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05 09:1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学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学艺术论文

篇1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出很多意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一个汉字在被制造的初期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随着汉字的不断使用,汉字的原始意义被不断的引申和借用,甚至有些字的原始意义都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古代汉语还是有必要被大众所熟知和接纳,所以我们必须将古代汉语中汉字所表达的意思也像现代汉语一样归纳起来,以方便大众的使用。于是我们便借用了外国的义位义位理论。现在就是要将义位理论应用到具体汉字的古代意义归纳中来。我们以“流”举例。

从各种古书资料中,我找出了如下一些“流”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子:

(1)《诗·大雅·常武》:“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流:水流动)

(2)《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求取)

(3)《书·泰势》:“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流:传布,流传)

(4)《书·舜典》:“流共工于于幽州,放驭兜于崇山。”(流:放逐)

(5)《礼记·乐记》:“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郑玄注:“流,谓放也。”(流:放纵)

(6)《左传·成公六年》:“士贞伯曰:‘郑伯其死乎,自弃也已。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文学艺术论文,宜不能久。’”(流:游离不定)

(7)《左传·哀公十二年》:“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流:流动)

(8)《战国策·楚策四》:“襄王流揜于城阳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流:流放)

(9)《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流:流传)

(10)《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流:水流动)

(11)《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忘行。”(流:乐而忘返)

(12)《韩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之流睇。”(流:眼泪流动)

(13)《韩非子·二柄》:“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流:行,走动)

(14)《荀子·君子》:“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流:通“留”)

(15)《荀子·议兵》:“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流:传布)

(16)《楚辞·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流:流行,传布)

(17)《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流:河流,水道)

(18)《史记·夏本纪》:“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流:边远地区)

(19)《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丰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着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徒流民于边以适之。”(流:漂泊,流浪)

(20)《史记·河渠书·临河歌》:“延道弛兮离常流。”(流:河流,水道)

(21)《汉书·叙传上》:“沈缅于酒,微子所以告去也。式号式謼,大雅所以流连也。”(流:流泪貌)

(22)《汉书·师丹传》:“百姓流连,无所归心。”(流:流离失所)

(23)《汉书·高后纪》:“夏,江水汉水溢,流万馀家。”(流:淹没)

(24)《汉书·礼乐志》:“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流: 转移)

(25)《汉书·食货志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流:王莽时的银两单位。)

(26)《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流:派别,流派)

(27)《榖梁传·僖公十五年》:“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流:流风,德泽)

(28)《论衡·须颂》:“论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远非徒门庭也。”(流:边远地区)

(29)《梦溪笔谈·神奇》:“沈括内侍李舜举家曾为雷暴所震,……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流:银水流动)

(30)《刑赏忠厚之志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流:变化)

按这些例子的时间发展顺序来看,我们似乎能看到“流”字的字义发展顺序。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什么才是“流”字的本义文学艺术论文,只看这个字在句子中表达出来的意思。

根据归纳,“流”字在各种情况下可以表达出如下几个意思:⑴水流动;⑵求取;⑶传布,流传;⑷放逐;⑸放纵;⑹游离不定;⑺行,走动;⑻液体流动;⑼乐而忘返;⑽通“留”;⑾河流,水道;⑿边远地区;⒀流离失所;⒁淹没;⒂转移;⒃王莽时的银两单位;⒄派别,流派;⒅流风,德泽;⒆变化。

如果简单的从每个词语的语境意义来看,随便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词语在这种情况里有自身的意思。在字典中,即使已经归纳了几个大致相同的项目,但这么多意思依然让人看起来相当烦恼。那么,到底那几个意思是相近,甚至可以说,那个意思是哪个意思的引申义呢?如果在字典编排中能够把多个意向进行合并,那必然会减轻查阅人的负担。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将意向合并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基本的法则,如果一些意义只限于特定的词语组合中才能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完全是根据某种上下文而显现出来,离开那种上下文就会表示的意义,都是某一个义位的非中心变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义位。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特殊的意义先列出来。在“流”字的意义中,最特殊的就是(25)号例子,虽然说做“王莽时的银两单位”来讲是某一个特殊时代才有的意思,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书文里一定会有关于这个的记载,如果不将这个单列一个义位,势必会导致阅读上出现问题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另外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11)(21)(22)号例子中的“流”都是出现在“流连”这个双声连绵词中。所以,尽管三个例子中的情况各有不同,但还是应该把他们合并在一个大的项目里。

我们再看(1)(10)(12)(29)中“流”的意思是“水在流动”“眼泪在流”“银水在流”,这些是“流”在每个具体的语境中所生成的意思。但是他们都表示着同一个“流动”的动作,这些意思的区别就是流动的主体不同。所以,这几个意思可以合并为一个义项——“液体流动”。

根据同样的原理进行分析,“流”字义项可做如下排列:(箭头表示由前一个意思引申为后一个意思。)

 

 

 

液体流动

传布,流传

河流,河道

派别,流派

漂泊,流浪

流移不定 放纵

放逐

边远地区

求取

 

 

通“留”

 

 

王莽时的银两单位

 

 

乐而忘返

双声连绵字“流连”

流泪的样子

篇2

 

文化负载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一般简单地分为民族专有词汇、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普通词汇和习语[1]。一般来说,包括替代式翻译、音译、解释性翻译、和意译。

1.替换

替换指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指代意义不同但比喻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换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2]。例如:开夜车(burnthe midnight oil);钻牛角尖(split hairs);低声下气(pocketone's pride);背水一战 fight with one's back against the wall(背墙一战);马后炮(mustard after dinner);耳边风 water offa duck S back;当电灯泡(play gooseberry);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 a flashin the pan;酒肉朋友 fair weather friend。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就成为翻译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实践证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通过各种必要的变通手段,至少可以做到语用上的对等。

2.音译

汉英文化差异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汉语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完全对应或者类似的表达,这时可以把原语里的词汇直接音译过去。音译的词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英语文化中,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英美人士接受。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福娃”的翻译。“福娃”最初翻译成“friendlies”,自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friendly作为形容词意为:“和蔼可亲的,友好的,对环境无害的”。但是作名词是“友谊赛”的意思。既然在此用了复数形式文学艺术论文,必是名词无疑,意义上就说不过去了[3]。其次,friendlies听起来像是friendless(没有朋友)。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而friendlies这样的翻译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能体现了民族特色。

3.解释性翻译

音译只取其音、不取其义,虽然能让读者从语音上准确地接受,但译文成了完全的记音符号,原词的内部意义和文化意象完全消失,成了一种空壳。对于这种情况,在音译之后如果辅以一定的解释,则形式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如:“三个代表”译成Three Represents (to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production forces, to represent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culture and to represen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of the people in China);“四项基本原则”译成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four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dictatorship,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解释性翻译固然在表意上力求详尽、清晰,但容易给人拖沓的感觉,因而这一翻译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就表意而言,这一翻译方法与音译可谓两个极端。折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意译。

4.意译

中文读者因为同原文作者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所以能够通过词的表面形式去理解交际信息的全部内容,而英语读者通常不熟悉中国文化,会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理解译文词汇,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甚至可能误解原文。

例如“拖后腿”,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就变成了“哄骗取笑某人,愚弄某人”。中国话里的“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按中国人的心理, “山羊”是个褒义词,如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

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译文必须改变形式,以表达或补充与原语内涵相关的信息。比如鲁迅小说《祝福》的标题翻译成New Year’s Wish就不恰当了。“祝福”是指旧历年底文学艺术论文,有钱人家备办酒肉等,恭请天神祖宗享用,以求上天保佑。作者以“祝福”为题,写的却主要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揭示社会的黑暗。如果把“祝福”译成wish,英语读者就会费解,因为英语wish仅仅是一种祝愿,并不包含祭奠神灵的意思。因此注重再现原文的内涵意义,把“祝福”译成sacrifice(专指供奉,献祭之意),并加上时问限定词the New Year,更能体现其所有的隐含意义。

5.结论

不同的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形成翻译中的文化冲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冲突的焦点。为了保持源语的民族特色,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译文具有可读性,译者不仅要意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识,用不同的策略处理翻译文化负载词。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译林出版社,2002.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篇3

 

“不要失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时候,新的力量来临,给你以支柱,而这正表明你是活着的。” --《城堡》

卡夫卡的经典意义就在于此,人的能动性是在紧张的时间和逼仄的空间里得到最大激发,人的精神是丰富多彩不可预测的,内心的黑洞需要自己填充,但不要以为你可以掌握命运,它会时时横亘在面前如死胡同,人类就这么痛苦着,这既是K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类的局限。

卡夫卡内心不是可以轻易进入的,他孤独又渴望交往,恋爱时热爱通信、犹豫彷徨、既憎又爱其父,是个有着无数缺陷的好人。他颠覆了传统写法,将文学引入新境界。他是晦涩的、隐喻的、深奥的,但更是卑微的、懦弱的、真实的,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身染沉疴的前提下文学艺术论文,创作出如此丰富多才的作品,令人仰止。

说卡夫卡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寓言性质,一开头就显出端倪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叫K.的人在深夜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城堡。后来我们发现,K.的首次出现就像《圣经》开头的创世纪一样,是一种出生,他刚一来就出生在城堡的外围。从始至终我们全然看不到K.的过去、家乡、亲人和生辰八字等一切过去的信息,仿佛一个迸自石头的孙悟空。这暗示作者从一开始就打算讲一个人在陌生、怪异、牢不可破的异乡追寻、跋涉的故事,而且他的背景只跟他当时所在的处境相关,就像一个突然被上帝抛到人间的人。除了两三次出现在K.嘴里对自己举目无亲的抱怨,而这只是出于一种向别人诉苦的心理,这里边的一个疑点是,K.曾亲口告诉别人他抛弃父母妻儿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既然已经有了妻儿,后来和弗丽达的婚约又是怎么回事呢?K.后来似乎全忘了他说过这句话。似乎这正是早期中欧“漫游工匠”的生活状况。

无论K.的过去是什么,他代表着一种理性、公正、平等、顽强、负责任的人格形象论文提纲怎么写。这些词本身是中性的,属于现代人的正常状态,正是这些正常的人格特点使他在城堡的村子举步维艰、越陷越深,像一个身着冬日盛装的人穿越密密匝匝的荆棘丛林一样。这些特点在某些时候很无奈地变成了令人讨厌的缺点,卡夫卡并未将K.塑造成一个让人喜爱或同情、或者其他挑动人的感情的人,其中顽强这点尤为突出,以至于表现得让人无法忍受的固执。固执、一根筋的倔强,成了他的最大特点,也使得此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性。

K.越“靠近”城堡就越发现那横更在其间的荆棘般的重重障碍,卡夫卡也并没强调K.行进途中的迷茫与精神挣扎,他更有一种谦卑与忠实,无论他怎么艰苦、无论精神遭遇多么大的阻力,他始终未将其外现,他展示给我们的始终是黄牛一般执拗、不屈甚至盲目的冲撞、打拼。这体现在K.不厌其烦、穷追不舍地通过各种渠道手段与各方“城堡人”的接触或争取接触。我们得以看到“城堡人”的影绰百态。

K.固然也会有所成功,可却丝毫没有坚固的保证。“他也会在人家给予他的似是而非的恩宠的蒙蔽下在公务以外的生活中有失检点,致使自己在这方面大栽跟头,那时衙门就不得不出面,依旧是文雅而和蔼可亲地、摆出一副违反本意爱莫能助的姿态,根据某一条他不知道的有关公共秩序的法令把他清除掉。”他甚至会取得决定性的阶段性胜利,占领某一个地域,“似乎他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自由,可以在这块原是禁止他来的地方愿等多久就等多久……但同时他又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刀枪不入的状态更荒谬、更让人绝望的事了。”

《城堡》没能完成,《城堡》是一部无完整性的作品,连结尾都没有,结尾K.被车夫盖尔斯泰克不知所以地强行拽走文学艺术论文,被贵宾楼老板娘叫喊着看她做的新衣服,这能算结尾吗?普通意义上的结尾都算不上。据卡夫卡的朋友说,后来的结果是K.死掉了,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K.与弗丽达的恩怨还未彻底了结,贵宾楼老板娘与K.还有一些纠葛,更不可忽视的是,K.与小男孩汉斯约定要去见他的母亲弗丽达,汉斯母亲是从城堡“下嫁”村子里的高雅的女人,K.希望通过她开启通往城堡的一道门……很多关节都尚待K.去突破,每一个关节都有望实现目标,都构成下文的可能性。所以《城堡》之谜是无解的、未解的,就像K.的行为本身或其必然宿命。

城堡是什么呢?每个人读完都会问,我想是否可以认为是命运,它的不可抗拒是顽固的坚强的,没有人可以左右,若你反抗,只有绝境,但卡夫卡的意义又不尽如此,他还为K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活动空间,指出即使毫无意义,人类依然是不甘心的,依然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卡夫卡,《城堡》,译者:高年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篇4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语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以小观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组成的;但还应该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为以大观小,没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识,就不能筛选、优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当今的本土文明应该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艺术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识之上结合积累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创造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水彩当从世界的角度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他绝对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国画”,而是独有中国气派的、开放的、贯通中西当代文化的产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讲变化,在变化中求创造。要把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主导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民族性,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水彩画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才能从世界性范围内的水彩行列中获得一席地位。水彩画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强调民族文化的发扬、发挥语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画一样的色彩表现力又具备中国水墨画的自然韵味。这是任何画种都无法取代的。

(二)语言创新化、风格多样化

风格越是独特,艺术观点也就越是显得明确。水彩画的语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动的用笔、把主观的意念融入到客观的思想中。各种不同薄厚的水彩纸所产生的变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带有创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画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文学艺术论文,流动美。画面中诸多因素都要综合起来应用,有造型、气韵、力度和情感等。应去尝试新的材料、符号语汇,充分关注色彩、材质、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艺术天赋,运用轻快的色彩语言,抒发着灵魂最深处的伤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鸣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经表明“‘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事物的感受来画论文提纲格式。’又说:‘是的’,‘不真实’但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

(三)观念更新化、题材变革化

重复自己不经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观念更新化的水彩绝不是中国画式的水彩,是构成,是取舍,是绘画的型与型的关系。要画出别人所没有见过和超越大众的普通视觉和手法。观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现基本的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国当代水彩破茧而出需要观念的变化来进行推动。现代艺术是革新美学,当代艺术是革新思想观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态的风格能体现不同的思想观念带来的不同社会反映。水彩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最至关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够。像王肇民老先生说过:“我认为创作有三个起码的标准:(1)在内容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在形式上有时代气息和自己的风格;(3)画得比现实更高、更美、更有社会意义。[3]

(四)理论体系化、思维时代化

1.理论体系化

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从自然地状态逐渐走向自觉的状态时,就到了立论的时候了,这就必须要有相应支持的理论作为支撑,历史上很多文艺高峰期总是有正确先进的理论为之做奠基。

“宗白华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观动机或目的为转移的;审美活动的主体绝不可能仅只在自己心里去寻找这个‘美’的对象‘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着美,人们做梦也不想研究美学,国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设立美术馆。”,[4]艺术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单来自于本身主观意识,也来自于理论的支撑和导航,当代水彩画之所以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停滞不前,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维时代化

一位具有时代思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实的个性体验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外,也必定能通过某种过人的艺术敏感捕捉到个人与时代,传统与变化,主体语言和个性表达之间的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杜威认为“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与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获得的。从艺术形成学角度来看文学艺术论文,劳动既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艺术。”[5]

结论

小境界只能娱人耳目,大境界能够震撼心灵。虽然中国水彩画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独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空间。需要我们去粗取精,西画中用,站在时代语境下,发挥我们长处和创造潜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艺术佳作。

[1] 翟墨著,《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页。

[2]《艺术的历程》贡布里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页[3]王肇民著,《画语拾零》,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6页

[4] 葛路、克地《中国艺术神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篇5

 

1. 引言

本文以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为对象,对日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错例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解析其误用的形态和原因,对容易混淆的错例加以辨析,探求更准确的把握这一词的使用方法。

2. 何谓复合格助词

有的日语语法书是这样定义的:“表示关系存在方式的动词テ形与格助词「に结合,整体表示助词功能的词组或与此用法相同的其他词组称之为复合助词”①文学艺术论文,砂川(1987)指出,“复合助词是指复数个词结合在一起,整体起到相当于一个助词功能的词组”②对于多数日语学习者较难,且容易滥用。

关于「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有称为复合辞、后置词、复合助词、格助词相当句等等,本文中称之为“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这三个词从形态上,都是以动词テ形为中心,加上助词「に从而构成复合格助词。在语义上,复合格助词表示句子中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表示对象、关联。

还有一些学者没有把「に対して、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等列入助词中,认为它们含有内容词、与助词“没有形态变化,不具有具体的、实质性的词汇意义的功能词”的定义不相符。

3. 「に対して的意思和用法

「に対して表示动作、行为、态度的对象或目标,通常在书面语中使用,可与格助词「に进行置换。因而,在实际运用中文学艺术论文,学生经常会将其与格助词「に、「を以及复合格助词「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混同。单纯从表达对象的意思说明上,难以正确把握和区分「に対して的用法。

「対して或者「に対して在一般的日语词典中不作为单独条目出现,在修饰名词时,表现为「外国人に対しての偏見或「外国人に対する偏見中的「に対しての或「に対する。

同样作为复合格助词的「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只存在「にとってのN、「についてのN的形式,而没有「にとるN、「につくN的形式。也就是可以说「について、「にとって已经完全助词化。与之相比,「に対して保留较多动词本来的意思。

森田松木(1989)说,「対して继承动词「対する的「他のものに向かう、応じる之意,具有较多的暗示表示目标的方向性、对人或物的反作用等含义,他指出「対して保留着浓厚的动词「対する的意思。因此,在把握「対する的意思基础上,将「に対して的主要意思分为以下两类。

A “两方相对”

1 两方进行比较

表示前述事项与后述事项相互对比或相互对照。相当于中文的“与…相对”“与…相反”等。

(1)南方は山が多いのに対して、北方は平野が多い怎么写论文。

南方山多文学艺术论文,北方平原多。

(2)男の学生は20人いるのに対して、女の学生は3人しかいない。

男学生有20人,而女学生却只有3人

(3)陰は陽に対するものだ。

阴是与阳相对的。

2 两方对应或对照

表明对应关系,表示两者之间的比率是怎样的,常用于理工科中描述实验结果。

(4)活性化エネルギーの値はに対して6.1J/molであった。

与活化能量值Pdh0.62相对应6.1J/mol。

3 表示比例

描述两者的比例如何,表示比例的基准,特别是用于表示基准为1的情况下。

(5)配分は東京都5に対して神奈川県3、千葉県2とした。

分配为东京都5、神奈川3、千叶县2。

(6)子供1人に対して年間10万円の教育費が必要だ。

一个孩子一年10万日元的教育费是很必要的。

4 表示位置的基准

在描述两者以怎样的位置相对时,表示基准物的位置或物体。文理科都有使用到。

(7)地軸は地球の公転する面に対して傾いている。

地轴相对地球公转面倾斜。

(8)傾斜面に対して体の中心が垂直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は重要である。

相对于倾斜面,保持身体中心垂直很重要。

B “一方以另一方为对象”

5 表示态度、感情等内心活动的对象

主体为人,谓语为表示态度、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客观描述动作主体的行为、态度。可译为“对…”、“对于…”等。

(9)父は子供に対して優しかった。

父亲对孩子很亲切。

(10)先生のご厚情に対して心から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

对老师的厚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11)成績は別として、学習に対する態度は大事だ。

成绩姑且不论,对学习的态度是重要的。

6 表示反应、作用的对象

主体为不具有感情或意志的物,谓语由等表示“强、弱、有效的”等状态的词构成。通常用于表示科学性、物理特性的文章。

(12)この薬はインフルエンザによる発熱に対して効果がない。

该药物对于流行感冒引起的发热没有效果。

7 表示对抗、抵抗、处理的对象

(13)国民は政府の政策に対して反対しています。

国民反对政府的政策。

(14)産業廃棄物処理業者に対して行政処分を行ないます

对产业废弃物处理业者进行行政处罚。

8 表示动作作用的对象

(15)病人に対してそんなことは言えない。

对病人不能说那样的话怎么写论文。

(16)客に対してこのような言葉遣いをしてはいけない。

对客人不能使用这样的语言。

4. 错例分类与分析

学生出现的错例,主要可分为“格助词的误用”、“复合格助词的误用”和“其它”三种类型。

4.1 格助词的误用

「に対して的第二种意思用法表示“对象”时文学艺术论文,与格助词「に、「を的语法性质相似,因而容易出现误用。学习者可能未明确的认识到:即使同样表示“对象”,「に対して与「に、「を这三者在描述“谓语动词和对象之间的关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意义。

一般而言,表示感情、态度的动词多与「に搭配,也可以用「に対して替换。但是,当表示态度的心理动词是「尊敬する、「差別する、「軽蔑する、「無視する、「賛成する等词的时候,只能用「に或者「を。

(17)(误)タバコ税の増税に対して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正)タバコ税の増税に賛成する人は少なくない。

(18)(误)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する。

(正)祖父を尊敬する。

但是,当表达的动词包含宾语、把“祖父”作为“尊敬の念を持つ|这一动作整体的对象时,可以用「に対して。

(正)祖父に対して尊敬の念を持つ。

(19)(误)外国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する。

(正)外国人児童を差別する。

(正)外国人児童に対して差別態度をとる。

(20)(正)妻は夫を軽蔑した。

(误)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した。

(正)妻は夫に対して軽蔑の念を抱いた。

如上所述,当表示动作、作用、感情、态度的对象时,多数情况下「に対して和「に可以置换。但当表达“相对·对应、对抗·抵抗等”的对象时,强烈保留着动词「に対する的意思文学艺术论文,此时不能与「に替换。

(21)(误)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製造側は一切の

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正)このディスクを利用していかなる事態や有害に対して製造側は一切の責任を持ちません。

(22)(误)隣国の侵入に勇敢に戦った。

(正)隣国の侵入に勇敢に対して戦った。

因此,在表示“对象”时「に対して与「に在显示方向性上具有共通性,但从谓语动词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方面来说,「に具有直接性、结果紧密性,「に対して可以说具有距离感、整体性。其中,表示“心理动词的感情对象”时,有时候也会用「を与动词搭配,这是强调该动词是意图性的、作为一种心理推动的动作进行理解的。

4.2 复合格助词的误用

在具有关联性的意思功能方面,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にとって极其类似。但由于都是从动词派生出来的、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动词的意思,因此各自所表达的关系不同且构文上的共起制约也相异,也就是各自都具有特异性,辨别这种特殊性正是区别使用的重点。

(23)(误)環境問題に対して話し合った。

(正)環境問題について/に関して話し合った。

当「について可以和「を互相替换时文学艺术论文,则不能用「に対して替换。

(24)(误)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学生に対して難しい。

(正)この文型は初級の学生にとって難しい。

「に対して表示“态度、感情的对象”的主体必须是人。因此,例子的错误之处很明显怎么写论文。

(25)(误)当人に対しても迷惑な話だ。

(正)当人にとっても迷惑な話だ。

(26)(误)私に対してこれは簡単だよ。

(正)私にとってはこれは簡単だよ。

「に対して和「にとって的区别从基本使用方法上来看,「に対して的对象(人或事),谓语是动作主体,表示动作、作用、感情、态度。「にとって的对象(人)是说话人从立场和资格上作出的一种判断、评价。

进一步从构文上看,「に対して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有情物和无情物。但「にとって的对象一般为“人”。在「に対して句中,谓语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にとって句子的谓语部分多为形容词、“名词+”的无意志用言,表达说话人的价值判断、评价等。

4.3 其他(构文上的问题)

此类错误主要是构文上的问题,具体为「に対して的连体形「~に対する的误用、接续时的错误等。其中,「~に対する连体形的误用为多。

(27)(误)人々が職に対しての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正)人々が職に対する観念が変わってきた。

接续上的错误文学艺术论文,主要在于「に対して的前置词(节)接续形态上的错误。

(28)(误)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に対して、中国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正)日本人は「letterだと思うのに対して、中国人は「tissue paperだと思う。

5. 结语

日语学习者通常受到已习得的日语知识的影响以及母语的干扰而出现误用。通过以上列举的错例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最好将「に対して作为复合的或惯用词组来讲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另外,为了更好、更准确的区别和使用复合格助词,作为日语学习者不仅要利用各种工具书、语法书掌握词义、用法之外,还应该多多阅读日文原著,培养语感丰富自己对日语语言的认识,辨析词语的语义差别。

注:

①加藤彰彦.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②日本语教育,日本语教育学会编,大修馆书店1987年6月号

参考文献:

[1]加藤彰彦.日本語概説[M].桜楓社,1989,142頁

[2]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9-230

[3]张晓希.日语复合助词的认定与分类[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3)

[4]森田松木.日本語表現文型[M].アルク,1989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正文】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2-0028-14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1](p6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1](p58)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逐渐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个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逐渐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化、数字化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化、数字化使整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现代,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2](p81)“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2](p90)信息数码图像进入我们的储存、检索、阅读、欣赏、传送的工作平台并显示在电脑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变化多样,给接受者带来了无穷的愉悦和享受。

数与美有着历史久远的关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就把数与美联系起来,将数看作是美的本源,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个音乐的音阶和一个数[3](p113-114)。我们今天所说的数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进制的数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像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文学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信息数码图像的创造、掌握与普及,大大有益于读者大众的审美素质和鉴赏水平的提高,读者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又可给作家、艺术家创造艺术美以强大的动力,进一步促进文艺的发展与繁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美国学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收集、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5](p114)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真正走向开放和自由的时代,它彻底冲破一切封闭的牢笼。人们能够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个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寻知识和传送信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经不是笑语,而是生活的现实。马歇尔·麦克卢汉明确地宣称:“在瞬时信息的时代,时间(按视觉和切分计量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的、形象的和有周边密封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在瞬时信息时代,人结束了分割性专门化工作的职责,承担了搜集信息的角色。”[6](p180)现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联合绘制人类的“生物基因图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建立“数字图书馆”。这样以来,不仅关于人类自身的基因构成及其谱系,可以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共享,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且人类几千年创造的艺术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库”,同样成了人类共同享用的财富。这对文学创造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福音。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新阶段。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远深邃的意境。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7](p103)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8](p95-96)。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9](p84)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一幅幅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艺术珍品,的确非常逼真,然而人们总是还想去卢浮宫亲自欣赏一下大师的原作。因为再好的复制品,也无法表现原作的神韵(本雅明称之为“光韵”),无法表达出原作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独一无二的深邃的意蕴。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界。“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9](p85)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2.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10](p207)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10](p206-207)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决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11](p212)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12](p119)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技术帝国》中有一段讲得很好,说:“今天真正的问题是第三世界中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都被图像技术逮住了,美国化了,他们的文化很像是环游世界的人的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属于同一个世界,都说着洋泾浜英语。随后,你会发现,在暗处,有一群被遗弃的人,他们想退回到从前的信仰中去……这一意愿中有某种可敬的东西。“[12](p119)在当今世界,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美国。美国不仅是经济上、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超级大国。他们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数码图像技术,极力地在各个领域推行其价值观和新殖民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数字图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殖民主义文化与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尖锐的冲突,它与美育建设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根本不相容的。18世界末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的重要目的,是要消除社会的严重异化现象,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技术帝国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文化,不是要消除异化现象,而是要进一步制造更加严重的社会异化现象和人性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王逢振编译.网络幽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英)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篇7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篇8

中国式当代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学性已经逐渐向现实展示一种特有的文学视野,且在消费化与娱乐化的引领下与当代生活方式实现统一,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消费文学、网络文学等具有更强的消费性与娱乐性。消费文学与网络文学不但是一种新型文学形式,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新式文化体验。消费化与娱乐化的文学性体现了文学对于当代生活中新感觉、新品味的追求,同时也适应了现代人构建标新立异式生活的需求,从而使现实生活变得具有艺术化。另一方面,文学性的消费化不仅是生产形式、生产结果,同样也反映了文化的符号性。消费文化出现后,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文学发生深度连接的桥梁。此外,当代人在理解文学性时,也会受到现实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消费化与娱乐化的生活体验中,对文学性的理解也更倾向于消费化、娱乐化。在这样的文学性观念影响下,文学性将可能会逐渐失去统一性、自足性的立场,但同时也使文学性在现实中的研究领域实现了扩大化,审美体验、文学体验不仅仅局限于符号性与情感性,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这就为当代文学性观念的重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体验文学性的方式变得多样化

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在体验文学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互动性体验、多向交流体验或双向交流体验已经成为主要的趋势。再加上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也使体验文学性的方式变得非经典化、大众化及个体化,因此文学性可以得到多种体验。在当代文学中,网络文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逐渐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文学而言,网络文学体验逐渐拉近了文学性与阅读性之间的距离,并进一步解开了文学性神秘的面纱,使文学性逐渐成为文学艺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及文学艺术生命活力的象征。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与文学市场的不断延伸也逐渐将文学性的东西转变为一种享受性明显的载体,这就可能造成传统式文学性中的精英意识、经典意识被逐渐削弱。当精英意识与经典意识被削弱时,就会对文学性知识的重构带来许多难题。为了避免传统观念中的文学性意识被不断弱化,则需要高度警惕当代中国文学中娱乐性文学观念不断蔓延的趋势,以避免因体验文学性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而造成文学性变为娱乐性,并由此阻止文学彻底沦为一种社会需要的商品,保证文学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情感性及符号性。

篇9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

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篇10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篇11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篇12

一、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会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疑,生疑,学会质疑。常用的方法有:

1、设问式引疑。即是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的大门,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通过教具长(正)方体萝卜横截的演示活动后让学生思考:把一个长(正)方体横截一刀后,它的截面与原来比,有什么变化呢?如果截两刀呢?这些截面有规律可循吗?从这种贴近生活的例子中得出:每截一刀,增加两个截面的规律。设问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寻求新的发现。

2、自学式引疑。即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提纲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时,学生通过自学提纲中的准备练习的铺垫,为后继学习近似值打下了坚实基础,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学后有存疑生疑,就会急切需要解疑,进而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

3、悬念式引疑。悬念式引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和疑问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答案的需求,随后的讲授以形成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向每位学生发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让他们猜一猜:这张纸对折多少次就可以达到珠穆良玛峰的高度?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猜300次,有的保守些,猜100次……学生在认为不可思议的同时,又非常好奇。教师就势引入新课:“想知道对折多少次吗?学完这节课,我们便可解开这个谜。”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兴趣倍增,急于去学习新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

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问”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只有这们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求学,在愉快中成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问题提出后,教师逐一讲述,学生被动听或单一问答,然后让学生教条式记忆,再重复做单一化、模式化、静态化的练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生硬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效果很差。这种创新模式把具有丰富知识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即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先自主学习、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与猜想等活动。

这种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切忌设问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或急着让学生个别发言或小组交流,这样,表面上非常热闹,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尤其是思维较慢的学生还没有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结果影响知识的掌握。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条件”时可编拟这样的问题:判断三角形全等仅需如:SAS,ABA,AAS,SSS三组对应量相等即可,那么判定两个四边形全等仅有四组对应量相等可以吗?在大家思考讨论后得出判定两个四边形全等至少应具备五组对应量相等,为此,让学生“分层探究,合作交流”以下三个问题:①请写出两个四边形全等的一种判定方法;②证明你的判定方法是正确的;③画图说明仅有四边对应相等的两个四边形不一定相等。

通过科学的设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讨论不仅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探索出四边形全等的条件,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