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都非常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每种软件技术逐一教学,而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需要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拥有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中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之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问题都讲解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来说,轻松、顺畅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容易营造,学生对于新技术、新科技具有普遍的兴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过程中,需要着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进行集体的讨论。还可以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的登陆校园网络进行相关教学信息的查询或者欣赏与课程相关的动画展示教程,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加的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玩中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比较式死板的讲解更加有效,也逐渐培养起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一、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辅助处理上,既然花费精力制作演示课件,就要力求使电脑发挥出常规教学手段达不到的作用。如中国历史中在讲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与西域的关系时,关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西域的政治和地域范畴及区域特征等在常规指图(静态)讲授中常常难以尽表其意,而动态演示正是电脑的特长,目前所常用的软件PowerPoint、Flash等均可以让活动路线和板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本人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经常将PowerPoint和Flash这两个软件结合起来使用。因为,Flash在制作动画效果方面较有优势,但其深层应用涉及到函数的使用,比较复杂;而PowerPoint普及面广,制作方法较简单,合理使用控件也能够进行较强的人机互动操作。比如本人制作的《伟大的战略决战》这个课件时就将两者结合起来。关于战争,最令学生混淆的是战争的过程、路线和交战双方的战略思想。本章节集中了中国史上三次重要的战役,要在短短的一堂课中讲清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双方的战略意图,光靠嘴巴难度很大。所以,我把三次战役的地形图扫描进电脑后,做成Flas嵌入PowerPoint,将双方运动的进程随着教师的讲解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描绘出来,同时对于国共双方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意图,也以动画的形式制作,不用时隐藏起来,使用时随时显现,这样,仅用短短几句话就将三次复杂的战役经过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教师讲得轻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且记忆深刻,便于理解。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不同教学风格的多媒体课件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智力、心理发育水平不同,其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上课时,精神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易于接受,在制作初中历史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三、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小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历史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提炼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设置,使当代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非常丰富,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学生的接触面非常广泛,查找资料毫不费力。因此,不少学生,甚至初中生也能凭借PowerPoint等一些易学易用的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电脑演示课件。针对当代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将以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历史知识小报改为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比如在讲到“昭君出塞”的内容时,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史料,搜集了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制作富有个性的电脑小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并进行了竞赛评比活动。这样,既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获取、筛选、鉴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强化了知识点的教学,通过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学生获得了比课本上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也完全可以利用它进行主动探索学习。
四、充分运用网络环境资源的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当前在探索课堂教学与改革,特别是探讨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形式下,加强电化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用一系列新颖、生动、变化、直观的电教手段,让学生观察、讨论、计算,引发思维,定会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还能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某些学科如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而具体。采用必要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逐步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德育教师的青睐。在课程改革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内容中还应加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所以,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德育课上始终演绎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以情境激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操作。它使小学各科的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强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辅原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3.适度原则
适度指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4.互容性原则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地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5.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在各种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实课堂素质教育要求和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
参考文献:
一、改变“一言堂”行为
现在许多教师经过学习培训都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但有的教师养成“一言堂”的教学行为,即整节课一直按着鼠标进行教学,一堂课就像进行一场演习,走固定的模式,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填鸭,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也不管学生有没有什么突发性的问题,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把课堂局限在固定思维中教学,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由原来的“人灌”演变成“机灌”,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有的教师甚至完全采用别人的课件和思路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创造性和教师教学中突发的灵感和智慧无法得到体现,太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三维目标的实施。所以,我认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所有东西,如一堂课的板书是一定要设计的,而且还要体现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改变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每当这样的声音、动画出现时学生中就会产生一些躁动。试问,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不仅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严重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收集和应用信息时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要为了突出应用多媒体教学而找一些对课堂教学没有作用的信息,甚至犯科学性错误,向学生传递错误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辅助化学课堂教学主要适用在以下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物质抽象的微观世界。初中化学第三章主要从微观方面了解物质的结构。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师也很难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时可以通过动画进行模拟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更好地处理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这样,微观世界在学生的眼中就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也就好理解多了。
2.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些疑难实验的教学和放大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受学校的实验条件(如仪器、药品)限制不能做,或实验结果不理想、不明显,或不适于课堂演示更不适于学生操作的实验,这些实验我们把它叫做疑难实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教材不要求的疑难实验,但它们对学生整体知识的理解又是不可缺少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播放疑难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某些教师演示实验,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实验现象,使学生当场看到教师的现场演示“实况直播”,既可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又可放大空间,增大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演示实验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3.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教学案例和知识背景。化学是一门联系生产、生活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如运用录像介绍一些身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化工生产、世界与中国的科技成就等,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让职高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技能,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特长,全面提高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电的普及,电工电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目。然而目前许多的职高电工电子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都处于一个“用老式教学方式教现代新科技”的状态,依旧是生硬的讲原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使许多原本对电工电子充满好奇、兴趣十足的职高学生大失所望,敬而远之。处于青少年期的职高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对不喜欢的事物常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排斥心理。因此职高计算机课堂教学不宜长时间采取说教方式,而应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好。下面就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新的备课模式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 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然而传统的备课模式陈旧,与现代教育理念脱节,导致教师备课存在着许多弊端:
备课的目的――应付检查;
备课的方法――照抄现成的教案;
备课的内容――受条条框框的限制;
备课的作用――无法指导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实行创新备课,针对电工电子中的课程,改革传统备课方式,取消在教案本上写教案,改为直接在教科书上备教案。
1.以往写教案的弊端
对于以往写教案的诸多弊端,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无奈和无益。每名教师一学期下来就是厚厚的两大本教案,教师讲课前即要拿教案,又要拿教科书,携带很不方便。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一会看教材,一会又看教案,一心二用,显然会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书上备课使教材、教案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讲课时教师只需携带一本教科书,便胸有成竹,不用担心遗忘备课内容,使教师更有自信,更加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材上备课,不要求有固定的格式,篇幅大小也不规定,只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备课内容能为课堂教学服务,那就是好的。有关夹页纸的使用,具体的要求:必须小于教材,书写要规范整洁,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简洁切重要害,等等。
2.教案新备
教案新备,使我感受到了学校能忧教师所忧,想教师所想,真正解决我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师少了学校给的显性和硬性规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隐性备课上,比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真正做到了备教一体,做到了从形案到心案的飞跃。试想一个教师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案,腹中有案,脑中有案不是比桌上有案更利于教学吗?
其次,这项实验能给学生更多的施展空间。
书页教案的实验,使我不再用传统教案束缚孩子的思维,而是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教学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上。这样也能更多地重视课堂的生成,因为我所得到的信息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自然传给学生的必然就是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的教学中走出一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个性人生之路。
二、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设计我觉得主要是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讲解本堂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能让学生体验到本堂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掌握我本堂课中所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以创新的新课导入为例讲解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突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学期《电子技术》的教学,我发现以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运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性”,那实验教学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安排操作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生活实例,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三极管”知识时,可先拿出MP3和音响,让学生说音响为什么能响!然后教师提问:“是什么魔力让音响想起来的?”学生感到非常惊奇,表现出想探究印象的原理,于是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学探索的阶段中。
(2)精心设疑,制造悬念
1)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时,教师巧妙地利用“手机充电器”的例子向学生激疑:“为什么充电器能给手机充电,并且是直流电?”一“整流”激“滤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二极管、滤波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有的说因为有不同的二极管,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晶闸管调光电路”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晶闸管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和三极管一样。”“如果和二极管一样可以吗?”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怎样调光的?”。学生急着回答:“改变电阻。”我紧接着追问:“那么电阻有能量损耗?”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3)要着眼于促进学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我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因此我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会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比如,在《晶闸管调光电路》我把元器件准备好,让学生当场制作一个电路,然后调试,总结出调光电路的原理。
三、创新的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我不是单纯的布置一些抄写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题目,我觉得布置这样的作业对中职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效果。而经过我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以下2种课后作业,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1.写学习反思。
我们老师都知道,我们上好一堂课,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写反思,因为反思能让我们老师发掘自己的优点或亮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而学生也不例外,也应该不断的反思,反思自己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不熟。
因此,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学生交上的来的作业,我会认认真真的看,去总结,然后回归到课堂,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写生活实例。
同学们经过我一堂课的学习,找出本堂课学习内容在生活的具体事例,联系具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内容,教师在下一节课堂前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答自己找到事例以及原因。
四、结束语
总之,要在创新中提高《电子技术》课堂效率,必须从教师备课和学生课堂活动做起,教师的备课采用“书本备课”的模式,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有创新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自己的思维。而死板教条的课堂活动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感觉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讨厌本堂课甚至本门课程。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
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实验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与时代合拍。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基础。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学习主动权、探究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很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是一门主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困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目前来说,江苏地区小学生,条件好的家庭基本配备了计算机,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上信息技术课时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兴趣正确发展呢?
一、游戏入手,让兴趣引导学生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计算机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如学习指法,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过程。但是指法练习确实比较枯燥,一不留心,没有了耐心,学生就会回到原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充分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等他们将这些游戏玩熟之后,指法也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电脑知识。如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可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学生之间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容易掌握超级链接的方法。
三、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习。例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可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以任务带动学习
信息技术课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设置课堂任务时,想要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要在任务设计时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2.任务的精心设计
任务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高低。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创设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学习,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拓宽知识面,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无限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知识面对学生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像浏览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发展。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及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用,探讨新型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苦学者变为好学者和会学者,在学中乐、乐中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就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学习积极性就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因此,师生间应多进行丰富、多向的课内外交流,培养真挚的师生友情。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爱。“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应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信服你。教师任何一个伤害学生的言行都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学习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尽量通过亲切的表情和言行给学生以鼓励、信任和尊重。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不轻易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们。当发现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时,一般要以眼神来暗示他,或用提问的方式提醒他,课后再找他谈心,让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它能反映教学规律,使教学过程趋向于高效、有序状态。从听课来看,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从复习导入到巩固练习,能把训练穿插在新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哪就练到哪。这样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也要看到,无效劳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及时间,可有可无的环节宁可不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1.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实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创新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情景中运用和感受语言,使他们学之能用,学之即用,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2.有奖竞猜。小学生往往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可以搞一些竞猜活动。在课下,我让学生自制一些简单的小玩具,然后在背面上英语单词,让同学们去猜,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个小物品,算是对他的奖励。在竞猜中,有时一个物品可以猜到几个单词,对猜对的同学适当给予表扬。这样不仅练习了单词,而且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互动中创新。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互动可以是师与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生与生之间的 语言交际。每节英语课我们都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会话,不限制内容、形式、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待提高的学生,老师可以与他们对话。提些简单的问题即可。通过互动学生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可以不断增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宜过多向他们灌输语言知识,而应当提供大量有趣的、重复性高的语言材料,让他们通过听歌曲、诗歌、故事、幽默等材料,逐步积累材料。因而我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开展诸如:分角色对话,listen and do,play a game,sing a song,say a chant,say a rhyme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开口,从简单模仿到说创造性话语。例如在教学Can I use your?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学生的文具盒分成八小组,分别由八个小组长来分发,其他同学必须用上刚学的句型Can I use your pencil-case?小组长才能将文具盒给他。同学们跃跃欲试,群情激昂,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使每个同学都练习了这一句型,扩大了参与面。学生迸发的智慧火花令我惊喜万分。
一、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生物教师普遍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到位。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借用新课改的名号却改不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用新教材上传统课;二是神化新课改,对教学产生较大的迷茫或恐惧,不知如何上课;三是虚化新课改,盲目放弃原有的好的方式,追求热闹的形式。
2. 任课教师没能把握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要求描述比较概括抽象、粗化,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及深度很难把课程标准说明到位,并且辅助资料与教材和教学不配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都难以把握,教师的教学目标就难以明确。如“细胞的分化”一节的教学,一位教师的处理是:首先安排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意义和结果。接着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然后,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也是这样的处理。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对教材没有做任何扩展,也没有提出相关的问题。
3.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科学探究限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分子与细胞”这一内容中,有实验14个,收集资料2个,参观讨论1个,实验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大多以实验为载体。由此导致的实际困难,一是生物实验较原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实验经费不足,占用课时多,教师实验员工作量增加;二是生物实验装备没有到位,配套实验器材缺少。
4. 教师教学观念新旧交错,知识储备不足。对于实施新课改,教师们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仍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课改;同时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对实施高中课改思想认识和准备上的不足,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生物教师只有理解实验的本质,掌握生物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主要特征、组织方式、教学评价及缺陷等,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并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学校要多加重视,创造新课改的条件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学校的开放力度,扩大校际交流,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双方互相学习交流管理经验,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学科组到对方学校听课评课。这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高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各中学就要创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受家长敬重的教师。一是要求教师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二是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进行教学个案研究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三部分构成。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3. 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探究式教学、 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 诚信教育;课堂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5-02
当前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整体社会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诚信知识,提高分析辨识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设计原则、课程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设计一套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诚信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不同,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以下原则:
1.要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把相对枯燥的诚信理论和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相结合,使其变得浅显、明白、生动、活泼。现今所倡导的诚信理论大多是前人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很多理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活智慧,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锋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等历史典故都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案例。可见,诚信课程有着天然的条件与实际相结合,使这些理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大学生心灵中播下诚信的种子。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实践的主体。诚信课程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接受认同,才能奏效。笔者经调查发现97%的在校大学生都有诚信价值取向,只是受具体情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象。可见每个学生心中都埋着诚信的种子。因此,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思考,自我教育,把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从而深化诚信课堂教育的实际效果。
3.要结合法律教育。诚信与法律相结合是现代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38.5%的在校大学生把诚信划入道德范畴,并未认识它的法律内涵;59.9%的在校大学生不了解基础法律知识,这暴露出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和学生法律意识不强的缺陷。因此,将诚信理论教育与法律教育相合,可以在大学生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
4.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缺失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诚信理论知识,但面对具体情境时,尚不稳定的诚信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使心理的天平向诚信的对立面倾斜,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可能导致诚信价值观的动摇和分裂。对诚信价值的心理体验是形成诚信人格的必经环节,只有将诚信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稳定的诚信心理品格,才能巩固他们对诚信价值的认同和信仰。
5.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其中做人是第一步。诚信理论教育看似与专业课不相关,其实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诚信理论教育同时,适度引用一些专业课理论,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诚信原则无处不在的道理,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诚信原则来指导实践。比如,市场营销学中所讲市场交换最基本的剂是诚信;法律课中很多现行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民法》对公民诚实守信都有论述,诚信是一个国家政策法律良性运行的保证;经济学中诚信原则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诚信是市场经济下的理性选择;在会计学中,诚信原则更是一切技术操作的基础。
二、课程章节及教学目标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校并不具备独立开设诚信教育课的条件,因此最符合实际的作法是在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课中单独设置诚信理论教育的章节。章节设计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将诚信知识、诚信理念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的,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从而达成即定教学目标,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
本研究设计的诚信理论教育方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中的独立章节讲授,共计三大章节、10~12课时。第一章从认知开始,定名为“认知诚信”。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认同诚信观念,但被问及诚信概念时却很少能准确作答。本章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诚信思想的起源,真正认知诚信二字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新时代诚信的要求,从而建立关于诚信的整体概念。第二章在认识的基础上进入理解与感悟环节,定名为“领悟诚信”,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诚信的美好,分析诚信的困惑,澄清自身的诚信价值取向,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做出正确的诚信抉择。第三章进入实践环节,定名为“践行诚信”,教学目标是讲述信用社会基本的信用规则和信用常识,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模拟体验诚信原则,辨识诚信对象,掌握理性诚信。
三、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课程章节和教学目标,笔者将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下:
1.第一章认知诚信分为三节,分别是中国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新时代的诚信。中国传统诚信系统地总结从古至今我国诚信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一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诚信主要介绍诚信在西方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轨迹,以及西方国家诚信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新时代的诚信就是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诚信的丰富内涵、诚信对于人们的重大意义,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诚信制度、诚信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总体要求等。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和新时代的诚信各有侧重、密不可分。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是新时代诚信的基础,新时代的诚信在此基础之上得以构建和发展,其内容紧密连接前两者又密切联系时代特征与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诚信课堂教学中,对传统诚信、西方国家的诚信要突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对新时代的诚信则要突出继承和发展,体现时代特色。
2.第二章领悟诚信包括诚信“美德袋”、诚信困惑及解析、诚信价值澄清三节。每一节都以富于内涵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节诚信“美德袋”以“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引入,从中外历史和当近社会中精选出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或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加入“美德袋”,每一个故事都要各有侧重,与相应理论和思想挂钩。并以此唤起学生关于诚信的温馨记忆,课堂中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身边的诚信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和领悟,一次次的循环加深,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诚信导向。第二节诚信困惑及解析,以“康德买菜记”为引子,设置关于诚信原则和行为的两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和情境进行讨论,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中培养他们的诚信判断力和推理力,从而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第三节诚信价值澄清首先通过价值观测试,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减少价值混乱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这一节最重点的部分是老师帮助学生剖析诚信困惑的根源,指导学生处理价值冲突和选择的技巧,使学生澄清自己的诚信价值观和诚信抉择能力。
3.第三章践行诚信章节内容可分为信用社会、诚信情境模拟、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第一节信用社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诚信内涵和辨识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信用既是一种资格又是一种权利,同时还是一种财产,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实例讲授信用的存在形式,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信用知识,比如信用卡消费、汽车住房信用消费、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等。第二节诚信情景模拟,是在即定规则下,以分组对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某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人人冲突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我们设计了“囚徒困境”、“红黑博弈”、“诚信缺失”等一系列模拟场景,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或可引入沙盘模拟,诚信原则在沙盘模拟课程中体现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可用于让相关专业的学生真实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第三节诚信对象辨识和理性诚信。我们认为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实用性,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际生活能力。因此,在这一节我们要系统分析目前社会上种种失信现象,如学术领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论文剽窃”,经济领域的“经济大省不做诚信矮子”,生活领域的“三鹿奶粉事件”等,不回避社会阴暗面,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缺失的危害,增强辨识诚信对象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诚信,在坚定诚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白如何行使诚信的权力。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为巩固教学成果,要让学生们自己反思日常行为和学习心理,发表诚信感言。感言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检验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适用教学方法
全部三章九节分别侧重“知、情、意、行”,因此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区别。
1.认知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知”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法、疏导教育法、案例教学法、典型事例教学法等。在本章节的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是灌输教育法,可以综合使用理论讲解、事例分析、数据论证、古训论事等方法,方可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2.领悟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情”和“意”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为:形象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情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讨论教育法、冲突缓解法、心理咨询法等。在本章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多种
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情境教育法和讨论教育法的运用会给课堂增加更多的色彩,但同时也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说服力,方能自圆其说,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3.践行诚信侧重对学生诚信的“行”的教育,适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法、管理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引导教育法、讨论教育法、预防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践教育和引导教育法,因为要注重诚信的“行”的引导,唯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章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倡导学生自主诚信意识的觉醒和巩固,以达到诚信理论教育的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每一种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蕴涵众多具体教育方法的运用。诚信课堂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很难精确分开进行,这就更加要求教学过程中要秉承统一的教育理念,注意多种方法的交叉综合运用,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在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恰当交替和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2]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3]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恰当地对知识进行迁移,是使旧知同化为新知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铺垫练习:(1)粮店运来3车大米,每车2000千克,共运大米多少千克?(2)粮店原有大米350千克,又运来大米6000千克,粮店共有大米多少千克?这两道题是学生学过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很快解答出来,然后把第(2)题中“又运来6000千克”换成“运来3车,每车2000千克”就变成我们要学习的例题,粮店原有大米350克,又运来3车,每车2000千克,粮店共有大米多少千克?
通过比较,既为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了解题中的中间问题及分析方法,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又突出了新知识教学的关键,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在教学的重、难点、关键上,精心设计练习
在教学小数乘法的关键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根据204×16=3264,计算20.4×16 、 2.04×16、 204×1.6、 20.4×1.6 、 2.04×1.6 ,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练习较多的题目,也解决了教学的关键。又如:在 “方程的意义” 教学后,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存在混淆,教师可设计判断题: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即:5x—4 x—4=0 10+8=18 16+x>20 x—9
三、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
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对于巩固知识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的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题:首先,请找出1—20各数的全部因数,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把1—20分成几类?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然后全班交流:有一个因数:1;有两个因数:2、3、5、7、11、13、17、19;有两个以上因数:4、6、8、9、10、12、14、15、16、18、2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征,说出他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并师生研讨合作,揭示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素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按照因数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数分为素数、合数和1三类。在揭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之后,并不意味着认识的完结,概念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即把概念作为判断、推理、分析、解题的依据,此时可设计如下练习: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 2 17 21 29 35 44 87
2、判断你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告诉你的同桌,并告知理由。
3、判断。1.在自然数中,除了1和0,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 )
2.一个数如果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是合数( )
3.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
4.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学生通过练习,打破了思维的定势,使学生能更深刻地建立概念。
四、在知识的总结阶段,精心设计练习
1、基本练习:讲什么,练什么,以基本题为主,有目的地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练习,以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变式练习:在“稍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时,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练习:(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 ,第二次用去总数的,还剩多少吨钢材?(2)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 ,第二次用去剩下的,还剩多少吨钢材?(3)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第二次用去5吨,还剩多少吨钢材?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3、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 64×25 学生通过思考后能较快的算出这样的几种方法:
64×25=8×(8×25)=8×200=1600
64×25=4×25×16=100×16=1600
64×25= (60+4)×25=60×25+4×25=1600
64×25=8×8×5×5=(8×5)×(8×5)=1600