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流感护理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1.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护理计划
①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②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24h。室内注意通风,并保持适当温度与湿度。③体温骤退时,注意保温,密切观察病情;如有虚脱,立即报告医师。④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应按有关常规处理。
2.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2.1一般预防: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同时还应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成为人群的隐形传染源。
2.2药物预防: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在流行早期,必须及时确定流行株的型别。对无保护的人群可以进行药物预防。但是由于金刚烷胺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妇及有癫痫史者禁用。人们也可试用中药预防。将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金银花各30克,四味中药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热开水冲泡,片刻后饮用。或者用贯众、板蓝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上两方清热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适用于流行感冒。
2.3疫苗预防: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流感疫苗可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者可由鼻腔喷雾吸入,引起人体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接种对象是健康的成年人或少年儿童,禁用于老人、婴幼儿、孕妇和患有较严重慢性基础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面临流感大流行时,在城市及近郊人群中,除有禁忌者外,应进行全面接种。面临中小流行时,一般只在重点人群中使用,如在航空港、海港、托儿机构、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员等。
3.流感的护理措施
3.1流感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发生;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3.2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15℃~20℃,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清洁卫生,安静舒适。
3.3对高热症状较重者,应予以物理解温,如冰枕、冷水敷额头、酒精擦浴,切忌捂得大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3.4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咳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应多食用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鸡蛋、水果、豆腐等。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红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适量蜂蜜。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3.6加强隔离,家庭成员间避免交叉感染,避免与病人面对面交谈,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倒入下水道,外出时应戴口鼻罩。
3.7心理护理,流感病人发病期间受临床表现的影响可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心理,应主动关心病人,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近年来,肿瘤疾病发病率持续上涨,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均借助化疗疗法治疗,常用措施为中心静脉导管(PICC),该导管可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减轻患者临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间易出现感染、静脉炎等病症,间接增加患者疼痛和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PICC导管感染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肿瘤患者PICC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间的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根据时期不同进行分组。将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肿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31例、19例,年龄25~75岁,平均(45.5±1.5)岁,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导管留置时间4~356d,平均(152.2±12.2)d;将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为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32例、18例,年龄26~76岁,平均(45.6±1.6)岁,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导管留置时间5~360d,平均(152.3±12.3)d。两组PICC肿瘤患者年龄段、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25~76岁;(2)诊断为恶性肿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进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计划拔管。排除标准:(1)PICC置管禁忌证;(2)怀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4)有严重出血倾向或穿刺部位皮肤破损者。
1.3万法
临床选用BD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和美国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连接可来福无针密闭型输液接头,并选用统一的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体。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确保在无菌环境下执行相关操作,将PICC导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间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或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症状需行拔管处理,分别采取患者分泌物、静脉血等进行检验。
1.4临床诊断
临床针对局部伴有疼痛、红肿等患者分泌物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为细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发热、寒战,对病原体的血液进行分离,并将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况下满足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导管样本的培养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标准,半定量和定量培养结果分别为≥15.0cfu/cO、≥102.0cfu/cO,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中心静脉血培养阳性率检测结果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x2检验,以P
2结果
2.1影响因素
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导致感染4例(40.0%),导管固定不牢移行导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导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效果比较
两组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均出现感染现象,但观察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为6.0%;对照组感染者10例,感染率为20.0%,两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临床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PICC导管留置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临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对操作环境进行特殊化处理,普遍存在大多数操作人员穿普通工作服的现象,间接降低无菌性;导管预处理过程中行基础化的肝素液冲管处理;少数患者选用头部静脉,增加其反复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损伤;导管固定期间选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过多,将导致其皮肤潮湿;(2)导管移行。导管佩戴过程中,存在于肘窝处的导管易出现异动现象,加大临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患者化疗处理后白细胞计数将降低,或致使其处于骨髓抑制状态,间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导管维护措施,诱发感染。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置管时机临床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评估患者病情变化,针对白细胞指标下降、感染期、败血症期等患者来说,应避免PICC置管。并且,临床所使用的导管需尽最大限度的选择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预防返流、降低不良反应。
3.2.2置管操作(1)置管环境。临床置管前期,医护人员需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预处理,让其自然干燥,随后借助紫外线消毒空气,时间为20min。置管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佩戴口罩、无菌手套等;(2)导管处理。目前,临床导管处理过程中均借助肝素液冲管,致使临床效果不明显。因而,临床需选用合适、有效液体进行冲管处理。如:地塞米松,将该药物充分稀释后浸泡导管,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病症。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减少相应炎性因子的释放总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增强抗过敏性能;(3)穿刺部位。临床置管期间首先需选择粗直、瓣膜少的静脉,若无法查找可选择正中静脉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处,于此处穿刺处理可预防导管的移动,降低感染发生率;(4)消毒剂。导管留置前期需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一旦消毒剂选用不当,将直接造成感染。在这种情况下,需选用合适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随后再用安尔碘消毒3~4次,消毒面积为10.0cm×10.0cm,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式交替进行,自然晾干,以达到最终的消毒目的。
3.2.3导管固定
临床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以保证皮肤干燥。此类敷料更加适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导管外露部位还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导管的移动,进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导管的封管处理意义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视。可于封管处理前期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管,随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疗药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盐水脉式冲管,以减少药液附着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预防血栓沉积量,在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临床期间还需强化无针正压接头的应用,可使用可来福正压接头进行液体的输注处理,输注前期首先需对接头内缘、外缘进行逆时针、顺时针相互交替式消毒处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类方法消毒,随后借助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预防接头污染。此类接头需每8天更换一次,临床优势:可降低医护人员损伤,更为主要的是此类接头协同作用显著,尤其是上腔静脉高压患者,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静脉炎病症的发生率。
3.2.5观察临床肿瘤患者化疗结束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温度、血常规等情况,一旦出现感染性征兆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同时,还需观察肿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不适现象后立即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感染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TM452 文献标识码:A
故障的诊断方法对于获取互感器的相关故障信息以及故障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当前而言大致由:油色谱分析、红外测温分析、局部放电分析以及电气绝缘实验等方式来进行检测。
一、相关知识介绍
作为传统的诊断方式即:油色谱分析和电气绝缘分析。当然了红外诊断分析技术在电流互感器故障检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无法取样、无法解除以及无法停运等等,而且对于互感器一次连接部分的接触不良很有效用。当然了,在显著的优势下面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之处,对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整体受潮、老化、介损偏大还有就是其他内部缺陷会由于没有温度突变且温差不是很大,再加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进行精准的判断,并且因为受到计算机处理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该红外技术仍旧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电容性电流互感器末屏接地线处取信号可以对互感器的局放进行有效判断,然而这样的方式目前电学领域所已有的经验还不多。
二、典型故障分析
下文将对电容型电流互感器中最常见的几种故障做简单的介绍。
1 放电性故障
在通常情况下,电流互感器的电压的分布是较为均匀的,但是若是在制作期间偷工减料、技术不到位的话那么就会造成电容极板的不光滑以及电容屏错位等情况的发生。
(1)绝缘发生变形,主要由于主电容下部U型夹过紧。
(2)端部铝箔无孔眼并且在非真空状态进行灌油期间,发生了气泡存在于电容屏之间,这样就改变了电压的分布导致电容屏的场强过大,发生了放电现象。如果发生了这样的现象并且处理不及时的话,发生电容芯棒击穿的可能性非常大。
(3)由于电流互感器的绝缘比较厚实,导致皱着发生于绝缘层之间,如果再加上处理不当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其内部的空腔,这样一来就加剧了发生放电故障的可能。
(4)由于设计不合理的电容屏尺寸导致电容极板的错位以及不平整,并且还很有可能导致电容极板的破裂,这样一来发生局部放电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5)火花放电也是电容互感器的常见故障之一,绝大部分的肯尼个是由于一些零件的松动连接所造成的。
(6)如果一次端子的引线垫块表面发生了不洁现象以及受潮等原因就会有发生表面放电的现象。
2 互感器进水发生受潮现象
如果金属的膨胀器发生了破损那么就很容易引起电流互感器中进入水分,发生受潮现象,通常受到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原因,导致水分先渗进电容之间。
3 电容屏干燥不彻底
在出厂前缠绕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索,如绝缘纸受潮、电容屏内层存有潮气。
4 电容芯子内局部放电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不充分的浸油以及绝缘层较为松散、有气泡造成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介损超标。
5 末屏不稳定接地
主要原因是末屏与接地引线断开,但两者间的距离并不大,而且末屏对地存在电容,与电容屏间的主电容串联在一起起到分压的作用,产生悬浮的高电位。此类故障的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末屏绝缘电阻、介损超标。
6 内部零屏引线与零屏断裂
导电杆同零屏相分离,如此就相当于在主绝缘的等值电容后再将一个电容进行串联。通常其主要特征为:色谱分析为电性故障、一次对末屏的主电容相对出厂数据降低,其余指标正常。
三、实例分析
1 故障情况
2004年9月, 我单位35kV某变电站一只电流互感器, 在运行中发生喷油, 由于断路器及时跳闸, 避免了故障的扩大和升级。
发生了故障之后,到达现场的抢修人员通过检查,观测到互感器的油位计有着多条裂痕,裂痕上还渗着油污,并且在方圆两米内都有油痕。
2 故障分析
查阅该互感器的运行维护记录发现, 该互感器 2000 年 5 月投入运行。投运前都已经按照有关规程进行了预防性试验, 并且均为合格。之后则是按照 两年为一个周期来进行预防性试验的, 在故障发生前一次的试验中, 数据都是正常的。
具体原因分析: 电流互感器内部所处的是微正压的状态,如果频繁取油就很容易造成负压吸气,尤其是倒置式电流互感器,电场强度高的话,那么发生局部放电性故障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具体处理方法: (1)对故障特征尤为明显、或者已发生膨胀器变形的,就必须退出运行,以确保电网运行安全;(2) 对色谱分析异常需要进行跟踪取样的设备,应当采用全密封取样,以此来将负压进气现象杜绝开来,以此来保证油位不会低于最低油位线位置。
3 全单位范围内该型号的电流互感器
通过运行观察分析,这个电流互感器接线头部的结构都比较相似,并没有呼吸器或体积补偿装置, 油位计大部分都是由有机玻璃制成的。
采用有机玻璃做油位计的互感器不足之处:(1)渗漏。这样的互感器因为没有体积补偿装置以及呼吸器, 再加上压力以及温度的变换, 导致油位计发生了裂痕。有机玻璃发生了裂痕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渗漏。尽管厂家对油位计进行了很多次的条换, 仍旧没有将该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2)进水。由于油位计发生了裂开的现象,再加之天气一冷一热,导致互感器发生负压,这样就会造成水从裂缝中进入,导致遭受潮湿。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不管事什么形状的油位计只要是采用的是有机玻璃的,那么或多或少都会有裂痕的发生,水分就是从这些裂痕中渗入到互感器中去的。
我们通过正规途径对三台运行良好的互感器进行检查,通过对互感器底部的放油阀进行取样,通过取样分析,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情况。然而在当将铝帽打开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水珠沉入到了油当中去。如果有水进入了裂缝中去,那么这样的水分会通过铝帽慢慢地流向凹槽中去,并且电流互感器中的油漆对流的幅度不是很大,如果水分少的话更不会被带到底部了,因此对互感器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然而通过日积月累,总会积少成多,故障也就这样造成了。
4 对策和建议
4.1 对油位计部位进行改造
通过上文,我们建议把有机玻璃改为玻璃材料。然而若是改成了玻璃材料的话那么对于油位计的金属底的平整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不够平整的话,那么很容易导致玻璃的破裂。厂家人员在油位计更换过程中, 接连坏了几块玻璃。最终厂家通过整只接线头的赶制,将油位计接触部位的具体加工刻度进行了提升,再将头部的整体进行了调换工作。
4.2 检修周期应当进行合理安排
据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规定, 35 kV 电压等级的互感器, 在进行合格的投运忠厚,应当有一到三年的周期性试验,然而一般而言都会采取两年的试验时间。对于绝缘油来说,必须要在交接期间做好全套试验才行,如此才能投入使用,如果在运行以后,必要时做。一般单位仅不定期取油样检测。我们建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具体的设备来进行试验周期的确定,对于上文提到的互感器可以定为一年,特别是那些湿度比较大的区域,这样就更能够确保互感器的安全运行。
结语
通过我们多途径互感器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对相当部分的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分析,对于运行异常的设备可以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将设备的较为真实的情况进行剖析,从而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熊小伏,何宁,于军.基于小波变换的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突变性故障诊断方法[J].电网技术,2010,34(07):181-185.
[2]熊小伏,唐广学,于军.一种数字化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诊断方法:中国,CN10166841[P].2010-03-1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99-01
留置导尿主要用于排尿困难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容易导致尿路感染,有研究发现,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并探讨留置导尿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男女分别为18例、42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48.2±3.6)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泌尿畸形、泌尿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针对护理: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尿液引流时,应采用连续性、封闭性的引流方式,防止尿管分离或脱出,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应保持外阴清洁,每日冲洗外阴,并行尿道口护理,防止尿道感染。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患者的衣裤和床单应保持清洁,定时更换。应观察导尿管引流情况,确保导尿管通畅,尽量避免出现尿管弯折的情况,以免导致尿液逆行。倾倒尿液时,应注意避免便器与集尿袋接触,每日采用无菌操作进行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时间较长的患者,每周更换尿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对症处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感染预防意识,进行导尿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采用碘伏进行尿管消毒,每天两次[1]。引流尿液时,应选择密闭式尿袋,间隔两小时倾倒一次尿液,尿袋必须低于膀胱水平。嘱咐患者多喝水,保持引流畅通,降低细菌污染率,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3)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也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抗生素应用范围、种类、患者疾病程度、疾病性质以及药敏实验结果等,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出现频繁换药、滥用抗生素等情况[2]。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应谨慎使用,控制用药量,正确把握给药时间和方法,尽量减少药用量,避免出现菌群紊乱、细菌耐药等现象,增加尿路感染可能。
(4)导尿管护理:进行气囊导尿管拔除时,囊内液体抽空形成褶皱,容易导致尿道粘膜刺激和损伤,破坏尿道细菌防御功能,增加细菌感染率,因此,可采用生理盐水0.4ml注入气囊内,使气囊表面保持光滑,降低气囊阻力,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预防尿路感染。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1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7%。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在留置导尿并发症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手段。
3讨论
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尤其是尿路感染,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3.1导尿操作
尿道对细菌具有免疫功能,尿道外的粘膜可有效阻止细菌侵入,防止尿路感染。但留置导尿必须插入导尿管,破坏粘膜,导致尿道保护层遭受破坏,增加细菌感染可能性[3]。导尿管对膀胱粘膜及尿道粘膜具有刺激性,会降低膀胱对细菌的抵抗作用,导致细菌逆行致泌尿系统,并繁殖生长,从而引起尿路感染。
3.2导尿管插入
留置导尿管会导致尿路上皮细胞损坏,导致病原菌增加,留置时间越长,细菌繁殖量越大。且由于导尿管接头及管内细菌污染,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细菌逆行,引发感染。
3.3无菌意识不够强烈
进行护理时,由于缺乏无菌意识,未按照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会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在留置导尿管时,动作不规范,很容易扯伤尿道粘膜,造成细菌感染。或导尿时未进行冲洗和消毒,使细菌侵入导尿管,导致尿路污染,最后形成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操作损伤尿道粘膜、插入导尿管导致细菌侵入、医务人员无菌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均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导尿时,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在本研究中,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为1.7%,可见,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导尿操作,应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留置时间,尽量避免细菌侵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