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课堂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体育课堂应该还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新知。只有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一、有效资源生成教学及其意义
有效资源,应该是以课堂学习材料为载体,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体育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学。主要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二、在有效资源生成教学中巧妙运用延时评价
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不随意否定学生的动作与回答,延缓评判,积极关注,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巧妙引导。
例如,原地双手向前掷实心球是水平四阶段学生必修内容,但在学练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是由上肢力量决定投掷成绩的。其实作为体育老师都知道投掷项目是自下而上依次协调发力的,可是学生在练习中一旦手持重物就会把动作要领都忘记了,无论教师怎样反复讲解、示范、提示都无济于事,并且有几个上肢力量特别出色的学生一下就达到优秀,这样使其他学生原来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小垫子上练习时生成了一个帮助,就是在一个学生练习时另一个学生托住练习者后背,使其充分后仰形成背拉弓,当练习者要做身体鞭打动作时帮助者在后面轻轻推一把,就这样通过生成帮助,使学生的动作更加完善,再把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有了很大进步,当然学生也完全理解了原地双手向前掷实心球的基本要领。
三、在有效资源生成教学中运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纠正错误
错误也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心中不仅要有课前预设,更要关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意外,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加以分析和取舍,对浅显的,点化提升;对偏离的,拨正航向;对有效的,深化升华;对错误的,引导否定;对无关的,予以弃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合理地挖掘蕴藏其中的潜在教学价值,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投身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铺设条件,为课堂上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因此,机智地将课堂上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这也是新课程的崭新教育理念。
四、在有效资源生成教学中合理使用空闲资源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作用。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并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已经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重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安全伤害事故,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如何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伤害事故,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位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体育教师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管理,不仅可以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后有效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各项运动的活动过程中开展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户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以集体为主,学生的体质有所差异,体育教学中稍有考虑不周,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1]。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是指在体育教学的有限时空内,出现的各类体育安全事故。体育课教学是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根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中,发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事故比例最高。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不但给体育教师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巨大压力,也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我们重视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正常安全开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引发高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元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是引起体育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
学生对体育安全意识淡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自我安全意识,不重视体育教师强调的上课注意事项;学生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有的学生体育基础差,运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或对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有的学生具有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缺乏经验、麻痹大意、急躁、忽视运动技能“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或在体育练习中因畏惧、害羞而产生的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有的学生上课组织纪律混乱或违反体育活动的规定,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有的学生隐瞒自身存在的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知学生身体状况的情况下,安排相同的体育运动量,这类学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2体育教师方面的原因
部分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疏忽大意,对学生的练习的动作要领指导不够细心,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事故;部分体育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体育教学的设计环节方面,考虑不周,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容易造成体育安全事故;教师所选教学内容任意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运动技能难度加大,容易引发体育伤害事故。
2.3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是造成体育安全事故的一个因素
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事故应急方案;部分学校由于体育教学投入不足或不重视体育等原因,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差,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或体育场地设施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维修更新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校缺少对安全教育的宣传,生命安全意识不强。
3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的课堂管理
3.1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性别和技能水平选择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所选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大纲范围内,必须与学校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师不能以“学生喜欢”为由任意选择教学内容,应精心策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习的练习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制,例如,当学生不适应对抗性较强的活动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练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避免发生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对抗,避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3.2认真布置运动场地,检查器材设备的安全情况
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提前,为了确保学生的上课安全,体育教师布置、检查场地器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准备环节。体育上课前,体育教师需要检查上课活动的场地,包括检查运动场或场馆内的地面是否平坦、有无障碍,确保学生不要在凹凸不平或湿滑的地面上进行运动练习。体育教师要认真检查上课使用的器材,例如,体操、攀爬类器械安装后,教师一定要在学生使用前做好最后的检查,确保学生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性。学校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场地器械,做到及时更换故障器械。体育教师要严格场地器材管理,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运动场地的安全守则,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违反场地器材使用守则的行为。
3.3体育教师合理的课堂
控制合理的体育课堂控制是与体育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课堂控制是影响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喧闹的体育课堂不仅妨碍学生体育机能的学习,并且容易引发体育安全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始终监管体育课堂的秩序及安全问题,不能以任何理由离开课堂。体育教师的站位要尽量使所有的学生控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体育教师要注意强调课堂纪律,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学生个性,健全体育的课堂管理制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一旦发现违反课堂常规的行为(如喧闹、吵架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体育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制止学生违反课堂常规行为的发生。
3.4加强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
体育教师应贯彻“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将安全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增加学校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救护知识、基本的体育安全技能、学生自护自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损伤、救护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
3.5体育教师熟悉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备课前,需要查阅学校建立的学生健康档案,充分了解全班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需要关注班级异体质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要如实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对这类学生要区别对待,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可采取减少体育课的密度和减轻负荷量的锻炼手段或将这类学生安排到体育保健班,把由于身体原因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
3.6教师及时地现场救护课堂现场救护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特殊的课堂管理能力。体育教师需要掌握一般的运动损伤、急救知识,需要定期接受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师有责任采取必要的现场救护,要及时对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过程进行书面记录。
4结语
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问题及课堂管理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去思考和探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防范意识”和“严格课堂安全要求”放在首位,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一节体育课,教学管理上要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把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程度,确保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韩新英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健.高职院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7):89-9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问题的升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落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措施责无旁贷。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一、体育器材的年久失修
学校体育器材建设是一项大笔的投资,既然有心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就要负责的做到最好。单杠、双杠、篮球架等铁制器械由于长年在操场上接受风吹日晒雨淋,可能在学生使用时发生意外断裂导致事故发生。
二、小朋友之间的恶作剧,打笑嬉闹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阶段,本身喜好多动互相打闹从中获取乐趣,但他们没有一定度的把握,下手或轻或重,闹着玩也可能因为动手变成真正的矛盾,产生来不及后悔的后果。
三、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存在问题
目前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没有接触过大强度的体育活动,稍微过量的体育活动就会产生不良的反应,比如跑步导致的呕吐,还有眩晕等不适症状。自身又不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因此也会产生安全问题。
保障学生在学校可以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响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学生的安全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安全教育。实施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刻不容缓。
(1)校方和教师应当及时定时对学校的体育器械进行检修,确保正常使用,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乃至不存在任何安全问题最好。
(2)体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避免安全问题的方法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强健体魄,更应加强德育,告诉学生注意自我保护的小技巧,譬如身体无法掌握平衡时可以向倾倒方向跨步,跑步前倾时一定用手撑地保护脸部等等。还要教育学生不可用生命打闹开玩笑,要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3)适当地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改善自身体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针对现在独生子女体质较差的现实情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活动,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动量,又要照顾到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譬如课前开展的准备活动,慢跑热身运动等都是预防安全问题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都应用客观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共同努力使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为孩子的发展创设积极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2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一直以来是以单纯的体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健康第一”的准则,所以高校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但是高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脱离“运动技能”,也没有完全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上去。回首体育发展的历程,高校体育始终没有抛弃安全这个原则,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也发生了重大突变,但是始终没有抛弃的就是安全教育,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取得健康体魄的同时学会了怎么用安全的方法来更合理的锻炼,使得原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实现。
3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
3.1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指个人在德智美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把人作为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第二种当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看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生命教育不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才能展现,而且还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需求。
3.2生命自由发展的价值
何为生命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发展也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首先要做到主体的自由,主体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客观的从一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或者改造事物,这个层面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低级的一个层面,其次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所想去支配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到别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层面是中级的一个层面。最后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己的干任何事情,这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人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被动的去接受,接下来是主动地去吸收,最后就是积极的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由发展的体现,其最后要获得的就是第三层次,就是个体的自由,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3.3生命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终身发展是一个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而生命教育本身的意愿就是对生命的终身发展负责,终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育的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不例外的,生命的终身教育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含着生命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自我,生命的终生教育也是对自我完善的过程。
4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1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重点就是放在了“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才会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对生命的认识要加强,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发展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契合的,这两种教育的存在才有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4.2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对于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管理,高校是在体育部门设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安全教育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目的就是能全面的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人身生命安全。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包括了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医疗部门等等,综上研究发现其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4.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高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课程目标逐渐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教给学生很多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生命教育能从侧面展示给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会了躲避自然危害和交通事故等本领,同时在观看一些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视频后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珍惜的本能,加强了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完成了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4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变也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本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体力的教育发展成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教授的内容也偏向了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制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育课程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六、 实验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学习国内外相关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反思我校前阶段实验研究的成果,提炼、升华,撰写“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组。
(二) 研究阶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严格按方案的操作要点开展研究工作,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成立低、中、高级段研究小组分专题开展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两次校级研讨、交流活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对策,更正完善研究计划和方案,撰写好阶段性研究专题总结、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初步提炼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
(三) 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举行公开展示活动,全面整理和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的研究报告。
七、 成果形式
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体育课堂的主体,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要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对学生实行的是一刀切政策,不顾学生情感体验和需要。教师是高压管理者,不管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将知识和技能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大多数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只是应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教师心中要时刻有学生,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教学活动趣味性增强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缺少趣味性,体育教师只是单方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更多地备教材,不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发展,却忽视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是一些跑跳的项目,用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弹跳等素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奋进精神。再加上反复循环,不推陈出新,没有新鲜感和可塑性,学生在漫长而枯燥的练习中疲于应付,既失去了锻炼的意义,也失去了玩乐的情绪。还有就是教师为了避免教学事故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安全,往往挑选那些没有危险的项目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勇于挑战自己的信念。一旦遇到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和危险系数高的项目,能避就避,要不就是降低难度,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各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使体育教学失去了挑战难度的魅力。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大胆尝试、标新立异,使体育教师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实施者,而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运动技能。
三、从重技能轻情感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各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生搬硬套地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创新的地方几乎不存在。由于国家的体育教学体制尚未完善,体育教师缺乏自主性,本着完成大纲的要求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的内容,对所教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不同班级的学生讲授重复的内容,很少考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价值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创新,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发展的、变化的,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得当处理预设情景之外的问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为举止,巧妙地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评价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最主要的是期末的技能考核,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条件,在学习各项体育运动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体育教师忽略这一主要因素,疏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划分不同的学习水平,甚至是教授不同的内容,从身体和心理方面都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这种评价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育尖子生会因为自己的成绩而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而那些资质较差或者运动能力欠缺的学生虽然很认真地上课,很努力练习,但是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感,最终构成恶性循环。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更加注重多方面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方法,促使其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五、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去不复返
一、正确认识体育课堂中的安全事故
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基本都伴随着跳跃、翻滚和其他身体活动,还有各种各样形式激烈的对抗训练。学生在进行这些体育运动时,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甚至破皮出血,伤到筋骨,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意外,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磨炼,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和挫折意识,使他们能够从安全事故的痛苦中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当然,对于那些由于老师缺乏责任感,或是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事故,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避免再犯。
二、造成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的成因分析
1.人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是人的行为因素。一方面,有些学生自身对所处安危状况的辨别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容易波动,自律能力、应对危机能力不强,这就从客观上形成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一些体育教师未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或是责任心不强,疏于课堂管理,对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不熟悉,也造成了安全隐患。
其次是人的心理因素。有的教师存在思想问题,比如不严格按照规程组织体育,防范保护措施做得不够。从学生角度来看,有些学生有强烈的冒险心理,争强好胜的心理突出,不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体育运动,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教学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是体育器械设备因素。有很多教学活动需要借助必要的体育器械设备开展,如果使用了问题器械设备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比如运动器材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等,也为体育教学的安全进行埋下了隐患。此外,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装备应有严格要求,如穿着符合教学要求的运动服装,不随身佩戴危险物品等。
其次是环境安全因素,室外体育教学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酷热、严寒、暴风雨、大雪等各种极端天气会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破坏,不利于室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进行室内体育运动时,由于活动面积有限、场地布局不合理,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安全事故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安全管理体系。中小学体育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体育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法规的制定、安全事故处理程序和方法、教育培训和安全检查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隐患,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安全管理工作的作用,一是发挥体育安全制度的约束作用,让全校师生明白哪些体育动作不安全,哪些体育动作不能做,哪些体育动作应该在体育教师的保护下完成,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二是在体育活动场所布置各种温馨的安全提示牌和日常安全常识;三是通过对中小学校体育安全知识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营造安全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陶冶,实现自己人格的升华。
2.人的安全保障。人的安全主要包括人的安全认知、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安全能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人的安全状态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也是能动的因素,它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执行者和管理者,与体育教学安全结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安全保障主要来自教师,学生或其他相关管理人员的直接和间接的安全保障,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体育安全事故发生或即将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另外,学生是体育教学中安全防范的受保护者和安全防范的主体,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律防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防范风险的手段,间接的安全保障主要是指通过对体育教师、学生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
3.学校应注意加强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好体育课堂安全防范,学校必须将安全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学生、教师、家长安全教育工作,特别要对紧急情况的预防知识进行重点普及,加强防重于治的宣传工作,学校要加强医疗监督,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此外,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贯彻风险回避意识,定期对体育器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时,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很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更安全、更开心地上好每堂体育课。
(一)“问题导学稿”的编写过程
基本要求:统一格式,每课时一张A4纸,课外调查可做简单笔记。2.编写内容包括:预习案、学习案和反馈案;题型包括:课内:填空、选择、辨别对错、辨析、分析、讨论、辩论。课外:社会调查,探究题、调查报告等等,要有合理的梯度设置;预习案分为晚修或课外的课前导读(以问题串形式出现、突出导读性、特别是有关时政热点);学习案为围绕教学核心目标设置各种呈现的情景和问题,通过情境串和问题串的形式将知识生成、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完整体系;尝试练习(理解性应用如:多选题、辨析、分析);反馈案:回顾拓展提高。(如受到什么启发、教育、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提出建议等)三个层次。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预习案。主要是阅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和相关案例,社会调查,完成填空、选择、简答题。“这一过程大部分在晚修和课余生活体验去完成,上课只用5分钟,“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文,自然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主动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合作交流学习,找出相应的答案。这是让学生第一次了解教材内容。老师对学习案的问题只对答案,不评讲。学生在预习案中的问题大部分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后,学习信心更足,兴趣更浓,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变得更热爱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考试的被动学习与思考,这样就便于下一步学习案的全面开展。
学习案。这一过程是让学生第二遍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教材,与学生一起探讨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整理和回答,老师只作点拨。这一过程实际上 是让学生第三遍了解教材的内容。以问题为引导不仅能让学能将已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而且还能把学生的责任和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并让学生归纳出教材所展述的道理,实现教学的更高境界。
反馈案。这一过程紧紧围绕着不理解教材文本所产生的后果以及要达成理解所要采取的方法而展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选择面对有难度的【拓展提升】,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本题开放性大,各小组代表回答有差异,老师要加以引导和归纳。整理答案的宗旨是:积极、上进的,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同时,设置【课外践行】板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终极目标。
二、 基于“问题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成果
1. 学生方面
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人人有事做,甚至发动了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大力协作,培养了集体主义,亲和力、协调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的参与度高。克服了虚假作业现象;(当堂完成,即时评定)。提高了学生的五种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质疑辨析能力,检查纠错能力,亲和力、协调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触动心灵,受到震憾,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新莞人子女读书入学调查)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
2. 教师方面
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教师经历实验过程,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优化自身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科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增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有主题研究的平台。
基于“问题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做到问题设置低起点、小步幅、小台阶、围绕核心;过程精讲精练、当堂反馈消化;参与注重学生全员全程,资源充分利用生本、校本,方式开展合作自主探究,空间实现课外到课内,从延时到即时,从拖着学生走,向推着学生走转化,最后达到学生自己走的目的。
三、基于“问题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较为固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案以机械性教学为主,虽然部分教师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们在学习质量和英语学习能力上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锻炼。在新时期教学环境下,教师要能够做到灵活应变,采取多元教学措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素养与思维能力。
一、加强备课训练,挖掘学生主体作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进过程中,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要积极贯彻课前准备环节理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资源吸收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学会利用自身固有英语语言学习优势。在初中英语教学新形势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主体,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既定教学准备环节中发现更多的课堂问题,并能够做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备课内容来烘托课堂互动环节,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汲取英语知识点,获得充分锻炼。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七年级上册Unit 2《This is my sister》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内容准备。首先,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题来看,主要以“介绍他人,确认任务”为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次,我从本单元的单词内容出发,进行了“介绍他人,确认任务”内容主体的搭建,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熟练把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有限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内汲取更多的课堂知识点。通过课堂准备环节,我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take turns to talk about your family;(2)cover the name and answer the “name”。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步进入英语高效课堂主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提升,并且能够通过这些问题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二、渲染生动的英语课堂氛围
教师要想在阶段性教学过程中充分提升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从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下手,著重渲染高效、生动和趣味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获得汲取知识点的途径。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开拓语言情境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从语言情境中体验出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国外文化。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对初中生的学习方法和性格特征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秉持“因材施教、灵活应变”的原则。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师生对话、电影听说训练等项目,让学生们始终处于与教师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在电影听说项目的训练下,学生们能够有效摆脱“哑巴英语”的束缚与限制,实现英语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八年级下册Unit 5《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ome?》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贯彻课堂教学氛围趣味化渲染理念,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出探究英语知识的欲望。我以“rainstorm”为主题设置了一场主题交流探讨会,让学生们运用自身掌握的英语单词、语法知识进行互动与交流,探讨倘若在学校中遇到“rainstorm”,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怎样寻求帮助等等,使得学生们置身于形象、生动的情境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语言交流元素的滋生与锻炼。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的情感体验,我从各种电影素材中筛选出了与“rainstorm”相关的桥段,让学生们观看这些英文电影片段,获得感性元素的提炼与内化。
三、以评价促提升,采取多元评价措施
在教学新时期中,教师们要想充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能够灵活结合评价体系,通过有效践行评价措施来帮助学生们获得英语学习自信心和更多的学习动力。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当前教学阶段中切合初中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有效评价方案,它不再采用传统的单一化评价元素,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特性以及动态发展的过程,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一点一滴进步,并且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版八年级上册Unit 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结合了多元评价体系进行课堂改革,评价体系元素主要设置为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2)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二元发展变化情况;(3)学生学习兴趣变化,通过这三项元素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评价,让他们在知晓自身英语能力发展的同时明确目标,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大环境下逐渐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一)体育课质量下降
由于安全问题的困扰,在基层学校中形成了当学教材不学,当有的难度没有,当使的器材不使,当用的场地不用,当搞的活动不搞,当上的强度不上等局面,目的就是回避体育课的安全风险。这使得常规体育教学不能到达应有的锻炼效果,体育课的质量下降明显。在访谈中一位老教师谈到:M中学锯掉足球门,起因就是一个学生在体育课踢足球,眼睛被足球打伤成为弱视。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这样因噎废食就太可惜了。还有一位老教师谈到:我有一个同事,外号叫“走跑交替”,是学生给取的,因为这位同事上体育课总是“走跑交替”,每次至少15分钟(走跑交替是体育课准备部分中一个基本的,强度为中等的准备活动)。
(二)运动伤害发生
在本人走访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回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你是否经历过或者见过其他人出现安全事故(如:挫伤、扭伤、拉伤等)”时,有92.9%学生回答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体育教师回答中,100%体育教师全部亲身经历过或者看到过这些运动伤害的发生。可见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在基层学校的发生是常态的。
(三)体育课的作用弱化
体育课的作用弱化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发展的弱化,在访谈中一位教师说: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文化课,领导关心的是成绩,体育本来就不受重视,要是今天摔个骨折明天出个外伤,他们早就跟你急了,所以上课的时候先不要出事,每节课时间上满,其他的问题都好说。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期,能力、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正处于敏感期(学生在一定的年龄阶段,某一身体素质通过科学训练可取得更好训练效果的时期)他们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智力提高的课程以及情感体验的情景。可以说学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体育课中可以给他们提供丰富多样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在体育的各种博弈中增长的智力,在复杂情景里体验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丰富他们的情感。而体育课安全问题的出现则对体育课形成了掣肘,使得体育课的作用边缘化化,由于体育课的作用是在其他课程不可能被替代的,这样体育课对学生发展就表现为弱化倾向。
二、强化中学体育课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增加体育教学投入
1.建立筹资渠道
实际中即便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但是过程必定历时很长。应适时建立各种筹资渠道。应发动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利用建立基金、专项奖金等方式扩大对体育投入的力度和范围。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各学校有各学校的特点和长处,应充分发挥各校的特长建立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机制,现可借鉴外国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社区资助、企业赞助、家长捐助、校友帮助等。
2.学校开展有偿服务
在确定投入主体和创建多种筹资渠道的同时也应发挥学校本身的“造血”机能,在基层中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通过面向社会,面向社区进行有偿服务来弥补资金短缺的问题,缓解对体育投入资金的不足。
(二)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1.丰富师生的安全知识
对教师采取强化的办法促进安全法规与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岗前教育、定期培训和多级考核等。对学生采取以宣传、教育的办法形成安全的认知,例如: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安全知识与法规的宣传活动;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安全常识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专题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普及安全法规、知识促进师生的行为符合安全的要求。
2.培养师生安全情感
对教师开展职业道德和人生价值的相关教育,引导教师正确面对压力和安全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责任心,树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安全保证的思想,培养教师积极面对安全管理和安全问题的态度,例如: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等。对学生开展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活动,促使其正确认识体育安全管理对自身发展重要性,例如:主题班会、小组讨论、我为安全献一策等活动。通过上述做法增进师生对体育课安全的正向情感,将体育课安全转化为师生的意愿从而实现有效的体育课安全管理。
(三)提高教师安全管理能力
安全管理能力是教师多项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实现体育课安全的重要保证,而安全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却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提高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合体育教师特点、取得社会认可、从身边小事做起作为三个要点,将体育教师的安全管理需要更好地转化为安全管理的动力,促使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达到圆满、安全地完成体育课任务的目的。
三、结论
体育课安全管理貌似微小,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安全科学等众多相关学科,跟学生、教师、学校、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有着紧密的切身关系,研究体育课安全管理、保障体育课的安全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强烈的需要。因此,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及分析,为优化中学体育课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二、研究目的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取得“1+1>2”的教学效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整体教学与课后利用微课做微专题辅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微课资源应用于辅差教学的研究》课题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本校高三年艺体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研究对象建立跟踪档案、访谈调查、真题检测的方式验证以微课形式进行课后微专题突破的效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四、研究过程
1.核心概念界定
比较思维指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产生新知,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地理学科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区域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基础。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难点展开的教学过程。微课一般是10分钟的讲课过程,讲课内容比较少,具有针对性,并且微课的制作过程简单实用。
2.研究对象
选择艺考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高三上学期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辅导而荒废,比较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方法一无所知,因此,选择这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采用测试的方法较明显地验证课后微专题的辅导效度。
3.研究步骤
(1)比较思维技能预学环节
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比较思维在解题中应用的课堂教学,并做当堂教学效果检测。根据测算,学生选择题的正答率约为65%,由此可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对需要进行课后再辅导的学生进行确认与登记。
(2)微视频辅助环节
根据本节课内容分解制作尽量详细的讲解微视频,学生体验的思维分析过程越细致越有利于比较思维分析法的掌握。教师利用QQ群等方式将微视频等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同时将纸质版的学习任务单、训练任务单印发给学生,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课后自习时间结合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视频,从而完整地了解比较思维的概念、对应的问题及思维的应用过程等,继而查阅相关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单中的问题,并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
(3)反馈环节
要求学生把近几次考试试题重新进行梳理,找出涉及比较分析的试题,用比较思维的“三步骤”重新进行审题与整理,以检测其学习效果。对于已基本具备本思维方法的学生再要求其将区域特征基本要素要再熟悉,其别是中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本特征要熟练掌握,其中东部季风区还要能区分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基本特征。此外,要求其将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最优区位条件再熟悉,以及几种主要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的最优区位,最后再回顾各种地理要素的成因和规律,以检测其所学能力的应用能力。
经过完整环节的训练后,再测试学生的解题正答率有明显提升,提升幅度在10%~15%。
(4)结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