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09:1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一 教师本身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授课对象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面临毕业论文设计及准备考研两大难题,对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实验设计水平,培养其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理论课单向授课的方式,要认识到此时的教学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教案讲义,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当思索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改革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研经验、熟练的实验操作水平是引导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 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方式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这一理念近年来备受教师关注和学生欢迎[2]。这一理念强调由教师引导,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为中心和主导,根据教学目标,主动收集整理资料,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与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自完成教学任务,效率和认知度远超过以往单向的教授方式。
由于该门课程为限选课,选课学生维持在25~40人左右,因此,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以灵活的方式与学生去沟通。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兴趣点与理解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端正学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兴趣点,经常开展各种课间讨论,促进学生深刻并灵活地掌握知识。笔者常采用以下方式:首先,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科学,与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交叉,且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灵活地举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北京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是我国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行总部,目前该中心已成功鉴定人类肝脏蛋白质13000余种,并绘制了高可信度的肝脏蛋白质互作图谱,发现了58种潜在的肝脏疾病候选基因等。像常见的脂肪肝、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癌变及转移等标志蛋白质陆续被发现,为今后肝脏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举例,既能够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组学的认可度,且因为该项目为我国自主研究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今后科研的方向,也能增强学生的科研信心。其次,安排学生参加教学实验或科研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科研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让学生参与笔者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了解科研实验的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科研设计,培养其科研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和掌握的实验方法等,指导其通过参考文献等方法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及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近年来,笔者已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课题研究报告多项,并获学校及学院立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此外,为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开放实验课程,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习得相应的实验技能。
三 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要改进
高校的选修课程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往的课程其平时成绩部分通常以出勤率或者答题的方式为参考,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适用,而期末成绩仅凭一张理论考试试卷也难以评价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蛋白质组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当实施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考试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综述写作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组成。以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在于灵活地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自由地进行发挥。如,进行课题设计,讨论实验思路,撰写研究论文,演讲PPT及答辩等方式进行评分,借此改变单独理论考试的单一形式,建立更科学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综述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一科研领域的综合认识,期末理论考试主要考白质组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实验分析题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某些重要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掌握程度。
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这门课程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限选课程,在国内院校开得并不多,该课程在我校已开设多年,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对于需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今后即将进入医院或科研机构的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来讲,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初步形成了科研思维,并且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对于今后进入实验室有着较好的铺垫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也普遍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知识较全面,因此也充分显示了该课程教改的优势和效果。
四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研探索是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每次的实验结果进行多次论证,力求结果的真实及科学性。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科研精神起到了楷模示范的作用。由于学生理论及实验水平有限,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论文撰写时,教师必须直接参与并监督实验的实施与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坚韧不拔,同时,也应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杜绝造假及人为疏忽。
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真诚平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师生关系融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保证。教师如能自律,一丝不苟,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学生也会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课程,如此才会有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贯穿课程的教学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或相互合作,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因而直接提升了教学质量,对于面对即将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即将考研或即将实习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受益匪浅。
当然,该门课程属于新开课程,碰到许多难题。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很久,教育部没有正式出版的专门针对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的规划教材,因此,我们选择何华勤主编的《简明蛋白质组学》作为授课教材,该书内容全面且简明扼要,并以利布莱尔主编的《蛋白质组学导论――生物学的新工具》、Wilkins主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念、技术及应用》为参考书要求学生阅读。第二,学生前两年以修学分为主,理论课程较多,实践时间较少,因此对本课程很多稍微复杂点的实验内容,如亲和柱层析、DIGE等缺乏深刻理解;此外,课程中讲解到的各种实验仪器,如双向电泳系统、质谱仪等由于价值不菲,对本科生的开放程度有限,因此,学生即使掌握理论,但无法形成深刻认识;最后,生物信息学内容专业复杂,学生的认知度与课程要求有落差,限制了教学的效果。但是笔者与同课题组成员课余开放本研究所现有的双向电泳平台,力求为学生创造条件。
生命科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体系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努力而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生命科学学科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42-3.
[4]厉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体在专业课《基因工程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33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42-3.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 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 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 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 health nursing, 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 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 disabilities 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 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 Foundation 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 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 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 education: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2003.
[2]Robinson S and Griffiths P. Nursing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rofiles and perspectives.2007.
[3]How to become a nurse or midwife.2009.
[4]Careers, Nursing and midwifery 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上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已成为国内高校的共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福建农林大学根据国家、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工作,历时一年半开展了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集思广益,科学安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和依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法,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关系学校本科教学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文件。学校高度重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教务处先后组织教学院长到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十多所兄弟高校进行调研学习,通过集中和分散调研等形式组织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到十多所中学调研,并设立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公共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5个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研究课题,各公共基础课课题组向在校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4420份,对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和侧重点开展了调研,为课程体系调整提供依据。同时校教务处在校内的相关学院和教学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沟通与协调、反馈工作,并就全校公共课、基础课课程设置与学时设置方案,尤其是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院长、教学院长、各教学单位、督导组多轮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反复研究与多轮修改完善。教务处组织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审核及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审核论证,并组织学院开展了校外专家(含用人单位)审核论证工作,各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学者、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等组成专家小组开展了论证工作。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凝练特色,凸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一)制定“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两个重点,即以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构建突出学校特色、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以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四个特点”
2011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力争促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了“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优化实践,注重个性”过程培养的特点,以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及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各自的办学优势、特色,各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分类设计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应设计研究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探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部分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分类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2.通专结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教育
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保证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获取,达到夯实基础,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优化实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和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相应的与理论教学相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4.注重个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
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选修课的比例达25%以上,扩充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公共选修课由原全校公共选修课单一种类扩大到含学校举办的金山讲坛系列讲座及各专业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
三、深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两个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四项优化”和“七项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四项优化”: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学时、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开设
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设立公共基础课教改立项资助课题的研究及中学调研,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中前移至高中及与中学相关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删除,既提高了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起点,同时又减少了英语、计算机、体育、物理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文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35学时,农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68学时,工科类专业至少减少了172-184学时。腾出的学时用于各专业适当增加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的门数和学分:且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比例由上一轮学校统一确定改由各专业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自行确定,充分尊重学院、专业及教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自,整个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优化课程开设:一是各专业开设的学科专业选修课同时面向外专业学生开放,扩大了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二是开设专业导论课。该门课程是面向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指导课
程(或称专业启蒙课程)。由该学科(专业)带头人或有影响的知名教授担当课程的主持人,组织本专业教师以讲授等形式授课,或聘请有成就的校友或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队伍共同完成教学过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各专业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项目、内容的整合重组、融合、创新,减少实验项目、内容的重复,在保证最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或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与论证的制度化,倡导和奖励高质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促进了实验课程的内涵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二是设置专业综合实践或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原则上不再依附理论课设置实习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时应尽量少安排单门课程的实习,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固有模式。
――优化学时:1学分由原来的17学时,改为16学时;四年制课内总学时由原来的2600学时,压缩到2400学时,总学分由165-185,改为155-170,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课程授课模式外,开设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课程――英语自主听力课程,开设了“团队管理”、“创业指导”等5门网络公选课,建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七项措施”:依托项目、联合培养、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奖励学分与专业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项目:依托学校“创新实验班”项目载体,在具有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分农林生物科学类、工科类、经济管理类三种类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一硕一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省级教改试点项目“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试点专业:植物保护、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农学、园艺),实质性推进农经、农管、工管、农工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联合培养: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我校与台港澳及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校、校企及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力度,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拓展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借助各类对外合作办学交流平台,试行推广双校园“3+1”等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创出模式,推出经验,如学校从2003年开始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合作举办园艺、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学校现有的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基础,引进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植物科学专业、环境研究专业的优质课程与教育资源,强化英语训练,实行双校园、跨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现代化高级农业人才。实施校校企、校企联合培养,将学校的理论课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行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质条件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服务。
――构筑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即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和基本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加大投入,建设工科实训中心、文科教学中心、创新实验训练平台、综合性生产实践基地及实质性校外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形成实践教学共享平台。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按新老专业的不同实验室建设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投入1-1.5亿元,按新专业(尚没有毕业生的专业)以完善基本实验条件为主、次新专业(2000-2007年申办的专业)以充实实验设备台套数为主、传统专业(2000年以前申办的专业)以仪器设备改造更新为主的思路,建设能有效服务本科教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教学平台。
一一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学校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启动了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240多门课程作为考试改革试点课程。通过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引导师生明确考试目的,逐步实现考试内容能力化、考试方式多元化、考试过程全程化,考试管理人本化,改变单一化培养评价方式,突出平时的过程考核,淡化期末一次性的理论考试,使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贯穿于整个动态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以鼓励创新、提升素质、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删除芜杂,保留经典,体现现代,涉及前沿”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开展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内容更新,解决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问题。加强教材建设,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积极选用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或引进版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面向食品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生物安全学院、农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东方科技学院等11个学院的20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园艺、植保、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动植物检疫教育、园林教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等。
一、实验中心建制
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正式下文确认为教学单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心主任直接由学校公开聘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实行岗位负责制。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
1.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执行“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有校、院两级完备的实验教学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物资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内都悬挂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和《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执行。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教学服务水平进行考核。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质设备、经费、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为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准确数据。日常管理严格遵照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来进行,如实验项目管理、仪器设备验收、使用、维护等。学校资产处、教务处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心也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文档、数据库以及网站管理。已实现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大型仪器配有专门教师管理和操作。设备的帐、物、卡相符率达100%。
2.资源利用。各实验室的教育教学资源实行的是实施校、院级管理,由中心统筹调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实验教学中心基本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食品的种类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高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既保证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投资效益。采取贵重设备仪器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一般设备仪器按室分人专门保管、使用登记、保养维修,做到了高效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保证教学场所的环境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实验室使用时间、仪器设备资源、易耗品的采购等进行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实验的规章制度、开放内容、仪器设备使用说明等。实验室设备做到资源共享,中心对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制作及各类学生竞赛训练等实现全面开放。除面向本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外,还开放给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二、信息平台
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中心建立了网站http://,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环境、实验开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生讨论等,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除用于中心管理工作外,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学生查阅典型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周历、仪器使用等丰富的网上教学信息,便于学生预习和课后学习,此外,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我校引进和开发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http:///ndjwc/)、“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http:///labmc)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http:///zcc),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学生提供网上预约实验室与仪器的服务;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进行有关的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包括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平时成绩登记表、平时成绩表、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教学人员信息表、学生实验和开放实验报告等),仪器(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药品管理档案。此外还有实验室工作日志、开放实验记录、借物与损坏仪器记录、安全与卫生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等。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基于局域网的实验支持服务系统及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包括实验教学中心规划,实验设备、仪器查询等,学生学习信息包括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管理和帐册管理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科本位意识,提倡了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
三、考评办法
1.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每年由学校统一考评,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和实验员(含实验工人)的岗位职责,各类专职实验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并记录有岗位日志。学校和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制订了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和实验课指导教师的具体考核办法。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量、出勤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并将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改革创新。
每级岗位确定岗位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书,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当年考核不达标,不能再聘为原岗位。中心定期抽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2.学生考评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等几个方面,除了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外,还采用现场操作、口试,设计型实验项目采取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
四、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本中心规定每两年修订一次实验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共同修订大纲;修订过程中,相关课程间通过讨论协调实验内容,使各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科学合理。各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2.建立听课与检查制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院领导、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及教授委员会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并对实验报告、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准备情况、人员在岗情况和实验室设备管理、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安全和卫生情况等进行检查,随时进行点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与年底考核挂钩。
3.建立调查和意见反馈制度。学生可以将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或口头反映给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有专人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及整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4.建立典型实验教学示范制度。定期请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示范,并选择典型实验教学课程组织其他教师集体听课,以促进中心整体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建立青年教师试讲制度。新进的青年教师,要在中心范围内进行试讲,并检查其实验讲稿,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