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15 16:1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1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把**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市、建成“中等城市、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需要和必由之路。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载体,依托**区位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优势,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位居**市各县(市)区第2位。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3322元,成为**地区重要城市和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圈的崛起、**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发展大势的形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日益雄厚,全市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

----雄厚的经济基础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全市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为

一、二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又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三次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已成必然。

----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已基本形成面向全国的交通圈,**高速的建设,将加快催生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已成大势。

----丰富的区位资源和浓郁的满族特色文化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世界文化遗产、湖泊、山脉等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和特有的地方历史文化,造就了极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人文景观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更加快催生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三区一带”的建设将推动我市服务业快速崛起。我市正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向“山水园林城、文化旅游城、新型工业城”迈进,“三区一带”作为培育新的增长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平台,必将加快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但是,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企业规模小,带动性不强,服务知名品牌不多,体制机制不活,服务业改革不到位,等等。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为契机,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就业。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中等城市、和谐**”的奋斗目标,以促进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带动、市场化促进、信息化支撑和法制化保障,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中心“集聚区”带动其他“辐射区”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我市服务**、服务**、服务全国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开放带动,创新发展。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国际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科学制定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的布局导向作用和法律效应,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全市现代服务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提升一产、二产,以一产、二产的发展为壮大服务业提供坚实基础,从而实现由三次产业各自发展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市场运作,政府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竞争促发展、促提高;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推动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

(三)发展目标

抓住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着力实施“**工程”,即选择和明确四大发展方向、六大重点领域、六大服务业功能区,引导切入,强力突破,重点集聚,层层辐射,积极构建与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相融合的消费业体系,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

到20**年,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布局相对集中、结构逐步优化、功能较大提升,形成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基地和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六大重点领域、六大功能区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县(市)之一。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以上,力争达到38%,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中等城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展方向

根据全国、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重点发展生产业。充分依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优势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围绕“三区一带”建设,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紧紧围绕促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发展生产业,围绕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发展生产业,不断增强我市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发展消费业。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创新发展消费业,尤其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房地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市政公用等事业的发展模式,不折不扣、持续不断地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

----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际著名银行进驻我市。大力发展保险业。加快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全力推进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城建设。

----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方针,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等值化需求,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重点布局。其他乡镇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三、加快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按照增长潜力大、发展条件好、三五年内能形成“气候”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要求,集中力量发展六大重点领域。

(一)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商品交易市场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化专业物流和综合性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构筑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格局。

坚持整合改造与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抓试点、重点突破,攻难点、整体推进”的要求,由商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推行工业品、农资、农副产品等城乡商品的现代物流配送,以社区为中心、建设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商品、大型百货商店,基本完成连锁经营;创建2个以上具有较高美誉度的物流知名品牌。

打造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发展平台。主要抓好现代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抓好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化试点,积极推进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专业网站和信息系统,重点发展钢铁、铁矿石、医药、食品、建材、矿山机械、旅游等行业或重点产品专业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出口产品、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的网上专业展览中心、商品交易中心、物流调控中心和信息中心;安排和利用好市乡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

抓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品牌建设。抓好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培育物流市场,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加快推广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与国内外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尽快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第三方物流网络,特别是鼓励通过委托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物流企业的合作。利用好省商务厅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国家知名旅游城市

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80多公里的明长城将世界文化遗产地**、**、**、**、**、**、**等十几个景区串连在一起,有**、**、**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为实现文化旅游城目标,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勾画出大的旅游框架,使景区开发具有衔接性、互补性,提高系统性和前瞻性,科学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在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要按照以**为龙头,以**为支点,以长城旅游公路为纽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的总体思路,积极实施“旅游突破”发展战略,本着“做强优势、做精产品、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和“两城三区九点四基地”(两城,即**城和**古城;三区,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代表的古文化区、**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九点,即国家4A级景区**,3A级景区**,2A级景区**、**、**、**山,还有起始于唐朝的**及**场;四基地,即**、**农业观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基地和长城沿线及南部山区的农家院休闲度假基地)的格局,把**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皇家精品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型旅游经济强市。

(三)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与我市经济地位相匹配,适应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需要,全力构建我市金融新体系。推动各金融机构成为“**市金融票据票据中心”成员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引进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天津银行、华夏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农民成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创造条件,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开办村镇银行。依托辖区**、**、**、**、**、革命纪念圣地等旅游资源,增设POS机、自助银行,营造特色、完善的旅游服务金融环境。

(四)建设区域商贸中心

高度重视规划服务业用地,对“退二进三”腾出来的土地,特别是“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对投资服务业的战略投资者优先保证用地。重点在对老城区实施改造,重点规划,促使其成为城市中心综合商贸服务区。按照《**市城市规划》四片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建设区域性商贸服务设施,形成城市的次中心。结合南部新城区建设,在朱山公园东侧建设南部商贸服务中心。结合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东钢铁产业链条加工区及**线两侧建设,在园区、加工区和**线两侧的工业用地上,建设市场物流集散地等服务设施;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集中布置商业服务区;结合东三里城中村改造工程,沿北二环西路建成两栋大型超市及欧洲风情步行街,促其发展服装、百货及餐饮为一体的北部商贸服务中心。与此同时,抓好钢材市场扩建工程,建成占地600亩、年交易额超10亿元、**地区一流的大型专业钢材交易市场。抓好**果菜批发市场续建工程,达到年吞吐量40万吨新鲜果菜产品的能力,成为京东地区又一个大型绿色蔬菜加工交易市场。抓好建材市场建设,将邢庄子村建设管理的北方建材城整合到贸易城市场,使贸易城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建材交易中心。抓好汽车交易市场。在**国道旁和**路延长线两侧,规划占地200亩,建设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将小草店以南的汽车销售业主迁至市场内,并吸引**及周边省市从事汽车贸易的商户和公司进场,整体提升**汽贸市场档次。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街进店”、“退路进厅”工程,建设一批街道便民市场。

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在市区建成几个高水平、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市场,形成钢材、矿山机械、果菜批发等若干个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能够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中心市场,把**市建设成为规模可观、结构优化、效益良好、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五)加大文化基地建设

进一步营造全民文化氛围,实现社会文化社会办,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社区为重点定期开展假日文化、色彩周末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大文化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体站为枢纽,以村文化中心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大力推进宽裕型小康文化乡镇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节日庆典文化,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建设城乡一体化服务产业体系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产业体系。建立以社保、医保、低保为主体的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以放心药店、放心农资店、放心商店和粮油店为主导的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为主脉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城乡统筹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信息共享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科技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在巩固提升现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围绕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未来3至5年,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六大功能区。

(一)北部行政文化区

功能定位:以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加快周边城中村改造,建设以综合服务中心、大剧院、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文化区。

(二)西部新型工业区

功能定位:着眼于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推进项目聚集、产业聚集,打造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链条衔接紧密的工业产业集群。

(三)南部新城区

功能定位: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规划开发,重点建设职教中心、体育中心、朱山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文教、体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古文化商贸区

功能定位:按照“保留老城商业中心的格局,逐步完善功能,形成城市中心综合服务区”的思路,立足于密集的商业网点这一特点,着力挖掘千年古县内涵,将一环路内老城区打造成以古建筑为主格调的大型古文化商贸区。

(五)钢铁产业延伸加工区

功能定位:重点是以**公司为核心,向南规划建设冶金深加工园区,支持**以自身生产的板带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六)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功能定位:在**镇北、**乡东,围绕**高速出口、**国道、两条铁路,形成主要物流节点快速通道,加快实现铁路货运、高速服务的顺利贯通,打造“多式联运中心”平台。逐步引进信息咨询、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真正建设成为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规模较大的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五、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制定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放宽市场准入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立足于打破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都应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

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除法律、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降低一般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采取取消、合并、延长年限等办法,完善各类证照年检制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等领域,按规定兴办医疗机构,按政策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

(二)深化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抓好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设计、监理等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具有经营性质的)改革,成立全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研究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搞好事业单位调查摸底,制定事业单位改革规划,确定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阶段战略。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营利性事业单位要改制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加强与**服务业领域合作,吸引**服务业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引入新理念、新业态、新机制,提升我市服务消费档次,建设**服务业集聚带。

(三)加快“退二进三”

按照《**市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逐步安排工业用地的地块向商业、服务业用地转换,改善城市环境,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对腾出来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允许由工业用地变为服务业用地,土地收益按政府核定的比例或数额优先对搬迁企业给予补偿或补助。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城镇的“黄金地段”、“金角银边”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要根据总体规划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产权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扶持老字号服务业企业发展,城市改造中涉及老字号店铺动迁的,争取在原地妥善安置,或在适宜其发展的商业圈内安置。

(四)强化品牌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主导服务产品和项目,培育一批服务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推进服务业企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税费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收费项目及标准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业企业用水(桑拿、洗车等特种行业除外)、用气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逐步并轨,经认定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暂缓执行峰谷电价。对符合条件的研发、设计、创意、数字内容开发、为节能减排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服务业企业,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企业纳入国家的试点企业名单,解决企业重复纳税问题。

(六)发挥集聚效应

促进物流、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保险、会展、信息和分销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发展。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交通枢纽,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企业和服务要素向园区、基地集中,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商务、公共管理等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产业集群的协作和配套功能。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布局高档商业设施,打造中心商贸圈。加强对服务业用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履约管理,保证政府供应的土地能够及时转化为服务业项目供地。对列入年度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服务行业用地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新晨

(七)加强基础工作

篇2

作为城市新兴区域,面临产业发展滞后、就业不足、人口稀少等问题,单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多制约条件,通过发展模式设计,我们构建了区域发展的三阶段目标,通过构建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改善区域认知,构建产业发展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总部经济等举措做实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通过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研究,我们构建了在城市资源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等模型,构建了完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阶段一:现代服务业分类研究,核心解决现代服务业指标统计口径不统一,驱动因素错杂的问题。首先,就现代服务业构建了分类标准,理清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形成产业发展条件矩阵,分析表明,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是城市经济规模,通常情况下,城市经济规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后期生产业高度发达,以美国为例,目前其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

阶段二:城市经济研究。构建了城市资源、发展水平等相关模型,通过研究城市的生产业发展状况,确立区域发展方向。

* 城市资源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城市GDP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状况、制造业聚集程度等;

* 生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物流、金融等基础业在城市经济的比重;

* 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相关指标:区域产值规模、技术实力、配套服务、产业链控制点、产品辐射范围等。

* 发展定位:在新兴区域内制造业不发达情况下,结合区域自然禀赋,通过构建产业链的控制点,增强区域辐射力等举措,验证了构建宜居、宜商的第三代新城,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可能。

阶段三:城市新兴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设计。

* 产业选择方法,遵循区域发展阶段模型,结合不同阶段区域发展主导产业的差异,综合评价产业的功能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综合判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时序。

* 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设计强势介入、因势利导、高端切入等模式,借助产业价值链分析、行业盈利性分析、市场集中度分析等手段,切入盈利性高、带动性强的行业。可以通过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等手段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 配套产业选择,结合城市、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界定区域配套产业发展容量,同时通过弥补城市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如:制造业的设计研发、展示,消费业的教育、医疗、旅游等产业,在城市新兴区域内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篇3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路径。如今,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快转型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而言,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5.7%,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今后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功效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也决定了其经营覆盖的区域范围的有限性,因而,“大水漫灌式”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依托资源、区位、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集中优势力量,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创业环境、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可以通过完善布局、高效开发、联动发展,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外部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从而促进服务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辐射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富集多重因素,建设集聚区,由于资源、信息、管理、环境等共享平台,在产业链上存在依存关系,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培育区域业品牌企业,有利于集聚区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以及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时,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也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降低了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良性运转。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业,还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吸引劳动力、促进就业的“蓄水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超过一二产的总和。同时,文化、娱乐、旅游、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也能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实完善专业队伍,集聚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三区五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细分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既促进了各集聚区特色化发展,又有利于各类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同类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形成。**港区依托沿江港口码头、开发天星洲发展现代物流。城北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原有基础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和商贸集聚区。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依托古银杏森林资源积极打造旅游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充分发挥沿江的区位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发展专业化工物流。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依托船舶和机械产业加快发展金属材料物流。农产品仓储物流园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效农业种植业发展农副产品物流特别是农副产品链物流。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充分发展发挥货运站优势积极发展铁路物流。万通物流园积极发展城市生产生活资料综合配送物流。

2、强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进驻步伐加快。近年来,各集聚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集聚区发展的“龙头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完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纷纷入驻。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自成立以来,竣工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两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0万美元。2011年计划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1亿元,其中由浙江港湾集团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阿尔贝尔化工仓储项目计划总投资2750万美元,轻纺城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文化主题街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建、签约、洽谈的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80%落户于规划集聚区内,集聚区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流动的“洼地”。

3、强化培育扶持,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从条件相对成熟的集聚区入手,建立健全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从事集聚区的相关工作。市服务业发展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帮助各集聚区申报省级、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准为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获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截止2010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达201家,累计注册资本达7.2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两税收入达5000万元,从业人员5671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成立两年来,专业化工物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进驻园区物流、仓储企业

20多家。已建有通用、化工、建材、液化气、油品等11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6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3个。拥有各类产品仓储总容量近500万方。2010年,该集聚区物流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两税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1360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集聚区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服务业发展的迅猛势头相比,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整体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经济体量小。2010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靖江)、海陵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91亿元、86亿元、34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455%、430%、170%;实现税收1.2亿元、1.03亿元、2.3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118%、102%、227%。二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少。至2010年底,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入驻企业20多家,而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50多家。特别是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近年来共引进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2个,形成了粮油、木材、金属材料、石化产品四大物流产业形态,形势咄咄逼人。

2、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建成和规划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同质竞争现象仍然存在,网上信息、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3、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组织机构仍不够健全。部分集聚区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从事规划、招商、协调和管理。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家集聚区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三是缺乏规划引导。部分集聚区未能编制专门的集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项目、企业的入驻和集聚区的发展。

四、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商务商贸、科技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力争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园、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建成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化工物流园、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建成百亿元集聚区,信息化、电子商务在集聚区得到全面应用。

(二)对策建议

1、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组织程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用抓工业园区力度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理顺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选调精兵强将负责集聚区的招商、开发和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省和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顺应规模发展要求,建立市一级独立的组织机构,以便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有效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将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服务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双文明”百分赛考核,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建立目标管理和工作推进考核机制,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集聚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集聚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坚持规划先行,指引发展方向。一是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特色,突出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原“四区五园”调整为“三区五园”,并完善空间布局规划,超前谋划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空间。二是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做好与工业开发区规划、城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编制主题大厦布局规划。一个主题大厦就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遵循服务业集聚发展和节约用地发展的原则,依托**城区、黄桥镇区和“一区四园”加快编制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含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主题大厦建设布局规划。

篇4

、产业发展集聚化,全面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相衔接科学确定各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引导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优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带动产业升级,提高集聚区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盘活存量,集约发展。结合城区扩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区、新区扩容升级,在现有区域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利用存量土地和现有废旧厂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过服务业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实现服务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打造特色,有序推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以先进完备的设施和全面快捷的服务,营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纳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建设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指导、分批实施、梯度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5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10家。集聚区项目投入占全区服务业投入总量的7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引领和辐射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发展重点

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推进七大类18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典型,促进竞相发展。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城区经济为核心,以金融、会展、咨询、广告、中介等活动为主体,以商务楼、展示中心为载体,与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配套,重点优化提升高新区中央活动区、建设路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中国家纺网销村,规划推进城东新区中央活动区、高新区金融港,形成城市经济繁荣、企总部集中、发展环境一流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物流集聚区:充分发挥交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在沿江、沿海、空港、铁路、公路等交枢纽和道口节点以及专业、商贸市场附近,培育、构建物流园区,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现代物流集中区域。加快推进供销物流园、平潮汇晟建材物流园、空港产园,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湾港口物流基地,形成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业集聚区。

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以高新区为依托,以技术研发、信息网络、软件研发为主体,推进桑夏软件园设,吸引研发设计和软件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入驻,形成软件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为载体,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技术研究与试验、技术成果转等功能于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重点提升东大科创园,加快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进高新区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

文化创意集聚区:以家纺创意设计、建筑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家纺创意村,打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生态旅游休闲集聚区:以我区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升级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余西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启动进鲜港生态园和城市生态林风景区规划与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具有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能的特色旅游区。

市场与商贸集聚区: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集中销售专业产品,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家纺城龙头带动型市场,优化提升东大商贸市场群,拉动我区商贸流、专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认定条件

(一)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省发改委《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发改服务发〔〕52号)、《关于印发〈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知》(发改服务发〔〕280号)文件精神,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省发改委认定。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形态突出,目标明确;

2、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对过中心城市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批准或经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市发改委《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精神,申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须经过1-2年培育期,由区发改委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核后,上报市发改委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有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边界清晰、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目标明确;

2、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

3、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不少于5人,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

4、有一定规模,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入驻企业不少于20家,对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

5、经市发改委批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三)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我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参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明确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如下: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有明晰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

2、利用旧城改造、“退二进三”等存量土地以及老建筑保护性开发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直接认定;

3、集聚区入驻企业15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功能;

4、按照市场整合、运作先进、功能完善等基本要求,能形成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5、已经省、市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可直接认定。

六、支持政策

1、对当年认定的区级、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对当年认定的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分别奖励20万元、30万元;在当年认定的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对于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业绩显著,在全区同类集聚区中名列前茅,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区发改委组织论证,由区政府认定为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奖励10万元。

2、凡是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房地产项目除外),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可优先列入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

3、新入驻服务业集聚区、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建设完成后第一年度纳税额达到100万元(含100万元)-3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1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达到300万元(含300万元)-500万元的,当年给予企业20万元奖励;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当年给予企业30万元奖励。

4、对集聚区内符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优先予以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计划的项目,区级引导资金按1:0.5的比例配套补助。

七、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发改委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牵头部门,要会同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文广新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规划、指导集聚区的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注重即期、着眼长期,按照集聚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加强运行管理。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合力。

2、注重规划引导。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区发改委要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抓紧制定规划建设类集聚区实施办法和建设方案,引导培育发展类集聚区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快优化提升类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在全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篇5

到2010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篇6

服务业审议指导意见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振法同志受市政府委托作的《关于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全市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会议原则同意这个报告,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是制订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服务业有序发展。要从我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发展机遇等出发,进一步明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措施、空间布局等,编制或完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餐饮娱乐、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思路及规划,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的遵循和依据。

二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实施好齐鲁酒地文化产业园、辉渠歌尔庄园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综合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交通物流港、颐高电子产业园、晟鑫物流、盛大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三是提升发展房地产业。以“百栋高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住宅小区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四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广告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扶持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创意产业,拓展服务业领域,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

三是出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各类服务业态加快发展。在认真落实上级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出善我市服务业扶持政策。对出台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创造低成本经营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引进、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公益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加快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队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人才。要重视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积极争取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篇7

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共同研讨了中国中西部城市(洛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索洛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及试点,特别是探讨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如何与集聚区的建设相协调等。力求用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综合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协助政府完成城市各项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核心区域建设、作为相关市场要素对接以及各项后续服务。同时,会议各方人士以“和谐共赢”为宗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全面调动、集聚“智库、技术、营运商、资本”等社会资源,共同探索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篇8

一、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1、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2000-2007年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平稳增长,占经济结构的比例总体在16%左右。相对于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海南生产服务业的金融、地产服务业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之后开始恢复性增长发展,特别是2003年后房地产业发展较快,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结构因素。

2、以旅游业为龙头,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

海南省把得天独厚的海岛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业优势,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并走向世界;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会展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旅游房地产商品房销售以年均33.53%的幅度快速增长,许多岛内房地产商叫响旅游牌、生态牌,吸引了大批岛外客到海南买房度假。统计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海南省海口市岛外购房者比例分别达到55%、54.86%和57.99%,而三亚市的比例更高达85%、83.89%和88.19%。

3、现代服务业对全省服务业和GDP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较大

传统现代服务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已有限,旅游、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在推动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成为主力军,展现出强大潜力。如近几年旅游收入占海南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较高,2004-2008年基本维持在13%。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实施、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海南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开展、房地产“烂尾楼”2006年全面处置完毕以及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动工建设,以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二、制约海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因素

1、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

从三类产业比重分布来看,服务业从2006年首次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但是海南省对于现代服务业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政策支持。目前,海南省只出台了《关于推进信息产业和扶持高新技术信息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等有关信息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而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业、文化休闲产业、房地产业等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

2、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海南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低,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服务业基础薄弱,旅游、文化、教育、信息和科学研究等现代服务业规模不足,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比如,海南于1997年就提出发展信息产业,但2007年才开建第一个软件园。

3、岛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教育智力支持薄弱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下游,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8%,在全国名列前茅,严重限制了本土居民的文化休闲、医疗等消费需求,也从根本上制约了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海南教育水平在全国相对较低,本土人才相对匮乏,智力支持系统的落后进一步限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服务业增加值方面,2006年海口市占全省的53.48%,三亚10.07%,儋州5.02%,文昌、万宁分别为4.5%,上述市县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海南省全部的77.57%。这表明海南服务业区域分布严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市县,这也基本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三、海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创建更加富有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

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推进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委托企业经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对于有利于生活服务业升级、解决就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

2、明确海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扶持海南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法规

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服务业领导小组,对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制定《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业,创新发展消费业,大力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促进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产业等的政策意见,对于产业政策规划内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予以比较具体、实在的政策指导。这些政策意见,应该涵盖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和金融支持、价格和土地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工作,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岛内高等院校完善并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优先发展旅游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

一是旅游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带动社会就业和服务业发展。据统计,旅游业每消费1万元,可带动GDP增长2.2万元,带动两人就业,旅游业为海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垦改革、林权改革后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会展资源,进一步深度挖掘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旅游新品种。旅游业拉动效应初步显现,2008年海南省展会收入达到2310万元,比2007年增长53.2%。随着2008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正式实施,海南旅游服务业将迎来空前发展机遇。

二是现代物流业。政府要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把洋浦保税港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在环北部湾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新的发展制高点,促进海南与环北部湾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更紧密的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海南特色的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壮大。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放松管制,构建面向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采取商业化方式对海南公路交通、港口海上交通、航空交通以及仓库等进行网络状整合,进行优化配送,改变物流企业和设施主要集中在海口一极的局面;强化服务意识,解决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外贸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三是金融业。以海南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按照构建多样化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通过对全省232家法人社分别进行渐进式重组改造,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海口、三亚、等市县通过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注资改组或改制等方式,对县市农村信用联社重组改造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将我省其他县市农村信用联社及部分符合条件的基层法人社逐渐改造成为面向不同客户、面向不同市场的多样化的地方特色商业银行或村镇银行。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引导建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引导财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或扩大业务规模;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吸引外资或社会资本积极参股。

篇9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 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市委将如何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此次调研范围十分必要。为做好此次调研,在对我市服务业状况、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具体了解之后,又对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 (一)南京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十一五发展,立足南京的优势特色,做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决策。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发挥行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发挥人文教育优势,以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584亿元,增长16%,占gdp的48.4%,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主要措施是:

编制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南京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意见。2006年又编制完成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方案》、《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障规划目标落到实处,2007年制定了《关于分解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实施意见,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把握工作抓手,建设发展载体。近年来,服务业通过集聚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已有11个集聚区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称号,吸引了大量服务业企业入驻,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XX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企业在水、电、气价格,土地使用及报批手续,专项资金扶持和使用等方面都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

提升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战略,XX市排出了各服务行业的重点企业,并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服务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2007年,市政府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工作列为服务业工作重点,市委组织部也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列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计划,并圆满完成了两期现代服务业专题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深入研究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出台南京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目录。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以及将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构筑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平台,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加大针对重点国家、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科技对服务业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程度,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完善市场专业分工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服务流程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

(二)无锡

近年来,XX市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0.1%。

主要做法是:

抓规划导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服务业规划导向力度,集中力量编制完成了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落实。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对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新增项目。

抓政策扶持。2004年,XX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近年来,又制定了扶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及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项领域的政策意见,有力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 健康有序的发展。

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赴东南亚、欧洲、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并以论坛、会展、恳谈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客商洽谈,共推介涉及服务外包、旅游休闲、科技信息、商贸物流等项目45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无锡服务业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XX市编制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服务业鼓励类、禁止类、淘汰类项目,为今后服务业项目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的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加快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服务,分类指导,跟踪服务,促使一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生产业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住产业链前端创意设计、后端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发展,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鉴于我市长期处于重工业城市的历史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为471.6亿元,增长12.8%,分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3.2和8.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29.6%,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 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均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 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各地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无不想尽了各种方法,仔细分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均不是空穴来风。营造气氛、因地制宜、从当地优势着手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

(一)全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服务业向全方面、多方位、深层次的浸透。

1、广泛宣传新兴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全面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认识。要全面宣传新兴服务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用现代的眼光、站在更广的范围内来认识服务业,使人们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鼓舞人们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服务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发展服务业的组织网络。成立由市领导为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有关土地、财税、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先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企业,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来洛投资。充分利用我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介我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洽谈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5、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完善奖励机制,为培育和引进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

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尽快确定XX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主题,如XX市确定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确定的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业发展主题,编制《XX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从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把洛阳范围内的各大古城、遗址进行筛选,按照传承有序的原则进行排列,用快速通道的方式将其连接,建设主题为中华五千年的大遗址公园。

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大运河的起锚港为主题,在洛河北岸修复当时的水岸码头,以此为中心,建设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将洛河打造成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后海那样繁荣,住宿饮食一条街、旅游文化广场等服务聚集区,从而改变目前重于靓丽洛河转于利用洛河的状况。

3、继续组织力量,积极推进牡丹评选国花进程,将牡丹花会尽快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节日。

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带)的建设,加大对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丰富城市旅游内涵,进一步合理编排洛阳境内旅游线路,努力营造住洛阳、游河南的旅游环境。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竞争力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1日

前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竞争力提高对于湖北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建立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依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中部地区并不是最高的。这与中部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同时依据综合性原则、可获性原则,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层次、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经济指标,对湖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体指标见表1。(表1)

统计指标解释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以及竞争力评价体系,所以本文根据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统计年鉴中对服务业、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以及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把现代服务业涵盖的行业界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个行业。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中扣除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几类传统服务行业增加值的剩余部分作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剩余部分中虽然还包括了个人服务业和政府服务业等的增加值,但这些行业增加值数额很小,对总体数据影响较小。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栏中,本文选择了金融业增加值、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专利申请量这三个经济指标。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金融业。金融可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所以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与金融业息息相关。另外,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则是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经济涵义

(一)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涉及15个评价指标,数量较多。为了减少变量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所有指标的信息,运用SPSS软件实现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集成一个可以评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变量,并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排名。由于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指标的数量大小没有可比性,首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命令对原始数据Xi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的指标记为Zxi(i=1、2、…、5)。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方差贡献分析表及Component Matrix(主成分载荷矩阵),具体数据(略)。

经过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同时为了便于本文的分析,本文提取3个主成分,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9.9%,这3个主成分代替原来所有指标来描述现代服务业发展代表了原始数据99.9%的信息,可以非常显著地反映各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主成分的方程为:

F1=0.31ZX1+0.21ZX2+0.29ZX3+0.16ZX4+0.32ZX5—0.06ZX6+0.04ZX7—0.27ZX8+0.32ZX9+0.30ZX10+0.01ZX11—0.30ZX12+0.30ZX13+0.31ZX14+0.31ZX15

F2=—0.14ZX1+0.27ZX2+0.22ZX3–0.46ZX4+0.08ZX5+0.45ZX6+0.53ZX7+0.08ZX8+0.06ZX9–0.07ZX10–0.26ZX11+0.23ZX12+0.02ZX13+0.13ZX14+0.08ZX15

F3=—0.12ZX1+0.38ZX2–0.12ZX3+0.01ZX4+0.04ZX5+0.34ZX6—0.03ZX7—0.39ZX8+0.05ZX9+0.24ZX10+0.60ZX11+0.05ZX12–0.26ZX13—0.14ZX14—0.22ZX15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分公式):

F=0.622F1+0.237F2+0.14F3

(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经济涵义

第一主成分F1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贡献率为62.2%占主要比重。其中,人均GDPX1,工业增加值X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X12,金融业增加值X13,技术市场成交总额X14,专利申请量X15,载荷系数都在0.9左右,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发展基础、结构层次、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首先取决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现代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以及其创新能力。

第二主成分F2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23.7%,占次重要比重。现代服务行业就业人数X6、现代服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X7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的是其发展规模,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已成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二。

第三主成分F3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贡献率为14%,占第三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X11具有很大的载荷解释能力,较显著地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中的速度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运用(得分公式)。运用评价模型(得分方式)计算出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得分。按照得分的高低顺序排名,依次为:湖南,得分1.6560;湖北,得分1.5428;安徽,得分—0.7798;江西,得分—2.1490。从综合主成分得分来看,湖北位于这四省的第二位,其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并不是最强。这表明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与中部最发达省份的地位还不相称,距离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因此,湖北省需要花大力气来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指导作用;二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推进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资源在空间的集聚,形成若干个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带和集聚区。

(二)突出重点,分类发展。湖北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与发展。目前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发展,成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突破口。如,武汉应优先发展体现都市功能、具有巨大产业潜力的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武汉要在中部金融改革、重组和发展中起作用,加快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高度相关的金融业。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等,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中部文化创意中心”。

(三)创新投入要多元化。集政府财政、创新型企业、现代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之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创新体系。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各层次、多产业、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自主创新格局,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与跨国公司合作。把湖北优化为跨国公司的中国中部发展服务业基地。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成为他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服务网络的一部分。这样,把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他们在湖北的效益联系起来,他们才有动力不断提供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方式,现代服务业发展才能跟得上全球产业更新发展的潮流。

篇11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辽宁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对辽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辽宁走重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和把辽宁建设成东北亚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辽宁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以生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以高新技术、高端管理理念为依托的现代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实施服务业优化升级战略,形成现代工业和服务经济并行发展的产业结构。

一、辽宁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2006年—2011年)辽宁省GDP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GDP总值从2006年的9257.0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202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降低,从2006年的10.5%下降到2011年的8.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上升态势,从51%上升为55.2%;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略呈下降趋势,基本保持在34.5%—38.7%之间。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1]

表1 2006-2011年辽宁GDP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 亿元

年份 GDP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

2006 9 257. 05 976.44 4720.76 3559.85 10.5:51.0:38.5

2007 11 021.70 1178.40 5829.50 4013.80 10.7:52.9:36.4

2008 13 461.60 1302.00 7512.10 4647.50 9.7:55.8:34.5

2009 15 065.60 1414.90 7821.70 5829.00 9.4:51.9:38.7

2010 18278.30 1631.10 9872.30 6774.90 8.9∶54.0∶37.1

2011 22025.90 1915.60 12150.70 7959.60 8.7∶55.2∶36.1

资料来源: 2006-2011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工业化发展演进规律,产业结构一般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将逐渐缩小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辽宁“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和趋势。同时,由于历史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的结构变迁在资源转移、增长趋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又呈现出与所处相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特殊性。

当前辽宁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经济进入工业社会中后期,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要更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带动。但是,辽宁服务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三产业发展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总量增加的贡献率还不够高,整体滞后于制造业发展。特别是在1993年后辽宁服务业增长速度及结构变动放缓,所占GDP比重偏低并一度出现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出现了“倒剪刀差”的现象,服务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优化升级。辽宁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辽宁经济的发展,成为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辽宁实施服务业升级战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当前,国际产业转移重心已转向科技含量更高的服务业层面。辽宁应抓住国际产业提高转移层次和跨国公司加速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有力时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2.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利好政策;

3.辽宁加速实施大连沿海核心城市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沿海六市开发开放,着力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并取得重大突破。

4.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辽宁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和调整升级的需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5.政府重视,发展服务业已纳入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的总体目标。[2]

这些都为辽宁实施服务业升级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辽宁服务业优化升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挑战

1.总量不足,整体实力不强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在1993年后辽宁服务业增长速度及结构变动放缓,所占GDP比重偏低并有下降趋势。2009年,辽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829亿元,是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2.7%,江苏的43.4%,山东的50.5%,浙江的59.3%,上海的65.9%。可见,辽宁第三产业与国内先进省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看,上海为59.4%,广东为49.1%,浙江为43%,江苏为39.5%,辽宁为38.7%,山东为34.1%。[3]辽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较低。落后于先进省市及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辽宁产业仍然是以传统工农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

2.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生产业发展不足

辽宁的现代服务业滞后于传统服务业,生产业滞后于生活服务业,非竞争性产业滞后于竞争性产业,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常规性的传统服务业,低附加值服务产业占主导地位,而以金融、信息、咨询、科技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沈阳、大连两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6.6%,且大部分是软件、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其他地区服务业的总量和层次都比较落后。

3.品牌意识淡漠,缺失服务业区域品牌

辽宁服务业企业缺乏有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品牌企业,服务业国际知名品牌缺失。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现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不相符。不能很好地为快速发展的二产服务,从而也制约了辽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4.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辽宁经济发展的重心来看,今后及较长一段时间,传统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对发展服务业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利,相关政策导向仍然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制造业发展中缺乏服务业的有力支撑,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缺乏高科技支撑,信息化、产业化、高新产业发展不足,制约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辽宁现代服务业还存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引进外资不足等问题。

以上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明,辽宁服务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辽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三、辽宁实施服务业升级战略的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重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依托,抓住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机遇,以沈阳、大连为中心,辐射全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加快生产业从二产中的剥离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服务业生产总值占GDP42%以上,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助推辽宁经济尽快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一)合理制定服务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服务业优化升级应当首先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统领作用。明确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根据各地区自身特点和优势统筹规划省、市、地区各层级服务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实现目标,细化管理,指标到位,提高服务产业发展层次,破除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托规划的重大项目,明确省内各地区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合理布局、规范市场,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

(二)构建有利于服务业升级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破除“重工轻服务”的发展观念,认识到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增加,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在结构政策上,应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和我国发达省份发展服务业的先进做法,出台包括财政税收、市场准入、投资拓宽、人才培养、法制建设、收入分配等倾斜鼓励政策,把投资重心引导到服务业方面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人才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改革体制机制,推进“五化”进程,为服务业结构升级提供环境支撑

推进服务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国际化步伐,为服务业结构升级提供环境支撑。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法治化优化服务业环境。

(四)大力发展生产业,力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分离

依托制造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和教育、培训、咨询、法律等智力型服务业。以生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助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转化升级。

辽宁省生产业比重小,很大的原因是制造业内部的服务环节没有剥离。随着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剥离制造业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发展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鼓励制造业内部服务业剥离的政策措施,激发制造业企业剥离内部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并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支持鼓励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做大做强。

(五)加快高科技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服务业竞争力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实现产业的升级;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战略性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六)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服务业品牌

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促进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抓住三大利好政策赋予辽宁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机遇,按照辽宁省目前实行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以重点城区、企业、重点工程三大载体为依托,打造一批规模较大、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例如:构建辽宁沿海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依托,大连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软件业及商贸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现代服务业先导区;构建沈阳经济区的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等,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撑;依托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构建辽西地区新型服务业产业基地;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等集群,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开拓旅游黄金地带。

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扶持知名服务品牌企业,带动提升辽宁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我省本地的区域服务品牌,选择质量好、有发展前途的服务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以发挥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著名品牌的大型服务业企业。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局.2006-2011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乔芳丽,杨凌.“十二五”时期辽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

篇12

关键词: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战略

Key words: Jiaxing;modern service industry;SWOT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27-02

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当前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作了定义,它们既有共性,也在其范围问题上存在着差异。这里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做如下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借助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出现的新兴服务业和被改造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2 嘉兴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 自“十一五”以来,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2010年间实现年均增长13.5%,比同期GDP增速高出约1.1%。如表1所示,2010年全市服务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12.5%,达到833亿元。2006—2010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33.5%提高到36.0%。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2.2 领域迅速拓展,重点行业亮点纷呈 近年来,嘉兴市服务业在涉及领域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已经涵盖了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多个领域。其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到2009年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7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

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

3.1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 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嘉兴是一座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拥有7个国家AAAA级景区,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②良好的空间区位条件。嘉兴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实现了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具备成熟的产业承接平台。嘉兴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成熟,现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省级经济开区1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多个,为全市发展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要平台。④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氛围。嘉兴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越来越深。

3.2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劣势 ①高素质人才缺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依靠高智力的人才。目前嘉兴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在人才结构上和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较大差距。如表2所示,嘉兴2010年的人才结构中大学本科以上才达到7.82%,而初中及以下的人口达到了58.52%,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可见一斑。②相关要素支撑不强。总体来说,目前嘉兴对服务业的投入比重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服务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资源的成果转化水平较弱。③结构不尽合理,层次偏低。嘉兴服务业内部主体依然是批发零售、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其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对比上,新型服务业要远高于传统服务业。以上两者相结合,就反映出嘉兴市的服务业发展的整体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3.3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 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服务业就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嘉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057元(914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0元。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普通百姓对服务业的依赖和需求日益高涨,这给服务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1)②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上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会上印发了《嘉兴市服务业倍增行动计划》和《嘉兴市促进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③浙商回归工程,让嘉兴服务业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

3.4 嘉兴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①来自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从长三角地区内部看,上海和浙江都非常重视对信息产业、金融业、现代商贸等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一经济区域内相似的发展模式使得两地的服务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周边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吸盘效应,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聚集,使得嘉兴服务业临着更大的来自市场的挑战。②产业分散、聚集效应不明显。目前,嘉兴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布局还处于分散状态。除了房地产、通讯、金融业外,其他服务性企业实力较弱且布局分散,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不利于本地区服务性企业的长远发展。③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不够。部分服务行业存在多头管理,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发展。

3.5 嘉兴发展现代服务业SWOT矩阵分析 针对当前嘉兴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可以通过SWOT矩阵来确定未来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如表5所示,横坐标列出了优势(S)、劣势(W),纵坐标列出了机遇(O)、威胁(T),表中交叉部分表示可能采取的战略措施。

4 嘉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4.1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 针对嘉兴服务业发展布局情况,建议尽快出台“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政府的科学设计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2 完善体制机制 为了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益事业、中介服务和各类经营服务收费的管理。

4.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应下大力度推进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当前嘉兴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这一现状,努力为本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