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09:5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特点 客车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路径有别于其他行业。客车行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旅游、公交、客运汽车为主的行业,属于制造行业,该行业生产流程长,成本控制要求高,成本核算复杂。同时,客车行业的采购和销售特点,与一般机械制造业又有着显著差别,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影响比较明显,在产品销售市场的开发和竞争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客车行业订单式生产,客制化程度高、交期短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客车行业财务信息化的特点:一是成本核算是采用分批法核算,按订单归集材料费、以实际工时分摊制造费用,对订单BOM的准确性依赖度高;二是资金供给主要采用票据融资及无息负债;三是销售回款采用车辆按揭、信用证、信用分期及款到发车的形式;四是随着海外销售的增加及国际金融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敏感地区结算途径的受限和外汇汇率风险的加大。决定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营扩展的需求,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是企业进行快速评估和决策的必备手段,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绕不开的途径。客车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产品价格、产品配置、交期满足能力、融资条件等因素成为获得订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公开招标采购的日益普及,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和报价依据已无法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往往因信息掌握不全出现高估或低估订单成本的状况出现,产生丢单或订单严重亏损的事件发生。因此,主流厂家都先后开发和使用各种ERP工具以解决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二)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概况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金龙”)成立于1988年,作为国内客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自1998年开始就逐步进行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最先使用的是利玛财务软件。 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 2006年财务核算模块引入了金蝶ERP软件及自行开发的KIMS物料管理软件,自此财务信息化建设逐步迈入快车道。2009年,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经营规模需要,整合公司信息化平台,建立集成、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更好地为协同销售、计划、物流和生产提供支持,并增强财务对业务运作的监控能力,公司梳理规划与周边系统的关系,包括KIMS系统、PLM系统、OA系统、MES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及售后备件系统等,实现了基于意向订单管理的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的管理,迅速开展了系统的升级改造,上马了国际领先的SAP&ERP,并于2011年10月实现一次性成功切换及运行,经受了第四季度生产高峰期对系统的压力测试,保证了公司产能连续刷新历史记录对系统的考验。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及主要变革点
SAP作为管理软件龙头老大,是ERP思想的倡导者,SAP以其强大的功能、高度的集成性、灵活性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比较显著的作用。它不仅在财务子系统内部集成,同时也在系统内所有的模块之间集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资金流的全局管理控制,实现财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厦门金龙基于适用性及先进性的考虑,聘请IBM咨询管理公司进行SAP的导入及公司流程的梳理与再造。
(一)厦门金龙ERP系统升级改造思路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范围可控、确保成功”的原则,启动ERP系统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总体思路是:对信息化系统借鉴同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构建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业务和管理成本以及日常运营和决策风险,并为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及后续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厦门金龙ERP系统的升级改造主要变革点 厦门金龙汽车公司对ERP系统的改造,主要有如下八个变革点:构建以整车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及财务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最佳实践,重点应用 SAP系统的标准功能,通过适当的客制化开发定制,构建有客车行业特色的、以销售意向订单驱动的供应链一体化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管理平台,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将以ERP项目一期作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解决核心业务需求,力求试点项目风险可控、按时按质完成,并为后续项目推进奠定基础;建立规范的数据管控体系,建立可复制的数据架构(正向BOM、模块化可配置化BOM),满足企业对于财务和业务数据集中管理的要求,提升数据质量,为管理层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有效的知识传递,培养出更多既精通管理理念、又熟悉业务流程,同时具有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骨干队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SAP强大的跨部门集成平台,使公司的财务角色和关注点从账务处理快速转为以优化业务为中心。从采购入库到材料消耗、整车入库、销售等时时集成到财务模块,确保在整个采购生产销售链条中,财务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持,将财务从记账出具报表等传统角色抽身出来,转为通过数据分析、监控发现业务异常,从而协同各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弥补管理上的漏洞、优化业务流程;SAP的计划成本体系帮助财务在工单下达前就可以进行整车生产成本的估算,在生产过程中可时时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发现投料异常情况以反馈物流、生产进行调整;通过月末生产订单的结算以及物料帐的结算,财务实现将采购、物流配送、生产等各环节产生的价格差异进行高效的追踪还原,例如,原材料的采购价差可经物料帐还原到整车的销售成本,确保了财务实际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ERP系统为厦门金龙打造拥有多角度、全方位的业务透视能力的分析平台,其中获利能力分析以销售凭证为基本单元归集各项分析指标,通过多维度各种指标的分析,帮助金龙快捷准确地挖掘最有潜力的市场、产品、客户,发现获利薄弱的产品类型,持续地推动盈利能力的提升。既为实现业务员、市场部以及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提供充实的数据,同时为经营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从传统的考核销量、销售收入,过渡到考核订单利润、订单质量、以及订单的标准化程度。财务电子报销系统的上线,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员工可自助在网上提交报销申请,按权限管理办法进行签批,并结合预算管理,实现费用管理在先,员工和主管随时了解报销进程及预算使用情况。结合会计凭证自动转换及银企直连、银行对账系统功能的实现,极大减轻了会计人员在SAP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现金管理风险。
三、厦门金龙财务信息化发展思路
厦门金龙将以建立高效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和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公司财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系统改进、业务平台、功能扩展三个构面进行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具体来讲,就是开展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 构建适应业务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建立总线结构和数据交换平台,提高系统易用性和稳定性。改良与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为配合战略运营服务,为生产提速、质量提升、精细管理服务,并对ERP系统功能进行内部深化和外部扩展,实施DMS/QM等新功能,扩展到其它子公司和制造部,初步建立ERP系统的运维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支持持续创新优化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与提升报表分析体系,由执行层向决策分析层过渡 初步形成一套以业务报表和业务分析为基础,多维分析、统计分析、财务整合和利润模型为中间层,形成公司层面的报告及计分卡,并提供决策层简捷有效的管理驾驶舱,为快速决策提供思路清晰、界面友好和操作简单的管理工具。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ERP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各项绩效评价体系。也即,从客户市场、运营分析、劳动成本管理以及财务分析四个构面对公司的运营指标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整机盈利能力分析、配件盈利能力分析 、库存分析(ECC)、采购分析 、事业部绩效分析(ECC)以及产品成本分析(ECC)等。
(四)结合运用SAP&EKP系统软件 借助SAP&EKP系统软件的结合运用,进一步摆脱财务人员以记账、核算为主的基础层面的操作,通过与前端业务的高度集成,提高核算速度,通过架构的多元化、多角度和全方位,使得核算更加贴近业务、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并提高核算的精准度,促使财务人员更多地关注于财务管理及业务层面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为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嵌入SAP&EKP系统,实现系统自动控制,减少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具体包括根据标准值的设定进行控制与警告、根据项目计划进行费用支出控制和根据合同付款条款进行付款或费用支出的控制,并通过系统设置权限,使操作与查询层面得到数据范围和审批控制,设定签字权权限审批规范,对费用的支出、合同的签订,通过上一级审批方式进行控制等。
参考文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钢铁行业
运行情况[E/B]..
[7]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2014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
[8] 河北装备制造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E/B]..
[9] 中国制造2025[E/B].http:///zhengce/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与信索咨询的《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3年行业的信息化IT投入将进入高增长期,而随着信息化对行业改造作用的日益深化,行业信息化将由单纯的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过渡。信息化IT投入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将大大改观,软件、服务占总体信息化IT投入的比例将由2004年的40.3%上升到2007年的46%。预计2005~2007年中国行业信息化投入的绝对增加额将达到1267亿,2007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的“蛋糕”将是3817亿。
从趋势上看,对我国未来信息化IT投入格局影响最大的是电信业,其在行业信息化IT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14%上升至2007年的19.9%,成为信息化IT投入的第一大行业,并且与处于第二位的政府拉大了差距。可以说抓住了电信业,就抓住行业信息化IT需求的龙头。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IT投入也呈稳步增长态势,所占比例将由2004年的15%上升至2007年的15.5%;政府的信息化涉入的细分部门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都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问题。因此,信息化有极强的扩展性。在总体增量“蛋糕”中也占有201亿的规模。
总体来说,我国行业信息化投入呈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
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快速发展促进了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增长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加速状态。2001~2004年年均增长8%以上,2004年则达到9.5%,专家预计,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5%,高于2001~2004年平均增长率。除了政府、教育等部门,2001~2004年电信、制造、交通行业的年均增长10%以上,能源行业的增长率达20%以上。这都为信息化IT投入的增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与推动
国家组成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信息产业部与各行业专家参加的强大信息化推进机构,国家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及行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标准,政府对发展信息化已达成共识。提出了抓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推进行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纲要。
3、市场竞争推动
现代信息化催生“中国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服务”概念正在破壁而出。与传统的服务业不同,当前的“中国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术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产品。
信息化大讲堂提出,由“中国服务”衍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引领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服务”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具有辐射广、零距离、低成本、消耗少、带动强等特点,正在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新兴服务业是生力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服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出现的,是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中国已经迈入信息服务时代,目前正在向着服务应用阶段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将促进新的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还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服务”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软件即服务”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1、网络建设现状。我国制造业的网络现状大多数较早部署光纤布线,并大部分采用多模光纤部署,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网络建设项目在测试过程中,光纤信号极为微弱,并且部分光纤网络无法正常运用,并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信息化需求。随着企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也将更为依赖信息系统的完善,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不具有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需求,并且零散的监控工具,无法保障企业实施综合监控管理,分散的数据采集信息,都降低了企业信息资源的维护效率。并且终端用户对IP地址的自有修改设置,使得IP地址很容易出现分配混乱的现象,产生IP地址的非法使用问题,阻碍了企业网络运行管理工作。现有的网络结构,也都主要以业务流程为主,根据车间业务操作的工控管理系统,单独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各种数据库并没有有效统一,许多信息标准很难进行联系。
2、信息孤岛问题。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孤岛问题表现在相应业务流程,并不能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完整的反映和处理。不同车间的中控系统和数据库,相应的信息标准不能统一,很难进行联系,从而导致产能与耗能不同步,信息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形成信息孤岛。而智能控制社会与管理系统之间也存在脱离现象,严重影响到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同的制造环节接受指令和计划,需要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的存在也使得管理决策缓慢,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用在现场管理。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多网融合技术的概念。多网融合系统通过光纤作为传输网络,在宽带信息网络中,直接切入子系统管理、监控和安全防范等网络空间,在信息网络传输中以IP作为协议基础,将各个系统与技术进行联系,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将各个系统进行合并,从而多网融合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
2、多网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数据融合技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仍需要开拓性研究,但通过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够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突破,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系统数据融合模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多自动化指挥系统,但只能宝苦口单一类型的传感器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不能达到统一的融合管理,只有尽快解决多平台传感器的融合元素,才能够利用多网融合达到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发挥。
三、两化融合发展中多网融合的应用
3.1两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已经取得相应成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工业转型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产品相结合,增强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缩减研发周期,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许多地区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保持本地经济特色的同时,还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型经济增长点。
3.2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价值
1、技术性。多网融合将形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将各个系统之间进行联系,集合统一多个安防中心,利用多网融合技术网络化机构,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够建设智能化系统,根据企业的使用进度和工程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发展企业的智能化系统,体现多网融合技术的优越性。
2、经济性。企业在应用系统或技术之前,需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多网融合技术的经济效益与其他信息工程方案相比,多网融合技术的适用性较为广泛,并能够减少商业用地,充分发展自身优势,节约应用资金,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机械制造业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的大多数机械企业逐步实现了信息建设,但是这部分企业在全部的机械企业里面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在大约2万家的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中,仅仅只有20%的企业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小型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来说,国内机械企业的数控机床拥有量是全部机床的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世界来说,比世界平均水平8%还要低,尤其是价格不菲的机床数量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高精密机床的利用率不足30%。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始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虽然部分机械企业部署应用CAD系统,但只是应用于“甩图板”,而是用三维建模序列软件的企业更少,部署应用集成CAD/CAM/CAPP一体化系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虽然机械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CAD系统的总体应用水平偏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度并不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较低。与此同时,尽管部分机械企业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企业业绩的提升,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来说,企业投入的资金及各种资源和企业总体的效益并不成正比,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严格的需求分析和个性化研究,可行性研究不足,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并没有完全对接,无法和机械企业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向融合,从而导致机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事实上,由于很多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期的筹备,导致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不够严密,实际投入的各种人力、物理、资金不足,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转变,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败退。而随着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无疑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管理信息化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管理模式的逐渐融合,大大加快了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在机械行业管理信息化领域,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集中发展趋势:(1)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2)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日趋完善;(3)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开放式部署平台。(1)管理理论及其思想的发展一是,系统网络化、集成化: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支持下,ERP系统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展。ERP系统可以实现客户、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分销商等流通环节的系统集成,优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达到降低库存,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的目的,而且可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客户营销为中心:企业要以客户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导向,通过应用CRM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企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这样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三是,加强企业绩效管理,增加企业员工的服务积极性: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即实施EPM管理系统。EPM可以依据企业自身定制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可以督促并激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EPM在分派目标以后,为各个员工制定相应的目标,同时通过ERP系统对员工的目标和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员工薪资制度和目标的实施情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四是,ERP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ERP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没有哪一种ERP系统可以适应所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同,ERP系统的内容和管理流程也不是不一致的。针对机械企业来说,机械行业ERP系统必须结合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ERP系统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甚至是业务流程的再造,都可能需要重组ERP系统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因此,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包括可重用性、可扩展性等。(3)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的转变一是,转变软件架构模式: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模式主要采用C/S结构,而随着互联网网络、局域网技术的快速崛起,B/S架构模式开始取代了C/S模式的部分占有率,而单机版的系统几乎被淘汰。为了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需要,必须提供灵活的访问管理方式,可以采用B/S结构结合C/S结构的体系结构。二是,在系统的配置、流程重组方面,必须采用组件化的架构技术,方便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系统的可配置能力。三是,系统必须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环境:对于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往往是以集团的形式来运作,总公司和分公司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这时必须借助互联网网络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这样可以实现分布式经营管理。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般来说,品牌型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企业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场的需求,市场销售渠道广阔,在市场中占据较高的占有率。对应的发展对策有:(1)建立完善的CRM管理系统以及经营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对客户市场需求的管理。(2)建立完善的SCM系统,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信息化管理。(3)构建完善的ERP系统、OA系统,实现企业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74-0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与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现代物流业中广泛的应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其信息管理水平,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因此,物流业要想构建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就应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有关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其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对策,不断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我国物流中的实际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具体包括几个阶段:(1)单一职能信息化的应用,这一阶段较为普遍,比如企业各项财务处理和商务订单处理;(2)单层次跨环节信息化局部集成,这一阶段在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中属于重要的推进过程,比如,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等;(3)跨层次全环节信息化的综合集成阶段,比如,管理和控制实行一体化的物流系统。
(一)信息化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当前,在现代物流业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其的重要特征与时代特征。信息化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具体是:首先,随着经济、生产以及需求的全球化,使得现代物流业的服务越来越复杂,而利用信息化能够将物流产业实际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其的良好发展;其次,随着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现代物流业所面临的行业分割以及专业水平与规模效率低下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将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各物流企业间和物流业与制造业间形成良好的联动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全面提高了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全球性经济危机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途径。
(二)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取得的成功及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物流信息化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一套完善的物流监管及服务电子政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并且监管与服务能力水平也较高,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应用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当前,已有一部分大中型的物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实现了单向信息化模式,一小部分的物流业则实现了综合集成的目标。绝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与商贸业相继实施了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工作。
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物流信息资源实际开发与利用水平较低,部分重要物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着不足;信息采集与交换水平不高;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难持平衡,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根本难以对供应管理予以一定的支持,无法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给客户等;由此可见,物流信息化建设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课题;要想构建起完善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就必须从多个环节、多个角度上考虑,比如,国家政策的导向方面、物流业内部理论研究的发展情况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等。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了基础信息的采集与共享及交换速度
实际上,物流企业的前提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基础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方面。但是,在我国现代物流业中,诸多的基础信息仍然采用的是手工记录的方式,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实际效率低下、较高的失误率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后期信息的交换以及信息共享和信息应用等诸多环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导致我国物流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无法提高的关键原因。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广泛的应用,物流业可以通过条形码、智能标签等技术对各个环节的物品及时的扫描和辨别,并且还可以通过通信与网络这两项先进的技术提高信息采集、共享、交换的时间,从而帮助物流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供应链的形成及其管理作用的发挥
在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的管理具有重要位置,其主要是利用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将供应链的效益与协调性全面提高,使其实际效率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供应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将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有效的传导,同时使得成员间的利益互惠机制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对于供应链的形成及其管理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业信息化意识的培养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从当前形势上来看,我国在物流产业方面以及整个企业界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与理解上仍然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并且,从其实际运行情况上看,存在着较大的极端化与分散化,根本没有从总体考虑,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且也没有相应的计划与策略,同时,还严重缺乏一批基础人才队伍,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后,使得相关理念与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物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水平和提升了信息化在物流业中的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相关人员培训机制的形成,对于物流业信息化意识的培养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对物流信息化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希望能将各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兴趣激发出来;另外,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确保我国物流具有较高的效率、物流成本的合理性,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雷冰玉.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问题探析[J].大众商务,2009,20
工业化指的是在国民生产总值里第二产业即工业产值的投入比例不断攀升,工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在我国就业总人数中所占到的比例逐渐增多的一系列过程。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整个过程是工业化建设阶段完成的标志。虽然工业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工业发展,但不能将工业化狭隘的理解成工业发展。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业化建设开始时间,建国后在过渡时期提出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2.信息化进程阶段
1956年,我国将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等六项作为未来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重点,其中有四项都和信息化紧密相关。规划中认为,决定一国国力国势强弱的不是传统技术而将会是新技术,所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不应放在重工业上而应该投入到新型技术、新型工艺的研发方面。所以,标志着我国工业迈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为上世纪50年代《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颁布。
3.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阶段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推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现阶段工业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有效加强社会各领域间的服务、生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生产产品的多元化,通过有机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为社会提供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两化融合”的概念既是一次技术的革新,也是一种理论突破。技术的革新是指其全面认知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信息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工业化又是承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基础,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发展开拓出了新的道路。针对该理论的突破主要是指将该理论有效应用到了二元结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条件恶化论、后发理论优势等经典理论的思想,为我国在特定条件下快速实现工业的现代化提出了新思路。
4.化工行业科技化阶段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基础条件下,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逼近的临界过程中,工业发展史将迈入科技化阶段。具体来讲化工行业的科技化阶段主要体现在:
(1)从制造业角度来分析,传统的制造业主要以生产为企业运营方向,譬如中石油的原油勘察和开采业务、石油冶炼和化工业务以及石油的销售业务,这一整套企业运行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开采到生产直至销售的产业链。然而针对科技化企业来讲,主要表现为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产品的销售环节,忽视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管理,总体呈现出哑铃结构。现阶段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如皇家壳牌石油、委内瑞拉石油、加拿大森科尔石油等一系列国际化能源公司,逐渐开始将利润微薄的石油冶炼与石油化工业务整体出售,将企业发展重心转移到原油勘察和销售等领域;
(2)作为以制造产业为主要运营方式的企业逐渐转换自身模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蜕变为技术密集型,将企业发展方向对准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一个企业如果缺乏相应的技术资源支持,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现阶段,大部分先进企业已经率先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经济利润较为薄弱的产业剥离出去。譬如,较为典型的IBM公司,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将其企业中劳动密集的PC机业务进行了整体抛售,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业务。
二、现阶段我国炼油化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
1.现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具体状况与未来趋势分析
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模式相比较,我国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信息化发展。现阶段,对于我国来说,采取何种手段能够在有效结合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在工业化发展中充分推进信息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届报告中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放在同一水平,说明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然而对于要如何走好这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则需由实践来解决。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科技含量要高,不能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增加。制造业的信息化作为两化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炼油化工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石油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
中国石油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代表,向来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众多是石化行业的典型特点,为了提升实时管控下属企业的能力,加强各业务间的协同,从2000年至今,中国石油对信息化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将信息化作为公司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在整个石油集团采取整体规划、现状调查、技术展望三个步骤的实施方案,有效制定出了一套信息技术的规划机制,同时严格遵照该规划机制有效建设了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处理渠道,可以有力地支撑集团主营业务的良好发展。在该整体规划方案中总共包含了58个项目,其中有勘探开发、支持炼油化工、工程技术等一系列业务的生产管理体系,全面支持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各种业务管理经营的ERP系统等都与主营业务产生了密切对应的支持关系。
3.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其应用情况
我国石油行业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大部分炼油化工企业已经逐渐完成了该地区的业务信息化转型,建立了专项网络基础设施渠道,通过开展一系列管理系统加强企业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炼油化工行业的信息化总体建设成绩显著。但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一些与信息资源开发技术和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等相关的基础工作在目前还不能全面深入地应用,企业与上级公司间、企业之间甚至是企业内部都还存在信息孤立分散的情况,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信息化的建设受限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各个炼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各不相同,重视程度也有高有低,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将信息资源与产品以及原材料同等重要的看待,战略性资源的意识缺乏。
三、对于我国炼油化工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信息化发展模型建设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也扩大了其应用领域,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被相继开发出来,相关管理层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调控产业结构,与优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实施运用,以数字化工厂建设为基础的背景下,用信息化的方法建立规避风险辅助决策的信息化发展模型。
2.建设数字化工厂
动态工厂建设与静态工厂建设是实施数字化工厂的主要途径,是对数字化工厂动态状态信息与其本质的信息反馈。在完成数字化工厂的建设后,除了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稳定、精准的静态、动态信息数据之外,还能够有效解决在实施数字化工厂建设与改造等一系列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问题,主要包括工厂各机构间的数据、车间、装置缺乏准确性等问题。
3.我国炼油化工行业推广实施项目
炼油化工行业所实施和推广部分的模型充分展现了现阶段我国炼油化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施项目,主要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层、EIP企业信息门户层、PCS生产操作控制层以及MES生产运行管理层共四层。
4.数据深层次应用
随着并行数据库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成熟,信息数据的应用逐渐向深层次发展,其中包括:一是数据挖掘,其本质是从数据的海洋中为了企业的特定目标选取更为精准的“信息”范围的一个过程。若要有效实施数据的准确鉴别,则要选用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再保证所提取的数据信息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制作成表格发送到企业内部各个专业部门。二是数据库,数据库要针对主题并全面包含了历史数据的集成、稳定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在企业网络中不同站点的零散信息数据集中在一起,为相关人员的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分析。三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该过程的根本含义是通过数据挖掘,将准确定位后的相关信息提供决策需求。统计分析整合后的数据形成相应的报表资料发送到企业各个部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后,再快速形成不同类别的专业报表等资料,为部门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一、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通信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战略性、支柱性以及先导性等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将会成为其他企业的重要发展支柱,将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支撑。此时,如果能够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工作,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会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信息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一)企业的发展,决定行业信息化
近些年来,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关注,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和上市公司,都开始研发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研发工作取得的成果都已经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典型代表,并且逐渐开始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并且使得企业内部逐步实现共享以及协同工作模式。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银行和证券行业,这些行业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信息化,使得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办事效率十分快速。但是与此同时,有一些行业并没有很好的实现信息化,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由于较低的信息化程度,导致审计业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现今时展背景十分不吻合,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工作。
(二) 加快信息化,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在目前为止,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是能够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能够不断将传统业务重新进行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事项提升与再造,进而使得行业不断发展跨越式发展。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信息化便成为武装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凭借,行业必须意识到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当具有行业发展的意识,并逐渐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信息化发展,要以行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作为重要指导,不断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最终使得整个行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行业信息化目标与原则
(一)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要实现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就必须逐渐实现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将“提高相应行业竞争力、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行业服务实现零距离,并走在世界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从行业内部入手,在行业内部实现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重视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使得核心业务的管理水平能够不断达到国内外的合格标准。
(二)坚持两项原则
在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连个原则,第一,保证信息化的实用性。即信息化要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制定出的信息化设计方案,应当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保证信息化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之所以要保证信息化的规范性,在于希望能够使得不同企业或者说整个行业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与兼容。而要坚持该原则,需要不断培养人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制度机制建设等均有深度把握。
三、做好通信信息技术工作策略
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应当以安全应急中心作为重要的保障与依托。因此,保证行业信息安全十分重要,应当做好通信信息保障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在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将不同类型的产业完善在一个体系之内,在信息技术层面,提高建设水平。比如针对一些加工制造业比较好的地区,应当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其深度与广度,进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同时发展。而一些加工制造业比较薄弱的地区,就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在一些生产项目中,做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二)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方式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将整个工作机制予以健全,同时做好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比如信息产业部门,应当谨记他们的职责,时刻做好指导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普及信息化教育的工作。同时由于信息化技术工作面对的是全社会,因此在信息工作理念上,应当保证一种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时工作方式还不能因循守旧,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比如建立比较有效的合作机制等。
(三)督促政府出台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法规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在立法上还不够完善。中央虽然指定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立法,但是明显缺乏操作性。在一些问题上,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此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一些关系进行协调,结合实际,制定出更好的法律,从而有利于信息化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督促政府出台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法规,也将进一步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平台。
四、结语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优秀的行业环境,不断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行业发展到国际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化不断带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本文中,笔者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从行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与基本原则入手分析,探讨做好通信信息技术工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2006电信决策咨询[J].现代电信科技.2006(01)
如今,在信息时代下,机械制造行业中的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市场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结合当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对其工艺与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向机械创造发展的无限动力。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
(一)生产质量高。在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具有系统性强与机械性高等特点。机械系统是通过自动化控制来实现机械的自主运行,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并且也能够有效的增强生产产品的合格率。在机械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会由具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开启自动化机械系统,接着机械设备按照生产程序进行自主加工程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也能保证产品生产质量。
(二)操作便捷。传统的机械设备通常都具有体积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操作时,其步骤十分繁琐,而通过运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设备功能的丰富,确保可以应用一种机械设备完成多项任务。此外,在机械制造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完成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设备的目的,保证了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不仅操作更加简便,还节约了人力物力。
(三)劳动模式的自动化。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便是自动化,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式活动,而且,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外观以及质量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应用自动化产品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设计方案与机械制造工业相对落后。由于西方机械制造业发达国家,其由最初的蒸汽时代以及电气时代逐步的发展,使之拥有较为成熟的制造工艺技术。和这些机械制造水平较高的国家对比而言,国内的机械制造所采用的技术工艺较为粗糙,不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水平,很少涉及高端的机械制造技术工艺。例如,一些西方制造工业发达国家,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大量地使用纳米技术、微激光工艺等高端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但是,纵观国内的机械加工企业,不少的依旧采用作坊的生产模式,即使具备一定的技术雏形,不过依旧没有应用高新的机械制造技术。
(二)自动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而且也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相对比较晚,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一些工业企业受机械自动化生产成本的约束,未能达到可观的自动化发展程度,其他都还相当于起步阶段,对该技术的运用还不够成熟稳定。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将计算机管理技术融入到了制造企业的管理之中,并提出了高效生产、精益生产、准时生产的理念。然而,在我国计算机管理的制造行业管理模式的出现较晚,信息化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程度不高,其广泛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便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智能化的发展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新的趋势,期望能通过智能化的技术,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此外,“互联网+”、“中国智能2050”中也明确的指出,提高制造行业智能化水平,通过引进仿真技术、实时监测、数字化控制技术,切实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进而提高机械制造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由此不难发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
(二)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通讯技术、声像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可以直接进行声音或图像的编辑,同时也具有通信的功能。在数控加工工艺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其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并保证了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其次,简单化的界面操作。由于数控系统具有多样化的软件种类,但是不同的数控系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设计。如此一来,就会极大增加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未来的数控系统一定具有统一的用户界面,从而有效降低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环保化发展。我国原本就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再加上近几年开采利用程度的加深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因此,研发的产品也要求注入绿色环保的理念,τ诨械制造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因此,这就需要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能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朝着环保方向发展。在环保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