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6 16:1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项目学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项目学习论文

篇1

二、创设项目学习问题

在确立项目学习主题后,需要进行的是项目学习问题的创设.只有对于学习问题有合适的选择,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结合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践来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研究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小型实验来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项目学习问题必须要紧密和学习主题相联系,还要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让学生透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深化对于相关知识点的领会.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确立一些好的项目学习问题,既可以是一直困扰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觉得值得探究的议题.这样,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创设中来,同样是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的一种方式.驱动问题生活中比比皆是,如自行车两个轮子间的连接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是倾斜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另外,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需要进行体验观察.体验观察能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能达到匀速吗”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安排做匀速运动实验.实验中需要准备小车、秒表、钢尺,小型的轨道模型,以此来形成一整套的系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调节这些工作中的细节,在学生进行体验的时候在旁细心教导.在学生的体验过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的结论,并且对于这一结论进行二次验证.这样才算是完整的项目学习过程,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完整而深入的探究.

三、学习反馈与拓展延伸

项目学习结束后,教学过程并没有完结,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才是完整的项目学习过程,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更为深入的体验.尤其是一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探究的不够深入的问题或者方面,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再度提出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延伸.这样能够提高项目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时,教师可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看学生应对的能力.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的反馈方式.此外,扩展延伸在项目学习中也很重要,这个过程是对知识的延续.仍然以“压力和压强”的学习为例,之前学生举出了一些表现压力压强的例子,如吸盘等.教师在扩展延伸的时候可以将知识从生活延伸到科技上,如压力压强在火箭卫星上的应用有哪些.这样做,一来可以巩固之前学到的知识,二来可以举一反三,对学生学习物理有极大的好处.

篇2

1.项目导入以初中物理《电路基本连接》一节为例,可以将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成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们扮演电路工程人员的角色,“小刚的卧室里边,在书桌墙壁上有盏壁灯,屋顶上有盏吊灯,那么我们该如何连接呢?”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获取任务之后,便有了驱动力,开始自行设计猜想,并且动手实验来验证猜想,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主动探索学习,还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达到了让学生掌握串、并联两种基本电路的教学目标。

2.项目设计有了教师给出的情境,也就是给出了驱动型任务,那么接下来就是进行项目设计了。这里,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的启发,比如,如何让两个灯全部亮起来?又如何控制一个灯亮,另一个不亮?有几种接法?如何操作?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们则要自己动手画出电路图,构建串并联的基本理念,同时可以将同学们的电路图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和评价。

3.项目实施经过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准备,就可以开始实施了。此时,教师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组织大家讨论和分析学生设计进行电路图,指导学生对电路图进行分类,启发学生们通过协作交流自行探究串、并联电路特点,并且开展想象,设计出小刚房间的电路该如何布置。最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点评的电路图连接实验样板,分别尝试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使学生掌握两种电路的特点和开关的作用,完成项目并设计出房间的电路线路的布置,并让大家一起交流。

4.项目评价

项目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对项目的评价,可以师生评价,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也就是采用多元激励评价。教师在给出标准的设计电路及实施方案之后,要结合演示结果来对学生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总结,学生们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以达到同学们合作交流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开展项目学习的同时,可通过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的课程整合,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通过项目学习,教师给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任务,学生则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篇3

项目管理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化方法。内容涉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九大知识领域和五个标准化过程组,几乎涵盖了软件项目从立项到结束的方方面面,是一门具有相当广度的课程。然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

其一、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多脱胎于工程管理领域,由于国内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相关教材往往照搬工程管理理论,缺乏完全针对软件开发的必要整理和筛选。因此同软件开发实践结合并不十分紧密。

其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将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条文,并不懂得如何将理论用于实际软件开发。这种仅以理论的多寡深浅作为对学生评价激励唯一标准的教学手段,必然导致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强,职业能力较差,工程化程度较低。达不到项目管理技术的教学要求。

因此,需要对软件项目管理技术的教学进行改革。二基于具体项目的软件项目管理教学软件工程项目相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常常不易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开发吻合,给学生造成“学习无用之感”;课程本身也难以完全包括软件开发过程的全部情况。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使学生接受项目管理的理念,而软件项目的开发设备相对单一,团队人数相对较少,相比一般工程项目更易进行实践演练。

可以看出,项目管理进行过程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计划变更、计划控制和计划执行的搏弈和循环。由于软件项目有以下特点:

(1)软件产品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无法感觉形状,设计也难以直观表示,很难确定产品质量或估计开发工作量。

(2)由于软件的拷贝生产轻而易举,因此,几乎全部的软件项目成本在开发过程中,而不是在制造过程。

(3)软件开发过程属于劳动密集型过程,尚未实现完全自动化,因此对软件项目开发进度的计划和控制比对一般工程项目更加复杂。

(4)软件是逻辑实体,本身很容易修改,但由于其复杂性,又很难正确地修改,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对个别模块的修改可能会带来新的错误。

(5)软件不像其他产品会因使用而磨损,和一般工程产品不同,软件产品的维护常常通过增加新模块功能完成升级。为保证新版本的稳定性,常常需要对新版本的重新设计因此,软件过程主要集中于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相比一般工程项目,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核心循环表现得更加突出。基于具体项目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阐述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由于课程目标并不在于具体技术细节的学习,而在于体会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因此在项目选择中,不能使学生投入过多精力在技术细节上,而应更多的关注软件项目管理的沟通、计划和控制。我们选择计算机学院行政管理系统网站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组队开发,这一项目属于MIS(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类,难度不大,且能充分体现软件项目需求不明确、多变、沟通复杂等特点。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学生对项目的需求的理解也将更加实际。

2.1基于项目驱动的评价体系“为了解决软件问题,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将整个软件开发任务看做一个可控的、可度量的以及可改进的过程。”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于具体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或在实践中改进现有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项目管理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8~13人,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团队感,增加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背出来的。为使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中更加投入,必须改革原有的基于卷面成绩的评价体系。我们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用于项目。学生的总评成绩将由团队项目评分、演练与总结评分、期末论文评分三部分组成:

(1)团队项目评分:60%其中20%由教师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给出;剩下40%由每个团队的“项目经理”根据团队的成员的表现给出。而项目经理的打分权限则取决于项目完成时专家对项目的评审得分。

(2)演练与总结评分:20%项目结束后各个团队成员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项目经理的管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个人上课时有关项目的各种演练表现以及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分。

(3)期末论文评分:20%要求学生对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进行一定深度的论述。为确保评价体系更加公平、公开、公正,我们规定:

(1)项目经理享有计划和分配项目团队资源,为项目组成员进行打分的权利,同时具有带领项目组完成所有课堂演练环节,完成项目开发的义务。作为奖励,项目经理可以直接获得满分的演练与总评成绩;作为制约,项目经理为自己所打分数只得在项目评审得分5%上下浮动,如果项目经理引起过团队半数以上成员不满,将被弹劾,一旦弹劾,相应权利和奖励同时消失。

(2)项目评审后,项目经理将得到“项目评审得分*团队开发人数”的可分配分数,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组分数分配方法给团队成员打分,上限为40。

(3)项目评审时将邀请学院软件工程专家、需方代表不少于5人组成专家组对各团队项目进行公开评审,评审将从需方满意度、项目开发文档、项目开发过程三个角度进行打分。团队最终得分通过delphi法得到。可以看出,在以上的评价体系中,基于项目驱动的评分所占比重相当大,不仅注重项目的结果,同时注重项目开发过程。学生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现实生活的“奖金”,而项目团队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软件开发公司。为了使项目成功,学生必须自觉地实践和探索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不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成为学生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评分中,由于个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绩与其所在团队成绩紧密相关,因此,为整个团队获得高分而努力的开发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教学实践,这一评价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2.2基于项目过程的知识传授和情景演练表1显示了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在五个标准化过程组中的作用。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过程组中,各知识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配合实际项目开发的过程,为使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及时用于实际项目,我们颠覆了原有教材顺序,按软件项目五个过程组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对教学顺序进行重新安排,基本做到项目进行阶段与所传授的相关知识同步。每次课程教学前后都及时安排对相关内容的情景演练。由表2所示教学实施安排表可以看出,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几乎都能做到安排于项目情景中进行传授,起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或总结作用。可以看出,每次演练环节一般都是对上次所本传授知识的总结或当次所传授知识的及时操练,知识点覆盖较全面。通过设身处地去当一名项目经理或软件工程师,增加了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才能。通过知识传授和情景演练的密切配合,使学生对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结论

基于具体项目的项目管理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项目管理各知识领域的作用,领会各种方法、规范所适用的环境。通过实际开发后自己总结提炼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将更加接受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期末进行的教学效果调查中,8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项目管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活了,知道怎么用了,印象更加深刻了。”

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重要的专业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加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万江,姜立新.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4

收集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及湘雅医院检查并确诊为HIMT9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4~59岁,平均(42.2±9.5)岁,病程48天~18个月,平均9.6个月,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主要临床表现:右上腹痛或不适2例,发热2例,乏力1例,4例无症状、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体检均无明显阳性体征。

1.2CT扫描

9例均接受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层厚5mm,螺距0.8。Siemens扫描参数为:层厚5mm,重建层厚1mm。平扫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一次性注入8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注射流率3ml/s,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80s,延迟期为120~180s。

1.3MRI扫描

4例同时采用GESignaHDx3.0T超导型MR扫描仪,8通道体部相控阵包裹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T2脂肪抑制序列、同反相位序列,DWI序列。DWI采用呼吸触发自旋平面回波(SE-EPI)序列,参数:TR/TE6000-10000ms/55.5ms;FOV38cm×38cm;NEX4~5;层厚6.0mm;间隔2.0mm;矩阵128×128;b值为0s/mm2及600s/mm2。采集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屏气以减少运动伪影。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流率为2ml/s,与平扫T1WI序列相同,行动态扫描。

2结果

2.1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

1例多发,共10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个,肝右叶8个。病灶最大直径约5.4cm,最小1.3cm,平均直径3.3cm。

2.2CT平扫

全部病例显示为低密度影;MRI平扫:T1WI为稍低信号(3例)、等或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2例)、等或稍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边缘强化5例,分隔强化2例,全瘤强化1例,无强化1例;除1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见强化,以及1例无强化外,其余7例动态增强均表现为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较前明显。

2.3术中大体所见

9例均经过手术或活检证实为肝脏IMT,绝大多数肿块无包膜,仅1例有假包膜形成。6例切面呈灰黄色;2例病灶切面呈红色;1例切面呈黄白色,见有脓液流出;病灶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镜下:基本病变为炎性肿块,病变区肝组织结构破坏、消失,纤维组织增生显著,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基质增生。有些病变区还可见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或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免疫组织化学:Actin(+)、Bcl-2(+);而CD34、S-100均(-)。

3讨论

3.1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

大部分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手术、创伤、异常修复、炎症、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IMT起初可能是人体对损伤的一种异常或过度反应,直至最终发展成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婴幼儿及青少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1,右叶多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如葫芦形、花瓣形),病灶呈葫芦形具有一定特征,此形态在其他肝脏疾病中很罕见。本研究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共10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个,肝右叶8个,呈圆形、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2例,与文献所述基本一致。从病理学来看,HIMT是以肝脏组织坏死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毛细血管增生为特征的肉芽肿性病变,其病理特点为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HIMT病程长,症状轻或不明显,有些患者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本组4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体检时B超检查偶然发现。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疼痛、呕吐、发热等,以高热多见。绝大多数患者无慢性乙肝病史。本组右上腹痛或不适2例,发热2例,乏力1例。体检均无明显阳性体征。HbsAg阴性8例,HbsAg阳性1例。8例患者AFP、CEA正常,仅1例患者AFP轻度增高,手术切除肿瘤后恢复正常。

3.2CT、MRI表现与病理学结果对照

HIMT的CT平扫多呈低密度,本组全部病例均为低密度,对照病理结果发现,原因在于局部肝组织结构破坏消失,由不同数量的纤维母细胞所代替,其间见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邻近区域的水肿。Hanada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复感染和结石引起胆管壁发生变性坏死,并继发胆管周围脓肿或慢性肉芽肿的形成,本组1例中(图5)肝左叶病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钙化,与Hanada研究结果一致。T1WI上病灶多呈略低或等信号。其内信号欠均匀,T2WI上病灶信号多样,可呈略高信号、略低信号或等信号。本研究组结果为:T1WI为稍低信号(3例)、等或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2例)、等或稍高信号(2例)。镜下见凝固性坏死和纤维增生因其含水少在T1WI上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炎性细胞浸润多时,含水量多,表现为高信号。国内学者报道,由于组织学特征及成分不同,HIMT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不同,HIMT的内部及周围含有大量纤维间隔组织是产生CT、MR强化特征的主要原因。CT、MRI增强扫描动脉期,HIMT大多无强化,仍呈低密度,边缘较平扫稍清晰,本研究组8例表现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推断是因为HIMT多为乏血供,并主要为门静脉供血,部分病灶外缘可见环形低密度晕圈。CT、MRI增强扫描门静脉期,由于炎性肿块内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浸润及炎症过程的动态变化,使其影像表现方式多样。本组病例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边界清晰,病理示:病灶内大片凝固性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周边大量纤维组织包绕;病灶边缘环形强化5例,边缘模糊,中央为弱强化,病灶内低密度灶较平扫略缩小,病理示:大片凝固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周边可见急性炎性反应及带状炎性细胞浸润;全瘤强化1例,门静脉期呈均匀高密度,病理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残余的肝组织混杂;不均匀分隔强化型2例,其内见高密度分隔,隔间为低密度无强化区,病理上高密度分隔为增生纤维母细胞,低密度区为浸润的慢性炎性细胞,包括组织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强扫描延迟期,除1例无强化外,其余HIMT病灶内及周围含有数量不等的纤维组织,其内毛细血管丰富,造影剂进入血管外间隙积聚而无法快速廓清,因而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较前明显,范围较前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