难的,但法律既然规定了推定而非认定,就说明医疗机构还有举证证明的机会。

2.实践中的适用

第五十八条在实践中适用较多,说明该条规定很有意义。实践中伪造、篡改病历由患者一方举证,患方基本上都是通过证明医院提供的病历、手术记录、病历记录等文件不齐全、自相矛盾,或者违反了卫生部颁发的《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规定来证明医疗机构存在五十八条规定的推定过错的情况。在司法审判中,大多数的过错认定都是根据鉴定结论作出,但是如果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就无需依赖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甚至于,有些案件是在鉴定机构不能做出鉴定结论或者一方不同意鉴定的情况下,适用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证明医疗机构存在伪造、篡改病历情况,从而无需进行鉴定,如河南省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与贾军军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⑥黄河三门峡医院与冯卉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⑦由这些案件可以看出,适用五十八条推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是一条捷径。 三、医疗技术损害责任过错认定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医疗水平一刀切

在侵权责任法三次审议稿中曾规定,在判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时,应当适当考虑地区、医疗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但立法审议时被删除。由此,确定诊疗义务时是否需要考虑上述因素便成为司法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否定的观点认为,删除说明我国立法对于医务人员诊疗义务的判断采取的是客观判断的标准,医务人员个人的学识、技术能力、个人的研究水平、从业经验的差异,不能成为减轻其注意义务的理由。⑧肯定的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考虑到诊疗行为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删除了前述规定。地区、资质等因素能否在适用本条时考虑,应当结合具体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规定了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般都应当遵守,不应当因地区、资质的不同而有差别。有的诊疗行为在有的情况下,可理解为包括地区、资质等因素。

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地区、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不同资质医疗机构、不同资质医疗人员的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判断标准,对于一些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并不公平,所以还是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差别。

(二)医疗鉴定制度二元化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都涉及医疗事故鉴定,包括过错鉴定和因果关系鉴定,且司法判决都是依据鉴定结果作出,所以在医疗损害案件中鉴定结论至关重要,如何保证鉴定结论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自然是保证案件判决公正的重中之重。

1.医疗鉴定的二元机制

2010年6月30日颁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侵权案件中,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决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应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进行,对于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要求鉴定的,则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办理。可以看出医疗鉴定划分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侵权司法鉴定。前者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由各级医学会对是否为医疗事故进行鉴定;后者则适用《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2.医学会鉴定与司法鉴定的比较

篇10

1.1 创伤急救

创伤急救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公元18世纪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Baron Larré)开创了战场创伤急救的先例。瑞士人亨利·杜南发起红十字运动,对志愿者进行急救技术培训,创伤急救技术进一步普及。除了战场急救外,创伤急救技术也成为各种灾害现场急救及常态院前急救援主要技术,创伤急救的4项技术经常被一起列入各类急救培训教材,并被冠名为“四大技术”。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应用,创伤急救技术渐趋成熟。其中,止血方法分为指压法(头面部、肩部、上下肢)、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法。常用包扎方法分为绷带(环形、螺旋形、螺旋反折、8字环形)包扎法、三角巾(头部、面部、胸部、肩部、侧下腹部、下腹部)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急救包包扎法及其他包扎法。现场骨折固定的方法分为:现场对可疑骨折者需作可靠的临时固定,可减轻伤员骨折端的疼痛及预防休克,并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以免发生新的损伤。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骨折肢体。常用器材有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无上述物品时还可就地取材,用稍硬的物体代替。经上述处理后,要将伤员正确地搬运和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此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具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四项步骤也成为创伤救护的基本步骤[1]。

1.2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就已经提到复苏方法:“救自缢死…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写到:“塞两鼻孔,以芦管内其口中至咽,令人嘘之。”但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Peter Safar)被认为是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之一。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次依据Safer 和 Kouwenhoven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 并建议所有参与心血管急救的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的培训,从此CPR以其简单的A、B、C三步法风靡全球,成功地抢救大量人员生命。在院前或灾害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按DRABC顺序进行:D即检查现场是否安全(dangerous) ;R即检查伤员反应(response) ;A即解除气道(airway)梗阻,保持气道通畅;B即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 ;C即胸外心脏(circulation)按压,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随着电除颤出现,心脏电除颤能使复苏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电除颤技术也被列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急救手段,除颤当成一项基本生命支持的措施。

1.3 紧急救治

由于创伤急救与心肺复苏都可以由经过急救训练的非医学专业人员从事,因此,将医学专业人员在灾害现场从事的急救用另外一个专有名词表示,这就是现场抢救(on-site critical care),或叫做紧急救治(emergency treatment)。紧急救治的基本技术包括:昏迷伤员救治、气胸伤员救治、眼球破裂伤、脑膨出、肠脱出伤员急救、离断肢保护、脊柱损伤伤员的急救、较大面积烧伤伤员的急救、创伤性休克救治、创伤性感染防治、放射性污染处理、化学中毒处理、海水浸泡伤处理技术,以及深筋膜切开减压术、留置导尿管、耻骨上膀胱穿刺术。因此,由于专业医务人员在现场亲自实施,只要能够多、快、好、省地抢救伤员,紧急救治技术范围必将不断拓展,围绕救命,更多的紧急救命类手术将会在专业医疗救援队到达现场后依托先进的野战医疗平台即时开展:包括大血管损伤修补、吻合或结扎;呼吸道阻塞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对开放性气胸实行封闭缝合,张力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实施胸腹探查止血,对有脏器损伤者进行缝合、切除、修补、吻合、造口等手术;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伤员,行开颅减压术,清除血肿;同时可进行各种创伤控制性手术;12 h内比较清洁的伤口进行完善的清创手术;开展输血、输液、给氧等综合措施,防治休克;对海水浸泡伤伤员进行针对性治疗,给以复温处置;对冲击伤、挤压伤、复合伤等复杂性伤员进行确诊,并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继续抗感染治疗;补注破伤风抗毒素或抗毒血清;对核污染、化学染毒的伤员进行全身洗消和针对性治疗。

1.4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triage)是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确定优先治疗程序的过程。本义源自将咖啡豆的第三或最低质量剔除出去,将首字母大写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条,特指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的根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发生在18世纪的因军事战争而受伤的伤员救治中,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管理在战场上受伤的大量伤员,即开始实行现场检伤分类。用于军用和民用的大量伤亡情况的伤员检伤分类的分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合在一起,基本上使用相同的色卡:红色表示危重,绿色表示轻伤,黄色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黑色表示伤员死亡。军用的[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民用的(例如:颜色编码)伤员检伤分类系统具有相似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检伤分类确定系统的Trauma Sieve [2]和 START 分类方法[3],也同时用于民用EMS和英国军队士兵中。检伤分类可以用来决定优先治疗的顺序,也可以用来决定转送方式的顺序,还可以用来决定转送医院的顺序,分别为救治分类、后送分类与医疗机构分类。

1.5 医疗后送

医疗后送(medical evacuation)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进一步救治的方法与过程,同样也被认为是由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开创,但是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形成针对在战争中受伤的伤员的医疗救治的分级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员从受伤到接受决定性的医疗救治的平均时间是12~18 h。截止到越南战争,经过改进的伤员检伤分类和空中救护车能够将伤员接受救治的平均时间减少2 h。早期的后送设备非常简陋,甚至没有医疗设备与人员,仅是可以平躺的车。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配备医疗人员与医疗装备的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很显然,连接急救网络的网线就是医疗后送,每个阶段之间就需要后送。即使常态下急救只有院前与院内两级阶段,但救护车也起到了医疗后送的作用。随着运输、通讯工具及医疗装备的进一步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在后送的途中同时提供良好的医疗监护,医疗后送成为名符其实的有医疗监护条件下的后送并广为人们接受,其理论支持是医疗后送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医疗救援效率。

2 讨论

2.1 从急救到急诊医学,以及从急诊医学到救援医学并列,是学科发展的客观现象

急救(first aid )由来已久,其基本含义是非医务人员,针对意外伤害或急病发生的人员,按照医学的常识,徒手或就地取材进行的初步救护措施和安全转移措施。1976年由国际一群著名的麻醉科和内外科医生在德国美茵茨(Minze)发起成立了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俱乐部,随后不久即更名为世界急救医学与灾害医学学会(World Association on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WAEDE),从此,急救医学(emergency medicine)和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以专业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79年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得到国际上公认,成为医学的第23个专门学科。急诊医学或者叫急救医学独立门户后,灾害救援医学或者叫灾害医学(disaster medicine)也不断寻找更大的发展道路。随着全球范围内天灾人祸此起彼伏,灾害医学不断完善起来。灾害救援时间、空间以及灾害事件性质决定了灾害救援医学研究内容的特异性,尽管常态下的急救医学与灾害救援医学属于同一学科范畴,但灾害的时、空及性质的特异性决定着灾害救援医学成为专门研究灾害环境下医疗救援规律的科学[4],灾害救援医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灾害救援医学的学科定位,预示着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必将进入学科研究的视野。

2.2 灾害医疗救援的五项技术是现代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1948年,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选定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会徽,即由一条蛇盘绕的权杖所覆盖的联合国标志组成,背景一个六角星。六角星被誉为生命之星,每一个角各代表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的一个功能,包括:伤病患检视(detection)、报告(reporting)、救护车出勤(response)、现场处置(response)、运送途中照料(care in Transit)和运送至特定医疗单位(transfer to definitive care)。因此,融合几种急救技术,相辅相成,成为灾害救援医学发展的重要思想。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基本技术源于灾害现场救援特点与需求:灾害现场以伤员为主,因此,创伤急救与心肺复苏自然而然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能。显然,创伤急救与初级心肺复苏是普通公众经过急救培训就可掌握的技术,不能满足专业医学救援人员现场救援需求,因此,由专业医护人员从事的现场抢救技术必然进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行列,并迅速发展起来,但仍具有以救命为基本目标的特征。针对灾害现场经常是群体伤员集中出现,出于提高救治效率的需要,检伤分类应运而生,并必然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现场的内容[5]。连接现场与后方医疗机构需要医疗转送,而且经常由现场医疗人员承担,因此医疗后送也被列入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至此,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医疗后送5项技术,成为灾害救援医学的基本技术,乃必然结果。

2.3 推广灾害医疗救援的五项技术有助于提高灾害医疗救援队伍能力

1966年美国科学院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是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痼疾”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观念的认识,即从“创伤属于意料之外”转变成“创伤可防可救”,人们应该主动掌控,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发达国家均已形成较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包括完善的培训体系。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师协会,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显然,成立教育机构,提供规范的培训,进行执业考试是一项技术走向规范的几步阶梯[6]。相对而言,灾害救援医学还不太成熟,对灾害救援医疗的基本技术一直缺乏系统的提炼与专门论述,救援医疗技术还没有进入多数医科院校培训课程。随着医疗救援工作的复杂化,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才是保证技术质量的基础。本文将5项技术列为灾害医疗教学的基本技术,为全新的、正式的“规范化医疗救援医师培训”的时代即将来临作为准备。规范灾害救援医疗技术培训内容,并逐步扩大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称职的医疗救援医疗人才是提高灾害医疗救援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7:2.

[2] SALT Mass Casualty triage. concept endorsed by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 American Trauma Societ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 National Disaster Life Support Education Consortium, and State and Territorial Injury Prevention Directors Association [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 2008,2(4):245-246.

[3] Kahn CA, Schultz CH, Miller KT, et al. Does START triage workan outcomes assessment after a disaster ?[J]. Ann Emerg Med, 2009, 54(3):424-430.

[4] 彭碧波,郑静晨,陈虹. 国际救援两种医疗模式的对比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66-969.

[5] Delooz H, Debacker M, Moens G, et al. European survey on training objectives in disaster medicine [J]. Eur Emerg Med, 2007,14(1):25-31.

[6] 李宗浩.国际救援医学重任——海地大地震,救援最强音[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1-2.

(收稿日期:2013-01-05)

篇11

1.2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领域中,不断改变计算机运行管理模式。虚拟化技术可以对计算机的服务器进行虚拟化,也可以将计算机不同网络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信息整合成一个虚拟化的整体。一直以来,刀片服务器都是应用在数据中心的固定服务器,而如今,随着虚拟化技术的提高,刀片服务器受到网口接口限制和VM限制,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会选择刀片服务器了。近年来,随着多核系统以及云计算的不断发展,虚拟化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在商业市场中。虚拟化技术不仅降低了计算机运行成本,而且系统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2虚拟化技术的优点

2.1虚拟化技术可以在线转移服务器中的文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应用了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进行拷贝或者转移文件,这是因为计算机的每一个独立的虚拟机都会形成一个目录,计算机的系统可以升级成统一的版本,计算机内的数据是连续且可转移的。虚拟机器的在线转移可以使虚拟机在开机状态下持续地提供服务,将一台虚拟机内的信息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平台中。

2.2虚拟化技术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成本。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来推广和管理产品,因此,对计算机服务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可以分隔成独立的服务器,不同的软件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自由的运行。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可以整合不同服务器的资源,计算机服务器的利用效率也受到很大的提高。

2.3虚拟化技术可以使计算机系统维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传统计算机的软件以及应用平台都是基于同一个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的,不同的软件对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不一,而且一旦受到攻击时整个计算机将无法正常使用。而运用了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将主机分隔成若干个独立的系统,当某一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时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系统。这样可以确保其他的系统不受到干扰而正常运行,使计算机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而稳定的环境中。另外,平时可以对系统文件进行备份,一旦子系统崩溃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3虚拟化技术在医疗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虚拟机种类的选择。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有三种,分别是VMwareWorkstation(简称VMware)、MicrosoftVirtualPC(简称VPC)和VirtualBox(简称VBox),其中,VMware的功能最为强大。VMware可以对team进行虚拟化,还可以对虚拟机添加注释说明。(1)VMware服务器可以创建服务器并对其进行编辑和运行,另外,它还可以运行VirtualPC产品的虚拟机。VMware服务器具有远程控制管理的功能,运行过程中需要得到基层操作系统的支撑,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2)VMwareESX服务器的硬件在初始化时可以将本身的Linux系统替换掉,并且提供了很多例如远程控制台的管理界面。这种服务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虚拟机对资源的分配以及较少了管理的成本,系统的安全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3)VMware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最畅销的软件之一,该软件包含一个X86的虚拟机套装,每个虚拟机可以独立运行windows、Linus等操作系统。VMwareWorkstation不支持远程管理功能,而且处理效率相对较低,所以这种版本的软件可以在学习或者测试的环境下使用。

3.2医院可以运行的信息系统。(1)医嘱传输系统是医院的主要业务系统,它是其他所有系统的支架。医嘱传输系统主要用在急诊部门、住院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中,采用AIX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的是Oracle。医嘱传输系统具有自动更新升级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将新的更新文件程序上传到FTP服务器后,医嘱传输系统的程序在启动时就会检测到新版程序信息,程序会自动完成下载和安装的过程。(2)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商和OCS不同,它采用的是SQLserver数据库。这种系统可以将患者的检验样本经过仪器的检测后计算出相关检测数据,通过网络技术将检验报告传到医生工作的计算机中,这样医生可以及时、快捷的看到病人的检查结果。(3)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可以对图像进行存储和处理,它是PACS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采用的是SQLServer数据库,是基于JAVA系统运行的。该系统需要利用数据库中间表来和OCS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

3.3虚拟化系统在医院中的实际运用。(1)医嘱传输系统(OCS)是将医嘱信息进行数字化,医院的其他任何诊疗信息都是源自医嘱信息。在医嘱信息经过一系列传输过程后会产生一定的诊疗结果和治疗费用,因此,医嘱传输系统在医院日常业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嘱传输系统能够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2)PACS和LIS主要涉及专门的就诊工作,因此需要和相关的医疗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而且PACS系统的数据传输量很大。因此,PACS和LIS也是属于医疗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在运行过程中应该采用独立的存储设备以及专门的服务器。(3)在医疗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医院内部的邮箱服务、医保信息服务、挂号和缴费服务等等。这些系统采用的数据库各有不同,服务器的配置也不高,运行时只占用少量的空间。

篇12

继电隔离法的使用原理是因为继电器内部的触电与线圈不是通过电气方式来进行连接的,所以在继电器内部线圈接收信号时同时可以利用继电器内部的触电来传送和发出控制信号,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弱电信号和强电之间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干扰隔离这一目的。布线隔离法是指将容易滋生噪声干扰的控制线路与微弱的信号电路相互分开,使两个线路不产生接触并且保证两者具有一定的有效距离。布线隔离法的基本内容是较强的电控制线、电源控制线必须要与信号控制线相互分开设置,并保证两个之间具有一定的有效距离。在配线和布线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直接电源线、交流电源线、数字式信号线、模拟式信号线、负载驱动线等,总体来说降低干扰的最佳效果是控制线之间无限远、信号线长度无限小,但受实际环境所限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只要保证线路间隔、长度设置不会产生干扰即可。光电隔离法的作用原理是在不采用以电路为信号传播媒介的条件下,用光做为信号传播的主要媒介达到电气设备与主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目的。电是噪声、干扰信号等干扰源的产生之源,因此将电隔绝于外就能有效降低电气运作时产生的噪声污染、信号干扰等情况。光信号传播方式有着诸多优良的特点,如信号保真度高、信息传递线路更安全、信号的辨别力好、使用寿命长、传播速度快等等一系列优质特点,因此光电隔离法已经推出就受到了各大医疗机构的青睐,并且光电隔离法所使用的设备体积小、操作简单、抗干扰力强,这使其在有强弱接口的电气设备中颇受欢迎,在微机控制系统的前、后信息通道中更是应用广泛。

电源是电干扰和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也是电气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件,因此如何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在电源电路处进行隔离处理也是电气设备的控制线隔离技术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也是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电源中电干扰的主要来源是电源设备内部的变压器系统,为了能够降低电源所产生的电干扰一般在电气设备内部采用隔离变压器这一方式,而且要求隔离变压器要比普通变压器大一点二倍到一点五倍。在使用过程中需对隔离变压器进行良好的接地设置,变压器内的次级线圈的连接线要采用双绞线形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变压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电干扰,如果医院条件允许应在电源输入、输出线路中加入滤波装置,其抗干扰效果则会更好。交流电源中存在着诸多电干扰源,如交流电源在工作时产生的数量巨大的谐波、高频波、雷击浪涌等一系列干扰噪声,所以在以交流式电源为主要供电设备的电气系统中其电源系统均应该采取抗干扰措施,隔离电源变压器就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电源抗干扰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源工作中由电流产生的噪声干扰。隔离电源变压器的运作原理是在电压器内部的加入了隔离层,并且变电器内部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之所以一般的交流变器不论如何概念其内构都无法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即使使变压器内的一次烧和二次烧组件绝缘不产电流流动,但由于交流电流的作用变压器中会有分布电容(铁心与烧组之间,烧组与烧组之间,层匝之间以及引线与引线之间)存在,这样交流电网之中就会有电容耦合存在,从而产生噪声。因此采用隔离电压变压器才能有效对交流电源进行有效的噪音隔离。直流电源供电系统虽然与交流电源供电系统比起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较小,而且直流电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比较好控制,但在工作中如对直流电源供电系统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其产生噪声也会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内部产生干扰主要来自直流电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的作用影响或是子系统内部自身的影响,导致直流供电系统产生噪声,要想对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做噪声隔离就要在直流变压器中的各个子系统间添加隔离膜,或者直接采用隔膜变压器也能有效降低直流变压器在工作是产生的噪声。

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气系统已经成为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持久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医疗体制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稳定的医院内部工作环境,其中电气设备的降噪抗干扰工作则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对医院电气系统进行隔离处理时要根据不同电气设备的不同电气特点而有针对性的采用隔离技术,使其发挥出最大的降噪抗干扰的作用。

本文作者:李辉工作单位: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信息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