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调整,为技工类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础理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从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即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形式树立了理论教师具有权威性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对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要求会
常言道“创新是进步之源”,没有创新,世界将止步不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收获另一番成绩。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渗入体会“动手、动脑”的学习乐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模拟、合作设计、亲手制作、评比奖励”等环节,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同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该项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对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技巧。
一、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低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实行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与家长一贯坚持“题海战术、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方法,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并未纳入考试成绩,作为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一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课占用其课堂时间的情况,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初三的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时候,会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见,教师对此行为的严惩力度不够,导致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2.课堂活动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教材内容涉及剪纸、动物纸雕、彩球以及宫灯的制作,很多教师为方便起见,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活动,并未对其进行延伸,如组织剪纸比赛等,既考查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调动其参与热情,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娱乐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如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这使得学生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剪纸等)的重视程度下降,因此,改变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其旨在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技术,从而掌握安装简易收音机的技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现场拆卸收音机,让学生了解其构成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何为电阻、电压、电流等关键因素,然后让学生现场将拆卸后的收音机进行组装,一旦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教师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营造新型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要求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例如,初一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制作与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与创新探究的能力,在讲解雕刻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别致的木制品
3.重视实践探究,引导自主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有当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尽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风筝的制作技术时,教师不应提前将风筝制作的具体流程加以阐述,应当让学生自主发挥,多数学生都有童年时期放风筝的记忆,因此,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制作,有利于发挥其潜能。(1)了解学生对风筝的认识,这为之后的教学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时,将上一级同学制作好的风筝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制作风筝的热情;(2)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放风筝”的户外运动,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风筝的价值以及放风筝的乐趣,促使其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3)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计划,将制作风筝的具体步骤与关键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准备做风筝的素材,教师则负责最终质量的把关工作;(4)学习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主要交流学生在制作风筝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其所制作风筝的独特之处、寓意何在等,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基本技能知识,以初步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简单的制作,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掌握雕刻、风筝制作、剪纸、制作花灯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可以学习的现象,与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完善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于糖尿病护理专业教学来说,教学模式包含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如何对这一框架和程序进行填充,将教学效果扩大到最大限度,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寻找更全面和系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以更加能够适应时展要求的护理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对过去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引入情景模式来进行护理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1单一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糖尿病护理教学是培养糖尿病护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只有掌握丰富的护理理论知识,并且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培养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全面发展的专业糖尿病护理人才。而传统的单一模式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的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可单一教学模式仍旧被当前我国的护理高校中普遍采用,教师习惯于将护理学理论基础知识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在书本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护理理论知识,这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糖尿病护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难以为糖尿病临床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 础[1]。
单一模式在教学环节中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听教师讲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现状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受到了制约。在护理实践当中也无法将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的运用到实践当中,甚至很多学生在理论实践时感到"不知何从下手",这也给我国的临床护理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院校应该不断寻求有效的途径,对单一的护理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
2情景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的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并且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感到身心愉快的同时掌握好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①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护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这是单一模式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手段,全面和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保障。②教师通过引入情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感化和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效果更加具有实效,不仅能够将护理环节中注意的事项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在情景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同实践相结合,使糖尿病临床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新一代的护理主力军[3]。
由此可见,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而情景教学模式既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引申和拓展,同时又可以说是对单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以情景教学模式中的优势来实现糖尿病护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引入情景教学模式的优势
引入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升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掌握全面、牢固的糖尿病护理理论基础知识,是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的重要保障,这也是长期的护理教学中始终将单一教学模式作为重点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开展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不能完全的摒弃单一教学模式,而应该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融入必要的单一教学模式,以单一教学模式来促进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单一教学模式来带动情景教学的开展,是学生将护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必经之路[4]。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护理教学模式,因此,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实例和模拟护理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巩固护理理论基础知识,并且在模拟训练中使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糖尿病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糖尿病护理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护理教学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糖尿病护理教学中的2种重要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对比了研究和探讨,并分析了情景教学模式在糖尿病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护理院校的糖尿病护理教学提供些许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南大学,2011,11(01):109-113.
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综上所述,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1.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不用学什么理论,反正中考没有。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3.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这样的师资状况,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1.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64-02
当前,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繁琐的课程结构成为高中生政治学习的首要难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政治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随着“迁移理论”在高中课堂中的普遍应用,政治课堂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举一反三,这对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学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迁移理论概述
实践证明,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迁移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概念进行迁移,其中一种学习知识对另一种学习知识造成了障碍,将其称之为负迁移;相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了推动作用,则称之为正迁移,正迁移是教学中所追寻的教学目标。正迁移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应教学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越明显。
二、迁移理论的特点
迁移理论在知识学习运用中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史、地在内的学科进行政治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包括相关学科思想和能力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迁移,利用政治课堂中的旧知识促进新知识,通过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
1. 迁移理论中知识的转移
学生通过政治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会逐渐暴露新问题。其中,具备迁移的能力越强,迁移范围就越广,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解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忽视了相应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认知是错误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能够用的基本观点及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知,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去除基础知识,而是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概念及原理是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认为: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掌握一般的概念及原理。实现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紧抓理论概念和原理,加强对教学难点的重视,注重将知识结构体系与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的联系。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各个知识点、基本原理、理论概念梳理清晰,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政治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关于章节、单元、课时、概念、原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围绕知识主线将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层次及脉络,并能够根据知识网将前后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迁移。
例如,高中政治教材在讲解政府一节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网: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职能、作用、权力,我国政府内部系统及外部系统对政治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国政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分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吸取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学科与很多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例如,在选修课“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讲解英、法、美国家的政治体制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生活与哲学”讲解过程中涉及语文知识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文化生活”中讲解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及地理知识进行解析。所以,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迁移理论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具备这样的迁移能力不仅可以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同因素,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旧知识,了解、促进新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局面,进而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2. 迁移理论中能力的转移
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单纯掌握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收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以下两种能力:
(1)阅读材料的能力。现在的政治材料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材从实际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化和具体化,通过典型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解释教学观点和理论,更能让学生熟悉知识发展规律,加深对材料的了解。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2)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工厂、社区、企业等机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观、调查及研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3. 迁移理论中道德品质的转移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受年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政治课的思想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是加强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以德育教学为目标,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4. 迁移理论中思想内容的转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习惯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的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抱负、有纪律、有文明、有道德的人才,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有效迁移呢?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学生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找到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有效地挖掘政治教材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而确定德育目标,并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课堂中。
三、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实施策略
1. 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塑造具体的政治现象,将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2. 加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的感知,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学科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政治课能够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利用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3. 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开发头脑风暴,勇于探索,大胆发言,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学教学的学习方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有效运用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跃青,辩中论.论中学――浅析辩论式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旬),2015,(6).
[2] 周慧英.辩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刘爱华.用情教学以情促学――谈谈高中政治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走向大众的背景下,对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告设计行业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肩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深感责任任重道远。本人从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多年,通过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发现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且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人现就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简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希望对改进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有所帮助和参考。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1.教学理念上: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为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强调专业技术能力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并不应是完全强调掌握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有相当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广告设计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依然只是重视广告设计中的技术应用,这就必然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使得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难以提升,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当然,由于教育大众化,高职生源素质下降,给理论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
2.教学手段上: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较慢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介也随之涌现出来。计算机、电视、广播、报纸媒介依然是广告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是新型的广告传播媒介也正在快速兴起并迅速应用到行业,例如手机、车载LED显示屏、空中飞艇气球吊篮等。新兴媒介的大量涌现,使得广告的教学也必须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然而,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广告教学中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或是更新过慢,使得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滞后于广告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3.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明显不足
职业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实用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教学时,必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高职生动作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与广告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与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难以对接,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学生毕业后,还需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岗位需要,实现对口就业,不利于高职生的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
三、改进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重视理论教学,提升广告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广告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广告设计是综合的、创新的思维过程。把广告设计理解为纯技术专业,不利于高职生科学的广告设计理念的形成。实践证明,高职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广告设计的实践中难以有较好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因此,专业教师对广告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在广告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增强对广告流程的认识,合理构建他们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告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诸多理论知识。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广告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广告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跨学科性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教学投入,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广告色彩、图像、声音等方面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在专业教学中展示成功的广告案例,及时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认识和学习效率。
3.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生的广告专业知识技能需要到实际的广告设计工作岗位中进行验证、巩固和强化。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不能等到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来验证学校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合作共育。采取多种渠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职业教育者们的重视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创新,加大投入,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95-01
化学不仅是众多学科门类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还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的衣食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当前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学主要致力于使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需要打下必要基础。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招生难、学生基础差、化学课程教授困难等现状,这些都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部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这也就是说,化学课在中等职业院校中不仅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工业检测与分析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也是其他类技术检测专业的选修课。
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化学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为学生学习矿石学、乳品检验、生物化学等与化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工作方面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相关专业就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率的重要环节,为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学科教学现状
(一)学习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对中等职业在校生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程比较头疼,普遍认为化学内容复杂难学,根本提不起来兴趣。造成这样的原因和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化学知识面窄及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这门课程在初三才开课,内容繁多,又受到中考的压力影响,学习时间紧迫,为此大部分老师针对考试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方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及用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再次接触化学课时产生厌倦的心理。
(二)对化学课的认识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因在初中学习成绩差,不打算继续升学,而是想到职业学校习一门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以至于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就业门路,这就使得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错误地认为学不学化学课与职业发展没有太大关系,造成很多学生不重视化学课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常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发言、提问不举手、实验不动手、下课不复习,作业更是一抄了之,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学习随意性大,使课堂效率严重下降。
(三)学习难度加大,产生畏惧心理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内容的深度、广度、能力上又提高了难度,像物质的量的计算、滴定分析操作、有机化学中的醛、糖、酯、胺、蛋白质的反应,这些都是初中所未涉及的,然而现阶段的化学课与初中阶段所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缺乏过渡,导致知识系统的衔接很困难。因此,学生在理解基本理论时会很吃力,实践上也很难掌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势必会影响与化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学习信心,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是十分不利的。
(四)化学实验课程开设不够,实验器材简陋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化学中的定律公式和学说是从实验中获得,又为实验所检验。中科院院士戴安邦教授曾提出:只注重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是片面的化学教育。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和技术,还应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高尚的科学品德。而化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化学全面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却被中等职业院校化学教学课程排斥在外,实验课时少,实验室及实验器材简陋造成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及用途了解不足。造成这样的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对于繁琐的化学实验老师们更偏重授课轻松的理论教学。二是开设化学实验课就会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这样以来就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资金短缺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最终只能以牺牲化学实验课来缓解办学资金的不足。[1]
(五)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笔者通过对很多企业里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自身职业能力素质很难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这些固然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在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不是重理论、轻实践,就是轻理论、重实践,不能把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效地结合,忽视了“实践出真知”的作用,过于强调“为什么”“是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并且也忽视了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过于抽象,不能突出化工类各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学而不精,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最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工作。
技能教学与一般的理论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的“会做”。如何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操作技能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上。笔者认为“做——学——再做”是掌握“技能”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模式。
一、什么是“做——学——再做”
所谓的“做”就是动手操作。要能做,会做,做好。学习操作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挖掘它们的功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所谓的“学”是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需要再学习。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具体问题,以至于“做”不下去了,需要解决继续“做”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向网络学习,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所谓的“再做”是指学生在第一次“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学习后掌握了要领、方法继续做下去。“再做”是第一次“做”的延续,是第一次“做”的加深,是第一次“做”的提高。它不是停留在第一次“做”的肤浅性上,而是通过“学”以后,对设备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这一次认识比第一次更广泛、更深刻,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形成学生自己的操作技能,这种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这种教学模式的表达形式如下:
该模式表明“会作”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在第一次“做”中,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会作”了,就不必再学习了。如果遇到了问题,就要学习,学习后如果达到了“会做”,就不用再做了;如果感觉没有把握就要“再做”。“再做”时如果达到了“会作”,也就不用“再学”了。如果在“再做”时又遇到了困难,还要继续“再学”。再学后如果还没有把握就要“再做”。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达到“会作”这一目的。“做”、“(再)学”、“再做”都是为了达到“会作”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形成“操作技能”教学的三位一体。
二、“做——学——再做”教学模式适应范围
“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所操作的设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想做,但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使“做”不能进行下去了,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学习)达到“会做”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2000的基本排版功能时,对于一些常用的功能如首行缩进、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字号等,这些功能学生经常使用,因而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象边框和底纹、字符下沉、字符悬挂等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学生就不会操作。运用“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达到使学生全“会做”的教学目的。
三、“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做”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做”之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做”之前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做”的正确性。
2.学生在“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是重复前人的操作以验证操作的可行性。是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巩固、提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办法,否则“做”就成了“乱做”。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一堂课中学生做什么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提出来。学生“做”之前所具备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传授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获取;学生“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学生“再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有时设备出现故障还需要教师帮助排除。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整体来说,逐渐显示出3个普遍的方向:谋求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相统一;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及职业发展相结合;适应时代和实际要求,不断增设新的课程。新形势无疑对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机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也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 强化基础知识,开设新课改适用性课程
强化基础知识,改革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体系及课程设置,虽然与综合性大学有若干区别,但总体来看,师范性特点体现还不够,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而忽视新课改,脱离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致师范生缺乏教学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应当从自己的培养目标出发,围绕教师教育这个核心,以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要求为导向,设计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确定突出教师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举例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增设“中学课程标准”“中学教学大纲”“中学教材分析”等课程,使学生对将来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未来的实习和工作打好理论基础;了解该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以及重点、难点,明确教学内容;练习撰写其中若干内容的教案,采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演练。同时还应加强普通话、汉字书写、演讲、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相关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选修课,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相关课程的比重。开设书法课,写好“三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练习如何写好字,而且领悟如何辅导自己将来的学生写好字。对于课程的考核也相应的增加其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比例,书面考试之外,增加实践环节,如让学生试讲中学课本的某一章节、组织一次班级活动、主持一次主题班会等等。评分可由师生共同进行,既能够体现公正性,又注重实效性,而且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贯彻到了教学和学习之中。
二、立足新课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存在差异性,消除“差生”定位,倡导鼓励性和赏识性教育。这对教师来说,应该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
其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案,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样也应该全面推行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首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全新的课堂方式去感染和带动学生,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其次,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质疑,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其二,努力营造一种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氛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背景下培养教师人才的重点。因此,师范院校应立足现实,营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创新意识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平台,如校刊、校报、宣传墙报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制作设计方案,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观模拟实验,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所启发;开放学校的录播室,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进行微格教学、课堂模拟教学,在熟知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新型的课程体系,推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等新观念,而践行新课改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广泛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课余活动。例如,开设教育科学讲座,联系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分析,讨论解决的办法;定期举办教师技能大赛,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锻炼教育实践能力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到中小学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改革动态及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等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其次,完善教育实习体系。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基础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很多师范院校把教育实习安排在课程基本结束之后,一般在大四集中6~8周时间。但是实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在此期间学生还要完成毕业论文、考虑毕业去向问题,也就分散了实习活动的注意力,使得集中的教育实习方法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实习体系必须予以完善,循序渐进,把教育实习活动深入到大学4年之中。大一2周时间,以见习为主;大二3~4周时间,一边见习,一边讲授个别章节;大三4~5周时间,以实习为主,讲授课程;大四5~10周时间,讲授课程的同时兼做班主任。在见习与实习中,应鼓励学生了解实践教学情况,提倡学生积极探讨创新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新型教师”形象出现在讲台上。
四、构建理论平台,增强学生科研能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以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为教育科研奠定理论基础。高等院校中应该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如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学方法法等职业技术理论;教学哲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职业理念。通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整合,以此来增强师范生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发挥理论基础在科研活动中的先导地位。
其次,通过指导阅读书籍、期刊和学位论文等,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路。教育科研对于很多本科师范生来说,显得遥远而陌生,如果投入到科研项目中也会非常盲目。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树立起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者篇幅较小的论文。鼓励学生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调查,参与收集数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路,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为科研做好铺垫。
最后,基于教育实习,达成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是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承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通过实践,就会自觉地发现很多问题,从而可以基于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尝试确立研究课题。这样不仅有理论知识为依托,而且有实践调查做论据,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郜锦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