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15 16:1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流感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1.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护理计划

①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②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24h。室内注意通风,并保持适当温度与湿度。③体温骤退时,注意保温,密切观察病情;如有虚脱,立即报告医师。④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应按有关常规处理。

2.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2.1一般预防: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同时还应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成为人群的隐形传染源。

2.2药物预防: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在流行早期,必须及时确定流行株的型别。对无保护的人群可以进行药物预防。但是由于金刚烷胺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妇及有癫痫史者禁用。人们也可试用中药预防。将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金银花各30克,四味中药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热开水冲泡,片刻后饮用。或者用贯众、板蓝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上两方清热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适用于流行感冒。

2.3疫苗预防: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流感疫苗可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者可由鼻腔喷雾吸入,引起人体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接种对象是健康的成年人或少年儿童,禁用于老人、婴幼儿、孕妇和患有较严重慢性基础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面临流感大流行时,在城市及近郊人群中,除有禁忌者外,应进行全面接种。面临中小流行时,一般只在重点人群中使用,如在航空港、海港、托儿机构、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员等。

3.流感的护理措施

3.1流感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发生;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3.2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15℃~20℃,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清洁卫生,安静舒适。

3.3对高热症状较重者,应予以物理解温,如冰枕、冷水敷额头、酒精擦浴,切忌捂得大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3.4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咳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应多食用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鸡蛋、水果、豆腐等。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红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适量蜂蜜。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3.6加强隔离,家庭成员间避免交叉感染,避免与病人面对面交谈,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倒入下水道,外出时应戴口鼻罩。

3.7心理护理,流感病人发病期间受临床表现的影响可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心理,应主动关心病人,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篇2

近年来,肿瘤疾病发病率持续上涨,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均借助化疗疗法治疗,常用措施为中心静脉导管(PICC),该导管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间易出现感染、静脉炎等病症,间接增加患者疼痛和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PICC导管感染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肿瘤患者PICC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间的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时期不同进行分组。将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肿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31例、19例,年龄25~75岁,平均(45.5±1.5)岁,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导管留置时间4~356d,平均(152.2±12.2)d;将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32例、18例,年龄26~76岁,平均(45.6±1.6)岁,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导管留置时间5~360d,平均(152.3±12.3)d。两组PICC肿瘤患者年龄段、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5~76岁;(2)诊断为恶性肿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计划拔管。排除标准:(1)PICC置管禁忌证;(2)怀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4)有严重出血倾向或穿刺部位皮肤破损者。

1.3万法

临床选用BD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和美国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型输液接头,并选用统一的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体。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确保在无菌环境下执行相关操作,将PICC导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间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或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症状需行拔管处理,分别采取患者分泌物、静脉血等进行检验。

1.4临床诊断

临床针对局部伴有疼痛、红肿等患者分泌物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为细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发热、寒战,对病原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并将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况下满足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导管样本的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标准,半定量和定量培养结果分别为≥15.0cfu/cO、≥102.0cfu/cO,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中心静脉血培养阳性率检测结果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影响因素

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导致感染4例(40.0%),导管固定不牢移行导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均出现感染现象,但观察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6.0%;对照组感染者10例,感染率为20.0%,两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临床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临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对操作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普遍存在大多数操作人员穿普通工作服的现象,间接降低无菌性;导管预处理过程中行基础化的肝素液冲管处理;少数患者选用头部静脉,增加其反复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损伤;导管固定期间选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过多,将导致其皮肤潮湿;(2)导管移行。导管佩戴过程中,存在于肘窝处的导管易出现异动现象,加大临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处理后白细胞计数将降低,或致使其处于骨髓抑制状态,间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导管维护措施,诱发感染。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置管时机临床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针对白细胞指标下降、感染期、败血症期等患者来说,应避免PICC置管。并且,临床所使用的导管需尽最大限度的选择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预防返流、降低不良反应。

3.2.2置管操作(1)置管环境。临床置管前期,医护人员需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预处理,让其自然干燥,随后借助紫外线消毒空气,时间为20min。置管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佩戴口罩、无菌手套等;(2)导管处理。目前,临床导管处理过程中均借助肝素液冲管,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因而,临床需选用合适、有效液体进行冲管处理。如:地塞米松,将该药物充分稀释后浸泡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病症。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减少相应炎性因子的释放总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增强抗过敏性能;(3)穿刺部位。临床置管期间首先需选择粗直、瓣膜少的静脉,若无法查找可选择正中静脉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处,于此处穿刺处理可预防导管的移动,降低感染发生率;(4)消毒剂。导管留置前期需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一旦消毒剂选用不当,将直接造成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需选用合适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随后再用安尔碘消毒3~4次,消毒面积为10.0cm×10.0cm,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式交替进行,自然晾干,以达到最终的消毒目的。

3.2.3导管固定

临床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保证皮肤干燥。此类敷料更加适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导管外露部位还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导管的移动,进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导管的封管处理意义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于封管处理前期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随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疗药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盐水脉式冲管,以减少药液附着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预防血栓沉积量,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临床期间还需强化无针正压接头的应用,可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进行液体的输注处理,输注前期首先需对接头内缘、外缘进行逆时针、顺时针相互交替式消毒处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类方法消毒,随后借助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预防接头污染。此类接头需每8天更换一次,临床优势:可降低医护人员损伤,更为主要的是此类接头协同作用显著,尤其是上腔静脉高压患者,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静脉炎病症的发生率。

3.2.5观察临床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温度、血常规等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性征兆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同时,还需观察肿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不适现象后立即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感染性因素。

篇3

中图分类号:TM452 文献标识码:A

故障的诊断方法对于获取互感器的相关故障信息以及故障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当前而言大致由:油色谱分析、红外测温分析、局部放电分析以及电气绝缘实验等方式来进行检测。

一、相关知识介绍

作为传统的诊断方式即:油色谱分析和电气绝缘分析。当然了红外诊断分析技术在电流互感器故障检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无法取样、无法解除以及无法停运等等,而且对于互感器一次连接部分的接触不良很有效用。当然了,在显著的优势下面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之处,对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整体受潮、老化、介损偏大还有就是其他内部缺陷会由于没有温度突变且温差不是很大,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进行精准的判断,并且因为受到计算机处理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该红外技术仍旧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电容性电流互感器末屏接地线处取信号可以对互感器的局放进行有效判断,然而这样的方式目前电学领域所已有的经验还不多。

二、典型故障分析

下文将对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中最常见的几种故障做简单的介绍。

1 放电性故障

在通常情况下,电流互感器的电压的分布是较为均匀的,但是若是在制作期间偷工减料、技术不到位的话那么就会造成电容极板的不光滑以及电容屏错位等情况的发生。

(1)绝缘发生变形,主要由于主电容下部U型夹过紧。

(2)端部铝箔无孔眼并且在非真空状态进行灌油期间,发生了气泡存在于电容屏之间,这样就改变了电压的分布导致电容屏的场强过大,发生了放电现象。如果发生了这样的现象并且处理不及时的话,发生电容芯棒击穿的可能性非常大。

(3)由于电流互感器的绝缘比较厚实,导致皱着发生于绝缘层之间,如果再加上处理不当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其内部的空腔,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发生放电故障的可能。

(4)由于设计不合理的电容屏尺寸导致电容极板的错位以及不平整,并且还很有可能导致电容极板的破裂,这样一来发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5)火花放电也是电容互感器的常见故障之一,绝大部分的肯尼个是由于一些零件的松动连接所造成的。

(6)如果一次端子的引线垫块表面发生了不洁现象以及受潮等原因就会有发生表面放电的现象。

2 互感器进水发生受潮现象

如果金属的膨胀器发生了破损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电流互感器中进入水分,发生受潮现象,通常受到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导致水分先渗进电容之间。

3 电容屏干燥不彻底

在出厂前缠绕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索,如绝缘纸受潮、电容屏内层存有潮气。

4 电容芯子内局部放电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不充分的浸油以及绝缘层较为松散、有气泡造成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介损超标。

5 末屏不稳定接地

主要原因是末屏与接地引线断开,但两者间的距离并不大,而且末屏对地存在电容,与电容屏间的主电容串联在一起起到分压的作用,产生悬浮的高电位。此类故障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末屏绝缘电阻、介损超标。

6 内部零屏引线与零屏断裂

导电杆同零屏相分离,如此就相当于在主绝缘的等值电容后再将一个电容进行串联。通常其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一次对末屏的主电容相对出厂数据降低,其余指标正常。

三、实例分析

1 故障情况

2004年9月, 我单位35kV某变电站一只电流互感器, 在运行中发生喷油, 由于断路器及时跳闸, 避免了故障的扩大和升级。

发生了故障之后,到达现场的抢修人员通过检查,观测到互感器的油位计有着多条裂痕,裂痕上还渗着油污,并且在方圆两米内都有油痕。

2 故障分析

查阅该互感器的运行维护记录发现, 该互感器 2000 年 5 月投入运行。投运前都已经按照有关规程进行了预防性试验, 并且均为合格。之后则是按照 两年为一个周期来进行预防性试验的, 在故障发生前一次的试验中, 数据都是正常的。

具体原因分析: 电流互感器内部所处的是微正压的状态,如果频繁取油就很容易造成负压吸气,尤其是倒置式电流互感器,电场强度高的话,那么发生局部放电性故障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具体处理方法: (1)对故障特征尤为明显、或者已发生膨胀器变形的,就必须退出运行,以确保电网运行安全;(2) 对色谱分析异常需要进行跟踪取样的设备,应当采用全密封取样,以此来将负压进气现象杜绝开来,以此来保证油位不会低于最低油位线位置。

3 全单位范围内该型号的电流互感器

通过运行观察分析,这个电流互感器接线头部的结构都比较相似,并没有呼吸器或体积补偿装置, 油位计大部分都是由有机玻璃制成的。

采用有机玻璃做油位计的互感器不足之处:(1)渗漏。这样的互感器因为没有体积补偿装置以及呼吸器, 再加上压力以及温度的变换, 导致油位计发生了裂痕。有机玻璃发生了裂痕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渗漏。尽管厂家对油位计进行了很多次的条换, 仍旧没有将该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2)进水。由于油位计发生了裂开的现象,再加之天气一冷一热,导致互感器发生负压,这样就会造成水从裂缝中进入,导致遭受潮湿。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不管事什么形状的油位计只要是采用的是有机玻璃的,那么或多或少都会有裂痕的发生,水分就是从这些裂痕中渗入到互感器中去的。

我们通过正规途径对三台运行良好的互感器进行检查,通过对互感器底部的放油阀进行取样,通过取样分析,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然而在当将铝帽打开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水珠沉入到了油当中去。如果有水进入了裂缝中去,那么这样的水分会通过铝帽慢慢地流向凹槽中去,并且电流互感器中的油漆对流的幅度不是很大,如果水分少的话更不会被带到底部了,因此对互感器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然而通过日积月累,总会积少成多,故障也就这样造成了。

4 对策和建议

4.1 对油位计部位进行改造

通过上文,我们建议把有机玻璃改为玻璃材料。然而若是改成了玻璃材料的话那么对于油位计的金属底的平整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不够平整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玻璃的破裂。厂家人员在油位计更换过程中, 接连坏了几块玻璃。最终厂家通过整只接线头的赶制,将油位计接触部位的具体加工刻度进行了提升,再将头部的整体进行了调换工作。

4.2 检修周期应当进行合理安排

据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 35 kV 电压等级的互感器, 在进行合格的投运忠厚,应当有一到三年的周期性试验,然而一般而言都会采取两年的试验时间。对于绝缘油来说,必须要在交接期间做好全套试验才行,如此才能投入使用,如果在运行以后,必要时做。一般单位仅不定期取油样检测。我们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设备来进行试验周期的确定,对于上文提到的互感器可以定为一年,特别是那些湿度比较大的区域,这样就更能够确保互感器的安全运行。

结语

通过我们多途径互感器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对相当部分的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分析,对于运行异常的设备可以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将设备的较为真实的情况进行剖析,从而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熊小伏,何宁,于军.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突变性故障诊断方法[J].电网技术,2010,34(07):181-185.

[2]熊小伏,唐广学,于军.一种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诊断方法:中国,CN10166841[P].2010-03-10.

篇4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99-01

留置导尿主要用于排尿困难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容易导致尿路感染,有研究发现,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并探讨留置导尿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男女分别为18例、42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48.2±3.6)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泌尿畸形、泌尿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针对护理: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尿液引流时,应采用连续性、封闭性的引流方式,防止尿管分离或脱出,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应保持外阴清洁,每日冲洗外阴,并行尿道口护理,防止尿道感染。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患者的衣裤和床单应保持清洁,定时更换。应观察导尿管引流情况,确保导尿管通畅,尽量避免出现尿管弯折的情况,以免导致尿液逆行。倾倒尿液时,应注意避免便器与集尿袋接触,每日采用无菌操作进行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时间较长的患者,每周更换尿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对症处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感染预防意识,进行导尿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采用碘伏进行尿管消毒,每天两次[1]。引流尿液时,应选择密闭式尿袋,间隔两小时倾倒一次尿液,尿袋必须低于膀胱水平。嘱咐患者多喝水,保持引流畅通,降低细菌污染率,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3)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也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抗生素应用范围、种类、患者疾病程度、疾病性质以及药敏实验结果等,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出现频繁换药、滥用抗生素等情况[2]。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应谨慎使用,控制用药量,正确把握给药时间和方法,尽量减少药用量,避免出现菌群紊乱、细菌耐药等现象,增加尿路感染可能。

(4)导尿管护理:进行气囊导尿管拔除时,囊内液体抽空形成褶皱,容易导致尿道粘膜刺激和损伤,破坏尿道细菌防御功能,增加细菌感染率,因此,可采用生理盐水0.4ml注入气囊内,使气囊表面保持光滑,降低气囊阻力,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预防尿路感染。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1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7%。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在留置导尿并发症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手段。

3讨论

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尤其是尿路感染,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3.1导尿操作

尿道对细菌具有免疫功能,尿道外的粘膜可有效阻止细菌侵入,防止尿路感染。但留置导尿必须插入导尿管,破坏粘膜,导致尿道保护层遭受破坏,增加细菌感染可能性[3]。导尿管对膀胱粘膜及尿道粘膜具有刺激性,会降低膀胱对细菌的抵抗作用,导致细菌逆行致泌尿系统,并繁殖生长,从而引起尿路感染。

3.2导尿管插入

留置导尿管会导致尿路上皮细胞损坏,导致病原菌增加,留置时间越长,细菌繁殖量越大。且由于导尿管接头及管内细菌污染,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细菌逆行,引发感染。

3.3无菌意识不够强烈

进行护理时,由于缺乏无菌意识,未按照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会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在留置导尿管时,动作不规范,很容易扯伤尿道粘膜,造成细菌感染。或导尿时未进行冲洗和消毒,使细菌侵入导尿管,导致尿路污染,最后形成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操作损伤尿道粘膜、插入导尿管导致细菌侵入、医务人员无菌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均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导尿时,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在本研究中,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为1.7%,可见,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导尿操作,应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留置时间,尽量避免细菌侵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和护理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 结果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χ2=18.46,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 0%、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0 %均低于普通护理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 结论 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胆石症;“T”形引流管;胆道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70-03

The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XIAN Xiuling NING Guanghe HUANG Xianfu

The First Surgical Ward, Guangxi Fangcheng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ngcheng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8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nitoring and nursing effect of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nd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with cholelithiasis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and targeted nursing group of 40 case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100%,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82.5% of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 χ2=18.46, the rat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group was 0, the incidence of bile leakage complications was 0, lower than the general duty nursing group&acute;s 10%, 5%, χ2=10.53, 3.64,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he detention T-shaped drainage tube after cholelithiasis op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olelithiasis; T-shaped drainage tube; Infection of biliary tract; Nursing

[作者简介] 冼秀玲(1975-),女,广西防城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其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甚至伴有黄疸发生。胆石症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仍然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死亡的风险性[1]。胆道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胆石症患者往往因胆道梗阻,从而引起胆汁瘀滞,细菌大量的繁殖,从而引起胆道感染[2]。胆道感染发生后又为胆石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促发因素。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与胆道感染的监测情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5±7.5)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1例,黄疸10例,右侧上腹部压痛9例。针对性护理组4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2±8.0)岁,临床症状:反跳痛者23例,黄疸9例,右侧上腹部压痛8例。

1.2 方法

(1)普通护理组。主要针对胆石症手术患者给予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指导等措施。

(2)针对性护理组。在普通护理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对T型管、胆道感染的护理措施:①放置T型管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引流液的形状和引流量,如果有异常发现立即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②掌握停止T型管引流指征:熟练的掌握引流指征,可以及时的拔出T型管,促进术后恢复效率的提高,并且降低残石率;③拔管后的护理:对拔管后进行彻底消毒,降低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后的效率;④术后饮食护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肪、低蛋白,容易消化的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提高机体营养水平,食入适量的瘦肉、鱼类等为机体提供能量,促进术后恢复。多饮水,降低胆汁黏稠度,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⑤出院指导:做好胆石症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防止胆石症复发。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3]。痊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均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明显改善,结石阴影完全消失;显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大部分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均有改善,结石阴影大部分消失;有效:胆石症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通过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石阴影部分消失;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②观察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肝胆外科胆石症患者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通过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P<0.05),见表1。

2.2 两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3.64,P<0.05),见表2。

3 讨论

胆囊炎并发胆结石是我国目前常见病和多发性疾病,胆囊炎和胆结石同时存在,互相诱发,互为因果,促使患者病情不断发展,影响了临床治疗效率。有资料显示[4],针对胆石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并发症。胆石症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尤其是以女性居多,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胆石症目前治疗主要是以切、取结石为主要方法,其可以有效的将结石去除掉,但是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无法不能彻底清除胆结石形成的趋势,造成术后复发和胆道感染[5]。胆道手术之后往往需要防止T型管进行引流,进而有效的预防胆总管内高压出现的胆汁外渗,促进胆道内脓液、结石、胆汁顺利的引流出,进而为胆总管开口部位水肿消退和创伤愈合营造条件[6]。放置T型管是胆石症患者重要的引流措施,T型管要保持引流通畅,不能出现受压和弯曲[7]。T型管可以作为支架,促进胆总管狭窄部位的修复基础,同时还可以经过T型管进行胆道造影,做好胆石症术后复查,通过其形成的瘘道放入胆石钳,通过胆管镜圈套器将残余的结石取出,降低残石率[8]。每天更换引流袋,引流袋位置不能过高,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感染的发生,也不能过低,过低会造成引流管牵拉和脱落[9]。掌握停止引流指征:体温恢复正常,黄疸症状消失,引流管排出胆汁逐步减少到200~300 mL/d,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胆红素明显降低并且无腹痛、发热及黄疸加重现象。通过胆管造影检查胆总管无阻塞、无胆结石生成。拔管后的护理:拔出T型管时要注意做好消毒处理,冲洗之后边吸引边拔管,拔出T型管后如果有胆汁流出,要等胆汁基本流尽之后在覆盖敷料,保持敷料干燥,3 d之后在引流口自行闭合。拔管之后注意观察腹痛情况,有时T型管窦道形成不理想或者是拔出T型管时窦道发生撕裂,会促使胆汁漏向腹腔,从而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0]。患者术后要去掉枕头保持平卧姿势6 h,禁食24~48 h,注意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工作,排气之后可进食流质饮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逐步进行升级。患者出院后,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作息时间,食入低脂类,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禁止暴饮暴食,戒烟酒,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行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如果患者有带T型管出院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T型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并且定期进行复查。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40例和针对性护理组40例,结果表明,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82.5%,针对性护理组胆石症患者胆道感染、胆漏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护理组的10%和5%,提示胆石症术后留置“T”形引流管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贤芬,刘文硕.中医特色护理在胆石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58-59.

[2] 蒋素燕,项春晖.腹腔镜联合ERCP术治疗胆石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4-45.

[3] 冯凡弟.老年人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 24(22):2745-2746.

[4] 李燕,邱智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术后老年胆石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1):3334-3335.

[5] 零蒋.胆石症伴糖尿病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53-56.

[6] 陆萍,施亚周.急诊胆石症胆道感染超高龄患者32例围手术期处理[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6):513-515.

[7] 何晋红.高龄高危胆石症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决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05-107.

[8] 邢桃红,汪文翠,杨海燕,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6):124-125.

篇6

中国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60-02

随着遗传、放射、免疫、地理环境因素、致甲状腺肿因素、碘缺乏、化学物质刺激及内分泌变化等多方面综合刺激所致,人患甲状腺肿瘤日益增多,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在临床中经常选用。然而,手术创伤大、术后对患者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及术后颈部神经组织炎性水肿等更易发生疼痛,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导致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忽视。疼痛是伴随外科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突出而痛苦的临床症状,几乎100%的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何有效地处理并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的疼痛,是医护人员迫切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不断增强,术后无痛已是患者生命的基本需求,因此,我们应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对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共158例,均是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肿瘤患者,年龄18~65岁。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均未使用镇痛泵镇痛。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2例,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中小学文化程度;2)无智力障碍;3)不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医药费支付方式、工作状况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

1.2方法干预组在按常规处理的同时给予非药物护理措施干预,而对照组除未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外,其他常规处理与干预组相同。

1.2.1非药物护理措施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术前给患者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可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⑵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到病房中与其他患者交流,彼此分享手术感受和应对疼痛的经验,相互鼓励,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⑶舒适。术后采用仰卧位或平卧位,用软枕抬高肩部,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⑷心理舒适。主动与患者谈心,给予诚挚的安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亲人陪伴,介绍疾病康复知识和颈部功能训练,减轻紧张与焦虑,使患者心理和生理处于最佳舒适状态;⑸转移注意力。即在患者主诉疼痛时或在疼痛评估后,通过阅读、聊天、听音乐、听故事、数数、深呼吸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⑹幽默。利用引起患者发笑的事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如讲笑话,让患者看幽默杂志、电视、相声或小品等;⑺放松训练。指导患者想象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的空间里,注意力集中做慢而有节律的呼吸,每日2~3次,每次5~10min。

1.2.2临床观察指标由专人负责观察和记录指标,包括:记录术后12h、24h、48h、72h的疼痛评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1];观察术后3d颈部伤口肿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别统计,结果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对照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肿胀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18.29%,无水肿率为81.71%,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39.47%,发生率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

3 讨论

甲状腺肿瘤术后疼痛是一种普遍的术后并发症,严重的疼痛可造成血管痉挛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妨碍了颈部伤口消肿及愈合,甚至引起患者机体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等严重并发症。据文献报道\[2]:约50%的患者在实施常规止痛治疗后仍受疼痛困扰,80%的患者反映镇痛效果欠佳,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只能痛苦地忍受。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减轻疼痛,减少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因疼痛引起对机体的有害影响,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新难题。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3]。也有人将疼痛定义为:影响人的各个层次的高度个体化的经历,可导致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膊、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4]。疼痛是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它影响着机体局部和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感觉神经系统内部存在着疼痛感受器,这种感受器能感受机械及某些化学物质(缓激肽、5-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刺激,这些刺激沿神经纤维传至感觉神经元,然后沿脊髓丘脑束上传至大脑感觉中枢,经分辨及处理整合后形成痛觉。因此,疼痛是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的常见问题,也是共有症状、首发症状。

造成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⑴环境因素;⑵心理因素;⑶因素;⑷伤口固定因素;⑸手术的创伤刺激;⑹继发的炎症;⑺继发于手术的急性缺血。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对疼痛的认识不断增强,术后无痛已是患者生命的基本需求。本研究通过针对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在甲状腺肿瘤术后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非药物护理措施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18.29%,无水肿率为81.71%,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为39.47%,无水肿率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可见,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地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及颈部伤口水肿的程度,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分析认为,创伤和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导致乳酸、5-羟色胺、组胺和血浆激肽等致痛物质的释放,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是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增强。在非药物护理中,我们指导患者实施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或慢节律呼吸,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放松全身各部分肌肉,减轻疼痛强度,增加疼痛耐受力。皮肤刺激法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减轻局部水肿和肌肉痉挛。指导患者看电视小品、相声、幽默杂志等措施,能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在开怀一笑中减轻对疼痛的感受强度。音乐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刺激听觉中枢对疼痛有相互抑制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垂体脑啡呔的浓度,脑啡呔能抑制疼痛。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各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非药物护理措施是一种无创伤、轻松、愉快的护理方法,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干预组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3d颈部伤口水肿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因为术后颈部伤口水肿与否与是否正确摆放有很大关系,由于干预组实施非药物护理后,患者心情放松,能按照护士和医生的指引摆放正确的,从而保证着力点和固定点.既满足复位要求,又不压迫神经和影响静脉回流,避免软组织受到异常压迫和牵拉,同时防止伤口时的附加损伤,减轻术后水肿。

综上所述,非药物护理措施是一种有效的疼痛控制方式,对身体无损伤,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的治疗中起着重要

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4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32-02

1 预防措施

1.1 严格把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树立插入导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对于尿失禁病人,应了解尿失禁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练习病人排尿,不能自行排尿时,女性尿失禁病人用尿不湿,男性病人采用男性集尿袋。对已留置导尿的病人,留意练习自主排尿功能,采用个体化方法,根据病人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2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导尿前先用温水或洁肤净清洗会阴天天用1%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清洗外阴,导尿管与阴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涂1%洗必泰乳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菌从尿道处上行感染。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2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置导尿后,天天用0.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四周2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洁无菌。尿道外口涂抹红霉素软膏减少刺激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还可作为护理用药,阻止、杜绝腔外途径上行的细菌,降低留置导尿细菌逆行感染发生率。行生理性膀胱冲洗。

1.3 尽量不行膀胱冲洗 对留置导尿的病人,在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其多饮水、多排尿,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逐日饮水量成人>2500ml,小儿1000ml左右,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具有抗菌能力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 。如有血凝块、黏膜碎片阻塞尿管时,必须膀胱冲洗,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

1.4 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操纵规程 进行尿管护理时,操纵要认真,特别是固定尿管的左手必须保持无菌,绝不能接触消毒后的皮肤,保证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绝对无菌,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的感染 。尽量避免分离尿管和集尿袋接头,集尿袋3天更换1次较公道 。需做尿培养检查时,以无菌操纵从尿管的外壁用空针抽取。

1.5 保持引流尿液通畅 随时留意观察尿液颜色、尿量,留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2 留置导管后的护理

2.1 保持会清洁 天天用1%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清洗外阴,导尿管与阴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涂1%洗必泰乳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菌从尿道处上行感染。

2.2 引流的护理 (1)引流管放置:保持引流管通畅,1~2 h间隔开放,引流管放置妥当,不能牵拉尿袋,应挂在床边,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2)引流的观察:随时观察尿液的量及尿的酸碱度,保证pH值在6.5~7.0,留意避免尿管弯曲受压,保持通畅,发生污染后应及早对症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3)留置尿管的时间: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比相关关系,可2~3周更换一次。

2.3 膀胱冲洗的应用 用消毒液持续性冲洗膀胱,不应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不做膀胱灌注时72 h菌尿阳性率为100%,尿管与尿袋的细菌阳性率为61.1%与100%,进行膀胱灌注时,则72 h菌尿阳性率为44%,所以原则上不做膀胱冲洗,但当有血块、黏液、沉淀物阻塞时,可采取冲洗方法,由于冲洗的活动,少量细菌能被冲走,使细菌不易生长,并且抗菌剂亦有作用,可以达到预防泌尿感染的目的。

篇8

[中图分类号] R271.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77-02

The observation of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LI Xiufeng, LIN Feng, ZHOU Xiaoya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ihui City, Sihui 526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Methods: 13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69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68 cases) by the hospital stays, according to priority.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pur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ompared the voluntarily urination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retention of urine. Results: Through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voluntarly urination rate was 90%, but the pur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which the urination rate was 70%.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cooperated with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which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

[Key words]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产后6~8 h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者,称为产后尿潴留。临床表现为下腹满闷胀痛,尿意窘迫,欲尿不出,辗转不安等痛苦症状。它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常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给产妇增加痛苦,也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总结我院产科2005年8月~2009年8月治疗护理的产后尿潴留138例,其中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70例,单纯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6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为2005年8月~2009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年龄22~39岁,平均30.5岁。其中,头位分娩113例,臀位分娩2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身体状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38例患者按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8例,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通过单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2.1 护埋干预措施几种简便的诱导排尿法,①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缓和排尿抑制,使患者产生尿意,促使排尿。②热敷法:将热毛巾或热水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区,利用热力使松弛的腹肌收缩,腹压升高而促进排尿。③按摩法: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膨隆处,向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再用手掌自患者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以减少膀胱余尿;有人采用坐式按摩膀胱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操作者坐在产妇的后右侧,并以操作者的左肩及上臂为产妇的靠背,右手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膀胱区3~5 min,压力由轻到重,直至有尿液排出[1]。④热气熏蒸外:患者取蹲位,将盛有开水的水盆置于患者会,利用水蒸气刺激尿道周围神经感受器而促进排尿。

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①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新斯的明对膀胱平滑肌有兴奋作用[2]。②小剂量开塞露塞肛[3],涂松节油于下腹部以刺激膀胱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③针刺引导排尿,取穴位:内关、关元、气海、中极等强刺激,留针1~15 min。④中医辨证:产后尿潴留为气滞血瘀,中气不足,肾气虚惫,至膀胱气化不利。方剂:四苓散、二陈汤、四物汤、利气汤等加减[4]。

1.2.3必要时行导尿术经以上处理仍不能自行排尿者,可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1.3 疗效判断标准

经处理后1 d内(24 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优效;2 d(48 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显效;3 d内(72 h内)恢复者为有效;3 d后(72 h后)恢复者为无效,以此作为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

3 结果

在1 d内恢复自行排尿者:观察组50例,对照组26例。2 d恢复者:观察组11例,对照组14例。3 d内恢复者:观察组2例,对照组7例。3 d后恢复者:观察组7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为间断性恢复过程,即经导尿后能自行排尿,第2天又不能自解,又行导尿,于第5天恢复。经统计学?字2检验(χ2=17.948 2),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尿潴留后自行排尿情况(n)

3讨论

3.1产后尿潴留的原因

妊娠末期孕妇的膀胱、尿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的压迫或多次的阴道检查会使充血水肿加重[5],再加上屏气用力时腹压骤增,使膀胱内压力明显上升,可使膀胱感觉及张力均有所减退,而尿道的水肿又使排尿阻力增加,两者协同失调而发生尿潴留。分娩后因惧怕伤口疼痛不敢用力排尿而长时间憋尿,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

3.2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其病位在膀胱。膀胱是藏精所在,人身水液的通调有三焦之气化,下焦最为重要。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结于小肠、膀胱之间,气化不利,水道不能通调,遂成“癃闭”。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具有解瘀开结之功效;关元,温化膀胱,对膀胱具有气化作用;气海,属于任脉,具有理气益肾化水之功效。中极、气海、关元穴均位于任脉,三穴合用益肾温阳,增补元气,温阳利水,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目的。任脉为“阴脉之脉”,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经”的功能,为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源”,主治小便不利[6]。

3.3小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是通过中医的舒筋活络达到理气益肾、温化膀胱的作用,配合护理干预措施:局部热敷按摩与心理护理等方法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这种技术是中西医治疗与护理技术联合运用的一种创新,且简单易行,同时帮助我们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敏英.热按摩疗法在防治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4(11):228.

[2]卢和平.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4):207.

[3]谢爱凤.开塞露在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4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6.

[4]张凤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34(1):56.

篇9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60-2

1纽曼健康系统模式

美国护理理论家贝蒂・纽曼提出的健康系统模式是用整体观、系统观,以综合的、动态的观点思考和探讨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调节反应和重建平衡的能力的护理模式。利用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能对临床很多种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护理对象的人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生长发育和精神5个变量组成的一个整体。护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目的针对型的进行干预,使护理对象保持或达到最适宜的系统健康状态。同时护理对象作为人的一个系统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中心核,中心核是一个基础结构,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5种变量是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外面被一些与核同心的环所围绕。同心环表示保护基础结构的3种机制:最外层是弹性防御线,其功能是保持机体正常和稳定状态,防止压力源的入侵。第2层是正常防御线,维持系统健康状态。最内层是抵抗线,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基本结构。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中护理程序包括3个步骤: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结果。护理诊断包括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方面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评估、分类、评价,确定问题。护理目标包括制定护理对象系统所期望的结果及为达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护理结果包括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及评价是否达到预订的目标。而纽曼强调护理措施需通过3种方式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原则来规划和组织护理活动。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是保持系统的稳定,以增进健康。二级预防的措施主要是获得系统的稳定,以减轻或消除反应,促使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三级预防主要是维持系统的稳定。

2甲型HlNl流感患者

甲型HlNl流感患者是一种由新型呼吸道传染病毒甲型HlNl流感病毒感染,而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咯痰、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3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3.1护理评估与诊断

3.1.1生理: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体温过高或体温调节无效;有体液失衡的危险,与高热机体消耗增加有关;营养失调,与营养补充不及时有关;睡眠型态系乱,与焦虑,抑郁有关;头痛,与体温升高有关;咳嗽,与止咳无效有关;不舒适,与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关。

3.1.2心理:焦虑、恐惧、否认,与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自卑,与被受歧视有关;抑郁、愤怒、孤独,与被隔离有关;角色适应不良,与突然被转入疾病状态有关。

3.1.3社会文化:社交隔离,与缺乏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经常探视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及护士对疾病知识的宣教不足有关。

3.1.4成长:发展受限,与疾病被隔离而耽误学习,工作有关。

3.1.5精神:精神困扰,与被疾病缠绕有关。

3.2护理目标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强调护理活动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压力源或增强人体的各种防卫系统的功能,以帮助服务对象保持,恢复,维持服务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可采用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3.2.1一级预防当护理对象系统没有对压力源产生反应时,护理人员通过控制或改变压力源实施护理。在甲型HINl流感病毒流行时,减少或避免与压力源的接触:卫生防疫部门应该加强对疾病疫区的监控,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已染病毒的人群进行隔离,积极检测,诊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调动相关医疗部门普遍加强群众的健康卫生知识宣传。要求人们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口集聚的地方,防止或减少与甲型HINl流感病毒的接触;巩固弹性防线:健康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降低压力源的入侵强度:护士加强有关公共卫生宣教活动,促进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包括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加强对医院的清洁消毒。

3.2.2二级预防当压力源已经穿过正常防御线后,人的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出现症状或体征。护理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护士应在宣教疾病相关知识时要教会人们学会自己测量体温,是否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并随时监测自己的体温动态变化情况,在甲型HINl流感病毒感染时患者可出现体温过高,应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或用冰袋,温水,酒精擦浴等方法给予患者迅速降温到适宜状态;针对体液失衡,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液失衡的危险;营养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补充营养不足的情况;睡眠型态系乱,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不舒适的患者,提供舒适的卧位: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运用支持疗法,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患者心理的孤独,悲观,角色适应不良,精神困扰的现象。

3.2.3三级预防当人体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时,护理的重点是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及重建功能,减少后遗症,并防止压力源的进一步损害。当流感病毒感染并合并其他的潜在并发症时应积极的治疗当前危机生命的症状或体征,以防止病毒在体内迅速大量的复制,扩散,增强了病毒的侵袭力,削弱人体的抵抗力,应实施强力抗病毒治疗,恢复病人的健康状况,接近或达到平衡的状态。

3.3护理结果是护士对上述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并验证干预有效性的过程,它包括个体内外及人际间的压力源是否发生了变化,压力源的大小及先后顺序是否发生了改变,机体的健康状态是否得到了恢复,防御功能是否得到增强等。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感染患者体温是否降到适宜状态,水电解质失衡是否得到了纠正,营养是否充足,睡眠是否充分,感觉是否舒适,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否减轻等护理对象系统稳定的期望目标是否实现。

4总结

纽曼健康系统模式对整个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护理框架。她的一,二,三级预防模式在传染病的防止,治疗和康复中应用非常有意义,通过三中不同水平的预防措施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来接近或达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实现能量的平衡状态。通过对人体内外界及人际的压力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压力源的入侵机会,入侵强度,巩固弹性防线和正常防线从而使机体达到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成长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维护机体整体性,系统性的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68-01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人体没有特异免疫力,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强,致死率低,临床上以发热、咽痛、咳嗽为主要症状,重症病人可合并肺炎。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共确诊并隔离治疗了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天,治愈出院14例,占100%,无死亡病例。针对确诊病例在进行及时报告、分开隔离、有效治疗同时并给予系统化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确诊并留观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14例,其中男14例,女0例,最小20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25岁,体温>39℃的占50%,发热持续1-7天,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

1.2评估患者体温:高热病人及时给予药物退热或物理降温,呼吸重点评估呼吸次数、频率,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心理方面: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减少因社会因素及隔离环境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营养方面: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

1.3护理评估:根据甲型H1N1流感患者症状、体征、临床特点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所取得的护理效果。

1.4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

表114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症状与心理问题统计

由(上表)可得,发热是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主要症状,全部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约有90%的患者表现为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精神心理方面有35.7%患者出现恐惧、焦虑。

2.护理问题分析及措施

2.1体温过高。护理目标: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患者不适症状消失。

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体温>39℃的患者,每30分钟测一次体温;体温在38-39℃之间,每1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详细记录。②降温处理:体温>38.5℃患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降温处理,体温过高患者,如不适症状明显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体温未能降至正常时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体温

2.2恐惧、焦虑症状。护理目标:患者恐惧、焦虑症状消失,心理压力缓解。

护理措施:①针对确诊并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护理时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因隔离治疗,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②认真做好宣教工作,详细讲解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该病是可防可控并能够治愈的疾病,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3营养支持。护理目标:患者体重未下降或增加。

护理措施:①患病早期多伴有发热、纳差,护理时饮食方面多给予软食或半流食为主,鼓励患者多进食。②恢复期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及蔬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的恢复。③考虑到患者需隔离治疗,不能随便外出,同时没有家人陪护,护理人员要做好临时家属这份工作,满足患者饮食方面额为的正当要求[2]。

3.讨论

通过这阶段的护理工作,我科护理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我们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针对甲型H1N1流感这种特殊疾病,与普通疾病有很大的区别,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护理,同时要关注该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调整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整体的护理,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篇11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过静脉或是动脉置入导管检测中心静脉压, 并给以患者营养、输液和血液净化处理等, 但该种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感染症状,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 延长患者ICU治疗时间, 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 男15例, 女19例;年龄38~71岁, 平均年龄(54.57±5.06)岁;体重49~78 kg, 平均体重(63.58±5.27)kg;对照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55.02±5.71)岁;体重50~79 kg, 平均体重(64.11±5.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在患者进入ICU病房中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 

1. 2. 2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 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导管,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适应证, 选择合适的导管。选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 在输血、脂肪乳剂和血制品后24 h内或是停止输液后, 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在中心静脉置管后, 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管, 避免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保留导管,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对于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 应及时将导管拔除, 显著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置管, 若不能保障无菌操作, 应在48 h拔出导管, 并做相应护理, 避免感染。②加强管理和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 应对插管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其置管熟练程度, 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定期实施考核, 确保标准统一规范。③严格无菌操作, 指引操作人员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剂搓擦双手15 s, 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术衣等, 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 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穿刺点皮肤, 保障消毒有效性。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和无菌透明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每周更换2次。对于出现出汗、高热和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天更换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对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疗效判定: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减轻,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改善幅度>50%;无效:患者感染症状没有改善, 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 VS 6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导致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导管、操作相关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等。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料对促进血栓和微生物附着具有一定作用, 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导管材料根据形成血栓的上升顺序为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应选取组织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韧的导管, 便于减少给患者血管内壁带来的损伤, 同时, 降低感染发生率。②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细菌密度为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成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高, 究其原因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较为缓慢, 长时间卧床休息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 皮肤极易感染, 细菌较易侵入。颈部毛发覆盖, 细菌密度较高, 因此, 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对患者置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操作。③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相关因素。目前, 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主要来源于接头和导管腔内, 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 少数为肠道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肠球菌和嗜麦芽黄单胞菌[2]。 

综上所述, 针对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护理人员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时, 综合护理措施可指引医护人员规范操作规范和监管, 选取正确的穿刺点进行处理和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置管时间, 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临床可积极采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12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H1N1;隔离;防护;护理

甲型HlNl流感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lNl亚型猪流感病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1]。甲型HlNl流感是一种突发的、传染性较强的急性传染病。从2009年3月底开始,墨西哥、美国等多国接连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2009年6月11日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危险的6级。我院自2009年11月21日—2010年1月14日共收治6例重症甲型HlNl流感确诊病例,现将具体的隔离防护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年11月21日—2010年1月14日共收治6例确诊患者,以重症肺炎为主要表现。男2例,女4例,均是孕产妇。年龄23~58岁,平均32.5岁,平均住院日为17天。

1.2 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以高热及重症肺炎为首发症状,最高体温可达41℃。都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患者体温在3~4天均恢复正常。其他主要症状包括乏力、纳差、咯痰、鼻塞、头痛等症状。

1.3 治疗原则与转归 6例患者中,入院后常规服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抗病毒治疗,疗程为5天。所有患者均使用阿奇霉素及可乐必妥等静脉点滴抗感染,对其合并呼吸衰竭采用鼻面罩呼吸机抢救。对于咳嗽痰多的患者给予沐舒坦每日2次静脉推注。目前临床治愈5例,已全部出院,另1例转公共卫生中心进一步治疗。

2 护理

2.1 高热的护理 患者入院时及时测量记录生命体征,高热的患者每2h测量体温1次,超过38.5℃以上给予物理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对于体温不降的患者,遵医嘱采取降温措施,在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观察静脉输液速度,保证液体量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更换潮湿病服和床单、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嘱其多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充足的清淡饮食。

2.2 加强呼吸道症状的观察 重症甲型H1N1流感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有严重缺氧及毒血症、酸中毒等重症肺炎的症状以及随后出现的呼吸衰竭。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尿量和皮肤色泽,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变化。有无咳嗽加重、血性痰,有无明显胸痛、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呼吸窘迫,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警惕呼吸衰竭的发生[2]。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湿化吸痰,做好特护记录单。

2.3 服抗病毒药的观察 患者入院后遵医嘱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磷酸奥司他韦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后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的遵医嘱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肌注,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饭后服药可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2.4 心理护理 甲型HlNl流感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人患病后,在出现身体不适等生理反应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无价值感与孤独感、依赖性增强等[3]。护理人员应热情帮助病人熟悉环境,鼓励患者主动想办法避免不利因素,合理安排生活,向亲人、朋友诉说,请他们一起来分担自己的精神压力[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消除陌生感,建立和维持病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2.5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病区隔离措施十分重要,严格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标识明显。严格消毒隔离,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继发感染,患者入住单间病房,调节室温20℃~24℃,湿度50%~60%。保持病室及楼道门窗紧闭,避免空气对流。每个病室均有专用厕所和1个带盖的垃圾桶,由专人负责管理,避免患者间引起交叉感染。病房里的物品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每日2次;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应与含2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混匀放置24h后,倒入厕所,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病房区域内随处放置含酒精快速手消毒剂,以便医务人员随时消毒双手。

2.6 加强个人防护 护理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时要求穿着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鞋套和手套,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注意呼吸道和黏膜保护。口罩要用N95口罩,每4h更换1次,严禁重复使用。强调每次接触病人后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

3 小结

甲型HlNl流感是一种新的由变异后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与隔离技术、个人防护等技能的掌握,对疾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治疗与护理,甲型H1N1流感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