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1 19:29: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净化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发展迅速,畜禽养殖呈现出规模化等特点,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畜禽粪便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卫生和群众生活,养殖场(大户)与周边群众因污染而引发的纠纷不断。此外,在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覆盖不到的区域,生活污水基本上采用传统化粪池处理或直接排放。传统化粪池仅将粪便尿和污水过滤沉淀,其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层的水化物进入管道流出。污水在进入化粪池时,细菌会对污物进行无氧分解,并使固体废物体积减小,再经过沉淀后排出,水质污染程度就会降低,但是达不到污染排放标准要求。而且在化粪池里有大量的沼气产生,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泄漏将危害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
2工程原理
中小型沼气生物净化工程处理生活污水或养殖场粪便尿污染物技术,其原理是在严格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兼氧生物过滤净化技术,对高浓度粪便尿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物,随后,这些具有溶解性的低分子有机物进入厌氧微生物细胞内,由胞内酶分解为易挥发的乙酸、丙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醇类,在甲烷菌作用下,利用乙酸等生成甲烷,从而达到降解有机物的目的。目前,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已广泛用于生活污水和养殖场粪便尿治污处理,自2000年以来,玉溪市结合“三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已引进示范推广了100余座生物净化公厕。
3工艺流程
根据农村或养殖场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实际情况,结合排污管网铺设,设计建设造价低廉、靠重力流动、无能耗运行、易管理、回收利用率高的沼气生物净化工程。采取“粪便尿污水-沼气-作物”模式,利用沼气厌氧发酵技术和兼氧生物过滤净化技术,对生活污水或畜禽粪尿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其工艺流程如下:在总结、调研玉溪市生物净化公厕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养殖场污染物和生活污水排放实际和治理效果,依据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治污原理,采用“预处理-厌氧处理-兼性滤池”工艺方式处理高浓度污染物。其中,厌氧处理为主体工程,采用50~100m3的中小型沼气池替代生物净化公厕中的厌氧池,厌氧池建成多格式,故称之为中小型沼气生物净化工程。预处理池容积4~6m3,利用自然沉降沉淀入池污染物中的固态无机杂质。高浓度污染物在小型沼气池中经过多级厌氧发酵后,进入填充有格栅、软填料、活性炭、海绵等填料的10~15m3兼性滤池进行过滤脱色,之后流入好氧塘进行适当好氧处理,使其充分接触氧气,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氧化塘又可作为贮液池,农田用肥时抽到田间。养殖场粪便尿或生活污水经过该工程处理后,污染物中的固体有机物大部分被分解,难以降解的,形成活性污泥沉淀池底。厌氧池、生物滤池、好氧塘的污泥定期进行清掏存放,经自然干化脱水后作为有机肥利用或出售。正常运行后,视情况隔2~5年清掏一次污泥。
4生物技术特点
要确保中小型沼气生物净化工程建池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处理池、厌氧池及兼性滤池底层处理。地基夯实后,用100~200mm厚卵石垫层,200mm厚C20混凝土现浇。2)厌氧池施工严格执行GB/T4752-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采用C20混凝土整体浇灌,混凝土搅拌均匀,不间断连续操作,用振动器振动捣实,避免池体出现蜂窝麻面现象,若遇池坑地下水位高,开挖集水坑抽排积水和淤泥。3)密封层施工采用四层抹面法处理,选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优质新型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理,确保池内光滑、密实、防腐、耐久性好。4)工程完工后,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严格按照GB/T4751-2002《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试水、试压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使用。5)池内正常工作气压≤9kPa,最大工作气压≤10kPa,正常产气率0.3m3/d。6)使用、维修沼气管路及设备时,要严格防火、防爆和防止窒息事故的发生,清掏污泥沉渣时,严禁人员进入厌氧池内,可采用出料装置清除池底的沉渣和污泥。
5污水处理结果
工程竣工投入正常运行3个月后,2006年玉溪市环境监测站对江川县大街镇陆家嘴生物净化公厕进出口水质连续3d取样测定,检测结果见表1。监测结果显示,利用厌氧发酵工艺处理高浓度人畜禽粪便尿污染物是可行的。该工程净化系统出口水质对粪便尿中主要污染物悬浮物(SS)去除率平均达100%,化学耗氧量(CODcr)去除率平均达99.4%,5d生物耗氧量(BOD5)去除率平均达99.2%,氨氮(NH3-N)去除率平均达64.7%,总氮(TN)去除率平均达65.8%;总磷(TP)去除率平均达74.5%,大幅度地减少了各类污染物的含量。
2)现代派风格和极简主义的影响。以简约风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单调和缺少温馨的代名词。专家表示简约不等于简单,冷静不等于冷酷,由于多数“简约”风格过分强调形式而忽略生活的本质需求与内涵,空洞、单调的设计,缺少生活激情。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现代工业材料的泛滥运用以及设计风格的国际化趋同,使得人们更加远离大自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毫无人情味的方盒子似的室内空间里,冷漠、没有人情味。最近在武汉开了一家叫做“感动屋”的酒吧,就是针对那些长期不哭的白领人群。走进“感动屋”,各种悲伤、哀愁的音乐轮番响起,凄凉的灯光,怀旧的场景,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无限伤痛的世界。“人造泪”释放了人们积蓄已久的心情,哭过以后,感觉轻松多了。
2营造场景化的手法
1)室外景观室内化。这种手法,也可称为室外化风格,是指将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在室内环境中营造室外化的设计手法。它不仅着眼于把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还要赋予一定的主题,甚至它的引入元素还扩大到包含了人文的关怀。比如将自然的阳光、空气、水、树木、花草、山石等引入室内,使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再赋予某种意义的主题思想,便形成了多层次的室内环境。当步入这样的室内环境里,便不再会感到原有建筑所带来的冷漠之情,一份清新、自然与和谐的自在感觉扑面而来,令人陶醉,也不必担忧坐在室外风吹雨淋、尘土飞扬所带来的烦恼。
2)怀旧煽情法。人们崇尚自然,这是人的本能,人们的怀旧情绪也是惯常现象,人是情感动物。每件旧东西都有个故事,不管你在故事里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些东西都证明着你的存在。记忆通常会把不好的剔除,留下美好。所以每当看到那些东西,都有种回到从前的冲动。旧的东西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东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场景化的手法就是依据人的这一需求进行设计,模拟旧场景,找回逝去的时光。例如杭州有一家名为“24小时怀旧餐厅”。餐馆内的装饰没有酒店的豪华,但也不同于一般餐馆无个性,餐馆内装饰都是一些民情风俗的黑白照片、老城市市井图、老唱机、唱片、挂钟、老相机、旧书包、瓷器等。据店主刘女士说,这些有独特个性的老物件,极易引起食客的好奇心和亲切感。
3)特种场景营造法。所谓特种场景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多数人不常居住的空间。这种手法在餐饮、娱乐等室内空间颇为常见。例如在广州,有一条欧陆风情的沙面北街,其亮点之一就是车站西餐厅酒廊。从外表看上去,它就是一个小型火车站,火车车厢、钢铁车轮、铁轨、枕木一应俱全,还有德国制造的信号灯,车厢内壁悬挂着特色壁画等,复制了一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车站场景,呈现出铁路文化特有的图腾,在这离别的车站,一节节平快车厢会经载多少离愁回忆和久别重逢的浪漫。置身其中,仿佛走回从前重温旧梦。再如北京朝阳区三里屯8号的“大船吧”,真是店如其名,所有的装饰和寓意似乎都与“船”有关。酒吧外部造型是一艘头朝北的船,走进金属感十足的大门,就仿佛置身于航行在海上的一艘热闹的船舱中,因为酒吧中的装饰无不和“船”有关,门口处的墙上挂着专业救生圈,室内的墙壁上有6个圆形的水族箱,里面的水草和小鱼给人一种水下船舱的错觉。大船是由以前相邻的三家画廊和酒吧合并而成的,这样它就成了三里屯街上面积最大也是最长的酒吧,远远望去,整个船头像一艘往北航行的大船,使身在北方的人们也能体味到大海的气息。
4)风土人情体验法。这种题材的设计,往往是在自己生活惯了的地方,无需远足便能体会到异域他乡的感觉;或是身在他乡,却能感受到家乡的感觉。通过场景化环境设计及室内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满足体验者求新或思乡的心理诉求。例如太原市小店区寇庄西路的大河古镇餐厅,建筑外墙采用黄土高坡特色的窑洞砖房,门口有标志性的木质大水车,室内采用木隔墙、旧门帘,碗盘都是蓝色青花纹,菜式以粗粮和土菜为主,每个包间都是以陕北乡镇命名的,还有土炕式包间,更有趣的是餐厅里还一直放着阿宝的山歌……各种细节、符号的运用营造出浓厚的陕北特色,不仅让陕西的朋友觉得一见如故,而且山西的朋友也感到很新鲜和好奇。位于平遥古城沙巷街16号的天元奎客栈,风格传统独特,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风貌,客栈传承晋商风范,保持传统土炕、绣楼。餐厅设在临街铺面,就餐的同时观赏古城风貌,深幽的巷道、久远的上马石、栓马柱,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考究的垂花门楼、精美的雕刻与彩绘、传统的土炕、古香古色的明清家具……漫步客栈院内,仿佛从繁华、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瞬间穿越了百年时空。
5)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里,在汽车的喇叭和尾气中,在每天灰蒙蒙的雾霾中,我们穿着挺阔的职业套装、登着锃亮的皮鞋、带着麻木的面具,为了生存奔波在城市中。高速高效不一定会收获美好的人生成果,有时真的需要停下来,找回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营造出只有在小说中、漫画里、电影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并赋予其一定的主题思想,构成具有某种题材的场景效果,由此产生的环境空间设计才能满足或超越现代人的需求。想要体验剧中人的生活吗,想要发生偶遇和罗曼蒂克吗,想要梦想成真吗,这里一切皆有可能。这种私人定制式的手法需要设计师的进一步挖掘。
二、数字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一)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艺术不同于数学和物理等理性学科,它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规矩和不可更改的定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新奇的和无重复性的,越有创新力的创意,越能够创造出非同寻常的艺术作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想象力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创作的激情和设计的动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除去天生部分之外,更多地是通过后天锻炼所得到的,数字化带来了更大范围的知识领域和创意空间,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可以借助软件来验证可能性并得到实现。数字化时代中,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创意实现横向交流,当面对一个设计主题时,设计者可以借鉴之前所接触到的创意来启发自身的想法,从而实现集众家之所长的效果。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数字化的这一特点,不断提出新的设计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与优秀的创意做出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二)拓宽学生视野
艺术不是局限性的,艺术的想象更是天马行空,不会给人以漂浮之感,只是会让人们觉得空灵而又美妙,才会更加抓住人们的心灵。设计者视野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艺术设计的广度,如果设计者对设计内容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那么他就会采用最不会出错的设计方式,这样虽然可以避免重大失误的出现,但是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会显得平凡而又缺乏灵气,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数字化互联网的应用,让世界变为了一个整体,即使人们想了解地球另一端国家的文化,也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料,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有关欧洲教堂建筑艺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在网上寻找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息,帮助理解设计的内涵,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的作品就能够独立分析,在接到同样内容的设计主题同样可以以所了解的知识为依靠来进行相关的设计活动。
(三)便于沟通和交流
艺术设计活动不能闭门造车,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但缺乏生气,还会显得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设计者之间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完全公开,而是将自己一部分的思路展现出来并分析反馈的情况,然后做出调整。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即拥有比较广泛的市场接受程度,因此不可能完全抛弃外界而仅仅在自己的思路上完成设计工作,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设计能力还不够成熟,更加需要通过交流来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于学生的人数众多,有时候导致教师无法一一作出指导,即使能够兼顾到每一个人,那么指导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来进行交流,比如在学习设计中东宗教艺术作品时,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介绍给当地的居民,收集他们对于作品的评价,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方式。
(四)解放双手,提高设计的效率
艺术设计虽然不是一项能够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但是艺术同样具有保质期,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的设计时间过长,即使它的创意十分完美,也会逐渐被社会潮流所抛弃的。而如何才能够缩短艺术创作的周期,最合理的解决法就是缩短绘图和模拟的时间,这就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软件。解放双手,抛弃直至绘图的设计方式,将数据和信息录入电脑,在软件的协助下尽快地模拟出结果,从而为后来的修改省下时间。
一、滥觞与断裂
谈到中国现代壁画的滥觞,首都机场壁画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向国内介绍墨西哥现代壁画家里维拉,并明确指出:“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的。”但当时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几乎无人响应。而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壁画只是宣传和批判的工具,建筑业只能与当时温饱型的社会同步,虽有壁画之兴者,但力不从心。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壁画的兴起只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种建筑飞速发展,中国现代壁画也开始如梦初醒,充满生机地匆匆登堂入室。
然而,中国现代壁画是在严重营养不足的条件下开始寻梦之路的,并且这种营养不足,在机场壁画之后二十多年来的壁画创作中不难显见。一般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对于中国现代壁画来说,人们却很难找到它与传统建筑、与古代壁画之间的某种渐进式的、承上启下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壁画创作在一开始就面对全新的语境,它在诸多方面与传统缺乏有机的联系,在源流上存在严重的断裂。wWW.133229.cOm
首先,是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之间的断裂。在现代建筑以前,建筑的概念是宽泛而具有包容性的。无论从建筑的研究范畴还是设计内容看,建筑是包括壁画、雕塑以及其它建筑装饰的一门学科。一部建筑史,很难将壁画、雕塑剥离开来;而一部壁画、雕塑史,更是难以脱离建筑本体而独立成章。这种情况在寺观、墓室、宫殿、石窟等建筑中尤为明显。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架式结构为主要特征,千年来形成了完善的营造法式,并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作为依附于建筑墙面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传统壁画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工艺材料等方面都较好地服从于建筑的性质、功能以及结构的需要,成为建筑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壁画、雕塑与建筑一体化是传统建筑非常突出的特征。而中国现代建筑的产生,是在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及其文化对中国入侵时,以一些城市或租界所建造的“洋房”为起始的。这些“洋式建筑”从一开始就远离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使中国的现代建筑在产生之初就中断了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这种情况有别于欧洲,其建筑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演变过程。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的罗马式、哥特式建筑,再到后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发展到现代主义直至后现代建筑,其间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作为建筑装饰的壁画、雕塑,也伴随建筑的发展形成了某种渐进式的转换和逻辑关系。而在中国,人们找不到由传统建筑跨越到现代建筑的中介,传统建筑的梁架式结构和布局样式,仿佛是在突然间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功能的要求。“所以,事实上,对一切现代功能的建筑来说,当它们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之日,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传统就中断了。”不言而喻,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海、沿长江、沿铁路线所建的一些洋房,或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名义下建造的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八九十年代在强调“必须继承传统、保持文脉”旗帜下的仿古式建筑,到现在盛行于全国的“欧陆式”建筑等,它们在样式、结构、空间、技术等方面都与宫殿、庙宇等传统木构梁架式建筑形成了断裂,而现代壁画在生长背景、文化职能以及创作指向上也同传统建筑的需求相去甚远。
其次,是现代壁画与传统壁画的断裂。中国有着丰厚的传统壁画资源和遗产,但多兴盛于寺观、墓室、宫殿、石窟等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这些壁画与传统的梁架式结构和布局样式构成了某种固定的装饰法则,壁画本身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某种程式化。由于建筑的现代功能的要求,使人们难以找到古代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的某种联系。现代壁画面对的是全新的诸如交易所、银行、俱乐部、车站、码头、机场、地铁、学校、文化馆、体育馆、剧场、博物馆、办公楼、会堂、宾馆、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筑的转型必然导致壁画的转型。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现代建筑环境中,套用敦煌或永乐宫的壁画样式来装饰,将是一种什么状况。由于建筑的断层,现代壁画无法从传统壁画中找到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因此,中国现代壁画家从一开始就在无法承袭的条件下匆匆粉墨登场。他们既不可能套用传统建筑与壁画所形成的定式,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新的经验。这种情况不同于西方,西方现代壁画如同西方现代建筑一样,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经过了百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壁画进程缺少这种过渡阶段,它必须迅速地应对现代建筑功能和空间结构的特定要求,建构全新的壁画创作理念。
再次,是创作队伍的断裂。中国传统壁画的创作主体是匠人,寺观、墓室、宫殿及石窟中的壁画几乎全部出自世代相传的工匠。这同欧洲众多艺术大师参与建筑设计或进行壁画创作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欧洲壁画的发展是与一个个响亮的艺术大师的名字相联系的,如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丁托列托、鲁本斯、德拉克洛瓦等,他们几乎代表着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在古代欧洲,建筑师和画家、雕塑家的合作是一种传统,有的大师本身既是建筑师又是画家和雕塑家,这也形成了壁画创作队伍的延续和传承关系。在中国古代,代表着绘画最高水平的是文人画家,他们追求清净自为,“以画为寄,以画为乐”,多远离尘俗。而当代壁画家均为西式的新型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画家,同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主体的工匠无血缘关系。他们或许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绘画创作经验,但他们不具备传统工匠的技艺,同时对于壁画所依附的现代建筑空间、环境特性以及对作为公共性和公众性的现代壁画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如杜大恺所说:“中国没有职业的壁画家,中国壁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客串到这个领域的。”他们在一开始就必须在全新的语境中,去探索现代壁画的创作之路。
因此,尽管机场壁画开启了中国现代壁画的兴盛之门,进行了飞跃式尝试,如张仃的《哪吒闹海》、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袁运甫的《巴山楚水》、李化吉的《白蛇传》、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萧惠祥的《科学的春天》等壁画作品,体现了一种开放后的激情冲动,充满真诚和生命的节奏,在内容题材上富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在表现手法和材料工艺方面也很丰富,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在壁画复兴之春,不难看到其起步的趔趄和蹒跚,以及所存在着的特定时期不可避免的缺憾。如壁画家以画家的心态作画,较少考虑特定建筑环境的要求,更缺乏与建筑师的合作关系。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壁画发展中逐渐凸现出来,并引发了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在性质、功能和创作观念上的思考。
二、困惑和尴尬
现代壁画创作的困惑和尴尬表现在壁画创作观念和壁画创作的环境中,首先,是将壁画作为精英式艺术,还是作为公共艺术或公众艺术?这个从理论上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在壁画创作实践中却一直难以协调和把握。
壁画是一种具有科学因素的公共环境艺术。建筑作为壁画的载体,势必将建筑师推向环境设计的主导地位,壁画家不能抛开建筑环境的诸多关系以追求纯艺术的自由创作,而应与建筑师进行密切合作。因而,壁画创作的焦点,从一开始就集中在画与建筑的关系方面。建筑是以实体围合分割出虚空间的,虚实是建筑最重要的语言。壁画虽然是建构在“实”的墙面上,但它不仅仅是对“实”的墙面的审美处理,也是对虚空间效应的关照;不仅仅是以内容、构图、造型、色彩等绘画形式在建筑之间寻求虚与实的联想式的结合,而是应从整体语言的视角渗入建筑语言之中,使之从属于建筑的整体环境,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习惯于纯艺术创作的大多数壁画家而言,如果不明确壁画在整体环境中的地位或作用,不明确壁画只是建筑环境中的参与部分,过分强调其意义,甚至抛开建筑环境的种种逻辑关系于不顾,完全以画家的自由创作方式和情感介入环境建设,势必会造成壁画与建筑环境的相悖,导致对环境关系的曲解。事实上,多年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人们不难看到一些壁画作品非但没有增进建筑环境的精神性,而是损伤和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关系。
另一方面,壁画的公共性、公众性特征,决定了壁画创作必须反映大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其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将壁画创作推到一个属于大众文化建构的范畴。但是,“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特别是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大众文化和艺术所表现出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以及内容题材的媚俗性越发突出,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壁画的创作。不少人简单地理解壁画的公众性特征,不求艺术质量和艺术精神含量,更不求艺术的原创性,许多壁画创作模仿风气盛行,模式雷同,形式语言单一,甚至出现了明显的矫饰之风。毋庸置疑,大众的审美层次不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满足这一层次并非难事,壁画家为了得到创作墙面可放弃自己的艺术准则,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创作主体的情感冲动和精神意向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不得不让位于公众性。但是,壁画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求,还应该肩负着提高大众审美品位的责任。在壁画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既要避免精英式创作的孤芳自赏、惟我独尊,又要以真诚的社会责任心和严肃的艺术态度创造和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同时还要在形式风格和艺术个性上有所追求,创作出既能被大众接纳又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独特的壁画作品,这确实是摆在每个壁画家面前的难题。
再者,当代壁画创作的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壁画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婢女”,许多壁画无疑是被某种艺术之外的观念和意志强制出来的。由于中国特殊的壁画运作和管理机制,使作为创作主体的壁画家被置于十分被动的尴尬境地。甲方往往依照现代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普遍承认的交换原则驾驭壁画或壁画家,使壁画创作落入商业性操作和金钱的桎梏中,甚至有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选定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用自己的审美品位来替代壁画艺术的评判标准。无怪业内人士把壁画称为“遗憾的艺术”,甲方的制约常常使得壁画家既无法回避又无可奈何。
然而,今天我们在评判壁画时多习惯于将矛头指向设计创作者。当然,在壁画创作中,确实有一些人崇尚拜金主义,只顾商业赢利或个人的实惠,缺乏社会责任心和严肃的艺术态度,这需要予以谴责。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与壁画创作直接相关的壁画运作、管理机制却束手无策。严格地说,当今壁画艺术的最大问题并非是出在壁画家自身,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壁画产生机制的问题。一幅壁画的产生,与投资商、行政部门、建筑设计、制作单位以及公众关系密切,其产生的环境是否合理、健康,直接影响壁画的创作水平。中国当今的壁画创作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市场秩序的非正常化、投标放标的暗箱操作、非公正公平的竞争,以及在运作、审核、管理等方面的非艺术的干扰,这些往往是严重制约壁画创作的瓶颈。然而,环境的真正净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不健康现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
三、趋向与展望
从机场壁画复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壁画经过了一个从寻求、实现壁画梦的激情和创作冲动,到反思、反省、创作更为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为壁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加上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艺术渗透,壁画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思维多向、形式语言更为丰富的面貌,壁画家的创作心态更趋成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两方面,壁画家们也不懈努力着。中国毕竟是个传统文化深厚和壁画艺术资源丰富的国家,尽管在传承关系上缺少直接性,但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常常是壁画创作中人们思考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人只是把传统文化解读为某种图形、样式,只注重某些表象的东西,而对传统文化中那种博大精深的内在精神认识和把握不足。因而,整体上看,许多壁画缺乏内涵,形式也平庸。另一方面,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借鉴,使中国壁画家在艺术观念、创作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上获益匪浅。西方现代壁画虽然在与建筑结合、表现形式、手段上与中国传统的形式差异较大,但与现代生活、文化、科技方面以及现代建筑与壁画创作的对应性方面更为贴近。这无疑使面对现代建筑环境进行壁画创作的中国壁画家更易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和形式。不过,在这种“拿来”或“借鉴”中,如何判断、把握其精髓,如何在吸收外来有益元素的同时,建构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品格也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总之,人们在积极寻求建立与新的历史条件相协调的新的壁画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