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08 18:14: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审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

篇1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篇2

一、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篇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2006年2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在更正前期差错方面做出了更严谨的理论规制,使差错更正会计处理更规范和科学。这几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有越来越频繁地实施重大前期差错更正的现象。其中2006年至2009年期间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中,由于重大前期差错因素导致的占15.48%。

例如2006年华新股份将商铺销售业务中的2199万元确认为收入,结转了1172.5万元的成本,当年利润为1026.5万元。但是经证监会审计调查发现,改项目是由昱道实业运作(开发、销售)的,华新股份仅根据销售清单、销售发票存根就进行了收入确认,然而并未取得收款凭证和销售合同等资料,没有根据会计准则进行正确的销售收入处理。属于重大前期差错,导致利润虚增,损害了该公司财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深圳证监局对该公司的行政处罚。

重大前期差错不仅导致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对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造成了重大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也大大受损,造成了信任危机。更可怕的是恶意差错更正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和规范秩序,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我国资本市场上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2001年就达到了317家。而且有的上市公司,IPO后上市第一年,就实施了前期差错更正,有的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数额巨大。而且行为大言不惭,让人怀疑其差错更正的动因。

我国资产市场监管机构的上市配股退市等政策与上市公司的利润挂钩,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资本运作的目的,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方法来调节利润。但是近几年,证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打击不正当盈余管理手段的法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所以上市公司有积极寻找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内在动机。由于前期差错更正及相关监管法规政策还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开始应用前期差错更正来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行为越来越多。

而且前期差错更正不仅说明上市公司财报存在虚假信息,也说明了相关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行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了审计不尽责的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立审计质量还达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发现前期差错上力度不够,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临时公告形式来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内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确等理由拒绝及时公布前期差错更正的详细情况,而且放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及时做投资决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的动因及表现形式,还有调节会计利润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绝前期差错更正的滥用,并提早察觉并防范,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达到监管的成熟、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来操纵利润,使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的动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错更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差错更正的相关研究,在理论领域有助于改善财务处理方法,有助于扩展盈余管理内容,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内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治理结构改革。

研究内容:论文首先概述了会计差错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规定,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的内容规定,从会计制度框架下,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会计差错的表现形式,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研究方法:论文在论述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和会计制度规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内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通过对会计制度文献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阅读分析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篇4

《审计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融合了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会计、审计和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然而,从几年来自己从事审计学教学工作来看,审计教学常有“假、大、空”之嫌。自己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学生始终似懂非懂,不得要领,因此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很困惑,自己也也无奈。一直以来,如何找到一个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始终困扰着我。范钦珊教授说过,教学效果有三个层次,如果有80%的老师能够达到第一层次效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也即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对讲课有兴趣、听课率高。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与反复实践,我认为《审计学》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那么,作为《审计学》课程的执教老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

审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会计、审计与理财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讨论来实现,只有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充分搜集案例,逐步建设案例库。《审计学》的案例不需要要闭门造车,形形、活生生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审计署公告等都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进行公开的披露。搜集案例只是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要想把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要要进行至关重要的一步,认真研读案例并将其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对应。当然,学生也不能闲着,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只能是介绍一些经典案例,对于跟理论知识相关的其他案例可以由学生自己搜集,或是老师给出基本案情,由学生动手搜集。

建设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亦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研室的老师精诚协作,一起努力。由于本课程只有我自己执教,那就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搜集、整理并形成案例库了。

在具体的案例搜集整理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1)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如《中国证券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署网站、证监会网站等)搜集案例;(2)利用其他专家学者编写的案例,如:《会计舞弊之反思》、《会计数字游戏》、《安达信:事件与反思》等书籍;(3)教师如果能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搜集整理形成案例更好;(4)老师自己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或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并分析案例。

其次,案例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了好的案例,并不意味着老师就能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了。要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老师还必须有很好驾驭课堂教学的功力。否则,案例教学就又会变成冗长的照本宣科。那么,如何才能使案例恰当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令抽象的审计理论变的栩栩如生呢?通过观摹一些精品课教师的审计示范课以及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积累,自己进行了总结,可操作的方法有:

(1)采用课程讨论或者是课程辩论的形式。案例教学没有唯一的答案,对于大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然后每组推一名负责人进行发言阐述,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或赞成,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由任课教师做点评与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好案例讨论时,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以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

(2)平时授课过程中每章或每节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以导入所讲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了解本次课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打破我们传统的先讲概念、特征、重点、难点等形式,由于审计的概念、理论抽象难懂,一味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采用案例导入的方式讲授每一节课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找到一、两个和此章节相关的案例,把学生吸引到解决案例的过程中来。 转贴于

(3)在授课中适时穿插小案例,以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有趣,便于学生理解。

(4)采用网络上现成的好的案例,直接采取链接的形式,当堂让学生上网观看或让学生课后了解与学习消化。

最后,让学生动手做案例分析题。《审计学》课程必须要有作业,这样学生才能消化所学内容,案例分析是一种很好的作业类型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的分析讨论后,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诫学生不要去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与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案例教学法的审计课堂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并能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培养创新型人才。

(2)案例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知识、思维与才华的场所,在分析与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辩论。对学生来说,这不见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如何有效组织、归纳自己的观点、论据和结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互动,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案例中去,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思路更加开阔,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也使老师在讨论中获益匪浅。

3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审计课程教学不能指望单单采用案例教学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教学目的,有一些知识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率的,如何将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述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