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8 09:20: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反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反应论文

篇1

2012年3月—2013年2月连续1a监测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采样地点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该点临近崂山区主干道,周围主要是高、中层建筑,属于商业和居民混合区,东北侧距离约800m有山体环绕,西侧约150m是1个小型加油站。

1.2监测仪器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观测大气中VOCs,仪器为法国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统,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台分析仪,由2组采样系统和2组分离色谱柱系统组成。其中C2-C6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2~6之间的低沸点组分;C6-C12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6~12之间的高沸点组分。检测器均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能确保分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仪器校准采取内部校准与外部校准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校准物质为正丁烷(体积分数60×10-9)、正己烷(体积分数20.5×10-9)、苯(体积分数32.5×10-9),系统每天自动启动1次内部校准程序。外部校准采用56种VOCs的标准气体,每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在110×10-9~120×10-9之间,至少每月校准1次。

2结果与讨论

2.1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

对青岛市大气中50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烃29种、烯烃7种、芳香烃14种。观测期间,该市大气总VOCs体积分数(小时值)变化范围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为9.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为66.7%,芳香烃和烯烃所占比例为21.0%和12.3%。表1为青岛市VOCs部分优势物种的体积分数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浓度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丙烯、甲苯等组分的浓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浓度高于北京、中国香港、里尔。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城市相当,乙苯的浓度水平与北京、达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

2.2.1季节变化特征

图1为不同季节VOCs各组分比较。由图1可见,总VOCs浓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与天津市规律相似[1],与宁波市[4]相反。各月VOCs浓度水平相差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长茂盛,释放出大量萜烯类化合物,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为源方面,夏、秋季气温高,低沸点的VOCs挥发加剧,增加了来自加油站、汽车油箱直接挥发的有机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岛旅游高峰,《2012年青岛市统计公报》表明,当年共接待游客5717.5万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计算,则至少有127万辆机动车出入该市,尾气排放大幅升高,户外烧烤兴起也有较大贡献。烷烃在各季节占总VOCs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3者比例范围分别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烃和烯烃在夏、秋季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冬季,可能与夏、秋季溶剂挥发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植被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芳香烃秋、冬季浓度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业源、机动车源的综合影响。

2.2.2日变化特征

图2(a)(b)(c)(d)为夏季与冬季不同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烷烃、烯烃在夏季与冬季的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早晨7:00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太阳辐射加强,污染物被稀释且部分经光化学反应被转化,浓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随着大气边界层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来,浓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达到峰值。与北京市的研究结论[3,14]类似,烷烃、烯烃的日变化规律与交通早、晚高峰有明显对应关系,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芳香烃的日变化规律与烷烃、烯烃不同,夏季日变化趋势较平缓,且白天高夜间低,可能受化工企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等影响;冬季日变化在上午和夜间有较明显的峰值,除人为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夜间大气边界层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浓度峰值。

2.2.3周末效应

由于不同时期交通活动、工业生产存在差异,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现出不同污染特征。选取2012年8月—9月间的6个星期对VOCs各组分、氮氧化物进行周末效应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总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烃、烯烃、芳香烃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可能与工作日机动车源、工业源等活动增加有关。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较非工作日高60.0%,表现出显著的周末效应,由于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进一步证实了机动车源对工作日的重要贡献。

2.3VOCs物种间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

将大气寿命近似的VOCs物种作相关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学去除过程会引起相同的浓度变化,则两者在大气中的浓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其主要来源[8]。表2为青岛市VOCs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与顺-2-丁烯的相关性较高,且比值为1.23,与北京隧道实验的结果[15]接近,可推断这2种烯烃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苯、甲苯、乙苯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说明其排放源类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来评价机动车尾气对苯系物的贡献,一般认为T/B值接近2.0表示机动车尾气贡献显著[3],T/B值偏离2.0越远说明受机动车影响越小,而受溶剂挥发、工业源等影响越大。研究表明中国香港机动车贡献显著(T/B值为2.27)[16],而珠三角工业区则主要受工业源影响(T/B值为4.8)[17]。青岛市T/B值为0.56,远小于2.0,说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影响较大。烷烃物种与苯系物的相关性较低、污染来源不同,一般认为烷烃来自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或燃料泄漏等过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异丁烷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与乙烯(燃烧过程产物)、异戊烷(汽油主要组分)相关性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这3个物种主要来自以LPG为燃料的车辆排放。

2.4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过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该反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决定步骤[18],因此可通过LOH值大致比较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岛市VOCs组分中烯烃浓度虽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占总VOCs的68.1%~77.7%;烷烃虽占VOCs总浓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学反应活性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贡献为15.1%,冬季仅为11.6%;芳香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在夏季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岛市大气VOCs组分中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这与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区则主要以芳香烃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贡献较高的VOCs物种可得,夏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按照LOH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反-2-丁烯(0.50s-1)、顺-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异戊二烯(0.38s-1)、异丁烯(0.30s-1),均为烯烃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依次为1,3-丁二烯(0.52s-1)、异戊二烯(0.41s-1)、顺-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异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种LOH值均较低。

篇2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为何觉得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学?8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产生可能与他们确定讲授内容时更多依据教师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有关,可能与他们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充分过渡,使讲授内容思维跳跃性大而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断点有关。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教师确定的讲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语言中缺少了对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功能和实验设计的分析。68.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应用实例的讲解,以便于他们能了解知识的价值。7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的剖析,以便于他们能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9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内容中需要增加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有趣的是,有关学习策略的训练大部分教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了。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主要关注的策略是如何记忆和怎样解题,而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迁移、怎样进行对比和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策略训练很少。二是说明讲解的过程未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境教学是被学生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90%的教师也会经常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但当被问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学行为是”时,有50%的教师却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后就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解,直奔主题”,而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识经验推演得到结果的教学行为被忽视。通过对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的分析,笔者发现,充分关注学习主体的讲授过程具有如下特点:讲授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逻辑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推理等,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抽丝剥茧式的讲授中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层级,因而使学生更能内化。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85%的教师也已意识到,教师的讲授行为中如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会导致花很多精力教学效果却甚微的后果。

2.2课堂提问行为针对性不够,导致未启不发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研究化学平衡,就必须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程度、化学反应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多元弱酸盐的水解,不仅要考虑其水解程度,还需要考虑多元弱酸根的电离状况,更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则在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课堂提问行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手段,则能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但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追问、提问”并没有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从教师教学行为层面考察,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关注预设性问题的实施,忽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问卷调查中,65%的教师承认,他们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质疑和追问不够。近半数的学生也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存在困惑后,没有了解学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张地变换方式讲解。二是教师通常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思维角度、感悟方法的提问较少。如只有45.7%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其模糊认识进行追问,只有4.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他们肤浅的认识进行质疑,只有27.8%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产生多种认识。三是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忽视了难度或深度广度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性问题的使用,忽视了引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笔者对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文本分析后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擅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梯度式”问题解决情境,通过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向逻辑思维转化,搞清反应的实质,找出规律。这些特级教师的提问教学行为从正面说明,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学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影响。

2.3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于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积极良好的认知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内驱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动机的重要性,但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明明说了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多次说明,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差”。其中缘故在学生问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学习目的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脑海中的许多个“很重要”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处却不得而知。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这样的认知动机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脑海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遗忘和混淆也越来越严重,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问卷调查中,有87.7%的学生表示,教师分析化学原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如果教师能给予积极的认知动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化学反应规律、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揭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各种量的转变的乐趣,那无疑会深层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2.4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教学行为多种多样,除讲解、提问、实验演示外,交流讨论、合作实验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卷调查也表明,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如88.7%的学生认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94.3%的学生表示喜欢讨论式课堂,认为讨论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但许多学生认为,由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行为不够充分,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不高。如9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交流讨论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改进,88.1%的学生认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合作效果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不充分,89.6%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行为不够。而在实验探究方面,89.2%的学生希望教师要说明“实验究竟用来干什么的”,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实验并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笔者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其常见的教学行为有:一是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于任务进行陈述,并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引导思维的发散,教师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认识;三是善于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启示我们完善这些教学行为的方向。

篇3

(一)动植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态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dog,英语中有大量俚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运之时);Heisaluckydog(幸运儿)等都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视的动物,一般带有狗的习语都是含有贬义色彩的、骂人的话语。比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等。又如猫头鹰,在中国是不吉祥的,预示着要死亡的鸟;而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另如goat,中国人认为goat(羊)是温顺、听话的动物,但在西方国家有“色鬼”“牺牲品”的意思。

(二)颜色鉴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活处境各异,颜色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从东西方环境和文化角度来说也包含着各自迥异的含义。中国红代表大吉大利,是喜庆、美好、欢快的象征,在结婚宴席等大型庆祝活动上,都以红色为主调来装扮环境、突出氛围。中国的鞭炮是红色的包装,过年的对联一定是红颜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红包”,“开门红”蕴涵的一定是好运开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红”代表和年轻女子有关的事物。“红妆”是女子的衣着,“红颜”指美丽的女子,“女红”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然而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所代表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这样就含有贬义。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悲怆、哀伤和死亡。同样的白色在西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洁白和纯真的化身,在教堂,结婚的女方身着飘逸的白婚纱,喻示着纯洁和贞洁。而在中国,充满喜气的红色却在西方象征着战争、对抗、流血,总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关。外国翻译家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对这部著作的书名就采取了回避态度。而是使用了《石头记》这个与红色无关的名字。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著的开篇本意,又不至于让西方人一看书名就产生排斥反应,从而达到了很好的翻译效果。再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便对“红”做了灵活处理: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译者把“怡红院”译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从西方文化角度出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对等转化,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二、价值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衡量会因为文化审美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地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构成的结构原因,也是区域文化的深层烙印,它深刻左右人们的心态、视角和审美方式。

(一)道德观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突出的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维权思路。于这种利益环境脱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这种体现生命个体意识,高扬公平、奋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严重冲击着东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识。“individualism”这样的价值观到了中国汉语中则是“个人主义”,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它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离,在中文中被解释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责、挨罚的,严重者还要入刑。

(二)神话传说不同的沃土孕育出来的文化是有区别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也是异彩纷呈。要想深入地解读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须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得非常频繁,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们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过程中,多次出现引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但是如果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通过掌握神话的内涵思想,传达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最广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来说,“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战争英雄,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刀枪不入,然而入浸的时候他的母亲是握着他的脚踵的,这成了他的致命弱点,结果他被对手用箭射中脚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的意思。明白了这些神话故事,有助于翻译工作的进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译策略

对于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论述上,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达、雅”的信息完美传递。翻译的终极任务就是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传递信息。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经极力呼吁要学会“拿来”,这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文化立场。“我们的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创造力当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较的薄弱,是势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所以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既然是翻译,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作。从鲁迅所译的《死魂灵》可以明确地看到他通过积极能动的翻译活动,对促进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在充分认知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文化采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气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翻译的实质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的,语言是服务于文化思想的表达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翻译的艺术形式。在小说《名利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这段话中,并不能只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进行翻译,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如杨必所翻译的,“跟那些出国到印度去的女孩们比一比,她不见得穷到哪里去。说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着个不如她的”。在原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要强调路程的远近和所花路费的多少,所以译者将原文蕴涵的深层内涵结合文中的语境转化成了汉语的表层结构,反映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篇4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篇5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语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例如美国的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就是该州境内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语中为在大山岗上之意。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六”在汉语中是现今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顺”谐音,迎合人们的心理,而英语中“six”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篇6

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脱节;二是现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不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即使关注了翻译能力的提高,也意识不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文化因素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文化信息的重要作用。

1 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观察后发现,很大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背单词、词组和语法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体验该国的历史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但现阶段,学生的翻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课堂提问和考试中能看出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四级考试实行新题型,翻译由原先的五分调整到十五分,考试大纲明确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后,部分学生开始逐渐关注翻译与文化的结合。由此看出,学生的翻译能力如果得不到提高,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2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探究

2.1 英汉语言词汇的差异

东西方历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词汇意义存有很大的差异。某一词汇在特定文化下的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例如:龙,在中国代表贵族,而dragon代表了凶恶;狗,在中国具有骂人的含义,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等,dog在西方人的眼中则代表了忠诚,如,“Love me, love my dog”。这就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的差异。一些成语也是如此,例如:“蠢得像猪”翻译为英文为as stupid as a goose,将goose大鹅看作为愚蠢的象征;“没头的苍蝇”翻译为as blind as a bat,而用bat表示毫无厘头的事物,由此可见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2.2 词汇文化意义的缺失

源语言中的一些词汇被翻译成目标语言后,虽然用的是概念意思均一致的词汇,但是源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却出现了部分缺失。比如“胸有成竹”。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将其翻译为英语为:He has mature bamboo in his breast.但是这样的翻译却丧失了其隐含的喻义。因此,诸如此类的成语翻译首先应该将比喻意义作为目标进行翻译,因为在外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应该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He has a wel1-thought-out plan in his mind.由此可见,同一词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应该充分了解其文化信息。

2.3 语言结构与内容上的文化差异

汉语与英语历史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我们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会把定语或状语放在目标词语之前进行修饰。然而与中国的表达方式相反,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述时更倾向于直接表述主要意思,后面再对整句话进行补充或说明。例如: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那么这句话用英语表达为: “I was unhappy when I heard the bad news.”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这个例句充分体现了在翻译中必须要重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

3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3.1 增强师生的文化因素观念

在现阶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重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不必说帮助学生翻译文化能力的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因此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真正的把文化因素融入到翻译中去。

另外,许多学生对翻译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问题,而不懂得其深层的文化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方法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多的将文化因素融入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真正学会文化因素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3.2 构建学生的文化思维

篇7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篇8

翻译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语际等,在翻译过程中,应保证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以保证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其中,文化在翻译中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翻译者在进行源语翻译时定会对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和传播。但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通常要求学生掌握翻译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使得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与文化相关的源语理解不准确,最终导致翻译不准确。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奈达强调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认为功能对等是“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是指目标语最大限度地贴近源语言词汇语义、文体、风格、语言内涵等,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源语言表示的意思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翻译源语言的字面意思。部分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可能受其形式影响而被掩盖,信息的传达受阻,最终导致文化交流不畅。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含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重现源语言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传达出源语言的意义,其次是风格。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脱离源语言结构形式的限制,重视源语言的意义层面。奈达认为内容的表达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形式次之,但是这并不代表翻译不重视形式,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在保证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同时,尽量保证形式对等。形式体现了原作者著作的风格,只有形式对等才能准确体现原作者作品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读者反应,奈达认为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可通过读者反应进行检验,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反应的一致性是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文化知识、交际功能等知识,尽可能地保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传达的信息一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

不同群体均有着特殊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大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各自的文化,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传递出源语言的意思。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者风格和两语读者反应三个方面指导翻译教学。

(一)传达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文学形象、情景、语言含义、心理效果等,功能对等理论中原文信息的传达是指译者准确地将源语言的含义传达出来,保证译文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现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的直接表达方式,奈达认为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掌握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因为词汇只有在对应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源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和其词义、句义来进行翻译,将源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思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也能接收到该文化信息,从而获得原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俗语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但是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常生活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带有褒义,如dog-tired(累极了),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由此可见,在用语习惯方面,中西存在显著的差异,该差异明显与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再如教师在翻译“粗茶淡饭”时,直接将其翻译为“hard, life of just bread and cheese”,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使用“bread”、“cheese”,这种情况同样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明显联系。水稻一直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在中国人心中,米饭代表着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有多种与米饭相关的表达,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而小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人们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牛奶,因此在与基本生活需求的相关表达中则使用面包和牛奶。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时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向来进行翻译,以消除由于文化知识背景不同而带来的阅读困难。译者可通过补充词语起源、背景资料等方式对相关词句进行解释,让读者在了解原著作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传递出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传达原文风格

风格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独特方式,包括如何进行结构布局、如何使用语言等。写作的风格不仅与作者自身的相关特点有关,还可能体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应重视源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将深藏在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出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风格的展现,让译文将原作独特特点展现出来。如“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译为“阵阵寒风,带着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语法紧凑,语义完整,能很好地将原文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将源语言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体味源语言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不同原著作者的语言使用风格。

(三)读者反应相近

原著作通常面向与原作者同区域的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写作的意思。有学者曾指出:“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里头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不同民族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维、行为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但是概念仅仅是一种认知模式,并不代表各个民族的概念涵义、适用范围均对等。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英文中某些具体的概念可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具体表达,只能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如“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应翻译成“He is quite difficult to deal with,so you`s better be more careful.”在汉语中,“不是吃素”指凶猛、厉害,而“吃素”的动物则相对温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没有此概念,如吃草的“牛”在他们眼中则是比较厉害的动物。因此,翻译该汉语时,要用“难以对付”来表述。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多考虑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让译文读者也能通过译文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使用习惯方面进行讲解,包括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交代对不同语言 的表达方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保证用词准确、合理,或者通过电影、小说等阅读材料强化学生对源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最贴近原文意思的词汇来表达。

三、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二号宋体)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为便于数据库收录,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作者姓名

(小四号仿宋体)

作者单位(包括英文摘要中)

(小五号宋体)

(如果作者为两位以上,之间用","隔开;如果多个作者为不同单位时,应在作者姓名上打上角标以区别,作者通讯地址应为详细的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和e-mail地址,必须用全称标注,不得简称。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如作者为两位以上,应指定联系人。)

中图分类号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的分类表。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进行中图分类的。)

中、英文摘要

(五号楷体)

(摘要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传达重要的可检索信息,其主要内容包括被报导的研究项目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要用英语清楚、简明地写作,内容限制在150~180个英文单词以内。)

关键词(5号楷体)

(关键词是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论文中寻找文献,特别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论文应提供关键词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在审读文献题名、前言、结论、图表,特别是在审读文摘的基础上,选定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项取列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的新名词术语,可用非规范的自由词标出,但不能把关键词写成是一句内容"全面"的短语。)

正文(5号宋体)

文稿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gb3100-3102)。对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易混淆的字母应书写清楚。

文稿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一级标题(小4号黑体)形如1,2,3......;二级标题(5号黑体)形如:1,1.2,1.3......;2.1,2.2,2.3,......;三级标题(5号宋体)形如:1.1.1,1.1.2,1.1.3,......2.1.1,2.1.2,2.1.3,......引言或前言不排序。若论文为基金项目,请在文章首页下角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1.2.7图表要求

文中的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小5号黑体),并随文出现,图要精选,一般不超过6幅,请看具体要求。若图中有坐标,要求用符号注明坐标所表示的量(斜体),单位(正体)。若有图注,靠近放在图下部。照片应选用反差较大、层次分明、无折痕、无污迹的黑白照片,或提供*.tif格式的电子文档(分辨率不低于600线)。作者应自留底图。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祥见示例)(不划竖线)。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用符号),若单位相同可统一写在表头或表顶线上右侧。若有表注,写在表底线下左侧。表中重复出现的文字,不可用"同前"、"同左"等表示,必须全部重复写出。

参考文献(小5号宋体)

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列出的应确实是作者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资料或协作成果,应征得有关方面同意,以脚注方式顺序表明.参考文献选用顺序编码制,按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文献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前3人,后加“等”或“etal”,作者之间用“,”隔开.外文作者或编者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且省略“.”。由于ei信息部进行收录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仅指英文)的录入工作,所以在稿件中参考文献中文期刊论文按中、英两种文字给出(英文参考文献不必给出中文)。

煤化工论文范例欣赏:

煤化工及甲醇生产技术探索

摘要:甲醇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普遍运用于燃烧材料、合成金属、工程涂料、医学消毒、日常生火等多个方面,在甲醇的制造方面,一般都遵循着煤气化碳――变换气体物质――精细蒸馏三大工序,在化工厂生产活动中一般将生产甲醇的工序称为“工段”。难点在于如何去调控操作所需的参数,本文通过对煤化工作的特性解析来引申出甲醇生产的要点,同时对生产技术进行一个流程上的模拟,更全面地去了解甲醇生产中需要多加注意的关键。

关键词:煤化工;甲醇;温度;化学反应;化学式

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识码:A

1煤气化原理

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煤气化是第一步,它是一种化学反应,将气化剂和煤炭资源中的可燃物质放置在一个高位环境下,然后使其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气体。在煤气化工段里使用的气化剂包括水蒸气、氧气等,在加入这些气化剂后,煤炭就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生成所需的气体。煤炭在加入气化剂后,经历了干燥、热裂解等热力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的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这些化学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煤气化工段中的温度、热压、气化炉质量以及煤炭的种类,以下是煤气化过程中会出现的化学式:

吸收热量:C-H2OCO+H2C+CO22CO

发散热量:C+O2CO2C+12O2CO

变换反应:CO+H2OCO2+H2

从大体上来说,煤气化反应是化学中的强吸热效应,如果以动力和热力的角度来解析这类中和现象,重点在于对温度的把握,温度过高会造成气体流失,温度过低则无法产生完整的化学反应,导致生成的气体数量少、质量差。同时在增压方面应该适当地增加对煤炭的压力值,这样可以使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对甲醇的生产效率起积极作用。

2变换工段

甲醇产品在合成时,一般调整碳元素与氢元素的比例的方法是通过一氧化碳的变换反应来实现的,在甲醇生产的流程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分离都在催化剂的影响下进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碳氧分离工序对水蒸气的需求量相当大,水蒸气的生产成本在这道工段中会激增不少,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蒸气,节约生产成本,这将直接考验生产部门的气体生产技术和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变换工段中,煤气化之后的煤气物质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在催化剂的效果影响到位之后,就可以生成氢与二氧化碳,在此时还会有小部分的一氧化硫转化为氰化硫,此时化学式表现如下:

CO+H2OCO2+H2

这是一个主要反应式,但是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副反应也会产生,生成甲醇的副产品,这些化学反应包括:

2CO+2H2CO2+CH

2COC+CO2

CO+3H2CH4+H2O

CO+H2C+H2O

CO2+4H2CH4+2H2O

CO2+2H2C+2H2O

化学反应在化工产业中要求平衡,在主要变换的化学反应中是一种发散热量反应的类型,这里的化学反应会使煤气化后的温度降低,温度适当降低有利于化学反应的平衡作用,但是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导致化学反应时间过长,效率越低,当煤气化工段的生成气体慢慢消耗殆尽时,就会浪费前一道工段的时间和成本,造成浪费。同时,温度还与催化剂的适应性挂钩,如果温度没有调整到位,催化剂的效力就无法发挥到最大值,这就会造成碳氧分离程度不足,必须加大催化剂的剂量,这也会增加生产成本。

3甲醇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1.)气化压力的大小在其他的生产条件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改变气化压力,就会产生非常细微但是关键的变化。通常气压定格在2MPa以上的范围时,在煤气化工段里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气压低于2MPa就会使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变低。所以,在煤气化工段中,一定要保证气化压力控制在2MPa以上,而且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这样可以增加气体数量,提高生产效率。

2.)氧气与煤量的比例氧煤比例的提高,指的是在煤炭中氧气流量的增多,直观反映为在煤炭高温加热时,煤炭的燃烧反应量明显提升。同时因为氧气流量的增加,使气化炉的温度也得以升高,煤炭的气化反应会更加强烈,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数量会增加不少,但是生成的气化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分的含量占了很大比例,而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含量会变少,所以,如果不仔细控制氧煤比例,就会使气化炉中的气化反应过强而导致生产甲醇所需的气体成分变少。

4甲醇生产工艺模拟

传统的烧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甲醇的需求量,而且单纯的燃烧煤炭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找到新的甲醇提取方法和更快捷有效的甲醇生产技术,在这方面,煤气化生产流程已经被初步运用于各大化工厂中,作为目前提取甲醇的有效方式,煤气化工段还需要更多的模拟和分析来增强其效率,简化其工序。

在模拟中我们假设煤浆和高压后的氧气依照固定比例放置在气化炉中,然后在高温作用下因气温及气压生成各种气体,其中包括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等,其中高压后的氧气进入气化炉可以通过设置烧嘴的中心管道和外环管道,而煤浆可以通过烧嘴的中环管道进入气化炉。在模拟环境下,我们还设置了激冷室,位于气化炉下段,激冷室主要是处理煤炭中的灰份。在煤气化工段进行到末尾后,会残留一些灰份物质,这些物质会在气化炉的高温中熔融,熔渣和热量汇聚,合成了气体,然后结合离开气化炉的燃烧室部分,经由反应室,进入气化炉下段的激冷室。这些气体在激冷室中将被极寒温度降低到200摄氏度左右,熔渣会立即固体化,然后生成大量的水蒸气,经水蒸气饱和后带走了灰份,从激冷室的排出口派排

出。

需要进行变换的水煤气在预热器中加入一部分进行换气和换热步骤,然后进入模拟的变换炉,这部分水煤气在经过煤气化工段后,自身携带了不少的水蒸气,变换炉中的催化剂进行催化作用进行变换反应,在第一部分结束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也进入变换炉,变换炉这时就会需要新的高温气体,模拟的变换工段里加入了预热装置,提前储存并加热生成高温气体,然后连入变换炉中与另一部分的水煤气进行变换反应,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成功后的气体将进入低压蒸汽室内降温,再次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再喷入冷水来清洗掉气体中的三氢化氮,最后气体进入净化系统,生产气态甲醇。

精馏工段的流程为四塔工作方式,首先甲醇气态材料在预热器中进行高温加热,再传输进预塔中部,在这里去除粗甲醇里的残留溶解气体与二甲醚等,这些属于低沸点物质。在加热后,气体进入冷却器进行气体降温,形成甲醇蒸气后进入预塔的回流管道。甲醇蒸气在经过回流后进入换热器,加热后进入加压塔,甲醇在加压塔中进行冷凝化处理,其中小部分送回加压塔顶部作为回流液。剩余的甲醇气体进入精度甲醇管道,最后由加压塔提供压力与热量,将冷凝的高精度甲醇视需求定制成液态或固态储存,然后将杂质或者甲醇残留物通过排污口排入废水处理器进行净化提取处理。

参考文献:

[1]韩雅楠.煤制甲醇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229.

[2]刘喜宏.浅谈煤制甲醇的前景与工艺流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0):22.

篇10

【摘要】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老师讲授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基础。

【关键词】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 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老师讲授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基础。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为配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而进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作用大致可分为:(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老师不是简单地显示一下有关化学现象,而应使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想。老师对每一个实验现象都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提出一个" 为什么" ?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熔盐实验变》时,为了能使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实验产生兴趣,我将实验进行改进,如果按课本的仪器要求做实验,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物质在加热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采用无色透明的大试管取代坩埚、石墨电极取代粗铜线,当实验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清楚看到:老师把两条粗铜线插入装有固体硝酸钾的试管中,接上电源和小灯泡时,观察小灯泡不亮,然后加热试管,硝酸钾逐渐熔化,此时,小灯泡逐渐发亮,停止加热,熔化的硝酸钾逐渐冷却、出现结晶,而小灯泡从逐渐到暗到熄灭。改进的实验变化明显,说明盐类物质不但在水溶液状态下能导电,而且在熔化的状态下也能够导电的原理。同时,也观察到干燥的晶体盐类物质不导电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的改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饶有兴趣,大家始终是目不转睛地观察和分析,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化学的概念和规律,由于我们进行的实验只是模拟的自然现象,借助仪器进行的研究活动,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例如;在高二课本第二章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浓度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老师用秒表计算褪色、浑浊时间,反应速率。用温度计测量实验温度,记录了两组数据,如表2 所示。实验表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实验表明其他备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老师就以上表格所列数据引导学生对实验记录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启发学生" 我们能从这两种数据及其对比中发现什么问题呢? "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共同探论其中的规律。最后由老师总结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三个方面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形式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知识的过程。(3 )开展学课竞赛与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性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种形式尤为新课标教材增加许多探究性的实验,要运用必要的实验设施,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在探索发现地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成功感。在这方面, 我们取得很好的成绩. 例如,我校在历年参加广州市《家庭化学实验100 秒》竞赛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先后多次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4 )师生在教学中偕同实验。现时有一种新的趋势,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边讲解新课,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来建立化学概念或总结化学规律。由于在教学过程表1 化学实验占化学课本的比例表2(a)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2 (b)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中,学生能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因而更多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培养实验能力,使学生有可能更深入和牢固地掌握知识。我校在初三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也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11

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都是不太容易溶解于水的,这就给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带来了困难。但是,食物经过烧煮以后,吸收了水分,并受热膨胀、分裂,变成了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在人体的肠胃中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为人体所吸收。例如,淀粉颗粒不溶解于冷水,但在温水中它却会吸水膨胀、破裂,变成糊状,然后与水反应。这样一来,很大的淀粉分子就会分解成为许许多多的小分子――糖类,为人体所吸收。另外,蛋白质与水作用,会生成各种具有鲜美味道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味美,而且易被人体吸收。人们常用1-2个小时的时间来把肉煮熟焖烂,就是为了促使蛋白质分解,使它更易于被人体吸收。

温度对烹煮食物的影响也很大。一般地说,温度升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例如,炖煮食物的温度约为100℃(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是lOO℃),炒、炸的最高温度约为200-300℃(油的沸点比水高)。油炒比油炸的温度略低一点,但比炖煮的温度要高许多。所以,把肉煮熟焖烂所花的时间,要比炒、炸所花的时间多上好几倍。锅中的温度与炒拌也有关系。炒拌可以使食物受热均匀,但过分炒拌会使锅中的温度降低,而且炒拌多了,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接触的机会也较多,食物中的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遭到破坏。所以炒拌一下后加锅盖是必要的,一可以防止降低锅温,二则可以防止维生素氧化而降低营养价值。炒肉片时,若肉片中的水分失去过多,会使蛋白质凝固、变硬,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所以有经验的人在炒肉片前,就会在肉片中调入一些淀粉,使肉片在烹炒过程中不致失水过多,炒出来的肉片也会很鲜嫩。

烧煮食物时,加盐、酱油等调味品的时间与食物中的化学变化也有关系。食物中的蛋白质本身具有胶体的性质,遇盐等物质就会发生化学作用。例如,豆浆中加入食盐,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成为豆腐脑。在煮豆、烧肉时,如果加入食盐过早,一方面,汤中有了盐,水分就难以渗透到豆类或肉里去;另一方面,食盐会和豆类或肉类的蛋白质发生化学作用,使其变硬,使豆类或肉类不易煮烂,当然也就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了。

食物中的脂肪在烧煮时,会部分地发生水解,生成酸和醇。当加入酒类(含乙醇)、醋等调味辅料时,酸和醇相互之间就会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味的酯。它们还能溶解肉类和鱼类中的腥气,并在受热后带着腥气一起挥发掉呢!这就是妈妈在做鱼的时候一定要加料酒的秘密哦!

做菜时加入各种香料,如茴香、桂皮、葱、姜、蒜、胡椒等,不但能使菜具有各种特殊的香味,还能引起人们的食欲,增进人体内各种酶的产生,从而提高吸收食物营养的效果。可见,人们在烹饪时讲究色、香、味,也是为了充分调动人体消化系统内多种酶的参与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知道了吧,烹调食物,不仅是基于人的消化食物的需要,还是一门很严密的学问哩!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篇12

摘要:在当前国内化工技术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产品的增多会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也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危害。给社会公众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破坏,因而,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绿色化工技术,对当前的化工产品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有效地减少了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

关键词:化学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要点

0引言

近年,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地提升,国家也大力地倡导在社会中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友好型的工艺技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的化工技术就被研发出来,其中绿色技术更多的是指在传统的化工产品生产期间,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应用绿色技术来避免生产过程给外界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尽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够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场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原材料运输到工厂,然后再将原材料运输到生产线上,在各作业环节加强控制,使化工产品的生产走向环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术,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全面提高化工企业内部的制造技术水平。在印刷和药物的生产领域中,都会应用一些绿色化工技术,此时该技术就为国内的化工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2.1合理地选择催化剂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领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剂(如图1所示)会显著地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进而加快化工产品生产的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化工产品的经济效益。因而,化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化学反应状况,以及根据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特性,来选择催化剂。此外,还要避免化工产品所形成的副产物被随意地丢弃、排放,而造成化工产品的副产物危害到外界的环境。此时,要重点去管控好催化剂的使用,应用一些无毒无害催化剂。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对各废弃物排放管控,应该结合实际的要求,来选择催化剂材料,选择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较低的材料,才能够保证化工产品的生产绿色化。

2.2应用没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学地选择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都会认为化学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认为大多数的化合物都有毒性,会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随着近年国内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来,有些化工原料是从农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来,它可以替代化学的合成物,来充当化学产品的制剂。因而,选择危害较小、绿色环保材料,从源头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产期间,确保化学制剂使用合规,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较大、污染较大的化学药品。

2.3科学选择化学反应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要求能够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学反应,才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通常化学反应都会产生副产物,而对外界环境带来污染破坏。此时,公司要综合考量化学反应经济性和环保性,来实现降低污染的目的,这也是当前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应用的目的。公司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污染问题,应用合理的化学反应方法,来实现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应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化工企业应用比较清洁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例如,通过一定的处理设备,来降低化工产品的粉尘、废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会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够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当这些化工的污染物进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会扩大污染的范围。有些工厂内部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物的粉尘,这些粉尘就会形成粉尘污染,空气中的固体离子增多,当吸入到人体内部会直接导致心肺病的产生。因而,要科学地处置生产现场的粉尘和废弃物,来实现环保生产的目的。

3.2应用生物技术

将新型生物技术运用到化学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生物体内部所产生的生物酶,来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将生物化工的合成技术作为当前化工产品的一个主流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生物技术中的膜技术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技术组成,它也可以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形成化学品。绿色的生物技术需要从动植物内部提取相应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经过数万年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当前的一些化学反应中,会使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显著地要高于化学试剂的效率,这样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环保生产、无污染生产的目的。并且化学的反应比较温和,形成的副产物对外界环境危害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环保产品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环保产品期间,要尽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汽车在行驶中可以燃烧生物柴油、生物汽油,这些生物材料的生产制造不会对外界产生较大的污染。同时,生物酒精汽油燃烧时对外界的环境破坏力度较小,有些化石燃料内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烧之后,会产生二氧化硫,会直接危害到大气的平衡,以及会给国内的大气带来破坏。社会公众平时会使用一些塑料的产品,塑料的包装袋,这些塑料袋的使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当人们使用完了之后,就会将这些塑料袋随意丢弃,塑料袋难以分解,分解时间会长达数百年,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也会形成大量的固体废弃垃圾。因而,需要对现有的化工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生产一些环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为大众使用。例如,化工产品生产单位将其经营的重心转移到绿色产品生产上,大量的使用农作物植物,作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产期间,可以使用甘蔗来提取乙醇,作为稀有的原料物质。

3.4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当前国内的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属冶炼,海水淡化等各个行业中,应用的清洁技术生产的有害物质不多,而且清洁技术会直接将废弃物排放控制在环保的要求标准内。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环保清洁的方法,来在海水中去提纯淡水。淡水是人们基本的生活用品,社会对于淡水需求量较大,然而国内淡水资源却偏少,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生产淡水期间,利用环保型的化学制剂,来提纯淡水、蒸馏淡水,这种化学试剂的危害都较小。

3.5优化改善现有的化工工艺流程

在化工产品生产期间,企业要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依靠一个装置给各个设备供热的模式,可以给厂房的顶层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来利用太阳能为化工生产线提供电力来源。此时,化工产品的生产单位也可以购置余热的收集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将生产线上的各类热收集。然后,对这些能量进行转化,进一步地转化为电能,来为生产线进行循环的使用。

在生产化工产品期间,也可以利用电机驱动的方式,来作为生产线的电力来源。应用变频的电动机,会降低电能消耗,有些电机在开机时浪费的能源较多,此时应用变频电机控制电机中的频率,来减少电力能源的浪费消耗,也能够使整个生产线变得更加稳定。在生产环节中,会产生许多化工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过将这些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4结语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地倡导生态文明的建设,化工企业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引入绿色化工技术,降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利用外资对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也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规模与科技水平息息相关,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目前,外商投资模式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产生巨大影响,也对工业技术自主研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因此,要重视对外商投资问题的研究,明确技术目标,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构建更显科学与有效的发展策略,加快我国工业技术发展进程。

关键词:外资;工业技术;影响

一、前言

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源泉与动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尺度。技术进步主要涉及本国技术能力以及技术获取。前者以技术开发与创新为主要任务,后者是通过从国外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资获取等方式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立足工业技术领域,外资获取是当前重要形式,对我国工业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全面与深入的分析,在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

二、结合社会发展全面分析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中,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很多行业都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以求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具体来讲,吸引外资的主要原因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市场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众多,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较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借以实现工业技术水平的大力提升。另外,对外商而言,欧美市场相对饱和,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需要更具潜力的市场,具备较大的容量,呈现多层化特征。

(二)劳动力优势巨大,原材料成本较低,有利于外商产品竞争力的增强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原材料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为外商企业成本的降低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我国,劳动力与原材料竞争力更具优势。

(三)工业制造整体水平较高,消化吸收先进工艺的能力较强

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整体能力较强,拥有大量技术能力强、熟悉制造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掌握能力突出,能够较快理解与掌握引进的生产线的制造工艺,加快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三、探讨利用外资对我国工业技术产生的影响

(一)多种外资类型对我国工业技术产生差异化影响

依托贸易与技术合作,我国逐步进入外商价值增值链与经营网络之中。尽管外商拥有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技术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基于此,外商投资技术的应用与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息息相关,需要综合考虑研发能力与产业架构。首先,对于外商投资,其应用的水平如果高于我国技术水平,但是,立足其母公司发展,尚不属于最为先进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投资的目的是规避贸易壁垒,谋求与占领更加广泛的市场。从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工业技术研发水平虽然发展迅速,但较之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距离,同时,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因此,跨国公司在资金、营销等领域优势突出,极易获取竞争优势。其次,以母公司技术为主导,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主要体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一体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中,产品周期较短。立足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围一些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二)正视核心技术的作用,加快技术革新

基于此,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比较优势。借助这种技术模式,虽然引进了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能够实现“干中学”的目的,同时,我国的制造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是,无法获取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产品的核心生产过程仍在其母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产品的最终成品组装放在我国进行。鉴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一旦忽视核心技术的掌握,将永远陷入创新追赶之中。一旦跨国公司撤走,会导致技术的滞后,不利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提升我国工业技术进步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