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5: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发展的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鼓励体制创新,加大政府投入
降低文化企业准入门槛,旧体制束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对文化产业内容管控制度,仍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应当简化流程,充分解放生产力,在某些文化领域,应鼓励社会资本的介入,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做到百花齐放。有些国有文化企业大胆尝试、激发活力、更新观念、探索道路,通过向政府行政层面建言献策以及遵循市场机制,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为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初期资本金不到位以及政府后期投入不到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定位。企业唯有依靠自身融资来谋求发展,不但要寻求合适的融资渠道,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虽然主导创作了很多作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却无法体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此类企业有待于政府采用专项引导资金、银行贷款贴息政策、构筑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合作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等方式继续加强投入。
二、通过调整、整合方式,汇集文化产业群
目前,在文化产业中的9个行业大类,24个行业中类,80个行业小类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企业。可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在9个行业大类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能影响世界同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以现代“文化生产——市场动作——大众消费”的企业运作模式,改造以往的“生产——传播——接受”营运习惯,强化品牌意识,做强做大应对现代市场竞争,形成产业链。文化产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及其他后产品的开发带来巨大的扩张空间,文化产业在上述这些领域里毫无疑问地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
三、创新银企合作模式,扩充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的主要用途为:一、扩大再生产经营规模,二、开拓新的市场,三、开展新的业务项目。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金融系统对文化企业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总体来说,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严重不足。除了极少数能在证券市场和产业基金获取资金来源的少量优质企业,据了解,我国至少七成以上的文化企业资金匮乏,主要融资来源于风险投资和私人借款等。而当前的金融规则是银行机构多为实体企业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方面有待政策细化。文化企业在向银行等融资机构申请融资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中轻资产的行业特性导致可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成为了主要制约因素。文化产业以高风险著称,喜好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对于这类产业长期兴趣不足。文化企业多半是以“轻资产”运行的创新型企业,多以智力投资为主,拥有的主要是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资产”。专家认为,“要由公权力介入进行统一的资质认定,并形成评估鉴定的公共标准”,借以形成规范的评价机制,成为金融服务模式中构成因素。
强化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联系,可有多种方式:
(一)银行为企业设计现金管理服务方案
根据企业需求,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为集团下属公司实时进行资金监管(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实时上划和下拨、监控管理各银行账户交易、交易信息查询及下载、及时获取分散在各银行账户余额等)服务。
(二)提供融资服务方案,开拓版权质押业务
1.开拓信誉加版权质押类业务。在文化产业界融资主要还是靠个人的信誉,如影视剧制作行业关键看主创人员:导演、编剧、演员,制片方的过往记录、推广宣传能力。成功的案例有:新画面影业董事长张伟平、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进行版权质押,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提供基准利率略上浮的贷款1.5亿。
2.以系列作品打包贷款,进行授信集合融资。例如影视剧出品方可以根据筹备项目的成熟度确定剧目实际拍摄顺序。比方说:北京银行提供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导演徐克、李连杰)等4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的拍摄,以影片质押办理基准利率上浮10%的贷款。
3.辅以关联资产提供担保贷款。要求以出品方的法定代表人的个人资产进行连带责任保证,是银行通常采用的方法。如:招商银行给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投资、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贷款5000万,除华谊兄弟的两家关联公司担保之外,王中军兄弟以个人名义担保,以《集结号》版权质押,贷款期限2年。深圳发展银行给华谊兄弟拍摄《夜宴》提供流动资金5000万担保贷款。
(三)开拓新兴评价体系
例如:银行可以尝试编制影视剧评价体系,制定如《电视剧投资评价方案》:根据申请流动资金借款企业影视剧既往作品是否拥有有市场号召力的名编、名导、名演员以及荣获奖项、投资合作模式、同题材作品的票房或收视率,回款周期等作为指标确定权重因素,对影视剧进行综合评分,预测项目收益率,对项目盈利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列入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影视制作公司此类小微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
四、加大税制改革,落实税收政策
2011年起税收政策实行营改增政策有利于大多数文化企业,但也有某些行业受到负面影响。例如:绝大多数影视剧生产企业受行业生产特性制约,无法成为税制改革的获利者,不但没能享受到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收红利,实际缴纳税率从5.6%到6.72%,反而增加了税赋。由于行业生产特性使然,影视剧摄制过程中必须发生大量的劳务及其他各类成本,几乎都无法取得可以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依据。
加大政府投入导向,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配套财税政策支持,必将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中,低速增长态势仍然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低迷,要真正摆脱危机目前还无法确定时间。国际经济形势还在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走出阴影。中国去年GDP增长7.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增大、产能相对过剩、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8%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带来的压力,又要承受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小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映在中小企业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生产成本上升,主要反映在原材料、土地、能源上涨的同时人工成本快速上涨,这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二是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负担重是企业和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结合改革加强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就是要落实现有税收政策。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四是外贸订单减少,产品出口受阻等现象。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具有独特优势。去年,我国GDP增长了7.8%,这里面有中小企业的巨大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家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广阔的市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扩大内需、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环境,中小企业的产品和市场也将不断扩大。加上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这是我国中小企业生命的源泉所在。党的十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要增强大中型企业竞争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今年的“两会”明确了今年的工作任务,这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以落实国发14号文件,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创新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水平。
(一)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落实并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切实放宽市场准入。坚持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把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作为提高成长质量的主攻方向,力争到“十二五”末在优化产业分布结构、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三)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坚持把走“专精特新”之路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建立起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坚持把推进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较为完善、易于实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一大批战略管理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强,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水平高,财务管理规范,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
(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完善服务体系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依托,各层级服务机构纵向贯通、各类服务机构横向协同、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
在资金方面,要逐年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并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在税收方面,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等。在政府采购方面,各部门政府年度采购应当安排不低于项目预算总额18%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对小型微型企业产品可视不同行业情况给予6%—10%的价格扣除等。实际上,给中小企业市场往往比给资金更重要。在解决融资难方面,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大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对小型微型企业要少取多予,不合理的负担要坚决取缔。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支持
中央预算内投资扩大安排用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资金规模;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检验检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和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鼓励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发展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信用保险,培育商贸企业集聚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等。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要针对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生产成本上升快等问题,而且紧紧抓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创新能力弱、管理粗放、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要矛盾,在推进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素质、加大财税支持、结构性减税、改进金融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重点通过财税、社会保障及监督考核等手段建立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早期创业企业,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向基金捐赠资金的,给予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税前扣除;研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扶持;完善职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制定防止大企业长期拖欠小企业资金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
(四)营造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工业与服务业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经济中所发挥的力量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而言,所谓的中小企业是指依法成立的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与各种形式的企业,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和独特作用不可替代等优点,它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开展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而且能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加快技术创新,帮助大企业有效生产产品与服务等等方面提供特殊的贡献。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俨然成为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据了解,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而它所创造的价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提供的出口超过了60%,上缴的税收超过了40%,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城乡就业机会,有效转移了农村的声誉劳动力,缓解了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另外,中小企业作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其经营灵活、拾遗补缺能力强以及反应快速等优势,成为整个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效率的组织,不断推动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凡是有利就有弊,特别是作为单个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实力有限,防范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在跟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强位弱势”成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现笔者通过自己的了解,就如今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解除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尽绵薄之力。
一、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阻碍
第一、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有限。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缺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在政策的制定上出现失衡,没有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一整套独立的政策体系,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一种十分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的状态,而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较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较低,竞争中很多合法的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并不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直接由市场的变动来自行决定,但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的市场发育还远远不够成熟,为了保证经济的高效快速增长,需要政府在制度上加以适当的先行安排;其次,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竞争更加激烈,在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多是挑战,作为政府,更应该为中小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尽量减少行业壁垒等各种限制政策。再次,虽然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出炉,但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力度还是非常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很多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一时之间还是很难适应。
第二、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差。就经营能力而言,中小企业通常都落后于大型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小企业缺乏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的能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制备不但需要巨额的资金,而且需要有熟悉这一先进设备和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哪一点,对于资金运作本身就较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第二、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新产品的研发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做支撑,而且还要有善于捕捉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高素质营销人才;第三、缺乏必要的专业管理人员。由于中小企业受其自身规模的制约,在管理分工上,难免比较粗陋,而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十分有限,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经常就是业主自己,即使不是这样,它所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的水平也是不能够与大型企业的经理人相匹敌的。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依旧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甚至于有很多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家庭式的管理状态,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中小企业缺少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就会长满野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从这句格言式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员工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人力资源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员工流动频繁,流失率过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应该控制在15%以下,而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率竟然高达5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善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也没有聘用专门的人才来进行人事管理,企业内部更是缺少必要的保障机制,因此,导致整个的中小企业群体很难吸收到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储备非常有限,发展后劲疲软,竞争力下降,效益不高。而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少有从事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企业,因此,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将会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突出,也将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整体偏低。进入到21世纪,信息化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无论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还是其内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是应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能否准确及时的获取跟企业发展相关的有效信息,决定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成功与否。但由于信息化的成本较高,目前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直接忽视了信息化的建设;而另外一些企业则在没有完全了解自身实际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信息化建设,跟风性质严重的问题;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利用不善,各种问题凸显,无法实现其原有的效益。总而言之,观念、时间、资金以及技能人才等等成为了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问题所在。
二、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几点措施
第一、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整体环境。首先,打造公平公正的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借助贷款贴息、资助以及奖励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并支持当地的一些大企业与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中小企业进行开放,为其提供借鉴和技术帮助;其次,提供财政援助。融资难一直都是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各个金融机构应该保持信贷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向中小企业实施优惠贷款政策,特别是那些信用与效益都较好的企业,从而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促进其迅速发展;再次,推进产学研合作。政府应积极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安排专款来支持中小企业跟国内的各大科研院或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加快科技资源跟企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组织和引导各类中介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安排不同的培训教材和课程,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二、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摒弃掉传统的“小而全”经营思想,充分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专攻自己的核心产品和业务,而对于其他的非核心业务,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外包”等形式,让其他的厂家去做,建立起“特、新、精、专、优”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要转变原有的家族式、专断式、粗放式和经验式的随意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如强化人本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战略管理。首先,强化人本管理。众所周知,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都充分证明了人才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其次,加强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无论企业经营成果如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唯一的区别就是风险的大小,所以说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企业合理承担风险并取得风险报酬的过程。作为中小企业,可以借助投资组合来避免、降低和分散风险,并将风险转化为安全,抓住机遇,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最后,重视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将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不局限于眼前利益,确保长远目标明确,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全局决策的失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程序的稳定持续运转。
第三、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必须要树立起全新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让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服务,并使之成为整个企业战略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制定者,全程参与到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过程之中。另外,要树立起人力资本的观念,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就是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员工的知识与才能都已经显得越发重要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为了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时,一定要对人力资本引起重视,要承认知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创造地位,同时给予相对应的分配形式。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依靠员工,相信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与创造性,使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四、提高中小企业的现代信息化意识,保证企业及时准确的获知市场信息,改善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中小企业,应该加强维护与改进工作,不断挖掘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并完善企业的网站建设,利用网络平台来更好的宣传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对于还没有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和阶段,定制或者购买跟企业运作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保证中小企业能够紧跟时展潮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崔淑莲.《价值工程》 -2011年17期
[2]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分析.李海凤.《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6期
[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及解决对策.黄莉娟.《中国商贸》-2011年12期
[4]关于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研究.邱盛楠.《时代金融(中旬)》-2011年6期
[5]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张振皎.《决策咨询》-2011年4期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71-02
一、相关概念解析
1.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包括农林牧渔、工业在内的16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进行了明确。比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企业融资按渠道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上市发行股票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民间借贷。我国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我国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所以大多中小企业不能通过上市来融资。而发行企业债券在我国是被严格控制的,不但对发行主体有很高的条件要求,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目前只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了企业债券。对中小企业来说,发行企业债券是不现实的债权融资渠道。事实上,大多中小企业更希望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来进行融资,然而在商业银行方面,更愿意贷款给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许多中小企业被各种严苛的条件拒之门外。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56%。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担保、自身规模小、资信较差,降低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投放贷款的信心。
2.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合格有效的财务审计报告,使得金融机构对其缺乏信任。
3.由于中小企业户数多,经营管理状况不稳定、规模小,抗击市场冲击能力差,使得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
4.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还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审批程序复杂,时效性差,难以及时满足资金需要,评定信用等级、审查贷款条件时与大企业使用同一标准不符合实际情况。
三、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当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国务院于2009年9月19日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多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实质性意见,其中也包括金融机构。因此,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利于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表现在:1、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业务往来简单、借款额度相对小的特点,金融机构对其能准确地把握,一旦发生贷款风险,所受的损失也小,这样能增强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2、中小企业类型多、经营行业不同、产品不一、生产阶段不同,金融机构选择客户的余地大,而且还能够分散降低信贷风险;3、金融机构对多数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支持,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银企间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从而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目前商业银行都将效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因此发展潜力大、忠诚度高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
四、当前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影响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中小企业的偏见根深蒂固,加上企业自身的不足,彻底消除这种歧视尚需时日。
二是贷款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目前,在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中,银行普遍采取质押和抵押方式,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企业可以用于质押和抵押的金融资产有限,更难找到比自己有实力的企业为其担保。因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大多难以得到满足。
三是内部操作方法及管理制度的偏颇,限制了农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方面,以《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为主体的规范借款行为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为便于操作,银行制定了详细的贷款制度,从具体规定来看,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存在着下列障碍:一是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相对滞后,贷款风险度测算偏高,银行对其放款不得不慎之又慎;二是各地资信评估办法不尽相同,但对资产或资本总额均给予了较高的分值,这样就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运作造成了相当的难度。
1.1.1我国监理业现阶段的法律制度
我国监理业的法律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发展。虽然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法律体系架构在立法方面已经初步成型,但与国际通用条款相比我国的相关法律仍然存在差距,很不完善。
1.1.2国内外经济对监理企业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速了我国监理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速度,为我国监理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带来国外工程咨询企业的竞争。
1.1.3工程建设监理行业技术
现今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工程建设项目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的新特点,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应的对工程建设监理的技术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周期长、涉及的相关单位多,需要多方的协调与合作。目前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的工期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参建单位可能多达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量及数据的处理工作就非常繁重。因此信息的有效沟通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没有做到及时地沟通,势必造成信息的缺失而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影响。
1.2我国监理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适应性、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2.1监理企业的市场适应性
评价一个企业内部因素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因此首先从监理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入手来分析影响企业的内部因素。我国多数监理企业存在规模小,易生存的优势。我国监理企业品牌意识淡漠,有碍企业做大、做强。我国监理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
1.2.2监理企业的管理机制
合理的组织形式保障了我国监理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部分监理单位存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在我国,很多大型国有监理单位,公司人员的任免完全由上级领导部门敲定。更有一些监理单位论资排辈,工资薪酬完全同业绩脱钩。
1.2.3监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我国相关规范规定,综合资质标准,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6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5人;专业资质标准,其中甲级为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合计不少于25人,乙级为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的规定要求。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对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4监理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相同的价值观是每个员工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2监理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建议
2.1尊重人才,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监理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监理工程师,监理企业必须尊重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有效地科学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执业道德,使他们能勤奋敬业,树立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的良好品德,以实现监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监理企业既要认清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准确定位,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挖掘培育出具有本企业特色、有一定发展空间、可实现持续长久发展的能力。
2.2强化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监理工作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咨询服务。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要不断更新原有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面对监理行业人才缺乏、基础薄弱、业务素质较差的现状,监理企业应建立学习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并注重学习效果的检查,使每位参加学习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有所提高。同时,鼓励学历层次低的监理人员通过成人或远程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深造,以提高这些人员的学历层次,更好地充实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监理行业从业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等特点,监理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引导企业员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创新、完善监理企业的管理制度,真心实意地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并根据企业工程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岗位、部门的人员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或休假,这既可以使企业人员身心得到休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又可以逐渐形成企业和谐的气氛,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建立激励机制。监理企业应改变现有的工资制度,打破大锅饭,在按照现有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工程师、监理员等各级岗位不同的劳动报酬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综合考虑监理人员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高低、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品质等新的绩效考核工资制度,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全面、工作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员,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保证企业骨干力量的稳定,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人员的稳定。
2.4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优势,引进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部分甲级监理企业现有人员的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甲级监理企业人员在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人员年龄结构等硬件方面所占比例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所占比例情况,5年前对全国15个省市2607家监理企业调查统计,其比例仅为66.91%。今年参与调查统计的部分甲级监理企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监理人员比例已达92.58%;30-55岁年龄段人员比例已达72.25%。因此,监理企业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上升,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程序知识、规范知识和经验知识等全面、系统地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积累、补充、更新,同时制定、并实施出台企业用人新机制,吸引一批年富力强、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监理队伍中,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
一、上海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海乃至全国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市场化意识不高。作为上海传统行业的服装业品牌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存在着诸如品牌规模小、销售地域狭窄、衍生品种领域比较少、技术含量低等短板,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行业品牌建设能力水平亟需提升。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1.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规模,不能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按照市场需求提供可销售的产品。同时,企业品牌意识薄弱,面对外资企业和国外产品,涌入中小企业竞争力显然不够。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薄弱,整体质量不高,多数企业经营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新,市场经济的概念不是强大,低水平的管理在发展中小型企业到一定规模,市场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运营商显然难以适应。
2.产业结构衔接,布局分散,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进入高科技领域中小企业产品结构是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目前,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薄弱,升级更新慢。
(二)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
1.宏观管理系统不顺畅,管理分散,管理范围主要局限于国有和老集体企业。由于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复杂,导致法令不统一,企业亏损;国有企业太死了,虽然大多数非国有企业不关心指导;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形态缺乏对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全面把握,也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协调转移,支持和监督。
2.经济政策环境不公平。经济政策主要基于所有制和行业特殊性的发展。目前的自觉或无意识偏向在大型国有企业的情况下,如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太小在总规模中,85%为国有企业,只有15%为非国有企业,其中乡镇企业只占5%,个体和私营企业基本没有借款。银行坏账准备,资本结构优化支持基金和新贷款,新上市配额其他优惠政策几乎都倾向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直接进入融资市场,获得间接融资市场也很困难,所以经常通过企业非正常渠道筹集资金。
3.缺乏创新服装。创意产业只有技术创新为核心,开展服装产品开发,才能占领高端价值链。目前,上海服装产业链和衍生品的开发还不够,服装创意产品创新缺乏,大部分服装企业依然存在于制造阶段,低端服装出口或品牌OEM,国际影响力高端品牌几乎是空白,缺乏原创创意产品,创意不到位,文化内涵一直不足,品牌特征差异。这是中国传统服装品牌的不注重设计与文化内涵的结合,大多数服装设计师来自学院,缺乏实践经验,很难得到灵感。时尚创意源于高级时装业的发展,以及时尚设计大师的推广。时尚只是其中的一个词语,但从时尚创意的灵魂可以看出。上海是大多数中国服装业处于服装产业链的边缘基于处理。大多数服装公司,服装厂等事情仍然是基于命令的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所以不能真正促进服装创意产业的发展。
4.融资扶持政策缺乏。中小型服装面临阻碍自身快速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困难。由于中小型服装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够稳定,发展前景不够清晰,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向中小型服装企业提供贷款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但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快速发展,必然需要资本投资,如果缺乏资金,就不能进行技术创新,不能有效地发展市场,无法实施品牌战略,不能继续加强竞争企业,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只能是空话。社会融资是中小型服装企业获得融资的最重要渠道。通过政府推动有效利用社会融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真正问题之路。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匮乏。知识保护财产权实际上是保护人类的创造和创新保护。因此,新思想,新技术如知识密集型元素作为发展创意服装产业的核心,不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不仅限于上海,整个中国服装行业的知识保护产权意识非常薄弱。服装创意产品更容易易受侵犯,只有版权保护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二、上海政府加大扶持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做好产业规划发展规划,完善产业政策
要了解服装行业,形成产业集群,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产业集群。一般来说,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而且在有限的行业范围内,在其中一些机构和收集被称为产业集群的企业方面有一定的联系。不同行业以不同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服装行业,产业集群主要依赖于下游服b销售和上游服装制造的形成。为了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服装品牌登上国际市场,尽快形成中国服装产业集群。
(二)推动服装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高服装行业的竞争力
由于园区内很多企业具有工业相关性,一方面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形成了园区企业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时尚园区聚集了相当多的时尚公司,由于与上游和下游产业链的良好合作,市场需求,吸引了大批国际时尚品牌定居。这将有助于促进上海纺织服装业从传统纺织服装企业集群模式,升级到品牌设计集群模式,促进我国纺织业从OEM到DEM转型。第二是有利于创意市场。它不仅是一个创新的工厂,生产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交流,展示和促销创意产品的平台。三是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的联动。随着创意园区规模效应的形成,餐饮,服务,娱乐,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已经发挥,使创意园区成为创新,沟通,合作的时尚,销售和休闲的新地标。世界上大多数大城市将发展创意产业集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上海服装创意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要与环境建立密切的合作,二者的独特特征,本地和国际特色,刺激设计师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建立园区的品牌,加强园区的合作机制,合作协会,举办各种艺术和交易活动,从派对到艺术节、时装周,加强与外界的了解和沟通,不断增强园区的影响力。
(三)扩大市场渠道,帮助企业克服市场边缘化的问题
作为政府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措施之一。一是帮助企业做好市场开拓和推广工作。通过专业化,行业协会,政府规范等模式,引导企业参与经贸视察,投资谈判等合作交流活动。
(四)实施人才战略,专业人才引进,提升中小型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型服装企业除了小规模,小资本和薄弱的管理这些缺陷外,个人员工的素质也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人才缺乏导致中小型企业部分因为这些中小型服装企业的求职者有一定的偏见,这样的企业发展前景不是很好。此时,通过建立求职者和中小型服装企业的有效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消除彼此之间的偏见和误解,减轻压力就业,也解决了中小型服装企业人才的稀缺问题。政府可以将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性中介服务,并以创业方式运作。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竞争性业务与公益事业区分开来。目的是保持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距离,看到补偿和补偿的范围,区分服务和监督。形成良好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约束,市场中介和政府宏观调控运作。持续实施健全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由各种主题参与模式。商会和相关行业协会的成立帮助,与公众一起加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
为人力资源服务人员创新和创业中介机构可以提供一些财政援助。例如,政府人力资源支持资金可用于支持人力资源创新和创业中介机构的服务,促进人力资源创新和创业的健康发展。
为非营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使这种服务对机构的健康发展。将支持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公共服务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公共服务区分开来,梳理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服务平台具有商业服务体系和公众服务体系。从长远来看,在长期实践中,有必要区分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之间的市场开发和发展功能。
(五)完善立法,出台中小型服装品牌及自主品牌的保护措施
强大的国家坚强的国家品牌支持正在增长,政府的决策是服装行业振兴的重要契机。国内产品的发展到现在,项目已经更加完善,技术性能,整体质量大幅度增加,面积数量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密切注意保护期政府采购,以保护国家行业支持立法和实施细节,在“政府采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优先到中国企业和产品的购买。
加强服装产品的质量控制,确保上海市服装企业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大力推动人们发展良好的购物理念,以质量为导向,确保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切身利益。
(六)政府要加强引导与扶持,为中小型服装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无论是在国内大中城市,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可以通过投资或补贴来建立专业市场,让中国品牌成为强大的品牌。支持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开展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在品牌战略指导下开展商标注册维权、品牌宣传推广、国内外市场开拓、投融资创新、提质增效等工作。支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同时,积极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培育管理相关各项工作。
(七)推进服装企业融资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拓宽企业融资方式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拓展服装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培育和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积极支持有条件服装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服装企业积极稳健发展,促进服装企业股市发展。加强和完善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积极推进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完善和完善服装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探讨建立服装企业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
(八)提供合理的财税专项政策支持
政府在财政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对中小型企业的财政支持,并制定相关规章管理这些财政支持资金。在实际工作中,财政资金继续完善,充分体现金融资金的指导作用,为中小型服装企业制定相关的风险补偿机制,引进适当的风险补偿政策,中小型服装企业保证机构的保修风险。为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政府可以使用金融信贷,金融安全和其他方式。对于一些行业在中小型企业或国家支持经济部门的发展,长期低息贷款可以促进企业融资活动。此外,政府亦可以要求中小型服装企业制订银行政策,协助创造和完善中小型服装企业的信贷保证制度,以促进小型和中型服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型服装企业。
(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创意产业在设计和低复制成本方面的研发投入很高特征。而且因为服装产品的创造源于生活,在服装设计中每个链接需要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细化,就像他合理地利用现有材料创作作品,不侵犯他人设计版权作品,服装创意企业应考虑的问题。如果知识产权的保护,会严格严重阻碍服装创意产业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财产保护是服装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必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水平,发展服装业规划和管理知识产权并建立这样的系统,也是从现实开始提高创意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个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服装产品创新,全社会的形成,保护和尊重创新和大气的结果为了传播创造性成果并促进利用创造有利环境,保护中国自己的服装品牌,为中国服装走向世界铺路。国家立法,执法机构和服装行业协会应该携手合作产品,特别是设计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以及发展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解决争端的机制强制执行权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服装。
参考文献:
[1]鞘髡洌上海服装企业的品牌战略,质量与标准化[J],2015.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87-04
32年来,民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都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但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难以以“同等身份”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生存;严格而且过高的准入门槛,把民营企业拒于许多领域之外,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融资渠道的政策,使民营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不佳,资本循环不畅,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现行的土地及用地制度,不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侵蚀了企业大量地投资利润,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能力;现行税制上的不平等,以及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制定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在法律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平的地位
在中国的宪法和各项法律措施中,民营企业与其他的经济成分相比较,仍属于“二等公民”,地位上的不平等,使民营企业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身份上处于劣势,在公平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民营企业已落后一步。其结果是:在各种并存的经济成分中备受歧视。其他经济成分享受的有些优惠政策,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其他经济成分无须力行的障碍性政策,而成为民营企业的屏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中,由于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身份,在起跑时先落后一步,这种天生的不公平使它在营运中就倍感困难:非民营的与之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对它的信任度不足,业务往来的条件就会变得苛刻;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它是民营企业,银行对它的贷款及贷款幅度就会无形紧缩,上市需经过比其他企业更为严厉的考核,从而造成融资渠道上的不畅。由于社会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新闻的报道中,民营企业的负面宣传被加大,无形中人们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加深,人才宁愿待在经济效益、工资待遇一般的国有企业,也不愿“屈就”于各方面稍胜一酬的民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产品一出炉问世,首先受到的是消费者更多的质疑,而不是观念上的赞许。
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不公平待遇,也就预示了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公平。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地位上的解放,要繁荣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就必须给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一个公平的地位。这就要求完善整个法制体系,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权益保护和义务履行上应一视同仁,完全公正、不偏不倚,私有财产与国有资产不但同样受法律保护,而且在其保护程度上也要完全一致。法律在对企业及企业间的纠纷处理上不能因“姓公、姓私”而有所偏袒。只有在法律这个大前提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公正的地位,才能逐渐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形成的偏见,才能使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自由公平的竞争,才能使民营企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最终使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迈开关键的一步。
二、取缔民营企业准入行业上的限制性政策
企业准入行业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拓宽,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并不反对国有企业绝对控制涉及国家安危的例如“核工业”等部门,但也反对给予民营企业“二等公民”的待遇,即把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限制的太窄,使民营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目前而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准入行业上存在不平等,而且与外资企业在准入行业上亦不能平起平坐。国内有七十多个行业允许外国企业进入,而民营企业只能进四十个。电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但是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即使在一些民营企业准入的行业里,国家在政策上把门槛提的很高,民营企业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被拒之门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不公,民营企业在审批时必须经历复杂烦琐的手续,即在注册、征地、取得经营许可、进入新的行业、投资立项等具体活动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比对公有制经济要大得多,公有制经济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是“已进入者”,大多不需要再通过审批和许可。而对民营企业的审批非常严格,往往使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望而却步或半途而退。
对民营企业在准入行业上的限制,使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变得狭窄,失去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在和国有企业竞争时只有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机会。民营经济是从资金、技术门坎低的竞争性产业领域生存并发展起来的。现在的民营经济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实力等方面都大为增强,已经具备了进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能力,进入的门坎只剩下政策壁垒。所以,扩大民营企业的准入行业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1)除涉及国家安危的一些部门外,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完全开放,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一律平等。(2)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为广泛的领域与其他经济成分展开公平的竞争。(3)民营企业的审批手续应程序化、简单化,取缔偏见和人为障碍。为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开方便之路。从基本趋势来看,民营经济必将从竞争性产业领域逐步渗透到所有产业的可竞争性领域。因此,国家要深入研究产业内部的可竞争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企业放开一切可以按市场原则进行运营的产业和亚产业领域,包括道路、桥梁、污水、垃圾处理、电信、邮电等基础设施,乃至文化、卫生和教育等“软产业”领域。
三、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短,资本积累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的运作也是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资本不足,企业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资本不足,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领域的拓展,资本不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降低,面对市场的起伏变化,甚至夭折、破产。所以畅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造成民营经济融资难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的对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当采取突出重点,全方位下手的综合对策,我们认为今后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建立健全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政府、银行和中介等机构和部门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为民营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信用基础。
2.国家和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化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要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另外国家要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
3.全面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1)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首先要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落户中国,有关部门要尽量为它们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其次各级政府通过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带头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2)政府出面建立创业辅导体系。(3)创新委托投资制度。(4)政府出资或提供其他优惠,支持委托担保。(5)鼓励租赁、保险、非正式股权和非正式借贷的发展。国家只有全面地实施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深化,才能进一步地拓宽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民营企业上市也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产值高、效益好的民营企业,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国家、政府要允许民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并公平进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大胆创新,努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使证券市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民营企业要找准定位,加快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四、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不合理的用地制度已经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投资积极性,改革现行用地制度刻不容缓。我们认为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逐步市场化,首先,要努力改变现行严重缺乏透明度和公允性的土地协议转让制度,尽量使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在土地市场挂牌交易的市场化转让,为民营企业获取经营用地提供公平的环境;其次,要尽快建立土地交易有形市场,以使闲置、零星的土地被集中起来,调动出来,尤其是为那些用地较少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个体户提供一个获得用地的交易平台;最后,要对现行城市拆迁补偿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偿时不仅考虑房主的利益,更要顾及到承租人因投资牵涉的各种利益。
五、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
要真正地鼓励和发展民营企业,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税收政策,在税种设计、税收优惠上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另外,本着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原则,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
1.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将内外资公司置于公平的竞争起点在坚持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中国出台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一些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产生一定的负作用。一是由于外资企业的税负低于内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不法纳税人钻税收政策的空子,利用假外资骗取税收优惠,使国家遭受损失。涉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其发展是与其他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尽快实行内外税收政策统一,不但是完善市场机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需要。
2.政府应该改变目前基于生产环节的增值税制,实行基于消费的增值税制。税法规定,中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直接导致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回报周期过长,使市场经济机制下民间投资的风险加大。如果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可以进行抵扣,投资的回报周期缩短,提高投资效率,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值税改型后,虽会暂时减少部分税收收入,但由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税收收入反而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
3.合理、灵活的设计税收优惠,扶植民营企业的发展。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为扶植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某种所有制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初期。中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还处在起步、资本积累的阶段,国家可以合理的设计优惠方式对民营企业给予扶植。根据世界各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税收优惠有减免税、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税率、退税、盈亏互抵、税收抵免、延期纳税、加速折旧和准备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其中,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形式属于间接优惠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优惠由直接优惠转向间接优惠已成为各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应遵循这种趋势,减少使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多采用加速折旧、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和准备金制度等灵活有效的间接优惠方式,以便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六、转化政府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职能机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和政策环境不理想。要促进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就必须转化其职能:即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更好地引导、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1.强化战略引导职能。政府的职能要转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的研究和制定方面。应主要围绕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制定和实施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的指导性计划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使民营企业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职能。
2.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推动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一是运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行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化和优化。二是协调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并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增进社会福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强化保护职能。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努力保障民营企业的利益。中国已加入WTO组织,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引导要在遵守WTO规则下进行。一是制定一整套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以防范和纠正阻碍竞争的行为,增强民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出口的一般性政策。
(二)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
1.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加入WTO后,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
2.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过多管理。这就要求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民营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三)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要积极的培育扶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促进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使中介组织的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的独立性。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仅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分析,许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因素还未完全纳入,有待于我们继续细化和完善。总之,在这个庞大地政策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要相互配套、协调合理,以确保该系统的层次性和统一性。就整个系统而言,要把它建立成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系,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公共政策体系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中国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俊,朱鹏.影响和制约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R],2002-06-29.
[3]周翼翔 ,王学渊.路径以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6,(8).
[4]吕家麟.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8,(8).
[5]李益.民营企业的支持性公共政策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9).
[6]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梁毅雄.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分析[J].理论界,2006,(11).
[9]靳能泉.四大问题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发展[J].现代企业,2007,(2).
[10]李凤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7).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in China Supporting Publ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LI Yi
鉴于中小企业在加拿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来减轻其税负,促进其成长。加拿大联邦所得税法1.3节规定了小企业税收减免(Small Business Deduction,SBD),在2016年,当一个加拿大控股的私人公司(Canadian-Controlled Private Corporations,CCPC)的应纳税所得不超过1000万加元时,它的第一个50万加元(收入门槛)的经营所得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以降至11%,而其年应纳税所得超过50万加元的部分,适用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即15%;当小企业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万加元低于1500万加元时,其不超过50万加元的经营所得适用的低税率会由11%逐渐升高;一旦小企业的规模超过1500万加元时,就不再适用低税率的税收优惠。③在省级层面,尽管各省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收入门槛不同,大部分省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类似的待遇。许多省份对中小企业所得税征收的趋势是,对已经降低的税率进一步削减并且不断提高收入门槛。
除了在企业所得税层面中小企业享有优惠待遇之外,在个人所得税层面,中小企业在股息税和终生资本利得税上也享有一系列优惠待遇。在股息的个人所得税方面,加拿大实施股息税收抵免政策以补偿在分配股息之前从企业的利润中扣除的企业所得税。根据加拿大企业所得税法,股息在企业利润中不能扣除,须在分配股息前缴纳,因此为了避免对股息重复征税,加拿大给予公司股东股息税收优惠。对于加拿大控股的小型私人公司来说,资本规模和收入门槛决定了应税收入对应的税率是普通税率还是低税率,这导致了分别针对有资格股息和无资格股息的两种股息税收抵免。按照普通税率纳税的所得支付的股息是有资格股息,被给予较多的税收优惠;按照低税率纳税的所得支付的股息是无资格股息,被给予较少的税收优惠。以2016年为例,有资格股息可申请15%的税收抵免,无资格股息只能申请13.3%的税收抵免。④个人所得税会随着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升高而降低,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加拿大将股息税收抵免作为从企业利润中扣除的企业所得税的弥补。如上所述,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大或赚取了更多利润时,企业所得税税率会猛涨,那么,股息的个人所得税会随之下降,而这也就意味着股息的个人所得税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各省的股息税收抵免类似于联邦,只是不同省份,抵免率不同。
在资本利得税方面,为了鼓励人们持有资产而不是重新投放资金进行其他类投资,加拿大出台了资本利得税。由于资本利得税的征税环节发生在股票出售时,而不是收益增加时,因而具有较好的“锁定”效应,但是,当资本利得税阻止人们转向那些有更好的经济收益的投资时,其“锁定”效应又将有可能损害经济效率。因此,加拿大设置了终生资本利得免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投资者将收益变现。根据联邦所得税,⑤居民个人一生可以享受75万加元的资本利得免税额,即将符合条件的75万加元的资本利得不计入应税所得。这一免税方式适用于居民个人处置特定的加拿大控股私人公司的股份所实现的资本利得。⑥⑦虽然终生资本利得免税没有明确限制企业规模,但大多数加拿大控股的私人企业是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利得税的纳税环节是股票出售时,所以,资本利得税率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家的资本所得超过75万加元时,企业家就要缴纳资本利得税。此处的75万加元通常被称为终生资本利得免税的门槛。
二、加拿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绩效性分析
就加拿大中小企?I税收优惠政策的现有学术性研究,大都聚焦在对加拿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的支持上,其主要支持性论据有两个,一是相比较大企业,中小企业税收遵从成本更高;二是中小企业面临着负担更重的融资困境。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两种客观事实都不能成为政府财政干预市场的充分必要理由。例如,瓦兰蔻和克莱蒙斯为资产规模与遵从成本的相关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指出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小,遵从成本所占的比例越高。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从数目上来说,遵从成本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都相当大。[1]因此,不仅中小企业面临着高遵从成本问题,大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遵从成本的问题只能通过简化整体税制的改革来解决,仅仅对中小企业进行税收优惠,不但忽略了大企业在遵从成本上的利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高遵从成本问题。
通常,企业融资有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两种渠道。当外源融资较为困难时,企业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如利用企业主的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用资金等,因而很少进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很少进入资本市场是否是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信贷限额造成的不容易证明,但是,偿还贷款的经济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一样)对中小企业的负担比大企业重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有学者认为,这也不能成为政府具体干预的理由。中小企业面临的较高遵从成本和有限的融资渠道,是长期商业经营中形成的劣势,并非是税收政策所导致,因此,税收措施不是这些劣势的有效补救措施。
也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受限的最重要原因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够标准和透明,这使得中小企业处于信息优势,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投资者无法甄别绩优企业和绩差企业,因此只能根据中小企业平均质量状况来投资。这显然不利于绩优企业,可能会导致绩优中小企业退出资本市场,最终,出现资本市场上中小企业的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所以,一项好的财税政策应该有利于绩优企业在市场上将自己与绩差企业区分开来。举例来说,投资抵免税收优惠政策较企业新股融资补贴政策更能准确地传递出企业资信信号,⑧当投资者信任这些信号时,市场就会起作用。一方面,新股融资补贴反映了对企业股权融资的优惠,其实质是对股权融资的一种补贴。其实施效果是不论质量好坏,所有企业一律享有股权融资优惠,使得绩优企业和绩差企业的界线更加模糊,因而不利于绩优企业从绩差企业中独立出来,甚至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绩优企业需要更少的新股融资,因为它们有强大的现金流)。另一方面,投资抵免制度鼓励企业将获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这使得绩优企业更容易从绩差企业中独立出来。因此,政府通过税收干预市场的重点应放在政策促进投资的作用上而不是补贴优惠的作用上。
综上,就加拿大各级政府实施的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加拿大理论界有三种不同声音,一是认为具有合理性;二是认为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干预市场有失客观依据;三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干预市场具有一定必要性,但应该采取合理而高效的措施。
本文赞同第三种观点。根据财政税收一般理论,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干预市场是其履行社会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形式之一。根据加拿大现行税收政策可知,加拿大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措施是为了促进其成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实践证明该初衷并未达到。与普遍认为的加拿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促进了企业成长的观点相反,加拿大各级政府实施的中小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实际上造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税收屏障”,即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中小企业,为了节省与规模相联系的税费或利用一定数量的免税额,当达到相应的规模或免税额时就会停止发展成长。
首先,中小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不断削减,使得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进而加大了中小企业规模扩大时承担的税负,最终,使得企业不是扩大规模,从扩大的规模经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而是分解成几个更小的企业,以保持中小企业所享有的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这导致了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研究表明,加拿大生产率低于美国,其原因之一就是加拿大的企业更多的是小规模的企业。⑨[2]
其次,提高中小企业减税的收入门槛,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停留在门槛内,享受更长时间的税收优惠,而且,在享受税收优惠的中小企业中,盈利较低的、发展潜力较小的企业占了更多的便宜,这与税收优惠的初衷――支持具有成长潜力的高利润企业是相背离的。
最后,加拿大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使得企业主为减少个人所得税而选择以公司的形式运行企业,从而扭曲了中小企业对法人和非法人企业组织之间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合伙、独资企业的非法人组织形式足以满足其管理运行的需要。但是非法人组织形式的收入完全是按个人收入征税的,而小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针对的都是公司所得税,这就使得企业主纷纷选择高效复杂的公司法人组织形式,不顾这种复杂机器额外的遵从成本和管理成本,因此加拿大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采取的都是公司形式,我们在下文中将中小企业的出资人称为“股东”。
此外,加拿大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仅面向封闭式公司,一旦企业成为开放式公司就会丧失很多曾有资格享受的税收优惠。因此,当企业由封闭式公司发展为开放式公司时,优惠措施就会转化为发展的屏障。
三、加拿大中小企业税收屏障的跨越措施
税收优惠不仅没有达到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目的,而且还生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税收屏障。要想跨越这些税收屏障,可以采取降低企业所得税普通税率,制定鼓励中小企业上市的资本利得激励机制和建立资本利得税延期账户等措施来取代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制度和终生资本利得免税制度。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普通税率
降低企业所得税的普通税率“既能减少当前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税收扭曲,又能广泛改善企业投资的激励机制。”[3]取消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将资源更多地用于降低整体的普通税率,能使中小企业通过高回报的利润快速赶超大企业和行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企业征以同样的税率,可以简化税制。
(二)建立鼓励中小企业上市的资本利得激励机制
加拿大中小企业的资本利得税收政策是面向私募企业的,一旦企业的募集方式变为向社会募集,它们就会失去很多曾有资格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中小企业税收减免和终生资本利得免税。也即当企业要发展成为开放式公司时,中小企业的鼓励措施会成为发展屏障。作为终生资本利得免税的替代,当中小企业发展为开放式公司时,可以对它们发行的股票进行50%的资本利得税减免。购买者必须持有五年该股票。该资本利得激励机制只限于资产不到5000万加元的中小企业发行的股票。
(三)建立资本利得税延期账户
建立资本利得税延期账户,允许中小企业的投资者通过“资本利得税延期账户”进行收益再投资,直到资产为了一般投资以外的目的被售出才须缴纳资本利得税。延期缴税账户将会减少鼓励中小企业上市的资本利得税的激励需要,因为当企业成为开放式公司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将资产放置在资本利得延期账户里,使资本利得税整个推迟。
注释:①Industry Canada,Key Small Business Statistics-August 2016,paragraphs No.2,https:// ic.gc.ca/eic/site/061.nsf/eng/02803.html,2017年3月16日访问。
②Industry Canada,Key Small Business Statistics-August 2016, https://ic.gc.ca/eic/site/061.nsf/eng/02802.html,2017年3月16日访问。
③Deloitte,Corporate income tax rates,2005-2016(updated to January 31,2016)。
④Tax and Economic Growth Program,University of Calgary(review of tax statutes and government websites)。
⑤各省?c联邦规定相同。
⑥持有的资产至少有90%在加拿大并且超过一半的所得来源于经营所得的加拿大控股私人公司。
⑦还包括居民个人处置符合条件的农业、渔业财产实现的资本利得。
⑧加拿大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纳税人实现的资本利得的二分之一是应纳税所得,分别计入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中,按普通税率纳税。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引言: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工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和团结广大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企业工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工会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中通过工资收入得到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没有职业、种族、教育程度上的分别,均有参与到工会组织中的权利,任何组织都不能进行阻挠。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多其中始终存在着工会组织建设落后、工会职权弱化等问题,使工会发展陷入到困境之中。下面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工会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工会组织建设严重弱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积极体制中主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目标,一些不能创造利润的单位则会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门,工会组织建设被无视。与此同时,近年来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很多企业都在面临停产,企业工会建设之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企业改制之后将工会组织合并,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严重忽视工会组织,甚至根本没有工会组织,为了达到精简结构的目的,很多企业单位将工会组织合并或者撤销,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工会的职能发生了弱化。
2.管理中存在严重缺陷
在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工会的管理模式以主、跳块结合为主,在工会属地化管理中,很多地方都取得了相应成绩,但是始终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有上级组织要求一些企业建立起工会,但是众多企业都是一番推诿,他们多数不愿意建立起企业工会,还有一些企业工会建立之后就算万事大吉,几乎不运行工会组织,导致企业工会形同虚设。
二、企业工会建设发展措施
1.工会组织要大力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当好“黏合剂”
工会应当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起到“黏合剂”的作用。针对企业中职工队伍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树立共同的理想,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培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共谋企业发展。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工会作为企业最大最活跃的群众组织,具有严密的组织网络,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活动方式,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首先,组织职工开展高雅、文明、参与面广、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陶冶职工情操,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将组织乒乓球赛、羽毛球赛、台球赛、春季职工长跑等体育活动,充分展示职工的活力与激情;组织职工郊游活动,展示职工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要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创建“优秀职工之家”、“模范职工之家”的活动,建立职工评议建家工作制度,增强工会凝聚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3.大力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素质
大力弘扬企业精神,不断激发职工树立忠于企业、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团队作风,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开拓创新、务实求精的科学态度,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积极作用。要坚持以服务生产、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主线,在职工中加强企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宣传贯彻,使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管理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人才理念等在职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提高工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在进行工会建设时,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达到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工会的服务质量,赢得更多职工的信任。提高工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管理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从而减少管理问题,让职工能够通过工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工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为工会输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在工会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工作中能够加强工会的党建工作,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为职工群众提供良好服务,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能够本着对企业、对员工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站在广大员工的立场上来为他们解决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让他们感受到工会给予他们的关爱。
5.建立、健全工会工作机制
无论国有企业如何改制,都要深入贯彻《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确保在改制中工会组织不断层、工会工作不断线,坚持不能随意撤并工会组织或将工会工作机构合并归属到其他部门。
6.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工会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会组织应该紧扣企业发展的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求新中不断开创新局面。首先,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面对企业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难度加大的客观现实,工会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创新,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用法律知识去指导工作,在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合理地提出法律依据。其次,在工会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工会工作要在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更好地把握工作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把当前企业工会的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再次,工会组织要立足大局,依法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三、结语
总之,企业工会工作是一项与职工紧密相连的工作,肩负着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重任。只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工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切实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帮助职工发展、关爱职工身心健康、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才能在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的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健杰.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发挥企业工会作用――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副部长杨洪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5:55-63.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时期还是在经济成熟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员工的产出又影响着组织产出,组织产出对财务产出又产生影响,这样在最后就会导致了企业在发展中的变化。通过对百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在员工工作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员工的产出与生产率是呈现正相关。这也就是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是和组织绩效之间呈正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特别是今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对企业来说无疑肩负着更大的压力,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承担着更多、更艰巨的责任。
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的管理思想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招聘人才、培训和相关的福利待遇发放等,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服务他人。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不会主动开拓业务和创新管理方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缺乏主动性和战略性的规划。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却仍然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长远的工作规划
企业在选用人才时考虑资历、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使得企业任职岗位不自然的划分出了不同的等级。而且企业用人机制不灵活,考虑裙带关系、缺乏优胜劣汰,选拔人才是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都不尽合理。在不断步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应该具有战略性和应变性的职能。而现有企业正缺乏一个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长时间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
三、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措施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从概念的引进、提出到现在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历史较短,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很多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人事管理惯性思维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转变理念,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从而真正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发挥有效作用。随着现代市场和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不断强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对于我国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也应该克服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模式中的缺点,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新的管理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TQ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随着国家减少过度产能宏观政策的出台,促使了我国煤炭企业不断寻求生产、经营转型突破口,特别是应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及对目前经济形势应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通过借鉴国内外煤炭企业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以实现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在经营管理转型中,创新是煤炭企业唯一的出路与动力,煤炭企业应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及对管理人员业务进行培训等手段,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要求。
一、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使我国煤炭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多数煤炭企业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模式,未对本企业管理理念进行彻底创新,将主要精力放在扩大煤炭产量、抓好安全生产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缺少主动创新。当前煤炭企业面临国际煤价大幅度回落困境,如何煤炭企业无法通过创新理念促使企业快速转型,最终将导致煤炭企业被市场竞争无情的淘汰出局。
(二)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未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设计管理制度,个别煤炭企业将其他企业管理制度全盘抄袭后形成本企业制度。同时,领导重视不足及员工管理意识淡薄,煤炭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未得到有效的执行,无法真正发挥管理制度对于规范企业运作、降低经营风险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资金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犹如人的血液,一但资金流运行不畅或断裂,直接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未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忽视财务管理对于规范企业经济运行、预防资金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全部时间、精力放在扩大煤炭产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上,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记账、对账,这种错误的财务管理观极大地阻碍着煤炭企业发展,主要表现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费用支出混乱、企业原材料等资产面临被恶意侵占的风险,使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不利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四)生产技术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一是采掘技术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小型煤炭企业采掘设备陈旧、采掘技术水平较低,采掘方式仍沿用传统破坏式采掘方式,机械化程度偏低,大大降低了煤炭企业劳动生产率,阻碍煤炭企业创新发展。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由于个别煤炭企业采掘方式未更新,一些如地下气等附加值高的清洁型产品未被合理开发、利用,加之,煤炭企业未对挖掘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给予一定的重视,不但导致煤炭产量低下,而且未充分发挥综合开采对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作用。
(五)数字信息化改革不到位。我国个别煤炭企业领导将主要精神放在提高煤炭产量及安全生产方面,忽视网络计算机应用对于经济管理创新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缺少管理创新手段,片面地认为只要购入计算机并联接互联网即实现了信息数字化,未建立起整套数据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仅阻碍了信息数据的采集及未发挥信息数字化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堵塞管理漏洞作用,同时也阻碍着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形成良好的创新管理理念。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问题,现有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煤炭企业发展。煤炭企业领导应打破传统经营管理束缚,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带头制定、执行现代创新经营管理制度,促使企业全体员工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执行,通过奖罚手段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在企业范围内形成创新管理理念,实现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转型。
(二)改变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管理目标。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煤炭企业原有经营模式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改革取得竞争优势,是摆在我国煤炭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煤炭企业应彻底改变内部经营管理模式,由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创新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契机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三)提高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合理利用企业资金。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财务核算、降低财务风险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提高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意识。煤炭企业应转变以往将财务管理片面地认为是财务部门进行简单会计核算的思想,实现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的转型,由煤炭企业领导带头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促使企业所有部门积极给予财务部门必要的工作配合与理解。二是加强财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保证财务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合理预测企业经营风险,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汇报,以便管理层及时进行决策。
(四)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煤炭企业必须采取信息化与网络进行经济管理,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管理手段的要求。煤炭企业应在内部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生产、销售等系统模块,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时向管理层反馈,以便管理层根据数据信息作出经营决策及预防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五)加强煤炭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均掌握基本的采掘技术,随着煤炭资源的消耗及采掘成本的不断上升,煤炭企业开始通过不断改革挖掘技术,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煤炭资源获得更多产量目的。因此,技术创新成为煤炭企业发展唯一之路,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基础。煤炭企业应严把用人关,面向社会引进煤炭采掘、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给予其较好的待遇,以保证人才流动性。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相关方面培训,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调动员工管理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