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5 15:48: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变动成本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变动成本论文

篇1

1对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它指出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据此,解释(消除)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下,常常出现的有成本而没有产品或是销售不变利润却增加的所谓“怪现象”,实现了对完全成本法的理论突破。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有着完全成本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诸如: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一时间成为业界相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到目前为止,关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会计报表,存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应采用完全成本法,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也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提供信息,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企业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种方法技术上比较简单,但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记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并且重复设账,会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种观点各有优缺点。权衡利弊,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理想。因为该观点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上,既可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又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兼顾企业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所以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2结合制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是我们的最佳答案。那末,结合制可行吗?

我们知道,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它既要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和税收部门等服务,定期向他们提供财务报告;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经营决策和管理信息。因此,如果单一使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话,其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着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换言之,企业需要一套能兼顾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优点的、两者统一的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核算系统。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为了对企业生产耗费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它们的核算内容除固定制造费用外,其余项目都相同。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缺少的。尽管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即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因此,其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只有个别项目的处理存在差别,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因此,本着既能享受到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好处,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应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

3结合制的初步设想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结合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在实务中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它们的完美结合。下面是我们的初步设想:

3.1建立以完全成本为主,变动成本为辅的核算体系

企业结合运用两种成本计算法为内、外方面提供信息时,为了不重复地平行搞两套成本计算资料,必须以一种成本计算法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之能达到结合运用的目的。鉴于企业不仅要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还要满足各种审计、检查等需要,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有年报、半年报和季报,报表编制频繁,多数会计人员也比较熟悉全部成本法,因此核算体系最好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主,变动成本计算法为辅。这种设计的好处有:第一,既能满足企业及时编制对外报告会计报表的需要,又能满足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需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主要资料,便于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第二,可避免采用变动成本法造成的延迟支付当期所得税和股利,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和投资者收益减少;第三,不与现行的财会法规、会计制度等相抵触;第四,容易为财会人员接受,并可节约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3.2增设与变动成本法相关的账户

“变动生产成本”: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变动费用。借方用来核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成本,贷方核算期末结转到“库存商品”中去的完工产品成本。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在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固定生产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核算会计年度之内提取的折旧额等,期末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从其贷方结转到“库存商品”账户。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期末未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中的维修费、低值易耗品等混合成本可由会计人员根据成本性态,结合本人经验或采用成本分解法,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分别计入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

篇2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篇3

杠杆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杠杆”现象存在于两个方面:经营杠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由于固定成本(F)的存在,当销售量(Q)变化时,会带来息税前利润(EBIT)更大的变化;财务杠杆,即如果企业有负债资本存在(利息大于0),当息税前利润变化时,则会带来企业净利润或每股盈余(EPS)更大的变化。

课堂上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学员们总感到就是理论而已,没有实际的操作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一、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1.定义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所谓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是销售量变化的倍数。即可以表示为DOL=(EBIT/EBIT)/(Q/Q)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Q——基期的销售量

Q——销售量的变化

(2)财务杠杆系数(DFL)。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盈余的变化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的倍数。可以表示为DFL=(EPS/EPS)/(EBIT/EBIT)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EPS——基期的每股盈余

EPS——每股盈余的变化

2.预测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M/EBIT=(EBIT+F)/EBIT

其中,M——基期的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F——固定成本

推导过程如下:基期EBIT=Q*(p-v)-F(1)

报告期(EBIT+EBIT)=(Q+Q)*(p-v)-F(2)

(2)-(1)EBIT=Q*(p-v)(3)

把(3)代入定义公式DOL=EBIT/EBIT/Q/Q

DOL=(Q*(p-v)/EBIT)/(Q/Q)=M/EBIT=(EBIT+F)/EBIT

(2)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EBIT-I)

其中: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推导过程如下:

基期EPS=[(EBIT-I)*(1-T)-PD]/N(1)

报告期EPS‘=[(EBIT’-I)*(1-T)-PD]/N(2)

EPS=(2)-(1)=EBIT*(1-T)/N(3)

DFL=EPS/EPS/EBIT/EBIT(4)

把(1)(3)代入(4).

DFL=EBIT/[EBIT-I-PD/(1-T)]

DFL=EBIT/EBIT-I

其中,N——股数

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二、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的实务应用

杠杆原理在实务应用的操作步骤如下:(1)采用预测公式,预测下年度销售量(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会引起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多大的变化,即求解下年度的经营杠杆系数(或财务杠杆系数);(2)采用定义公式,根据预测的下年度的销售量的变化率(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求解下年度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3)根据上年度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求解下年度增加(或减少)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的金额。

如,小王大学毕业后,自办产业(卖鞋),用300000购厂房一幢,分10年折旧,招聘会计2名,每人每月4000元,营销人员10名,无底薪,按销售额的12%提成,上年小王赚取息税前利润70000元,小王预测下年市场看好,销售量将上升10%。问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是多少?若小王有银行借款10万元,利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请问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多少?

求解过程如下:

(1)F=300000/10+4000*12*2=126000

DOL=70000+126000/70000=2.8

(EBIT/EBIT)/(Q/Q)=2.8

EBIT/EBIT=2.8*10%=28%

EBIT=70000*28%=19600

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70000+19600=89600

(2)上年小王净利润为:(7万-10*5%)*(1-25%)=6.5*75%=48750

DFL=EBIT/(EBIT-I)=70000/(70000-5000)=1.077(EPS/EPS)/(EBIT/EBIT)=1.077

EBIT/EBIT=28%

EPS/EPS=28%*1.077=30.156%

EPS=30.156%*48750=14701.05

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63451.05

参考文献:

篇4

杠杆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杠杆”现象存在于两个方面:经营杠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由于固定成本(F)的存在,当销售量(Q)变化时,会带来息税前利润(EBIT)更大的变化;财务杠杆,即如果企业有负债资本存在(利息大于0),当息税前利润变化时,则会带来企业净利润或每股盈余(EPS)更大的变化。

课堂上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学员们总感到就是理论而已,没有实际的操作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一、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1.定义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所谓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是销售量变化的倍数。即可以表示为DOL=(EBIT/EBIT)/(Q/Q)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Q——基期的销售量

Q——销售量的变化

(2)财务杠杆系数(DFL)。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盈余的变化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的倍数。可以表示为DFL=(EPS/EPS)/(EBIT/EBIT)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EPS——基期的每股盈余

EPS——每股盈余的变化

2.预测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M/EBIT=(EBIT+F)/EBIT

其中,M——基期的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F——固定成本

推导过程如下:基期EBIT=Q*(p-v)-F(1)

报告期(EBIT+ EBIT)=(Q+Q)*(p-v)-F(2)

(2)-(1)EBIT= Q*(p-v)(3)

把(3)代入定义公式DOL=EBIT/EBIT/Q/Q

DOL=( Q*(p-v) /EBIT)/ (Q/Q)=M/EBIT=(EBIT+F)/EBIT

(2)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EBIT-I)

其中: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推导过程如下:

基期EPS=[(EBIT-I)*(1-T)-PD]/N(1)

报告期EPS‘=[(EBIT’-I)*(1-T)-PD]/N(2)

EPS=(2)-(1)= EBIT*(1-T)/N(3)

DFL= EPS/EPS/ EBIT/EBIT (4)

把(1)(3)代入(4).

DFL=EBIT/[EBIT-I-PD/(1-T)]

DFL=EBIT/EBIT-I

其中,N——股数

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二、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的实务应用

杠杆原理在实务应用的操作步骤如下:(1)采用预测公式,预测下年度销售量(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会引起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多大的变化,即求解下年度的经营杠杆系数(或财务杠杆系数);(2)采用定义公式,根据预测的下年度的销售量的变化率(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求解下年度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3)根据上年度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求解下年度增加(或减少)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的金额。

如,小王大学毕业后,自办产业(卖鞋),用300000购厂房一幢,分10年折旧,招聘会计2名,每人每月4000元,营销人员10名,无底薪,按销售额的12%提成,上年小王赚取息税前利润70000元,小王预测下年市场看好,销售量将上升10%。问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是多少?若小王有银行借款10万元,利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请问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多少?

求解过程如下:

(1)F=300000/10+4000*12*2=126000

DOL=70000+126000/70000=2.8

(EBIT/EBIT)/(Q/Q)=2.8

EBIT/EBIT=2.8*10%=28%

EBIT=70000*28%=19600

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70000+19600=89600

(2)上年小王净利润为:(7万-10*5%)*(1-25%)=6.5*75%=48750

DFL=EBIT/(EBIT-I)=70000/(70000-5000)=1.077  (EPS/EPS)/(EBIT/EBIT)=1.077

EBIT/EBIT=28%

EPS/EPS=28%*1.077=30.156%

EPS=30.156%*48750=14701.05

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63451.05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资源消耗会计研究意义

资源消耗会计的出现,意味着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上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过去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始终比较缓慢,得不到重视,仅有的进步也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近几年,管理会计的崛起为我国企业解决了很多令其止步不前的问题,我国开始独立思考,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和国情来选择性的对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吸收。及时这样到现在为止,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在实践研究方面更是少有涉足。

资源消耗会计是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它是原有成本管理方法基础上不断发现、解决、补充、修改的结果,有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本文的特别之处在于,从资源消耗会计的产生背景入手,深入了解其内涵,并将其应用在大型包装纸制造企业中,研究和讨论资源消耗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方法,如何着手设计、应用核算、反馈。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对资源消耗会计实践研究缺乏的现状。

众所周知一项改革不会一蹴即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一个企业的实践仍然不能说明问题,资源消耗会计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本论文旨在对资源消耗会计这一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宣传,希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意见建议,进而吸引各界人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资源消耗会计得到认可和应用。虽然在此前有国外对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本文尽量结合本国经济形势和国家情况,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希望在会计实务中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资源消耗会计概念

资源消耗会计的核心基础是资源,它是将资源为导向对作业成本法的延伸和补充。资源消耗会计(以下简称RCA)出现于2002年,是由美国推出的对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RCA在内部各方面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和补充,在外部还从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提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种种缺陷日益明显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以下简称GPK)的推出所造成的影响直接导致了RCA的出现和产生。

资源消耗会计RCA是一种总结的、动态的的成本管理会计,是美国ABC和德国GPK优势相融合的邮寄产物。RCA聚集资源,包含了ABC、ABM、变动成本计算(variable costing)、完全成本计算(absorption costing)、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作业资源计划设定( activity based resource planning costing)、第一次成本( primary costs)、第二次成本( secondary costs)等内容。我们把RCA通过路径角度来深入分析,它对各类型的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均适用。

RCA的形成从内部来看是实务界成本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来看是管理会计革新的外外部需求。

资源消耗会计在对成本进行核算中,首先要明确三方面,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计量方法以及对成本习性进行分析。

(1)以资源为焦点

确认多样化的相互关联;在对成本进行归类时,对其包含各种归集可能的成本进行尝试;提能管理的框架。

(2)计量结构

依据量化联系对成本从供应商到销售商进行传递;把成本的价值释放于种种资源消关系,使成本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清晰便于观察。

(3)成本性质的确认

以资源消耗角度,通过企业预算和经营决策将某些项目中的成本保有其本身具有的习性在资源获取的同时;把消耗的方式作为基础,从过去依据比例分配的方法转化为固定的方法

三、资源消耗会计与传统方法比较

四、基于资源消耗会计应用流程

首先,对企业有可能会有所利用的资源加以整合,同时使不同的资源要素归类进行相应的成本类型,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的战略决策将成本类型归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其次,根据资源结集点的要求,对资源与作业之间展开分析,同时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固有联系对资源要素重新归类、归集到不同的作业或者是资源结集点,而且总结出资源的产出量和它们所耗费的成本。要注意的是每个资源集结点有且只有与之相对应的唯一产出计量单位

再次,资源结集点与责任会计的成本中心相类似,这单位产生所有资源消耗全部要在此集结,依据资源动因来对资源结集点进行归类分配。每个作业中心普遍包含几个不等的资源结集点,它吧资源动因量化进行确定的原因是因果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其因果关系,在资源消耗会计下以“资源到作业”的资源动因为基础,和“资源到资源的”资源之间相互转化的动因进行资源归类,接下来认清成本习性。人均工作时间集结点分类进变动工时成本,但是年薪型的成本属于固定的不变的固定成本,它不跟随变化。此处注意一个资源集结点有且仅有一个资源动因、和根本对象。

最后,对作业加工并以此为根据划分资源集结点,这要依据资源动因的不多样性,对资源进行整合。作业耗费了资金、设备、人工、材料等,按照之前我们已经归类好的资源动因,把其所耗费的资源的数量当做基础依据,将资源成本归类到各个作业,这样作业成本库就成型了。作业成本分类的要点是对动因率的准确核算。作业动因率主要是在成本库中每一个作业动因的成本。作业动因量(某车间)*成本动因率=成本

五、RCA下对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分析

剩余/闲置生产能力(以下简称E/I产能)主要是企业中未能耗尽的剩余资源。生产的理想情况下,资源都可以被消耗殆尽,企业可以得到最高效率即效率最大化。只是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如此理想情况,大多资源都会有所剩余,当资源违被全部消耗时就出现了E/I产能。E/I产能可以用公式表示较为清晰:

E/I产能=所供资源总量+未被消耗的资源-被利用的资源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算所消耗材料,人工和机械的产能就成为主要供给,且二者互相联系。RCA可以对人工以及机械的成本进行管理,将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E/I产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利用。

例如某项目在生产中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作业主要为一下两种:人工、机械作业。RCA方法中,依据生产区域可分资源结集点为两类,人力资源结集点和机械资源结集点,成本动因可分配为机械和人工工时。根据企业情况分析结果,可明确生产中产生的E/I产能,使管理者依据企业自身对其合理分配利用

总之,RCA作为新一代的成本会计,是一种更全面对成本控制更详细的方法,企业管理以及决策人员能够从资源到组织上进行跟踪、分配成本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RCA是一个动态模式,其成本方法可以在企业环境变化的同时做出动态的反应加以适应和调整。资源消耗会计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RCA的使用能使企业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对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有巨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一、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活动

文化需求源于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尽管文化与艺术相连,但文化“产业”一词并非虚置,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和相关服务生产、营销到经销和出售至消费者手中,确实都给文化产品加上经济的味道,如同微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和收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一样。由于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意愿具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管理学家Hachette认为,尽管所有的产业均有风险性、但文化产业却是具有高风险性投资的产业,该风险性集中在原本的生产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与消费。因此,任何一个文化商品(表演、创作等)都可能在一夜间成名或者反之过时消失,这样的风险性来自于对文化商品的消费力,和消费者对该文化商品的偏好。

为兼顾获利与艺术考虑,文化创作者常常被要求要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特殊性并且足以成为“流行”与“热门”的商品,然而这同时也显示文化创作者有时必须受大众普遍喜好的特点的支配,因而具有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存在。

二、与文化产业价值链存在紧密连结关系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通常认为应与文化领域息息想关,其生产、购买、买卖的商品与服务都从艺术文化领域衍生而出或与其有紧密关系。范围涵盖整个文化的价值链(valuechain)。举例来说,任何一个文化厂商都必须依赖其它的文化厂商如广告公关公司,以促使消费者得知新商品的存在。然而,即使如此,该文化厂商仍然无法控制所有此商品的传播形式,例如通过评论家、期刊杂志、广电等方式促使大众得知新产品存在的其它的传播形式。

由于这也将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所以文化厂商为同时有效管理风险避免原创产品的仿冒,有效掌握大众消费喜好,创意管理者对于再复制、分配与行销等过程,均会相对采取较为严格的操纵与控制,并多以垂直整合方式支配下游公司的流通程序加以操纵与控制。

1.水平聚集。与相同产品的文化生产公司合并,以减少竞争者。

指的是产品或服务递送到消费者手中前,所有由单一或数家厂商提供的加值过程。

2.垂直整合。囊括文化产品生产链中上中下游不同的生产阶段

3.全球化发展。经由企业的兼并与合作,使文化产业厂商者得以不断将文化产品广泛地再复制与流通买卖到世界各地。

三、靠体验销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设计正迅速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参数。要想不同于其它竞争者,设计正是区分这项差异并产生产品认知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风潮趋势下的文化商品,要通过产品讯息、感知或叙述技巧的运用,将产品独特的设计与美学传达给消费者,通过产品独特的符号以吸引消费。为了让顾客更能体会到产品的符号与价值,文化产业常与其它艺术、工艺、建筑、图形设计、视觉沟通、多媒体和数字科技等加以结合,从而横跨许多不同产业领域。

四、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Throsby于2003年指出由于文化商品是内含创意的产品,是知识财产的体现,并且能传达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文化产业对创作者一般都采较为放任式的监督,以避免创作者工作步调及环境的过份僵化与固化。

五、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

经济管理学家Garnham指出,大部分的文化商品,其固定成本都较高,而变动成本则相对较低。因此,文化产品生产与复制成本间的关系便成为特殊的市场型式而存在于文化产业中。所以在较高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比率下,意味着文化产品一旦成为“热门”商品时,必须要有可观的利润性。

六、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Garham也认为,文化产业的商机,着重于文化产品中是否具有创新潜力,因此创作者都被要求必需具备有学习与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的内容,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并且会造成重复投资与资源的浪费。

篇7

【关键词】现代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中,酒店业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转变酒店业成本管理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主导的新思路

所谓成本功能价值是指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或效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功能价值越大,成本支出越合理也越有必要。这是价值工程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酒店业成本管理是以抓好企业是否勤俭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支出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的成本管理要点可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理解的狭隘观念。当前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损害顾客合法利益。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性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二是降低客房用品质量。为了迅速降低成本,有些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客房用品、餐具上“打主意”。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市场调查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低档用品,以降低成本,如某些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影响了酒店的形象。三是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运行失常造成客户不满,甚至提前报废,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四是刻意压缩正常的营业费用。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除了工资、折旧、大修理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现代酒店业应树立成本功能价值观念——从产出看投入、从效益看成本的新思路,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酒店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管理及其费用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努力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成本是否合理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功能或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即功能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最大化。只要企业的高成本投入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是可取的。价值工程分析原理说明,“合理的成本支出”与“单纯减少支出”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合理的成本支出”不只是简单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功能/成本比值最大化理念指导酒店成本费用管理,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创造出高质量、高功能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某一家酒店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比如,提供更好的会议设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这一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设计及装修改造成本,但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大大提高酒店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又比如,一项节能措施的推广,虽然要增加一定的投入资金如更换节能灯泡,购买余热回收处理设备,但这能使酒店的能源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具有社会效益,那么,这种投入与支出就是值得的。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酒店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或品牌都需要增加相应开支,但能提高酒店运营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再比如,酒店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以使企业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等等,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是“花钱是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是为了更多地赚钱”,这就是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体现。

二、拓宽成本管理途经,以本量利分析为手段的新思路

所谓本量利分析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数量、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用它来分析酒店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任意给定的客房出租率下,酒店预期利润会是多少?在下一个年度客房销售额必须增加多少时才能弥补固定费用或其它增加的必要费用,且能达到预期利润?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时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如果客房价格变动、变动成本上升或固定成本增加的话,将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本量利分析为酒店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理论上,酒店的营业利润(经济效益)是其成本的函数,酒店在预测效益时,应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保证必要的成本支出且能使成本最合理化,达到最佳点,也就是上面谈到的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去满足期望达到的效益。下面以如何定房价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酒店有300间客房,年固定成本为3000万元,期望年目标营业利润(所得税前)为800万元,假设每间售出客房的变动成本是50元/间/天。假设经过市场综合调研后出租率大约在70%左右,即一年按售出8万间客房计算,那么这家酒店该如何定房价呢?

根据本量利方程式:

TR=Q(p-v)-F有:

p=V+(TR+F)/Q

其中:TP——(目标)营业利润额(所得税前);Q——销售量;F——固定成本;P——单位销售价格;v——单位变动成本。

代入方程式后计算出这家酒店房价应定525元才能实现营业利润目标。由此看出,客房价格是受酒店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营业利润及销售数量的影响。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

在上例中,首先确定了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预期目标营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客房的销售价格。因此酒店在制定客房销售价格、出租率以及餐饮定价政策时,不应该单纯考虑市场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应首先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以确保达到最佳收益状态,由此反映出本量利分析中体现出来的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在分析酒店成本时,一定要深入了解酒店成本的特性,只有熟知其特性,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控制它。通常酒店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其中又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成本。所谓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提供商品和服务能力有关的,对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成本。对于饭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与提供客房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照明费、取暖费、财产税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上需要确定的成本,是受管理者短期决策影响的成本,如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受管理决策的影响;二是与约束性固定成本相比其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对于酒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不能采用降低总额的措施,只能着眼于合理利用客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分摊成本;而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可在不影响酒店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

另外,还有阶梯成本如客房或餐饮主管的工资就是典型的阶梯成本。如一个客房主管能监督的客房服务员人数假设最多不超过15人,则酒店就必须增加另一个主管来监督增加的更多的服务员。还有混合成本,如一家酒店委托管理公司管理会发生基本管理费和奖励管理费以及特许经营费,而奖励管理费及特许经营费在收取方式上往往采用阶梯或特定方式,有固定的部分,也有达到一定效益则提高比率的部分等。

对酒店的这些成本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其特点。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其特性,才能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发现,成本控制是多方面的,如价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成本,意味着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这就要求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怎样合理控制成本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如不断地改变菜系,利用酒店业的“菜单工程”管理方式使菜品价格的提高尽量无弹性,而客人也非常愿意付出等等,让他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想办法、挖掘潜力。

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以提高成本意识为理念的新思路

酒店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酒店成本管理应从以往单纯的经营成本内容,扩展到酒店广义的成本项目内容,要涵盖酒店全部成本费用,使酒店成本管理内容更具全面性。对酒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使酒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节约、节省、单纯降低,而且要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管理方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感觉、满意程度。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对在建酒店,在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工程分析。一座建造很豪华的酒店未必是一家适合酒店经营或经营很出色的酒店,因为它的设计功能未必是最适合酒店经营所需求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结合到酒店业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优秀人才的储备、骨干力量的培养、员工的培训等,应作为酒店企业考核总经理业绩的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如酒店改造需要做可行性研究,需要发生设计费、考察费等,如果单纯考虑成本,选择的专业机构不熟悉酒店行业,那么做出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佳方案,实际上造成了浪费,发生了不必要的损失。反之,酒店选择了一家专业机构,虽然可行性研究费用及设计费看起来高一些,但改造后的效益会给酒店带来预期甚至于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

四是酒店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酒店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篇8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成本控制 成本应用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成本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企业根本不重视成本管理,单纯追求事后的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成本控制往往滞后于事后的成本管理,事实上他们只把成本控制当作是一种形式或根本不实施成本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传统的、粗放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要发展,成本的控制要从多角度考虑、多方面入手,成本控制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综合对文献的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重点要么在于理论方法的探索,要么以单个视角对成本控制进行具体分析,而很少从产品的每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案例解剖。本论文结合了众多研究者的工作成果,将成本控制的理论结果应用在产品成本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采购、库存、运输等)。

二、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成本控制是以实现最佳财务成本目标,提高资本增值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本运动及其结果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事后成本控制 。事前控制主要是对产品设计、技术改造、制造工艺、生产安排、资源分配及利用、市场开发、厂址选择、规模效应等进行统筹规划;事中控制的内容包括制定成本目标、控制成本形成过程、监督考核并进行差异分析、完善目标成本;事后成本控制主要针对产品实际生产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期间费用。

三、成本控制的应用分析

(一)设计成本缺陷与分析

只注重生产环节成本控制,而忽视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产品的成本不仅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设计成本。例如企业在最初进行产品定位设计时,对相关原材料的大小、性能、价格等方面忽视,同时对生产设备的质量、功能,耗用原材料的品质等要求过高,或者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从而使企业的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同行业水平,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高成本,导致即使企业加强了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也无法将成本降低到理想水平。

(二)采购成本控制分析

采购是企业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具体方法有:(1)建立和维护供应商关系。对小企业而言,在选择供应商方面,可以选择两家以上,这样便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同时也能从多个方面对市场的信息进行综合把握。也可以经常开发新的供应商,并通过其提供的报价来把握供应商、材料的价格差异。同时,当一家公司不具备足够的采购量时,应考虑联合数家公司,组成采购共同体来扩大采购量,从而谋求单价的降低;对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直接与供应商签订协议,确立长期采购关系,省去多级商的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有效降低了成本;(2)采取合理有效的采购方案。向制造商直接同时制订购,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结成同盟联合订购,克服单个厂家订购数量小而得不到更多优惠的矛盾。集中采购,扩大采购规模优势,设立共同的采购中心,进行集中采购和进货的集中管理,以获得规模优势最大化,提高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

(三)支持性部门成本

支持性部门主要有:行政部、人事部、 财会部、总经理办公室、企划部、营业部 。成本控制措施包括:事务性工作的改善,纸张浪费的控制;印刷成本的降低;耗电成本的控制,办公楼用灯、灯泡功率大小、电价的控制;办公设备数量控制,饮水机、电脑、打印机、办公文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公品私用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国有企业,计算机、公车、计算器等,常常被公作私用,许多单位的电话费开支有增无减,与一些人利用工作之便毫不吝惜地使用公家电话不无关系,更为严重的是这几年愈演愈烈的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娱乐等开支,如同抽血一般白白浪费着国家的财力。对此类现象,需要建立严格的办公制度。

四、成本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结论分析

(一)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讨论

(1)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大都停留在事后阶段。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盯住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结果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制造与检验的环节,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其他环节;(2)缺乏严格的成本控制制度。从供应角度看,良好的成本控制制度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增加对市场的应变力。

(二)成本控制成功启示

(1)从认识上看,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识,视成本控制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降低成本中求效益增长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的主战略之一。(2)从成本管理的过程看,成功的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重心前移,更侧重于事前、事中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而非事后核算、分析与考核。(3)从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看,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而是全员参与;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与管辖,而同时也是领导层自身必须身体力行的工作;不仅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参与。

篇9

一、引言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内容,项目成本控制则是决定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成本控制已成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对完善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路施工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

公路施工成本是公路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即某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根据管理的需要,可将施工项目成本划分为不同的形式。从成本发生时间来划分,施工项目成本可分为承包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按生产计入成本的方法来划分,施工项目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生产费用与工程量关系来划分,施工项目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施工项目成本的特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成本发生的固定性和变动性

从成本构成可以看出,一部分成本体现为固定费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作量范围内,不受完成工作量增减变化影响而固定不变,因此,工作量完成愈多,单位工作量应负担固定费用就愈少,反之,负担就愈多。另一部分成本体现为变动费用,随着工作量增减的变化按比例变动。

2.成本对建筑产品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从成本构成的几个费用看,有的成本同建筑产品直接发生关系,如材料费、生产工人工资等。有的成本则不直接归属建筑产品,根据直接费分摊,如施工项目管理费用。

3.成本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从根本讲,一切成本都是可以控制的,但从企业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上讲,有的成本可以控制,有的成本无法控制。

成本的三个特性,决定了不同性质的成本,要由不同的部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因此,成本控制是项目经理部每个人的事,人人要关心成本,而且其贯穿于各部门,各环节。必须分级分阶段归口管理,方能奏效。

三、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工程师麦尔斯于1945年在采购管理过程中提出的。当时,他创立了一种能以最小消耗提供最有效功能,使产品获得最高价值的思想和分析技术,并发表“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VA)加以系统总结。美国国防部采用后,将其命名为VE,麦尔斯也因此被认为是价值工程之父。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

价值工程的目的是力图以最低的成本使产品或作业具有适当的价值,亦即实现其应该具备的必要功能。因此,价值、功能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价值=功能(或效用)/成本(或生产费用)

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CV=F(1)

上述公式启示我们产品的生产者和作业的提供者可从下列途径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功能不变,成本降低;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功能提高,成本降低;成本略有提高,功能大幅度提高;功能略有下降,成本大幅度下降。

2.价值工程的核心――功能分析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产品或作业进行功能分析。指在项目设计时,要在对产品或作业进行结构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产品或作业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必要功能和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方案(工程预算)。在项目施工时,也要在对工程结构、施工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要对项目建设的施工方案及其功能进行分解,以确定实现施工方案及其功能的最低成本计划(施工预算)。

3.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在应用价值工程时,必须有一个组织系统,把各专业人员(如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管理、材料供应、财务成本等)组织起来,发挥集体力量,利用集体智慧来进行,方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在项目建设中,把价值工程活动同质量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四、价值工程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1.施工成本控制的价值工程理论

所谓价值工程,可以定义为是一种系统的对某个建筑产品或施工劳务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以及方案创造、评价和实施,用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从而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的技术经济方法。

对于用户来说,付出一定的价格购买建筑产品是要取得建筑产品所提供的功能,他们要求建筑产品尽可能物美价廉。我们把建筑产品的功能F与价格P之比称为用户功费比R1,既R1=F/P。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和结构等级等条件下,用户的功费比越大越好。一般在功能水平相同时,用户优先选择价格低廉的建筑产品。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为扩大盈利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我们把建筑产品价格P与建筑成本C之比称为企业功费比R2,既R2=P/C。提高企业功费比是企业努力的目标,企业功费比越高,企业的盈利也就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不能靠单方面地提高用户功费比或者企业功费比来实现,必须通过分析研究建筑产品的功能和成本匹配关系,把用户对产品的物美价廉要求和企业的本小利大的愿望有机合理的结合起来。从价值工程的价值公式出发,建筑产品的价值是用户功费比和企业功费比的统一。

在这里我们看到,提高建筑产品价格或者降低建筑产品价格,只是从一个方面有利于企业或用户,而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毫无意义。只有在建筑业中应用价值工程,注重产品的功能成本研究,既考虑用户利益也兼顾企业利益,才能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确定价值工程活动对象

(1)通过价值工程活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施工方法。

(2)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代用、改变配合比、使用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材料消耗。

(3)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机械设备选型,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案。如:机械要选择功能相同、台班费最低或台班费相同、功能最高的机械模板,要联系结构特点在组合钢模、大钢模、滑模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

(4)通过价值工程活动,结合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对降低材料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行分析,以确定最节约的材料采购方案和运输方案,以及最合理的材料储备。

3.价值工程用于成本控制的系统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价值工程管理体系如下:主要包括施工期前的目标成本确定;施工期中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选材、机械设备选择、施工管理的优化;施工期后价值工程应用效果分析。详见上图。

五、案例

由于篇幅问题,本文只介绍价值工程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应用。

施工是一个综合应用各种资源、各种技术进行有组织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施工队伍选择、转场方式和临时设施建设、现场管理,以及工程财务活动的过程。在工程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也就是对以上工程建设的各阶段进行功能分析、价值分析,有效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根据价值工程的表述模型,在施工阶段的决策优化中,可以将价值、功能、成本的关系式模型表达为:

VE的目的是:必须使现时成本等于目标成本,若小于目标成本更好,力求使V=1,或V>1。

1.施工队伍的选择

施工队伍是完成工程项目的具体执行者,其能力和素质是能否顺利完成工程项目重要因素。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进行价值分析,我们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本企业中哪一支施工队伍最适合?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不足怎么补救?

(2)该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能克服吗?措施是什么?

(3)紧缺的关键工种是什么?怎样解决?

(4)需要外部劳务吗?管理办法科学吗?

(5)已定队伍配备方案将达到的效果如何?能进一步改善吗?

2.转场方式和临建方案的优选

队伍调迁和临建费在项目预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经过优选,减少的支出就可成为项目的重要创利源。

(1)施工人员以何种方式转移可以使费用最少?

(2)机具材料以何种方式转移可以使费用最少?

(3)生产用房怎样布局最为合理、占地最少?

(4)生活用房租和建哪种更省?怎样最合适(支出较少、住的条件较好)?

(5)已定转场及临建方案实施后的预期效果如何?

3.施工项目现场应用价值工程

在现场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能够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加强现场管理,做到功能和成本的双重实现。在工程现场管理中主要可以在以下方面应用价值分析的方法。

(1)优化设计。项目的现场管理要着眼于实现必要的功能,那么,就必须通过多级图纸会审,改善设计,去掉过剩的功能和无用功能,避免由此形成费用的多余和无用支出。

(2)优化网络,减少不变费用的支出。工程项目上的费用支出划分为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施工单位要通过不断优化施工网络,缩短工期,降低不变费用。同时又可获得建设单位提前工期奖,一举两得,取得投资效益双提高。

(3)优化现场管理。优化现场管理可以减少可变费用的支出,现场管理就是使生产要素在现场得以优化配置,有效控制投入,杜绝浪费,增大产出,降耗增效。

① 劳动组织的优化

② 内部分配办法的优化

③ 施工工艺的优化

④ 预付款及验收方式的优化

4.竣工交验中的价值工程

竣工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满足必要功能需求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为满足建设单位的必要功能需求,往往要增加一些施工项目,其功能分别为Fl,F2,F3…由此发生相应的费用C1,C2,C3…必须明确。如:都增加了哪些项目?有原始记录可查吗?具体项目、细目是什么?索赔可望达成的效果如何?

六、结语

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手段之一。作为一名现代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之不断完善,实现成本管理方法的飞跃。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比国际上价值工程的发展应用而言,还非常落后,也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马庆国.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42-03

本论文对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期望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能够将成本控制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市政工程企业中去,在分析成本控制的方法、原则、对象的过程中找出些许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成本控制的原理方法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或者对策。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事前预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只有这样,市政工程企业才能够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一、市政工程成本的研究内容

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是指,所有耗费的材料和物资的价值表现。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了施工准备阶段,也包括了工程项目的完成阶段;此外,也包含了施工工人参与劳动的建设综合成本,这些成本还包括从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到结束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即对整个项目的完成起到主要作用的直接费用以及消耗,主要涉及到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本,用于项目工程材料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费等措施费用。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纳入成本核算对象,但在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时,与正常的生产成本,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部成本,这种成本在成本核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各种费用和人员工资的管理、办公费用,旅行和运输费用,固定资产使用费等其他企业管理费。具体的成本构成情况如下图:

二、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指导思想

市政工程企业的成本,就是在整个施工项目形成以及开展过程中,对整个流程中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及种种的资源的总和。对成本的控制,就是对于所需要耗费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尽可能地对成本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跟进,以及指导改进。如若出现了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就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可接受,若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基于上文提到的市政工程成本的构成的主要方面,下面提出成本控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1.全面控制思想。全面控制成本主要从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两个方面进行。

(1)全过程控制。从工程项目成立开始,成本控制也就同时开始了。前期的成本预算,从最简单的货比三家到到每一项经济业务都需要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来;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成本控制,应该伴随着施工进程的各个阶段开展实施,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要从开始的计划使用到最终的合理验收进行全面、全方位的控制,切不可对任何一个环节忽视控制流程,要将其事前计划和事中、事后控制追踪对应起来综合控制。

(2)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专职,要想做到将全部成本控制到一定程度并达到上级要求或者达到利润指标的要求,就必须全员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所有人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所有人的工作业绩相挂钩,将整个成本控制作为一个企业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单兵作战。将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提高他们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要他们知道自己对于企业成本控制能够成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做到将全体部门和人员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更高质量地完成成本控制的要求,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及利润。

2.例外管理思想。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照预算开展开来,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特殊情况来影响到施工的进程或者直接对成本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遵守例外管理原则,这些例外情况不同于企业可以控制的成本方面,后者发生在可控标准以内,凭借企业日常的工作手册或者正常程序就可以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而前者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更需要企业集中精力分析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更有意义。

3.权、责、利相结合思想。如果想要使成本控制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将责权利的要求在所有部门实现规范落实,这就是要将责任权利有力结合起来。由于项目经理,技术人员,预算业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生产队成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具体成本控制的问题负责,形成整体的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同时,不论是企业的管理部门还是施工队伍都应该有权利针对某一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对于成本项目的发生进行实质性控制。最后,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施工队,了解施工队在完成施工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节约了成本,最终评价结果将与建筑工程队的总的收入相结合。只有将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付诸实践,让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与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工资效益挂钩,才能起到各个项目成本控制真正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抓手

企业在施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重进行。

1.前馈控制。前馈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在事前进行的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和收集信息,已达到掌握规律并尽量能预测出正确的成本发展趋势,在未来可能产生问题的预期内,提前采取相关措施争取将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前馈控制是施工发生前采取的控制行为,它具有一定的未来导向性。事实上,这种控制种类本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具有事前预防性,它可以在事前就控制住成本有可能变动的原因,虽然不及现场控制的时效性,但是与反馈控制的时滞效果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前馈控制的难度增加,它要求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准确的预测,不仅需要考虑到能够影响成本的因素,而且需要考虑到影响上述因素的影响因素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主要是指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在正在进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这类工作控制在纠正措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成本控制方面,现场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现场控制通常是在工作场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管理人员到现场观察各种成本控制以及操作控制是比较常见的活动,这是基层管理人员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深入现场亲自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和控制员工活动。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中,现场控制可以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当发现有一个标准偏差出现时,应当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对之前成本控制工作执行结果的管理。首先将它与之前制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偏差,就需要找出原因,然后制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加深直至消除偏差。反馈控制是把系统输出的信息反馈到输入端,然后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两种偏差的分析利用来完成市政成本控制过程。反馈控制就是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指导当前的工作以及部署未来的工作。在控制系统中,假如反馈的信息的能抵消输入信息,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能够促使系统趋于稳定;假如它能达到增强输入信息的作用,则称为正反馈。相应地正反馈可以加强信号。

虽然反馈控制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发现偏差到采取纠正措施之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会存在延迟的现象,在准备更正或者正在更正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对企业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失。但是反馈控制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给管理者提供许多与真正的计划实施效果的有效信息。此外,反馈控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动态控制。动态管理(Dynamic Management)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预测,对内部数据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模式、管理手段以适应管理的变化,同时对成本计划进行一定的补充的管理手段。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动态控制,以及对目标的跟踪和活动的变化,能够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便于及时、准确的把握所需要的信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把实际目标值和建设和规划项目的条件状况和目标一起比较,如果发现偏离了原先设定的计划,那么就应当确定采取纠正措施,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工作需要贯穿于项目的层面。动态控制作为施工活动的常用方法,应当始终采用。为了实现动态控制计划的目标,在基于目标的规划要求上,落实各个分级目标的实现。动态控制过程通常应该与事先拟定的计划保持一致,依照事先的安排进行下去。一个好的计划,首先必须是可行且合理的,包括在技术方面、资源方面、财务方面以及经济方面都应当是合理可行的。同时,经过不断改进工艺,力求达到最佳的程度。

四、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对象

1.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根据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实施过程,考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要求,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应当依据工程概况和招投标文件,结合此工程的成本预算,提出投标决策并拿出相应的建议;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进行良好的组织并按照实现的规划继续实施下去,人事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应阅读和检查招标文件和图纸,随时应对做出一类变更;施工阶段,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结合施工预算以及各种定额,控制实际成本;在竣工阶段和保修期内,应分解接受成本和保证成本,列出费用,回收计划,这使得工程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成本的控制中。

2.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就是针对每一天工程项目出现的所有费用和损失。这些费用和损失,除了在各部门经常发生外,而且也发生在生产部门和建设部门。因此,把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列为成本控制对象,让他们接受项目经理的指导,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对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也应明确相应的责任成本,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3.分部分项工程。为了使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使得成本控制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企业还应根据分项工程的施工项目,把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纳入成本控制的对象。一般而言,项目应根据分项工程实物量,参照施工的预算定额,还要结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考虑到项目管理技术和专业素质能够对节约计划产生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损耗在内的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将其作为子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

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是在设计施工同时进行着适时的变化,在工程开始前就完整地编制出整个建设工程预算正在变得不太可能,但是公司仍旧可以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各个阶段的施工预算。通常情况下,无论是项目整体的施工预算,还是分阶段的施工预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已经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目前,市政工程项目从以政府为主导开始转变为市场开放的竞争,这种变化,使得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市政施工企业应当采取以管理为中心的经营发展战略,而且需要考虑到工程质量的提高并保证施工进度,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只有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减少市政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才能保证市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位置。

1.内部控制法。内部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在施工过程中防错纠弊,成本控制方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所谓内部控制方法,是指根据内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制约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施工项目有序执行,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2.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导向( Market-driven),对制造企业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是企业在综合自己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以及客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同时兼顾到产品的质量,性能,在这几者关系达到平衡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法是事先根据成本控制要求确定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制定好的目标进行成本控制。具体操作方法是以确定目标成本为基础,首先分解其目标成本,随后使用控制和评价手段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的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使之达到管理层认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从项目中标开始,就要正式开始目标成本规划,每个项目设一名负责开发的经理,以项目开发经理为中心,对项目计划构想加以推敲,然后转入基本设计阶段,否则还需要运用价值工程重新加以调整,以达到要求。施工项目目标成本控制过程包括六个步骤:目标成本的设置、分解、监控、计算、分析和目标成本评价。

3.责任成本法。责任成本法是介于制造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一种成本方法,也称为“局部吸收成本法”或“变动成本和吸收成本法结合的成本方法”。工程项目责任成本是按照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将项目负责人的可控程度归属于应由其负责的责任成本,保证其能够测量、判别其归属对象,并根据成本发生地点及时调整责任成本。责任成本要素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责任成本绘制各种工程造价的经济责任,是一种加强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是企业以事先确定的相关责任为依据,在内部建立若干个责任中心,按可控原则将成本分解到不同责任中心,谁能控制谁负责,每一责任层形成每个项目的成本责任,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纠正目标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从总体上有效地控制成本。

与建筑、装修、安装以及公路等建设行业相比较来说,作为建设领域一个分支,市政工程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上述几个行业,发展速度的滞后也导致市政企业的管理水平稍显落后。在本文中,通过对市政工程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期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改变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威,罗鄂湘.浅谈施工企业施工阶段全过程成本控件[J].价值工程,2011

[2] 龙昌勇.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骆国良,丁大元.市政工程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4] 张健康.市政工程企业的施工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11

关键词:

预算;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一体化,经济风暴随时席卷而来,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利用预算的成果,不仅能推动企业发展,还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投资方向和额度。倘若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体系,那么企业就岌岌可危。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

企业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预算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预算由经营预算、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预算、财务预算这三个部分构成。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行现代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迫切需要,同时我国的产权制度变革也在逐步进行中,财务预算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各家成功企业对比,成功的例子仿佛总是惊人的相似,优异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周转以及改善资本运行机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企业财务预算虽然好多公司都在进行,也是运营一家公司的老传统,但依然存在:①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②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③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④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等问题[1]。

(一)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等。通过统计数据表明,有部分公司的财务预算往往到最后阶段会发现偏离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甚至损害了企业战略目标,且各期的财务运算基本是孤立的,衔接性差,只重视短期目标,忽略长期目标。作为预算部门的员工,大家更应该心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完成预算工作,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

在传统预算中,多数企业倾向于人工的定期计算和固定预算等策略,所有评价指标一成不变,直接套用现成公式,预算周期结束时将执行结果直接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但往往整个预算周期都忽略资金支出和财务预算一般具有不定向性。静态预算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预算结果,企业初期可以实施零基础预算,随着企业经营时间变长,应当采用灵活的弹性预算[2]。根据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轻重缓急之分,等级评定和效益分析,从而确定其开支的必要性、优先顺序和合理性,并根据企业现有资金的实际可能,在预算中对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费用预算。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结合以往的资金活动,完全摒弃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不对外部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市场占有率调查,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解和盈利水平深入剖析,造成预算分析结果脱离实际,难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更难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施。

(三)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其中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未出台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各个法人例如董事长、持股人在企业预算中的参与度十分低,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预算,投资大权全部掌握在总经理手中,致使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四)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

通过数据显示,目前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的预算和控制。虽然后期将成本和核算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对产品价格的估计和确定、控制成本等方面任然显得后劲不大。作为企业更应该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各司其职。现有的改善例如有变动成本法,它要求企业预算的时候应当明确区分变动费用和固定资本,同时强调在预算过程中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员工素质应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预算中相关问题的优化建议

(一)合理的假设是预算的基石

预算初期,往往包含一些未知的因素或者可预见性的因素,确立合理的假设至关重要,只有考虑假设因素在内才能使得企业的工作顺利展开。预算初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预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不得不预计确定一些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引入分级评价体系,在确定采购预算的现金支出时,必须先预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未来走向。

(二)实施企业活动分解的预算模式

显然,一个客观公正的预算评价指标更能让整个企业所接受。只有以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的核心,将各项活动之间进行合理分解,降低耦合性,才能使得预算更贴近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这样也能调动各个部分的积极性,参与人数的增多无形中减少无效劳动结果的产生,同时也保障企业合理经营,促进资金周转流动[3]。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

企业中不乏有部分员工重编制和绩效,轻执行和管理,如果企业不具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往往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做到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能发挥真正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控制。企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真正有效,严格要求各个预算部门员工按照预算进行,对每项活动进行预算前、预算中和预算后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监控制度及奖励制度。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和核算单位,确立责任中心,使预算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层次,责任至人,这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前提。

(四)注重企业的战略目标

首先前提是企业需要有战略目标,一个符合实际而又超越现状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精神,凝聚着员工干劲。但有的企业因为编制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并没有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造成整体行动较为慵懒松散。预算实际是以战略目标为精髓动力,没有长久目标的预算实则为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短暂性、滞后性,同时也对风险的适应性极差,很容易将企业陷入困境和误区,失去生产经营重心,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也必须围绕此制定管理规则,整个预算周期都不能脱离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五)做面向市场的预算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为了避免静态预算对企业造成危险的可能,预算应当面向市场,坚决不能脱离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预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机制、市场竞争和政治民主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多维度预算。避免严酷的市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风险,造成了巨大的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环境的破坏。

(六)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预算作为耦合度很高的工作任务,一项差错就可能造成整个预算不合理,同时鼓励员工摒弃以前手工计算的习惯,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负担和压力。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现存典型和危及企业生存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提出一套可行可靠易实施的优化策略,揭示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运行机理,并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善寻找改进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战略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使得企业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跻身各大行业前百强。

参考文献:

[1]王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J].中国商贸,2011,(31):160-161.

篇12

摘要:对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并为对其进行完善做出不懈努力。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已经投入到邮电通信技术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中去。本文通过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并对当前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供同业者参考。

关键词: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探讨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基于整体性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社会费用一效益,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作出综合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邮电通信建设的财务评价是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的而且包括邮电企业的制度,通过分析现行价格来预测价格,制定相关邮电资费标准,同时对项目的各种能力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邮电通信建设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邮电通信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深化,其中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经济效益发展模式,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發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对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邮电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与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同时带动了邮电企业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问题之一就是邮电经济合同的标准化与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问题,并探讨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会给邮电企业造成的后果。对我国邮电企业在经济合同标准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会背景,借鉴国外合同标准化体系设置与我国国情项目的标准化经济合同体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国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且指出可行的处理对策,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

不管是外部贸易合作还是内部职工上岗,企业中的合同是非常关键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纰漏,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之难以存活,还有的可能会遭受司法官司,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经济合同的重视并有效控制邮电企业的行为,从而推动其有序发展。

1邮电经济合同标准问题

邮电企业的发展,司法上的纠纷也逐渐凸显出来,大多是因我国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内容不清晰、条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义等几个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对于这一些问题,应设置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化制度,从而更加简便以及快捷的签订合同,市场经济的节奏不断加快,不管是生活节奏还是生产经营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会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不管签订怎样的合同,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邀约、反邀约及再邀约,不但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效率,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应提升合同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确保合同应有的法律条件下,使合同的签订环节与订立流程得以简化,从而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从而能够使设置的合同能够满足社会的进程,基于我国市场经济设置理想的合同标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其有着特有的社会制度,合同签订模式与企业发展模式都较为成熟,合同标准化机制已经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次的实践应用,当前已是有着完整操作体系的司法类企业常规流程,标准化合同通过多次的调整,已经趋于完备,那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很少会因合同条文的问题而导致产生法律纠纷,合同签署的当事人也几乎不会因合同内容企业而导致纠纷,投机者也几乎难以钻合同漏洞来取得私利。我国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制度设置上应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穩定发展,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制度方面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补充合同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合同内容。但不可忽视合同标准化的问题,邮电企业应加强学习与时展相适应的流程与合同条文,并与具体情况相联系,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标准化机制,降低邮电企业由于合同而导致的纠纷,促进邮电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邮电经济合同管理问题

对邮电企业而言,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995年我国邮电部门就颁布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规定》通过专业的文字形式强化经济合同管理强度,这体现了我国重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使邮电企业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营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义

邮电企业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内部合同管理部门或者是上级专管机关签订或是执行过程当中的经济合同检查与管理,并将此作为参考对经济合同上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虽说已经应用于邮电企业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方面的内容,如此造成我国经济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纠纷问题屡见不鲜。那么要做好有关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业员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从而确保邮电企业经济合同条款能够准确用语且具有完备的手续,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相关标准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执行合同义务上来说,所有后果需要企业来承担,之中的相关条款对邮电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经济方面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合同管理也是整个管理工作中关键的构成部门。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合同经济纠纷。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员通过利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进行违法诈骗等行为,通过合同里的漏洞虚假做合同,如此一来合同不会被法律保护,进而满足一己私利,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给邮电企业严重损失,那么通过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违法诈骗操作就需要有关人员强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已签要严格调查双方的财政收入以及信用情况,做好监督与审查合同条文内容。利用此形式能够降低因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经济纠纷,降低经济诈骗事件的发生概率,防止邮电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不被损害。

2.2应用高新技术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