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6 16:1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市政工程概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政工程概论论文

篇1

1、市政盖梁工程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市政盖梁工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对市政盖梁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市政盖梁工程的实施效果。为此,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应从制度建设入手,使质量管理能够有制度可依靠。

2、市政盖梁工程应辅助以必要的质量管理手段

除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以外,必要的质量管理手段也是满足市政盖梁工程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应明确其地位和作用,并从手段制定出发,切实保证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3、市政盖梁工程应根据管理要点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计划

市政盖梁工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计划,并依据质量管理计划的规定,积极开展相关质量管理工作,使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在实效性上面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促进市政盖梁工程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目的。

二、市政盖梁工程质量管理应抓住质量管理要素

在市政盖梁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质量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抓住质量管理要素,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1、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应突出实效性

在市政盖梁工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应和其他工作一样,将实效性作为主要的管理目标,不但要全面推进质量管理深入开展,还要把握质量管理原则,将实效性作为质量管理的要素之一,使质量管理能够成为保障市政盖梁工程满足实际要求的重要措施,充分满足市政盖梁工程需要。

2、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应把握多样性原则

考虑到市政盖梁工程的复杂性,在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多样性原则,使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能够多层面多角度的切入,切实保证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进,为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保证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取得实效。

3、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应做好过程管理

对于市政盖梁工程而言,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短期的管理行为。因此,市政盖梁工程的质量管理只有认真做好过程管理,才能使整体质量管理在效果上满足实际需要,为市政盖梁工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促进市政盖梁工程的全面发展。

篇2

目前,用人单位的选才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由重视学历文凭向重视综合素质转移;由重视专业背景向重视思想道德转移;由重视学习成绩向重视实践、创新能力转移。同时,求职者的心理因素也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高职生在择业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观念未能更新,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过于挑剔。由于就业观念陈旧,部分毕业生留恋机关、大型国企、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招收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同时, 很多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看不上艰苦偏远的小地方。“围城”效应造成了北上广与二线城市的“就业难”现象。

第二,接收就业信息不及时,缺少有效性。当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对国家政策、学校的信息、用人单位需求等缺乏了解,这成为阻碍他们成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综合素质及能力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新生事物,仍处于发展时期,人们对其办学质量尤为看重。办学质量即其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降低办学质量要求,脱离实际,只教授书本知识或单一学科知识,使培养的人才失去特色,造成高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第四,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不健康。很多家长不认可技术工种等工作累、工资低的工作,毕业生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相互攀比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高职毕业生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从而难以真正就业。

高职生就业前应做好的准备

1.思想准备——加强品德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调查和实践证明,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高职生应该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首先,要培养高职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责任意识。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恭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忠于职守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有敬业精神的人应当是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只求顺利完成工作,对金钱和名利无欲无求。

其次,高职生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诚实守信、表里如一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更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是从业人员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最后,高职生要具有奉献精神,乐于服务社会。高职生要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热心为社会服务,积极为人民造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从小事做起,甘于吃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生才能尽快适应工作。

2.观念准备——调整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高职生要转变观念,遵循成才规律,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只有先有了工作,才能谈择业、谈发展。因此,高职生应把“我想干什么”的思想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应聘时挑三拣四。另外,高职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岗位的期望值做出适当调整,找到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

3.能力准备——加强培养用人单位重视的几种职业能力

高职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绝非易事,它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因此,从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开始,高职生就应该注重自己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职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的实践场所,提高实践能力;并且要发扬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受企业认可的几种职业能力包括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4.心理准备——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一,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高职毕业生要经常保持热情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化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挑战。第二,要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高职毕业生要学会控制情绪,降低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良好的心态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很大帮助。第三,要尽快融入社会。高职生要完善自身的性格,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快适应社会人的角色。第四,要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高职生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有自信的人才能不断努力,一步步迈向属于自己的成功目标。

5.信息准备——及时、有效获得就业信息

篇3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4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