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3 15:4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篇1

二、消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先应以肯定的态度接纳他们所给出的答案。对出现的错误不要急着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另外寻找其他的途径,让学生发现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在学到唐朝这一段历史时,笔者的学生给出这样一个观点:女人祸国。并举出了历史上的一些史实加以证明:商朝的妲己,因为她商纣王沉溺酒色,最后亡国;西周的褒姒,因为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也亡了国,因为杨贵妃,唐朝由盛转衰。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吗?当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而是把这个问题留成家庭作业:找一找商、西周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唐朝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当第二次上课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已经不容乐观,再加之纣王、幽王、唐玄宗他们的所做所为,而这几位女性,最多起了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假如在教学中经常一开口就指出学生分析的不准确、不完善,久而久之,你的课堂会变为死水一潭,学生更不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了。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乐于发表见解,进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多看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也要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鼓励他们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施其长。老师用赏识的心态使学生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品尝成功,进而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

篇2

二、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起来,关键就是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缓和,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变为像朋友一样的关系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心理负担,将学习的过程变为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够得到凸显,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意识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找寻答案。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每个王朝的建国君主都具备着过人的才能,但是到了后期整个国家又出现一种更替的局面,学生就会很疑惑,“为什么后人就不能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表扬,然后要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就会去找寻资料,去自主地找寻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扩展,思考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的束缚,而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考虑问题。

三、倾听学生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学生的问题,即使是学生的问题比较简单,教师也要进行鼓励。中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对事物也总是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见解,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留下专门的时间去倾听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发现问题是很美妙的事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比如教师让学生进行“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图进行欣赏的时候,许多学生就会问教师“兵马俑这么严整宏伟,那说明秦始皇还是有过人之处,那为什么秦朝还是很快就灭亡?”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先对学生的认真思考进行表扬,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正是因为秦始皇关注了兵马俑的建设,从而使得秦始皇要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去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这是不是和秦始皇的残暴执政有关?秦始皇将整个王朝治理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是不是才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教师通过问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使得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篇3

在教学中,尤其语文教学,课前预习很关键。老师关注学生的预习效果,会推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去学习知识。课前预习也是自学习惯的一种方式。但组织学生预习,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预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熟悉某一课的内容,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让学生懂得预习的目的,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老师的目的旨在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

2.做好学习计划 预习课也要严格的进行,如果预习课上,老师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没有目的的翻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的心得是,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第一是根据课文要求,有的放矢地去阅读课文,并根据文章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预习;第二是学生自读课文时,遇到生字生词,养成借助字典或词典进行解决的习惯。

3.有针对性自学 根据课文要求,逐一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分析,不懂得的地方记下来,等待老师的课堂讲解,这样的做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再者,为了不影响其他科目,老师要尽量将预习课安排在课堂内。遇到个别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预习辅导,这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益的。

二、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感悟

老师在讲课中,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讲课的同时,有目的有侧重的答疑解惑,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传授学生自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牢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所谓质疑,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设计一些重点问题,学生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所谓解疑,就是老师学生一起就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老师的质疑,可以让学生们养成边预习边发现问题的习惯。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预习,就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和句子进行思考,并在学习中找到答案。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或补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学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落实。

三、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自学中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就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勤学苦练,只有多练习,才能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严格要求,狠抓练习。熟能生巧,多练习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学生在练习中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老师严格的监督。思考类的问题,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阅读类的,老师要督促学生反复阅读,以加深印象;属于动手记录的,老师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所有的课堂练习,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对于课外作业,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外延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知识结构

课外阅读是丰富文学知识的一个必经之路。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意义重大。但现代社会,各种书籍报刊浩如烟海,老师要知道学生读哪一类的会有所帮助,会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师的职责还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读书方法。关于课外阅读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1.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武侠小说比之枯燥的知识类读物更能让他们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尤为关键,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目的,一是提高语文能力,再则拓宽视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要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书籍。

篇4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支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师要尤为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概括起来说,是一下三种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到野外,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让学生大胆想象。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质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语,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再次,教师还要在有疑处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有疑点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聚合思维,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要抓好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式,灵活地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当然,只主张发散而丢弃聚合,是不能提高创造水平的。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收敛一下,进行比较,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再进行发散,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再收敛。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2.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门类日益增多,知识周期缩短,那种“一日所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当中自学能力是前提、是基础。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如指导学生自学叶圣陶的小说《夜》,可以设计以下自读提纲:(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有那些主要活动?(引出明线)(2)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各有什么活动?(引出暗线、中间人物及其作用)(3)主人公在得到死讯前后心理有何变化?请具体说明。(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性格及描写人物的方法)(4)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a)人物、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b)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夜》的主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掌握了依据课文材料评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而多得。

3.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篇5

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是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历史课上,教师只是单纯讲解历史知识,而且关注点放在新课程标准上,忽略了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优势无法发挥。

(二)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学习在面对社会责任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做,促进自身修养和行为的进步。然而现实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历史教师只是讲解历史知识,忽略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二、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总的来说,历史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言语引导、典型示范和制度规范。言语引导。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引导学生,使学生明辨是非黑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当然,历史教师需要结合时展、学生需求,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言语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唤起他们善良的本性,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典型示范。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剖析历史人物内心情感、优秀品质,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有力引导是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树立一个高素质、高社会责任感的形象,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制度规范。有纪律,才能有标准,才能有保障。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强制性地约束学生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深刻认识社会责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觉性不强,自主性缺乏,科学合理地行为规范能够给他们帮助。

(二)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的情感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让他们牢记在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首先可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要利用现有资源,并不断寻找新资源。传统的课本、习题册是基础,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影音,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来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促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片或是书籍,让学生有选择地了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观。有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学空间,反倒会促使他们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解更透彻。

(三)培养学生社会行为能力

对社会责任感有了充分认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志愿活动,像在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向路人或是小学生宣传纪念日的由来和故事;每个人轮流做值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集体荣誉;参观烈士陵园或是历史博物馆。把学生从课堂上带进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社会责任,从而学习并践行。

篇6

二、课下作业设计生活问题

物理毕竟属于理科,对于知识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在初中阶段对于知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外作业上。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一检查,看他们是否能听明白、是否能理解,较多的还是采用课下作业的形式。另外,适当适量的课外作业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起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教师需要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但不能过分追求高难度、高强度。最为稳妥的课外作业设计还是要回归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外作业。例如在《平面镜成象》这一课中,学生对镜子中的自己应该十分了解,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找一面较大的镜子、一面较小的镜子都去照自己,看看有什么不同,怎样能照到全身,而且还要思考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由此引申,倘若镜子不是平面的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以指导学生参照课外阅读进行分析。

篇7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只是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或者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需要学生从新角度看问题,需要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因素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影响问题的因素,所以要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先了解产生、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要求学生会答题做题,掌握解题方法,而不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问题意识不足。

2.学生因素。

学生的心理因素对问题意识有很大影响,如学生的自卑和紧张心理、害怕问题太简单老师不耐烦、别人说你笨等原因。还有就是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讲,基础差,从而缺乏问题意识。

3.外界因素。

父母和教师的厚望,使学生感受到很大压力。比如教师经常布置大量作业,家长总是让学生看很多辅导书籍,这样让学生反反复复地做题,让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发现问题,从而缺乏问题意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引入事例,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热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讲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然后向学生讲,如果瓦特当时没有提出“为什么茶壶盖会跳动”这个问题则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提出,就不会发明蒸汽机,人类就不会有工业革命,我们的生活条件就不会这么好。这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又如在学习惯性内容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以告诉学生对任何事物不要盲目迷信,要用随时发现问题的眼光看。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提问。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内容的时候教师叫一位学生判断电流方向的时候,这名学生突然问老师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这个时候教师一定不要笑,而且要阻止其他学生笑。并回答学生哪只是左手,然后表扬这位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要向这位学生学习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给学生提问机会。比如在教学沸腾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看到烧开水吧,那么“水开来”在物理学上怎么说呢?从而引出沸腾的概念,然后为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将军带兵打仗,带着士兵在一座山上驻扎下来,饿了,煮饭吃,但是发现怎么煮也煮不熟,然后问学生你们从这个现象想到哪些问题呢?这样让学生思考饭为什么煮不熟,并让学生提出饭煮不熟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与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这样把故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信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有关,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惯性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如踢出去的足球过一会儿慢慢地停下来;某个学生在骑自行车,没有踩自行车的踏板,但自行车还在前进,只不过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树上挂着的千秋自由地摆动,最后停下来等。然后问学生,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们看到后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引入课题,相信学生一定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足球会停下来,为什么千秋会停下来,为什么自行车不踩还往前走,为什么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等;然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作出回答,它们停下来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摩擦力,还往前走一段距离是因为惯性的原因等,从而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重视学习物理,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利用实验教学、实验现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利用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方法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大量物理知识和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且亲自做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学大气压强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演示一些实验,如在纸杯里面装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接着把杯子口倒过来,这个时候杯子里的水和硬纸片都没有落下来,从而让学生产生问题:杯子里的水和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教师还可以在一个空的易拉罐中放入一个浸泡过酒精的棉花,然后点燃一根火柴,并将它投入易拉罐点燃酒精棉花,过一会儿将易拉罐倒扣在地上,这时学生会听到易拉罐啪啪地作响,看到易拉罐变形,从而让学生产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样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又如在教学电功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种规格的小灯泡,比如一种“6V 3.6W”一种“6V 9W”,让学生观察记录把两个小灯泡同时连入电路中时的现象。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该怎么连接这个电路呢?学生经过思考确定连接方法,有的把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有的学生是把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然后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发现有的学生是“6V 3.6W”的小灯泡亮,有的学生是“6V 9W”的小灯泡亮,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他的这个亮我的那个不亮,然后学生会发现原来串联的是“6V 3.6W”小灯泡亮,并联的是“6V 9W”小灯泡亮。然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并联的那个亮,串联的这个亮,小灯泡的亮度究竟由什么决定的?这样一步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总结现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教会学生提问方法。比如在教学蒸发和沸腾这两个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蒸发和沸腾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在教学重力和压力内容过后,让学生对比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这样通过对比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差异,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如在教学磁场的时候,讲奥斯特在电流的周围发现了磁场的存在,以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周围会不会产生电流呢?”这样让学生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

篇8

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为多门后续学科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随着生理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求不断更新。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教学对生理学来讲,尤为重要。如果生理学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具体教学实践中,由日常多见的问题引人,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易集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到内容简洁、不繁琐。

例如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已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解;脊髓和脑的结构等已由解剖教研室讲解;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可以留作自学等等。这些内容在生理学中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便节省时间,使授课内容集中于基本点、重点和难点,有效缓解了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内容繁琐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效果佳。同时,也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专题,布置各小组,让学生查资料、写讲稿、并上台讲,教师再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教学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表达、展现自我的能力。

三、迎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的问题,这样设备的利用效率就会偏低。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目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上课讲话、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到重视讲课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生理学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指出的“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为开题,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重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生理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重点,在讲课时应该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其中并加以强调,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视教学思路,提高学习就业机会。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试应有目的性,以便让生理学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一名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生理学考试的部分内容应该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并在考试前列出复习提纲,指明重点,为其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生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在寻找教学规律、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教改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但此项改革还刚刚起步,有待今后与各位同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9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经过环境熏陶、知识传递等方式,内化为人类个体的气质、修养、智力、品德、感情等,从而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而相对于知识修养而言,精神修养处于更高层次。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指导,进而达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养的目的,使其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健康、和谐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侧重于应试,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往往要融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小组讨论、总结纲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但是目前我们的初中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画出重点内容,学生单纯记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非主课”,因此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对薄弱,基本上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抛之脑后。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应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一副严师尊长的面容,学生纯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在教师权威的“恫吓”下,要么所剩无几,要么“改旗易帜”,教师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这使地理课堂没有了师生的互动,更没有了言辞激烈的争论。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

1.强化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表,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活泼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展示出来。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幻灯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一个椭圆形的橙子引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宏观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入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数据;最后介绍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知识,号召学生爱护地球、爱护人类。通过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科学、由知识到情感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讲究以情动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要有丰富饱满的热情,对教学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设计、表达、调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乡土地理展现了学生本地感性丰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宽,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然后运用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懂得欣赏、玩味生活的情趣。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家陶行知曾在《手脑相长》一文中指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定要手与脑结成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其实就是既要让学生用脑去想,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去做,从而达到手脑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如何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快速地发展,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做第一要务,时时想着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机会。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第二单元《光的反射》一课中,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中安排了“制作简易潜望镜”这个动手操作题来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动脑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了解制作的要求。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初中物理论文,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这是一个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而且学生也非常的感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制作兴趣,笔者在上前一节课时,特别播放了《猎杀U―571》中的有关片断,学生看了影片后更是群情激奋,大有现在就要动手的冲动。针对学生的情况,我首先要求学生们在制作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了解潜望镜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写出自己的设计、制作方案,准备好相关的制作材料;在制作课上,学生们都带来了自己的制作材料。在制作之前,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设计及制作方案,并针对制作方案清点自己的制作材料,看看是不是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通过讨论,学生大都能发现自己在设计上的不足,所带的材料也缺一少二的,但是一个小组内的材料都放在一起时,则所用到的材料都是齐备的,于是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这时不光是要求学生制作出一个潜望镜,还要求学生能尽可能地让自己小组制作的潜望镜外观尽量的漂亮,看到的视野尽量的大,看到的图像尽量的清晰。

二、让学生了解制作的方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制作前,要让学生明白潜望镜制作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1、上下两块镜面要相对且必须平行;2、镜片和镜体要形成45度的夹角。

学生们明白了制作的要求后,便纷纷动手制作起来。由于学生带的镜片大都是从不同物体上拆下来的镜片,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方,各种形状的都有论文服务。制作出来的效果便各不相同:有的看到的是圆形的界面,有的看到的是方形的界面,而有的看到的则是三角形的界面,有的看到的界面非常小,有的看到的界面则比较大,学生相互看了之后是哈哈大笑。更有许多同学看着我大笑,我是一头雾水,想想自己的衣着没有什么地方不当的,也就不想了,只当是学生为自己的制作在发笑。之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自己制作的的结果,有的说:我制作的潜望镜看到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有的说:我制作的潜望镜看到的物体不怎么清楚;有的说:我制作的潜望镜看不到物体;还有的学生笑的都说不出话来。我也微笑着看着他们,直到他们平静下来并汇报完成。我说:“同学们初中物理论文,大家对自己的制作有什么感想啊?”学生们又是一阵大笑,同时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想,听完之后,我又对学生们说:“你们想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吗?”这时学生们都沉默下来,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时我提醒说:“同学们,如果把你们的潜望镜倒过来看,会是什么结果呢?”学生们一听,又来了劲,倒过来看之后,有的看到的界面没有变化,而有的则发生了改变:原来看到的是方形的,现在变成了圆形的,有的原来是三角形的,现在变成了圆形的了。我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有什么变化吗?”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看到的变化。我说:“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又沉默了。我说:“同学们,我们做潜望镜,不仅要能制作,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否则你只能制作别人设计的东西,而不能自己设计,最终只能是为别人打工,而成不了主人。”听了我的话,原本沸腾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都在低头深思,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大胆发言:“老师,我看到的界面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我的潜望镜用的镜片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发生变化。”回答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把握,所以语言并不肯定,我给他鼓励,要求他上讲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并详细地讲解光线的反射过程,学生们听了之后,一下明白了自己做的潜望镜看到的界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了,便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我的镜片是两样的,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长方形的,圆形的镜片小,而长方形的镜片大,用圆形的镜片在上面,看到的就是圆形的界面,并且界面很小,而用长方形的镜片在上面,看到的就是长方形的界面,并且看到的界面比前一种要大。”……学生们纷纷发言,一时沉静的教室又沸腾了起来。

三、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初中物理论文,提高动手能力。

当学生安静下来后,我说:“谁能制作一个看到自己后面物体的潜望镜呢?谁又能制作一个看到自己左右两边物体的潜望镜呢?”听了我的问题,教室里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十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一片窃窃私语,却没有一个同学敢站起来发言的,一节课的时间也要结束了。这时一个比较急躁的同学一气之下把自己做的潜望镜一撕两截,小组的同学一看也急了,立即拿起来看看还能不能粘起来,不想粘起来了,从中举手说::“老师,李响把这个潜望镜撕了,我把它粘了起来,怎么看不到你了”这时我才明白学生之前为什么看着我笑,原来他们是把我当做他们的观察目标了,看到的便只有我的眼睛、头发、鼻子、耳朵……我说:“哪你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了李响的头发。”我说:“哪你想想是为什么?”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明白了!老师,你的三个问题我都能答出来了。”我说:“老师相信你明白了,现在下课的时间也到了,这三个问题就由你来回答同学们吧!”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拿起书本离开了教室,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周围立即围起来很多学生,教室里又沸腾起来了。

在这节科学课中,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了潜望镜的制作,学生达到了动手锻炼的目的,同时也明白了潜望镜的原理;在课后,我们对学生制作的潜望镜进行评比,看看谁的制作最漂亮、谁的制作最实用等,使学生的动手热情得到了升华。

篇11

 

大家都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及光的折射是光学中三条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光学知识中最重要的规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个利用身边简单的器材、人人可做的妙趣横生的光学小实验,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并运用光的传播三条基本规律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非常有趣的奇妙现象。

⒈ 有趣的小孔成像

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可在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此即为小孔成像。

在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上打7个小孔,在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在板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了7个倒立的烛焰的像。请大家在光屏上画出烛焰通过小孔所成像的位置,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

根据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可知,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小孔后可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小孔成像。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的奇妙现象。再如,在夏季白天浓密的树荫下,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圆形的亮斑,就是太阳通过浓密的树叶间形成的小孔成像在地面上所致,并且这些亮斑的形状是圆的,此像与树叶间形成的小孔的形状无关。

⒉ 趣味无穷的黑体小实验

找一张你所能找到的你认为最黑的纸及一只内壁是白色的瓷杯,把黑色纸剪成一张比杯口略大的纸片,覆盖在上述白色瓷杯的杯口上。然后用胶带把纸片与杯口的边缘要密封严实。再用针尖或笔尖在纸片中心扎一个极小的孔,然后把它放在灯光下观察,这时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初中物理论文,你就会感到这个小孔比黑色的纸还要黑一些。同学们,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下面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

这是因为没有任何黑色的物体是完全黑色的,它们只是一种很暗的灰黑色,而被黑纸覆盖的杯子却近似一个黑体,即一个可以吸收所有辐射的物体。也就是说,从小孔中射进的光只有在杯子里面经历无数次反射后,才有可能从杯出,并且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几乎没有任何辐射能够逃出小孔,于是看上去它会比黑纸更黑。

⒊ 用水来点火

众所周知,水火相克,水能灭火。殊不知水也能“点火”呢!大家乍一听用“水”点火,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运用了凸透镜的聚焦原理。不信吗?你可以亲自动手做一做下面的实验看一看。

大家都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同学们,你的爷爷、奶奶所戴的眼镜就是一副凸透镜,俗称“老花镜”。请你拿一个“老花镜”放在书本上方适当的位置,你就会发现它具有放大镜的作用。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光下,由于它对光有折射作用,因此可以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会聚于一点,适当地上下移动凸透镜,可在地面上形成一个既小又亮的光斑,此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若把纸片或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经过凸透镜聚焦后的太阳光,不一会儿就可以把纸或火柴头点燃。

因此如果用水制作一个凸透镜,同样可以使放在其焦点上的纸片或火柴头点燃cssci期刊目录。“水凸透镜”的具体做法如下:把一根稍粗一些的铁丝弯折成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形的铁丝圈上蒙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薄膜越透明实验效果越好。薄膜与铁丝圈之间可以用胶带粘牢。然后在薄膜上倒入适量的水,在水的压力的作用下,薄膜会慢慢地下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水凸透镜。这个水凸透镜把照射到它上面的太阳光聚焦后就可以点燃火柴头或纸片。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大家不难理解,每当雨后天晴、艳阳高照的时侯,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朋友为什么必须立即清除淤积在塑料大棚上的积水。这是为了防止大棚内的蔬菜被会聚的太阳光灼烧致死。同时也不难想到在大森林里旅游观光时,千万不可随意丢弃塑料袋或饮料瓶,这不仅会污染环境,还由于塑料袋或饮料瓶一旦进入雨水后,很容易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由于它对太阳光具有会聚作用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其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不难推知,也可以利用冰块磨制一个冰凸透镜,用它在没有火种的情况下,利用太阳光来采集火种。请大家不妨亲自动手做一做上面所说的两种凸透镜,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妙趣横生。

⒋ 让光线弯曲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论文,光在同一种均匀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同一种非均匀的物质中是否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呢?大家一定想急于知道结论,只要你做一下下面的有趣小实验,就会明白了。

将清水注入玻璃槽里,并加入大量的白糖,不要搅拌,让白糖自然溶解。将一束很细的光(最好是激光)射入水槽中,从槽的侧面观察,就会看到光线向槽底部弯曲,并且越向底部光线弯曲的越显著。如图所示。

这是由于没有搅拌,糖溶液的浓度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而增大,溶液的折射率也随深度增加的缘故。在溶液的上部,由于折射率小,光线弯曲得不显著。而且越到溶液的底部,折射率越大,光线弯曲得就越显著。此小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必要条件是:均匀的同种介质中。

⒌ 妙看光的色散

取一个平面镜,放在盛有水的盆子之中,再用另一面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入室内,并斜射入盆子里的水中,再经盆子里面的镜子反射到白色的墙上,这时我们就会看到墙上出现了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这种奇妙的现象是由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雨后的彩虹的形成就是太阳光发生色散的结果。

篇12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不仅要对其数学概念进行学习,还要对其数学定理进行学习,由此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觉,甚至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抽象数学题目时,学生在无法对其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易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被逐渐磨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有趣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快速的投入到教学状态当中,还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其教学内容。比如说在开展《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对其知识要点进行掌握,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有效调动,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对其知识要点的透彻掌握,从而更好的运用于日后的解题过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