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28 09:20: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化学反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反应论文

篇1

2012年3月—2013年2月连续1a监测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采样地点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该点临近崂山区主干道,周围主要是高、中层建筑,属于商业和居民混合区,东北侧距离约800m有山体环绕,西侧约150m是1个小型加油站。

1.2监测仪器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观测大气中VOCs,仪器为法国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统,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台分析仪,由2组采样系统和2组分离色谱柱系统组成。其中C2-C6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2~6之间的低沸点组分;C6-C12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6~12之间的高沸点组分。检测器均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能确保分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仪器校准采取内部校准与外部校准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校准物质为正丁烷(体积分数60×10-9)、正己烷(体积分数20.5×10-9)、苯(体积分数32.5×10-9),系统每天自动启动1次内部校准程序。外部校准采用56种VOCs的标准气体,每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在110×10-9~120×10-9之间,至少每月校准1次。

2结果与讨论

2.1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

对青岛市大气中50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烃29种、烯烃7种、芳香烃14种。观测期间,该市大气总VOCs体积分数(小时值)变化范围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为9.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为66.7%,芳香烃和烯烃所占比例为21.0%和12.3%。表1为青岛市VOCs部分优势物种的体积分数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浓度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丙烯、甲苯等组分的浓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浓度高于北京、中国香港、里尔。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城市相当,乙苯的浓度水平与北京、达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

2.2.1季节变化特征

图1为不同季节VOCs各组分比较。由图1可见,总VOCs浓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与天津市规律相似[1],与宁波市[4]相反。各月VOCs浓度水平相差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长茂盛,释放出大量萜烯类化合物,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为源方面,夏、秋季气温高,低沸点的VOCs挥发加剧,增加了来自加油站、汽车油箱直接挥发的有机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岛旅游高峰,《2012年青岛市统计公报》表明,当年共接待游客5717.5万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计算,则至少有127万辆机动车出入该市,尾气排放大幅升高,户外烧烤兴起也有较大贡献。烷烃在各季节占总VOCs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3者比例范围分别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烃和烯烃在夏、秋季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冬季,可能与夏、秋季溶剂挥发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植被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芳香烃秋、冬季浓度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业源、机动车源的综合影响。

2.2.2日变化特征

图2(a)(b)(c)(d)为夏季与冬季不同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烷烃、烯烃在夏季与冬季的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早晨7:00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太阳辐射加强,污染物被稀释且部分经光化学反应被转化,浓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随着大气边界层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来,浓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达到峰值。与北京市的研究结论[3,14]类似,烷烃、烯烃的日变化规律与交通早、晚高峰有明显对应关系,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芳香烃的日变化规律与烷烃、烯烃不同,夏季日变化趋势较平缓,且白天高夜间低,可能受化工企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等影响;冬季日变化在上午和夜间有较明显的峰值,除人为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夜间大气边界层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浓度峰值。

2.2.3周末效应

由于不同时期交通活动、工业生产存在差异,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现出不同污染特征。选取2012年8月—9月间的6个星期对VOCs各组分、氮氧化物进行周末效应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总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烃、烯烃、芳香烃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可能与工作日机动车源、工业源等活动增加有关。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较非工作日高60.0%,表现出显著的周末效应,由于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进一步证实了机动车源对工作日的重要贡献。

2.3VOCs物种间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

将大气寿命近似的VOCs物种作相关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学去除过程会引起相同的浓度变化,则两者在大气中的浓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其主要来源[8]。表2为青岛市VOCs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与顺-2-丁烯的相关性较高,且比值为1.23,与北京隧道实验的结果[15]接近,可推断这2种烯烃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苯、甲苯、乙苯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说明其排放源类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来评价机动车尾气对苯系物的贡献,一般认为T/B值接近2.0表示机动车尾气贡献显著[3],T/B值偏离2.0越远说明受机动车影响越小,而受溶剂挥发、工业源等影响越大。研究表明中国香港机动车贡献显著(T/B值为2.27)[16],而珠三角工业区则主要受工业源影响(T/B值为4.8)[17]。青岛市T/B值为0.56,远小于2.0,说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影响较大。烷烃物种与苯系物的相关性较低、污染来源不同,一般认为烷烃来自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或燃料泄漏等过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异丁烷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与乙烯(燃烧过程产物)、异戊烷(汽油主要组分)相关性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这3个物种主要来自以LPG为燃料的车辆排放。

2.4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过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该反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决定步骤[18],因此可通过LOH值大致比较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岛市VOCs组分中烯烃浓度虽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占总VOCs的68.1%~77.7%;烷烃虽占VOCs总浓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学反应活性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贡献为15.1%,冬季仅为11.6%;芳香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在夏季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岛市大气VOCs组分中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这与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区则主要以芳香烃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贡献较高的VOCs物种可得,夏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按照LOH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反-2-丁烯(0.50s-1)、顺-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异戊二烯(0.38s-1)、异丁烯(0.30s-1),均为烯烃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依次为1,3-丁二烯(0.52s-1)、异戊二烯(0.41s-1)、顺-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异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种LOH值均较低。

篇2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为何觉得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学?8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产生可能与他们确定讲授内容时更多依据教师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有关,可能与他们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充分过渡,使讲授内容思维跳跃性大而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断点有关。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教师确定的讲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语言中缺少了对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功能和实验设计的分析。68.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应用实例的讲解,以便于他们能了解知识的价值。7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的剖析,以便于他们能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9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内容中需要增加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有趣的是,有关学习策略的训练大部分教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了。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主要关注的策略是如何记忆和怎样解题,而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迁移、怎样进行对比和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策略训练很少。二是说明讲解的过程未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境教学是被学生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90%的教师也会经常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但当被问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学行为是”时,有50%的教师却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后就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解,直奔主题”,而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识经验推演得到结果的教学行为被忽视。通过对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的分析,笔者发现,充分关注学习主体的讲授过程具有如下特点:讲授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逻辑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推理等,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抽丝剥茧式的讲授中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层级,因而使学生更能内化。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85%的教师也已意识到,教师的讲授行为中如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会导致花很多精力教学效果却甚微的后果。

2.2课堂提问行为针对性不够,导致未启不发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研究化学平衡,就必须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程度、化学反应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多元弱酸盐的水解,不仅要考虑其水解程度,还需要考虑多元弱酸根的电离状况,更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则在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课堂提问行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手段,则能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但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追问、提问”并没有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从教师教学行为层面考察,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关注预设性问题的实施,忽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问卷调查中,65%的教师承认,他们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质疑和追问不够。近半数的学生也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存在困惑后,没有了解学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张地变换方式讲解。二是教师通常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思维角度、感悟方法的提问较少。如只有45.7%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其模糊认识进行追问,只有4.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他们肤浅的认识进行质疑,只有27.8%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产生多种认识。三是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忽视了难度或深度广度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性问题的使用,忽视了引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笔者对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文本分析后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擅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梯度式”问题解决情境,通过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向逻辑思维转化,搞清反应的实质,找出规律。这些特级教师的提问教学行为从正面说明,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学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影响。

2.3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于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积极良好的认知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内驱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动机的重要性,但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明明说了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多次说明,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差”。其中缘故在学生问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学习目的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脑海中的许多个“很重要”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处却不得而知。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这样的认知动机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脑海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遗忘和混淆也越来越严重,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问卷调查中,有87.7%的学生表示,教师分析化学原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如果教师能给予积极的认知动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化学反应规律、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揭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各种量的转变的乐趣,那无疑会深层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2.4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教学行为多种多样,除讲解、提问、实验演示外,交流讨论、合作实验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卷调查也表明,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如88.7%的学生认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94.3%的学生表示喜欢讨论式课堂,认为讨论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但许多学生认为,由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行为不够充分,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不高。如9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交流讨论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改进,88.1%的学生认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合作效果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不充分,89.6%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行为不够。而在实验探究方面,89.2%的学生希望教师要说明“实验究竟用来干什么的”,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实验并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笔者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其常见的教学行为有:一是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于任务进行陈述,并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引导思维的发散,教师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认识;三是善于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启示我们完善这些教学行为的方向。

篇3

(一)动植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态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dog,英语中有大量俚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运之时);Heisaluckydog(幸运儿)等都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视的动物,一般带有狗的习语都是含有贬义色彩的、骂人的话语。比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等。又如猫头鹰,在中国是不吉祥的,预示着要死亡的鸟;而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另如goat,中国人认为goat(羊)是温顺、听话的动物,但在西方国家有“色鬼”“牺牲品”的意思。

(二)颜色鉴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活处境各异,颜色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从东西方环境和文化角度来说也包含着各自迥异的含义。中国红代表大吉大利,是喜庆、美好、欢快的象征,在结婚宴席等大型庆祝活动上,都以红色为主调来装扮环境、突出氛围。中国的鞭炮是红色的包装,过年的对联一定是红颜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红包”,“开门红”蕴涵的一定是好运开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红”代表和年轻女子有关的事物。“红妆”是女子的衣着,“红颜”指美丽的女子,“女红”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然而英语中的“red”和汉语中的“红”所代表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为“把某事物描绘成骇人听闻的样子”,这样就含有贬义。在中国,白色意味着悲怆、哀伤和死亡。同样的白色在西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洁白和纯真的化身,在教堂,结婚的女方身着飘逸的白婚纱,喻示着纯洁和贞洁。而在中国,充满喜气的红色却在西方象征着战争、对抗、流血,总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关。外国翻译家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对这部著作的书名就采取了回避态度。而是使用了《石头记》这个与红色无关的名字。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著的开篇本意,又不至于让西方人一看书名就产生排斥反应,从而达到了很好的翻译效果。再比如在翻译《红楼梦》时便对“红”做了灵活处理: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译者把“怡红院”译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从西方文化角度出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对等转化,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二、价值观念对翻译的影响

价值衡量会因为文化审美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地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构成的结构原因,也是区域文化的深层烙印,它深刻左右人们的心态、视角和审美方式。

(一)道德观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突出的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维权思路。于这种利益环境脱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这种体现生命个体意识,高扬公平、奋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严重冲击着东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识。“individualism”这样的价值观到了中国汉语中则是“个人主义”,完全成为一个贬义词,它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离,在中文中被解释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责、挨罚的,严重者还要入刑。

(二)神话传说不同的沃土孕育出来的文化是有区别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也是异彩纷呈。要想深入地解读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须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得非常频繁,许多西方文学艺术家们都曾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过程中,多次出现引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但是如果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通过掌握神话的内涵思想,传达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最广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来说,“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战争英雄,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刀枪不入,然而入浸的时候他的母亲是握着他的脚踵的,这成了他的致命弱点,结果他被对手用箭射中脚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点”的意思。明白了这些神话故事,有助于翻译工作的进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译策略

对于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论述上,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达、雅”的信息完美传递。翻译的终极任务就是拉近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在中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传递信息。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经极力呼吁要学会“拿来”,这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文化立场。“我们的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创造力当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较的薄弱,是势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所以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既然是翻译,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再创作。从鲁迅所译的《死魂灵》可以明确地看到他通过积极能动的翻译活动,对促进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在充分认知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异文化采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气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翻译的实质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存在的,语言是服务于文化思想的表达的,文化的性质决定了翻译的艺术形式。在小说《名利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这段话中,并不能只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进行翻译,它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如杨必所翻译的,“跟那些出国到印度去的女孩们比一比,她不见得穷到哪里去。说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着个不如她的”。在原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要强调路程的远近和所花路费的多少,所以译者将原文蕴涵的深层内涵结合文中的语境转化成了汉语的表层结构,反映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减少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篇4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