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05 09:15: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语言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1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篇2

二、教学语言要有可接受性

教学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教育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便是教学语言。教员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传授知识、技能的质量。而要想将教育信息的传递效果提高上来,首先就要将三种关系处理好:一是要将教学语言输出量和学生能够处理信息的限度的关系处理好。如果教员使用了大量的教学语言,且表达的速度很快,教学对象一学员就会应接不暇,出现“吃不了”现象。反之,教员的输出量过小,语速过慢,学员又会感到节奏松散,感到“没有吃饱”。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一定要将这种关系处理好,表达的速度既要适中,输入又要保持平衡,恰到好处。二是教员要想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就要结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教员输出的水平一般要略高于学员的理解水平。无论教员的教学语言水平比学员的水平高还是低,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三是要将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方言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保证教学语言可接受性的前提。只有规范的教学语言,才能全面体现教学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教员和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土语,如果不用一种统一规范的教学语言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教员要以标准规范的字、词、读音进行教学,不能说方言土语和半通不通的文白混杂语,不能生造名词术语,更不能把日常口语中粗俗的语言搬上讲台,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最高要求就是具有启发性。这是由于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产生,而且学员的智能发展也要靠外界刺激去促成。教员在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就是一种外界刺激,而启发诱导主要是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1.要具有感染力。也就是教学语言要表达得清晰顺畅,有条理,有激情,充满讲述人的感情,可以将问题的关键点抓住,可以让学员感同身受,有共鸣感,进而能够使学员有想学的欲望。

2.要保持含蓄。也就是教员不可以全部将所教内容和所展示的意境表达出来,要将适当的“空白”留给学员,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一“空白”去发挥想象、去自己体验其中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含蓄要得体,既可以将“空白”留给学员,也可以让学员得其解,使学员能够思而得之。这样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教学语言要有引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能够使用教学语言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出来,能够带领他们去探寻问题的根源。为此,教员应当在适当的教学阶段采用引发性的语言,营造能够引起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员探寻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

4.教学语言应当富有点拨性。要想将点拨性语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员就应当在关键处、朦胧时将点拨性语言运用起来,将点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学员的思维处于困惑状态时,教员可以进行一些提示,这样就可以给学员提供思考的线索,开阔学员的思路,使其豁然开朗。但在使用点拨性语言的时候,要注意适可而止,起到点拨作用即可,给学员的思维留出自由奔驰的空间。

篇3

2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第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说教的感觉,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走进学生心里而让学生高度认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形象环节,思政课的教师要避免沦为僵化道德标本,其身上需要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丰富的人性,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说服力。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将宏观东西微观化,并将空洞东西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回归生活。最后是在教学语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格意识较为独立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在表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以及人性关怀态度。

篇4

幼儿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学艺术的精髓,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同时还要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一个幼儿教师的课堂语言假如能始终充满着热爱幼儿的激情,饱含着知识的营养,激发起幼儿的求知欲,能使幼儿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氛围中学习,那么,这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好。但是,有的幼儿教师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粗气重,平板冷淡,缺乏感情,不仅不能引起幼儿的听课兴趣,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以为,作为幼儿教师应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使课堂用语“甜”起来。

首先,幼儿教师的心中应该装满“蜜”,口中的言语才能“甜”。

这“蜜”就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对教育事业的爱,只有爱幼儿,才能温和、亲切、甜美。试想,一个不爱幼儿、不讲文明话的幼儿教师在授课中,动辄生气,怎么会口出“甜”言“蜜”语?幼儿易冲动,情感外显强烈,如果幼儿教师因幼儿情绪波动而简单粗暴地训斥他们,那么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在韵律活动中,一些欢快的节奏会使一部分小朋友很兴奋、很夸张地表现自己的动作且不听老师的口令。这时幼儿教师会教育他让他跟着老师的口令做,这会使他因此变得畏畏缩缩。假如教师用“甜”言“蜜”语来对幼儿来说:“你能大胆地做动作这是很不错的。假如你的动作再做得优美些、好看些就更加棒了。”这样一定会使幼儿认为教师是非常理解他们的,很喜欢他们的,他们也一定会感到特别快乐。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又怎能去教育好幼儿,上出优质课?因此,幼儿教师无论在课前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绪受到如何严重的冲击,一旦开始上课,就要使自己恢复正常,把一切的烦恼暂时抛开,决不能在课堂中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感染给幼儿,更不能向幼儿流露甚至发泄。而这种高度的情绪控制力首先来自于平时的心理修养,来自于高度的职业道德。即使在课堂中发现幼儿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也应该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绪,和蔼、亲切,讲出“甜”一点的话语来。如我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上音乐活动《我是粉刷匠》时,一听到歌就跟着唱,课堂纪律很不好。于是我就说:“XX小朋友,老师听到你会唱了,如果你能坐坐好,老师请你上来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好吗?”她听到后就比较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并认真听讲,心中还喜滋滋呢。

第三,注意锤炼语言,语气要轻重缓急,语调要抑扬顿挫,节奏要快慢适度

把话说得更“甜”一些,给幼儿以美的享受。甜的言语除了浸透爱幼儿的感情之外,还应表现为语言规范、语气亲切、语感幼儿气足一些,话中洋溢着与幼儿一道探寻知识奥秘的兴味,使幼儿听出“甜”味来。在教学中,幼儿教师还应掌握好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如,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同说一个“你真美丽”但效果可以完全不一样。它既可以表示出真心的赞美,也可以表示出虚伪的恭维,还可以表示出恶意的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