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2 11:36: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将卫生健康融入到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将卫生健康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课堂中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做课程准备时,传授学生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确保学生着装干净、透气和舒适,指导学生做好之前的准备活动,防止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教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肢体卫生情况,避免碰触到皮肤、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学生比较调皮,很容易在体育活动时发生磕碰,在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现象。当结束了一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体育活动之后的过程,调节身心,督促中小学生做好大量运动之后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在剧烈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后因卫生上的疏忽带来的疾病。因此,将卫生健康知识带入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对某小学进行分层随机抽取100名小学生,其中三年级学生有34名,四年级学生有35名,五年级学生有31名。男同学有48名,女同学有52名,他们的年龄在8~12之间岁,平均为(10.69±1.25)岁。
1.2调查方法
(1)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调查:用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知识以及行为进行调查,其评估标准是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饭前饭后洗手,饭后刷牙,每天刷牙的次数在两次以上,牙刷应该选用小头软毛牙刷,因为这能够有效避免牙龈出血以及龋齿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局部细菌的滋生。(2)口腔检查方法:对全部儿童进行口腔体检,评估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监测标准,监测儿童进食前口腔的牙菌斑指数,然后对所有儿童的评估结果建立档案。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宣传口腔的基本知识,主要请专业的口腔医师为儿童进行讲解,其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如儿童乳牙、恒牙的概念,还有牙齿的基本结构,以及牙齿有几种类型,同时介绍不同类型牙齿的功能;除此之外,应该着重向儿童介绍有关牙菌斑和龋齿的知识,明确告诉他们导致龋齿的主要病因就是细菌、口腔内碳水化合物等。
1.3.2其次是指导儿童要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饮食习惯,合理饮食,禁止暴饮暴食,禁止食用大量含有糖及淀粉的食用,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儿童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邹玲1,赛玉拉2(1.新疆阿拉山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博乐833418;2.新疆博州蒙医院口腔科,新疆博州833400)摘要:目的对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口腔保健的作用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某所小学中的小学生共100名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并对教育前后儿童对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的了解进行对比,评估结果。结果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儿童普遍缺乏对口腔的知识,在经过为期一年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之后,儿童对口腔知识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其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降低。结论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儿童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同时也能够纠正其错误保健习惯,从而显著提高口腔卫生状况,降低口腔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80子牙菌斑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糖类和淀粉,他们会在结合后产生酸性物质,造成牙釉质的受损,并最终形成龋齿。此外,禁止儿童在睡前吃含糖较高以及淀粉的食物,因为在夜间这些食物残渣会腐蚀牙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控制食物的进食量,饭后坚持刷牙或者漱口,用温开水或者淡盐水漱口,防止糖分以及淀粉积聚在牙齿上。此期儿童可以多食富含高纤维食物,例如瘦肉和水果蔬菜,因为这些食物能够清洁牙齿比如蔬菜以及瘦肉等,因为高纤维的食物可以对牙齿产生摩擦而起到清洁的作用。
1.3.3指导儿童学会使用正确方法刷牙:最先要大力宣传进行刷牙的目的,明确告诉儿童坚持刷牙能够去除牙菌斑,同时也能够保障个人口腔健康。最好使用小头软毛牙刷进行刷牙,因为这不但适合儿童口腔的大小,而且能够充分接触到孩子牙齿的周围,可以彻底对牙周进行清扫。牙膏的选择应该使用含氟牙膏并且定期更换品牌。坚持每天刷牙两次,采用竖刷法。
1.3.4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每隔半年去口腔医院检查一次口腔卫生,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疾病的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对实验中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然后对比教育前后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结果教育后儿童对于口腔知识的了解,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疾病状况均大大优于教育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065-03
收稿日期:2013-03-25
作者简介:刘澜(1976-),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秦立国(1980-),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1 前言
任何国家卫生事业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其人民的健康水平达到能主动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1],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随着国家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的卫生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占据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其发展形态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发展中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多年来,各部门积极从基础建设投入、服务体系升级、科研软实力加强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平台,而这一平台的打造,也为人才的科研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拓展空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工作者借助这一软环境,努力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发表了大量的科研、学术、研究论文,对区域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为了了解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展历程,笔者对2007年~2011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发表的研究论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汇总、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2 统计方法
2.1 统计时间、发文数
从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5年,1,072篇论文。
2.2 统计单位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单位包括铁岭市中心医院、铁岭市中医院、铁岭市结核病医院、铁岭市妇婴医院、铁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岭市中心血站、铁岭市卫生监督所、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铁岭市健康教育所、铁岭市中医研究所、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其中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于2010年3月升格为高职学院,其前身是铁岭市卫生学校),总计11家市直卫生系统单位。
2.3 统计数据库
选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
2.4 期刊划分标准
期刊等级划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并出版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为标准。
2.5 核心作者划分
笔者以近5年累计发文量≥5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3 统计数据及分析
3.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133篇,占近5年论文总量的12.41%。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数量呈加速递增趋势,这和我市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投入相吻合,尤其是2010、2011两年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50%,说明现阶段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氛围高度活跃,医务工作者利用科研软环境积极地深入科研领域,促进了科研数量和水平的提升,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在11家市直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两家量就占到了77.52%,而其他9家的总和仅占22.48%,可见二级单位在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方面出现了严重不均衡态势,这一趋势的过度集中,必将在未来制约相关单位的科研发展。
年份
单位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文量 比重(%)
铁岭市中心医院 79 90 95 110 71 445 41.51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 1 4 2 2 10 0.93
铁岭市中医院 9 9 15 12 16 61 5.69
铁岭市妇婴医院 4 22 35 20 11 92 8.58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 10 10 5 3 36 3.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2 2 5 3 5 17 1.59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4 59 64 85 154 386 36.01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6 1 5 3 4 19 1.77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0 0 0.0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0 0 2 0 2 0.19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0 2 2 0 0 4 0.37
发文量 133 194 235 241 265 1,072
比重(%) 12.41 18.28 21.92 22.57 24.81
表1 各单位情况及年度分布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刘澜,秦立国: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3.2 论文作者合作及核心作者情况
从统计的1,072篇论文中看,一人独撰者839篇,占发文量75.75%;二人合撰者180篇,占发文量16.79%;三人及以上合撰者80篇,占发文量7.46%(见表2)。说明该地区学术合作氛围低,合作率仅为27.25%。
在2007年~2011年的1,072篇论文中,5~10篇的作者22人,10篇以上的作者3人,25名核心作者分别隶属于铁岭市中心医院3人、铁岭市中医院1人、铁岭市妇婴医院1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人(见表3)。经电话调研,核心作者以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及学科带头人居多,说明高层次人才是该地区科研的主导力量,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才发展的局限性和失衡状态,年轻人才的发掘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合作情况
单位 一人独撰 两人合作 三人
及以上 合计
铁岭市中心医院 360 61 24 445
铁岭市结核病医院 10 0 0 10
铁岭市中医院 42 14 5 61
铁岭市妇婴医院 74 11 7 9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 5 10 36
铁岭市中心血站 11 5 1 17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285 76 25 386
铁岭市卫生监督所 5 7 7 19
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 0 0 0 0
铁岭市健康教育所 0 1 1 2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 4 0 0 4
发文量 812 180 80 1,072
比重(%) 75.75 16.79 7.46
表2 各单位论文合作情况统计表
发文数量
单位 5~10篇 10~15篇 15篇以上
铁岭市中心医院 康 凯、孙国民
朱晓菲、赵继伟
铁岭市中医院 孙立广
铁岭市妇婴医院 李东涛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华桂春、姜淑琴
肖 辉、赵 欣
彭玉英、秦立国
陆庆丽、马永贵
杨丽清、田 艳
李迎春、马世新
张柏梁、隋亚荣
刘文阁、丛 波
马晓霞、隋玲娟 赵晓杰
关玲敏
表3 各单位核心作者统计表
3.3 论文下载及被引频次
在1,072篇论文中,下载频次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期刊论文数据库无法考证;标注被引论文有388篇,占发文量36.19%;其中被引3次以上者34篇。
3.4 登载期刊情况
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2007年~2011年在150多种刊物上发表了1,072篇论文, 其中35篇在19种中文核心期刊上,所占比重为3.26%。在150多种刊物中登载50篇以上的期刊前五名依次为《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外健康文摘》以及《中国当代医药》。以上统计表明,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医疗、科技人员主要的投稿对象为医药卫生总论类的综合性刊物,且以上刊物2007年~2011年的影响因子均低于医药卫生总论刊,因此可以看出,科研氛围浓郁的同时成果产出的认证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讨论及建议
4.1 论文数量明显提高
近5年发文1,072篇,较前5年发文148篇,增加了924篇。期刊的种类也由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50多种,而且一部分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从发文数量、期刊种类以及发文质量上看,均比前5年有明显的提高。这主要缘于铁岭地区注重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带动了成果的产出。而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科研热情,并形成科研促进发展、发展提高科研的良性循环。
4.2 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从刊载论文的刊物质量上看,本地区的医疗、科技工作者5年共发文1,072篇,但仅有35篇刊载于核心期刊,总被引用为388篇。因此,这一结果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及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成正相关。但是,通过近3年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业务培训、资源整合等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效果。例如发表于核心期刊的35篇论文,均为2010年~2011年所发表。但是,随着管理体系制度化的完善,科研能力必然会面临“瓶颈”,那么如何向纵深发展,如何继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医疗、科技人员水平和能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应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4.3 各单位发展失衡有待改善
在11家直属单位中,铁岭市中心医院和铁岭卫生职业学院的量就占到了77.52%,而且无论从发文的数量、质量、核心作者数量、核心期刊刊载情况以及被引情况,这两家单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直属单位资源分配、利用及成果产出等情况严重失衡,更从侧面印证了这两家单位的学术龙头地位及社会影响力[2]。而且,这一态势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有所改观。为此,卫生系统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应从国家卫生职业均衡发展的大环境出发,逐步规划、有计划地调整,力求在满足各单位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扶持相关单位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因龙头单位过度挤压造成其他单位生存空间受限的趋势,应以主导带动全局,形成全面发展的格局。
4.4 作者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在1,072篇论文中,两人及以上合作为260篇,占总发文数的27.25%。而且,其中90%以上为本单位合作,且主要集中在各种基金、课题上,说明该地区合作研究不够,合作力度缺乏。合作,代表了方法和资源整合,只有充分的合作才能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形成成果产出。因此,各单位、各单位人员今后应该以开放性姿态,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与协作,形成以单位与外单位合作、单位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外单位部门合作、部门与其他部门合作、人员自由合作等多种模式,以便使科研项目更贴近临床实际应用,科研成果更能提高医疗水平,科研合作更能促进科研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救死扶伤的目的。
4.5 对万方数据库的建议
万方数据库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卫生类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覆盖率以及收全率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调整:①应增加文献的下载频次统计。②增加以期刊名称为索引的导航,并区分是否为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
总的来说,铁岭地区市直卫生系统近几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但是目前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发展的科研理论体系,难以为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适宜的科研探索环境。同时,与国内其他地区同系统相比,我市卫生系统各单位产出的科研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加强硬件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促进软实力的改善。这样,科研成果、学术文献才能在双重力量的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