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4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消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先应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对出现的错误不要急着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让学生发现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在学到唐朝这一段历史时,笔者的学生给出这样一个观点:女人祸国。并举出了历史上的一些史实加以证明:商朝的妲己,因为她商纣王沉溺酒色,最后亡国;西周的褒姒,因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亡了国,因为杨贵妃,唐朝由盛转衰。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吗?当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留成家庭作业:找一找商、西周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当第二次上课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已经不容乐观,再加之纣王、幽王、唐玄宗他们的所做所为,而这几位女性,最多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假如在教学中经常一开口就指出学生分析的不准确、不完善,久而久之,你的课堂会变为死水一潭,学生更不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乐于发表见解,进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要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鼓励他们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施其长。老师用赏识的心态使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品尝成功,进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二、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起来,关键就是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缓和,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为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心理负担,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得到凸显,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意识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找寻答案。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王朝的建国君主都具备着过人的才能,但是到了后期整个国家又出现一种更替的局面,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后人就不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表扬,然后要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就会去找寻资料,去自主地找寻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扩展,思考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的束缚,而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考虑问题。
三、倾听学生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生的问题,即使是学生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也要进行鼓励。中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对事物也总是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见解,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留下专门的时间去倾听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发现问题是很美妙的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比如教师让学生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图进行欣赏的时候,许多学生就会问教师“兵马俑这么严整宏伟,那说明秦始皇还是有过人之处,那为什么秦朝还是很快就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先对学生的认真思考进行表扬,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正是因为秦始皇关注了兵马俑的建设,从而使得秦始皇要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去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是不是和秦始皇的残暴执政有关?秦始皇将整个王朝治理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是不是才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教师通过问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在教学中,尤其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很关键。老师关注学生的预习效果,会推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去学习知识。课前预习也是自学习惯的一种方式。但组织学生预习,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预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熟悉某一课的内容,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懂得预习的目的,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老师的目的旨在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
2.做好学习计划 预习课也要严格的进行,如果预习课上,老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没有目的的翻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的心得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第一是根据课文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阅读课文,并根据文章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预习;第二是学生自读课文时,遇到生字生词,养成借助字典或词典进行解决的习惯。
3.有针对性自学 根据课文要求,逐一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分析,不懂得的地方记下来,等待老师的课堂讲解,这样的做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者,为了不影响其他科目,老师要尽量将预习课安排在课堂内。遇到个别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预习辅导,这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益的。
二、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感悟
老师在讲课中,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课的同时,有目的有侧重的答疑解惑,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传授学生自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牢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所谓质疑,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设计一些重点问题,学生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所谓解疑,就是老师学生一起就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老师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边预习边发现问题的习惯。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预习,就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和句子进行思考,并在学习中找到答案。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或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学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自学中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勤学苦练,只有多练习,才能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严格要求,狠抓练习。熟能生巧,多练习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学生在练习中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老师严格的监督。思考类的问题,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阅读类的,老师要督促学生反复阅读,以加深印象;属于动手记录的,老师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所有的课堂练习,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对于课外作业,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外延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结构
课外阅读是丰富文学知识的一个必经之路。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意义重大。但现代社会,各种书籍报刊浩如烟海,老师要知道学生读哪一类的会有所帮助,会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师的职责还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读书方法。关于课外阅读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1.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武侠小说比之枯燥的知识类读物更能让他们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尤为关键,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一是提高语文能力,再则拓宽视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要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书籍。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师要尤为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来说,是一下三种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让学生大胆想象。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质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语,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要抓好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式,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造水平的。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一下,进行比较,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散,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收敛。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2.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知识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是基础。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如指导学生自学叶圣陶的小说《夜》,可以设计以下自读提纲:(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那些主要活动?(引出明线)(2)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动?(引出暗线、中间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讯前后心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性格及描写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夜》的主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据课文材料评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而多得。
3.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