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8:1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学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课程内容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探讨楼然苗(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课程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些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辅修或选修课程。
1.2课程学时
以“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堂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对于与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关系密切的课程需适当增加一些学时。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综合设计辅导等课程可适当提高实验学时数;专业核心课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按2:1.5设定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32学时+24学时)。
1.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去消一些效果不好、由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课程或减少学分,减少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或改为完成设计作品学分制。为了让学生拥有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力,除一般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可重点开设电路图与PCB制作、C语言编程、单片机设计、电子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1.4形成系统教学
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与辅导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学分系统中,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1.5学分的替代制度
建立学分免修、替代制度,将学生专利、学术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免修、替代等制度中,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2.教材改革与建设
要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校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出版编写一些实用性强、有工程项目应用实例的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电子综合设计实例与辅导、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辅导等等。
3.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基础课程中可探索包班制、分级制、分层制、挂牌上课等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基于问题、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一些与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关系密切的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可作以下一些偿试。
3.1将与计算机操作关系密切的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等理论课放在电子交互教室(机房)上课,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内容交替进行,强化教学效果。
3.2探索慕课等网络助学平台教学方式。分清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内容,在网上可布置课外学生个人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内容、拓展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选修课、方向课可借助网络课堂等形式开设。
3.3实验项目尽量与实际电子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真题真做,促进“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3.4实施教考分离,以机考替代纸质考试,或实施以设计作品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分制度,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实践环节的改革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合理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考证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从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四个步骤及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评定制,可改成以课程设计实物作品、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得的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为主的成果学分评定制;一些分散的学生自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改为教师带队制的集中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校内电子焊接加工生产线,使之成为具备电子路线设计、加工、生产、测试全过程功能的电子设备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5.课外学科竞赛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促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一套与教学培养计划相辅助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适当开设一些电子设计类知识的公选课、必修课,成立学生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社团),提供开放的活动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日常的电子设计活动,鼓励并辅导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产权申请等学术研究活动,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气氛,也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6.职业证书考证教学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上一定要强化与职业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内容整合到相关教学课程及实验内容中,减少课外考证辅导的教学学时。建立校内电子工程师考证、电工考证、电子CAD考证点并设立网上辅导平台,开放考证训练的实训场地,提高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考证学生的持证率。
2.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选择某件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时,所显现出的心理认可及情绪的积极趋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维系与保持对实践活动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兴趣的含义,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两种,而兴趣隶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需要心理时,就会对事物产生主动的接触与观察,对活动产生自主的参与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与研究。兴趣的产生与认识和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只有对事物或活动达成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付诸情感,进而产生兴趣。兴趣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行为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兴趣的产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兴趣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保障。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择取学习动机、规范学习的行为方式、建立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的认识能力,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其知识构成体系、拓宽其思维界限与理论视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驱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持久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相关行为能为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提供保障。终身体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运动不间断地参与、体验与感悟,对感性认知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升华而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亦是需求层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维系与促进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其自身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为其今后的体育实践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体育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通过不断地参与、体验与思考,探求体育的真谛,明晰体育深邃的内涵,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使之自觉地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恒久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与保障,使之能够持久性地发挥驱动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从原始的生存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情感归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表现需求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实现逐步的提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层次理论在促进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实现完美进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合理地运用其激励机能,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原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遵循好奇体验兴趣的发展原则。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体育兴趣形成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进行不同层次的唤醒与激发,最终形成体育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体育运动机理及作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好奇心,使之初步形成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体坛风云人物的事迹介绍,经典传奇故事的讲解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吸引与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对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强烈的期盼,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其次,在学生好奇心理被有效地唤起后,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加以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满足其好奇心理。这种基于好奇心理驱动的体验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愿望。第三,在学生由好奇心理驱使而进行亲身体验后,再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激励,使之能够及时地对体验进行感悟与理解,形成理性化的认知发展,切实理解与体会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特殊功效,使之形成更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能够凸显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导向。在体育学习伊始,其学习行为完全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此时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是激励机制的导入与运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激励与促进,其作用机理在于循序渐进、层层导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马斯洛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促进,使其实现由初级的满足好奇向不断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修正与调整学习目标,实现由学习初期的了解向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逐步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认知体育运动的机理、内涵、功效,进而实现自主地从事与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理念的影响。学习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观念或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念的形成是学习兴趣下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学生的体育学习理念的建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教育改革理念由浅表的感官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的感悟,进而达成学习理念适用性的有机转变。学生在建立体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发挥强力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避免盲目与盲从。而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理念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导为适应体育教学发展、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具有适用性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此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高校学生宿舍房屋整体布局差,走廊潮湿阴暗,内部设置简陋,有的还存在着漏水、电线老化、公共设施不完善等,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每年都在扩招,而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跟不上,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网络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增大
自从网络进入宿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宿舍过起“虚拟网络生活”,整日联网打“网络游戏”。
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完善宿管员职责
宿管员要严格履行宿管员岗位职责各项规定,增强责任心,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切实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宿管部门应分层次对宿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增强各层次、岗位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提高其工作能力。
2、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可以由辅导员担任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负责倡导广大学生树立爱护寝室公物、文明卫生、遵纪守法、按时就寝、遵守宿舍管理规定的良好风尚;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有心理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教育和引导;协助处理学生寝室中发生的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反馈上报;充分发挥宿管干部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与学生交心谈心,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指导班、团干部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和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建立健全班内宿舍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督促每位学生搞好宿舍内务卫生和文化建设,加强日常督察,深化过程管理,并根据督察情况,提出学生宿舍及有关个人的奖惩意见。
3、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继续实行并完善学院教职工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在宿舍张贴栏公示各联系寝室教职工党员的姓名、联系方式。每位教职工党员联系一个寝室,深入学生寝室,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导联系寝室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生宿舍楼实行“学生党员挂牌”制,所有楼栋内的学生党员的照片、寝室号码、电话及邮箱,都公布在宿舍楼公告栏内。学生党员接受群众的监督,应主动关心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热心为同学服务;有学生党员的寝室一律挂牌“学生党员寝室”。
4、优化宿舍文化活动
用提高宿舍文化活动品位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在高校,宿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我们在指导开展活动时,要努力优化宿舍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使活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真理性。例如开展“寝室文化节”组织优秀宿舍评比,优秀宿舍图片展,主题班会等宿舍文化活动,能够使宿舍整体思维文化寓于学生的生活,激扬同学们内心对宿舍大家庭的热爱,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模范意识和文明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在身心方面得到发展,为早日成才打下基础。
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水平、满足高层次人才成长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设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大学生今天是社会的一分子,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培养的习惯对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大学教育里讲授现代的文明和历史,传授现代的理论和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却实施落后的管理,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就无法实现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更高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带来学生的思想的变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加,高校也是社会的一角,评奖评优、出国、入党等敏感问题学生高度关注,随意性强、落后、不规范的管理将刺激歪风邪气的产生,带来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学校的不稳定,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因此,高等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管理。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和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监考过程中,有同学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听之任之,同学实施作弊过程,最后就面临留校察看的严厉处罚,性质恶劣的还要勒令退学。虽然处理了这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也严肃了纪律,规范了管理,但犯错误的同学再要挽回就非常困难,他也失去了人生进步的好多机会。而一个有经验的辅导员则会在他作弊的初期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对他实施警告、监督,事后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管理的过程似乎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可见工作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执行管理活动的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规范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能保证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逐渐呈现出两点一线的状况,课程班和寝室是学生在校的主要场所,班级概念渐渐模糊,课程班、社区概念加强。课程是学生的学业纽带,但上课的地点、时间越来越分散,同“学”不同班的现象变得普遍,个人意识和小团体意识增强。社区成为了学生的生活纽带,但同寝室的同学可能不在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却会在一起进行学习娱乐交友,由此形成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伙伴关系和群体文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得至关重要。课程班和社区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场所。
课程班和社区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可避免的减少了班团的约束,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传统班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与学生活动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突显,基层班团的作用逐步弱化。这为社团的强化和建设提供了现实的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抓手
高校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群体组织。第一,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第二,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除了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沟通和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社员那里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社员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为社员提供了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因此在尊重自发意愿的基础上,以社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非常可行。
3.学生社团建设的文化氛围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展现,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变得更加尊重和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倡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下所相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软环境。
4.保证校园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园内外的环境日渐复杂。首先是学生思想多元化发展,呈现出更加能够接受外来事物的特征,其次校园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为了满足大学生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高校不得不整合社会资源。这不可避免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而游离于正规学生组织之外的社团就很可能成为他们不法目的实施的工具。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的松散性、随意性的原因包括:一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还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学生社团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目前学生社团所用经费主要是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自然难以满足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因此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目前许多社团比较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因此社团的继承与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面临的难题。五是学生社团干部的相关培训不够,一个干部负责与否、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因此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的探索
高校对社团进行管理,要充分尊重社团自主性,把握对社团管理的适当力度。
1.培训群体领导
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将其纳入班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体系。要重视学生社团干部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的提升,定期邀请社团负责人参加院校的团学干部理论培训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提高社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可以在学生会下设立专门部门对社团进行指导,具体负责社团管理并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2.规范群体行为
高校要注重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主题活动中。相对于班级团支部而言,社团团支部更容易开展灵活、丰富、新颖的主题活动。通过邀请社团负责同学参加院校的团学工作例会,使其知晓院校学生部门的近期工作,激励他们将社团的活动与相关主题结合开展。在需要的情况下由校院的团学干部协助组织,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活泼、更有效;同时也扩大了传统班团组织的影响面。
3.取得群体认同
高校要在经费、场地、宣传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高校很多学生社团的发展严重受到经费限制,同时因为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学生开展活动的场地受到严重限制,已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顺利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指导社团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来争取校内外经费的支持,积极的帮助社团解决场地和宣传方面的困难,让社团有更多的精力放到社团发展,由此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产生认同。
4.尝试社团团建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社团团支部是保证和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必然;同时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和规范化管理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社团团支部和传统班团支部工作重点将有所不同,在工作职能上要有结合,但也要有分工。如在各类“评先评优”和共青团“推优入党”等方面,要共同发挥作用;同时,班级团支部以团员的注册管理、团员培训、团代会选举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社团团组织以团员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多载体强化社团团组织的概念,增强团员对社团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其中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普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的探索。
[关健词]高校管理学生社团路径探索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完全学分制、短学期制地不断深化,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班、社区等新名词的内涵在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以开展学生活动凝聚青年、引领青年的“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学生社团等学生趣缘性组织在高校不断张显活力。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给予重视、强化和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东.组织设计原理在高校共青团中的应用研究[C].2006,(10).
[2]王资峰,张恒龙.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组织管理若干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64.
[3]邱春新.现行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结构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3):11-12.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二、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认为辅导员应当多与其学生沟通交流,时常跟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由于多数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班主任“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脱离出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一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设一批优秀的班委的同时,应积极动员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
在初高中的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客体的地位,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让他们完成从“监管对象”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着,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3]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开放的学习生活舞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实行“一期一换”制度,即每学期都更换班委成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在班级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大学生比之于中学生,则更具有独立性和散漫性,纵观当下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渐渐磨灭了自己的理想,丧失了自己的斗志,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庸庸碌碌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班级同学间比学习,比创新,比思想,从而促使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前言
体育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理解体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找、购买和使用体育产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成为了新兴的大众消费之一。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点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今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国三十所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一至大四男、女本科生各800名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600份(男生800份,女生800份),回收1512份(男生572份,女生580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502份(男生566份,女生576份),有效率99.3%。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r=0.95,P<0.01,表明问卷是有效的。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最直接是在货币单位上进行反映。调查显示,高校男生每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50元以下的占0.9%,51-100元的占8.5%,101-200元的占20.4%,201-300元的占44.7%,30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数的25.5%。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1-100元这个消费档次上。高校男生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女生,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因为是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是造成这种体育消费差异。
3.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主要是由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组成。在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男生的体育实物消费占40.7%远远低于女生的63.2%,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更愿意将有限的金钱投入到能明显改变形象、见效快的体育服饰方面。而男生乐意花钱购买物美价廉的体育服装,但对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男生体育兴趣相对广泛,更加注重体育信息的报道,喜欢观看体育比赛、报纸杂志,对体育信息的关注程度也比女生高。同时他们更乐于参与俱乐部、培训班等活动,去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3.3体育消费的场所
体育消费场所是体育消费所选择的地点,是衡量育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男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其它依次为校内免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女生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是校内免费场所,其他依次为校内收费场所、校外免费场馆、校外收费场馆。调查表明高校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这主要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内有关,因为校内场所在时间上更加便利,在交流上更加顺畅。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生选择在收费场馆中运动,主要是因为校内免费场地设施的不齐全、高峰时间人员较多设施不够用等情况,而收费场馆的条件、配套体育设施及运动的效果和身心感觉比较好;而女生的体育消费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免费场所为主。
3.4体育消费时间的选择
对高校男、女学生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56.7%的女生选择假期,34.3%女生选择周末,9.0%的女生选择学习之余;男生有57.2%选择周末,35.1%选择学习之余,7.7%选择假期研究调查了解,女生选择假期是因为假期时间长,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是体育消费时间最多的时期。男生则认为平时学习、生活过于单调,大都喜欢利用周末和学习之余的时间进行体育消费。调查发现,这与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男生喜欢篮、足、排等集体性项目,在周末和学习之余同学们在学校里可以更容易组织。女生喜欢健美操、跑步、跳绳等运动项目,这在假期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的支配练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消费水平上,由于高校男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较高,对体育的兴趣浓厚以及愿意在体育方面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
4.1.2体育消费结构上,男女生虽都是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但女生的实物消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同时,实物消费上男生在体育运动器材上投入消费较多,女生将钱较多的投入到体育服饰方面;在体育劳务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1.3体育消费场所上,由于男生对运动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收费运动场所,女生运动时较多考虑到经济因素,在选择体育消费场所时首选校内场馆。
4.1.4体育消费时间上,男生选择以周末为主,而女生选择以假期为主,这主要与他们参与运动项目不同有直接关系。
4.2建议
4.2.1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尽可能开放公共免费、低价的体育场馆来缓解学校场地器材紧张的状况。
4.2.2充分发挥学校主管部门的职能,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4.2.3多开展一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如街舞、网球、瑜珈等项目,并形成教材。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也可以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创造条件和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等.消费者行为学[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籍学生,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时空优势
高校坐落在市内,大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地方文化资源近在身边,大慈阁、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署等文化设施就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末课余乘公交车即可到达;清西陵、满城汉墓等文物古迹虽然散落于各县,但是车程一般不过一个小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十分方便。加之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更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二、加强对学生的文化传播,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播中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
首先,要将其作为受传者进行分类传播,提高其作为传播者的地方文化素养。
(一)籍大学生
培养家乡情结,建立知识体系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重任,但他们一般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对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尚不健全。对这类学生,重点要完善其文化知识结构,突出文化的核心部分和重点部分,通过集中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的历史沿革、的教育历史、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群、竞技体育方面的丰硕成果、的新能源产业、的红色文化等等。各校可以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为这类学生系统讲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非籍大学生
培养兴趣,寻求认同这类学生又可分为两类,即非籍的国内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非籍的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有各地的文化印记,他们来到求学,有几年时间会被文化浸染,将来会把文化传到自己的家乡和未来的就业地。面向他们的文化传播,重点要突出特色文化即地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踩高跷)、饮食习惯(如驴肉火烧)、健身方式(如保龄球)、文物古迹(如清西陵)、地方戏曲(如老调)等都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外国留学生入学前对文化知之甚少,留学期间有机会接触到文化,毕业后将把文化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学生,在文化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好分寸,尽量回避文化中非兼容性部分,即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的内容;二是处理好大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如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和谐、侠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中有特色且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地方风俗(如北岳庙庙会)、地方特产(如槐茂酱菜)、文物古建(如直隶总督署),等等。对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方言和艺术元素,学说方言笑话、观赏学唱民间戏曲或音乐、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文化
(一)发挥数量优势,广泛宣传文化,扩大地方文化
传播范围。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数量多这一优势,动员他们向亲友、市民传播文化首先是向亲友传播。把宣传文化作为假期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以“我和亲友谈”为题,让学生在节假日返乡期间向亲朋好友宣传,并将宣传成果以文字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展评活动。对外地和外国留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将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分析异同,深化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其次是向市民传播。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走进居民社区,开展文化义务宣传活动。把有关文化信息制作成图片、影像资料,根据宣传对象或宣传时间设定多个专题,进行巡回展览,提供现场咨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组织大学生走访市内中小学幼儿园,在摸清地方文化常识普及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宣传重点,定期为他们提供地方文化知识讲座。
2、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发的高校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J2EE平台开发的一个B/S系统,保证平台的高可用性、健壮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跨平台的特性。UI界面采用的是ExtJs框架,包含各种丰富的用户体验控件,降低了开发难度,统一管理界面,提高管理界面的美观、整齐舒适度。数据库采用的是Mysql数据库,它是一个开源的中、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等优点。系统框架是自定义的专用框架,与ExtJs展示和Mysql数据处理无缝连接,直接操作底层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缩短了程序的反应时间。见图2网络结构图和图3系统结构图。本系统一共分为三大模块:本(专)科生档案信息管理、研究生档案信息管理和系统设置。其中本(专)科生档案信息管理、研究生档案信息管理两个模块分类功能类似,管理学生档案信息的一系列内容,即对学生档案信息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包括新建、修改、删除、查看、留滞、毕业信息处理以及对应的档案材料信息的新建、删除、文件上传处理。系统设置模块分类主要是系统各种基本信息的设置功能,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图4所示的系统界面分为上、左、中、下四个部分。上边包含系统的标题以及当前登录用户的密码修改、系统退出功能按钮。左边是系统功能模块的界面,不同的用户权限对应不同的功能模块,只有使用admin这个超级管理员用户时才会同时显示本(专)科生档案信息管理、研究生档案信息管理和系统设置这三个功能模块界面。中间部分是功能模块的具体加载位置,本系统使用的是多tab处理模式,可以同时显示不同功能模块的处理界面。
二、做好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途径
1、认真学习《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教委27号令)的文件精神,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国家为促进高等教育又快又好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对加快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规范高校档案管理,深化高校档案工作内涵建设,提高高校档案工作服务质量,对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办法新增了学生类档案,将学生在校形成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且单独设类,并明确提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彰显了以人为本和重视民生的档案理念,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档案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服务创新的思想。加快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用创新理念服务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因为高校档案工作的重点一是管理,二是服务。要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关键。要做好学生档案工作,创新服务理念是核心。要提高档案工作服务意识,需要从创新角度去具体开展服务工作。档案工作服务创新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因为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出成果,创新出人才,高校各项工作的创新呼唤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在新的机遇条件下,结合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用创新理念服务于高校各项工作。
二、 现阶段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寓管理工作并未得到学生的认可
公寓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高校的学生展开的,学生的反应直接的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展开。但是,在一些高校中,学生们并不是十分认同公寓的管理模式,对于寝室的管理人员总是另眼相待,很多学生会认为,管理人员与自己学习的提高并无直接联系,这些管理人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他们往往会认为管理人员是约束自己生活习惯的人,很难在心理上认同他们的管理工作。对于负责学生公寓中卫生和安全工作的人,由于他们大多是下岗工人、失业人员或是退休工人,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讲,学生对于他们的管理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
在大学生的公寓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公寓管理的展开。在学生公寓中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公寓的管理人员和公寓中的工作人员。公寓中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有着很大的差异。管理人员是指,学校通过公开的招聘或者统一的考试,招录进来的管理者。而对于公寓中的工作人员而言,就是指从事保洁工作、维修工作的人员。这两者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着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及时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定期的组织培训,通过学习加强公寓的管理工作。
(三)制度化的管理出现了一些弊端
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在管理方法上仍然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手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公寓的管理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管理工作不仅仅限制于是安全、卫生的管理。由于网络的出现,对公寓的管理就出现了新的要求。怎样避免网络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也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些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人性化。所以,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 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方法探究
(一)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在学生公寓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个性鲜明、感情丰富。为学生们提供方便、温馨的管理,从多角度深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相互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加强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对于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定期培训,不断增强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努力的实现人性化的管理,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在进行高校的公寓管理模式的改革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率的工作形式,可以通过激励方案,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目标,让公寓的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同时还要解决管理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从根本上考虑管理人员的利益。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建立学生管理模式和学校管理两种模式。学生毕竟是学校的主体,而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很好的进行协调,彼此之间更能相互理解。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
(三)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通过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的学习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并弥补制度化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弊端。完善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要以文化的建设为管理工作的保障,建立完善、健全的工作制度,可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也可开展规范化的工作教育。其次,可以通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结合,加大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最后,可以对于一些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合理的进行文化的建设,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同时,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好生活。
(四)加强驻派工作
在完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选取一些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公寓管理工作的辅助人员,帮助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让辅导员入住学生的公寓,不仅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信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还可以提高学生公寓内紧急情况的处理情况,以此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遵规守纪,维持正常的校园生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