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15:48: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社会统计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统计教学改革,培养能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教育的新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折射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对一个教学单位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要求各位教职员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得有丝毫松懈或疏忽。经过会上会下的多次强调,使全学院上下进一步认识到重视2003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2、以毕业论文工作为契机,提高全学院的科研水准
众所周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科研水准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的。为此,统计学院在独立建院伊始就规定,在一年内没有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有讲师以上职称,亦不得指导当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实证明,这条规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院2002——2003年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为2003年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素材
毕业实习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为论文写作准备素材,除一般要求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实习时注意做到:
(1)、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思维亦称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开拓本专业的新领域,或是对解决本专业问题所采用的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总称。创意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思维的路子富有创意;其二:思维的结果富有创意,最关键的是要为其他学科和社会各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产品。因此,要求学生学于统计,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才会层出不穷地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毕业论文。
(2)、学习过程中注意进一步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有资料表明,二战以来国外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渗透趋势,如今光用某个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例如,学统计的要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诸矛盾,不仅要以统计特有的通过数量透视社会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剖析,还要运用哲学上的一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的、国内与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既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等。经验表明:统计人员只有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旦碰到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统计问题时,才会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局观。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时间积累必要的知识,如此,才会大大增强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还通过全院总动员、班主任深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广大师生均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骤。事实证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和细致是今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
有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高质量的学生毕业论文。要达到计划目标,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现,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此,统计学院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况要摸准说到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情况要摸得准,问题要吃得准,原因要找得准,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情况要摸准,就是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彻底排除仅凭学生自述或大纲来进行指导的现象。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新观点,针对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提出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地给出合理性、可行性建议。问题要吃准,就是要求老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切实提高论文的质量。原因要找准,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找出不足,进而弥补缺陷。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范围不尽相同。要确保统计学院整体的论文水平,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2)方法要灵活首先,要由“单一行”向“复合型”转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协作态度、思想认识、思维模式等。因此,解决问题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是不能见效的,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多味配方下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论文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对前一种论文,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升华,避免陷入繁杂的数据之中,缺乏理论经验的总结,造成论文“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现象。对后一种情况,要求学生避免在报刊杂志上找结论,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如此较为有效地纠正了当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两种主要倾向。其次,要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的对比、原因的分析、行为的修正、效果的证实,达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从实习开始到论文写作的一稿、二稿,有一段较长的选题、构思和写作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论文选题的更换、写作到五稿、六稿还尚未定稿等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动态的角度,不断探讨问题的原因,改换指导的方式方法,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学院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其写作都不止三稿,只要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得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全学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才使今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3)计划要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首先,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要“实”,要切实把毕业论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措施要“实”,毕业论文的指导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必须切合实际,动真格用实招,切忌走过场应付检查。毕业论文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有重点地研讨问题。我院要求做到工作之前有计划,工作之中有交流,工作之后有考核。为此,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拟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3届学生毕业实习安排》、《统计学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指导方向一览表(2002年)》、《九九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及等级要求》、《九九级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方案》、《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佳话及安排》、《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等。具体工作中,要求老师应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一次汇报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情况。以周为周期,考核每个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与计划及要求及时对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让问题拖过夜。再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要“实”。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总结教训,改进方法,调整措施。
(4)制度要严格毕业论文工作的严,首先要严在责任制上。即要明确责任范围,又要明确责任人;不但要有原则有界限,更要有奖惩措施配套。毕业论文工作出了问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我院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机的毕业论文工作网络。做到左右促动、一呼皆应、相互沟通,应在浓厚的工作气氛。通过联系会议、每周集中、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相互交流等形式,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合力。
(5)工作要细致毕业论文工作要做细,首先必须心细,即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审慎。不能简单浮躁,急功近利。我院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其繁忙,但是在指导论文的工作上依然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找出来。这等的细致使学生们深为感动。另外,毕业论文工作还必须持之以恒,在“勤”上下工夫。有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个过场而已。有人认为毕业论文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权宜性。确实,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就简单的认为它是权宜性工作的话,那是犯了一个大忌。如果仅把论文当作一个季节性的任务来做的话,论文的质量绝对是提高不了的。“勤”,首先要勤在意识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论文协作的重要性,才可能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完成它。其次,要勤在行动上,不能发生“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动态,要时刻注意当前的焦点和实际形势的变化,要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结局问题的方法。再次,毕业论文工作要勤总结。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将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消灭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给下一年的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以借鉴。
摘要: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检验教学能力、反思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利用大连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有关数据(专业基础课成绩、平时成绩和回归分析期末成绩),建立多元線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回归分析期末成绩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对今后的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专业基础课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知道专业基础课成绩必定影响专业课成绩,而且平时成绩也会影响专业课成绩,这两类成绩与专业课成绩基本上是呈正相关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多大?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就这些问题,本文主要选取了2016级统计专业50名学生的四门专业基础课成绩以及回归分析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寻求回归分析期末成绩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拟合出关系式,从而为强化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依据。
一、数据选取
回归分析是统计专业必修课,也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经济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因此研究影响统计学专业回归分析成绩的相关性是十分重要的。
选取了统计专业50名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成绩(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和概率论)、回归分析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理论知识[1-2],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直观、高效、科学地分析各种因素对回归分析期末成绩造成的影响。
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及数据分析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归分析期末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准确、科学合理的数据结果,全面分析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自变量x1表示数学分析成绩,x2表示高等代数成绩,x3表示解析几何成绩,x4表示概率论成绩,x5表示平时成绩;因变量y1表示回归分析期末成绩,根据经验可知因变量y1和自变量xi,i=1,2,3,4,5之间大致成线性关系,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1)
线性回归模型通常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1.随机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和等方差,即
(2)
这个假定通常称为高斯-马尔柯夫条件。
2.正态分布假定条件
由多元正态分布的性质和上述假定可知,随机变量y1服从n维正态分布。
从表1描述性统计表中可看到各变量的平均值1=79.68,2=74.66,3=77.22,4=78.10,5=81.04,1=75.48;xi的标准差分别为10.847,11.531,8.929,9.018,9.221,y1的标准差为8.141;有效样本量n=50。
回归分析期末成绩y1的多元回归模型1为:
y1=-5.254+0.221x1-0.4x2+0.154x3
+0.334x4+0.347x5
从表2中可以看到各变量的|t|值,在给定显著水平?琢=0.05的情况下,通过t分布表可以查出,自由度为44的临界值t?琢/2(44)=2.015,由于高等代数x2的|t|值为0.651小于t?琢/2(44),因此x2对y1的影响不显著,其他自变量对y1都是线性显著的。下面利用后退法[3]剔除自变量x2。
三、后退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及数据分析
从模型1中剔除了x2变量,多元回归模型2为:
y1=-5.459+0.204x1+0.149x3+0.377x4+0.293x5(5)
在表4中,F统计量为90.326,在给定显著水平?琢=0.05的情况下,查F分布表可得,自由度為p=4和n-p-1=45的临界值F0.05(4,45)=2.579,所以F>F0.05(4,45),在表5中,所有自变量的|t|值都大于t?琢/2(45)=2.014,因此,多元回归模型2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即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数学分析成绩提高一分,则回归分析成绩可提高0.242分[4-5];同理,当解析几何成绩、概率论成绩和平时成绩每提高一分,则回归分析成绩分别提高0.149分、0.377分和0.293分。
通过对学生专业基础课成绩、平时成绩与回归分析期末成绩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控回归分析教学课堂,提高教师意识,注重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当学生平时成绩不好时,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平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更好地掌握回归分析知识,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提高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回归分析期末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能有效的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许多问题。
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大数据时代,这些变化对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而数据挖掘作为拓展和提升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思路的应用型课程,被广泛纳入统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基于数据挖掘课程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统计学本科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进行教学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数据挖掘;大数据;教学
一、引言
通常人们总结大数据有“4V”的特點:Volume(体量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从这样大量、多样化的数据中挖掘和发现内在的价值,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数据分析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了解数据处理和分析最新技术与方法的迫切需要。对于常常和数据打交道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数据挖掘”课程一般在他们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所开设,他们在前期已经学习完统计学、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所以在“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同时把握好难度。不能把“数据挖掘”课程涵盖了的所有内容不加选择地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不太现实的,需要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
(1)“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应该偏重于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树立数据挖掘的思维体系,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学习各种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工具打下必要的基础。按照这个目标,教学内容应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来龙去脉、功能及优缺点;以算法讲解为辅,由于有R语言、python等软件,学生了解典型的算法,能用软件把算法实现,对软件的计算结果熟练解读,对各种算法的改进和深入研究则不作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课下探讨。
(2)对于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再详细讲解,而是侧重介绍它们在数据挖掘中的功能及综合应用。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意和已学过知识的融汇贯通,既复习巩固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无形中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比如,在数据挖掘模型评估中,把混淆矩阵、ROC曲线、误差平方和等知识点就能和之前学过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3)结合现实数据,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型的学习。在讲解每种方法和技术之后,增加一个或几个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内外数据资源,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国家及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充分考虑前述提到的三点,课程内容计划安排见表1。
(5)课程的考核方式既要一定的理论性,又不能失掉实践应用性,所以需要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平时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定成绩。采取期末闭卷理论考试占50%,平时实验项目完成占40%,课堂表现占10%,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三、教学效果评估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在提升,课下也会不停地去思考数据挖掘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发现问题后会一起交流与讨论。
(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数据分析的有关竞赛中,选用数据挖掘方法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部分同学的成果还能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有的同学还能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3)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利用数据挖掘有关方法来完成的论文越来越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4)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从事数据挖掘工作的人数有所提高,说明满足企业需求技能的人数在增加。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选择数据挖掘研究方向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